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2024-06-30

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共7篇)

篇1: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安乡县城南小学向彬

内容摘要: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它的教学质量却关系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一直以来,我们都沿袭着“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方式,而新课程却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课程改革精神,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彻底改变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现状。

关键词:

识字教学 日常性 趣味性

教学方法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的基础,也是文化素质养成和提高的第一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关系到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而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约占六年识字总量的百分之五十。教材中要求会认的字数量很大。大量的识字任务,与一、二年级的年龄特点之间是有一定矛盾的。识字量大,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难题。

但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下功夫,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也可以变得趣味盎然,原本低下的教学效率也可有所改变。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我做了一些探索,总结了多种识字方法,这些方法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具有一定的效果。

总体上来说,识字教学要坚持日常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所谓日常性,就是必须坚持每天的预习、复习与当堂练习,识字教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告诉我们,人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及时复习,学过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因此,及时复习和适当的测验很有必要。当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日常的练习应当注意适度,做到以质胜而不以量盛。而所谓趣味性,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怎样使识字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让学生好学、乐学。苏联教育家科罗缪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会使东西被记忆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因此,让识字课不再枯燥,让识字课充满乐趣,是识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识字教学也有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日常性与趣味性又可分化到以下步骤中:

一、简单有效的预习。低年级的识字任务非常重,尤其在二年级下册,基本上每一课都有十几个生字,如果仅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上根本不允许。这时,预习就必不可少了。对于二会字的预习,做到:1.将生字拼读一遍,再把拼音注到生字上面。2.在课文中划出带生字的词,再读一读。3.将课文朗读三遍。通过这三个步骤,对生字的形、音、义都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学业负担不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布置学生做字卡。主要是拿扑克牌大小的卡纸,在正面写上生字及拼音,背面组词。通过做字卡这一项,可以强化生字的记忆,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拿出来玩“厨师上菜”的游戏以及进行适当的口头组词,许多学生预习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地查字典词典组了很多词,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让老师叫他。)字卡除了预习和课堂上可以用到,其实复习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例如家长抽出一个字让学生读。

二、生动多样的课堂识字。

课堂上的识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法。

1.多种形式的读:

在教授生字之前,可以点名让学生上来读,这一步是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还没有教,对学生读错或不会读的应当宽容,对学生读得好的要大力表扬。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然后还可以用齐读、去拼音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等多种方式带动全班的学习热情。这个过程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让优生发挥带动全班学习的作用,例如小老师带读;二是对于后进生要多关注,因为一般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按要求识记生字,后进生由于精神不集中,课堂上可多指名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同时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汉字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如何体验汉字之美,汉字意蕴之丰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2.结合造字法识字:

例如象形字、意会字、形声字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造字智慧。在教到“月、马、日、门、山、羊、鸟、川、耳、口、田、水、火”等象形字时,可以结合汉字的变迁让学生形象地记住。在教到“甜、男、鲜、休”等意会字时,又可以告诉学生:甜字是由舌,甘两字组成,因为舌头觉得甘甜即为甜;男是表示田间劳动力的意思,非常生动形象等等,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把生字记住。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衣字旁、病字旁、金字旁的字时,我布置学生画字房子,一座房子是同一偏旁字的集合,学生们兴趣很高,第二天许多漂亮的字房子就交到我手上。通过这种种方法,可以整合学生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记得牢,记得系统,不但记住了字形,也理解了字义。

3.故事识字: 结合小学生爱听故事的习性,我常常在识字教学中插进一些智慧和励志型的中华小故事,一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二来也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北京》这一课的生字时,我给学生讲了杨修解字的故事: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人们不解其意,杨修解开了这个字谜。学生们听的时候眼睛一瞪一瞪的,非常感兴趣,最后我告诉他们我们刚学的一个字就是答案,看谁能找出答案,还真有同学说出来了。相信他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把“阔”字记得很牢。在讲《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根据生字中的“之”字,我又给学生讲了王羲之的小故事,并且将其他生字串起来。用故事把生字串联起来的做法,也有不少老师在尝试,我认为对低年级的学生是很有效的。

4.课件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做出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课件,例如在课件中加入图片、声音、动作、视频,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在课件中,除了有生字词,有时候我也会制作一种“我选择”的游戏。每一个生字都用一张漂亮的动物或水果的图片覆盖住,让学生选择,当学生说:“我喜欢苹果”,老师就轻轻点击苹果,随之出现相应的生字,学生就必须读出这个字,用它组词或说话。这是我的学生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每当玩这个游戏时,学生们是坐得最端正的,然后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因为我说,只有坐端正的同学才能玩这个游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课件已经成为老师们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在识字教学中,合适的课件,就能让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5.自主识字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世纪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学到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因此,在记字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说。先让学生观察生字,然后问他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学生们都很踊跃,因为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对于怎么记字都有了自己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口诀等方式。如“哇”字,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发散思维,一下子就想到“娃”、“蛙”、“洼”、“佳”等字。“渴”与“喝”容易混淆,可编成口诀:“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张嘴。”这一环节,注重引导发现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乐学到会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上的识字方法还有很多,如各种各样的游戏教学法,不能一一例举。

三、形式多样的强化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规律,学完一课生字时,及时的复习可以强化记忆。有效的复习可以从课堂和课后双管齐下。

1.堂上练习与堂上听写。识字课一般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开始,以学过的生字进行复习导入,学完一课后,适当地做一些与识字相关的练习。通过生字的重复出现加强学生记忆。2.课后复习。学生课后将课文及生字词再多读两遍,那么,经过课前预习,课中巩固,课后强化这么一套学习的程序,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多种途径增加课外识字。

我经常告诉学生,学校只能教给你很少的一部分知识,更多的是要靠你们自己学习。怎样自己学习呢,就是多看课外书。看课外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增加识字量的一个良好方法。我鼓励学生每天看半小时的课外书,同时,让他们制做一本采蜜集,把每天看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增加词汇量。同时,每星期抽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半节课朗读课外美文,再用半节课给他们涂报纸。所谓涂报纸,就是让他们在报纸上把认识的字用颜色笔涂出来,不认识的字可以互相问或者查字典。

其实生活中无处不是学习的地方,无物不可当学习的道具。在教学的时候,有时我会找来一些商标,生活中一些截图,告诉学生里面隐藏着我们刚刚学过的字,看看谁的眼睛最尖,能最快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多留心、从生活中学习的意识。有些孩子看到我很兴奋地说,他今天在哪里看到了刚学过的哪个字。通过生活中的认字孩子很容易产生成就感,这对于培养孩子认字的兴趣非常有用,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在这方面引导孩子,相信可以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方法有很多,它也并不仅仅就指课堂上短短四十分钟的教学,它无处不在,只要多用心,到处都是课堂。怎样更好地上好识字课,让孩子乐学、会学,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探索,以上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提出的一点不成形看法。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 ②《小学语文大纲》 ③《小学语文大纲》

④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怎样上好语文课?》,中国教师行动网

⑥《给教师的建议》出版日期:2004年4月

⑦曾侠《浅谈怎样让小学生轻松识字》,小学语文教育网

篇2: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一、课题的确定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面对新的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而学会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就是阅读能力,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而要使学生能够尽早阅读,就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理论与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或识字教学体系),虽然方法不

一、各具特色,但其效果优劣不同、利弊共存。因而都应注意互相融合和渗透,学习和借鉴。为此,如何在综合各家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找到一条既能为不同层次、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所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的识字教学的新路,这是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也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出发点,以发展语言和识字同步进行为原则,集各家识字方法之长,科学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识字方法,从中探索识字规律,有效发挥孩子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能使学生在两年内识字量增大到2500个,能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感受阅读的乐趣,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

三、主要研究内容

2017年9月

确定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验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目标。

2017年10月 至12月

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筹备资料库。

学习各种现代教学理论、学习领悟新课标的精髓。

2018年3月至4月

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效地开展开放式识字教学,并积极反思。

2018年5月对开放式识字教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2018年6月各课题组成员就一学期的研究进行小结,并积极撰写论文。

四、时间安排及研究步骤

1、研究对象:

以本校一、二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9-2017、10)

调查我学校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情况(研究对象前测)以及在师生在识字方面存在的困惑,确立各个级别的教学目标体系,形成阶段性调查研究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7、11-2018、5)

本阶段采取行动研究法和个案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期召开研究总结会和研讨会,不断改进,不断反思,并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

3、总结阶段(2018、6-2018、7)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识字,通过各种识字手段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下面谈谈几种我在课题实施阶段,结合已有识字方法进行新探索的识字教法。(1)用比较法进行识字

小学低年级的生字有很多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读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联系与该汉字相对应的事物,利用比较法,辨认和识记汉字,同时理解字义。如:教“良、浪、娘、粮”,良的韵母“iang”是表声,“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娘”是指女性,部首是“女”旁,“粮”是粮食,包括大米、面、豆,部首是“米”旁。又如教“清”、“情”、“请”三个字时,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懂得“清水”的“清”与“水”有关,形旁是“氵”,“事情”或“心情”的“情”与心理活动有关,形旁是“忄”,“请人”要说话,故有“讠”字旁。利用汉字特点,采取多种教法要确切讲明字义。学生对字词的含义理解越深刻,音、形、义的联系就越紧密,识记也就更加容易,所以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例如我在教学《操场上》一课让学生比较“跑”和“抱”两个字时,叫两个学生先做“跑”和“抱”的动作,经过启发,使学生弄懂跑步靠脚的动作,所以用“足”,抱东西是手的运用,所以用“扌”。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形旁表义的规律,也学会了利用这一规律识字。教学形近字和同音字时,根据其特点,引导学生读准音,讲清义,区别字形异同部分。然后进行组词。如“土”、“士”、“园”、“圆”在读准字音,讲清字义,区别字形的基础上组成“土地”、“战士”、“一元”、“花园”、“圆圈”等词进行比较识记。

(2)用部首指导学生识字

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利用部首帮助学生识字,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例:教“打”字,它的部首是提手旁,“打”和手的动作有关系:用手打人或抓住物体打下去,都跟手有关系,所以在不同时间教“提、抓、扔、托、扶、拾”等字,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这些字都跟手的动作有关系,所以用了提手旁做部首。例:教“踢、跨、跳、跑”这几个字的部首是足字旁,“足”就是“脚”的意思。这几个字的意思都跟脚的动作有关系,所以用了足字旁做部首。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容易理解字义,就能较好地组词造句,学习课文和阅读课文。这种方法对后进生帮助最大。再比如一些字可采用构字部件的组合记忆的方法识记,如教:“美”字时,学生难于记忆,也容易写错,我就采用构字部件组合法编顺口溜识记,构字部件的组合是:王、大。于是我编了一个顺口溜:王大美人。学生马上就把两个字的构字部件记下来了,这样增强了记忆的兴趣。有时学生也能用这种方法自己编一编顺口溜。

3、生字猜谜法

机械化地教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容易厌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语文识字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以巩固和熟练。所以,在教学中,利用生字的组成特点,可以编一些简单的谜面,让学生认识生字,创设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高识字的兴趣。如“告”的谜面可以是“一口咬掉牛尾巴”。“三木不是林,是什么?请回答。又如“王”的谜面可以是“1+1不等于2”“朋”字的谜面可以是“六十天”还有“春”的谜面”三人同日行“等等。学生在猜谜中掌握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也使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很活跃

4、想象法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有时甚至是出乎预料的想象力,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联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教”怕“字,怕是竖心旁,跟心情有关,想象一个人心里很害怕,脸色都白了。”森“想象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树木,所以成了森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它们的意思,启发学生联想,如教学”灭“字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记忆,我在课前备课时准备了一块6公分长,1公分宽的条形板和一盒火柴,讲到”灭“字时,我先点燃一小团纸,当纸团的火苗正旺时,用板迅速将火压灭,边做试验边向学生讲解条形板可想象为”灭“字的一横,燃烧的火苗就相当于”灭“字的”火"字,这是将会意字用直观试验的方法让学生有趣地接受,丰富感性认识,增强记忆的趣味的方法。这种方法识字率达99%。

5、写话法

篇3: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关键词:教学任务,生动形象,游戏,竞赛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电脑普及教育, 给学生创造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良好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讲, 刚刚接触信息技术, 对信息技术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 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很快下降。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名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学习兴趣为转移。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 则学习的动力越大, 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 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 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动形象教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 所以把抽象的知识用直观具体而生动形象的方法表达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抓住信息技术本身的固有特征,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联想, 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往往会取得一些较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管理文件夹”时, 对于文件夹的作用, 学生们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这时教师运用比喻的教学方法, 把文件夹比做一个小书包, 由于书包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学习用品, 所以把文件夹比做小书包, 学生很容易把两件物品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从而理解文件夹的作用也就变得容易了。

又如在教学“flash中‘库’的运用”时, 学生对库的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运用比喻教学法, 如把“库”比做后台, 把“元件”比做演员, 把“场景”比做舞台 (平时也有这种叫法) , 让孩子们来当导演。让孩子们在头脑中想:导演要排一台节目, 肯定首先要先“招聘演员”——新建元件 (入库) , 然后就再让演员从后台排练——编辑元件做动画, 最后待演员排练好之后, 再让他们上台演出——拖动元件到场景 (舞台) 。通过这样的三步, 使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明白了“元件”、“库”与“场景”的关系, 为以后的复杂动画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直观, 不仅使学生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真实, 还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更可以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二、运用游戏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 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 更要强调趣味、益知和学习功能的结合。

小学生年龄小, 他们好动、好玩儿、好奇心强, 对于单调的练习是很容易厌烦的, 经过充分地考虑与分析, 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练习指法与键位时, 让学生们玩儿“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机器猫打字”等游戏。让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使他们爱不释手。但在他们忘情地游戏过程中, 却不知不觉地熟悉了键位, 掌握了指法。为了闯过游戏中巧妙设置的关卡, 逐渐掌握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格键、上档键等一些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 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 认识就慢, 或者不予接受。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录入文章、修改文章时, 是非常枯燥的, 一般的学生都对此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输入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 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完成任务的同时, 不仅可掌握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 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 还可学会修改文章的技巧。

再如, 画图软件中图案的放大、翻转及拉伸的效果是比较晦涩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 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 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 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 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的生动有趣, 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难点。

四、开设竞赛擂台, 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按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 可以相应开展一些随堂小竞赛, 如文字输入、画图、制作专题电子报刊等各类比赛, 通过这些小竞赛, 有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和电脑操作水平的提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优秀的课堂作品, 随时发布到学校的网页上, 或在红领巾电视台栏目中播出, 这样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

篇4:把识字贯穿在课堂中

一、放手试读——自主识字

在“初读课文”环节,我们倡导放手试读,自主识字,初步感知课文情境。这一环节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要想读通课文,必须扫除生字的读音障碍。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益一辈子。”一般我们是这样操作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识字的任务,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学会哪些字,标画的过程就是在语言环境中跟生字初次见面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认识生字,如:借助拼音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请教同学或老师、查字典……让学生学会解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问题,具备一定的识字本领。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二、合作交流——纠正易错读音

“生生交流”就是组织学生交流识字。可安排“同桌互查读音”、“小老师检查读生字”“读课文检查生字”等形式,也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方式,如创设情境(创设猜字情境,故事情境、小组比赛等)、编唱儿歌、组织游戏(摘苹果、开火车、造火车、抢答等)。在这个环节你会发现,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眼睛是很“厉害”的,他们的检查、他们的提醒,都是很注重细节的。

学生集中易读错的字词,便是“师生交流”中要补充提醒的。这个时候,生字可以集中呈现(或PPT,或卡片,或小黑板),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印象,并在此过程中,订正一些孩子们容易读错的字音,如轻声、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及整体音节与韵母e的生字。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交流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自读识字的成果与方法的交流,二是初读课文的收获。教师此时要做的工作就是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查、纠错、引导等教学手段来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这属于生字的第二次亮相,一部分生字已悄然进入学生的记忆。

三、随文识字——强化字词的认知

随文识字教学实际上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

随文识字包括在语言环境中正音、在语言环境中记形、在语言环境中解义。但是课文是有情境的,感受课文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阅读。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针对识字的问题扯开去,也会把学生的注意力牵走,离开课文的情境,阅读的“气儿”就断了。所以,在阅读时,教师要根据汉字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做出调整。字形复杂的、容易读错的生字,要重点关注;生僻的汉字,读准字音,大致了解含义即可;高频使用的、意义丰富的汉字,要多让学生结合语境组词、造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当然,组词也好,找近、反义词也好,指导写字也好,辨析形近字也好,都应该把握合适的“度”,选择阅读时必须强化认识的生字,只涉及阅读必需的字音、字义。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生的认知有个充分的估计,识字教学要体现出梯度,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

在“学文”过程中“识字”,方法避免单一。要根据字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像字理识字(坪——平平的土地)、谜语识字(一支羽毛——翅)、图画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情境识字等方法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识字方法,合理、充分利用课件、声音、图像、小卡片等辅助教学,把多种识字方法结合在一起,课堂会更灵动。如《荷叶圆圆》一课中的“透明”“亮晶晶”等词,通过出示“透明的翅膀”“亮晶晶的小眼睛”的图片,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难了;对“晶”字字形的巩固,可通过追溯汉字的字源,用汉字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那学生印象定会很深刻;对“摇”“蹲”等字则可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相同偏旁的字,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学习并运用。

篇5: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一、英语阅读课要将词汇教学贯穿始终, 为写作打好基础

词汇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 没有一定量词汇的积累, 就不可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使学生真正掌握, 并正确使用这些词汇, 教师应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入好的方法。

1.语境记忆法:在具体的课文中, 用具体的例子, 将原来孤立生硬的词具体化、形象化, 以保持长久记忆。如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着实令人头疼, 那么如何记忆这些词呢?词义是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将词放在句子中、课文里, 即放在语境中记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对比法:英语学习者一般在掌握三千左右的词汇时会遇到相当数量的同义词、近义词。而这些同义词、近义词在实际使用中是十分复杂的。要在对比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的异同。如“receive”和“accept”在汉译中都是“接受”, 而“receive”的确切意思是get sth.offered;而“accept”则是consent to receive。

3.讲练结合的方法:课堂上讲解过的词汇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一段时间, 但我们都知道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光有理解、记忆, 还是不能精确地掌握, 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经常练习。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 不能单纯地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词汇的教学中为写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语法教学, 增强学生造句、表意的能力

英语阅读的教学是综合教学, 担负着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我们当然不能将阅读课的教学仅仅搞成语法教学, 但面对实际情况, 必须给予语法以高度重视。因此, 阅读课上应训练学生组词成句, 造句表意的基本功。

1.结合语法教学, 加强句型训练。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造句的意识, 注意句子的简洁性、多样性、生动性:言以简洁为贵, 如果能表达同样的意思, 用短语或单词代替从句的效果会更好。例如: (1) A、Mother told me what I should do.B、Mother told me what to do. (2) A、Don't you realize that Tom's speech is important?B、Don't you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om's speech?

同时在写作时, 不定式、分词短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的使用会使句型结构显得多样化。

三、结合阅读课, 搞好语篇分析, 将阅读与写作协同进行

传统的写作教学强调词汇、语法的使用, 忽视了写作的整体训练, 即文章整体意思的连贯和谋篇布局。 (1) 结合阅读课教学, 搞好篇章结构分析:陈晓湘先生在1995年提出“不仅要重视句子水平的语言训练, 还要逐步发展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任何连贯的语篇都是由连贯的句子所组成的, 所以语篇水平上的教学和训练应着重考虑一篇文章如何开头、主要观点如何贯穿、如何论证、如何结尾。阅读课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程度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优秀篇章或段落, 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组织结构, 逐步培养学生写作的整体意识。 (2) 结合阅读材料, 介绍英文文体:介绍英文文体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对篇章进行结构分析, 熟悉各种写作体裁。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具体材料, 介绍各种文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如材料How to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是一篇由八个段落组成的说明文, 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讲解说明文的一些特征, 以及说明文的几种常用写作方法。

四、结合阅读课, 强化写作练习。众所周知, 质量源于数量

没有一定量的写作实践, 仅凭教师的讲解以及一些范文的学习是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来的。如果教师的引导方法好, 学生能养成勤于动脑、动笔的好习惯, 相信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会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的, 对语言的驾驭会越来越游刃有余的。

1.重视每课课后的写作练习:写作技巧固然重要, 如果不经常实践, 这些技巧就不会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阅读课, 让学生就课文内容, 运用该课介绍的写作技巧写概述。阅读课后期的写作练习可进行写前的讨论和写后修改,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不知写什么”的困难。初稿写成后再进行修改, 然后定稿。教师的讲评是必不可少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勤写勤练: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多写多练, 至关重要。如何进行呢?其一, 坚持每课后的写作练习, 即一课一文;其二, 坚持写周记, 这是考虑到写日记, 时间不大允许之故。周记在写法上可以不像课后写作练习那样严格, 但只要坚持进行, 就会起到作用;其三, 坚持写读后感、书评、摘要。学生在课余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会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摘要:英语写作是外语教学中要达到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也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因此, 写作教学应贯穿于英语课的始终。教师应当在重视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 加强语篇分析和写作技巧的训练。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篇分析,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陈晓湘.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外语学刊, 1995, (3) .

篇6: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一、作文训练的三个侧重点

首先, 要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 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表达。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文化品味。语文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但起码要语言流畅、话语得体, 能启发学生思考, 深入学生的心里。深刻时, 话语就要深沉;激昂时, 话语就要高亢些;悲痛时, 话语就要低沉些。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 听教师的课就像是倾听文中人的喜怒哀乐。

其次, 要在书写上下工夫。书写方面, 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小觑。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到:“即使她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由此可见, 学生会模仿教师写字,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写字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书写水平。无论课上的板书, 还是作业的批语, 教师的字都要工整, 不潦草, 不乱涂乱改。尤其是板书, 因为要展示给学生看, 所以教师尤其要注意安排好字的结构和笔顺。字如其人, 一手苍劲有力、清新隽秀的漂亮字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非凡魅力, 也会影响到学生作文的书写。

最后, 作文要有健康向上的主题。思想的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良好的品质。现在的学生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受家庭照顾的时候多, 而反过来照顾父母、亲人的时候少。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们更多的时候想的是家庭应该怎样照顾自己, 而不是自己应该怎样照顾父母。所以, 在作文训练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恩、无私的品质, 从而使学生的作文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是健康的思想。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也是一个思想芜杂的时代。但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在作文中表现正能量, 自觉抵制许多貌似时尚、前卫却不利于思想建设的思想。把握作文的正确主题不仅仅是写作的要求, 更是思想建设的要求, 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二、课堂作文训练的技巧

首先, 在阅读练习中体现对写作的关注。许多阅读理解的问题设置往往是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的。例如, 在小说阅读中, 出题者往往习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设置问题, 问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其实完全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 或者说这些问题能反过来启发学生写作。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了解, 不懂得主动采用各种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阅读试题中的文章往往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 具有可模仿性, 主题集中, 层次清楚, 各种写作技巧也比较明显。教师要善于在阅读练习中提醒学生这一点, 让他们在阅读问题的设置中掌握写作的技能, 在阅读题中反复体验写作技巧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其次, 采用多样的练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练习一举两得, 或者一举多得, 使学生既练习了所学内容, 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比如,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 其中开头景物描写是个重点。我们会在这个地方讲很多, 下很大的功夫, 如描写角度、描写顺序、描写层次等, 这些不仅仅是写作的需要, 很多时候还是写作习惯的问题。成熟的作家下笔时都会在头脑中有完整的画面。我们可以在这里设计练习, 就是仿写, 帮助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景物描写, 让他们做到写作思路清晰。

三、课堂作文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切忌只重视技巧。有的教师急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便大讲特讲写作方法, 生硬地把开头的技巧、结尾的章法、巧用修辞等都塞给学生, 结果学生一头雾水, 不理解, 更不会用, 感觉作文好难。如此一来, 不但没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徒增学生的惧怕、厌恶心理。这无异于揠苗助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循序渐进, 先让学生放开来写, 只要字通句顺, 能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真实的情感就可以了。在这个基础上, 到了八年级, 教师再讲一些典型的有创新的作文, 来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

其次, 作文训练要贴近生活。很多时候, 教师选出一个题目, 然后让学生去写, 可能教师感到这个题目很有深意、很值得去写, 可是从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北京的早晨”。班里有许多学生没有去过北京, 更没有机会去体味北京的早晨的味道, 所以我把题目改为“校园的早晨”。这样一改, 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了。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和议论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 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写真事, 发真情, 求真理。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融入生活, 观察和思考生活, 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最后, 作文训练要系统化。写作教学要加强计划性, 避免随意性。初中三年作文练习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教师还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有重点、有序列地设计训练内容, 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片断作文和大作文相结合的写作训练。系统化主要体现在作文训练的有计划上。中学三年的作文训练不应该是随机的, 尽管许多时候的作文训练需要各种技巧相互渗透, 但有计划、成系统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熟知某种写作技能, 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 系统化的作文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学三年是一个大的系统, 每一年的侧重要事先在大教研的时候提出来, 大家一起商量。具体到每个年级的作文训练重点, 既要彼此不同, 又要相互衔接, 争取每个学期让学生掌握一个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这样训练下来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常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教材教读上, 作文训练的时间较少, 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把作文课都占用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作文训练,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刘丽霞.初中作文修辞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 2010 (6) .

篇7: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阅读教学当中通过感受学生的体验及感受, 教师可以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然而,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 绝大部分教师都被高考所束缚, 盲目地追求分数, 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真正的意义。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使用的几乎都是统一的教材、单一的思维方式, 他们通过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阅读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 似乎关注的重点仅仅是高考。而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毫不关心, 认为那是和语文教学不相关联的。

其实, 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宗旨, 想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 就应该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 其中,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的做法不仅有利于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 增长学生知识, 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失为一条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子。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

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 就要广开思路, 创新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其学习效率。

1.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

传统文化可以将语文阅读教材作为依托, 将经典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阅读材料中, 从而取代一些华而不实的说教类阅读题材, 以最大程度地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观, 使他们接受传统美德、传统爱国主义观念的熏陶。例如, 《论语》、《陈情表》、《雨霖铃》等文章的教学就能充分教育学生勤学、忠孝、珍惜情感。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 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

凡是动手做了, 比光听教师讲解印象往往要深刻得多。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 教师就可以在阅读课上积极开展一些让学生动手写作的内容。

譬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论语》、《陈情表》、《雨霖铃》等课文之后, 就可以启发他们写一写读后感想;遇到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时, 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查找一些有关节日的历史或者趣闻阅读, 并且记录下来, 然后在班级中开展趣味讨论。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产生一种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感觉, 才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3. 引导学生多使用工具书, 以利于学生读懂更深层次的古典文献。

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往往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和还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 比起学生接触的现代白话文作品, 有着更深的文化层次。然而, 语言上的障碍会使学生在阅读不流畅的时候产生厌倦情绪, 从而失去接触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多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4.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当《最小说》、《知音漫客》等杂志和书籍在高中生中广为流行的时候, 教师更多地是应该思考如何将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和关注度吸引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

当前, 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关注度很低, 许多学生除了自己的课本之外, 基本不会接触中国的传统名著。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之外, 还应该积极将四大名著、《史记》等贯穿于教学当中, 从有趣的小故事、小片段讲起, 逐渐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传统的阅读材料中来, 等他们建立起一定的兴趣之后, 再引导其自己展开阅读。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早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育不能仅仅狭隘地面对高考, 还应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有益的深远影响。让他们增强文化意识, 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 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 这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教师面对当前的教育局势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 才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收获应有的文化和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党员个人问题查摆清单下一篇:各种果实能力和科幻片超能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