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6-30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2.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3.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以及简介)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学生介绍)

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出示问题:(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4—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3.请个别学生回答:

(1)当时的情况怎样?(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

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2)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十分藐视,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修成这条铁路的。)

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

(3)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注意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

2.2.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层,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轻声把第4节读一遍,在书上找出答案回答,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

(投影出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分别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探讨

3.3.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大家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今天我也想请同学们都来当一会小工程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3段的第二、三层,并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

4.4.刚才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棒,大家都可以当小工程师了,如果你长大以后也想像詹天佑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打好基础。

5.5.那么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请大家来看看。

(投影出示动画)

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6.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7.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四.略讲第4段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五.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篇2: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倾听小学生哥哥姐姐的介绍,了解他们是怎样做小学生的。

2.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邀请几名从本园毕业的二、三年级的学生(带好作业本)个人事先准备好表演项目。

活动过程:

1.请本园毕业的小学生哥哥姐姐来园介绍自己入学后的适应过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背诵拼音字母。

(2)念乘法口诀。

(3)朗诵一段课文。

(5)写书法。

2.结合作业展示,由小学生讲述自己努力联系写字和完成的过程,展示自己的学习的成果。

3.启发幼儿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向小学生提问。

提示:你想知道哥哥姐姐上小学后的哪些情况呢?

你还想问哥哥姐姐什么问题,自己提出来。

4,观看哥哥姐姐的作业本。

活动反思:

篇3: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高校语文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灵魂

在中国的大中小学教学日益技术化,功利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即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柏拉图有一句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能促使人灵魂转向的艺术,具备唤醒心灵的能力。著名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柏拉图和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交流,是一种灵魂的唤醒,如果教育没有深入到精神的交流,那这种教育就不能算真正的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不仅仅是使人获得某种知识技术,而是通过精神交流,唤醒灵魂,使人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反观我们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却灵性缺失,没有灵魂。原因在于教师根据现行教学用书和考试进行备课准备,缺乏关于文学美的自我思考,课堂教学把文学篇目进行肢解,从字、词、句、修辞等各种细节处进行解剖,损害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导致语文课堂成了解剖式的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灵魂。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在改变教育理念,即从工具性、思想性转向有灵魂的教育,突出人文性、文学性和人格教化功能。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人才选拔方式的调整、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多环节进行。除去别的因素,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应更好地适应改革的需要,担负起培养师资的重任。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师资,是高师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师语文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必须关注中小学教改,并走在教改前面,起到引领作用。如何培养有灵魂的语文师资,是文学课教学应该思考和探索的。

一.树立唤醒灵魂的教学理念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不缺技术,但缺情怀与灵魂。除却教育体制,教师个人等因素外,高师院校应承担责任,反思我们在培养中的问题,尤其是文学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却忽视了审美的熏陶与灵魂转向。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必须转变培养理念,树立唤醒灵魂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文学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学发展史,把握思潮流派及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影响,更多地把对文学的解读技术化,忽视了对文学内涵的挖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熏陶,心灵感染,精神交流等人文作用。对于高校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来说,我们要进行怎样的文学教育?很显然,文学教育应该合乎灵魂,应该通过文学的阅读,文学的交流,唤醒灵魂,使人更具有爱,更具有善,更具有智慧。因此,要树立文学是艺术,文学合乎灵魂的理念,确立灵魂教育的课程理念。

在灵魂教育的课程理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我们的文学类课程不仅要兼顾“职业性”“学术性”,更要关注“人文性”,才能实现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正如学者吴晓东指出:“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文学课既要丰富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掌握赏析文学的技巧,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使学生的灵魂转向。只有我们的师范生有了情怀与灵魂,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带着这种理念与灵魂进入他们未来的语文教学。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向之下,教学内容也应相应改革。改变过去重史轻作品的倾向,文学类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史,二是文学作品选,三是文学专题研究。具体来说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为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注重两者的结合,以文学作家作品为重点。串讲略讲文学史,让学生有纵的线索,对文学史有宏观了解,在此基础上,重讲作家作品,尤其要重点解读经典作家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领悟力。在另一学期开设文学专题研究,如唐诗宋词研究,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现当代散文研究,鲁迅研究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批判思维,提升审美品味,使文学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灵魂转向,发挥文学的无用之大用!

二.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高校文学课堂必须是有灵魂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熏陶下,我们才能培养有灵魂灵性的新时代人才,为未来的语文教育带去灵魂与希望。那什么样的文学课堂是有灵魂的课堂?如何打造有灵魂的文学课堂?笔者认为有灵魂的文学课堂要突出人文性,能唤醒灵魂;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文学领悟力;要能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思维。

1.突出人文性,唤醒灵魂。

文学是人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里有社会文化,人情风俗,社会情感,思维方式等,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性。因此,文学教学应该具有与别的学科不同的特点,不能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解剖,而要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站在人性的高度,挖掘语言下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索与领悟。如对沈从文《边城》的解读。《边城》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边城”世界。翠翠纯净、美丽而坚强,爷爷老船夫质朴憨厚,傩送、天保真诚大度,作为船总的顺顺也真诚待人,小说中所描写的茶峒地区虽是偏僻蛮荒之地,但这里的人都平常而又善良,集中体现着“边城”世界的人性美,人情美。但在这样一个美的世界里却发生了爱情的悲剧。凡是阅读了这篇小说的读者都会读出这里的美与悲剧,但仅仅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悲剧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到这既是对美好人情美好社会的赞美,也蕴藏着对“边城”黑暗混乱乃至血腥现状的批判,更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思考与人生理想。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上,表达了沈从文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与审美理想,以及这种追求与理想在现实之难以实现而带来的隐忧。教师只有在解读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隐藏在文学之下的深层意蕴,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领悟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家们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与人性思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所以,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作家作品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文字下面的意蕴,重视对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文学知识和解剖技能,从而突出文学的人文性特点。这样的课堂才能启发人的心灵,使人获得感动与慰藉,引导人去追求智慧,发现灵魂。

2.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文学领悟力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艺术,这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对文学的解读极具个性,如何理解,如何解读,有什么样的启发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其次,教是为了不教。高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大都要走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因而在文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在走上语文教师岗位后,才能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得心应手的解读,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发现文学之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促进心灵转向。所以高师的文学课堂应是能激发人思想与灵性的课堂,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把结论性的认识灌输给学生的讲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时点拨监控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中学习,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在每次上课结束时安排下一次上课的任务,并就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布置给学生,给够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行阅读,查找资料,思考并形成自己关于某问题的看法,以便在课堂上合作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再适时给以点拨。如在讲授郁达夫这个专题时,提前安排学生阅读《沉沦》,并要求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如何理解《沉沦》结尾把主人公的死与祖国的强大联系起来?你是如何看待《沉沦》中的性描写的?这样就给学生留够了阅读与思考探索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说出他们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和自我理解。教师再就问题进行引导,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理解作品。

在这样一次次的研读和探讨中,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各种作品的感性认识,又在探讨中对各种作品有了理性的把握;既培养学生形成文学解读有多种可能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领悟力。只有这样,未来走上中小学语文教育岗位,他们才能把思考与灵魂的启发带入课堂。

3.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思维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总有许多种,不同的时代,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解读同一个作家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曾经受到肯定的名家名作可能会受到质疑,而一些曾受质疑的作家作品可能会被重新发现。课堂上教师应把一些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认识带给学生,以开拓学生思维与视野,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比如对茅盾的解读。茅盾以社会剖析小说获得美誉,他的《子夜》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子夜》里的吴荪莆最后的失败反映出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处于必然失败的命运。但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资本家在1930年代事实上却获得了发展,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只是茅盾依据某种阶级理论而做出的理性思考,却与社会现实相悖,茅盾的《子夜》以及后面的系列小说,大都体现着作者的理性思考却缺乏作家自我的个性,茅盾作品的文学史意义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与认定。相比于茅盾,一些在解放后相当长时间被质疑忽略的作家如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周作人等作家在新时期却被重新发现,重新估值。

主观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很难完全符合,对文学的解读与认识,更是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重读文学时,注意不简单地褒贬,不把一般结论性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多重视角进行深入解读与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批判意识。

总的来说,高校文学课乃至其他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术、信息的地方,更应该是获得启发与智慧的地方,受教育者应该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下冷静地思考他们关注的东西,以新视野,新角度去思考审视所看到的事物,不受传统因袭的困扰。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想之火花,有智慧之光芒。这样,我们才会带来有灵魂的教育,有希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4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5

[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7

篇4:浅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 改进策略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和经验交流,各地区从市县到乡镇、学校每年开展的课堂教学比赛以及各类公开课如火如荼,为老师们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许多优秀教师从中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创新改革的发展。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或在公开课上展示良好形象,执教的老师们都竭尽所能,别出心裁,想出各种新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在观摩比赛时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创新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误区一:学生兴趣,奖品激励

在教学比赛中,学生的课堂纪律、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计划好的教学任务,使用奖品激励的手段。什么色纸剪的花、小红旗、小玩物、作业本、甚至吃的饼干水果之类应有尽有,只要学生积极,都可以得到奖品。乍一看,课堂确实很活跃,学生甚是“主动”参与,仔细一想,学生并没有成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没达到,却成了教师表演的陪衬者。经常如此,危害的确不小,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产生不良思想:有奖品就学,没有就不学,以至于在生活中养成做什么事都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种自私自利品格。

误区二:依赖课件,摒弃传统

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上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许多老师视之为上课的法宝,在课件上大花力气。一堂课下来,老师基本上是根据课件里的内容来教,学生也都看着投影屏幕来学。老师把课本里的知识内容能搬上屏幕的都搬上屏幕,有的老师甚至板书也通过电脑来完成,黑板上一个字也没写,如果课文是比较短的文章,学生则连课本都极少用到,因材施教、启发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几乎不见了,从头到尾都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我们都知道,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而沒有必要什么都用电脑展示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的意境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实际上等于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有这样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自己思维和想象力,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会忽略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造成学生没有机会通过阅读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根据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去想象,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激活创新思维。

误区三:注重“知识与能力”,忽视“过程与方法”

我们经常见到很多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对一篇新的课文,在没有老师指导下学生从哪里学起,如何去学习,有何方法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老师提出问题来才由学生去合作研究、自主探讨以解决,极少能见到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误区四:学习活动形式单一

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自主学习,都安排了语文学习活动,但不是分组讨论就是课本剧表演,似乎除了这两种形式再也没有新的了。而且往往误认为新课程的课堂有了分组讨论和课本剧表演就是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这样做虽然摆脱了传统课堂“满堂灌”教学形式,但还没能达到新课程倡导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学习形式的要求。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很多老师都只顾活动有趣,片面追求课堂表面形式的花里花俏,没能注意把握活动的分量以及活动的有效有意义。

基于以上常出现的这几个误区,我们在教学上要根据实际的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不管教学什么内容,都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应适时适地地从以下这几方面去考虑:

一、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让课堂多些精彩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那几个课本剧表演所能体现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我们听许多名师讲课是一种特美的享受,他们在讲台上挥洒自如,抽象的理论被他们讲述得津津有味,枯燥的知识被他们描绘得有声有色。这些名师不管在什么地方教学,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都一样把课上得很精彩,他们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他们自身教学技能的纯熟不得不让人由衷叹服。很多老师喜好模仿名师的教学,通过反反复复地观看光盘,没能把人家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学到手,却学到了一大堆“棒棒棒,你真棒!”之类的语句来充塞课堂,或者是生搬硬套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谁听了都会烦,更不用说一天听好几节课的比赛评委了。所以教师们还是多想想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酝酿具有自己个性的特色教学方法。要做到上课精彩,教师必须对教材熟悉,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遵循“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灵活运用,优化效果,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教学活动应丰富多彩,让课堂充满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源泉。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新课程倡导从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课堂上所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而不能只限于讨论、游戏和表演这几样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内容来设计新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新课程课堂的无限魅力,真正地实现“乐学”。

三、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因此社会上一些优质课的评比就出现了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多媒体,一票否决。为此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可谓费尽心思,用多媒体把课堂包装甚是豪华,将学生的视线从课本引向屏幕,整堂课大部分时间都围着电脑转,忽略了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想象。我们将多媒体引入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创新,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阻碍甚至束缚师生的手脚。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从一味探讨多媒体的运用转回到研究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上,多媒体教学应是现代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对它的运用,要认真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篇5: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芦花鞋》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本文分四个部分,介绍了青铜一家做了101双芦花鞋,让青铜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卖芦花鞋,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给卖了,回到家时,他的脚已经冻得通红。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阅读长文章的方法:边读边想,前后联系。

本文讲述青铜一家编织芦花鞋,青铜冒雪坚持卖芦花鞋,最后因为一个人没有买到他的芦花鞋,他把自己脚上的鞋子脱下来,雪天赤脚追向买鞋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青铜勤劳、善良、懂事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列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2.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3.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少,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掌握,不用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指导。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走近人物,感受他们的苦难,感受他们的幸福,形成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

3.表达运用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章节,把握细节并能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能结合课文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谣导入。

(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歌谣,请大家仔细倾听。

(2)播放音频,同时出示歌词。

南山脚下一缸油,树头挂网枉求虾,姑嫂两个赌梳头。泥里无金空拨沙。

姑娘梳成盘龙髻,刺槐树里栽枸橘,嫂嫂梳成羊兰头。几时开得牡丹花?

(3)师:多么有意思的歌谣啊!这两首歌谣是老师从一对兄妹那儿学来的,这对兄妹是谁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课件出示《青铜葵花》这本书)

(4)生齐读书名。

2.了解概括。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2)简介主要内容。

师述:一次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3)简介人物。

①师引导: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你认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示例:青铜和葵花。

③走近青铜。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大麦地,青铜一家就生活在大麦地村,那里有一条宽宽的河,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芦苇荡一片火海,大火过后,大麦地成了一片凄惨的黑色。青铜虽然在家人的呵护下逃离了火海,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说话流利的青铜一夜之间竟成了一个听得见别人说话,却再也说不出话来的哑巴……

b.师指名读。

c.师引导:同学们,变成哑巴对于青铜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交流)

d.师小结:苦难降临在青铜身上,从此,他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乐……

④走近葵花。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葵花三岁那年,妈妈离开了人世,她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葵花的爸爸是一名雕塑家。他最喜欢灿烂的葵花。那年葵花随爸爸来到了大麦地的干校里。爸爸常常背着画夹,划着小船去成片的葵花田边画画。有一回,他为了捞起河里的一张画,落水淹死了。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爸爸。

b.听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导入课题。(课件出示:芦花鞋)

①师导入:不一样的境遇,却映射着一个同样沉重的词语——痛苦。对于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痛苦是何等沉重啊!也正是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一个故事——《芦花鞋》。

②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花。《芦花鞋》只是《青铜葵花》中的一个故事,要读懂课文,对整本书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歌谣,讲述主要内容,简介主要人物,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走进课堂。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l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l

想一想: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检查字词学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3)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比较识记。\[课件出示:憾(遗憾)撼(摇撼)\]

4.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特点。

①师引导: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②示例:用空行分成四个部分来写。

(2)了解每部分内容,列出小标题。

①师引导: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读每部分内容,想想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运用学过的列小标题的方法,为每部分列出小标题。

②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列出小标题,师巡视指导。

③同桌讨论交流,相互提建议。

④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⑤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采芦花编鞋第二部分:大雪天卖鞋第三部分:城里人买鞋第四部分:雪地里脱鞋

(3)了解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弄清了每部分的内容,将每部分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练习说一说。

②四人小组练习说主要内容。

③全班交流。

④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冬闲时,青铜全家精心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由青铜拿到油麻地镇上去卖,以增加收入。一个大雪天,青铜不顾家人的阻止,执意要到镇上卖剩下的十双鞋,一群城里人意外地买光了他的鞋。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个人追来向青铜购买芦花鞋,看到那个后来者失望的眼神时,青铜脱下自己脚上的鞋卖给他,自己赤着脚走回了家。

【设计意图】本板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文中字词、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朗读情况,主要落实一些基本功方面的巩固与训练。

板块三

自读感悟,体会语言

1.生自学品读课文,画出印象最深的内容。

(1)师引导:有人说,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得深刻;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关键词再次走进这部作品,请将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画出来,写一写批注。(相机板书:苦难幸福)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写批注。

2.情节再现,交流品味。

(1)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苦难”和“幸福”两个词语,将你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①诉说苦难。学生畅所欲言,师引导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a.(出示课件)师指导: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青铜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卖“一百双芦花鞋”对于青铜家来说,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从全家人的表现来看,青铜家很需要这笔钱。

课件出示:

收罢秋庄稼,青铜家就已决定:今年冬闲时,全家人一起动手,编织一百双芦花鞋,然后让青铜背着,到油麻地镇上去卖。

这是家里的一笔收入,一笔很重要的收入。想到这笔收入,全家人都很兴奋,觉得心里亮堂堂的,未来的日子亮堂堂的。

b.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

奶奶对青铜说:“今天就别去镇上卖鞋了。”爸爸妈妈也都对青铜说:“剩下的十一双,一双是给你的,还有十双,卖得了就卖,卖不了就留着自家人穿。”葵花也一个劲儿地说:“哥,今天就别去卖鞋了。”

但青铜却坚持着今天一定要去镇上。他对奶奶他们说:“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

师:从“下了一夜大雪”“足有一尺厚”“门都很难推开”可以看出天气非常寒冷,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青铜依然坚持去卖剩下的十双鞋,可见生活的艰难。

分角色朗读。(师指导读出家人的关心)

c.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但过了一会儿,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他的脚板顿时感到了一股针刺般的寒冷。他又将左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又是一股刺骨的寒冷。

师:青铜把剩下的十双芦花鞋全卖完了,可还有人要买时,竟脱下了穿在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赤脚行走在冰天雪地之中。可见这一点点钱对于青铜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师指导生想象画面朗读。(读出对青铜的同情)

②师引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苦难”?(通过写“苦难”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美”,表现了“爱”)

③欣赏美丽。

a.师引导:作者无论是写景色之美,还是写人性之美,都使人如临其境,难以忘怀。文中写景色美的句子数不胜数,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b.示例: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他们都觉得便宜,二话没说,就付了钱。青铜抓着一大把钱,站在雪地上,一时竟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师过渡:经过同学们的阅读、交流,我们感受到了青铜一家的苦难和爱,文中故事描写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选材构段的精巧,无处不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

3.感悟写法。

(1)师引导:一本优秀的书籍,在写法上也总有很多地方值得读者借鉴。那么,你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收获呢?

(2)示例:景物描写如临其境。如写雪大,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

4.拓展延伸,引起期待。

(1)课件出示读书的作用的句段。

(2)全班齐读。

(3)师总结:《青铜葵花》一书中像这样隽永的文字,饱含真挚的情感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每一章都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同学们,课后让我们继续阅读这本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你!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有目的的愉悦阅读中完成任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集体协作解决学习疑难,有助于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本文节选自《青铜葵花》,本课的教学是个引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整本书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本课的设计亮点主要有: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味、交流文中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情节,感悟他们的苦难,感悟他们至纯至美的人性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欣赏文本优美的词、句、章节,资料袋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6: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1、学会默读课文,会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爱动脑筋、善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努力做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爱迪生画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啊?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呢?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爱迪生的课文。〈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晚上有太阳吗?

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

3、带着问题好好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顺语句,读通课文,标明自然段号。〉

2、出示生字、词语:

请来 医生 急性 阑尾炎 无可奈何

挡手 简易 手术 一分一秒

自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读文。师生评议。

4、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5、指导朗读长句。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爱迪生的妈妈怎么了?

3、师简介“急性阑尾炎”的医学知识。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不做手术会怎么样?

5、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说主要内容。

2、当时情况怎样?指名读第一句。

3、思考,讨论:没有电灯,光线很暗,做手术很危险,当时人们的表现怎样?

4、师引读,可是那时——,医生——。

医生“犹豫”了,什么是犹豫?他会想些什么?

5、医生的犹豫就意味着手术不能马上进行了,小爱迪和爸爸多着急啊。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6、指名读第3、4句。

爸爸和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么样?抓住“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焦急、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

7、是啊,手术不能进行就意味着——(指名说)我们的心都好象被揪住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妈妈的安危担心,谁来读一读这揪心的场面?朗读指导。

8、突然之间,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四人小组看图、读句子讨论交流。

9、爱迪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10、指导朗读:爱迪生想主意部分读得稍慢。

11、开始,医生不明白,还不住地摇头说——,而后来,手术台前一片光明。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12、医生为什么说是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

13、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14、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自豪”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自豪?她心里会说些什么?

3、出示爱迪生的话:

理解“一本正经”:态度严肃、庄重、郑重其事的。这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4、大家注意到没有,爱迪生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不同?

5、爱迪生为什么会说将来一定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这里的“真的”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同学们思考一下,爱迪生怎么会发明电灯的呢?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在爱迪生的一生中约有两千项发明,被人们称之为“发明”。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课后去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有关书籍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五、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指名交流)组词,提醒书写要点。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及( ) 需( ) 当( ) 请( ) 何( )

急( ) 须( ) 挡( ) 情( ) 荷( )

板书设计:

晚上的“太阳”(发明电灯)

爱迪生 十万火急

(“发明”)集中生智

化险为夷

小学二年级语文《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妈妈生病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创造了光明,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爱迪生的智慧。同时也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这节课是新授课的第二课时,在孩子们已经读通读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首先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已学生字,学习、理解生词“呻吟”。会写四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本,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爱迪生在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其中,第2点为本课教学重点。而对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而如果理解不了,就无法体会到爱迪生的智慧。

所以,我把体会爱迪生的智慧设定为本课教学重中之重的教学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感觉,这节课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一、自主探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导入之后,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术明明是医生做的,为什么医生却说,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妈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由寻找答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同样,在识记生字时,我也让生自主记生字。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记住生字,这也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习能力。

二、角色体验,注重朗读能力的提高。

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角色,朗读感悟。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本,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感受当时情况危急的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爱迪生的心情,抓住他紧攥的拳头,焦急的神情来读出他的焦急,孩子很快感同身受,读得绘声绘色。再比如,在感受爱迪生的智慧时,我通过动画的演示,用爱迪生的办法,让原本昏暗的房间变得明亮起来。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的同时,也体验着爱迪生的智慧与快乐,于是,接下来的,朗读更是水到渠成,无需赘述。读的方式上,采取个别朗读,另生评读,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教师情境引读等 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三、课堂练习,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

篇7: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时数:三学时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和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记叙特点。

教学难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口技人高超技艺的写法。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口技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

2、了解作者及其我国古代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3、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4、朗读课文,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课文的层次思路。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4分钟。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剪辑:(投影播放“洛桑学艺”视频剪辑)

这个小伙子叫洛桑,藏族,1993年,他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而红。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1995年10月2日,这位年轻的笑星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

视频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凭洛桑的一张嘴模仿出来的)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

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口技,请看大屏幕:(投影关于口技的知识)

(投影内容: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好,今天我们学习林嗣环的《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板书课题:口技)

我们来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投影学习任务)

1、知道口技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

2、了解作者及其我国古代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3、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4、朗读课文,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课文的层次思路。

师: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很顺利的完成目标。

二、识记作者相关知识和《虞初新志》。2分钟

师: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虞初新志》:古代笔记小说,清代张潮编选,共20卷,多收录明末清初的文言短篇。编者的主旨是:“表彰轶事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遇赦而归,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本文选自他的《秋声诗自序》。

师:知道了作者和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清除障碍,朗读课文。

师:

(一)一读课文,查找错误。

1、学生轮流读课文。

(点名叫五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已有错误即可提示。)

2、出示可能读错的字和音,投影在大屏幕上:1分钟

少(shǎo)顷

呓(yì)语 叱(chì)

中间(jiàn)

曳(yè)屋

许(hǔ)许声

几(jī)欲

犬吠(fèi)

齁(hōu)声

意少(shǎo)舒

3、我们再来听录音,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同学们要听清停顿和语气节奏。

播放《口技》朗读MP3。5分钟。

4、清理了读音障碍,倾听了停顿节奏,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学生齐声再读课文。)5分钟。

5、这次读得很好,说明同学们感受到文中这位口技人技艺的不同凡响,因而读的很有节奏。

(二)再读课文,摘除疑难。

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课文。(投影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6分钟

根据课下注释,默读课文,标记其他疑难字词,感知主要情节。(学生读,老师巡回查看。)(时间到后即可停止阅读,询问学生那些字词有疑难。老师板书学生有疑难字词,可能有疑难的字词:

1、实词

善: 擅长

遥:远

惊觉:惊醒

以为:认为

齐作:一齐响起

走: 跑

宴:即“大宴宾客”。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其:代词,指妇人。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是: 指示代词“这”。

妙: 形容同用作名词,指绝妙的声音。

作作索索:指老鼠活动的声音。舒: 动词,伸展,松弛意为“放松”。

间: 动词,掺杂,夹杂。

崩倒: 房屋倒塌。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众人”。

曳屋: 指拉塌燃烧着的房屋。

一端:指一种(声音)。

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说出”。是:指示代词,这时。

2、虚词

【少】 副词,表程度,意为“稍微”。【绝】副词,表程度。译为“极”、“最”。

【而】 连词,表并列,译作“并”。

【既而】 表时间,不久。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

【但】只。

【亦】 也。

【微】 隐约。

【毕】 都。

【而已】 罢了。

【会】 适逢,正赶上。

【力拉】 拟声词,劈里啪啦。

【许许】象声词。

3、通假字

【坐】通假字,同“座”。

4、词类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②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④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做动词用,用眼睛看。

⑤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意为用手。

5、古今异义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③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

⑤会宾客大宴 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⑥宾客意少舒

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6、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奶头)

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奇妙)

7、特殊句式

会宾客大宴(倒装---宾语前置---“会大宴宾客”)

(三)三读课文,明确大意。

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投影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和情趣味。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主要情节。

2、理清文章思路层次。6分钟后比比谁说的最准确。

明确:

1、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叹赏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意对即可)

2、文章思路。

文章以时间先后分序,可分三部分:(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表演前气氛。

第二部分(第2~4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四)四读课文,感受妙文妙技。

师:好,没有了字词障碍,明确了文章大意,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妙文和表演者的妙技。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四、总结与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传统技艺——口技的精妙,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精妙的行文技巧,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看课后的任务:

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翻译课文。

第二学时学习目标:

1、能够顺畅朗读并背诵全文。

2、能够流利的译讲课文。

3、阅读课文,学习本文首尾照应、表现口技人高超技艺的方法。学习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扫除了阅读障碍,弄清了课文的行文思路,明确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节课我们要完成怎样的任务呢?请看大屏幕:(投影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学习目标:

1、能够顺畅朗读并背诵全文。

2、能够流利的译讲课文。

3、阅读课文,学习本文首尾照应、表现口技人高超技艺的方法。

老师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一定会达到目的。

一、检查作业。4分钟。

师:那位同学能够全文背诵?(如果有,就请背诵,如果没有,鼓励学生背诵,然后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二、练习译讲课文。10分钟。

师:经过同学们的一番努力,我们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了,那么,我们能够很准确的把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吗?试一试,相信同学们能够译得很好。每人一句,接力翻译,如果有译错的,请同学们及时指出并更正。

(学生每人一句翻译,老师注意易错的句子,适时指导)

三、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阅读相关语段,完成问题。(投影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如下问题 优质课:

1、这位口技艺人使用了哪些道具呢?

2、文中哪些地方对道具进行了交代?

3、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这两次的作用是否相同?

4、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5、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对口技人技艺的评价? 8分钟后,看看谁能很准确的让大家明白这些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以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明确:

1、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板书)

2、开头和结尾两节。

3、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不同,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

4、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

5、以“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是全文的总说,即“善”字统领全篇,文章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展开的。

善。(板书)

四、课堂练习。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课文的部分内容,下面我们来练练兵。请看大屏幕:

练兵场:

看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请同学们在8分钟内完成《原创新课堂》第1、2、3、5、6题,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请继续完成第7题。比比谁能在最少的时间内做得最好。

(学生思考完成练习,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做题。)

师:好,时间到了。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自己检查,如有疑难问题请向老师质疑。

五、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即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不同的意见,老师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够更进一步的学习,质疑,只有在质疑中才能有更好的成绩。

请看大屏幕:

课后再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口技人高超的技艺表现在哪里? 作者是如何描写口技人高超的技艺的?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能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2、揣摩语言,领悟文中对口技人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学习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口技人在很短小的时间内模仿了很多声音,初步领略了他高超的技艺,今天的任务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投影学习目标)1分钟。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能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2、揣摩语言,领悟文中对口技人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敏锐观察,老师相信大家会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0分钟。

师:明白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任务,在完成具体任务之前,老师先提个问题: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好多声音,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在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好,非常好。请看大屏幕:(投影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阅读第二语段,思考问题:

1、哪些句子是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

2、口技艺人表演的声音是按什么顺序变化的?

3、找出没有写口技人表演的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写谁?他们的这种反映说明了什么?想一想,介绍口技艺人的表演,作者描述观众的反映,有什么作用? 5分钟后,比比谁知道的更多,说得最好。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点名;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明确:

1、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以为妙绝”。

2、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从“遥闻”一词可以看出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而且是比较轻的,而“深巷”一词则告诉我们声音是从室外传来的,所以在这里声音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变化的;另外,犬吠、欠伸、呓语等这些声音刚开始都是单独发出的,到后来却是“众妙毕备,一时齐发”,所以也是由分而合地变化的。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写宾客。宾客已经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听的非常的入神。

从侧面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师: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是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

二、学生自读,完成问题。10分钟。

师:我们刚才顺利的完成了第一个场景中口技艺人的出色表演,还有两个场景的描写,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相互讨论完成第二三场景中口技人精彩的表演。(投影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阅读第三四语段,说一说:

1、找出两个场景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想一想:这部分模拟的声音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的?

2、观众又有哪些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

3、这样精彩的表演,口技人依靠什么来实现的?说明了什么?

5分钟后,相信同学们都能够非常准确的完成任务。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请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点名;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明确:

1、第3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未几,夫齁声起”到“妇梦中咳嗽”。这部分的声音是由大到小、由多到少变化的,只能“微闻余声”,从“微闻”一词看出。第4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部分声音的变化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响声大作。是从两个“大呼”、一个“齐哭”、五个“百千”看出来的。

2、第3节中观众的反映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节中观众的反映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观众已经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以假乱真了。

3、简单的道具。表演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也衬托了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三、重新组合,探讨写法。10分钟。

师:口技艺人三个场景的精彩表演我们已经领略了,那么,这精彩绝伦的表演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呢?这得宜于作者同样精彩的写作技巧,请看大屏幕:(投影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对这位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我们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评价?

2、想一想,文章是从些方面来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的?

3、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

4、思考:结合《安塞腰鼓》结尾一句的表达效果,说说文中以下两处有怎样的作用?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5分钟后,比比谁能最先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请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可点名;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明确:

1、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直接描写口技表演的内容和过程,正面突出演技高超;另外还从听众的反映和所用的简单道具,侧面衬托演技高超。

2、“善”。

3、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技艺的高深。

4、①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写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②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四、课堂练习。

师:完成的不错,我们再来练练兵。请同学们先完成《原创新课堂》第4、7题,再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投影练习题)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梦中醒惊 犬吠 欠身 呓语 大啼 妇呜 夫叱(一时齐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众妙必备

伸颈

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 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逐渐变小

意少舒

稍稍正坐

火起群乱 大呼

齐哭 百千大呼

齐哭

犬吠

力拉崩倒火爆声

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少而杂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五、总结与作业。

师:同学们,学习《口技》一文,我们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为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击节赞叹,同时也赞赏作者林嗣环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可谓表演者“善”口技,介绍者“善”蓦状,文质兼美,相得益彰。如此精妙的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其魅力将在新时期大放光彩!

请看今天的作业:

1、课后第二三题。(书面作业)

2、课外拓展,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笔记积累)

3、学习本课描写声音的方法,找一种你喜欢的声音(音乐、鸟鸣、口技等)仔细地听,想想,然后把它描写出来。(100字左右)(日记)

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道具 技

最复杂的声音 最强烈的观众反应

时间为序,条理清楚

篇8: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向优秀人物学习、说说廉颇蔺相如”是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第六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安排的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教材注重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突出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廉颇和蔺相如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优秀历史人物,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贵品质是中职生在校学习和将来从事职业生涯的动力和指南。因此本人以作品中优秀人物作为切入点开展以收集成语诗歌散文对联等并制作成手抄报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并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2 学情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护理班的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个体差异大, 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学习缺乏主动性, 生活阅历少, 审美情趣需要提高, 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需要培养, 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待于提高。基于以上原因开展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提高对职业人生的认识层次。

基于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德育目标:在活动中认识廉颇蔺相如的高贵品质, 以廉颇蔺相如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由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活动难点: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点: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 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导入法”、“情感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

2.1 布置任务目标导学, 带着任务查找资料,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情景导入教学法, 用成语故事、有关问题引出“优秀”人物引发学生的兴趣

2.3 问题点拨法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教师适时点拨归纳总结。总之多法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

3 学法

3.1 引导—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主动学习, 整理制作受抄报既增加了知识的积累, 又解读了了本课的要求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2 合作交流学习法

通过小组讨论朗读成语故事、对联、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表达自己的看法, 挖掘出名人的思想品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生在课外的准备阶段, 学生有三个任务。

(1) 在课外的准备阶段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条件, 找到并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找出课文节选内容之外的成语, 并将有关故事整理记录下来;网上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诗歌、散文、对联, 打印或记录下来;将搜集的资料整理筛选, 制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设计新颖的手抄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补充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也为课堂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课堂活动组织与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安排了2个学时的内容。简单的总结为:“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等环节, 说明如下。

(1) “读一读”环节。

首先是视频播放成语故事让学生猜成语并说出有关人物及思想, 引出课堂活动的主题, 之后老师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激发思维作为课前导入及热身准备。接着分组活动是学生在各自小组内朗读收集摘抄的描写廉颇、蔺相如的诗歌、散文、对联等。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声音洪亮、有感情) 学生组内评价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情况。自己评选出最佳朗读效果奖组内加分鼓励。

(2) “想一想”环节。

(集体活动) 是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内容提出基本能概括廉颇和蔺相如高贵品质的几个问题用问题引出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处世及人格, 要求学生自由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巡视表扬认真讨论的一组以鼓励。评选出最佳讨论小组奖。全班鼓掌鼓励小组每人3分。

(3) “说一说”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就以上问题按小组进行讨论后推荐一位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 在这个环节教师基本能预测学生汇报的内容, 学生的答案尽管内容不尽统一, 但都能通过问题总结出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 也不影响作者司马迁对自己笔下人物的赞扬:司马迁赞扬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智勇, 由一个身份低微的舍人一跃成为赵国的重臣, 在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 也为维护赵不受秦的勒索、侵犯做出了重大贡献, 使得赵国君王、百姓度过了动乱年代中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蔺相如的这种顾全大局情系国家宽厚待人以团结为重对廉颇不计较个人得失, 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精神。也是我们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到此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更高。这部分内容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口语表达的能力, 也基本上实现了以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的目的。本环节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是否全面、声音是否宏亮、能否体现廉颇蔺相如的高贵品质为评价依据评选出最佳小组奖。

(4) “议一议”环节。

有两个活动内容, (1) 是学生用收集到的对联分别概括廉颇和蔺相如的特点。 (2) 请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优秀的人和事。 (要求结合专业事件典型即可) 。在第一个小环节学生用了很多对联来概括廉颇和蔺相如。 (对学生讲清楚为什么用对联概括) 对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对联既简练又概括达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在第二个小环节我和学生同时想到了在今年举办的“医模杯”全疆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全能第一名的好成绩的我校08级英语护理班的侯玲玲同学。她平时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因为她的突出表现她代表学校参加了全疆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已被好几家大医院看中。并有幸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视频显示) 这是我们身边最好的例子。优秀品质及在此环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评价标准 (是否积极踊跃事件是否典型) 评选出最佳个人奖。

(5) “评一评”环节。

(成果展示)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手抄报, 在全班相互传看;交流经验。并作评价。

(6) 根据以上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简短的课堂小结。

(7) 课堂活动评价和板书设计。

本次课堂活动评价贯穿整个课堂始终, 突出了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评价。整个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的活动成果作出评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中做了口头评价和分数评价。口头评价先是由学生代表对本次活动做总体评价, 之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二是分数评价:按如下要求。

(1) 学生自评 (占20%) :学生自己根据同学展示的手抄报, 确定自己制作的水平, 并打分。

(2) 同学互评 (占30%) :每位学生拿到谁的手抄报就给谁打分。

(3) 教师评价 (占50%) :全体同学手抄报交上来后, 教师会同班级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 为全班同学作品打分, 按照分数高低, 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三名, 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展示。

5 教学效果与反思

5.1 本次活动完成的比较顺利, 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活动中认真辅导、督促, 确保了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样的学习, 它们已认识到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文言文也是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开放、有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指导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学习语文, 将文本阅读和人文熏陶相结合, 课内文本和拓展阅读相结合, 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趣味中学习。

5.2 在活动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 其中穿插学生自评、互评

最后教师总评。学生在愉快和竞争中完成了一次语文课的学习, 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又重视了学生收集、运用、筛选信息的能力, 还关注了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等, 发挥了活动的多重功能, 每项活动都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教育部素质教育文件下一篇:经典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