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实验室上好实验课

2024-05-31

走进实验室上好实验课(精选十篇)

走进实验室上好实验课 篇1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过度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只是整个演示实验中的听众、看客, 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进物理实验室,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验室得到切身感受, 感受实验课的魅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 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 在教学“欧姆定律”中的“变阻器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一组四个人, 每组都有电源、电灯泡以及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 可以边演示边提问:“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怎样连接才可以使灯泡亮起来呢?”、“怎样改变灯泡的亮度”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器材, 并且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连接方法以及改变电流的大小变化的原理,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 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在分组时教师还应考虑组员搭配, 安排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为组长, 领导小组学生共同探究.实验前, 教师应安排学生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教学“浮力”时, 为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橡皮泥造船, 然后再比赛谁造的船排水量较大, 并谈一谈原因.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 在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要能够指点学生更好地改造小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情境中去.实验结束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是怎样测量小船排水量的, 并且让学生简述这种方法的原理.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问题的答案,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 使学生喜欢物理、会学物理,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鼓励自主实验,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应鼓励学生勤观察、多思考, 主动查阅资料来了解这些物理现象所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知识、运用了哪些物理原理.例如,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两个纸杯以及棉线, 制作“土电话”体会声音的传播.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 在教学“杠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具盒当成石头, 把铅笔当成杠杆, 来模拟撬石头的实验场景.实验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然后讨论并总结出“不同的支点用力方向有什么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力和作用点不同, 用力大小又有哪些不同?”以及“作用点相同, 用力的方向不同, 用力的大小又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让学生归纳出最省力的撬法,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最省力的条件, 优化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到实验教学的活动中去, 可以使实验教学不再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 扩大了学生的实验范围,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 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亮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多媒体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 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课堂无法演示的实验.例如一些宏观的、微观的以及一些物理过程极快的、极慢的, 这样可以有效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 逼真地演示和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实验场景, 可以把很难直接完成的实验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形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解, 强化学生记忆.例如, 能的转化一节中, 人造同步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 速度如何变化, 能是如何转化的, 这种实验不可能完成, 利用多媒体实验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既形象也直观,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容易.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然后随时暂停、放大, 让学生观看到当活塞提起时, 圆桶内形成了一个低气压, 外面的大气压把水压入圆桶中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 可以让学生观察到一些不容易演示的实验,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强化学生记忆, 优化实验教学.

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 篇2

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

文/陈凤华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因此,强化实验教学,用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尤为重要,所以实验课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好,那么如何上好实验课呢?

一、实验前精心的准备

1.在上生物实验课之前,应首先编好实验小组,按小组序号和座位对号入座,并使之固定下来。可避免出现学生因争抢座位而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同时又有利于对实验用具的保管。

2.教师应反复讲清实验课的重要性及意义,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注意力集中,按规范操作。教师应布置学生预习,明确本节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特别是记住实验的操作步骤,对整个实验过程一一了解。

3.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设计好板书和教案,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4.教师应对实验技术至少操作一遍,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

二、实验中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手进行实验、直接操作观察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一桌桌进行巡视,了解每组实验的进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督促学生当堂做好,只有这样,在接下去的实验中他们才会重视并认真地去做。

三、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这次课标的整改更加强调了探究性实验,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尤其值得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述“细胞”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切片,更深刻地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并按照观察的事实绘出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图,从而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点,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展好,以此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改进实验教学,上好科学实验课 篇3

实验教学的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即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有关知识客体的真实、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这些具体实在的感性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形成感备中心,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要领的形成与理解。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等)所不及的!例如,如果没有观察到真实而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不可能凭空对空气形成概念,更无从理解“空气是占有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的知识结论;也无法接受“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科学论断。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实验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教学的其他环节紧密相连。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是四年级《雨的形成》一课,老师在讲完凝结后,问:“我们能不能根据凝结现象,用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等来模拟雨的形成?”于是学生纷纷动手,进行实验。在这节课中学生确实动手实验了,亲身感受了雨的形成,但这只是形成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探究的能力,因为他没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对雨的形成进行猜想假设,没有设计实验,而是直接进行了实验。实验教学是一个探究活动,它的基本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才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包办代替”。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怕学生的实验“出不来”“走歪了”。于是就包办了学生的所有問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尽情发挥。例如《雨的形成》这一课,在做凝结实验是教师这样介绍实验过程:我们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我们把一个玻璃片加热,一个不加热,就可以冷热不同了,过一会儿观察现象。这种探究的过程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这是让学生固定在“铁轨”上的探究,是“循规蹈矩”的。这样的探究是没有实效的,同时它也阻碍了学生个性认知的发展。探究时大家都会做,都能做,表面热热闹闹,看上去很开放,其实学生对探究产生不了强烈的内驱力,也没有因探究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其实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设计这个实验,自己找出这个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教师合理的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相信学生会自己动手实验的。

还有,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放任自流”。有些教师把实验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一切全凭学生做主,例如:在探究磁铁性质实验时,教师给了学生一些磁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站在讲台上,任由学生自由实验。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也许大,但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实验时课堂难以掌控。教师的指导、组织、激励、调控、评价等在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条件被严重忽视。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很差。同时,限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的思维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验进展要随时予以关注,对学生的实验困惑相机给予指点,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进行贴切评价,把教师的“教”完全融于学生的实验过程之中,才能促进学生实验质量的提升。

再就是,有些实验敷衍了事,只做演示,不做分组。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不愿意准备实验材料,把有些实验简化为教师演示,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其实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把它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它费时费力,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乐意准备,乐意经历寻找材料的过程,乐意接触这生动活泼的大千世界,自然,我们的科学课堂就会精彩无限,我们的科学学习就会妙趣横生。

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 篇4

一、实验前精心的准备

1.在上生物实验课之前, 应首先编好实验小组, 按小组序号和座位对号入座, 并使之固定下来。可避免出现学生因争抢座位而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 同时又有利于对实验用具的保管。

2.教师应反复讲清实验课的重要性及意义, 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注意力集中, 按规范操作。教师应布置学生预习, 明确本节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 特别是记住实验的操作步骤, 对整个实验过程一一了解。

3.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 钻研教材, 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 设计好板书和教案, 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 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 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4.教师应对实验技术至少操作一遍, 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

二、实验中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 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手进行实验、直接操作观察的机会, 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 一桌桌进行巡视, 了解每组实验的进行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督促学生当堂做好, 只有这样, 在接下去的实验中他们才会重视并认真地去做。

三、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这次课标的整改更加强调了探究性实验, 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也是一个尤其值得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 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 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自己拟定实验方案, 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 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在讲述“细胞”时,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切片, 更深刻地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 并按照观察的事实绘出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图, 从而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点, 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怎样上好分组实验课 篇5

刘吉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起到了培养中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等技能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一般包括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等。

在初中课本中,大部分学生实验都是验证型的,其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物概念、规律,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目前,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实验仪器还不是很充足为了克服仪器不足的困难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一是实验前编好实验进程和学生组名单表,还要配置好全部仪器和材料。分组最好采用异质分组的办法,就是说把具有完全不同或者有较大差异特征的学生分到一起开展学习。二是要求学生阅读实验教材,充分预习,其中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思考题等,三是对学生进行实验纪律及安全操作的教育。为了克服仪器不足的困难,还可以采用两组合用或交换使用一件仪器;进行复式教学,即半数学生实验,半数学生进行其它作业等方式。

合作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方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作参与式学习中,所有组员相互沟通,相互支持配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责任。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灵活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可采用预习,复习提问,讲解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所需的理论知识,明确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例如可在上课学生按编定次序入座后,按组发给复习讨论题要求人人发表见解,经集体讨论完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反馈。

操作阶段。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巡视于各组之间,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进而掌握知识。

总结阶段。当大部分学生已完成了实验时,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总结,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创造条件上好实验课 篇6

我觉得做好物理实验关键的器材就是,电源、光源、和热源。

我们有交流电源,也有稳压电源,但是都不能替代干电池的作用。使用干电池要有电池盒,目前实验室中的电池盒,存在很多弊端,如:不易组装、不方便改变电压、经常接触不良导致实验失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自做了一种电池盒,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容易自做、容易组装、能够方便的改变电压、且不会接触不良,成功率百分之百。

至于光源,生活中有很多光源,但是都不能满足某些实验的要求。不是亮度不够,就是不是平行光,市场销售的玩具——“激光电棒”是较好的平行光源,但是光束太细,也不能满足某些实验的要求,如:演示凸透镜焦点的实验。还有的实验,需要具有一定颜色的光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曾自做了一个可以大范围改变角度的平面镜,来反射太阳光,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也有不足,一是受晴天和阴天的限制,二是不方便调试。我殷切希望得到这方面的帮助,得到理想的光源或信息。

至于热源,实验室中一般使用酒精灯,加热较慢,浪费时间且火焰晃动。我也曾做过改进,即在灯上加罩,能够提高加热速度,解决火焰晃动的问题。而我仍觉得不够理想,希望得到帮助。

除了上面谈到的“三源”之外,其它设备老化、损坏、落后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应该予以更新,以适应新教材的需要。

有关部门要引起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加大投入,设置专职实验员的岗位。把实验室充分的利用起来,把实验课上好。

如何上好体育“实验课” 篇7

关键词:体育,实验课,思考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已经深在人心。体育课的教学改革也在飞速进展,体育“实验课”在小学教研活动中经常的出现, 虽然实验课是体育教师事先经过演练的,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年轻一代体育教师的聪明和才智,特别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出创新的意识和新的教学理念,非常值得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推广,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体育“实验课”。本文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分析。

1 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充分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尽管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运动专长等有所不同,但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的学习、钻研教材,作好课的整体设计,书写好教案。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控制系统,任何教学都是决定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的目的和知识的既定性。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是否能达到,这就要看教学实际情况的随机状态。教学效果的好坏、水平之高低,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条件和教学的态度。

在体育“实验课”的备课中教师对教案的书写格式以及对传统的备课形式进行改进,采用各种新式的表格式备课,在备课中,教材的指导思想、教材的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德育和情感目标、课的结构及任务等一目了然,甚至连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波浪式”图表也列在教案之中,教案图文并貌非常的新颖,特别对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方面对学生“教之导之、时雨化之”,保证所教的动作不出现一丁点错误,为上好“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2 体育课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对一堂课的教材内容、生理负荷和教学组织的严格顺序和时间的合理分配,也就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及时间分配等。在“实验课”中教师对教材的安排和组织十分的合理,能够充分的利用场地,特别是在场地较小的情况下,教材内容之间衔接紧密,避免在上课的过程中,带着队伍来回的走动,从而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例如:教师画一个长27m、宽27m的正方形的场地,队列练习沿正方形做交叉行进, 投掷练习时将学生分配在正方形的四个边上,障碍跑沿正方形的四个对角线进行,放松活动也是沿着正方形对角线进行,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这个正方形,提高了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增强了时间效率。通过上面示例在“实验课”中要尽可能的在课的各个部分中开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组织结构的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也是课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对体育课的成功与失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体育“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体育课组织的过程中,要尽量多的分组,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达到理想的负荷强度;合理安排好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一般把新授和较复杂的内容放在基本部分的开始阶段,以便学生用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去完成。对强度较大或容易引起高度兴奋的内容,一般放在后面以免学生过度兴奋,影响其它内容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运动负荷的安排是这样的:上升阶段、保持相对的最高水平阶段、下降阶段,例如:在基本部分教学中从进行完第一个教材内容直接进入第二个教材内容,然后过度到结束部分。有的教师负荷安排比较新颖是这样安排的:上升阶段、保持阶段、略微下降阶段、最高水平阶段、下降阶段,这种安排主要是在基本部分的两个教材之间有一次放松活动,就是说一节课出现两次放松活动,这样可使整节课有张有驰,使学生的运动负荷更加趋向合理,起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目的。

3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在课改前的教材中(特别是小学体育教材),教材的内容已经很多年没有更换,比较陈旧,有许多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在“实验课”中,教师教学在《课程标准》总体思想的指导下,目标统领教材,对教材中的游戏内容进行大胆的改良,使教材的内容多样化, 教材不断的丰富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例如青岛市体育教师优秀课的评选中,有一位教师在进行完武术操教学后,游戏教材是根据类似内容自创的《滚车轮》的游戏,教师发令后,4个队的学生将4个大胶皮车轮同时向前滚动,通过场地上的木桥,从终点回到起点传给第二个同学,依次进行下去,哪一组先滚动完毕为胜,这个游戏比教材的换物赛跑更新颖而且更具有趣味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的素质,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一位教师自创了《抗旱保收》游戏,将学生分成4个组进行比赛,将放在场地中央大桶中的水,用自己手中的小桶,运回自己的队伍中,每一组循环完毕后,看一看哪一组运水运的最多为胜,使学生在游戏中不自觉的养成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高贵的品质。通过以上的例子,可见教师在教材内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给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资料。

4 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实施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确定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途径。科学的研究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有的教师在50m跑看似简单的教学中,用一张报纸放在学生的胸前,在跑的过程中,只要摆臂动作有错,报纸就会从身上掉下,促使学生能够较快的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进行游戏中将报纸一卷就可当接力棒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将投掷动作分解,将学生分成4组站在正方形的四个边上,将投掷的分解动作循环进行练习,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还有的教师在上述自创的《抗旱保收》的游戏中能够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游戏中用一句: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运的更快。使学生开动脑筋,发展了他们的智能素质。甚至有的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采用一块黑板和一张画了各种路线图形的纸,把枯燥无味的耐久跑变的生动有趣。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使我真正体会到“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这句话的真谛所在,也深深的明白在当今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 创造美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会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一节“实验课”奠定基础,在“实验课”中,教师不断发觉体育教学的艺术特点,特别是在创造性和表演性上表现的较为突出,教师流利动听的语言、干净利落的每一个动作、漂亮的练习场地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美的感觉,而这些也正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美育的一部分,例如教师在上课前将练习的场地进行“包装”,将破旧的器材布置的五颜六色,将投掷的沙袋栓上用电光纸做成的“彩龙”,将投掷用的横绳用“彩龙”拉起来,在阳光的映射下,流光异彩,顿时会给学生一种急切参加活动的迫切感,加上自身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仅仅这样简单的“包装”一下,将会收到预料之外的效果,会为你上好“实验课”增加信心。

上好物理实验课的尝试 篇8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 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 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 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 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 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 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做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 即边学边实验。

利用一些随手可得的日常用品、生活废弃物等, 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寓于简单的现象当中, 是演示实验的又一特色。如下例:

利用鸡蛋做几个小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 每个学生均可以独立操作。这样, 既可说明物理道理, 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1) 压强的决定因素实验。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该实验变以往的单纯感觉型变为感觉和视觉同时用, 增加了亲和力。

(2) 做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 点燃棉花, 并让它燃烧一会儿, 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 (稍大于瓶口) 置于瓶口上, 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 被压入了瓶里。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的作用转换为有形的、可观的现象, 这是演示实验的又一特色。

(3) 做物体的浮沉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 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 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 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 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 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9

一、科学实验课的三个标准

1.学生的活动参与状态。

主动参与、自主参与和被动参与, 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观察标志。老师说, 学生做, 学生不动脑筋, 没有思维参与, 这样的活动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参与———反映出学生有动机、有想法, 有积极的思维参与进来了。要让学生为了任务而查资料, 这样就失去了主动性。自主参与———学生更进一步深入到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比较、选择和决策层面。

2. 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二个观察标志是“活动空间”, 这是从“主要活动”角度观察的一个标志。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要敢于质疑, 愿意讨论。

3.探究活动设计的简单而有效。

如果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太复杂, 往往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反而把学生搞糊涂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思考活动的指向性和适用性, 把探究活动设计的简约而有效。《科学》课本上的许多活动都是经典的教学素材, 有时候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 课堂教学应追求简约, 如果一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 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 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 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二、自主开发教学资源

器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学生没有课本仍然可以上好科学课, 但是没有器材就很难上好科学实验课。实验教学离不开教学仪器的使用, 如果现有的教学器材不能再适应教学活动, 就需要我们科学老师积极改进已有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创新设计自制教具。

1.精选典型材料。

典型的材料应该是有目的的材料。挑选材料时, 在保证材料有目的的前提下, 可以减少探究材料的数量, 从而实现材料简约。《沉与浮》一课, 第一个活动是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第二个活动是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三个活动是感受浮力。我觉得只要材料选得典型, 就可以减少材料数量。教材中给了两种典型材料:橡皮泥和小塑料瓶。活动一:橡皮泥沉下, 塑料瓶浮起。活动二:小瓶装上重物沉到水底, 橡皮泥捏成船型和空心浮起。活动三:向下按瓶子有顶手的感觉, 橡皮泥在水中感觉变轻了。学生根据这些简约但不简单的实验材料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2.寻找替代材料。

教学中有一些实验材料不太方便, 那么我们可以寻找一些简单的可以替代的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如:三棱镜的色散观察实验, 我利用烧杯装水替代三棱镜, 光通过装水的烧杯后发生色散, 学生也能观察到美丽的光谱, 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彩色的光芒, 学生们都很兴奋, 学生们有了探究的欲望, 达到了探究的目标, 实验装置虽然很简单, 但实用有效。

3.改进已有教学仪器。

在教《倾听声音》一课中, 探究“声音是物体由振动产生的”时, 我给学生准备了小鼓和绿豆、音叉实验材料。敲击鼓面, 学生虽然看不出鼓面在振动, 但能通过鼓面上的绿豆跳舞, 感觉到鼓面振动。有的同学反映音叉的振动不如绿豆跳舞明显。我把音叉放到水盆中, 平静的水面可以荡起波纹, 我问学生还有更好的办法看到音叉振动吗?有的学生就指出可以在音叉上沾上彩条, 我试了一次, 感觉比放在水中还明显。

4.创新设计自制教具。

老师们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常会根据自己执教班级的学生的特点, 制作切合实际并符合课堂实验需求的教具。可以说每一种自制教具, 都是一种凝聚了教师富有创意的设计活动, 体现了教师的智慧, 是教师创新的成果。有效的自制教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提升课堂效率。好的自制教具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10

一、做好实验设计

(一) 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科学来源于实践, 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科学的奥秘, 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科学始于观察科学, 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科学。如“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 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为什么淋湿的衣服会干?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或下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现象, 总结科学规律,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提供了条件, 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实验设计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实验, 得出自己的结论。小学生一般年纪小, 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 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实验设计要丰富活动形式, 以吸引学生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为基础。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亲自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向下压, 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 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能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之后, 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 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样的课堂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感受,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件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 他们想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 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 可让学生捕捉各种昆虫, 并进行认真观察、研究, 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 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 做到心中有数, 进行实验设计方时可如鱼得水, 运用自如。

二、做好实验过程的指导

(一) 动手实验, 培训骨干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就要对科学教学中的每项实验事先进行一下实验, 这样才能更好得了解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地方的材料需要更换, 哪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有位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 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 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才克服了这个难题,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 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 原来是没有做准备实验。总之, 教师做“准备”实验, 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 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每一小组成员都进行指导, 因此可以挑选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必要时还要对他们事先进行培训, 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组员, 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二) 制定制度, 养成习惯

小学生进入实验室一般都很兴奋, 摸摸这儿, 看看那儿, 将老师提的实验要求全都忘光了, 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因此, 教师要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可以有效防止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失误和事故, 也为顺利完成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 读懂说明, 明确要求

每一个实验盒里都备有多项器材, 能够进行多项实验, 为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必须按照实验盒上的说明和老师的要求有序进行。例如:在第六册《科学》电流和电路的实验中, 不明确老师讲解的电路的并串联关系, 不按实验说明中的步骤进行, 就难以总结出哪两种状态下灯亮些, 哪两种状态下灯暗些, 还有可能导致短路现象。

(四) 分步进行, 做好小结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下一篇:未成年人刑事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