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2024-06-20

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通用14篇)

篇1: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关于鲁迅的名言

1、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3、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4、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5、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6、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7、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8、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10、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1、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1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3、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14、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15、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16、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7、鲁迅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18、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1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篇2: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2)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3)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5)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6)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7)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8)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9)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10)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1)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2)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13)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14) 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15)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鲁迅

16) 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关于学习的名言 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鲁迅。 —— 鲁迅

17) 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 鲁迅

18)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9)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篇3: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私想鲁迅》由63幅木刻和56篇杂文组成, 一方面延续前作, 着意探索欲立足“当代”且面对“当代”发声的版画艺术语言, 另一方面则以文风鲜明的“刘氏私想”直接切入当前略显寂寞的鲁迅话题, 带出鲁迅一生家事、文事、人事及国事。

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近年一直留意有关鲁迅研究的非学人化表达, 而这本《私想鲁迅》让他眼前一亮。他说, 作者乃一名画家, 调子是草根的, 书的文字和图画带有野气, 比起学界对鲁迅的刻板陈述更显温度。书中文章乃聊天体的一种, 恰因没有体系, 反倒符合鲁迅的特质, 散点透视里, 精神往往暗合。他认为, 行文中对鲁迅的称谓也很有意思, 随和而亲切, 并不是一种精神的仰视, 而是趣味的流溢。

画家陈丹青说:“过去20年, 一个大致清晰而中肯的民国研究给出了鲁迅的全背景, 在包括胡适和所有鲁迅论敌的大背景中, 鲁迅终于不再是个符号, 而有可能成为他自己。”在这本书中, 陈丹青还读出了“错位”, 而刘春杰也承认, 自己就是不属于、不愿也无法与时代对位的人。在他的图谱中, 除了鲁迅, 几乎没有其他书、其他人物。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偏执”, 使他将自己对鲁迅的向往, 写成了这本“私想”。

篇4: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很薄的纸,映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要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阅读《鲁迅的学习

1、 在文中找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并把它们写下来。

()——()

2、 阅读短文,填空。

(1)鲁迅小时候很能背书,是靠_______和_______。

(2)鲁迅小时候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和_______,而_______且弄得_______,说明他玩也玩得_______。

3、 仿照下面摘录描写鲁迅小时候如何玩描画的有关词语的样式,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种花有滋有味的有关词语并写下来。

他喜欢描画:买纸→描人物、房屋→订成小册子。

他喜欢种花:()→()→()。

4、 鲁迅学习和玩耍的态度给你什么启示?联系实际谈谈。

篇5:关于鲁迅的名言警句

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3、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5、鲁迅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6、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7、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8、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9、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10、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11、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12、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13、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14、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15、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

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16、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17、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18、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19、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20、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21、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2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

23、我又愿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24、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25、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26、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27、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28、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30、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3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32、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

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33、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34、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35、怀疑并不是缺点。

36、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

37、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8、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39、青年应当天真烂漫。

4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41、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4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43、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44、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45、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46、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野草·希望》

47、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48、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49、但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5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51、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52、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

53、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54、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毛泽东名言精选 关于毛泽东的名言 毛泽东名言摘抄

叞嗯叠

篇6:鲁迅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

2.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3.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4.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5.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6.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7.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8.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9.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0.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1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5.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16.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17.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18.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20.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21.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22.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23.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24.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25.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6.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27.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8.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29.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30.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31.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32.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33.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34.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35.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36.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37.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38.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39.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40.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41.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42.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4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44.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45.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46.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4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48.拿苛刻的眼光挑剔自己,用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

49.“……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0.“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51.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鲁迅(张)

52.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53.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5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55.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56.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57.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58.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59.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60.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61.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62.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63.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64.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65.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66.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67.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68.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69.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70.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71.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72.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73.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74.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75.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76.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77.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篇7:鲁迅关于改变的名人名言

2)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3)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4)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鲁迅

5)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 教育植根于爱。——鲁迅

9)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10)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

11)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12)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鲁迅

13) 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14)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鲁迅

15)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16)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7)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18) 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鲁迅

19)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鲁迅

篇8: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纳撒尼尔·霍桑想通过海丝特·白兰表达对清教教义的憎恨, 揭露其对人性的扼杀, 在对教义的诅咒中歌颂了伟大人性的坚强不屈, 同时里面带有追求美好爱情的浪漫主义思想。而鲁迅生活在更为残酷的旧中国, 他面对的冷酷现实让他的笔法也很冷酷, 《祝福》中的祥林嫂简直没有任何快乐, 在“吃人”的礼教面前人性碾碎了, 但是鲁迅和霍桑一样有自己的理想, 不同的是他的理想不浪漫, 不是个人问题的解决, 而是想把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 让人警醒, 让人去找到治理疾病缠身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百姓的方法。小说的长短不同, 但是都是对社会腐朽思想的强烈抨击, 矛头直指在各自的社会中起着巨大支配的作用的权威思想, 都是对上层社会所奉行的道德观念的严重否定, 而且都是通过典型女人的悲惨遭遇来揭示给世人。都能让人看到个人命运和社会思想产生矛盾后的无奈和人格的强大。

两位作者生活环境大相径庭, 《祝福》开篇就展现了阴沉到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这既是祥林嫂的生活环境, 也是作者本人所处的环境.当时的鲁迅似乎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找到了中国的希望, 但是很大希望破灭了, 帝制给推翻后的中国依然的封建思想盛行, 广大人民, 尤其的农民的贫困反而由于社会动荡而加剧了, 依旧无法摆脱家族的宗法观念和礼教对于人们精神的束缚。《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就是反应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所存在的深刻矛盾。而霍桑所处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他的思想中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倾向, 他的取材源于北美殖民地的新英格兰地区, 他写《红字》是来揭露和抨击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和加尔文教义的虚伪。《红字》反应出霍桑的“原罪”思想, 他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 并把简单的善恶观来作为评价社会的标准。

二、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比较

在《祝福》和《红字》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对女性的思考和尊重。但是这种尊重只是他们在有了同情心之后的个人想法, 在现实的男权社会中, 对于女除了轻视就是压迫。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 霍桑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宽容和同情更多, 他笔下的女生更为刚猛。虽然海丝特·白兰生活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 但是能主动和命运抗争, 有反抗宗教教义的觉醒意识。相比之下, 祥林嫂的抗争被动而脆弱。虽有这样的差异, 但两个女人的命运都败在了男权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 都成为了束缚人性思想的牺牲品。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丧失了最起码的自我主体意识, 缺乏坚持自己人生理想的智慧、决心和勇气。自我意识丧失源于她的愚昧和软弱的性格, 但是鲁迅在小说中只是讲述了她的不幸遭遇和对苦难的无知、无奈, 并没有从心理上和性格上做更多的分析, 足以说明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的内心感受是不会有人去顾及的。从她和朱安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婚姻中, 不难看到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在婚姻中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为了真切的反应女性的不幸和礼教的毒害, 鲁迅精心雕琢了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形象——鲁四老爷, 这个浸泡在数千年来统治着中国封建礼教思想中的地主, 在小说充分展示了他恶毒的一面, 他对祥林嫂百般侮辱, 而且实际他就是杀害祥林嫂儿子的真正凶手, 可悲的是祥林嫂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中国妇女被礼教思想所愚弄的程度可见一斑。

与祥林嫂相比, 霍桑笔下的海丝特好像更为幸运, 她没有受到男权传统的影响, 虽然海丝特生活在复杂可怕的社会环境中, 但是她摆脱了传统女性的在男人面前的怯懦和顺从, 不能够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命运, 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和追求, 她之所以能够掌握命运是因为她对现实抱有理想。霍桑给我们展示了女主人完整的成长轨迹:从幼稚的少女变成成熟而充满智慧的妇人。她因为无爱和通奸等不幸遭遇遭受过羞辱, 有过对生活孤独绝望的感受, 但是是最后能够振作起来, 获得新生。海丝特从对情欲的追求变为了高尚圣洁的母亲, 从而表达了霍桑对女生伟大品格的赞扬, 而同时反衬了男性的怯懦和无知。但是霍桑仍然流露出了对男权文化的意识, 比如坚持要让海丝特赎罪的做法就反应了这一点, 说明霍桑依然是用男权的观念来界定女性。霍桑高调颂扬了母性的伟大, 母性让生命不断延续, 但是母性也让女人牺牲了自我的价值, 母性在令人尊敬的同时又会让人丧失自我。男权对女性既要求得到爱情有离不开母爱, 这样的传统让女性背负了巨大的压力。而在这样压力面前, 女性只能选择迎合甚或取悦男性的利益。霍桑的小说中给充满母爱的女性所下的定性是狭隘的—圣母或蔼妇, 说明但是的社会中, 男性没有把女性当作是和他们人格平等的人, 须知在柔弱的女性也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

小结:虽然两位作家的生活环境不同, 但是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用女性来传达对社会的看法, 性格和经历迥异的两位女性身上所折射出的社会阴影和人性的光辉永远值得人们去思考。

摘要:由于主旨非常相似, 文学界经常把《祝福》和《红字》进行比较, 有着同样遭遇了思想束缚的毒害, 有着同样悲惨的命运, 人们从海丝特白兰和祥林嫂身上看到了相同的灵魂救赎, 发现了同样的辉煌灿烂的人性。

关键词:主题,思想束缚,人性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2]霍桑.《霍桑名作精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

篇9:谁最该学习鲁迅的文章?

笔者不否认鲁迅的伟大,但是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现在的问题是:编教材的是成人,教学的是成人,认为“鲁迅文章不该被删除”的也是成人(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不从事教育工作),至于学生到底从教材中的鲁迅文章中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又有谁做过详细的调查呢?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从鲁迅文章中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这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观引导与教学水平,与鲁迅文章本身并无多大关系。这话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无视了教材编写者和教学执行者的自主选择权。试问:如果教材编者或者教师找到了比鲁迅文章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更易于引导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其他作家的作品,那些原先被选进教材的鲁迅文章该不该因为它的作者是鲁迅而被免于删除呢?

鲁迅文章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莫过于批判精神和自省精神了,可是,就算学生领会了先生的这种精神,并且也内化成了自己的某种意识或习惯,姑且不论在当今中国,就是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学校这个小圈子里,谁能包容他的这种意识或者习惯呢?学生爱上体育课,但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特别是主科)挤占,你敢批判老师吗?某同学莫名其妙地被老师评为了“三好学生”,而各方面表现都明显优于此人的其他同学却与“三好”无缘,你觉得不合理,你敢批判吗?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连教室里的课程表都换成了假的,你觉得这是在弄虚作假,你敢批判吗?当然,你可以不停地自省,然而,无助于改变现实的自省除了把自己“省”为一个孤独的人以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我们口口声声教学生“求真”,可我们自己在行动上(主要指工作方面)又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去真”,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搬出一个鲁迅,你就是搬出一百个“鲁迅”来,又有什么用?除了让学生觉得书上学到的道理与现实处世哲学是两张皮以外,还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所以,真正迫切需要学习鲁迅文章、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自省精神的,是成人,而不是学生。

成人世界充斥着弄虚作假与潜规则,大家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置身其中充当着“帮凶”,以至于忽略了身后注视着自己一举一动的那一双双纯净的眸子,却寄望于将几篇鲁迅文章编进教材来完成对孩子们一种全新价值观的构建,还有比这更荒唐的想法和做法吗?

至于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教材,啥时候退出教材,退出几篇比较合适,我认为这都与鲁迅无关——虽然许多人反对《风筝》被删除的原因,只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这就好像一只母鸡下了一枚鸡蛋,你吃不吃,是煮着吃还是煎着吃,或者是生吃,都已经与母鸡没有关系了。母鸡要是知道别人为吃蛋而发生了争执,也许会后悔自己下了那枚蛋。

篇10:有关鲁迅学习名言

2)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3)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4)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

5)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6)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 “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8)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9)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 鲁迅

10)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1)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12)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3)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鲁迅

14)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 鲁迅

篇11:鲁迅有关学习名言

2)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4)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5)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6)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 鲁迅

7) 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 鲁迅

8)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 鲁迅

9)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 鲁迅

10)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鲁迅的四则读书名言句。

11)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2)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13)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14)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5) 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16)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17) 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18)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鲁迅

19) 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关于学习的名言 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鲁迅。 —— 鲁迅

篇12:鲁迅名言关于时间

2)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3)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4)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6)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7)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8) “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

9)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10)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倘使连正视都不敢,此外这能成什么气候——鲁迅

11)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12) 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鲁迅

13) 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鲁迅

14)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鲁迅

篇13: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学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活动,应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学情”是指学生当前阶段在知识上、心理上、生理上所处的实际情况。教师开展学情分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发展能力的客观情况,以及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对教学影响的情况。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务实和高效中开展学习活动。

1.关注学情,从关注“学习起点”出发

教学新课之前,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也是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我们在每堂课的上课前,都应关注选择好学习的起点,学习起点要紧扣住学生的学情。学习起点一旦过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快消失;学习起点过低,学生会觉得缺少挑战性,在教学中选择适宜的“学习起点”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讲授《社戏》一课,笔者在课前备课预设时先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本学期第一单元,学生刚刚学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本课一开始,笔者就抓住一个起点较低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师: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有何感受?

生1:百草园是个乐园,三味书屋是个枯燥的地方。

生2:作者用三味书屋的枯燥来反衬百草园的快乐,我读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真好,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你也会读到其中的快乐。

这篇课文导入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情,学生会有话可说,又能巧妙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教师在关注“学习起点”时,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活跃的、开放的,而不是冷却的、死板的。可见教师在新课开课之前,就要精心去设计“学习起点”的问题,设法做到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的状态。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态度等。每一个年级段的学习起点各不相同,每一篇文章的学习要求也各有各的不同。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充分了解学习起点,选择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主动开展学习探究,进行新知识的有效建构,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我们教师要对学生每一种文体的文章学习起点了如指掌,精心制定“学习起点”计划表,学习起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关注学情,从关注“学习问题”出发

阅读教学以问题探讨为引导,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仅仅扣住学生在学习前或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关注学情,从关注“学习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笔者在执教《社戏》前,让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问题价值不大,有些问题难度过大,也有的问题交叉重复。笔者收集这些问题之后,进行研读和筛选整合,最后学习活动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问题一:本文以“社戏”为题,为什么写社戏的内容很少?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问题三:你怎么看待“偷豆”这一情节的安排?这三个问题把小说教学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同时也涉及到了小说主题的解读。这些问题就成了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于学生问题的选择和整合,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体现学生意识。问题来自于学生,又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就能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我们的学生对于自己精心思考过后所提出的问题,会投入更多的关切。二是体现文本意识。学生的问题要能切实地体现文本的特质,要能充分展现出文体的特点,让语文学习活动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三是体现探究意识。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和难度较大的问题都不适合开展学习活动,而具有探究意识的问题倒是有利于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比如执教《社戏》一课时,学生所提出的“文章为什么写社戏的内容很少”的问题,就有很强的探究价值,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究、反思等能力。

二、“学为中心”语文学习活动,从“抓手”确定展开

“学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学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活动需要有活动的抓手,通过活动抓手的落实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往“教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一般由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即“整体感知、文本研读、拓展延伸”,这三部分教学问题的落实也是由浅入深的。“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和“教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最大的区别是课堂的三个环节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面会更广,积极性会更高。以下是笔者之前设计的以“教为中心”的《社戏》课例教学设计简案: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小说写了哪些故事?

(二)细读文本,分析人物

学生读部分内容,仔细阅读“看戏前的波折”和“偷豆”两部分内容,思考问题:从以上情节中概括一下小说中的“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的形象,并简述理由。

(三)深读文本,解读主题

细读小说结尾部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这个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提问”贯穿始终,学生有读,也有思考,然而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得到激发和点燃,课堂是沉闷而缺乏活力的,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会不会的。就是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不知道的让他知道,片面的让他全面,肤浅的让他深刻。语文学习活动就是通过学生活动,来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喜爱上不喜欢的内容。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把《社戏》的课例设计成了“以学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活动案例,重点确定了学习活动的抓手。

1. 抓手之一:自读课文,梳理情节

笔者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在已有的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小说内容,标上每段的序号,并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这一学习活动,我的教学目的在于着力培养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进一步了解小说三要素的知识。课堂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书本上圈点勾画,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情节,并适时地进行方法提示,比如情节概括的方法:人物+细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分别筛选出与“社戏”有关与无关的故事情节。学生结合表格提示,梳理出了主要人物有阿发、双喜、六一公公;环境描写的内容,学生找到了两处,一处是出发前乡下的夜景,另一处是看完戏返航途中的月景,学生结合写景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出了看戏前的兴奋、喜悦之情和返航时的留恋、不舍之情;梳理情节内容,学生概括情节难度不大,学生大致概括出这些情节,一是平桥村钓虾、放牛的快乐生活,二是看戏前的一波三折,三是看戏途中的活动情景,四是返航途中偷豆情节,五是六一公公给我们送豆情节。以上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根据表格要求自主回答出来的,笔者把更多的课堂话语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得透彻、说得明白。

整体感知部分学习活动开展,要体现出活动的整体意识,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有目标地阅读,这是为学生提供了快速阅读的平台。教师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可以设计故事情节的梳理、作者情感的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也可以设计有关文本文体内容的筛选、文章结构的分析、事物特点的概括等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整体感知部分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活动便于学生有话可说。活动要有较大的开放度,同时也有较大的层次性,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一点,不同的学生会说出不同程度的答案,教学的起点较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活动便于学生了解文本的文体知识。比如小说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小说的文体常识形成初步的认识,为小说主题的解读打下基础,这样课堂的学习内容就更加明确了。三是活动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每一堂课的学习重点,都需要教师在整体感知部分中做好铺垫,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蓄势。总而言之,整体感知部分学习活动设计是浅进深入阅读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开始。

2. 抓手之二:分角色朗读,品读人物形象

本环节笔者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局部阅读。课堂上邀请几位同学分别读阿发、双喜、六一公公、“我”和叙述者的相关内容,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文活动。朗读的内容是小说后半部分内容,第24段至结束。其余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写作。笔者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句式完成学习活动任务。笔者在多媒体上展示下面问题:

我喜欢文中的______,从______等内容中,看出了他是一个______的人,读出了______之情。

这一活动设计,笔者在课前备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笔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体验小伙伴之间纯真的友情和乡村那种特有的乡情,理解小说最后一句的含义。学生分角色朗读完毕,课堂中就有学生开始回答问题。有学生喜欢阿发这个人物,因为阿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让人记忆深刻;有学生喜欢双喜这个人物,喜欢双喜的为人聪明、事情考虑周全;还有学生喜欢六一公公这个人物,深深地被他的善良、好客所打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学生就有话可说,也能把话说好。

文本研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还要防止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我们要提倡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两个“防止”和一个“提倡”,都需要学生做到充分阅读,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阅读,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的学习经验就会有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在学生自主的阅读过程中,既有学生共性的阅读解读,也有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阅读。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主体也是学生。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开放的,也是灵动的。文本研读中设计的学习活动在更大程度上要体现文本意识和学生意识。文本意识要立足于文本的特质,文本特质是指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文本应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小说有小说的文本特质,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解读便是其中主要的特质;散文有散文的特质,品读作者的情感和感悟生活是其中的主要特质;诗歌有诗歌的特质,想象和意境是其中的主要特质。抓住文体特质,开展学习活动,是语文课堂“语文味”的一大体现。学习活动中学生意识的体现,就是学习活动设计要真正体现学生的意识,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课堂要借助学生的智慧来开展富有活力和张力的语文学习活动。

3. 抓手之三:拓展延伸,解读主题

课堂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延伸部分,是对课文研读的提升,教师巧用拓展资料,可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文本的深度解读做好铺垫。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探讨课后练习四的问题,并结合小说《社戏》的全文,开展问题探究。为了便于学生探究,笔者在学生讨论前发放鲁迅《社戏》全文,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第三个学习活动,多媒体上呈现活动内容:

文章中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把“社戏”改为“平桥村之夜”是否可以?请简述你的理由。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几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笔者设计这一学习活动,旨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有的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学生讨论交流后,纷纷发言:

生1:我认为不可以改,如果改成“平桥村之夜”的话,小说开头的几件趣事跟“夜晚”这个时间不合拍,同时与后面“六一公公第二天早上给我家送豆的情节”也不能联系起来。

生2:我们也认为不可以改,“平桥村之夜”为题只能写平桥村的生活,而“看社戏”的情景不发生在平桥村,具体地点在赵庄。

生3:我们同样认为不可以改,小说《社戏》的全文,是以“社戏”为线索的,分别写了在北京看戏和家乡看戏的几个情节,文章是围绕“社戏”来写的,所以改成“平桥村之夜”就非常不妥了。

生4:我们觉得改成“平桥村之夜”是不好的,原因是小说写的是看戏的前后过程,即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以及看戏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兴奋和快乐、自由和幸福,都跟“社戏”有着密切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大家的讨论交流很有价值,大家从时间、地点、线索、主题等角度来考虑问题,并能结合小说内容自圆其说,我为你们的精彩发言而鼓掌。

篇14:鲁迅关于学习的名言

1.介绍你读过的鲁迅作品,说说作品的内容,谈谈读后感;

2.介绍鲁迅的一段生活,或者是一个小故事,然后就此谈谈你对鲁迅的评价,比如鲁迅的思想、人格等;

3.介绍评论鲁迅的文章,转述评论者的观点,阐明你的态度。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要求学生把小学以来所学过的鲁迅作品全部搜集起来,同时鼓励他们到图书馆、书店和网络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评论鲁迅的文章等资料,然后要求每人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我心目中的鲁迅》。要求是:第一要说真话,你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第二要言之有理。

批阅完学生所写的习作之后,我很是吃惊,所任教班级共90名学生的习作取材视角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大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对鲁迅的独特理解,而这种理解与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迥异,且一些同学所阐述的观点之锐利、新颖更是前所未闻。可以说,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一角度来说,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是让我感到疑惑的是,现在的学生怎么了?联系当前各地课程改革中鲁迅作品所遭遇的尴尬,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当今的教材改革及流行的“个性化阅读”等作一番深入思考。

学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自小学以来,语文教材选了鲁迅的十几篇作品,鲁迅应该是学生最耳熟能详的作家了,可是学生的脑海里对鲁迅到底留有多少印象呢?且看学生的作文片段:

1.鲁迅,一个有“一”字胡须的老头,印象中感觉只是在中学学过,经常在语文课上遇到的一个人。

对于他的身世,我不太清楚,听老师讲过,可是没什么兴趣,自然也没装进耳朵里去。不过,我读过他的几篇文章后,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但具体内容大多都忘了!记忆中,他有一条“一”字型的胡须,样子还算英俊,可是看他那照片,感觉挺凶的……

2.从小学到现在,我接触的无非是鲁迅作品的一些皮毛而已,从未对他的作品作深入研究。对于鲁迅本人也一样,只知道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仅此而已。

应该说,不了解鲁迅生平,学过鲁迅作品后仅对课本扉页的鲁迅照片留有印象或产生兴趣,以致曲解鲁迅的同学并不在少数。而对鲁迅作品,学生是怎么看的呢?

1.在智者的眼里,鲁迅是个伟人,一个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他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可是,在我们看来,它就是一篇文章,一篇充满讽刺的文章,我们无法从他的笔下理解到什么。这也许就是我无法成为智者的原因吧。

2.鲁迅,老实说,虽然你是中国文化的巨匠,读你的小说时却感到你所写的那些东西既没有什么价值,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修养,让人觉得你好像在写没有意义、逗人发笑的材料。

大部分学生对鲁迅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其讽刺艺术,并把它归结为作品的全部:

1.在我的脑海里,鲁迅写的小说都是讽刺别人的,而他笔下的人物也个个都那么会讽刺人,我真不明白。就如《阿Q正传》来说,……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无从接受。

2.先生的作品,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两个字——“讽刺”。

如果说,上文的习作者并没有真正读懂鲁迅的话,下边这篇习作片断则显得有点耐人寻味,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在那些专业人士和读者的眼里,鲁迅是文学界的骄傲,是一匹骏马,但在我看来,他不是最好的,伟大的作家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

鲁迅笔下的世俗生活,总是表现出一种愚民社会的封闭落后。那里人情淡薄,充满失意者的颓废气息。从那些茶楼、酒店、家庭流露出来的除了凄凉还是凄凉。我不喜欢鲁迅作品的风格,先不说那是不是当时生活的写照,只是觉得读者看了之后会很难受,很压抑,以致对生活产生了恐怖,产生了抗拒。我相信生活是美好的,没必要写得那么灰暗。

在《阿Q正传》里,那些人物形象大多是非常单一的,大多是病态生活里的病态人生。他们不是穷困潦倒就是愚昧麻木,很难看到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在鲁迅的文章里,我只看到病态,没有看到希望。鲁迅的杂文,还有小说多是悲剧,笼罩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孤寂色彩。读了他的作品,我觉得会让人陷入困境,丧失奋斗的目标;看多了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冷漠尖刻……

那么,学生从鲁迅那里究竟学到了什么呢?除了上文所说的“无法从他的笔下理解到什么”和“看多了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冷漠尖刻”外,还有部分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不解与迷茫:

1.为什么他写的文章我们都要拿来学习?是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还是……这样说来,感觉我上的课都白上了。

2.像这样的作家,对我来说,只能当作学习过的一个人物,学到一点点精神,但课后也就没用了。既不能当明星来追捧,也不能当神来供奉,所以,在我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只要念过书的人就会懂的一个人物,如此而已。

应该说,在本次学习活动中,对鲁迅生平不了解、对其作品不理解进而误读鲁迅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另有部分学生的习作只是“介绍鲁迅的一段生活”或“介绍评论鲁迅的文章,转述评论者的观点”而未表明自己的态度,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的。

人们常说,阅读是人格与精神的对话。在读与感之间为自己的卑琐、势利、狭窄而愧疚与不安,就是人格对话所催生的精神增长和心灵提升,而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却全然没有这种感觉。看到这些“言为心声”的学生习作,我不能不惊叹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力!这是一个崇尚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时代,写作本身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我们无法对学生求全责备,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学过十余篇鲁迅作品,为什么学生最终的收获却只是懂得“在我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只要念过书的人就会懂的一个人物,如此而已”?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鲁迅作品该不该淡出教材

郁达夫曾经说过,鲁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杰出的代表,“鲁迅的小说,比这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然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阿Q不敌胡斐”,人们不禁要问:鲁迅作品该不该淡出教材?我们需要怎样的教材?

关于语文教材的选编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规定:“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也就是说,教材编写应注重时代性、关注人文精神、难易适度以及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中国的语文教育常常是过分神化了教材的教化功能,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而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心理,致使教科书好像总是板着一幅面孔,成了说教的工具,学生究竟接受了多少知识,是不在其列的。

长期以来,鲁迅都被“脸谱化”,加上对鲁迅作品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等因素,鲁迅给人的印象往往除了晦涩就是深奥,除了激进就是尖刻。难怪部分学生看了鲁迅作品之后“很难受,很压抑”,认为“他的小说多是悲剧,始终笼罩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孤寂色彩”。因此,可以说现实中真正喜欢鲁迅作品的并不多。泰山学院教育系的臧秉武副教授曾作过一项调查,他发现,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往往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几位在“最熟悉”一项中排名靠后的作家,在“最喜欢”一项中的名次却非常靠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鲁迅作品遭遇“寒流”的原因。

教学是一个对话与交往的过程。教材作为教学的媒介是一种潜在的文本,要实现其意义和价值,必须通过“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营造尽可能广阔与自由的言语环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文本。学生由于受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和审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与鲁迅作品的认知对话中,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的编者与授课的教师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因此,教材编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与引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接受心境,使目标的预设与教学的生成相辅相成,减少学生的误读。

鲁迅的著作很多,编者在选编鲁迅作品作教材时,是否多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和接受能力等,处理好所选编的“激愤而又批判锋矛毕露”的作品与“在险恶的背景下透露出亮色和暖意”并充满“温馨的回忆”的作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适当编排部分介绍鲁迅日常生活和回忆、评价鲁迅的文章,让鲁迅走下神坛?这样,不仅无损于鲁迅的崇高与伟大,且对于远离鲁迅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无疑会更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鲁迅,并“看到美好与希望”,也更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这样也不至于“感觉课都白上了”。

有人说“金庸取代鲁迅是语文教改的堕落”,也有人为武侠入选教材而鼓掌,更多的人认为教材改革折射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功能之争。其实,对教材取舍的争议并非坏事。《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从来没有关于教材必须“从一而终”的规定。时代在发展,教材同样要“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编者应该用一种长远和宏观的目光来看待时代,进而选择教材的内容,做到既要传承文明,又能够面向未来,否则就会被时代的滚滚大潮所淹没。而武侠小说与明星进入教材作为语文教材开放与创新的改革探索,可以是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

怎样看待学生的误读

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然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反而“望鲁迅而却步”,误读连连。这是为什么呢?

阅读鉴赏既要尊重作者和文本,又要在文本语言的指引下,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作者和文本,就是要正确地理解作品,把作品、作家还原于时代,尽可能接近作者的本意。文学鉴赏的主观性则强调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作出合理的引申和想象,要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和审美能力等原因,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这必然产生种种误读。这种误读有时可能与文本的本义南辕北辙,但它仍然是一种正常的普遍性的阅读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当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愿意不符,但却符合文本或生活的客观实际时,这类误读可以是一种创造。在阅读鉴赏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个性化与创造性地解读,又要认识到这种解读是受一定限制的(也就是“多元有界”),应尽力避免那种“歪曲作品,糟蹋名作”的“另类解读”。

鲁迅,由于他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切实的思考,形成了独立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理解,更不用说当今时代的中学生了。因此,学生对鲁迅产生一种不可理喻的“误读”,也是正常的阅读现象。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阅读鉴赏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找到现在的学生生活世界与鲁迅文本意义世界的关联点,找到两者之间同质同步关系命题,进而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考虑学生怎样解读作品,怎样联系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进行意义生成,在阅读的言语感悟中,在价值评判中丰富扩展其精神世界,达成心灵的、语文素养上的自我构建。■

上一篇:河北衡水中学军事化备考下一篇:以爱祖国爱新疆,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