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的诗歌

2024-07-01

放飞的诗歌(精选7篇)

篇1:放飞的诗歌

孤寞时

剪一纸蝴蝶

放飞沉寂已久的翅膀

带上尘封的心去浪迹天涯

游历江河湖泊

那山、那水

那遍野浪漫的鲜花

细细伶闻风中的柔语

琴之音绕碧水间

清波荡漾

韵之律掠过四季

秋菊冬梅牡丹芍药

谱写青春年华

蝴蝶飞啊、飞

沐浴梦幻般的晨辉

饮一口清露

追随向往已久的暮色山霞

执着的旅行

刚刚开始

剪一纸蝴蝶

从这一刻出发

篇2:放飞的诗歌

争奇斗艳,

馥郁芬芳,

将世界变成花的海洋。

风儿放飞了云的梦想,

悠悠荡荡,

潇洒徜徉,

虽有时乌云聚集,

风会吹散一切痛苦迷茫。

高山放飞我们青春的梦想,

巍峨耸立,

直入云霄,

我们踩着你的肩头,

实现心中的愿望。

森林放飞鸟儿的梦想,

葱葱郁郁,

起伏绵延,

她是鸟儿的天地,

繁衍生息,

吟鸣歌唱。

大海放飞鱼儿的梦想,

广阔深远,

浪漫连天,

鱼儿自由游走,

无论波涛汹涌,

海浪滔天,

无法阻止鱼儿的向前。

月眉如水,

星光烂漫,

放飞苍穹,

放飞深情,

篇3:放飞的诗歌

所幸,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出台, 人们的教学理念亦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教材与课本配套的读本, 选了大量的诗歌, 从古代诗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 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恐怕正是试图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诗意的精神底蕴, 他们的古道热肠让我深受感动。在教学诗歌单元的过程中, 我也情不自禁地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的诗歌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尝试着去读诗、懂诗、悟诗、入诗, 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 最终爱诗。以此为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 我作了如下努力。

一、创设诱因,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人对于任何学问, 不管它是有趣还是枯燥, 只要产生了兴趣, 他就会得到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产生自发的求知欲, 学诗也是如此。课前的熏陶和课时的导入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它犹如一个新颖的书名和一篇绝妙的序言, 总能激发读者情不自禁地翻阅。

面对教材丰富多彩的诗歌经典和教师印发的优秀诗作, 高一学生们霎时来劲了。一个个念叨着“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而得意不已。然而这种因新奇而产生的兴趣毕竟不能持久, 教师若不适时引导, 它便极易淡化而消失。此时, 趁热打铁, 给学生介绍一些诗歌与诗人相关的知识———现代诗、当代诗、朦胧诗等等学生对新诗的感受由迷惘朦胧到清晰明了, 他们学到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 自然就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此后花一课时让学生摘抄交流短诗, 并介绍有关诗刊、诗报和新诗集, 让他们在课余阅读。如此一来, 学生读诗抄诗, 便蔚然成风, 为讲授诗歌奠定了基础。

课前的熏陶与引导, 使学生对诗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具体诗作的赏析则是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过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吸引学生, 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保持学诗的热情和自觉性, 因此上课之初的导入不容忽视。写文章讲究“凤头”, 上课也一样。导入不在长, 而在于巧, 在诗歌教学中, 如下几种导入方式颇为有效:

问题导入。例如教学《诗经·卫风·氓》, 我先给学生讲了小说《霍小玉传》, 主人公李毅和霍小玉的婚姻悲剧, 并由此得出“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思想。类似的悲剧在人间不知上演了多少回。一些学生由此感叹:为什么女性千万次地重复这种不幸?它究竟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还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教师顺势发问:《氓》的女主人公正是一个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妇女形象, 她的反思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带着这个问题, 开始了学习。因为起初定位较高, 整个教学过程不只停留于字词的疏通, 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 也思索了一些深层的问题, 课堂气氛热烈。

风俗导入。执教屈原《离骚》刚好在端午节之后。由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引入便立刻激活了课堂。“家家户户包粽子”、“在门口挂上菖蒲海艾”、“在房屋四处洒上雄黄酒”、“在额头用雄黄酒涂上‘王’字”、“举行‘龙舟竞赛’”。同学们纷纷讲述着自己所知的端午风俗, 又深深感叹本地人崇尚过端午却不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现状, 此时进入屈原及其作品的学习过程, 教学似乎更多了一份任重而道远的意识。

诗词导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学生在初中学过, 于是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师生共同背诵了《沁园春·雪》, 回忆了“沁园春”这一词牌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学习同一作家、同一格式的新词, 学生便觉轻松不少。

此外还可以是民间故事导入, 如梁祝故事 (《孔雀东南飞》) 、牛郎织女 (《秦观《鹊桥仙》) ;歌曲导入, 如王菲《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徐小凤《别亦难》 (柳永《雨霖铃》) ;同类作品导入,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由《赤壁赋》导入……如此, 教师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既吸引了学生, 又为诗歌学习创设了台阶, 何乐而不为!

二、反复吟诵, 营造氛围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声情并茂, 进入角色的朗诵于教于学均有益。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 就像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 (间有八字)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追求章节的波动和韵律感。诗中反复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 仿佛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结尾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此美妙的诗句, 光靠教师的讲解, 并不能触动学生。惟有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感受、吟诵, 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艺术的殿堂, 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 营造诗歌的氛围, 并真正地品味出本诗的三美:意象美、韵律美、画面美。

在诗词教学中, 朗读不仅是教师所要完成的一项指导任务, 更是用来学习诗词的一把钥匙, 而优秀的朗读, 比单纯的讲课分析效果更好。

三、披文入情, 进入诗境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诗歌之美, 俯拾皆是, 像珍珠般撒落于诗句中, 附着在形象、意境与事理中。而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发现美, 并把这些珍珠连成一串, 让学生在形象、意境与事理的感悟中产生共鸣, 进入诗境。

要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某种共识以至产生共鸣,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联系, 善于启发,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与想象, 以形成“勾新连旧”的动态思维习惯与能力, 进而自觉而自然地渗透自身的见闻感受、知识储备、文学修养来涵泳、深发。例如教材《雨霖铃》有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的月, 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 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柳永却因它而触景伤怀。在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这一点的认识上, 诗人与读者岂不是始终相通的吗?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 就能使学生把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 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 逐步提高艺术鉴赏的水平。

倘能于每节课、每首诗, 都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 并将一些金词佳句牢记在心, 那么诗歌的教学便成功了, 呼唤诗心的重现也不再是奢望。

篇4:赏读诗歌,放飞诗情

关键词:儿童诗 诗境 创作

儿童诗在启迪儿童心智、激发儿童想象、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以下,笔者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教会孩子们走进诗歌、享受诗歌、创作诗歌。

一、营造气氛,走进诗境

一首诗就是一个意境。在儿童诗的教学中,意境的营造非常重要,如音乐或图片的使用。教师可以采用谈话式的轻松回忆,也可以采用链接式的作品回顾。总之,目的就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诗的意境。

如在教学《四季》时,“大自然是位神奇的魔术师,它不断地变幻出美丽的四季,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老师用动人的话语和四季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四季王国的臣民们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学们打招呼呢,读读这首诗吧。”这样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自己独立地去感知课文内容。

二、入情美读,感受诗情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朗读。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韵律,领略诗歌的音乐美,领会作者的诗情画意。

1.创设情境读

比如在教学《爱读书的树叶》第一小节时,笔者告诉学生这些阳光下的树叶喜欢读故事书,猜猜它们会读哪些故事书。学生们立刻说出自己喜欢的中外故事书名,教师乘机引导学生们朗读第一小节;第二小节是写月光下的树叶,笔者假设它们喜欢读古诗,并建议学生轻读这一部分,学生心领神会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古诗,教师再借机让学生们轻柔地读第二小节诗。两节看起来相似的诗,在不同的情境中就读出了两种味道、两种情趣。

2.比赛读

先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然后让学生自由读,细细体会怎么读诗歌才更好听,最后让学生个别比赛,提高朗读的技巧。最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练习朗读,使得他们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3.配乐朗读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段落中情感的差异,最后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如冰心的《纸船》是一首情深意浓的诗,配上《故乡的云》的伴奏音乐诵读,可以渲染乡思的情境,让学生从内心吟诵出游子日夜思念母亲的深情。

三、从仿到创,激发诗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展开想象后的初步情感体验,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在大量诵读朗朗上口的诗歌后,让他们尝试儿歌、儿童诗的写作,不会是件困难的事。

1.仿写起步

诗歌是一种富于想象的载体,因此如果在诗歌的教育中能触类旁通,激发学生的想象,结合赏析材料,根据诗歌内容来模仿段落创作,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学习的借鉴。如学习完《爱读书的树叶》,笔者将自己改写的诗句“爱读书的牵牛花,捧着儿歌书读,一天一遍,读得开开心心”展示给学生,学生们立刻明白可以用换词的方法进行仿写。于是,学生们打开了想象的闸门,爱读书的小草、爱读书的蜗牛、爱读书的蜻蜓……生活中的事物都融会到了诗歌中,“津津有味、有滋有味、爱不释手……”等平时积累的词汇也都浮现出来了。

2.积累生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如学习完《雨后》,让学生回想雨后校园里的情形。“倾盆大雨刚停/沙坑变成了水池/顽皮的男孩/拾起石头一扔/溅起了水花/吓跑了胆小的女生”。学生把自己的恶作剧写进了诗里,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也就是说,诗就在生活中,只有积累了生活经验,写诗时灵感才能如泉水般涌出。

3.想象创作

诗需要想象,想象能使读者进入奇妙的世界,有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想象、一个好的比喻本身就是一首好诗。一天,笔者用湿布擦黑板,留下一块印迹,就听见一个女生嘀咕:“真像一块大烧饼。”笔者觉得挺有趣,鼓励她站起来说清楚,并把她的话分了行:“老师随手一抹/黑板上出现大烧饼/肚子咕咕叫/不禁舔舔嘴/真想咬一口”。瞬间的想象带来了诗情。

在诗的国度里,笔者将继续引领孩子们用诗的眼睛、诗的耳朵、诗的心灵、诗的情态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让无忌的童言自然地流淌,作出一首首好诗。

参考文献:

[1]李竹平.儿童诗教学要关注儿童[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17).

篇5:放飞梦想的诗歌朗诵

有些事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无论会不会记起,过去了就是过去。

我无比怀念那个炎热的夏季,

曾经给予我无尽温暖的人们,

给予我无尽欢乐的他们。

我无法预料还未来的事,

正如无法猜透谁的心思。

我会记得,我会忘了。

真正难以释怀的其实是自己的难以释怀吧,

是幼稚,是年轻吧,

都是会过去的吧。

自己开始变得无比遥远,无比陌生,

那个我呢?

还停留在那年夏天的蝉鸣里吗?

那他们呢?

他们还都记得我吧。

成熟了却不再年轻了。

被梦想裹挟的年岁里,

我们都如此美好。

咆哮吧!青春

谁能知晓自己

未来的山峰有多高

谁能预料自己

以后的青春有多好

人生渺茫

曾经的我们

像一个个无忧无郁的小屁孩

不知晓自己青春大海的汪洋

迷茫中

现在啊

知道了吧

青春啊

你是人生体检生活酸甜苦辣的指向

曾经的曾经

你伴随着我们那幼小的生命

给我们压迫

给我们鼓舞

也给我们奖赏

甚至将我们的青春拖向更新的道路上

让我们感染了青春的动力

让我们知晓了青春的光辉

让我们体会了青春的苦涩

青春啊

你咆哮吧

尽情地咆哮吧

让我们在你那咆哮的温度中

让我们走进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

让我们去感受人性的复杂与疯狂

青春之美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她有着无尽的诗意和情感

她带着春夏秋冬的风韵

柔美、绚烂、多彩、朦胧

她抚着轻轻的风

捧着淡淡的云

演奏着没有音符的旋律

勾勒着没有规则的图形

图画着没有着色的画卷

梦想嫦娥,她可以带你去奔月

梦想夸父,她可以带你去逐日

在青春的岁月里

去坚持、去探索、去磨练

去沉思、去开拓、去呐喊

去追寻梦中的家园

青春,因为年轻而活力无限

因为闪亮而辉煌灿烂

奋斗的青春

有你、有她、有我

篇6:于放飞梦想的诗歌

梦想不是空想

需要切实的行动

梦想不是空谈

需要辛勤的付出

当人生遇到坎坷

当梦想遭受挫折

不要悲伤,不要放弃

篇7:放飞爱的牵念诗歌

把一颗心,携在风的微漾里,把一段情,抒在光的孕育中。

流酥的眼神,碰撞出花开的心境,醉人的情景,酝酿着回味的琼浆。

一次又一次,执着在垂危中站起,一遍又一遍,信念在找寻里重生。

偎着耳边的话语,展开春的羽翼,放飞生命的畅想,谱写爱的旋律。

如果一次飞翔,可以打开记忆的温润。

我愿开启万卷的风情,把盎然怒放。

如果一路欢歌,可以飘散迷失的过往。

我愿微笑着面对,许你柔情绵长。

也许你可以飞到天涯,但牵念的凝望不能遗忘。

也许你可以飞到海角,但叮咛与嘱托要永记心上。

假如有一天你累了,我会筑好巢穴迎接你凯旋。

假如有一天你撞上白云,我会帮你理清诱惑和别恋。

收回你的翅膀吧,栖息在我温暖的港湾。

牢记昨天的誓言吧,停泊在夙命的永远。

不必担心征程漫漫,不必踟蹰天高路远。

上一篇:论文的格式要求下一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