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法心得

2024-06-27

水污染防治法心得(共8篇)

篇1:水污染防治法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XX年2月28日修订通过公布后,通过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进行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过去企业是“守法成本较高,违法成本较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水环境安全。

新法在法律责任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对未完成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本法规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定期予以公布。二是综合利用各种行政处罚手段,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等措施,同时要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三是完善行政措施,强化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执法手段。将责令限期治理、停产整顿等行政强制权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四是强化违法排污者的民事责任和治理责任。新法规定因水污染危害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受害者可以请求环境保护等部门处理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违法排污者应当采取措施消除污染,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等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五是在强化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基础上,新法规定,对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过学习,我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今后在环境执法、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2:水污染防治法心得

《水污染防治法》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08年2月28日修订通过公布后,通过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进行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过去企业是“守法成本较高,违法成本较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水环境安全。

新法在法律责任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对未完成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本法规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定期予以公布。二是综合利用各种行政处罚手段,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等措施,同时要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三是完善行政措施,强化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执法手段。将责令限期治理、停产整顿等行政强制权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四是强化违法排污者的民事责任和治理责任。新法规定因水污染危害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受害者可以请求环境保护等部门处理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违法排污者应当采取措施消除污染,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等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五是在强化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基础上,新法规定,对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3: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摘编)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 2017年底前, 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 (小区) 和养殖专业户,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 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自2016年起, 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 明确环保要求, 新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相关环保要求。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 要利用现有沟、塘、窖等, 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 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 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到2020年,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在缺水地区试行退地减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严重, 且农业用水比重较大的甘肃、新疆 (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 (区) , 要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改种耐旱作物和经济林;2018年底前, 对3300万亩灌溉面积实施综合治理, 退减水量37亿立方米以上。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 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化“以奖促治”政策,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开展河道清淤疏浚, 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2020年, 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

二、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提高用水效率:发展农业节水, 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区域, 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 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到2020年, 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三、强化科技支撑

推广示范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饮用水净化、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适用技术。完善环保技术评价体系, 加强国家环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设, 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推动水处理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示范推广控源减排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多元融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加大对属于中央事权的水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力度, 合理承担部分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的水环境保护项目, 向欠发达地区和重点地区倾斜;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 实施“以奖代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重点支持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河道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应急清污等项目和工作。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费用分级予以必要保障。

建立激励机制:健全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鼓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工业集聚区用水效率、排污强度等达到更高标准, 支持开展清洁生产、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等示范。

推行绿色信贷: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重点支持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环保、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要加强协作联动, 于2017年底前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涉重金属、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五、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 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加强滨河 (湖) 带生态建设, 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 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就地和迁地保护, 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2017年底前, 制定实施七大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篇4:水污染防治法心得

关键词 环保法律 水污染 企业效益 贯彻落实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2月28日全票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与在此之前施行了近12年之久的、1996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相比,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新意颇多。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是对1996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的重大突破。

一、促进保护水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是我们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加快企业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在贯彻落实这一措施过程中,首先,要把环境保护纳入企業发展的长远期规划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一定要把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环境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列入企业各项规划之中,并持之以恒的贯彻实施好这一原则措施。其次,要制定企业环境保护计划。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衔接的环境保护计划,这样,有利于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三是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中去。要把环境管理和资源管理,包括工业污染防治、三废综合利用、节约能源、节约用水、保护水体等,都要纳入渗透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和生产管理中去,

而且要有具体的计划统计指标和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国内外针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恢复,具有不可逆转性。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环境污染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说是最不合算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其产生和发展又具有缓发性和潜在性。后果一旦发生就无法救治。过去,我国在水污染的防治上走过一段弯路,先污染,后治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教训是惨痛的。因此,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加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力度,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各项要求,真正把预防工作抓深抓细,把防治工作抓深抓透。在充分重视治理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防与治,以环境的防与治,减少污染,减轻环境治理的成本。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增强企业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要做到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就是在考虑和谋划经济建设之前,对水污染防治进行统盘分析,适当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加强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是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三同时”制度。

三、贯彻综合利用原则,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综合利用就是企业把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使生产的排泄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就此来说,国家有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国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改革生产工艺,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综合利用项目,获得效益为企业所有,或减免所得税和调节税;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的产品不列入国家分配计划;综合利用的技术引进项目和进口设备、配件可以视作技术改造项目等。

鉴于我国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也考虑到我国企业达标排放能力日益增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抽紧环境政策,明确将企业超标排污作为构成违法行为的界限。不仅如此,排放水污染物,还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违反这些标准也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乔映宾;节水减排 刻不容缓[J]; 当代石油石化; 2001年03期; 3-6

2.徐冬喜;关于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1年01期; 11-13

篇5:《水污染防治法》内容

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核心,建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体系,主要做了四方面修改。一是实行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基于以往研究实践成果,国家建立流域-生态功能控制区-水环境控制单元三级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体系。二是完善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明确国家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功能定位,确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重点行业或领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三是创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根据地方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和地方经济、技术条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制定基于技术经济评估和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的两类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四是完善目标评价考核规定,增加了评价考核、限期达标、区域限批、环保督察和离任审计等要求。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一章“总则”和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二)强化水污染源头预防

强调“防在前,治在后”,新增了八方面预防性规定。一是建立健全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和机制。二是建立江河流域生态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合理水位保障制度。三是增加规划环评规定,与建设项目环评协调发挥好空间和行业准入作用。四是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五是体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六是制定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加强风险防范。七是借鉴《大气污染防治法》,在部分产品质量标准中明确水环境保护要求。八是在地下水保护、良好水体保护方面进一步落实保护优先原则。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和第五章“重要功能水体保护”。

(三)理顺和协调水污染防治监管制度体系

围绕排污许可、总量、环评、监测、监察等多项制度的系统设计和有机衔接,主要做了三方面修改。一是推行排污许可制并确立其核心地位。明确了排污许可对象和许可证内容的确定依据。简化行政审批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删除排污申报登记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制度。二是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需要,完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作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手段,加强其与水环境质量目标的衔接。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制度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统一水环境监测的网络、规范、数据共享、质量评价、信息公开等规定。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四)切实落实各方主体责任

针对落实各方责任,重点完善了两方面规定:一是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借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立法经验,将对水环境质量负责的政府层级拓展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评估和追责力度,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明确了排污单位主体责任,要求其按证排污、依法开展自行监测记录、定期执行报告、公开相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水污染,并对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一章“总则”、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第八章“法律责任”。

(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主要体现在完善法律责任、强化经济措施、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运用司法手段四个方面。一是补齐义务性规定的责任条款、加大违法处罚力度、调整不合理惩处措施等规定。二是增加绿色信贷、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水生态环境补偿等经济手段规定。三是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公众参与的权利。四是运用司法手段,重点解决水污染损害赔偿等问题。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一章“总则”、第七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第八章“法律责任”。

附征求意见稿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满足水体使用功能,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三条【基本原则】水污染防治应当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统筹协调、持续改善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对行政区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负责,地方各级干部在履行本职岗位职责的同时,还要对分管领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负责。

第五条【部门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计生、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考核评价】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质量目标、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七条【跨界流域监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风险预警防控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的防治措施。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八条【排污者责任】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水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第九条【排放基本要求】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条【科技、环保产业与宣教】国家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和水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国家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构建全民水污染防治行动格局。

第十一条【资金投入与经济激励】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的财政投入,加强水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国家鼓励建立水污染防治基金,支持绿色信贷,对水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第十二条【水环境补偿】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等方式,建立跨行政区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十三条【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水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水污染防治提供便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公民应当增强水环境保护意识,采取节水、洁水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水环境保护义务。

第十四条【奖励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6:《水污染防治法》内容

地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由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规定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编制,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县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二十三条【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四条【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国务院工业、农业、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可根据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编制本行业或领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五条【规划评估与修订】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的基本依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技术条件,适时评估、修订水污染防治规划。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三节 水环境保护目标考核

第二十六条【评估考核】地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下级人民政府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流域及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实施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应当报告水污染防治规划执行情况,依法接受监督。

第二十八条【限期达标】未达到水环境质量目标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水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采取措施,按照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达到规定目标。

第二十九条【区域限批】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国家、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排放相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三十条【环保督察、离任审计】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水污染防治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突发水环境问题处理、地方人民政府水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落实等情况应当作为环境保护督察和审计的重要内容。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应当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内容。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排污许可制度】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直接和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或者本法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废水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以及其他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排污单位的废水排放口信息、允许排放的水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限值、限制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自行监测记录报告、规范排污台账、遵守排污许可证情况报告、企业信息公开要求等内容。排污许可证规定内容主要依据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水环境质量目标而制定。

排污许可制度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二条【总量控制制度】国家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实施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对国家重点水污染物之外的其他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国家逐步推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

第三十三条【总量控制目标考核】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应当纳入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

第三十四条【规划环评】编制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流域、区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编制可能造成跨流域、区域水环境影响的流域综合规划、水电开发规划、工业集聚区规划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会商。

第三十五条【建设项目环评】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运输、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十六条【排污口设置】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三十七条【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统一的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及评价规范。水环境质量监测、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国家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国家水环境质量评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禁止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水环境质量监测设施和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第三十八条【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监测】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流域环境监管与行政执法机构的,应当向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第三十九条【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负责监管的排污单位开展水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完整有效。按照监测规范要求获取的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日均值可作为达标判定的依据。

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地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自行监测其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建立排污台账。

第四十条【监测机构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四十一条【排污收费与环保税】直接和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第四十二条【现场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检查人员顺利进入现场,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在检查中获取的商业秘密。

篇7: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全文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下面是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 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第五条 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六条 国家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第七条 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有关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确定该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省界水体适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向已有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五条 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规定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编制,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县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水资源时,应当统筹兼顾,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生态功能。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八条 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确定本行政区域实施总量削减和控制的重点水污染物。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予以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予以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法规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第二十一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二十三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对其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 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应当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第二十六条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的,应当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义务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在检查中获取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八条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四章 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九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第三十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规定和标准。

第三十一条 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水体的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三十二条 含病原体的污水应当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

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第三十五条 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六条 禁止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七条 多层地下水的含水层水质差异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第三十八条 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九条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第二节 工业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工业布局,要求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第四十一条 国家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设备名录中的设备。工艺的采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工艺名录中的工艺。

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四十二条 国家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油、电镀、农药、石棉、水泥、玻璃、钢铁、火电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工艺,并加强管理,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

第三节 城镇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四条 城镇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编制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建设、经济综合宏观调控、环境保护、水行政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并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应当用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得挪作他用。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五条 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当采取防渗漏等措施,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节 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七条 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应当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九条 国家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其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防止污染水环境。

第五十条 从事水产养殖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污染水环境。

第五十一条 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篇8: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得排污量和需水量日益增加, 伴随而来的是水污染的加剧和水环境的恶化, 以至于整个水系统的平衡被严重打破。水污染问题既带来健康隐患, 又影响工农业生产, 甚至会破坏生态环境, 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防治水污染为当务之急, 并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通力合作。

1 水污染的现状

我国的水污染涉面广, 影响大, 时间久。近年来, 随着党和政府对于水污染防治的关注度的提升, 情况虽有所好转, 但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不容乐观。

1.1 河湖水质不佳

我国主要的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污染问题, 且污染面日益扩大。据我国2013年最新的江河河段 (20.8万公里) 的监测来看, Ⅰ-Ⅲ类江河河水的水质比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 比例占到了68.6%, 这表明好水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 , Ⅴ类和劣Ⅴ类水的比例仍然很高, 占到20%左右。从湖泊来看, 监测到的120个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面积比较大的湖泊当中, 总体水质满足Ⅰ-Ⅲ类标准的只有39个, 只有32.5%的湖泊水质优于Ⅰ-Ⅲ类[7]。以上数据表明河湖水质的治理依旧任重道远。

1.2 饮用水安全度下降

目前, 我国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仅占10%, 不符合的占到70%。而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重要水源, 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居民饮用水的安全。但调查的数据表明, 我国当前的地下水监测情况比较堪忧。《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 , 2013年全国203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 监测点数4778个, 其中水质较差的监测点为2095个, 占43.9%;水质呈极差极的为750个, 占15.7%[6]。

2 水污染的危害

2.1 威胁人的生命健康

水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成年时期, 水分约占人体的75%。水中所富含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饮用被人体吸收, 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引用污水患癌症的机率要比清洁水高出61.5%。因此, 水质的清洁影响人的生命安全。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类80%的疾病都是由水污染造成的, 全世界50%的儿童因饮用污染水而死。全世界因水污染而引发霍乱, 痢疾, 疟疾的人数超过500万[1]。水污染可引发癌症, 心脑血管硬化, 结石, 氟中毒等多种疾病, 引发健康隐患。国内外从水中检测到的2000多种有机污染物中, 有100多种含有“致癌, 致畸, 致突变”的物质[5]。因此, 水污染当之无愧的是“世界头号杀手”。

2.2 影响工农业生产

农业、工业是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 它们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清洁水, 水污染的加剧一方面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运作, 另一方面也会耗费企业大量的资金及设备去获得清洁水质, 特别是食品、医药领域这些对水质有较高要求的行业, 所带来的影响会更大, 若水质不过关, 生产的产品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4]。此外, 水污染引起的水硬化, 使得工业锅炉及管道上结垢, 有毒的污染物会破坏厂房及机器设备, 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水污染同样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 用p H值过高的污染水源灌溉农田, 会使得土壤板结, 营养吸收不完全。此外, 有毒的物质会使得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致使减产绝收, 并带来有关食品健康安全的隐患。

2.3 破坏生态环境

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大量的氮、磷、钾物质, 这些释解的营养元素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 藻类疯狂生长, 造成水体通气不良、缺氧的后果, 致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 打破生物链的平衡, 破坏整个生态环境。污染物既加剧了水污染程度, 也使得水质退化、衰老, 水功能下降。

2006年 , 素有“华北明珠” 之称的白洋淀 , 发生大面积的死鱼事件。经调查, 是因水体污染较重, 水中溶解氧过低, 从而造成鱼类大量窒息而死。

2007年 , 江苏无锡的太湖地带 , 因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 导致蓝藻的提前爆发, 并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2013年 , 河北沧县小朱庄村惊现红色水井事件。经调查 , 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出的水中苯胺含量为4.59mg/L, 超出排污标准的一倍多, 而当地一养殖用户的肉鸡先后死亡700只, 疑红色井水所致。

3 水污染的防治

3.1 政府要有所所为

水污染牵涉到各方的利益, 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水污染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单靠环保部门及水利部门的努力难度较大, 所以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

3.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加大惩罚力度

相比其他方面的举措, 法律制度的约束会更有效力, 也更能引起相关当事人的重视。我国在水治理方面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滞后, 致使许多企业钻空子。因而, 水污染问题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为此 , 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加强监管, 对于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严惩, 并责令限期整改。要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008年 , 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了《中火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提出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污染,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和减少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近年来, 我国又相继出台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目的是从法律制度上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 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及生命健康。

3.1.2 加强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政府方面应应鼓励并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防治水污染的技术研究, 并使之得到有效利用。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水污染处理方法。例如, 改革生产工艺, 通过革新生产流程与技术, 改革生产原料, 使之少产生或不产生污染物质, 并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水的利用[2];不断革新水再生回用技术, 提升双膜法, 臭氧处理及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在解决水污染的同时, 加大回收力度。

3.1.3 加强环保宣传

水污染的解决需要公众思想意识上的觉悟。为此, 要开展相关的水环保宣传教育, 唤醒人们的水危机意识, 使大家意识到当前水资源的紧张及水污染的严重性, 从而在平时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习惯, 自觉地节约保护水资源, 并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

3.2 企业要有良知 , 承担应有责任

企业是用水大户, 也是排水大户。作为社会生产经营运作中重要的角色承担者, 有责任去维护水安全, 减少水污染。为此, 企业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 树立相关的环保意识, 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 保证废水达标排放。对于未达标排放而引发的社会责任, 要勇于承担, 主动认错, 接受公众的批评, 并引以为戒, 杜绝以后再犯。同时, 提升污水处理工艺, 减少废水的排放, 树立自己在业界以及公众当中的良好形象, 获得大家的认可。

3.3 公众要积极参与

我国的水污染由来已久, 并普遍存在。水污染问题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公众作为水资源的受众者, 水质的安全与否关系自身的生命健康问题, 容不得马虎。因此, 自身首先要提升环保意识, 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不随意扔垃圾, 倒脏水, 减少一切可能会引发水污染的行为。除此之外, 要积极地参与水污染的监督与治理当中去, 对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要敢于检举投诉, 对自身周围存在的水污染问题要积极地寻求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要做个积极的水环保使者, 为能够饮用上健康安全的水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 才能更大范围的解决水污染问题。

4 结束语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政府, 企业, 公众的多方参与。众多的水污染事件以及赤裸裸的数据统计已向我们敲醒了警钟, 水污染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且需要大量的时间, 精力去投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到水环保中, 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 也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着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营造健康的水环境, 建设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 是工农业生产的命脉, 关乎国民生存与发展的大计。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水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 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防治水污染刻不容缓, 只有水污染得到有效的解决, 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平稳的发展。本文将着重阐述当前中国的水污染现状及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以营造更清澈的水环境, 减轻水污染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武, 华红艳.我国水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管理工程师, 2011 (6) :4-7.

[2]郑强.浅析水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方法[J].科技信息, 2009, 31:707.

[3]武敏.论水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鸡西大学学报, 2008, 8 (4) :144-146.

[4]李好样.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应用化工, 2014, 43 (4) :730-731.

[5]朱瑛.浅谈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 2014 (15) :339.

[6]中国政府网.我国水污染总体状况[OL].2014-09-29.

上一篇:四上成语下一篇:小学世界环境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