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2024-06-21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一课,是一篇文言文,教学反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由于学生没有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故教学中,除了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以外,还应把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初步的学习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洁,但语言风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仅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在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初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读通。我从学生的初读中发现,有的学生个别音读不准确,有的学生的节奏不准确。针对这些情况,先正其音,例如,“诣其父”的“诣”正确读音为“yì”,多音字“为设果”的“为”读作“wèi”,多音字“应声答曰”的“应”读为“yìnɡ”。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我再着重强调节奏的准确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误,例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学生读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实正确读法应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当然,我要为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读: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其间要停顿。就这样学生逐渐读得字音准确,节奏顿挫得当。

二是细读,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作为这个阶段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内容,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弄懂课文的大意。对于难以把握准确的字义,我在巡视中随机点拨,如,“设”是“摆放,摆设”的意思,“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禽”是“鸟”之意。这样学生就很快读懂文章的大意。而后,把握文章的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读,深入理解,鉴赏领悟,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的法宝,对于我来说,就是让学生“熟读”继而“成诵”。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的灌输式的讲解,不如学生自己“以读促悟”。举个例子来说,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为设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读理解大意,学生很难弄懂“谁为谁设果”。学生在熟读弄懂大意的基础上,很容易明白是“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样再去品赏人物的语言,领悟杨氏之子“语言幽默,风趣机智”的特点也就不难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对了,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篇2:《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一、诵读是走进文本的最佳途径。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如原版的《世说新语》《古代汉语》,并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编写了一份具体详细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读古文,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指导;各种形式地读,各种形式地评,让学生自己去找读古文的感觉。只要文言语感有了,至于停顿呀、节奏呀这些外在的技巧性的东西就不言自明了。

二、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小学高年级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编故事、拓展阅读等环节都加大了难度,各个环节都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目的就是不仅要教他们读懂课文,更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三、用好教材,合理开发教材。

从使用教材的角度来看,本节课对教材的使用还是比较合理和充分的。从课文、注释、插图到课后习题,都很好地助力了课堂教学,也为孩子们打开了学习古文的一扇窗。创编故事环节,虽算不上是对教学的二次开发,但却用活、用实了教材,既是对课文阅读的有效补充,也落实了课标中要求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节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其他两篇小故事是拓展延伸的教育环节,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用策略、用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开启阅读经典的大门,是对教材的有力补充。

回想着课堂上孩子们兴奋的笑脸,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妙语连珠的回答……这一刻,我明白了:其实借助本篇教材为孩子们学习文言文做一个好的示范和引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古代经典不就是我的目的吗?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的参与率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专心听讲,这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2.在创编故事的时候,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紧。一看学生静默的时间有点长,就下意识地去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担心学生写作有困难,实质上是对自己把控课堂能力的不自信。

当我们心中只有纯粹的教学,眼里只有学生的发展时,教材就会用活,课堂就会生花。正如曹培英说的:只要学生真正在读、在想、在写、在活动,又怎么会耽误教学时间呢?

篇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体味语言艺术

1.屏幕出示(马克·吐温应邀赴宴。 他对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 妇人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马克·吐温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师:这位贵妇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学生体会他们的言外之意。

师: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的诙谐幽默啊,既避免了尴尬,又回击了贵妇,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一个意思,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运用语言的高手,他只有九岁,他就是杨氏之子。(屏幕出示:10杨氏之子)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文章多读几遍。

2.学生个别读,齐读。

(三) 小组合作,弄清文章句意

1.出示题目。

师生共同理解题目。

师: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杨氏之子的呢?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把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明白, 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第一句) 师:那个字表示非常?聪慧的意思是什么?慧的意思?相机解决本课的重点句子。

(出示第二句)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介绍孔君平。

(出示第三句) 引导学生是(杨氏子) 为(孔君平) 设果。

(出示第四句) 理解 “ 禽” 的意思,明白“君和夫子:都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4.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 理解文意,品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师:朗读古文不仅要求正确流利, 还要讲究节奏,讲究吟咏,讲究韵律。 听老师读第一句。

1.师范读。

师:因为杨氏子非常聪明,所以老师重读了甚聪慧。老师在读时,注意了停顿,还要注意气息相连,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一读剩下的句子。

2.生自由练读。

3.五名同学合作读。

4.指名读。

5.齐读。

(五) 品读课文,感悟杨氏子“甚聪慧”

1.汇报本小组内的讨论成果。

A.从他们之间的对话中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随机指导:孔君平拿姓氏与杨氏子开玩笑,杨梅姓杨,他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小儿也拿姓氏回击了孔君平。体会孔君平与杨氏子的言外之意。

师:你拿我的姓氏开玩笑,我就用姓氏回击你(板书:姓氏) 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应声答曰。

生:从应声答曰, 读出他的反应快,不假思索。所以他很聪明。

(板书:应声答曰)

C.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用“未闻”显得比较有礼貌。

师:我们就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读出文中的隐含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板书:未闻)

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师:联系孔君平的身份, 在朝为官,又是长辈,说话就应该委婉一些。 这样才更加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师:(指着板书讲解)杨氏子听出孔君平从姓氏上做文章,是一个会听的孩子, 从应声答曰,看出他是一个反应快的孩子,从未闻看出他的礼貌,所以文中第一句说他“甚聪慧”! (板书:甚聪慧!)

(六) 体味古文的魅力,熟读成诵

师:本文用了仅仅55个字,就把杨氏子的聪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文的魅力!现在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能背的同学背!

(七) 拓展阅读,会学古文

师: 《杨氏之子》 这篇文章选自 《世说新语》,它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由许多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小故事构成。像大家所熟知的 《孔融让梨》 《望梅止渴》 《管中窥豹》 等小故事都是出自 《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像杨氏子一样聪明的小孩,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出示:《王戎不摘李》 的古文原文及注释)

师:大家利用今天我们学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朗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阅工具书,来理解这个故事。

1.生尝试理解故事大意。

2.齐读古文,读出韵律美。

篇4:《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听课老师,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通读情况

逐句展示,提醒生字,正音。师范读,生画出停顿的地方,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3.交流学习古文的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等词语的含义)

5.说故事大意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品味“未闻”,巧引妙迁

1.梳理全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慧?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比较句子)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一个9岁的孩子,就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赞叹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3.拓展训练

四、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聪慧的杨氏子的赞美,再认真地读一次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引导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

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

简介《世说新语》,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咏雪》。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试说大意。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家果 知礼仪

思敏捷

孔家禽 巧应答

篇5: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教学开始,我通过范读、领读、划出分节线后自读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要通过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二、不足之处:

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改进措施:

篇6: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一、出示名言,了解古文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应当弄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开课伊始,我课件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说一说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使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等特点。通过交流,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懂读美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告诉学生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讲究断句,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把古文读通、读顺。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然后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进行思考: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最后,引导学生读出对杨氏子喜爱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把课文读美。

三、适当引导,感悟学法

在探究交流、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篇7:《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1、学习生字新词。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及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结构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为了使学生较容易地了解本篇古文的大意,我把本篇古文设计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较自然地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稍后的学习中较易理解古文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说出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与不同。

3、教师范读,纠正学生读破的句子,特别是“家禽”的读法。

4、在老师进行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读的效果。

5、熟读课文,理解意思。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词逐句的进行解释,并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

6、深入理解,体会语言的艺术。学习重点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君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板书)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杨氏子回答的妙处,体会语言使用的艺术性。

7、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从杨氏子“为设果”和“未闻”中体会出他对大人的礼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家,在学校应做个什么样的孩子。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

8、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反过头来朗读课文,使学生能较好地读好文中的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私以为无懈可击,毫无破绽。但随后通过与教师座谈,回过头来反思,本堂课确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有较多遗憾:

1、在导入新课中,以《杨氏之子》的故事导入很不恰当,使在稍后的新课中学生缺乏探究,兴趣不高,实应以其它语言艺术的故事导入为妥。

2、教师范读时未读课题,是一大疏忽。

3、在解释词句时,教师有点放不开,做了词句解释的主角,而没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4、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夸奖杨氏子的机智时说了一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殊不知,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给学生以误导,把漂亮可爱的孔雀打成了反面典型,成了众矢之的。随后才会有一学生说:“孔雀也不是什么好鸟”!误会之深,可见一斑。最要命的是我当时因考虑时间不多,而未对此学生的言语加以正确的引导,只一笑了之。事后想起,甚觉不妥。

篇8:《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五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本课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分为朗读、诵读、赏读和综合性学习4个教学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等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认6个字,掌握8个参考注释;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品味课文意思,认识杨氏之子聪慧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义;积累运用课文的精美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杨氏之子回答的妙处,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2、3。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聪明的您,知道古代哪此聪明的孩子?(司马光砸缸救人、曹冲称象……)今天,我们来认识又一位古代聪慧的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看看他聪明表现在哪些地方,他(齐声朗读课题)哪些个性品质让我们心动。

二、阅读感受、整体把握

(一)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课堂巡视,相机点拨。

重点指导“惠(huì)、曰(yuē)、禽(qín)、诣(yì)”的读音与写法。注意多音字“为(wéi、wèi)、应(yīng、yìng)”的读音与用法。

2.读出课文停顿之美。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怎样断句,在书上画出停顿符号。多媒体课件1出示原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必要时辅以肢体语言,感受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差别。(学生可能说: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懂意思;句子很短,像古诗。可引导反复多读几遍。)

(4)读补充注释,加深理解课文意思。多媒体课件2出示:

①氏:姓,杨氏即“姓杨的”。②之:相当于“的”。③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河南商丘一带。④孔君平:孔坦,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⑤其父:他的父亲。其,他。⑥以:用来。⑦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⑧应声:紧随着声音。⑨闻:听说。⑩夫子:先生,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读出课文韵白之美。

师生进行文白对话。教师读一句译文,学生读一句相应的古文。例:

师: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生: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多媒体课件3出示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呀。”

师生再读一遍课文。教师读一句古文,学生读相对应的一句译文。

4.读出课文情感之美。

第一句是课文总起句,可用叙述的语气读;第二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家关系很好,与小孩子很熟,语气要平和亲切;第三句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很有礼貌,很会待客,可用赞许的语气读,语调上扬;第四句可以感受到孔君平很幽默风趣、小孩子很聪明机智,要读得诙谐欢快,妙趣横生。

(二)诵读

全班齐诵;小组合诵;同桌互诵;个人独诵。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赏读

1.品味佳词妙句。

(1)最能表达课文主题的词是哪一个?(聪惠。)“聪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个词最能表达课文主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两点来理解:①小孩子回答问题的速度快,“应声答曰”,对方的声音刚落,他就马上回答上来了。说明他思维敏捷,反应快(机智)。②小孩子回答问题的巧妙,“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他随口仿拟、信手拈用客人“此是君家果”的语言表达技巧,可见他很聪明。妙就妙在他不正面生硬地回答“杨梅不是我们杨家的”,而是巧妙地采用否定方式从“夫子家”说起,婉转地把问题的答案又抛给了孔君平: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家禽,当然杨梅就不是我们杨家种的。小孩子很快地领会孔君平说话的内容和技巧,足见他机智聪明、应对能力强。

(2)欣赏幽默语言。《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到刘宋初年近300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很有语言特色。杨梅是一种水果,与姓氏的“杨”没有任何意义关系,孔君平故意把一个“杨”字和两个没有意义关系的词“杨梅、杨家”联系起来说“此是君家果”(杨梅是杨家果),因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所以才显得风趣幽默。小孩子再把孔君平的幽默风趣推向新的高度:“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听说孔雀是孔家禽),与“杨梅是杨家果”句式相同,意义相关,粘连璧合,遥相呼应,妙趣横生,陡然使人物对话气氛和谐,平添许多轻松愉快。

2.课堂即兴表演。

师生表演课本剧。表演前,想想当时的情境,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动作?(孔君平可能神态很随便,语言富有挑逗性;小孩子很机灵,神采飞扬,很自信,语气富有挑战性。)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一)综合性学习

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学生自由组合为多个活动小组,在组长带领下,选择下列学习活动:

1.积累并学习运用歇后语。

歇后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特殊语言形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在一定语言中,通常只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你能说出下面歇后语的后半截吗?教师可适当举例以作引导,如: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水中捞月——白费工夫;矮子放风筝——节节高;乌龟的屁股——规定(龟腚);暗室里穿针——难过;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2.积累课文中学过的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教师可适当举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例如点击百度网“谚语大全·小学五年级”,可以获得许多谚语:挨金似金,挨玉似玉。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3.搜集一些在公共场所看到的富有人情味的提示语、广告词。

学习他们的写法,试着针对教室里的桌椅、门窗写一些提示语,如:“人有脸,桌有面,保持整洁才美观。”或者针对校园花草写一些有情趣、能打动人的广告词:“您护我花,我送您香。”“草儿青青,踩我好疼。”

(二)作业

1.听写生字、新词。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3.积累运用课文的精美语言和表达技巧,仿拟“杨氏之子”,试把“李是李家果”“马是马家畜”写成一段诙谐风趣的短文。

篇9:《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体味语言艺术

1.屏幕出示(马克·吐温应邀赴宴。他对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妇人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马克·吐温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师:这位贵妇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学生体会他们的言外之意。

师: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的诙谐幽默啊,既避免了尴尬,又回击了贵妇,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运用语言的高手,他只有九岁,他就是杨氏之子。(屏幕出示:10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文章多读几遍。

2.学生个别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弄清文章句意

1.出示题目。

师生共同理解题目。

师: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杨氏之子的呢?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把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第一句)师:那个字表示非常?聪慧的意思是什么?慧的意思?相机解决本课的重点句子。

(出示第二句)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介绍孔君平。

(出示第三句)引导学生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出示第四句)理解“禽”的意思,明白“君和夫子:都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4.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理解文意,品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师:朗读古文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要讲究节奏,讲究吟咏,讲究韵律。听老师读第一句。

1.师范读。

师:因为杨氏子非常聪明,所以老师重读了甚聪慧。老师在读时,注意了停顿,还要注意气息相连,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一读剩下的句子。

2.生自由练读。

3.五名同学合作读。

4.指名读。

5.齐读。

(五)品读课文,感悟杨氏子“甚聪慧”

1.汇报本小组内的讨论成果。

A.从他们之间的对话中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随机指导:孔君平拿姓氏与杨氏子开玩笑,杨梅姓杨,他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小儿也拿姓氏回击了孔君平。体会孔君平与杨氏子的言外之意。

师:你拿我的姓氏开玩笑,我就用姓氏回击你(板书:姓氏)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应声答曰。

生:从应声答曰,读出他的反应快,不假思索。所以他很聪明。

(板书:应声答曰)

C.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用“未闻”显得比较有礼貌。

师:我们就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读出文中的隐含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文。(板书:未闻)

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师:联系孔君平的身份,在朝为官,又是长辈,说话就应该委婉一些。这样才更加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师:(指着板书讲解)杨氏子听出孔君平从姓氏上做文章,是一个会听的孩子,从应声答曰,看出他是一个反应快的孩子,从未闻看出他的礼貌,所以文中第一句说他“甚聪慧”!(板书:甚聪慧!)

(六)体味古文的魅力,熟读成诵

师:本文用了仅仅55个字,就把杨氏子的聪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文的魅力!现在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能背的同学背!

(七)拓展阅读,会学古文

师:《杨氏之子》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它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由许多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小故事构成。像大家所熟知的《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管中窥豹》等小故事都是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像杨氏子一样聪明的小孩,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小故事。(出示:《王戎不摘李》的古文原文及注释)

师:大家利用今天我们学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朗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阅工具书,来理解这个故事。

1.生嘗试理解故事大意。

2.齐读古文,读出韵律美。

3.推荐阅读书目《世说新语》。

篇10:《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用周恩来的一段幽默风趣的对白,把学生引入课文。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再去体会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这样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在教学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激发他们读懂其它古文的兴趣,使得这堂课不单教会学生读懂《杨氏之子》,还能学以致用。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并且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把让学生自己翻译全篇的环节给省略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1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凯歌学校:杜凤玲

教学内容分析: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这本书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学习本课文言文除了体会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外,还要通过对文言文的反复读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通过文言和白话的相互转换获得语言感受、运用能力的提升。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是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写“惠、曰、禽、诣”等生字。能正确流利地读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幽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正确理解课文,体会孩子说话的幽默。

教学难点

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启发诱导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用幻灯片

课文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题,理解题目意思。

1、同学们,你们知道周恩来曾经是如何会说话的吗?老师口述一段对话,让学生猜总理是如何回答的。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人写的文章。(板书课题

10、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3、你知道题目的意思么?理解课题。(氏:姓氏)

二、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

1、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2、幻灯片出示学习要求:

3、交流反馈。

你觉得这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文言文特点:行文简洁、凝练,读起来抑扬顿挫。)

4、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特点。

你看,老师在几处重要的停顿处标记了符号,你指导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些地方作停顿么?(知道文中“家/禽”“与现在家禽一词的不同,理解停顿的表意作用。)谁也能来说说呢?谁愿意来抑扬顿挫地读一读?

三、深读,理解文章意思。

1、(通过指名读、师范读、师生轮读等方式)

请你自己也抑扬顿挫地读一读。

2、现在,来看看我们是否读得更流畅、更有文言文味儿了。

3、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4、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应声:随着声音。

(8)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9)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5、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在指导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应随机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6、重点理解:孔指以示儿曰

应声

未闻(对比朗读体会)

四、讨论,领悟文字的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3、假如那个客人姓李,杨氏之子会说:

。(随即代入课文师生分角色朗读,注意“应声”)

五、延伸拓展,爱上文言

1、《世说新语》简介。

2、《世说新语》小故事朗读,概括研读文言文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抄写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

篇11: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导入时,我由罗斯福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让学生对比今天的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何不同,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孩子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参照教参,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文意,体会故事中杨家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细读课文发现,本课体现的不仅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教养、礼貌。因此在学生体会了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之后,我又设计了问题:杨家孩子不仅聪明,还是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课文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来呢?我又引导学生,你家里来了客人,你怎么做呢?学生马上找到了四个地方:

1、“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礼貌;

2、“果有杨梅”,端出的水果还不止一种,很热情。

3、把孔君平尊称为“夫子”,有礼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闻”两字,语气婉转而又不失教养。

学生体会得快而且非常准确。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在拓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语,体现语言的艺术的环节,因为这个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满兴趣。回答或幽默风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满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时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五、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而孩子们又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看插图、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用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即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2

一、引导学习,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不太好读,所以在课堂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

要想读懂文言文,首先要读通、读顺文言文。所以,我在学生们自主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并进行范读,帮助学生理顺节奏,降低了读书的门槛,自然引发了孩子们大声朗读。加上老师适时的鼓励,学生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不太好懂的小古文。

学生有理解古诗的基础。借此,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与古诗大致相同。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查阅工具书或资料”等,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他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们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二、激发兴趣,平等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之伊始,由课题的学习引入学生的介绍:学生是姓“郭”,就是“郭氏之子”。并让学生学着自我介绍,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宽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课上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富有浓厚的文言文味儿,如:“李氏之子,甚聪惠!”“你也和他一样甚聪惠。”等,都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

最妙的是,我为了让学生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古文语言活学活用的迁移训练。假如来访者换作是梅先生、柳先生杨氏之子又该如何作答?

通过人物语言补白,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表达,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学着杨氏之子去随机应变,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

三、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课堂不是老师的专场,而是学生的主场。这节课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是合理的,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我用简练的语言,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完美整合,接着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我在各小组间巡视并指导向。全班交流过程中,我用心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及时进行反馈评价。教师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效率高,学生发言面广,参与积极性高。

四、生活应用

语言艺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拓展环节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学校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如果学会运用更好的语言来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应该是每位同学感到自豪的事情,所以,此举既加强了学生的爱校意识,更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使语文与生活达到有效的融合。

上一篇:金桥小学部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人物通讯范文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