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文六年级上册书法全册教案

2024-06-21

2018年华文六年级上册书法全册教案(精选4篇)

篇1:2018年华文六年级上册书法全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书法教案

第1课 正奇相生

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 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正奇相生的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2.能参照正奇相生写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3.了解正奇相生的写法,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了解正奇相生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能参照正奇相生写几个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正奇相生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汉字结构安排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课,了解书法作品中的有特点的一些汉字应该如何书写。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①、什么是正奇相生?②、汉字正奇相生处理上有哪些要点? ③、书写有哪些要求?

2、学生自读关于正奇相生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相关的书法作品,学生分别指出哪里是正奇相生的结构。

4、三、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认识了正奇相生,那么正奇相生汉字又应该怎么写呢?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正奇相生汉字的写法。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正奇相生汉字,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正奇相生汉字主笔在什么位置?教师出示。

2、书法作品。学生找一找主笔。

五、“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正奇相生汉字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知识。写几个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

六、总结:回顾一下书法作品的正奇相生汉字结构知识,你了解了哪些?

七、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

第1课

正奇相生

主笔

错落

第2课

虚实得宜

教学目标: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虚实得宜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这种类型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课题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二 新授

讲解虚实得宜的写法 2 讲解虚实得宜

(1)什么叫虚实得宜?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虚实得宜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7)出示范字,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三 练习1 写一写; 2 想一想。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2课

虚实得宜

第3课

参差互济

教学目标: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结构上大下小型和上小下大型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这两种类型的上下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课题你觉得什么是参差互济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二 新授 讲解参差互济的写法

(1)什么叫参差互济?让学生回答。(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参差互济型字的写法。(5)教师讲解: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7)出示范字,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三 练习写一写; 2 想一想。

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3课

参差互济

第4课 顾盼生姿

教学要求: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顾盼生姿结构字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顾盼生姿这种类型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观察范字结构 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顾盼生姿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二 新授 讲解顾盼生姿结构的写法 第一种情况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⑤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第二种情况方法同上 第三种情况方法同上: 三 练习1 写一写; 2 想一想。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4课 顾盼生姿

第5课

进退有序

教学要求: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进退有序结构的字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进退有序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你觉得什么是进退有序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 新授

(1)讲解进退有序结构型: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⑤看书上的病例分析病因。⑥出示范字,分析它的写法。⑦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三 练习写一写; 2 想一想。

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5课

进退有序

第6课

揖让如仪

教学要求: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要写好字,要做到揖让如仪; 2 能分析病例,通过对照查出病因; 3 学会在书写时兼顾到字的揖让如仪。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 2 写字时为什么要做到揖让如仪呢?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 新授

(一)重心平稳 汉字结构形式多样,形态变化纷繁,特定结构,必须做到揖让如仪。2 做到揖让如仪的方法: A 出示例字

B 与病例进行比较,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我们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小组讨论,班级讨论。C 分析比较范字。三

练习1 写一写 2 想一想 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6课

揖让如仪

第7课

集字练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布局”; 2 使学生明白怎样布局; 使学生会“书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个字,体会汉字结构的变化和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激发兴趣

怎样写好“书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个字呢?为什么要布局?怎样布局呢? 二 新授

(一)什么叫布局 书写汉字时,要求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在写下一笔时,需和上一和有连续的运笔动作,这种方法叫呼应。出示带有呼应关系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什么叫布局。3 根据例字讲解:

前一笔的收笔和后一笔的起笔为一呼应。

除运笔的方向外,笔画的位置也是呼应的重要内容。4 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有哪些笔画呼应。

(二)怎样布局

(三)呼应关系明显的字 体会笔画的布局和呼应关系。

(四)笔画未能呼应的字

这些字哪些笔画没有呼应?可以怎样处理? 三 练习写一写

练习书写“书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个字,体会汉字布局和笔画呼应的关系。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7课

集字练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结构

布局

呼应

第8课

幅式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课《幅式》,共有“知识介绍”,“我先试试”、“我知道了”、‘‘我来找找”四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来找找”属于探究模块,“我先试试”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书法幅式及知道每种幅式的比例大小。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3.找出生活中见到的书法幅式,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书法幅式及知道每种幅式的比例大小。1 【教学难点】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幅式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一一书法课。掌握了基本笔法和结构以后,就可以尝试进行成幅习作。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幅式和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8课《幅式》。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书法作品常用的幅式有哪些?每种幅式的比例特点是什么?

2、学生自读第1、2页关于幅式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幅式的书法作品,学生说一说分别属于哪种幅式,这种幅式的比例特点。

三、学习“我知道了”

1、除了上面学到的幅式,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书法常用的词语意思。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抱柱!:‘‘楹联”、“扇骨”。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在生活中随处能看到书法作品,说一说你在哪里见到过哪种幅式 2 的作品。说一说找到的其他幅式。

2、学生根据要求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作品。第二课时

一、“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几种幅式,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幅式,写几张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练习的字。

二、总结:回顾一下常见的书法作品有哪些幅式。

三、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第8课幅式

常见幅式:斗方、条幅、横幅、中堂、对联、局面和手卷等。

第9课 章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9课《章法》,共有“知识介绍”、“我先试试”、“我知道了”、‘‘我来找找”四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来找找”属于探究模块,“我先试试”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 3 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章法的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3.了解落款的写法,认识引首章,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了解章法的基础知识,了解落款的写法,认识引首章。【教学难点】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幅式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9课《章法》,了解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如何书写。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①什么是章法?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至少应包括哪几部分?

②正文章法处理上有哪些要点? ③落款有哪些要求? ④印章分为哪几类?什么是“引首章”?

2、学生自读第4页关于章法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幅式的书法作品,学生分别指出哪里是引首章、上款、下款、姓名印、斋馆印。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认识了落款,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落款又应该怎么写呢?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落款的写法。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印章,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引首章在什么位置?教师出示。6页的书法作品。学生找一找引首章。

2、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引首章。

第二课时

一、“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章法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章法知识。写几张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

二、总结:回顾一下书法作品的章法知识,你了解了哪些?

三、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第9课章法

章法:正文、落款和印章。

第10课 折纸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0课《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练习》,共有“折纸方法”,“我知道了”,“我来比比”三个模 8 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先比比”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学会斗方、局面、和对联的折纸。

2.了解界格,认识界格的作用,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折纸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了解界格。认识界格的 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教师:宣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马上我们就要进入书写作品的阶段,在书写前我们要先学会折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

二、知识介绍

1、学生自读第19页内容的介绍。

2、教师逐个介绍指导学生叠界格。

3、学生练习叠界格,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学生自学1 2页“我知道了”。

2、学生回答什么是界格?什么是乌丝栏?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来比比”

1、学生用折好的纸和没折好的纸分别写同一个内容,比比看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说一说,体会界格的作用。

二、总结:回顾一下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你了解了哪些? 【板书设计】

第4课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斗方、扇面、对联 界格 乌丝栏

第11课 横幅集字练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5课《横幅集字练习》,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了”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设计幅式”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集字示例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养成正确的 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4:1的白纸上,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

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4:1的白纸上。【教学难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4:1的白纸上。【教学准备】 学生:白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 家一定跃跃欲试想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了

教师出示何绍基的横幅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的幅式。从今天开 始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5课《横幅集字练习(一》,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学然后知不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2、学生自读出处和释义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三、学习设计幅式

1、教师出示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幅式设计要求。

①根据本课所提供的集字示例的大小,准备一张长宽比为4:1的普通白纸,在纸上画好正文和落款的位匿。

②把这6个字双钩到正文的位置上,用硬笔在落款的位置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双钩提示:正文的位置应该偏上一些,不要居中,更不要下坠。6个字需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要忽高忽低。

2、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幅式,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设计的幅式。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内容出自《札记·学记》。很多的书法作都是出自文学作品,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自读“我知道了”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六、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出处及幅式设计要求。

七、布置作业:练习本课集字练习的几个字。【板书设计】

第11课

横幅集字练习学然后知不足 出自《礼记·学记》 4:1 偏上 同一水平线

第12课

横幅集字练习(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2课《横幅集字练习》,共有“书写提示”和“我知道”两个模块,其中“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书写提示” 属于能力模块。【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有了一定的读帖能力和书写能力,书写作品欲望强烈。【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难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

【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毛笔、墨汁、砚台。

教师:本课赵体集字示例作品、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家一定跃跃欲试想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2课《横幅集字练习(二)》,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学然后知不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试着完成这幅作品。

2、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书写方面的要求。

3、教师讲解并示范书写。

4、根据上一节课的设计稿书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通过上一节书法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法与文学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书法不仅与文学的关系密切,书法还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书写提示。

三、布置作业: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板书设计】 第12课横幅集字练习学然后知不足

第13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3课《小中堂集字练习》,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了”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设计幅式”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集字示例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佛教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3:2的白纸上,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3:2的白纸上。【教学难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3:2的白纸上。【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学生:白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 家一定跃跃欲试想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了。

教师出示刘墉的小中堂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的幅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3课《小中堂集字练习(一)》,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2、学生自读出处和释义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三、学习设计幅式

1、教师出示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幅式设计要求。

①根据本课所提供的集字示例的大小,准备一张长宽比为3:2的白纸,设计出整幅样式,包括正文的字距、落款的位置和内容。②把这8个字双钩到白纸上设计好的位置。双钩提示

①每行4个字的中心要贯通,不要忽左忽右。②每行相邻字的位置要协调,不要忽高忽低。③落款的大小、位置高低应注意与正文协调。

2、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幅式,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设计的幅式。

第二课时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内容出自《庄子·渔父》,很多的书法作品都是出自文学作品,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书法还受到佛教的影响。自读“我知道了”了解书法与佛教的关系。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出处及幅式设计要求。

三、布置作业:练习本课集字练习的几个字。【板书设计】

第13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心贯通位置协调

14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4课《小中堂集字练习》,共有“书写提示”和“我知道了”两个模块,其中“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书写提示”属于能力模块。【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有了一定的读帖能力和书写能力,书写作品欲望强烈。【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与佛教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难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毛笔、墨汁、砚台。

教师:本课赵体集字示例作品、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几种章法的书法作品,大家想再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4课《小中堂集字练习(二)》,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试着完成这幅作品。

2、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书写方面的要求。书写提示

①“精”字是左窄右宽结构,左偏旁笔画书写要稍细些。②“誠(诚)”字的“言”字旁写 20

得比较长,“成”突出斜钩。③“至”字行书笔意较浓,书写要流畅。

④“金”字上部撇捺舒展。收笔处呈左低右高之势。此字注意上下两部分的重心 要对正。

⑤“爲(为)”字前两个横折要写紧凑,横折勾展开,四点各具姿态。⑥“開(开)”字外框不可过大,应收敛些。

⑦“爲(为)開(开)”二字取自《三门记》,其余取自《妙严寺》,书写作品时注意风格要统一。

3、教师讲解并示范书写。

4、根据上一节课的设计稿书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习作。

第二课时

三、学习“我知道了”

1、通过前几书法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法与文学、绘画、儒家、道家、佛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书法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曾经向多个国家传播,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书法传向日本的内容。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四、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书写提示。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板书设计】

第1 4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1 5课

大中堂集字练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5课《大中堂集字练习》,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了”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_设计幅式”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课集字示例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2:1的白纸上,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2:1的白纸上。【教学难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2:1的白纸上。【教学准备】 学生:白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家一定想再来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教师出示吴昌硕的大中堂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的幅式。今天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我们就来学习第1 5课《大中堂集字练习(一)》,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2、学生自读出处和释义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三、学习设计幅式

1、教师出示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幅式设计要求。

①根据本课所提供的集字示例的大小,准备一张长宽比为2:1的白纸,设计出整幅样式,包括正文的字距、落款的位置和内容。②把这20个字单钩到白纸上设计好的位置。单钩提示

①此诗“日”“黄”“入”“欲”“千”“目”“更“一”“層”(层)取自《三门记》,其他字分别取自《胆巴碑》和《妙严寺》等赵体字贴,单钩时注意彼此之间的差异,以便书写时统一风格。

②与小中堂的写法相同,设计为3行,每行8个字。最后一行留4个字的位 置用来落款。

2、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幅式。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设计的幅式。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按照惯例,每节课我们都要了解一些书法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书法以及大量文物的存放地点„博物馆,今天来了解故宫博物馆。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出处及幅式设计要求。三

七、布置作业:练习本课集字练习的几个字。【板书设计】

第1 5课 大中堂集字练习登鹳雀楼 2:1统一风格

第1 6课

大中堂集字练习(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6课《大中堂集字练习》,共有“书写提示”和“我知道了”两个模块,其中“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书写提示”属于能力模块。【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有了一定的读帖能力和书写能力,书写作品欲望强烈。【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馆,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难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毛笔、墨汁、砚台。

教师:本课赵体集字示例作品、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几种章法的书法作品,大家想再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6课《大中堂集字练习(二)》,练习大中堂集字作品的创作。

二、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试着完成这幅作品。

2、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书写方面的要求。书写提示

①以《三门记》的风格为基调,点画、结构要协调。

②“海”字行书笔意浓厚,右部件的“每”字形倾斜,注意“斜中求正:

③“弱(穷)”字是上下结构j‘穴”写得要略宽些,下面是左右结构,左部“身”第一撇借上部“穴”的撇画。

④“楼”字呈左低右高的取势,重心平稳。⑤整幅作品竖成行,横不一定成列,气韵贯通。

3、教师讲解并示范书写。

4、根据上一节课的设计稿书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按照惯例,每节课我们都要了解一些书法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书法以及大量文物的存放地点„博物馆,今天来了解故宫博物馆。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书写提示。

三、布置作业: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板书设计】

第16课 大中堂集字练习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篇2:2018年华文六年级上册书法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快乐的音乐娃》、动《上学路上》

教学目标:

1、能用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乐于参加《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律动。体验音乐课所带来的快乐。

2、学生基本能随着老师的琴声自然的唱歌,能够和大家整齐的演唱《快乐的音乐娃》,较整齐的开始和结束。

3、有节奏的用身体活动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觉。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已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谁来说说一年级的小朋友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2、一年级的小学生要结识许多新朋友,学许多本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见一位新朋友——音乐娃娃(在十个手指头上画上脸谱配上音乐)音乐娃娃: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音乐娃娃,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参观我们美丽的音乐世界先带大家去看一看钢琴、打击乐、播放各种熟悉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欣赏。

3、随意的让乐器发出声音来,并欣赏各种音乐片段

二、学习歌曲:

1、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拍手,初步感受歌曲《快乐的音乐娃》的旋律。

2、接龙的方法来朗诵歌词。

3、用听唱法教唱歌曲。

4、接龙朗诵。

5、学唱歌曲。

6、音乐游戏:上学路上,跟着音乐走一走,播放一段音乐,每人创编一个动作在教师里走一走,音乐一停就站住不动,然后音乐再响起就换动作继续走,按要求动作不能夸张,要符合音乐的节奏

7、请走的比较出色的同学上来走给大家看一看.8、跟音乐走一走.9、自己创编各种动作随音乐走一走.10、把自己的表演展示给同学看.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快乐小舞曲》 唱:《小手拉小手》

动:儿歌诵读

教学目标:

1、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手拉小手》。

2、在舞蹈过程中体验音乐段落的变化。

3、在儿歌诵读中体验音律美。教学重难点:培养儿童内心的节奏感。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音乐,钢琴。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课堂

1、听《快乐小舞曲》,拍手进课堂

2、感受音乐段落的变化,在每句的最后两小朋友对拍手。

3、学生练习

二、学唱新歌

1、小朋友们,你们刚进一年级,班上的同学你们都相互熟悉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歌,仔细听,歌曲中出现了哪个小朋友的名字?

2、教师范唱

3、学生回答,叫到名字的小朋友站起来和大家打招呼。

4、学生有节奏的念读歌词

5、学习歌曲

6、教师模唱歌谱,学生跟唱。

7、学生练习,表演

三、儿歌诵读

1、读儿歌,用小鼓伴奏

2、学生练习,可用手代替鼓打节奏

四、学生表演

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玩具进行曲》

认:小鼓

教学目标:

1、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玩具进行曲》,能体会进行曲的风格,随着音乐能走一走。

2、认识小鼓,有节奏的拍出强弱节奏。教学重难点:学着用不一样的力度来控制声音。教学准备:音乐,鼓,钢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你的漂亮玩具拿出来大家看一看,再把他们排排队。

2、请大家把你的玩具跟着我的音乐让它走一走。

3、请你模仿你自己的小玩具也来随着音乐走一走。

4、请你象录音机的小朋友一样一起来唱一唱。

5、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再来走一走(边唱边走)。

6、展示自己的玩具。

二、学唱歌曲

1、模仿小动物走路

2、听赏《玩具兵进行曲》

(1)、大家再听一首曲子,结合刚才的歌曲想象一下,乐曲中表现了什么场景?(2)、用你的动作来走一走,看谁走的图形最漂亮,最清晰

3、同学上来表演

4、听音乐思考问题

5、随音乐走图形

6、学生表演

7、教师范唱,请学生说说听到内容

8、有节奏的读歌词

9、学唱歌曲,注意低音的准确度。

10、出示小鼓,请学生来敲一敲

11、请学生用小鼓为歌曲伴奏,注意要跟紧节奏。

12、教师示范各种不同力度的敲击方法,请部分学生试着为歌曲伴奏,其余演唱。

三、感受常见的进行曲

1、你们觉得平时还有什么曲子你们听了可以象今天的《玩具》一样可以踏步走的吗?

2、那请你哼唱一下

3、也让我们来走一走

四、总结,师生再见。

第二单元《听,谁在唱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你听,什么敲响了》

认响板、碰铃

教学目标:

1、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中,体验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产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2、能注意集中的聆听音乐,尝试用体态语眼言来表现

3、认识响板,碰铃,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打击乐器。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钢琴,音乐(一)、《听,谁在唱歌》

听,录音机里都是自然界中动物“唱歌”的声音。你能听出来吗? 你能来模仿吗?(二)学习《你听,什么敲响了》

1、出示碰铃,让学生玩一玩,告诉乐器名字。

2、有节奏的敲一敲,并读一读

3、出示响板,比较乐器的形状、材料、大小,听听不同的声音。

4、游戏:闭上眼睛,猜猜这是什么乐器?

5、学生练习

6、听歌曲,猜音乐中出现的是什么乐器?

7、学生随音乐节奏唱出歌曲答案

8、学习歌曲

9、学生试着变换乐器,填入新歌词,并唱一唱,奏一奏

10、学生练习

(三)动:跟着音乐学一学做一做

随音乐唱一唱,动一动

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嘎嘎小鸭子》

唱《动物说话》

创编歌词 教学目标:

1、有意识的注意聆听歌曲《嘎嘎小鸭子》,听辨出领唱和齐唱,模仿小鸭子的叫声,感受有节奏的诵读与动作的配合。

2、学唱《动物说话》,感受各种不同的音高,并模仿,创编歌词,用歌声表达对自然与生活中的音响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打击乐器为乐曲有节奏的伴奏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你听,什么敲响了》

学生演唱

二、新授歌曲

1、今天,我们再来听一些声音,请你们来猜一猜。

2、播放歌曲《动物说话》

3、学生回答

4、再听音乐,小动物的叫声一共出现了几次?

5、学生回答

6、跟着教师学唱歌曲,比较几次叫声的高低不同。

7、模唱几处叫声的不同旋律,培养音高概念。

8、学生学习,演唱。

9、加入律动

三、欣赏《嘎嘎小鸭子》

1、欣赏歌曲,有节奏的摆动身体

2、按节奏读歌词

3、加入舞板进行伴奏

4、随音乐编读边试着用舞板伴奏。

5、律动

四、师生小结,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嘎嘎小鸭子》

听《你早》

节奏游戏《鸭子gagaga 》

教学目标:

1、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充分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

2、学生能分辨ⅹ—,ⅹ,ⅹ的时值差别,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你早》,并能与其他同学同步开始结束。

教学重难点:分辨各种节奏,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教学准备:音乐、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律动——带入情景(复习)

1、律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模仿小鸭可爱的动作(摇摇摆摆,游泳,跳水,吃食),律动音乐可选择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音乐。模仿小鸭可爱的动作

2、听听想想——感受音乐(欣赏童声合唱《嘎嘎小鸭子》)A、教师播放《嘎嘎小鸭子》,想想是谁在唱歌? B、说说歌曲的情绪怎样?表现了小鸭子怎样的形态?

3、唱唱跳跳——享受音乐(学习新歌〈你早〉)

二、情景导入: ⑴、多媒体展示:早晨,大公鸡“喔喔”叫,小花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小鸟“唧唧”,小朋友推开窗户向它们问你好。

⑵、老师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创设情景,背景音乐可选择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

(3)、老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问好并加上旋律.三、学习歌曲: ⑴、老师范唱歌曲。

⑵、老师轻声播放歌曲旋律,与小朋友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

⑶、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⑷、分角色巩固歌曲。

⑸、背唱歌词。

1、学生分组活动:用各地方言,外国语互问早安,也可以模拟动物的叫声互相问候。

2、学生学唱歌曲

3、参与创造——体验成功学生对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打击乐的运用等进行设计,并表演。

四、师生小结

第三单元 《唱吧,跳吧》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娃哈哈》

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娃哈哈》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娃哈哈》,感受新疆舞曲特性鲜明的节奏与旋律的动感及所表现的情绪,能跳简单的舞蹈动作。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跟唱歌曲,并能表演简单的新疆舞动作教学

2、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从新疆请来了一位小朋友(出示新疆娃娃图片),她带来了一首新疆歌曲《娃哈哈》送给我们,你们喜欢吗?(生:喜欢)

2、听范唱(板书课题)

3、提问歌曲的情绪,让学生说说感受。(教师总结板书)情绪:活泼、愉快的二、学习歌谱:

1、让学生找出歌谱中出现最多的节奏。(出示歌曲挂图)

2、教师将主要节奏组合拍出,学生再模仿拍出。

3、学生拍打歌曲的节奏,感受新疆歌曲的舞蹈特点。

4、跟琴声轻声用“lu”哼一遍旋律。

5、有感情地视唱旋律。(教师强调较难的地方)

6、分析曲式结构:要求学生用图型摆出歌曲的结构.曲式结构:▲●●(帖图型)

三、学唱歌词:

1、听老师读拍一遍歌词,找出规律。(按节奏读歌词)

2、模仿老师读拍歌词。

3、轻声跟琴哼唱一遍,感受歌曲的情绪。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要求:用活泼、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四、用敲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三组): 铃鼓:קק

舞板:××××

三角铁:×0×0

五、舞蹈表演《娃哈哈》。

1、欣赏舞蹈《娃哈哈》,感受舞蹈与歌曲的结合。(看录像)

2、导入:同学们,刚才录像中的新疆小朋友跳舞跳得好吗?(生:好)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跳个新疆舞吧!

3、全班同学戴上新疆帽,跟着音乐自由地为歌曲编舞。

4、教师教几个简单新疆舞动作,让学生一起来学跳《娃哈哈》,再评出几个最好的同学出来表演,并加以表扬。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新疆歌曲《娃哈哈》,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能为这首歌曲编一个更好的舞蹈,并象新疆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怀抱中团结友爱地成长。

六、师生道别。(学生听音乐跑跳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多快乐》

律动《多快乐》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多快乐》,感受生活的幸福,能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用欢乐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懂得歌词的意思,背唱歌曲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钢琴 教学过程:

一、学唱《多快乐》

引导:播放全国人民热烈庆祝国庆的欢乐场面,让学生知道10月1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我们要为祖国妈妈唱支歌,以此引入歌曲《多快乐》。(1)、听范唱,请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热情快乐

(2)、配合播放图片,朗读《多快乐》歌词(有节奏地朗读)(3)、听音乐,学生和教师一起轻声学唱歌曲(学生以听为主)(4)、采用多种演唱方法进一步熟唱歌曲,如:师生,生生接口唱等演唱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5)、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多快乐》。

二、打击乐器训练

1、出示节奏谱

2、说说是何种乐器,如何敲击?

3、学生练习节奏谱

4、指明个别学生上台带领演奏

5、跟音乐表演

三、律动。

1、导入,加入律动表现情绪

2、学生练习

3、随音乐表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唱:《太阳》

认:音的长短成长的足迹

教学目标:

1、学唱四川民歌《太阳》,能用唱名唱歌曲的前4小结,能用节奏名读熟歌曲的节奏。

2、复习本单元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长短

教学准备:钢琴,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四川民歌。

2、听音乐,教师范唱

3、请学生说出歌曲内容

4、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5、再听音乐,学唱歌曲

6、认一认,音的长短,在歌曲中,有的音长,有的音短

7、学习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并读一读

8、拍一拍,念一念,唱一唱,背一背

9、学生练习

10、音乐不仅有长短,还有高低

11、跟教师学唱部分旋律,并背诵。

12、完整演唱歌曲

二、成长的足迹

1、学生复习练读节奏

2、看老师指挥,模唱《太阳》旋律

三、师生小结,再见。

第四单元 《快乐的一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上学歌》

律动:问好歌 教学要求:

1、熟悉学生情况,建立课堂常规。

2、通过学唱《上学歌》和律动《问好歌》,培养学生听音乐与唱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指导学生听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表现《上学歌》活泼愉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感受到歌曲愉快的情绪,能通过演唱表现出歌曲的情绪。教学难点:感受乐曲情绪,能自编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情绪。教学手段: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常规培训(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世界学习音乐)

1、老师先讲今后上音乐课的要求。手平放在腿上,两脚平放在地上,不要乱动,背要挺直,有利于正确的发声。书放在乐椅的扶手上,今后带一只笔一块橡皮,不要在带其他东西。要爱护音乐书这个朋友。再请学生自己说一说今后应怎样表现。(调动积极性,自己感受到应遵守的纪律和要求)

2、发声动作应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全体起立,跟老师找到双手放的位置,放的方式,再跟老师体会吸气和呼气的变化,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腹部变化的规律。

跟教师练唱小乐段,感受正确发声方法的运用。

3、进教室的要求:听音乐并根据音乐节奏自编动作边做边走到自己的位置。

听音乐练习

将学生带到教室外练习,看谁做的好。

二、新授

1、导入:“同学们,今天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学,高兴吗?那谁能说一说你的这一天是怎样过的,你都经历了那些事。”

2、听音乐的第一段“早早起”,请生说一说这一段听过后有何感受,看图,这一段表现了小朋友早晨起来的情景,请生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边听边用动作表现。“早晨起床后应该做什么?”“上学去”“这时你的心情怎样?路上看到什么景色?”

3、直接听第二段,请生边听边做动作表现。

“那么在上学途中,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4、学唱《上学歌》

①、教师范唱歌曲,请学生跟琴用“Lu”模唱歌曲。

②、读歌词,注意咬字要清楚。

③、跟琴唱歌词,注意情绪,要活泼欢快。

④、歌曲处理:中速、充满朝气地演唱。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连贯舒展

“小鸟说:早早早”轻松、亲切、富有弹性

“我去上学校……爱劳动”情绪饱满、富有激情、节奏明快。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坚实有力,表现出决心,注意以上几点,教师范唱后,学生练唱。

⑤、请同学根据歌词给歌曲编舞蹈,边唱边跳,看谁表演的好。

5、分别听“来学习”、“做游戏”、“放学了”、“静静睡”,并请生边听边根据乐曲情绪、表现的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听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段的情绪是怎样。

6、完整复听乐曲,并做动作。演奏到“上学歌”处齐唱,做动作。

三、律动《问好歌》

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加入律动问好歌,再进行演唱《上学歌》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上学歌”,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好好学习;长大立功劳;养成良好习惯;热爱学习等)希望同学们今后向歌曲唱的那样好好学习、快快乐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唱《不能告诉你》。

情境表演 教学目标:(1)、能够用整齐的声音完整的演唱《不能告诉你》,学习用歌声及动作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了解雷锋叔叔的故事。

(2)、情境表演,学习用不同的动作表达音乐。教学重难点:整齐演唱,对情境表演产生兴趣。教学准备:钢琴,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学歌》

二、新授新课

1、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在学校里都做些什么呢? 刚才你们都说了很多,听这个小朋友,他在干吗?

2、听音乐《不能告诉你》

3、指名学生说说所听内容

4、一起来做做这些劳动

5、再听音乐,边听边做动作

6、分组按节奏说说这些劳动

7、学习后半部分歌曲内容

8、提出难点,两句歌词相同,最后的字上的音不同,唱时注意(学生注意教师手势)

9、简介雷锋

雷锋(1940——196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1962年8月15日:上午8时,雷锋与战友乔安山在准备前去洗车时,雷锋下车指挥倒车,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晾衣服的木杆,这根木杆打到了雷锋左太阳穴上,雷锋当即昏死过去,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抢救无效,于12时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国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10、学生完整学习歌曲

11、学生演唱歌曲

12、加入情境表演

13、指名部分学生表演

三、师生小结

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跳绳》 教学目标: 能集中注意力聆听《跳绳》,体验音乐表达的快乐情绪,较自然的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体验音乐表达的快乐情绪 教学准备:音乐跳绳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不能告诉你》:

二、欣赏

1、导入

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小朋友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最近我看到你们有的人已经学会了跳绳,请那个小朋友来试试

2、指名学生上台

3、假如用音乐表现的话,是什么感觉?

4、听音乐《跳绳》

5、随着音乐节拍跳跳绳

6、听出音乐中间段落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好像小朋友越跳越快

7、随音乐动一动

8、说说这段音乐室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钢琴)

9、指出这段音乐是由哪个音乐家创作的?(丁善德)名字就叫《跳绳》

10、游戏律动:第一段一个八拍用跳表现,第二部分一个八拍四拍甩四拍跳。

11、学生律动练习

四、师生小结再见。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听《放学歌》

用打击乐器伴奏

成长的足迹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学歌》,欣赏《放学歌》,能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并知道歌曲是三拍子

2、用打击乐器为《放学歌》伴奏,熟练使用碰铃和舞板

篇3:2018年华文六年级上册书法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臵叫做数位。一个

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反思: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8、11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

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四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11、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反思: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臵,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反思: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例5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

2.在○里填上“>”,“<”或“=”。999○1010 601○564 687○678(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反思:

第五课时:改写和省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教学过程:

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

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

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交流我们对居住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学生实物投影展示)

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例如: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数值相同:大小相等。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3)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还有什么问题?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8950000000元。3.汇报,交流:

1170000000≈ 12亿

(五入)840000000 ≈ 8亿

(四舍)958000000元 ≈10亿元

(进位)

198950000000元≈1990亿元(进位)4.小练:老师这儿有一组信息:

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

③ 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④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 0

1亿

2亿

3亿 汇报。⑤看图。

(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反思:

第六课时:求近似数(A)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例

6、例7,“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

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

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反思:

第七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的练习二第4、5、6。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3.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

第八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级()级()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臵叫做数位。

三、练习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九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教学目的: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是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练习一

(1)读出下列各数:(先自己读读,再2人互相读读。1人读1人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

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 10001000000

620300400000

4600800000 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3个题。反思表

1.六个数,你读对了()个数?

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④ 其他。

(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反思:

第十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的例

2、例3“做一做”和练习三 6、7。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1.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反思:

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

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反思:

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的内容。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2.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臵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7200 0000≈3亿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反思: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教学重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

(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⑴13500000元=()。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个零。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反思: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米

公顷的认识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大家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 位——公顷,学会测量土地面 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大家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和单位换算。•

3.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 好习惯、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 的每个事物。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 学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时 一课时

习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如何描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谁能说一说1 c㎡ 1d㎡

和 1㎡分别有多大?

3、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课件: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4、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北京的鸟巢吗?你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大不大?那你知道鸟巢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讨论应该填写什么面积单位

师:看来原来学过的面积单位显然不合适,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

二、探索交流、引入新课 1唤起回忆,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么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嘛?

学生回忆。

教师向学生说明: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2、利用经验,沟通联系。

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 再问:你现在能想象出1公顷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说,可以同身边具体生活相联系

3、提供实例、充分感知

师:其实1公顷大小的地方,我们还是经常看见的,比如我们学校的运动场占地面积就约是1公顷。

我们校园整体占地约4公顷。

三、练习巩固

1.学生填写课前问题国家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大约是20()。学生讨论20公顷=()平方米

2、基本练习练习六的2、3题

3、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练习六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忆说一说。(平方厘米c㎡

平方分米d㎡

平方米㎡)

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课题

平方千米的认识 科

目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课

时 一课时 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2、猜想一下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大约是960万()。

3、导入揭题:我们国家的面积和我们学校的面积相比怎么样?(大很多)它们用的是什么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的世界。(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实例感知

1、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公顷,两个半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再次感受1平方千米人大小)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

三、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

2、练习六的6、7、8 6题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 7题学生研究

8题独立完成后,交流,快速回答。

四、拓展延伸

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一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表示的面积有多大?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内交流)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猜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教学反思

课题

公顷和平方千米习题课 科

目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大小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从小到大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老师板书)说出他们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巩固练习。

(一、)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小华身高约140()。

(2)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约是50()。

(3)学校体育馆面积占地约6()。

(4)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二)1.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边长为()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3.测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做单位。

4.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

5.1平方千米=()公顷

1公顷=()平方米

16公顷=()平方米

1000公顷=()平方千米

80平方千米=()公顷

4公顷=40000()

三、解决问题。

1.一块长方形果园的长是500米,宽是40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红光小学的操场长100米,宽65米,小明绕操场跑了两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

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8-3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23)学生尝试画直线。(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

1、2

2、P39、2、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反思:

区别

第二课时 课题: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40-41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

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课文42页的例

2、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反思:

第四课时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课文第43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七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5、7。反思: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课时划分:9课时

1、口算………………….2课时左右

2、笔算…………………… 7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7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准备:图片、题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9页6--9。反思: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49页的第4题。

1、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二、估算练习。教科书49页的第6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

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臵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 12-------290 1 45-------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 425×36 =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文练习七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6=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134 152 246 × 16 × 23 × 34---—— ————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篇4:2018年华文六年级上册书法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长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贝、甫、牙、自、身、月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独体字--长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贝、甫、牙、自、身、月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写好汉字,不仅要掌握笔画、偏旁部首的写法,还要把握汉字的结构规律。汉字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我们首先学习独体字的写法。

三、讲授新课:

1.出示甫字,让学生观察字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学生齐读。

2、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3、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贝、甫、牙、自、身、月,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贝、甫、牙、自、身、月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1.长形的字

范字:贝、甫、牙、自、身、月

课 题 2.扁形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扁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

四、山、己、曰、西、血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独体字--扁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

四、山、己、曰、西、血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独体字--长形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独体字--扁形的字,希望大家认真临写。

三、讲授新课:

1.出示山字,让学生观察字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学生齐读。

2、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3、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

四、山、己、曰、西、血,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

四、山、己、曰、西、血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2.扁形的字

范字:

四、山、己、曰、西、血

课 题3.方形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方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雨、生、不、内、井、巨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独体字--方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雨、生、不、内、井、巨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独体字--扁形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独体字--方形的字,希望大家认真临写。

三、讲授新课:

1.出示内字,让学生观察字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学生齐读。

2、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3、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雨、生、不、内、井、巨,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雨、生、不、内、井、巨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3.方形的字

范字:雨、生、不、内、井、巨

课 题.学习与运用

(一)----自制书签

教学目标 了解书签知识及意义,初步能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教学重点 初步能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教学难点 初步能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检查:

二、讲授新课 :

课 题4.偏斜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偏斜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力、方、乃、也、凡、九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独体字--偏斜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力、方、乃、也、凡、九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独体字--方形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独体字--偏斜的字,希望大家认真临写。

三、讲授新课:

1.出示凡字,让学生观察字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学生齐读。

2、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3、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力、方、乃、也、凡、九,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力、方、乃、也、凡、九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4.偏斜的字

范字:力、方、乃、也、凡、九

课 题5.锥形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锥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上、大、下、入、夫、未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独体字--锥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上、大、下、入、夫、未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独体字--偏斜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独体字--锥形的字,希望大家认真临写。

三、讲授新课:

1.出示“上”、“下”两字,让学生观察字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学生齐读。

2、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3、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上、大、下、入、夫、未,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7、教师范写例字上、大、下、入、夫、未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5.锥形的字

范字:上、大、下、入、夫、未

课 题6.塔形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塔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天、至、三、五、而、工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独体字--塔形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天、至、三、五、而、工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独体字--锥形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独体字--塔形的字,希望大家认真临写。

三、讲授新课:

1.出示“三”、“工”两字,让学生观察字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学生齐读。

2、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3、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天、至、三、五、而、工,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8、教师范写例字天、至、三、五、而、工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6.塔形的字

范字:天、至、三、五、而、工

课 题.学习与运用

(二)----认识斗方

教学目标 了解斗方的作品知识,初步掌握斗方的书写方法。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斗方练习的方法。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斗方练习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检查:

二、讲授新课 :

三、小结:尝试练习。

业精于勤

四、巩固练习:老师巡视行间,纠正一些毛病。

五、总结:展示作业,给予表扬,号召同学们课下练习。

课 题 7.左右等宽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合体字--左右等宽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斯、解、精、相、辅、所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合体字--左右等宽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斯、解、精、相、辅、所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复习前节课学习了什么。

本节课主要来学习合体字--左右等宽的字。

三、讲授新课: 1.介绍合体字。

2、出示“所”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书写顺序。

3、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4、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斯、解、精、相、辅、所,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斯、解、精、相、辅、所。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7.左右等宽的字

范字:斯、解、精、相、辅、所

课 题 8.左窄右宽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合体字--左窄右宽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流、佛、悟、收、沙、持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合体字--左窄右宽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流、佛、悟、收、沙、持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复习前节课学习了什么。

本节课主要来学习合体字--左窄右宽的字。

三、讲授新课:

1.介绍左窄右宽合体字。

2、出示“收”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书写顺序。

3、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4、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流、佛、悟、收、沙、持,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流、佛、悟、收、沙、持。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8.左窄右宽的字

范字:流、佛、悟、收、沙、持

课 题 9左宽右窄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合体字--左宽右窄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彤、创、影、利、刚、部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合体字--左宽右窄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彤、创、影、利、刚、部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复习前节课学习了什么。

本节课主要来学习合体字--左宽右窄的字。

三、讲授新课:

1.介绍左宽右窄合体字。

2、出示“刚”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书写顺序。

3、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4、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彤、创、影、利、刚、部,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彤、创、影、利、刚、部。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9.左宽右窄的字

范字:彤、创、影、利、刚、部

课 题.学习与运用

(三)----写名言集字

教学目标 初步学写名言集字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集字练习的方法。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集字练习的方法。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集字练习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检查:

二、讲授新课 :

三、小结:尝试练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巩固练习:老师巡视行间,纠正一些毛病。

五、总结:展示作业,给予表扬,号召同学们课下练习。

课 题 10.中宽左右窄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合体字--中宽左右窄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微、衢、衡、征、胤、树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合体字--中宽左右窄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微、衢、衡、征、胤、树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复习前节课学习了什么。

本节课主要来学习合体字--中宽左右窄的字。

三、讲授新课:

1.介绍中宽左右窄合体字。

2、出示“衢”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书写顺序。

3、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4、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微、衢、衡、征、胤、树,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微、衢、衡、征、胤、树。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10.中宽左右窄的字

范字:微、衢、衡、征、胤、树

课 题 11.中窄左右宽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合体字--中窄左右宽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砌、翊、附、瑕、雅、修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合体字--中窄左右宽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砌、翊、附、瑕、雅、修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复习前节课学习了什么。

本节课主要来学习合体字--中窄左右宽的字。

三、讲授新课:

1.介绍中窄左右宽合体字。

2、出示“瑕”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书写顺序。

3、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4、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砌、翊、附、瑕、雅、修,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砌、翊、附、瑕、雅、修。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11.中窄左右宽的字

范字:砌、翊、附、瑕、雅、修

课 题 12.左中右高低变化的字

教学目标 :1.掌握合体字--左中右高低变化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规范书写谢、卿、修、批、衢、雄等字;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合体字--左中右高低变化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谢、卿、修、批、衢、雄等字。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习用具。

二、引入新课:

复习前节课学习了什么。

本节课主要来学习合体字--左中右高低变化的字。

三、讲授新课:

1.介绍左中右高低变化合体字。

2、出示“雄”、“批”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书写顺序。

3、教师讲解示范写法。

4、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谢、卿、修、批、衢、雄,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6、教师范写例字谢、卿、修、批、衢、雄。

7、学生描仿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把字写对写好。板书设计:

12.左中右高低变化的字

范字:谢、卿、修、批、衢、雄

课 题.学习与运用

(四)----学写春联

教学目标 :了解春联基本知识及书写春联方法及意义。教学重点 :书写春联方法及意义。教学难点 :书写春联方法及意义。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一、检查:

二、讲授新课 :

三、小结

:尝试练习

上一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合格党员教师》学习心得体会(熊瑞兴)下一篇:廉洁经典诵读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