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10

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案设计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要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原文:山不在⑴高,有仙则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⑶。斯⑷是陋室,惟⑸吾德馨⑹。苔痕上⑺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可以调素琴⑽,阅金经⑾。无丝竹⑿之乱耳⒀,无案牍⒁之劳形⒂。南阳⒃诸葛庐⒄,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玩电脑,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园。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什么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什么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什么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住在这儿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无弦之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本文从几个层面来表现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

答:从三个层面;1。环境 2。交往(的人) 3。(日常)生活。

篇2: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牟家镇初级中学

罗向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教学方法】诵读 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座屋子写下铭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刘禹锡并欣赏他的陋室铭。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1、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生读注释)

2、器物之铭是戒己述功的文字,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3、这种方式叫做——板书:托物言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了解韵和韵脚

1、同学们先自由朗读,然后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句读上的错误。(拼音练习见课件)

2、全班齐读

3、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的词句圈点批注,把你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翻译过程中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①虚词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②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

5、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次读起来。(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的朗读)

6、下面我来请一位同学单独读。

7、其他同学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8、好像理解了文章,但总觉得缺少了点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 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请生读出押韵的字(韵脚)

再请一生读出文章,要求读得韵味悠长

②要读出韵味除了注意押韵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以为还要结合一点,就是《陋室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

9、请大家尝试用温和的气质,柔顺的语调把这篇文章再背诵一下。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1、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

2、学生如果问不出问题,教师不妨变换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这座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最想拍摄下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分解问题:①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一句”——引出清新、跳跃的感觉 板书:对偶 描环境(读,体会)

②陋室热闹嘛?——“谈笑一句”——引出对朋友的夸赞,自己的自豪之感

板书:对仗 夸朋友(读,体会)

3、这样的引导后,再请学生质疑,主要质疑课文的后两层。教师提示: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 *素——不加装饰——朴素的志趣

*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

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者也形成了什么?——对比

这样的对比向我们展现的是刘禹锡的什么——生活方式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朗读提示: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读,体会)③文章结束了呀!又来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的放在这里什么意思呢?(生会读注释)追问:这些人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一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反问“何陋之有?”我想补充一点知识,注释上说这句话语出《论语 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如何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再那么简陋了!”

——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板书:类比 立志向

朗读提示:读出自豪之感(读,体会)

4、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再次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背一遍课文,看看,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配乐背)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刚才大家对刘禹锡的评价非常高,好像意见很一致,那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问题提示:

1、刘禹锡有博学的朋友,有朴实的志趣,有高尚的情操,那他为什么要住在陋室?

2、刘禹锡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吗?是真隐还是假隐?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 ——生活状态几乎隐居,心态是向往要有一番作为

追问:何以见得?——开头:自喻:仙,龙。结尾:自比:诸葛,子云 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都围绕着这句话来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隐居之人吗?

3、忍辱是为了负重,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他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4、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那么刘禹锡的隐居就是无奈的选择。

5、刘禹锡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这样的一个刘禹锡,怎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6、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真正读出《陋铭》的韵味来啊

7、——“山不在高,有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是何等的气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何挣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充满了豪情,意气风发!

8、请合上书,体会这些种种情感。请一位同学背诵。

五、总结全文,请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师:送大家一首刘禹锡的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

全班再次齐声背诵,这次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刘禹锡的《秋词》,谈阅读感受。3·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对仗 夸朋友 室 言 对比 话生活 不 志 类比 立志向 陋

篇3: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 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通过对山水的描述, 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 陋室的孤陋与否, 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 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 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 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 他们抚琴研经, 生活从容, 远离庸俗, 远离公门, 既像得道隐士, 又像凡夫俗子, 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 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 通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描写, 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 体现了“陋室不陋, 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 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 从不与白丁做伴, 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 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 最后引孔子话作结, 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 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 引入主题, 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 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 深处着笔, 大费周折, 极度渲染, 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 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 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 见贤思齐, 终生践行, 处变不惊, 处危不屈, 坚守节操, 荣辱从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 引出自己的陋室, 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 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 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 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 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 “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 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 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 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 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 趣之雅, 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 本身并无过分之处, 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 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 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 又是“兴”, 言山、水引出陋室, 言仙、龙引出德馨, 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 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 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篇4: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关键词]状物取神 托物言志 反向立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20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整篇课文有十八个句子,堪称愤世嫉俗之作。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其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以及他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开头排比缜密,其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来行文,押韵严格,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富音乐的节奏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通过对山水的描述,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陋室的孤陋与否,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他们抚琴研经,生活从容,远离庸俗,远离公门,既像得道隐士,又像凡夫俗子,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通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描写,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体现了“陋室不陋,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从不与白丁做伴,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引入主题,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深处着笔,大费周折,极度渲染,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见贤思齐,终生践行,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本身并无过分之处,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我们从这篇文章的主题来看,它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作者能将自己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蕴悠远,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篇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其美的不朽佳作。

篇5:初二语文《陋室铭》教案设计

这篇铭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选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由《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引出作者--刘禹锡。

二、解题: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给自己的陋室作的铭。

三、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多媒体显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三、整体感悟

1、 字词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指导朗读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3 GB3 MERGEFORMAT 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翻译课文: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 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 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 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 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4、理清条理:

①(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篇6:《陋室铭》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读文,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培养语感,背诵全文。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发展。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陋室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上第二十课

《记*铭*说*志四篇》的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来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本课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教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提问法。

学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分析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2、介绍常识,初读课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5、分析课文,体验感情 6、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课前老师先讲一个故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这篇传世之作。

(说明:通过故事了解刘禹锡其人,进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常识,初读课文

除了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还了解那些与刘禹锡有关的情况呢?

1、找同学补充介绍刘禹锡的情况。

2、了解“铭”这种文体。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种文体是用韵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学听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文中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找出韵脚。

4、学生个别读。找三、四名同学读课文,纠正读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

(说明: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文章篇幅短小,读来琅琅上口,但这些文字究竟蕴含怎样的深意呢?我们来翻译课文。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在课本上标出。

2、解决疑难。(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2)两三个同学为一组,合作解决。

(3)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教师点拨。

3、同学翻译整篇课文。

五、分析课文,体验感悟,归纳板书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2)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篇7: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老师: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建筑,气势宏伟,构思巧夺天工,许多名楼,更因名人题诗,神话传说,流芳百世,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学生:1.湖北武昌黄鹤楼

2.湖南岳阳楼

3.江西南昌泰王阁

4.山东蓬莱阁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描述的并非名楼豪宅,甚至可以说它是普通简陋的屋子,作者拿它和诸葛亮的茅庐和西蜀杨雄的亭子相提并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又是谁?

学生:《陋室铭》刘禹锡

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教学目标》

老师:抽A读《作家作者介绍》

老师:抽B读《铭》

老师:(出示生字)请大家听范读后,根据书上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划出音节停顿“│”。德馨(? ) 帘青(?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苔痕(? ) 调素琴(? )

学生:小组活动(生字注音和全文节奏)小组展示 组长批阅(一个组注音,三个组划音节)

老师:抽学生读(生字、节奏)?? 老师:抽三组学生读ⅠⅡ Ⅲ 老师:抽全班齐读

二、课文理解

老师:请大家根据注释,小组探讨,说出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课文,把译文写出来,记住。温馨提示: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6、谈笑有鸿儒;7、往来无白丁;8、可以调素琴;9、阅金经;10、无丝竹之乱耳;11、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两组上黑板展示字的注释,三个组写译文ⅠⅡ Ⅲ

(组长批阅,其它同学在书上、本上完成此两项任务,等待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A主持:提问:(提问按每小题)

学生B主持:提问译文(提问按ⅠⅡ Ⅲ)

老师:请大家把译文一起读出来。

三、课文赏析

老师:作者写“陋室”,开头却用了十六个字来写“山”、

“水”和“仙”、“龙”,目的是为了引出来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兴)

(比兴:失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如:甘蔗出

来节节甜;桂花盛开处处香)

(展示课件)

老师:作者从三方面来描述“陋室”

① 环境_____,_____(景)

② 交友_____,_____(友)

③ 情趣_____,_____

_____,_____(趣)

老师:1.来这儿的人多吗?(不多)

2.都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3.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士之士”,“高雅之士”呢?(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4.朋友走了会很孤独,孤寂吗?(不,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老师:1.作者把自己的`陋室和三国时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相比的作用?(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

“子云”自比)

2.表明了什么?(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字上干出一番事业)

3.可见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

4.作者这样写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5.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悟德馨)

6.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点题:惟吾德馨)

7.读过全文,我们能感受作者的品质?(身居陋室,却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陋室铭》课文结构:

四、写作方法:托物言志、比兴、对偶、引用

比喻起兴: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洁(反向)点题

比喻? 托物言志?

起兴? 反衬类比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仿写]教师铭?? 侯运成? 3月

职不在高,尽责就行。

业不在大,守好就好。

平凡老师,教书育人。

上班骑车去,下班买菜中。

谈笑在讲台,往来皆学生。

可以写写诗,懂英文。

无K歌之乱耳,无酒局之劳形。

远有孔夫子,近有陶先生。

自己云:奋斗一生。

五、习题训练(小组活动)

六、小结

篇8:《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

《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教学内容。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 通常都侧重于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 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都是在宣扬君子文化, 这恰恰是中国经典文学的魅力。如果仅仅从写作手法角度去解读经典, 无疑失去了对经典深度思考的机会, 也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的机会。

笔者认为, 在解读文本时应牢牢把握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从解读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入手, 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从而了解君子人格,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两篇短文的相似点。

2.赏析刘禹锡、周敦颐君子人格。

3.感受先人的处世哲学、君子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寻找相似点

1. 比较这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提示:借陋室、莲花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一种高洁的志向和情操。

2. 具有高洁的志向和情操的人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君子。

3. 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提到了君子, 一篇直接讲到了君子, 哪一篇?

明确:《爱莲说》——“莲, 花之君子者也”。还有一篇在引用孔子的话时隐去了君子, 原句是:“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4.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自比古贤人, 自比君子。

二、走近刘禹锡, 解读君子人格

1.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是传统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的上是具备君子人格的人呢?从刘禹锡和周敦颐这两位大家身上我们能感觉到这样的人格魅力。我们先走近刘禹锡,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禹锡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明确:清幽闲适、高雅的情趣、儒雅的朋友、安贫乐道。

2.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是受制于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刘禹锡的人生理想就是追求君子人格。文中哪句话含蓄地告诉了我们?

明确: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 在作者心中诸葛亮、扬雄、孔子都是君子, 作者为什么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君子呢?他们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君子人格?

明确:诸葛亮——君子有兼济天下之才, 独善其身之德;扬雄——君子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孔子——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教师小结:其实在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当中, 我们也可见这样的品质, 他虽然被一贬再贬, 被迫三次搬迁, 但他仍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他宦海几度沉浮, 贬官时间长达二十三年, 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他成了朝廷的弃儿, 漫漫的贬官之路, 情何以堪?但是他不改其志, 即使被贬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脱俗, 颇有翩翩君子之风。最后成为太子宾客, 官至礼部尚书。

三、走近周敦颐, 解读君子人格

1. 周敦颐为什么喜欢莲花?

明确: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刚正质朴、不追名逐利、攀附权贵。

2. 菊花与莲化相比, 周敦颐为什么更喜欢莲化?

教师提示:菊, 花之隐逸者也。遁隐山林, 不问世事是道家的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是消极避世的。而作者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理学是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因此他认为君子应该有所作为, 但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恰恰是莲所具有的美德。

3. 莲的品格正是周敦颐要追求的君子人格, 文中哪句准确地描述了莲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教师小结:其实从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莲一般的品格:他一生为官30载, 却两袖清风。虽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 但是造福一方百姓, 美名远播。他为官期间还著书立说, 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 被后世帝王尊为人伦师表。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圣人“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的教诲。

四、感悟君子人格, 传承君子文化

1. 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请大家一起把总结起来的话齐读一遍。

2. 你心目中有让你仰慕的君子吗?说说你仰慕他的理由。

结束语:

篇9:《陋室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演读,装饰陋室

教师出示写着某种物品名称的牌子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放在刘禹锡的陋室里?选择后,请说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1.文房四宝;2.玉麒麟;3.虎皮太师椅;4.锦衣玉食;5.未加装饰的琴;6.官府的公文;7.佛经;8.先秦诸子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探究、讨论,在情境应用中,为下面挖掘文化内涵作铺垫。)

五、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篇10: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方岩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了解“铭”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铭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铭写一篇《 铭》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二、熟读课文 1、既然铭文一般都要押韵,那么就让我们先自己将全文读一遍,看这篇课文押的是哪个韵并找出所有的韵脚。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朋友 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板书) 生活 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点。“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写的陋室的特点你觉得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行高洁、安贫乐道(板书)5、知道了陋室为什么不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特点,但他却借陋室来表现,因此本文的写法是什么?托物言志 (板书) 总结:陋室为什么不陋?

三、扩展发散 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 (学生活动)

四、总结 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预习《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托物言志 朋友 谈风高雅 生活 安闲清雅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特点:品行高洁 安贫乐道

课后记

篇11: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

课文的题目叫“陋室铭”,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陋室,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选自《全唐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名]:出名。[灵]:灵验,神奇。

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通“洪”,大。[往来]:来。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形]:身体。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这四句描写陋室的特点。一是自然环境清幽。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上”“入”二字,比拟生动。而且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陋室的自然环境,显得别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二是交往人物不俗。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鸿儒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这是以好衬好地映衬手法。不过“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所以必须言简意赅,不容许长篇大论。本文只有9句,81字,叙、议、抒情,浑然一体。凡铭刻之文,都要求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

上一篇:独立才最美作文下一篇:模流分析软件市场上主要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