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2024-06-20

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精选6篇)

篇1: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知识结构

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3.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学情分析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四、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六、课时安排 共计四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1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1课时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1课时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的估算等内容。

进位加法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着重解决笔算加法写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解决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进位加法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二、学情分析

两位数减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例题重点解决如何对位和计算顺序的问题。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装在全面了解其计算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更新的综合运用,除计算顺序外没有多少新知识。

本单元教材突出了单元知识的整理,在全面整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了练习七,以全面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并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并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与建议:

1、提供实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加减法计算。

2、充分利用所学旧知识,从口算过渡到笔算,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多样性。

3、利用小棒、学具等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六、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 3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

4、加、减法估算 1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1课时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

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

成一个角。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课时安排:

1、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一、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

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3、加强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乘法是在学生学习完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六、课时安排

1、乘法的初步认识 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课时左右3、2、3、4、的乘法口诀 4 课时左右4、6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5、复习和整理 1 课时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图形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都是有很大益处的。本单元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上 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使直观形象的物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2、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教学问题,培养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六、课时安排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体 1课时

2、观察立体图形 1课时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二)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相信学生会达到计算正确、迅速。本单元结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但由于内容多,有序性强,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练习,力求学生都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但学生的基础必竟是有区别的,知识巩固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复习时既要重视练习的全面性、全体性,同时也要侧重于较易出错的内容如7-9的乘法口诀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性练习。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5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1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几时几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用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

1、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推算经过的时间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3、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注意体现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六、课时安排:

1、认识时间 1课时

2、解决问题 1课时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一、知识结构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难点:

1、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用数字、字母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

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六、课时安排:

简单的排列组合 1课时 稍复杂的拍了组合 1 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二、学情分析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1、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2、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3、会量、会画线段。

4、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观念。

5、学会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

五、教学思路与建议: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认识时间”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六、课时安排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课时

2、表内乘法 1课时

3、空间与图形 认识时间 1课时

篇2: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等知识。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复习重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难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过年”。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新授。

1、出示“过年”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3)引导学生看图中放鞭炮的。

同学们,你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同位互相看看)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小朋友放鞭炮)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4、你们能按照顺序再说一说吗?(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情境。

三、自主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回顾整理。

1)左上角:由“今天刮的西北风、房子的东面有条河等”引入对方位知识的整理。

2)左下角:由“有多少个玉米”引入对“乘法”的整理,由“树上多少只小鸟?”引入对混合运算的整理,借。并且涉及到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等知识的整理

3)右上角:“我们学过的角、我能画一个大角、我发现我们周围到处有角”引入对“角的认识”的整理。

4)右下角:通过“图中有-----”、“我们统计一下吧”引入统计知识的整理,除了统计表中提供的统计事物外,还可以统计男女同学、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等其他事物,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课你们学得都很棒,不但故事讲得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过年——总复习左边 右面(按照顺序)总复习(回顾整理)

方位与图形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角的认识和统计

复习二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乘除法等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得最好,题做得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说给大家听。

2、同位互相说说(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背乘法口诀。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进行列式计算 2)出示第2题。(练一练,进行填数的练习,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进行填数

3)出示第3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4)出示第4题(是一道口算题练习)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5)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1)8×8= 14÷7= 16÷4= 16÷4= 18÷2= 49÷7=

复习三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8×8= 14÷7= 16÷4= 16÷4= 18÷2= 49÷7=

2、同位互相出口算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乘除运算的练习)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6题。(两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复习除法,通过第二幅图“长绳是短绳的3倍”,复习乘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2)出示第7题。(三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够吃三天吗?”,复习乘法,通过第二幅图“可以怎样分?”,复习除法。通过第三、四幅图复习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3)出示第8题。(比较大小的练习)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出示9题(通过观察画面,从“鸭的只数是鸡的多少倍?”练习除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5)出示第10题。引导学生先观察画面,提出不同的问题,讨论后解决问题。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2)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

12÷3=4

复习四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统计、角、可能性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重点: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你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见到的角。

3、从生活中找一找角。

三、巩固练习。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6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练习是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所看到的画面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练习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充分的练习。

2)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3)完成聪明小屋,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4)出示第11题引导学生画出角,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可以进行类似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出示第12题。学生先观察有什么规律,再接着画下去,并说说图中都有哪些角?

6)出示13题。学生先说说计算方法,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7)出示14题。复习方位练习题。

学生看着路线图先互相说说小明从家到书店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8)出示17题。学生仔细看图,先模仿小朋友说的练习,再照样子说下去。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复习五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2、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复习重点: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统计表,同位互相说说怎样分类,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再交流,仔细看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图中的图画分别是谁画的?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出示第3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学生先观察画面,互相讲故事后再说说怎样选择盒子?

4、鼓励学生看图后,提问题。

同学们再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同学讨论)请一组同学上台说说。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位互相说说。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我能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我会分辨东西南北了;我有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我更愿意和同学交流了;我更喜欢思考数学了。)

4、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处处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小结:

篇3: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4: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传朝阳小学

王传广

单元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

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2、通过观察与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3、运用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和编写规律熟记乘法口诀。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执教: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传朝阳小学

王传广

教学内容:

课本4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 +1+1+1+1+1+1+1+1+1+1+1+1+1+1+1+1+1+1+1=20 有1+1+„„+1+1=20

几个1相加?

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2+2+2+2+2+2+2+2+2+2=20 几个2相加? 6+6+6+6+6+6=36

几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20×1或 1×20 4+4+4+4+4+4=5×4或4×5 2+2+2+2+2+2+2+2+2+2=2×10或10×2 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1乘20,5乘4,4 乘5,2乘10,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三、尝试练习: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2、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用小棒在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 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想一想,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谁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并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 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

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四、总结课堂

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本课时作业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课前我反复研读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方案设计时,遵循“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3)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4)练习的设计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效,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尤其是通过反例的突出,更加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新精神。

3、不足之处:

(1)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部分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我没有灵活的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出想法。应该灵活的顺学而导,在“导”上下功夫。所以今后我应该在备课时应精心的备学生,精心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情况,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2)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均匀,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强调太多,导致自己设计的部分练习没有处理。

篇6: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保康镇中心校

赵艳艳

一、集体备课的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3、认识米

用米量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五、单元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亲身体验法、讲授法、观察法为主,学法以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为主。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课堂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分层次向学生提出要求。

六、单元教学准备:

主题图、1角硬币、曲别针、正方体、米尺。

七、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课时)

3、认识米

用米量„„„(1课时)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1课时)

八、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功身体会感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直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上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认识与思考下一篇:以下雨了为题的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