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案

2024-05-28

二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案(精选6篇)

篇1:二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案

复习一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等知识。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复习重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难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过年”。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新授。

1、出示“过年”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3)引导学生看图中放鞭炮的。

同学们,你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同位互相看看)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小朋友放鞭炮)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4、你们能按照顺序再说一说吗?(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情境。

三、自主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回顾整理。

1)左上角:由“今天刮的西北风、房子的东面有条河等”引入对方位知识的整理。

2)左下角:由“有多少个玉米”引入对“乘法”的整理,由“树上多少只小鸟?”引入对混合运算的整理,借。并且涉及到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等知识的整理

3)右上角:“我们学过的角、我能画一个大角、我发现我们周围到处有角”引入对“角的认识”的整理。

4)右下角:通过“图中有-----”、“我们统计一下吧”引入统计知识的整理,除了统计表中提供的统计事物外,还可以统计男女同学、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等其他事物,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课你们学得都很棒,不但故事讲得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过年——总复习左边 右面(按照顺序)总复习(回顾整理)

方位与图形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角的认识和统计

复习二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乘除法等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得最好,题做得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说给大家听。

2、同位互相说说(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背乘法口诀。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进行列式计算 2)出示第2题。(练一练,进行填数的练习,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进行填数

3)出示第3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4)出示第4题(是一道口算题练习)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5)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1)8×8= 14÷7= 16÷4= 16÷4= 18÷2= 49÷7=

复习三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8×8= 14÷7= 16÷4= 16÷4= 18÷2= 49÷7=

2、同位互相出口算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乘除运算的练习)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6题。(两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复习除法,通过第二幅图“长绳是短绳的3倍”,复习乘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2)出示第7题。(三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够吃三天吗?”,复习乘法,通过第二幅图“可以怎样分?”,复习除法。通过第三、四幅图复习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3)出示第8题。(比较大小的练习)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出示9题(通过观察画面,从“鸭的只数是鸡的多少倍?”练习除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5)出示第10题。引导学生先观察画面,提出不同的问题,讨论后解决问题。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2)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

12÷3=4

复习四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统计、角、可能性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重点: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你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见到的角。

3、从生活中找一找角。

三、巩固练习。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6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练习是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所看到的画面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练习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充分的练习。

2)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3)完成聪明小屋,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4)出示第11题引导学生画出角,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可以进行类似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出示第12题。学生先观察有什么规律,再接着画下去,并说说图中都有哪些角?

6)出示13题。学生先说说计算方法,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7)出示14题。复习方位练习题。

学生看着路线图先互相说说小明从家到书店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8)出示17题。学生仔细看图,先模仿小朋友说的练习,再照样子说下去。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复习五 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

1、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2、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复习重点: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复习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复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统计表,同位互相说说怎样分类,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再交流,仔细看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图中的图画分别是谁画的?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出示第3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学生先观察画面,互相讲故事后再说说怎样选择盒子?

4、鼓励学生看图后,提问题。

同学们再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同学讨论)请一组同学上台说说。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位互相说说。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我能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我会分辨东西南北了;我有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我更愿意和同学交流了;我更喜欢思考数学了。)

4、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处处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篇2:二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案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从利用感官认识物体入手的。“怎样认识物体”一课用“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怎么辨认他们”为科学探究主题,让学生自主经历一个“用感官辨认物体”的科学探究历程,意识到用感官认识事物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4、怎样认识物体 教学目的

1、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教学准备:杯子、筷子、橡皮、石块、橡皮泥、各种各样的球、水果、盐、醋、酒精、牛奶、各种饮料等。活动过程:导入

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物体?你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探究过程:

活动一: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怎么辨认他们?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介绍各种球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点,各样水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常用铅笔、直尺、橡皮等学习用品的特点。

(2)学生说出物体的特点,交流辨认物体特点的方法,认识各种感官所起的不同作用。(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用不同感官所认识的物品、物品特点及认识的方法。用眼睛看(视觉):可识别物体的大小、形态、颜色和方位。用鼻子闻(嗅觉):可识别物体的气味。用舌尝(味觉):可识别物体的味道

用手摸(触觉):可识别物体的冷热、大小、形状、光滑与粗糙、质感等。

师总结: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在用感官认识物体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活动二:用我们的感官比较不同和相同

1、用手分辨物体。在不透明的包内放入石块、橡皮泥、苹果、橘子、梨等不同物体,让学生依次上前只通过手的触摸来区别是什么物体。

2、运用综合感官分辨物体。在桌上分别摆上四杯颜色、数量相同的液体:水、糖水、盐水、白醋;让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自己区分液体的方法;注意先用眼看,再用鼻子闻,闻物体的气味时,应用手把物体散发出的气味扇到鼻子边来,不要用鼻子直接凑近物体闻,以防有毒气体的伤害。最后,用筷子各沾一点尝;小组代表上前来用各种感官区分这四杯不同的液体。

3、室外分辨周围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4、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收获。

课后反思:运用感官判断事物,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去分辨,孩子们可能没有想过,所以在分辨四杯液体时,不是那么准确。

5、给文具分类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标准对文具进行分类。

2、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知道给事物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活动准备:各种文具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师:课前我们对文具店进行了调查,同学们收集了好多相关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活动。探究活动:

1、给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

自由分类。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展示自己的分类情况,说出分类的依据(标准)。小组汇总分类用到的标准。

根据自己和小组对文具的分类情况,对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展示文字资料,明确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2、生活中的分类。

展示搜集的资料,交流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对生活中的分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分类的标准,尝试解释分类的意义。针对生活中不合理的分类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

课后拓展:师:生活中的分类简直太多了。假如生活中没有分类,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师;对,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分类。药店的药品有分类,食品店的食品有分类,服装店的服装也有分类,它们是怎样分类的?课后再去调查一下。

课后反思:给文具分类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简单,在活动中,能很快地用了几种分类方法,但总结的还不太好。

6、哪杯水热

教学目的:

1、通过用温度计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具准备:温度计、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两杯热水:谁能知道这两杯水那一杯更热?用什么方法? 生:触摸

师:除了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能更准确的知道热水的温度? 生:温度计

二、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师讲解:温度、温度计

2、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3、学生活动

4、交流汇报

三、想办法使热水温度降得更快一些。师:如何使水的温度降得快? 生讨论

分组设计实验活动(师指导,巡视)注意记录实验数据。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活动情况

四、自由活动

师:你会使用温度计了吗?你想测量那些物体的温度? 生自由测量活动

五、拓展活动

师: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有的学生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不正确,同样的热水,不同的小组的测量数据不同,并且温差较大,数据的记录上也是有不同的失误,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注意强调学生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7、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做简单记录。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烧杯、温度计、计时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使用温度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要领,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温度计来测量水温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师倒一杯热水)

师:这是一杯热水,如果要测量这杯水的温度变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实验的方法,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小组分工、防止烫伤等。)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要对所要进行的实验研究项目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预测,我们今天也要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实验之前先大胆猜想和预测,并把猜想记录下来。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三、持续观察一杯热水降温的过程,收集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热水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五、课后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热水的温度降的更快些?

课后反思:学生在观察水温逐渐变化时,非常认真,但降水规律的变化曲线学生较难理解。

8、哪杯水多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2、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并学会初步估算液体的多少。

3、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

三、课前准备 :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个抹布。

2、实验用品: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出示杯子不相同,水位不同的三杯水,让学生猜测哪杯水多,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出示课题《哪杯水多?》

(二)新授: 探究活动1:

1)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说出判断的原因。2)学生交流。

3)归纳:在杯子相同的条件下,水位高的水多。探究活动2:

1)观察当杯子不同,水位相同时哪杯水多。2)学生观察、汇报。

3)归纳:当水位相同时,杯子粗的水多。探究活动3:

1)观察:当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时哪杯水多?

2)讨论当无法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水的多少时,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解决。3)学生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法。

4)小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指导学生认识并正确使用量筒。

(三)课堂拓展:

1)先估计杯中水的体积,再进行测量验证,填写好实验报告并交流实验结果。2)学生交流生活中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与应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延伸:

自己设计制作简易量筒

教学反思:学生自己带来的杯子各种各样,所以哪杯水多很难判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并能较好的使用量筒。

9、有趣的不倒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2、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3、通过制作不倒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秘密:

1、上轻下重

2、底部是半球形 教学难点: 不倒翁重心的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一组可爱有趣的不倒翁

教具:一个不倒翁、一个装有1/3瓶泥土的瓶子 学具: 每组1个不倒翁

制作材料:鸡蛋壳、剖开的小皮球、橡皮泥、扇形纸、饮料瓶、彩笔、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咱班的同学一起研究问题。我呀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它就藏在老师的电脑当中,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得先猜一个谜语,如果能猜中,这个礼物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听好:一个公公精神好,从早到晚不睡觉,身体虽小力气大,千人万人推不倒。(学生猜测)

是它们吗?(出示课件:一组摇摇摆摆的不倒翁)(是)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从早到晚不睡觉,千人万人推不倒。)大家说的都很在理,抓住了它的特点:推不倒,猜出是不倒翁的。这么可爱有趣的不倒翁,你们想不想玩?(想)在同学们的桌洞里就藏着一个不倒翁,大家拿出来玩玩吧。(学生尽情地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有的同学甚至把不倒翁的头部摁到了桌子上,可是一松手,不倒翁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推不倒。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是啊,我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猜这里面一定藏着个小秘密,你们想不想揭开这个秘密?(想)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板书: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活动:

1、猜一猜:

这样吧,先让我们猜一猜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时,鼓励: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之前都要进行大胆地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看看哪个同学像个小科学家。还有谁来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学生猜:底部是半球形、里面有东西等等)

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准,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打开看看、做实验)好主意,就按你们说的办法去做,看看哪个小组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2、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参与其中。

3、学生交流,教师做参与者,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4、动手制作不倒翁。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像科学家一样发现了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现在,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不倒翁?(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可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材料做一个不倒翁,待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作品展示会,评选出最佳作品和最有创意的作品。好,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可加以适当的帮助。做好的作品放在讲台上。)

讲桌上已经摆上了大家亲手制作的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师边说边推弄不倒翁)谁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件作品最好?为什么?哪一件最有创意?(学生评)

师:请最佳作品获得者上台和大家见面。(握手祝贺)请最有创意的作品获得者上台。祝贺你们!师:这几个虽然推不倒,但是总往一边倒,是为什么?请小专家们帮助分析分析。生:因为橡皮泥放偏了。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生:底部的中间

师:课后你们调整调整好吗?除了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制作不倒翁?(半个乒乓球、半个苹果、半个桃子等)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还可以寻找你喜欢的材料试着再做一个不倒翁。

篇3:二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案

从“低位加起”是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之一, 这在课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很明确。实践证明, 这一规范对提高笔算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及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却对此做出了修改, 把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改为“既可以从低位加起, 也可以从高位加起。”

这一修改,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实验规定, 在二 (1) 班教学时, 按照教材编排, 同时教学两种算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2) 班虽然也教学两种计算方法, 但必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规范:“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在课堂上, 由于知识正向迁移的作用, 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由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从个位加起, 又可从十位加起”之经验, 很快得出了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在 (1) 班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两种算法的优劣没有倾向性意见, 最后选择从“高位加起”的学生占60%以上。在 (2) 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两种算法的优劣比较,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笔算进位加法从高位加起的不便, 最终确定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从低位加起”。

一天后, 我们进行了课后测试, 发现 (2) 班除了个别学生因忘了进位出错外, 无其他错误, 正确率为98%, 而 (1) 班的学生除了犯有 (2) 班同样错误外, 还出现了15+27=312类的错误 (学生因先算高位, 个位进位的1不知如何处理, 直接写在了十位与个位之间) , 正确率为8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笔算进位加法如果从高位加起, 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需要进位时, 再修改高位上的结果, 这种方法无疑是不方便的。其二是先算出高位相加的和暂时不写, 同时心算低位是否产生进位, 如果有进位, 加上进位得出高位的和。这种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当学生选择用“从高位加起”进行笔算进位加法时, 往往会因思维能力不足, 而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有的就顺手在高位结果的后面写上了低位相加的和;有的则是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不知如何处理, 而把低位相加的和直接写在了高位和的后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算进位加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又对其他几个学校任教二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笔算加法“从十位加起”一般都避而不谈。

教材安排此教学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给学生的计算思维造成了混乱, 也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建议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修订:在编排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时, 出示“既可以从个位加起, 又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在编排进位加法时去掉“可以从十位加起”的说法。这样, 一方面可引导教师在进行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 可引导教师在进行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开展两种算法的比较和讨论, 使学生经历算法由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达到既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用数学”的题材选择正确吗?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6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图片来呈现的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例题的教学要求:在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来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刚刚上过的例5 (见下图) 也是一道用图片呈现的实际问题, 且涉及的数学知识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教材怎么会把难的例题编排在前, 而把简单的、基础的例题编在后呢?《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例5属“式题”, 例6属“用数学”。“式题”与“用数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一时感到迷惑, 《教师用书》也没有具体说明。

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后,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例5及其配套练习题全部是用图片呈现的, 图中反映的信息对列式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面对着图片,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是“几个几在相加”, 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由此可见, “式题”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看图列式。

在例6的配套练习中, 虽然不少题目仍然是以图片为载体呈现已知条件, 但图片仅仅起着引起学生注意, 使题目形式活泼的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需要通过想象、分析来确定其数量关系是“几个几”相加, 问题的答案更不可能从图片中数出来。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抽象思维来分析思考, 所以“用数学”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材先安排“式题” (例5) 再安排“用数学” (例6) , 其编排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脉络,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努力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然而虽然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用数学”例题的题材选择却过于直观, 致使教师如不深入钻研教材, 将难以把握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据调查, 对于二年级“用数学”的教学, 90%的教师都是就例题教例题的) ,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课改之后,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留有较大空白,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方面由于教师平常事务繁忙, 用于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尚不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为此, 轻视教材的作用, 盲目强调教师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做法极有可能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是不可取的。

篇4:二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小学二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总汇

教学目标 :1、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2、能判断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3、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点:1、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2、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对各种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评讲上次作业

二、正课学习

仿写题,从“仿”的角度看,首先要仿例句之“形”──句式、修辞、结构,为此必须认真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结构特点以及文段、句子之间、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仿例句之“神”──内在的意旨,为此必须认真分析例句的表意特点、表意手法,在限制中写出既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又富有创造性的句子。

1)、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请依照例句,用“你看,这里的+古诗 格式造一个句子:

例:你看,这里的水多清啊,水底的砂石粒粒可见,荡舟湖上,心旷神怡,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示例: 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你看,树木一片葱茏,漫步在乡村小道之间,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2)、请以“历史”、“时间”为话题写一个句子:

示例 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 历史是一条长江,时间就是涌动的波涛。

3)、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以“音乐”、“书籍”、“时间”为陈述对象,仿写:

示例: 音乐是和煦的春风,使坚冰解冻,小草发芽。 书籍是坚实的阶梯,可以使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时间是一艘永不停息的航船,载着你到达生命的彼岸。

4)、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示例: 温柔的水珠能滴水穿石,那是在启示我们要坚韧。

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些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

森林,你只要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朵,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见到浓密的大树,你只要做大树上的一片绿叶。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

朵,却能装扮春天;虽是一片,却能为人们遮挡风雨。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6)、仿照下列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句话。

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

示例: 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劳动是一种乐趣,收获是它的果实。

7)、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那么请保护我们的地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8)、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假如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2)假如当初鲁庄公不听从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3)只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0)、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石像,而是绵延千里路轨下的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11)、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的语句的句式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篇6: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1.认识“盆、位”等12个生字,会写“分、要”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通过自读,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读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先自己读,再同桌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语,齐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并”、“盛”是后鼻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注意纠正错误读音。分段练习朗读 1.第1自然段。

a.自由读第1自然段。

b.老师引读。师问:什么时候?谁要干什么?他宣布了什么? 学生以读代答。(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孩子做继承人。他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2.第2自然段。

a.自由读第2自然段。b.教师范读。听一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盼望花开)你也来学一学。(注意指导:十分、天天、看啊、看啊)3.第3、4自然段。a.自由练读。

b.练习人物的对话,想一想国王问雄日的话,国王和孩子们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读全文 第 二 课 时 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2.朗读课文。讨论

1.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 a.小组讨论交流。b.汇报讨论结果。指导书写

1.学生对书上田字格中的字逐一观察,想一想,提醒大家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如:不能把“分”的“八”字写成“人”字。2.学生先描红,再临写。完成课后“读读想想” 1.指名朗读,齐读。

2.“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非常”“特别”“格外”等)3.试着用“十分”说一句话。(鼓励与众不同)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雄日当了国王以后„„ 教学反思:

课文的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而且应把自己当成文中角色去体会各自的心情、感受,把自己融入到课文里面才可能是可讲的生动、传神。

23.九色鹿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昨天,我梦见了一只鹿,它的身上有九种颜色,美丽极了!你们能猜出它叫什么名字吗?

2、今天,我们就和书中的九色鹿交个朋友。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2、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那就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同桌互读课文,如果发现有读得不够正确的地方或有不认识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识字。(范读时放慢语速,重读课文中的生字。)

5、指导识字。(2)小老师领读。(3)全班读。

6、请同学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要是认识了就擦去生字上的圈。

三、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大!老师相信你们写字本领也很大!(出示“义”、“求”、“并”、“任”等八个生字。)

2、同学们再用你们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再看看老师在田字格中怎么写,记住笔顺。

4、请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5、对照课本,同桌伙伴互相评评,哪个字写得好,就用铅笔打个“/”。没写好的就互相指点一下。

四、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3、感知内容,相互交流,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来那个人是怎样对待九色鹿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改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意

1、同学们的字不但记得好,写得好,课文也一定能读出感情来。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别用“——”和“~~~~”分别标出九色鹿的话和那个人的话。仔细读读,看看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3、四人小组互相读他们的对话,并说说自己想对九色鹿说的话。通过各抒己见,学生们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说出来,大家对九色鹿的好心肠,产生共鸣。

4、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配乐读等形式朗读九色鹿和被救的那个人的对话。

5、聪明的孩子,请你们读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看看你又知道一些什么?(1)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后,并让他找出相关的句子,训练怎样读好这些句子;重在通过自由读、同桌读、挑战读等形式指导朗读好第六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到被救的那个人为了贪图富贵、享乐,不讲信用。

6、播放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的动画和课文录音,让学生边观看边听,并配上动作留意它他的神态、动作、语言。

(1)自由组合,三人一个小组演一演。

(2)配乐请三位同学上台演表演,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国王为什么叫人放了九色鹿?那个人为什么躲到大山里独自生活去了?(3)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小老师带读。

三、指导积累,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现在请把你喜欢的词语标出来,摘录到《词语花篮》中去。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一个讲信用的好孩子。教学反思:

1、在教学设计上能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地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

2、在设计上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变化较多,做到了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还让孩子们参加表演,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有可以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会话能力。但在从课文往品德教育的导出上还稍显不足。

24.孟母断织劝学(剧本)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 第 二 课 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在表演时课堂没有组织好,有的孩子没有事情做,如果把表演时旁白部分交给表演的孩子,他们有事做,就不会那么吵了。

25.苏雅的画儿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2个会认字,会写8个会写字(另加2个,共10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人物的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肯动脑,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指导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通过不同的语气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课题并读,说说你想知道什么?你从这个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会认字:

1、请你自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得流利、正确,想一想文中的主人公都有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坏之后,苏雅和爸爸都有什么样的表现?请你读一读。(指导看图)

3、从文中勾划出你喜欢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把你喜欢的词语读给同桌听听。

4、交流词语:

端详 楼梯 参加 客厅 弄脏 卧下 但是 评比 懂事 变成 全班 满意 比赛 道理 坏事(自由读、齐读、抽读)

5、学习会认字。

(1)小组长主持学习会认字;(2)指导学习一:析字组词

董 详

懂(3)指导学习二:连一连

端()()()()()()(4)卡片识字(抽读、开火车)

三、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1、抽生分角色读一读,其余同学思考,文中苏雅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能举些“只要肯动脑,就会把坏事变成好事”例子吗?

四、练习加标点符号,再读一读。

1、爸爸的主意很妙

2、爸爸

你的主意真妙

3、苏雅

你怎么会想到画小狗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有情入味;

2、会写字描红,注意想哪些字特别需要注意,为什么? 教学反思:

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往下文探究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识字三“枇杷”和“琵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齐读课题。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2、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2)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3)你还教同学认识了哪些生字?(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习认字

1、“找朋友”认字:让学生把带有本课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来,自由找伙伴组合认字。

2、把字卡拿出来,老师读一个,学生摆一个在桌面上。(学生跟着边读边摆)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

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3、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4、全班交流。

5、练习课后第3题。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够根据孩子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特点,用听故事——读故事——识汉字——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在设计上体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特点,步步深入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3、在让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较好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26.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讶、折、独、梅、暗、寒”6个生字。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梅花》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的课件或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些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 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梅花?你还了解梅花的哪些知识?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雪花飞舞、梅花盛开的情景。

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几枝红梅迎雪绽放。这美妙、飘香的世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叹。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近梅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它的品性!

3、板书课题。教师边画梅花,边背诵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墙角数枝梅:数枝,许多枝。凌寒独自开:凌寒,冒着严寒。遥知不是雪:遥,从很远的地方看。

为有暗香来:为,因为。暗香,淡淡的花香。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梅:形声字,左形右声。

暗、独:采用旧字加部首的办法记忆。遥:和形近、同音字“摇”进行区分记忆。寒:和形近字“赛”进行区分记忆。

凌:可采用编写谜或顺口溜的办法记忆。凌:两点水做准备,土八折文排好队。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四、引导背诵

1、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第二课时《夜雪》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猜一猜:我是水,我会变。太阳一晒,就变成汽升到天空。到空中,变成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我就成了云。冷风一来,我就会变成小花朵落下来。你们猜,我变成了什么?

2、板书课题:夜雪

3、根据诗题猜猜这首诗写什么?(夜晚下的雪、夜晚的雪景,夜晚出雪„„)

4、试读古诗引导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带种疑问,学习古诗,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读识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并用铅笔圈出认识的新字朋友。

3、教师领读生字卡片,并进行正音练习。衾:qīn枕:zhěn讶:yà复:fù折:zhé

4、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5、播放雪景课件,师配乐范读。

6、理解诗句大意,解释重点词语。

已讶衾枕冷:衾枕,被子和枕头。讶,惊讶。复见窗户明:复,又。明,明亮。夜深知雪重:重,雪下得很大。

时闻折竹声:时,时常。闻,听见。折竹声,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

7、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同桌互相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试说诗句的意思: 我睡着睡着,感到很惊讶,怎么被子和枕头越来越冷?这时候,我又看到窗户外面的雪特别明亮。夜己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时常还能听到大雪压断竹子的声音。

9、同桌互相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想像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三、学习生字,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共同交流记忆方法和结果。讶:形声字,左形右声。

枕:(编顺口溜)木头横着放,倦腿人枕上。

复:(编顺口溜)人上,日中,折文下,不止一次还复杂。

3、指导书写。

讶:讶的第四笔是竖折。

折:第五笔撇,要写在竖中线上。右边是“斤”,不是“斥”。这两个字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才好看。

四、想想画画

把你喜欢的梅花或雪景画下来。同桌互相讲解、欣赏。教学反思:

1、课的设计能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重视背诵朗读的基础上,把识字的要求在课堂上落实的比较好。

上一篇:我看中国梦下一篇:安全伴我行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