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2024-04-15

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精选7篇)

篇1: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青岛大学 曲学勇 张奎勤

[内容摘要] 新形势、新需要,给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努力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通过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使高校辅导员不断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关键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进入2l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信息化空前发展,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校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各种问题增多;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发展缓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申明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24号令,并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些文件充分表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素质,工作的内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整体素质始终没有质的飞跃。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专业化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政治辅导员工作专业,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不强的根本原因。二是选留辅导员时对专业性要求不够。辅导员是做学生工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党团建设、帮困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而做好这些工作,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职业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专业程度不高,他们大都是本校优秀学生留校,少部分采取公开招聘形式引进的。选拔过程往往注重是否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注重是否“211”工程学校毕业,而对学什么专业则普遍要求不高。专业化不强往往导致辅导员工作师徒式、经验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很难产生质的飞跃。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

辅导员的工作有功劳,无成就,地位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做为一项职业,应该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与之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专注于这项工作,研究这项工作,高水平地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成了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万金油”,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来做,学校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什么事都能干”,而主要应该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却被忽视了,或开展得不够深入,“管理员”、“服务员”、“侦察员”、“消防员”成为辅导员工作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少人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专业不行才干辅导员。许多辅导员自身也感到整天忙忙碌碌,却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地位被边缘化。

(三)辅导员队伍层次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层次性不高,缺大师,少成果,工作事务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事务性的多,理性思考的少。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而琐碎,往往是一天24小时。“两眼一睁,忙到天黑”,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保姆”的活儿。二是“工匠”多,“大师”少。在大学,辅导员往往是以事务性工作为主的“工匠”,学者型的辅导员风毛鳞角,更谈不上让人敬仰的大师级人物了。三是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既来源于高水平的工作实践,又对工作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辅导员专业化不强,主要精力又忙于事务性工作,缺少学者型的人才,缺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势成必然。

(四)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不稳定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不合理、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数量不充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臵专职辅导员岗位,目前多数高校达不到这个配备标准。

2、结构不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总体以本科为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辅导员数量与高校专任教师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理、工、农、医类专业毕业生占50%,毕业于教育学、哲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的仅占30%。[1]

3、职称评聘不合理。辅导员一直以来按照德育教师系列来评聘职称,而对辅导员的成果要求和专 任教师一样,这就导致了其无法竞争,造成了其心理上的不安定和行动上的大流失。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如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尽完善;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把学生日常管理作为重点,然后才是党团建设、职业指导规划、心理健康引导等。但是这些细则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更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一)职业化内涵

辅导员职业化的本质要求是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2]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辅导员要具有职业化的素养。有职业的人并不都是职业化的人,一个人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优良的职业品质。当前,尤其要求辅导员具备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辅导员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辅导员应具有积极进取的职业心态与思维方式。辅导员的劳动是塑造人的工作,是学生心灵的”雕塑师”,在于学生的交流中,辅导员以自身的个性、学识、才能、情感、意志和品质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发展。

第二,辅导员要掌握职业化的技能。辅导员职业化技能是辅导员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这种职业化技能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二是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即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通常就是进入辅导员队伍最初的通行证;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其是否具有专业化素质的一种专业认证,比如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证书。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辅导员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即辅导员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与分管领导、学生、同事等交往,形成一系列的关系链,在这些关系链中,必然就产生了上下级之间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与配合,同时还必须对自身进行有效管理,如时间的管理、心态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这些通用的管理能力,是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间都必须具备的能力,通用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每一个个体的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它与职业资质互为补充形成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辅导员要具有职业化的行为规范。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地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学校有关规定,包含着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三个方面的内容。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进入职业角色后,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辅导员的身份。这种规范更多地体现在处理事务的章法上,而这些章法的来源一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二是学校规章制度要求的,三是通过培训、学习后形成的。通常,学校可通过监督、激励、培训、示范来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

(二)专业化的内涵

辅导员的专业化可以从提高辅导员专业地位和发展辅导员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职业地位提高了,才能对辅导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提出要求和保障。而辅导员只有拥有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会享有较高的专业地位。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专业化的学科建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展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为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学术、学科支撑。

专业化的岗位培训。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应当着重体现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将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纳入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规划,通过相应层次的培训,使之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激发职业发展潜能,提高职业能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养。针对性原则就是强调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紧密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辅导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科学设臵培训内容。系统性原则就是注重面上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支持辅导员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基础、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提供条件保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向专家化、学者型发展。力争在有关辅导员工作的每个领域,都形成一支知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学术团队。

专业化的素质能力。(1)辅导员要有专业性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要有专业的眼光、专业的头脑、专业的思考以专业性的思维去谋划工作、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2)辅导员要具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很难完成好育人的工作。(3)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辅导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如组织、宣传、管 理、协调、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履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

(三)专家化的内涵

辅导员的专家化内涵包括如下要点:(1)辅导员专家化不会一蹴而就,也非高不可及,而是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发展过程;(2)辅导员所要成为的“专家”,具有专一性,是精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熟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开展大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而非其他学科的专家;(3)能称上“专家”的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思考甚至深入研究以后,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辅导员成为专家后,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紧密结合,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首先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才谈得上专业化的问题。而专业化的过程也有助于辅导员职业的形成。特别是在高校,知识性、专业性是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专业和学科的支撑也因而是辅导员成为公认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辅导员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必然要求辅导员队伍逐步向专家型发展,专家化是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最终指向。通过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得这支队伍具有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较高的职业化技能、统一的职业化规范。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角色定位、自身素质、队伍结构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培养,不断朝着“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迈进。通过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使辅导员不仅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心理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成为高素质的思想教育管理人才,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专家、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三、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途径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要求,[3]同时,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求,坚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

(一)按照职业化的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指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高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他们热爱辅导员职业,从事辅导员职业,钻研辅导员职业,献身辅导员职业。第一,要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辅导员的收入达到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 作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第二,要解决好辅导员职务、职称评聘问题。在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职称评聘时,要把辅导员单列指标,这是稳定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的时间计入工作量。第三,要重视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和激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定工作考核指标,把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表彰奖励制度,优秀辅导员除受到学校表彰奖励外,应作为学校党组织的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和锻炼,使从事这一专业的人员热爱自己的岗位、忠诚自己的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

(二)按照专业化的标准,逐步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专业程度高、能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专业化队伍。对此,在认识上,要纠正那些“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专业上不会的人就做辅导员”的错误思想。在措施上,从辅导员岗位的准入机制着手,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准入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政治素质强、工作业务精、理论修养好、纪律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忠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应根据辅导员队伍整体规划,分工作岗位选任辅导员,按照年龄、性别、学历、知识、专业、个性、经验进行组合,合理配臵,建设一支专业结构优化、素质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该是中共党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合格证书。

(三)按照专家化的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学习培训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有一批把辅导员工作做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专业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要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不能只盯着让这些辅导员怎么出去、如何转岗,而应该从制度上为广大辅导员建设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培养,催生职业化的队伍,让每一位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可以把这个专业当成一直追求的事业,使其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就是最好的出口。从根本上解决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就会出现教授、专家、学者型的辅导员。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成立辅导员工作教研室、与重点大学联办相关硕士学位班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辅导员团队。高校要制定专职辅导员培训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日常培

[4]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在加强专职辅导员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专家、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

参考文献: [1]孙长缨,俟吉永,王宝玲。高校辅导员:成长着学生的成长,幸福着学生的幸福。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2]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部令第24号,2006-07-23.[4]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2).● 曲学勇: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学工办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详细通讯地址:青岛市松岭路中段110信箱,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5959870,***

篇2: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

作 者:王柏 王羽 WANG Bai WANG Yu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9 28(3) 分类号:G45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专家化  

篇3: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身份不明确性带来的弊端

有人认为, 辅导员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 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 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辅导员负起了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所以辅导员是班主任;有人认为, 辅导员要负责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 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 所以辅导员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有人认为, 辅导员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 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 掌握心理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辅导员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员;目前, 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 高校毕业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因此辅导员是学生的就业服务与咨询员。辅导员身份的不确定性带来如下几方面的弊端:

(一) 当前辅导员发展出路的单一化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求的矛盾。

目前, 辅导员的分流大多数朝着行政职务方向, 导致辅导员形成了一种“升官”的发展潜理念。社会观念中所认同的辅导员最佳成长轨迹是:辅导员→校团委副书记 (院系党总支副书记) →学生处长 (校团委书记、院系党总支书记) →校党委副书记 (主管后勤的副校长) ……一种官阶制、金字塔式、精英式的成长模式和认同范式。从这种模式和范式的结果来看, 只有极少人能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 绝大多数人先后分流到其它岗位了, 队伍年龄与阅历结构中只有“两头”、没有“中间”, 导致了社会职业观念与氛围的缺失。

(二) 辅导员权益难于得到保证。

这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重缺失。一方面, 是工作量、工作绩效、考评机制的困境与从业者的利益保障的依据缺失;另一方面, 是物质利益先天不足与精神利益的后天难补, 将他们与教师和机关干部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是“两头都不靠岸”。

(三) 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

辅导员难于形成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 认为辅导员吃的是一种青春饭、是过度活的观念与队伍的分流与断层等现实, 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身份和职责的定位基于对属性的认识, 目前, 辅导员与教师、机关干部、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身份虽有所区别, 但又不十分明确, 按照目前辅导员身份的不确定性理解, 只能说它是一种突出实践型的高校非主流职业。要实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必须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定位。

二、辅导员身份的重构:一种新的思考

(一) 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引路人。

辅导员是特殊的教师, 辅导员就是辅导老师, 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情辅导学生, 做好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 辅导员要发挥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辅导员跟大学生接触最频繁, 容易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能深刻全面了解青年学生。因此, 他们应该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最好的指导者、引路人。

(二) 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

教育部最近颁布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因此,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对大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所以, 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品德教师、成为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三) 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政治教师。

《规定》指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帮助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和努力工作。因此, 辅导员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 做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 培养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 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三、辅导员身份重构的途径

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并且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为辅导员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 社会认同与观念形成。

要进一步达成辅导员在大学生政治思想养成中的重要作用的社会认同。教育部已设立“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奖项, 将定期评选表彰先进;今年2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上海考察, 发现了复旦大学辅导员包涵的先进典型, 并指示:要加强对这些先进辅导员典型的培育和宣传。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媒体要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 肯定和宣传辅导员在大学生政治思想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设立辅导员工作专项奖, 定期评选表彰省市级优秀辅导员 (例如广东省高校十佳政治辅导员评选与宣传活动) 等活动, 提高辅导员的地位, 促进社会认同感更快更好地形成。

(二) 辅导员的职业化。

所谓辅导员职业化, 一是高校辅导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高校辅导员应成为一种职业, 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逐步建立辅导员的准入、选拔、考核、奖惩、晋升、淘汰等有效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工作,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要求, 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或分流。[2]辅导员职业化, 还应就辅导员工作属性进行科学界定和分类, 建立有效的成长机制与配套的利益保障机制。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其工作开展的成效, 影响到整个队伍工作的成败。因此, 《规定》要求, 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等标准。

(三) 辅导员的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 一是高校辅导员必须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 相关高校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 创新高校辅导员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二是高校辅导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 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 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的辅导员,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 必须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才能上岗。[3]专业化包括准入的专业素质准备、上岗前专业培训、在职专业化学习、工作过程的专业化要求、工作绩效专业化考评、晋升机制的专业化导向等。《规定》要求, 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 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建立和完善, 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学科依托有了保障, 专业发展有了归属, 辅导员的专业化更有可能实现了。

(四) 辅导员的专家化。

辅导员专家化要求建立专家化的科学标准、专家化的社会认同、专家化的待遇配套。《规定》指出, 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 结合各校实际, 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 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

(五) 实现“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就是学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全校教职员工的责任, 只有全校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并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 高等学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上下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 逐步形成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全力投入、各有关部门人员密切配合、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创造条件, 提供智力 (精神) 支持和物质保障。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本文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角度, 通过分析比较当前辅导员的身份和所担任的角色, 探讨辅导员身份的重构及其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身份,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9

[2].熊书银, 王文博, 黄登婕.简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国成人教育, 2006, 5

篇4: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配套机制不健全、职业化和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像重视学术业务骨干选拔培养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要注意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可以看出,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就必须走一条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内涵,关系,实现途径展开论述。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内涵

1、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涵

它是指高校专职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通过严格的考核、晋级、淘汰等完善机制,以保持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相对稳定性。

2、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内涵

它是指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

3、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

它是指在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引导和实践,逐步将一批优秀辅导员培养成为“汇专业于一体,集多家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有为、有位、有尊严,从而不断激发从业人员职业追求的激情和热 情,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空间,提高其职业化 建设的标准,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之间的关系

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内涵来看,辅导员的发展路线是从职业化到专业化、专家化再到职业化的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状态和过程。

1、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专业化、专家化的前提条件和发展方向

从本质上来讲,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党和国家为了改变辅导员生存现状、稳定辅导员骨干队伍、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益、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2、辅导员专业化是职业化的推动力,是辅导员向专家化目标迈进的必要和准备

从内涵上来讲,辅导员职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辅导员岗位从业人员,按照人员专业化、岗位结构化、工作程序化、管理学术化要求,通过专业能力和专业地位的提升而逐步职业化的过程,而辅导员专业化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按照职业化的要求,从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共同创造条件来推动。

3、辅导员专家化是专业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职业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辅导员队伍通过职业化建设,使辅导员具有了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职业技能、统一的职业规范,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以专业化方向为导向加强理论研究,以研究成果推进实际工作,以工作成绩论证理论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指导新实践,使辅导员队伍不断朝着专家型方向迈进,并最终形成金字塔型。

三、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途径

1、领导重视,明确定位,分清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关键在于改变那种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认为辅导员工作什么人都能干、谁都可以干的观念,切实树立起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的观念。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按教育部24号令的要求,明确辅导员队伍“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再在这个基础上分清辅导员的崗位职责,量化岗位要求,让辅导员从学生“超级全能型保姆”的尴尬角色中脱离出来,避免了辅导员多头管理、角色不清的尴尬局面,让辅导员能专心工作,最终保障了工作质量。辅导员也要提升对自身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坚信辅导员是一项光荣的职业,是一个大有可为,可以让人终其一生的职业,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岗位。

2、加强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激励机制

辅导员工作能否顺利而规范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制度以及考核与评价激励双机制的完善。首先,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评聘办法,充分考虑到辅导员队伍工作实践性、事务性工作多和任务繁重等工作特点和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称申报体系和评聘办法,将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单独作为一个系列,纳入学校职称的评聘制度。其次,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有关待遇。要适当提高高校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他们与年龄和学历相似的专业教师在收入上相当

3、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工作保障机制,确保辅导员工作队伍相对稳定

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发展。因此,要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首先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扶持,要在职称、晋级、工资待遇、住房补贴等各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消除辅导员心理的“不安全感”,稳定辅导员队伍。其次建立辅导员可持续职业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建立专项津贴和奖金。根据量化考核标准与实际情况,针对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的特殊性建立专项津贴予以补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务实》 冯刚等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3]王纪平、原广华、吉意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内涵辨析与思考》[EB/OL]文章编号:1671 - 5977(2010)01 - 0097 – 04

[4]汪园超、霍或、吴成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探索—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3卷第2期2014年4月

篇5: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专业化建设;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

0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和主力军,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集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教师群体。因此,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科学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篇6: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专职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其队伍建设必将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但目前在辅导员个人、团体和外部环境方面都存在很多专业化建设的障碍.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及其成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作 者:赵帅 方雷  作者单位:赵帅(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方雷(天津商业大学,组织部,天津,300134)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内涵及标准问题  

篇7: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专业化首先需要一套较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专业化的辅导员应具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结构。其知识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其职业技能结构主要由语言文字表达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构成。在现代社会, 高等学校在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化 (发展成课程) 、结构化 (组合成专业课程计划) 、合法化 (课程和课程计划获得确认的过程) 和传承 (传授给大学生) 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一个成熟专业的科学知识技能体系已经被系统、普遍地组合成大学的学位课程, 修完这些课程的毕业生则是该领域的“准专业人员”。这些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看法。在现如今的高校里, 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系统的辅导员专业课程, 但其必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演讲、写作等都有其固定的课程。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强调服务理念和专业伦理。

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立志于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 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服务。某一职业群体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 其职业地位能否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职业是否有支配和控制其从业人员的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通过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有力地维护着职业集团的社会声望。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这个规范要求总体上应包括五点: (1) 政治过硬、廉洁从教; (2) 爱岗奉献、甘为人梯; (3) 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5) 善于学习、与时俱进。

3.有明确的职责范围, 在专业领域内相对自立。

当一个专业处于相对强盛地位时, 它的专长能满足重要的社会需求, 它的科学知识体系已高度专门化而深奥复杂, 以至外行人不能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 自立就成为可能。专业自主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 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要的教育和培训标准, 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特殊的作用, 高校应进一步划清、明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使辅导员摆脱繁杂的、不相干的事务性工作, 让辅导员从专业性发展逐渐过渡到专业自立。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出了具体规定, 总结归纳这些职责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指导学生健康生活; (3) 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4) 督促学生习惯养成; (5) 处理学生日常事务。

4.有坚强的专业团体组织, 队伍相对稳定。

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组建诸如学会、协会、联合会这类设定入会资格、自我管理的民间专业团体组织。一方面代表并维护辅导员团队的权益, 确立辅导员的专业地位;另一方面则能通过设立章程和伦理法规, 促进伦理规范与权利义务的实施, 强化个人以及团体的责任感, 保障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专业组织团体可传播信息和知识, 培训成员, 监督和纠正成员的非专业行为。还可通过其会员和专业的意识形态去影响和规范同一领域里尚未入会的辅导员的行为。在专业团体组织的推动下, 辅导员能够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 从事更加富有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团体组织对辅导员队伍外围服务的关注和公共关系的处理也必将大大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

5.有固定的学术研究交流阵地, 提供理论支撑。

专业存在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上。这就要求:一方面, 专业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性地发展;另一方面, 专业自身应主动性地不断发展, 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专业的生命力所在。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 专业应具备的专门技能需要不断更新, 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专业理论生长和专业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辅导员这一专业应该有自己内部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阵地。这个阵地可以是专业性刊物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导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等) 、网站, 可以是论坛、文库, 可以是培训实验基地, 可以是专业团体交流中心等等。这一阵地在专业研究和交流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辅导员可以以此为平台刊发自己的学术观点以引发团体成员的讨论探索, 可以组织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共享, 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项目训练和团体辅导。

6.有严格的任职资格条件, 保障队伍基本素质。

上一篇:禁锢的爱爱情诗歌下一篇:向美丽的老婆大人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