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2024-06-19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我们去年背过,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后的作品,从诗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积极、乐观、豁达、高扬),那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陋室铭》(出示课题),看看我们从中又可以读出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简介陋室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简介“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教师补充:通过预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押韵的字是:名、灵、青、丁、经、形、亭;那么,韵脚就是ing

3、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最终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四、初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五、合作学习,走进陋室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在理解的过程中标注重点字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C生解释重点字词,B生翻译句子。)

五、合作探究,品读陋室

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开始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其目的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6、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不高、不深”喻“陋”,以“仙”、龙”喻“德”,以“名”、“灵”喻“馨”,从而巧妙地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种写法叫比兴。

3、居住环境、交往朋友、生活情趣

4、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与诸葛亮、杨子云一样,身居陋室而品德高尚。进一步深化主题。

5、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更有力地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道理。

6、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六、拓展延伸,感受陋室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小结语: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七、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翻译下列语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填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八、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篇2:《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也即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所属单元的教学要求则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为达成以上目标与要求,本课教学设计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围绕“铭”的文体特征开展教学活动:初读,感受铭的形制特征;再读,理解铭的基本内容;三读,读懂铭的志趣追求。在教学活动的自然推进中,借助方法的引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背景的界入,以及相关诗歌的延伸与阅读,认识作者其人,体会高洁傲岸的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本课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言及文,披文入情,言文兼顾,引导学生读懂文字,丰富积累,提升文言阅读能力;读出深度,读出宽度,体会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做官期间居住的简易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了一种文体。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了解“铭”的特点,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丹楹刻桷;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茅茨土阶。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解题

1、齐读: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铭,是一种文体。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为题,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并把它们刻在器物上。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

不过,它们虽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并无二致。不仅文辞简约优美,像本文,尽管只9句81字,但却是铭文中的长篇;而且全文押韵,如诗如词,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韵脚词,用红笔勾画出来。

三、初读,感受铭的形制特征

1、读准字音

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哪位同学朗读一遍,帮助大家一起来正一下音。

吾(wú)     德馨(xn)     苔(tái)痕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2、注意押韵

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你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明确一下。

本文韵脚词: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3、读出节奏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琅琅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

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请大家根据这一句式特点,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即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的有规律停顿。

请一位同学明确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当然,在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这些,还要根据内容、情感调整语调、语速、重音等。

同桌互读,倾听并纠正。

篇3:《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

《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教学内容。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 通常都侧重于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 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都是在宣扬君子文化, 这恰恰是中国经典文学的魅力。如果仅仅从写作手法角度去解读经典, 无疑失去了对经典深度思考的机会, 也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的机会。

笔者认为, 在解读文本时应牢牢把握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从解读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入手, 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从而了解君子人格,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两篇短文的相似点。

2.赏析刘禹锡、周敦颐君子人格。

3.感受先人的处世哲学、君子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寻找相似点

1. 比较这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提示:借陋室、莲花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一种高洁的志向和情操。

2. 具有高洁的志向和情操的人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君子。

3. 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提到了君子, 一篇直接讲到了君子, 哪一篇?

明确:《爱莲说》——“莲, 花之君子者也”。还有一篇在引用孔子的话时隐去了君子, 原句是:“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4.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自比古贤人, 自比君子。

二、走近刘禹锡, 解读君子人格

1.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是传统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的上是具备君子人格的人呢?从刘禹锡和周敦颐这两位大家身上我们能感觉到这样的人格魅力。我们先走近刘禹锡,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禹锡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明确:清幽闲适、高雅的情趣、儒雅的朋友、安贫乐道。

2.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是受制于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刘禹锡的人生理想就是追求君子人格。文中哪句话含蓄地告诉了我们?

明确: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 在作者心中诸葛亮、扬雄、孔子都是君子, 作者为什么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君子呢?他们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君子人格?

明确:诸葛亮——君子有兼济天下之才, 独善其身之德;扬雄——君子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孔子——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教师小结:其实在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当中, 我们也可见这样的品质, 他虽然被一贬再贬, 被迫三次搬迁, 但他仍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他宦海几度沉浮, 贬官时间长达二十三年, 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他成了朝廷的弃儿, 漫漫的贬官之路, 情何以堪?但是他不改其志, 即使被贬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脱俗, 颇有翩翩君子之风。最后成为太子宾客, 官至礼部尚书。

三、走近周敦颐, 解读君子人格

1. 周敦颐为什么喜欢莲花?

明确: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刚正质朴、不追名逐利、攀附权贵。

2. 菊花与莲化相比, 周敦颐为什么更喜欢莲化?

教师提示:菊, 花之隐逸者也。遁隐山林, 不问世事是道家的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是消极避世的。而作者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理学是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因此他认为君子应该有所作为, 但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恰恰是莲所具有的美德。

3. 莲的品格正是周敦颐要追求的君子人格, 文中哪句准确地描述了莲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教师小结:其实从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莲一般的品格:他一生为官30载, 却两袖清风。虽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 但是造福一方百姓, 美名远播。他为官期间还著书立说, 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 被后世帝王尊为人伦师表。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圣人“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的教诲。

四、感悟君子人格, 传承君子文化

1. 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请大家一起把总结起来的话齐读一遍。

2. 你心目中有让你仰慕的君子吗?说说你仰慕他的理由。

结束语:

篇4:《陋室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演读,装饰陋室

教师出示写着某种物品名称的牌子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放在刘禹锡的陋室里?选择后,请说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1.文房四宝;2.玉麒麟;3.虎皮太师椅;4.锦衣玉食;5.未加装饰的琴;6.官府的公文;7.佛经;8.先秦诸子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探究、讨论,在情境应用中,为下面挖掘文化内涵作铺垫。)

五、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篇5:《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4、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

(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2

一、情景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我们去年背过,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后的作品,从诗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积极、乐观、豁达、高扬),那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陋室铭》(出示课题),看看我们从中又可以读出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简介陋室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简介“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教师补充:通过预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押韵的字是:名、灵、青、丁、经、形、亭;那么,韵脚就是ing3、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最终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四、初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五、合作学习,走进陋室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在理解的过程中标注重点字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C生解释重点字词,B生翻译句子。)

五、合作探究,品读陋室

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开始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其目的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6、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不高、不深”喻“陋”,以“仙”、龙”喻“德”,以“名”、“灵”喻“馨”,从而巧妙地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种写法叫比兴。

3、居住环境、交往朋友、生活情趣

4、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与诸葛亮、杨子云一样,身居陋室而品德高尚。进一步深化主题。

5、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更有力地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道理。

6、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六、拓展延伸,感受陋室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小结语: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七、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翻译下列语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填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八、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3

内容提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也即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所属单元的教学要求则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为达成以上目标与要求,本课教学设计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围绕“铭”的文体特征开展教学活动:初读,感受铭的形制特征;再读,理解铭的基本内容;三读,读懂铭的志趣追求。在教学活动的自然推进中,借助方法的引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背景的界入,以及相关诗歌的延伸与阅读,认识作者其人,体会高洁傲岸的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本课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言及文,披文入情,言文兼顾,引导学生读懂文字,丰富积累,提升文言阅读能力;读出深度,读出宽度,体会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做官期间居住的简易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了一种文体。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了解“铭”的特点,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丹楹刻桷;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茅茨土阶。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解题

1、齐读: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铭,是一种文体。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为题,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并把它们刻在器物上。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

不过,它们虽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并无二致。不仅文辞简约优美,像本文,尽管只9句81字,但却是铭文中的长篇;而且全文押韵,如诗如词,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韵脚词,用红笔勾画出来。

三、初读,感受铭的形制特征

1、读准字音

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哪位同学朗读一遍,帮助大家一起来正一下音。

吾(wú)德馨(xn)苔(tái)痕

鸿儒(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

2、注意押韵

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你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明确一下。

本文韵脚词: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3、读出节奏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琅琅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请大家根据这一句式特点,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即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的有规律停顿。

请一位同学明确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当然,在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这些,还要根据内容、情感调整语调、语速、重音等。

同桌互读,倾听并纠正。

篇6:《陋室铭》优秀教案之

优秀教案1

学习目标

一、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通晓文意。

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仕途不平,屡次被贬。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指的是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皇帝受制,在朝廷,两个党派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陋室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末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同时,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翻译下列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上一篇:总承包公司开展“五比一创”劳动竞赛方案下一篇:校园的文艺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