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2024-05-06

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学习目标: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知道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知道实验室的规则。2.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3.学生通过自学,知道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4.通过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学会药品取用的基本实验操作。5.知道给物质加热的注意点,练习给液体加热;6.能进行常用仪器的简单连接,知道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7.掌握仪器的洗涤方法及洗净标准。教学重点

1.认识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2.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学生能进行化学药品的取用。

4、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教学难点:

1、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2、化学药品取用的规范操作,滴管的规范使用、量筒的准确读数。

3、给物质加热的注意点及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同学们,化学是一门非常神奇而又神秘的科学,化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那么要进行实验就要进入这个我们所在的化学实验室。所以,今天我们走进了化学实验室,来详细地了解和认识化学实验室。(板书课题)活动1【讲授】新课讲授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憨豆先生走进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什么。(播放视频)我们走到每一场所时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如规章制度等,但视频中的憨豆先生由于没有遵守实验室规则,所以出现了事故。那么,我们在走进实验室前需要了解些什么呢?在走进实验室后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你们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实验室的规则展示给大家。学生说出规则和注意事项后老师在大屏幕出示。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注意观察,找出其中有什么错误,各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汇报。师记录各小组的得分。

/ 4 活动2【讲授】过渡

师介绍:实验室过程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逐步了解。

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所以使用时特别小心,注意安全。大屏幕展示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常见仪器,记住它们的名字。

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刚刚认识的常见的化学仪器,学生抢答,说出它们的名字。师记录得分。活动4【活动】学生活动

再次认识这些常用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给大家讲解。活动5【活动】自学明理

学生自学教材P18 资料卡片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完成学案。明白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⑴安全“三不”:“不闻”、“不摸”、“不尝”。⑵节约药品: ①按实验规定用量;

②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⑶用剩药品处理:“三不一要”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活动6【活动】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例1】取3~5粒石灰石颗粒,装入试管中。

【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

先将试管横放,把石灰石颗粒放入试管口后,再慢慢直立试管,让颗粒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学生操作1】取少量石灰石颗粒加入试管中。

“先横放,入管口,慢直立,防破裂。”

/ 4 活动7【活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例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教师操作示范2】

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药品沾附在试管壁上?

先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再直立试管。【学生操作训练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

“先倾斜,送管底,再直立,免沾附。” 活动8【活动】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 【教师演示操作】倾倒法,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学生观察、思考】

①瓶塞倒放在桌上。原因是以免污染药品。②标签向着手心。原因是防止标签被腐蚀。③瓶口要与试管口紧挨着。

④倒完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放回原处。【学生操作3】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活动9【活动】液体药品的取用----滴加

【问题情景】如果取极少量液体(例如:3~5滴),如何操作? 【教师操作演示】取3滴水加入试管中 【思考】(结合P20第1自然段)①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原因是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②滴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容器内。

③用过的滴管要立即清洗。(注意: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④如果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液体会造成试剂污染。活动10【活动】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

【问题情景】如果需要取一定量液体(例如:43mL水)怎么办? 【教师操作演示】量取43mL水加入试管中。【学生思考】(结合P19最后1自然段)①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需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

/ 4 ②通常需要根据所量液体的体积选用量筒的大小。例如:量取8mL水需选用______量筒,若量取80mL水,需选用______量筒。③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要放平。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活动11【活动】给物质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介绍酒精灯的火焰,强调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②判断有关酒精灯的操作,得出酒精灯使用的注意点。2.给液体加热

阅读课本,了解给液体加热的注意点;

演示实验:给液体加热;(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思考、讨论(PPT5); 学生实验:给物质加热。3.给固体加热

对比装置,分析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4.讨论、分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

活动12【活动】连接仪器装置

1.演示装置的连接(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连接仪器装置)2.演示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介绍实验的步骤、现象及原理(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检查气密性操作)3.学生实验

活动13【活动】仪器洗涤 1.洗涤原则:少量多次

2.洗涤方法:(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仪器的洗涤)3.洗涤标准 课后小结:

/ 4

篇2: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适应学生]:普通农村中学,学生知识层次中等。

[实验器材与技术媒体]:电脑、投影仪、实验室中各种常见仪器、配音设备等。

[教材分析]:

1、本方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本节课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是以“学生实验”的形式附在书本之后的,而在新教材中却放在第一单元,以主要课题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出旧教材知识性、理论性的思想,新教材动手性、实践性、探究性的方向。

3、本节内容把学生由教室带入实验室,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野,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为化学思维的初步形成埋下了伏笔。[教学设想]:

1、新课用清新的自然与被污染的天空、大海对比,以童音吟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把化学知识附上诗意的情趣,别具一格的导入新课,用曲径通幽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先对整个实验室进行宏观了解,对常见仪器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为以下的操作或今后的实验完成铺垫。

2、在“药品的取用”这个重点中,以学生阅读、观察、操作为主,教师只起规范性作用,以此体现真正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思想。且实验室有许多设备设施,考虑到平时上课应该以可操作性、直观性、实用性为标准,就不再另行展示。

3、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设有“引出”,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环环相扣的逻辑性和体现新教材新上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实验室规则,认识部分常用仪器,了解药品的放置规律;

2、掌握药品取用中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取用药品的能力、细致观察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科学品质:

1、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养成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规范性、安全性教育,药品的取用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的主题,教师的目的是穿针引线。[教学过程] 课题引出(2分钟)[引入]:展示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象,和被污染的天空、大海对比,用吟诵的形式与化学知识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生:

1、看图片及动画,听朗诵,由此酝酿化学思维。

2、浏览课本P13,了解走进实验室应观察的大概内容。(用清新的意境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参与实验的热情。)

学习探究活动1:走进学生实验室(5分钟)[指导观察]:本校学生实验室的设备设施;

[指导阅读]:实验室规则。[简介]:常见仪器的基本用途。

生:

1、观察本校实验室,了解通风设备、废液缸、灭火器等的作用;

2、读实验室规则,讨论必要性和重要性;

3、据老师的讲解,观察并了解实验台上常见仪器的基本用途。让学生形成宏观印象,加强纪律、安全措施的教育。

学习探究活动3:药品的取用 药品使用安全性原则(3分钟)[展示]:一批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药品及其图标;[小结]药品使用中“三不”原则。生:

1、初步了解部分代表性有毒、易燃、有腐蚀性的药品;

2、讨论并归纳出在使用药品中的注意事项。注重安全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固体药品的取用(6分钟)[指导实验]:引导阅读书本,观察学生的操作,纠正错漏之处; [演示]:正确规范的演示一次; [动画展示]:错误操作及后果;

生:

1、认识取用固体的仪器,阅读、归纳操作要领,找出注意事项;

2、完成实验[1-1]、[1-2];

3、观察老师的规范操作;观看错误操作,再次明确注意事项及原因;

4、思考:如果药品是液态的,能用这种方法来取用吗? 培养初步的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的意识。

液体药品的取用(15分钟)

液体的粗略取用 [投影]:液体的取用;

[指导实验]:巡回观察,矫正学生的错漏之处;[设置探究] :预设障碍,让学生独立的探究出错误操作的结果。生:

1、认识取用液体的仪器,观察图示,找出取用液体时的“三个要点”;

2、练习NaCl 溶液的取用;

3、学生代表按错误操作演示:①取用稀碱液时,把瓶塞正放在预先沾有酚酞试液的实验台上;②、让标签向外,离开试管口快速倾倒液体;③据以上讨论回答P15 的问题。

4、讨论:要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该使用什么仪器?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逐步的探究能力。

液体的定量取用 [简介]:量筒的规格;

[演示]:边演示边讲解量筒使用的操作要点和读数方式; [动画展示]: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的影响;

[明确]:取用液体时,倾倒致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

生:

1、了解量筒的规格;

2、掌握量筒的使用及读法; 练习:用50ml的量筒取用42ml的水;

3、观看动画,分组讨论并回答P16的讨论部分;

4、讨论:取用药品时,如果超过了所需量,是否可以再倒回原瓶,为什么?

5、观察胶头滴管的构造,阅读P16胶头滴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6、完成实验[1-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由点到面的思维方法,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药品取用要点小结(2分钟)[投影]: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小结并填写主要内容。(精炼语言,填写表格,对比记忆。培养对比性思维,节约药品的意识。)

教学评价(5分钟)[展示]:动画评价题;[出示]:文字评价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估。生:

1、观看一段录象,找出其中的错误操作;

2、竞争性抢答文字评价题。培养观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小结与拓展(5分钟)[小结]: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 [拓展]:设A、B层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及网站。

生:

1、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哪些主要仪器;练习了哪些基本操作?

2、完成课堂作业,记录准备阅读的课外书籍,查找有关网站。附:课堂评价题

(1)药品是按()来存放的。A、类别 B、颜色 C、状态(2)要取用7ml的盐酸,可选用()规格的量筒。A、10ml B、20ml C、50ml(3)某学生欲量取8ml的水,把水倒入量筒后,仰视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是8ml,则实际量取的水是()。A、大于8ml B、等于8ml C、小于8ml(4)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A、在实验室的角落堆放废纸旧书 B、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带出实验室

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老师指定的废液缸

(5)、为保证安全,使用化学药品时一定要做到“三不”,即 ; 。

(6)、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用 或 来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里,取用定量液体药品需用 和。课堂作业: A层

1、实验室的通风设备不好,有可能造成()A、实验效果不明显;

B、大量的化学气体集聚,导致人胸闷、头晕甚至中毒; C、光线不明,对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

D、使仪器和药品上蒙盖许多尘垢而辨认不清。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手拿一颗锌粒放入试管 B、用嘴品尝实验室中氯化钠的咸味 C、实验时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D、使用量筒时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3、可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A、量筒 B、试管 C、滴管 D、烧杯

4、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是因为()

A、防止标签脱落 B、防止渗出药品腐蚀标签 C、便于观察 D、防止药品腐蚀手心 B层

某学生先仰视量出了32ml的水,再倒出部分水,然后俯视读数为20ml,它实际倒出的数值是()

篇3:走进实验室上好实验课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过度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只是整个演示实验中的听众、看客, 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进物理实验室,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验室得到切身感受, 感受实验课的魅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 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 在教学“欧姆定律”中的“变阻器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一组四个人, 每组都有电源、电灯泡以及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 可以边演示边提问:“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怎样连接才可以使灯泡亮起来呢?”、“怎样改变灯泡的亮度”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器材, 并且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连接方法以及改变电流的大小变化的原理,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 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在分组时教师还应考虑组员搭配, 安排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为组长, 领导小组学生共同探究.实验前, 教师应安排学生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教学“浮力”时, 为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橡皮泥造船, 然后再比赛谁造的船排水量较大, 并谈一谈原因.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 在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要能够指点学生更好地改造小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情境中去.实验结束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是怎样测量小船排水量的, 并且让学生简述这种方法的原理.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问题的答案,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 使学生喜欢物理、会学物理,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鼓励自主实验,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应鼓励学生勤观察、多思考, 主动查阅资料来了解这些物理现象所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知识、运用了哪些物理原理.例如,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两个纸杯以及棉线, 制作“土电话”体会声音的传播.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 在教学“杠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具盒当成石头, 把铅笔当成杠杆, 来模拟撬石头的实验场景.实验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然后讨论并总结出“不同的支点用力方向有什么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力和作用点不同, 用力大小又有哪些不同?”以及“作用点相同, 用力的方向不同, 用力的大小又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让学生归纳出最省力的撬法,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最省力的条件, 优化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到实验教学的活动中去, 可以使实验教学不再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 扩大了学生的实验范围,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 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亮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多媒体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 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课堂无法演示的实验.例如一些宏观的、微观的以及一些物理过程极快的、极慢的, 这样可以有效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 逼真地演示和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实验场景, 可以把很难直接完成的实验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形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解, 强化学生记忆.例如, 能的转化一节中, 人造同步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 速度如何变化, 能是如何转化的, 这种实验不可能完成, 利用多媒体实验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既形象也直观,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容易.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然后随时暂停、放大, 让学生观看到当活塞提起时, 圆桶内形成了一个低气压, 外面的大气压把水压入圆桶中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 可以让学生观察到一些不容易演示的实验,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强化学生记忆, 优化实验教学.

篇4:微型实验走进农村实验教学

关键词 微型实验;农村学校;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142-02

在倡导以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来实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力,就要转变教学中“重讲授,轻实验”,甚至把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走过场”,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的现象,实行科学的探究学习方式,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以及实验条件的落后,造成很多教师在意识上和行动上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以实验为基础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所以当务之急是引导和重视微型化学实验,认识它的优点并依据实验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己动手自制仪器、自主实验,走出繁杂的实验室,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实验室”,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的微型探究实验中既节约了器材、药品又安全方便,同时获取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还学会探究未知问题的方法,从而借助灵活多变的微型实验缓解以上种种矛盾。

1 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学习化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新教材的大力改革不仅使实验内容真实、生动、直观、富有启迪性,又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例如,“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探究实验,学生设计的方案大体2种:一种以试管作反应容器,另一种以点滴板为反应容器。学生实验后均看到相同的现象(石蕊遇酸性物质变红,碱性物质变蓝),获得相同的结论。而学生在享受实验给学习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案作比较,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后者较前者药品用量少,简便易行,便于实验对比,易清洗。

在此基础上再将思维触角伸向生活,寻找替代微型仪器(如盛西瓜霜含片的吹塑板等)和药品(如厨房中的食醋等)以及利用紫甘蓝汁替代石蕊等。当场试用后,现象、结论一致,效果良好。课后形成兴趣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自制微型仪器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获取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联系生活自主养成勤动手动脑探究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2 改进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实验是探索新知识和训练科學方法的有效途径,又是学生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最直接的学习模具。对一些实验在保持科学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制取O2实验的微型化设计。

1)实验用品:带盖的青霉素瓶、输液器上的三通管、粗胶管及细短管、喜之郎果冻盒、蒙牛牌酸奶吸管、空墨水瓶,MnO2,5%的H2O2。

2)实验过程。①在青霉素瓶盖上插入输液器的三通管,正上方的一端连接盛有双氧水的粗胶管,侧管接上长约10~12 cm的细短管,并将一端用热水烫制弯管。喜之郎果冻盒盛2/3体积的水。②将青霉素瓶装满水并倒立在果冻盒中。蒙牛牌牛奶吸管用剪刀剪成带尖纸槽。③实验时,用纸槽取3~4 g MnO2放在青霉素瓶底部,然后将安装好的瓶盖盖紧瓶口,用手挤压粗胶管里H2O2大约2~3 ml,细短管放入水里,观察产生的现象;待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将细短管口放在青霉素瓶口,收集一瓶氧气;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一瓶氧气;然后用带火星的火柴杆检验并观察产生的现象。实验完毕,将青霉素瓶里的废液慢慢倒入空墨水瓶,加盖密封。

实验现象明显,节约药品,污染非常小,有利于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同时激发学生对实验创新的欲望。

3 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概念、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有重意义。如“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中,由学生课前设计出新方案(要求采用微型仪器和从生活中寻找廉价易得替代药品),先小组讨论,再由小组长在全班表达设计思路后,经全体学生评选出较理想的方案进行试验。

1)仪器:玻璃酒杯、筷子、温度计。

2)药品:食盐、生石灰、冰块。

3)实验步骤。①取3只相同玻璃酒杯各注入相同的水,用温度计测量各杯水的温度填入表中。②将等质量的食盐、生石灰、冰块分别加入上述3只杯中用筷子搅拌至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记录温度填入表中。③用手背小心触摸3只酒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分组讨论)④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⑤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表中,小组对比温度。⑥小组讨论后获得结论:物质溶解时有时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食盐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冰块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生石灰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4)实验反思。①所用的水都是一样的质量,3次所加的药品的质量也相同,若不同现象还一样吗?②在上述实验中用到温度计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分组实验中,每个学生使用微型仪器做实验,一方面为学校节约实验经费开支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锻炼了动手能力,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教师的互相交流评价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真正尝到合作的乐趣!

4 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化学原理和选用仪器都比较简明,充分贴切生活实际,因而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一项主要补充。例如CO2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时间、空间及仪器和药品选择上都十分有限,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思维未被完全打开。家庭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有充裕时间自主式进行探究实验,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资料查阅、替代药品和仪器收集、现象观察与记录到结论与分析等全过程,都是学生个人行为,参与意识强,家庭合作气氛浓,思维极其活跃,极大“摆脱”课堂教学的约束。

如要求学生到家中结合实验室制法自制一瓶CO2气体,学生在设计方案时药品替换成家中易得的鸡蛋壳、水垢、石灰石碎粒、厨房中的醋精、饼干袋中的干燥剂小包等,仪器换成青霉素瓶、输液管、注射器、塑料袋、药瓶、矿泉水瓶半截、滴眼液瓶(扎有许多针孔)等进行试验,虽因陋就简,操作简单,药品用量少,但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以后将引导学生建立起“个人化学实验室”。

5 适时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往往在化学实验中出现有毒的物质,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化学实验环保化是化学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例如燃烧条件的探究,可以将红磷、白磷放入装有氧气的试管中,用一端系有小气球的带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完全封闭后将两试管同时浸入热水中进行对比实验,使产生的P2O5白烟没有外泄。这样不但简化操作,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而且把实验中产生的污染物尽量消灭在实验过程中,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篇5:《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反思

课后新老师问我,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感觉好像学生都很懂了一样呢,问什么都答的上来,我当时说不知道,事后想想其实只是因为我是第三节课讲这个内容了,有些内容已经提前讲过了,所以一问学生就能答上来。

她还说感觉我一节课能上很多内容,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地方——我总是不自觉上得很快,就怕学生其实根本没听懂,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导致学生成绩不好…

篇6: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学生在参与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实验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切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学生的初步探索和教师的引导,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

等基本的实验操作。⑵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⑶认识药品放置要规范化。

2、过程与方法

⑴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⑵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

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

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⑵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⑶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

难点: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全教育。本单元教学策略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结合实物,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等做一些简单介绍,课后,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可借助教学课件(3)课题3 走进实验室]目的:给出清晰的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关注三个方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链接视频:介绍标准化学实验室的全貌、基本操作演示]目的:进实验室之前,对实验室有一个感性认识。

[链接扩展资料:北京市中小学实验教室规则。] 目的:了解实验室规则,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1、固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教材】阅读教材第18页“固体药品的取用”,结合教材第152第2条。【实验操作】教材第18页实验1-6和1-7。【讨论交流】

⑴在取用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时,为什么不能迅速直立试管?

⑵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什么要将粉末药品送入试管底部? 【总结提示】

固体块状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固体粉末的取用:一斜二送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教材】阅读教材第19页“液体药品的取用”,了解液体药品的取用规则。【实验操作】观察教材第19页图1-26,图1-27,图1-28。【讨论交流】

⑴教材第19页中间4个问题。

⑵教材第20页上面的问题。【总结提示】

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时注意三点一线:视线、刻度线、液面保持一个水平面。在选择量筒时要选择与所取液体体积相近的量筒。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本课主要学习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注意:从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是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拓展延伸】

1、某次实验需用5mL浓盐酸,为量取5mL,化学科代表建议同学们使用10mL量筒,小明问:为什么不用100mL的呢?你能说说如果使用100mL量筒不科学的两个主要原因吗?

2、用量筒量液体时,某同学如下操作: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读数为11ml,这个同学取出的液体的体积是()

A、8毫升 B、大于8毫升

C、小于8毫升

D、无法判断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24页第2题,在家中利用一些器具做操作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

液体药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人们常用来加热的工具有哪些?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蜡烛燃烧时火焰的哪一部分温度最高?哪一部分温度最低?

2、向试管中加锌粒的操作过程有哪几步?

3、向管中加大量液体的操作过程有哪几步?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链接动画:酒精灯失火解决办法;图片:酒精灯、酒精灯的灯焰]目的:了解酒精灯,学习使用酒精灯的相关的安全知识。

【教师提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⑴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⑵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⑶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来。

⑷酒精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后,应立刻用湿布扑盖。

⑸酒精灯里的酒精最多不超过灯的容积的2/3。

【实验操作】用一根火柴放入火焰中,观察在火焰的哪一层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什么?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阅读教材】阅读教材中给物质加热的方法的说明。

【实验操作】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红成45度,并用外焰加热。【讨论交流】讨论下列有关问题

⑴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或自己?为什么?

⑵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就直接加热?为什么?

⑶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刻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⑷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3、洗涤仪器的方法

[链接图片:试管的洗涤;视频:基本操作演示]目的:学习仪器的洗涤方法。

【教师提问】如何洗涤仪器?(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何直接用水洗?

⑵如何用试管刷洗?

⑶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 【演示实验】示范仪器洗涤方法。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本课主要学习了物质加热的方法和洗涤仪器的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们意识到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安全,并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拓展延伸】取用8ml的水并加热到沸腾,所用到的仪器有哪些?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给物质加热

篇7:走进数学实验 挖掘教学亮点范文

营口市一中

数学组

朱玉红

[摘要]: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就 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词]:数学实验 直观 教学 操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数学实验可使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地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实践表明,通过实验,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印象比过去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同时由于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他们不仅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而且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得可爱有趣了。人们普遍认为数学之所以学,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而这正是数学的优势。正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它才能高度概括事物的本质,也才能在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正由于数学语言和推理的严谨,不管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当从定性研究进入定量研究时都要求助于数学。那么数学就非得板起严肃的面孔,使人敬而远之吗?数学就不能深入浅出,使一般人容易理解吗?现在计算机创设的数学实验似乎开辟了这样一条新新路。通过“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课堂练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理解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发现及完善过程,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述,从具体到抽象,从说明到证明。一切都是在学生眼前发生的,抽象得易于理解,严谨得合情合理。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是一种误解,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从广义上说,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数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空间感,动感,建立立体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关于开放探索性问题,需要提供一个便于学生装探试环境,有时又需要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有了计算机情况就和传统教学大不一样了。提出同一个问题:“顺序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效果就比过去灵活的多。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可以在屏幕上给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它在运动的过程中忽而是凸四边形,忽而是凹四边形;四边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也是不断变化的,可能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为问题可以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的条件将导致何种结论。

又如正方体的截面问题,在屏幕上我们问:“设想一把无比锋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物体砍下去,截面是什么图形?”给学生留出猜测的时间之后,让学生装操作计算机。计算机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对此动态模拟的图景,显示出不同形状的截面,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关截面的问题。

二、数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就可通过实验——抓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如图,过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BA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下图)

(1)按上图的方式,搭两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搭三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2)搭10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从多角度中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发现如下一些结果:

1、„ 3x+1

2、„ 4+3(x-1)

3、„ 4x-(x-1)

4、„ x+x+x+1

5、„ 2x+x+1 通过折纸与搭火柴棒这些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三、数学实验能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又如:“轴对称”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称及反折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操作如下:平移 → 对折 → 旋转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⑴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⑵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四、数学实验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又如,在学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作图工具或测量仪器,如制作丁字尺找圆心、制作勾股计算尺等;或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长方体、正三棱柱(锥)等模型;或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解决“不过河测河宽”、“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老师组织学生到野外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即图中A、B间的距离)。例案:在A处测出∠BAE=900,并在射线AE上的适当位置取点C,量出AC、BC的长度;运用勾股定理,得AB2=AC2+BC2。请学生给出其他的测量方案(要求画出测量示意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和计算依据)。

这样,通过学生的文体参与,使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五、数学实验能发现几何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规律。

几何证明,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是几何学习中最困难的地方之一。事实上,几何证明的方法常常也是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变形、变换、添加辅助图形等多种多次的尝试而被发现的。发现了证明的方法后,顺便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发现(猜想)”的正确性,于是结论也就出来了。

下面是一例发现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变化规律的“数学实验”的做法。①出示图形:在△ABC中,P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以P为顶点作△ABC的内接矩形,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②使点P在BC上运动,矩形面积随之变化。③设BP为x,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最大值。④显示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对第③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整显示抛物线。⑤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或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

在上述例子中,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观察实验模拟过程中思考。当然在问题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仍可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实验”设想,并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或由教师择优实验。

在网络教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实验方案的引导下或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自主实验研究的天地更为广阔,机会和时间更多,兴趣更浓,参与程度更高,小组协商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因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体现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达成度也会更高。至于证明的书写格式、步骤等,可以在实验报告中列出,也可以实验课外完成,这完全由教师依班级实际而定。

六、数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数学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在课堂的时间和课堂的空间能够达到数学实验教学的各要素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的,否则实验后就得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了。

数学实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活动,一切结论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数学实验中给学生提供答案是不必的甚至是有害的。当然,知识是发现的对象,是实验的基础、方法的载体,我们绝不是不要知识,不要演绎证明。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可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有助于形成证明的基础平台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而且,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证明,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数学并非一切都要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有的可以通过演绎推导,有的还要通过教师讲解才能领会的更深更透。哪些适宜学生自己上机实验?哪些只需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就可以了?哪些根本无需实验?这需要认真研究。引入数学实验并不等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学的关系还是那句老话: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光提数学实验是不够的,不必需强调“交流”,在实验基础上的交流。最终学生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解到应用,这就必需把数学作为语言符号化的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因此“口头”到“笔头”的表达与交流必不可少。在交流的过程中,容易组织起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争辩,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启发诱导。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机智的解题策略设计、对学生规律性错误的分析、对数学美的诠释都是宝贵的这些并没有被数学实验所取代,但只是在交流中这些才成为学生的需要,也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实验与交流的完美结合突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这里既有教学的个别化、小组的相互促进协作学习,又能利用全班集体环境的优势。在这个模式中,从实验到交流的各个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十分突出的,只不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学技术,而且更需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坚实的数学功底和精湛的教育艺术。

篇8:让实验走进地理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地理教学引入新概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平台,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将实验教学引入地理课堂, 能将深奥、难以理解、需要想象的知识转化为一目了然的内容,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方法。因此, 适度、适时地将实验教学引入课堂,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实验课的类型及其应用

1.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只需教师操作,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仔细观察, 得出结论。老师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课堂实验演示辅助教学, 能给学生带来直观、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如在七年级上册教学“地球的运动”时, 教师可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利用三球仪演示地月系公转 (着重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 而产生的现象, 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的情况, 及地球温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两极极昼极夜现象等, 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 使得还没有建立宇宙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初中生获得了直观的观察结果,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引导学生能主动探究。

2. 学生动手自主操作实验

学生自主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己进行调查、实验, 进一步深刻理解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如课堂上进行演示和动手制作相结合、个人和小组完成相结合, 老师则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在教学七年级“等高线地形图”一节时, 教师可以事先提出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制作“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

于是在课堂上, 学生们拿出了自己做实验的材料, 有的拿苹果、梨子, 有的拿土豆、地瓜, 还有的拿橡皮泥。他们分成几组, 分别讨论做法, 然后开始动手做。从实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事先也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从网上查阅了一些制作方法, 然后动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大家就相互研究解决办法, 教师也从旁点拨指导, 最终大家都交出了较为满意的作品, 孩子们看着这些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等高线地形图”,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也深刻理解了本课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3. 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电教化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能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编辑、存储、播放, 并能同时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 比较符合地理学科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这对中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拓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板块运动”、“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的形成时, 这些需要运用空间思维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个简单的动画课件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模型, 这样, 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 对学生理解知识帮助很大。

4. 课外实践实验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相关活动内容撰写地理小论文或小报告, 其内容要重视时效性, 强调趣味性, 突出知识性。如十堰市白浪开发区8月5日凌晨突发洪水, 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调查当地河道灾前被当地居民占为耕地、搭建房屋这些现象对泄洪的影响, 写一篇小论文, 或编辑地理报、墙报、板报, 布置地理橱窗等教育人们不要图一时之利而破坏环境, 否则迎来的将是大自然严厉的报复, 同时也教导学生要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师还可鼓励和指导学生成立地理学习兴趣小组, 开展天文、气象、地震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如可以指导学生用一根1米长的木杆、手机 (北京时间) 、直尺、指南针、数学用表等根据地方时差, 在当地正午测定并推导学校的经度, 在春分日或秋分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 测定并推导出学校的纬度。

另外, 教师还要合理引导学生积极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如各类报纸书籍、互联网、电影、广播、电视等;去参观气象台、天文馆、水文站、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在开发此类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感知, 还可以通过野外地理考察、地理调查、旅游等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和知识的兴趣。

二地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1. 可操作性

不是所有的地理过程和规律都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加以认识, 因而应选择那些实验模拟效果明显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切合实际、简单易行, 并说清楚某个变量该如何进行测量, 或某个术语该如何定义。应尽量就地取材选择实验器具,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废旧材料。这不仅达到了物尽其用,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2. 针对性

地理科学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漫长广阔, 很多地理事物和规律无法通过小小的实验加以再现。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能通过地理实验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而一般教学中的重难点都需要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 教育性

地理实验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具有积极意义。地理实验中教师应多运用发现性实验,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创造, 学生从自己操作的实验中得出地理原理、概念和事实。在这种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会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并在成功之后对自己充满自信。此外学生还应学会在实验过程中反复修改、完善实验步骤、方法, 在逐步接近成功的过程中形成科学认识自然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另外, 验证性实验也是必需的, 教师可以先给出某一地理概念或结论, 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验证的方法, 使实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综上所述, 地理实验可以说是地理课堂中的教学“神器”, 它简捷、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人们发现地理规律、认识地理原理的过程, 具有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优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值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推广。

[责任编辑:庞远燕]

摘要:地理是一门知识内涵非常丰富的学科, 它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两个领域。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 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实验不可或缺。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并强调了要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 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 并以此让学生获得难以遗忘, 并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实验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演示地理现象发生过程、探究其发生规律, 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抽象的教材内容, 突破教学重难点。

上一篇:日化招商模式浅谈下一篇:红河州工商局认真学习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