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25

《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篇1:《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潮流。各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行动方案,在宏观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并要求12岁会上网。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观念。日本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活用能力”。国内广州、北京、上海等被列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都在研究如何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研究网络这一格局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机制,是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校的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完善,宽带网的接入;以及家庭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网络畅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理论总结,对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

育中的运用,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点工程,随着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教育方法和学校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尤其,信息化社会及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愿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合格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探讨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对传统的教学弊端的分析,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进一步验证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科整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可行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

2、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探讨

3、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课程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在现代教育思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优”进行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研究。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具体如下:

(1)教学实验法

应用教学实验法来研究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2)行动研究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验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

(3)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典型案例的研讨分析,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3、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3.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班级,对实验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以及电脑操作熟练程度,有效地指定实验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相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更新观念。

(3)课题研究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交流探讨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3------2013.8)

(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精美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技巧。

(2)建立教学资源库,完善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课件、试题,教学视频等。

(3)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评定及总结,并不断地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

(4)完善课题专题网站建设,进行课件、网页的评比。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3.11)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出细致的分析、总结,形成网络时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基本经验。

(2)进行课题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3)进行实验课题的结题和汇报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课题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方法做出很多尝试,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发展研究,符合当前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网络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的创新。

2、实践应用价值

本课题具有现实应用价值,也顺应新时代信息社会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将对其终身学习有明显的帮助,并且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社会生存能力。

篇2:《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很多的人观念还需要转换,采取的措施还需要加强。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传统的“三机一幕”到多媒体计算机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专家认为,我国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最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对课程的实施作以下要求:要变单纯的接受式为体验式、研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教育家彼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知识经验得到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是教师着力要努力的方向。因此,进行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无论从国家、教师、学生哪一方面来说,均具有实践价值。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

我们今天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课程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

二、研究目标

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门课程,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基本目标的着落点都是学生。可以这样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个性健全发展,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双重目的,但是其基本目标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所以我们强调和力求实现的是以下目标:

(1)创建既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本质特点的学习环境;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案例资源库;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与应用,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与应用模式。

(2)信息技术环境中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4)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要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8)通过本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学思想观念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教育技术的管理与研究水平。

三、研究意义

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环境”和“研究性学习”是两个独立的元素,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当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会产生远胜于两者相加的效果,因此,我们把研究性学习放到信息技术环境中去,使它们环环相扣、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最优化效应。

信息技术环境中,互动内容显得丰富而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可以在开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可以较快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直达主题。人机互动可以随时分析人们的交流意向,产生预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曾经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的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体现“自主”,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规范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就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就研究性学习课程而言,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我们不必与传统学科课程那样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其内容的把握必须基于以下几点原则:

1、过程性原则:在力求科学结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2、自主性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研究整个过程中,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评价以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为主。

3、社会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的课题。

4、综合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可以确定地说,“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实施应体现综合性原则,就是围绕某个专题引导学生多方面跨学科进行讨论,激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5、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环境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研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策略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

(1)请学生演示所自学的内容。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试行了在课堂上把一些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自学完成,并向全班演示操作效果。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式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式学习。随着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设置上我们试行了指导学生在教师自己建设的网站中学习。将教师手中的现有资料投入到网站的建设之中,然后启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充实正在建设中的网站。在网站中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发表自己创新立意的空间。

(3)学校对教师的指导。

以报告会、专家讲座、座谈会、发放学习材料等形式,将树立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作为起步,帮助教师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第一是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时代意义;第二是执行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的专门课程。

开展比较研究,明确和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实质。

推荐成功个案,明确和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方法。学研并行,学思结合,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纳入学校“七认真”、“教学能手”等考核。

(4)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时,教师的重点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实施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7人组成一个课题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指导教师常常会利用讨论区BBS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共享研究的阶段成果或最终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所应用的BBS是一般树状结构的讨论区,这类讨论区在支持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研究中存在一些固有的弱点:

(2)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课题的研究。

(3)文献法:检索、整理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4)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研究现行教学中影响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因素,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实验法:选择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在教学情境中,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条件下进行。

(6)个案研究法: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典型的教学模式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研究“学”与“教”的个体差异性,揭示某些规律及本质。

(7)行动研究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提出学生学习方式良性转变的一般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创新的一般策略,定点试验,观察讨论,修订完善。实验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

(1)建立研究机构。由教学副校长、教研处各主任、教务处各主任、各教研组长、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等共同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教学副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2)课题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3)确定课题研究的总体方向,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完成课题申报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 、研究阶段( )

(1)收集研究学校现行研究性教学的各种信息,及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参与研究工作,按预定的设计日程进行工作,开展课题的研究。

(2)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在研究作进一步的修正写完善。

(3)对课题组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 )

(1)各课题实验单位的研究人员形成结题报告并上交课题负责人,比较整理出优秀成果,物化优秀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

(2)评价、总结实验研究报告。( )

(3)成果整理、推广,资料归档,最终写入课题终结报告。( )。

篇3: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一网络信息传播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 信息鱼龙混杂

在现实社会中, 如果要向未定的人群发布信息, 必须通过电视台、杂志社、报社和出版社等社会信息过滤系统, 而且费用不菲, 这些部门无疑起到了一个信息“看门人”的作用, 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 对公开的信息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而在因特网上, 发布信息非常简单, 既不需经过社会过滤, 费用也极其低廉。比如,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一个人也可以发行电子杂志, 一个人的传播力量, 其实已不亚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了。

信息发布的自由性造成信息数量上的爆炸, 各种信息像疾风暴雨般朝我们扑来。如一些商业性和娱乐性信息与学术性信息混淆在一起, 还有就是一些个人网页, 除了作者本人很少有他人感兴趣, 但是也占用了公共资源。当我们要查找某一资料时, 所有资料都将不分轻重地摊在面前, 如此硕大的信息网, 使人犹如大海捞针般难以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

2 助长写作剽窃

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发展方便了广大网民, 同时也为文化盗窃造就了便利条件。在网上只需要复制和粘贴两次鼠标点击或热键使用, 便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轻松地完成整个盗窃过程。在大学校园中, 学生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是一种普遍行为。不少大学生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有一次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管理思想史课程的作业, 要求对几个著名的管理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述, 结果发现六十个学生中只有五、六个学生是自己的评述, 其余都有明显网络下载的痕迹, 而其中被两个人同时使用的文章竟然有四篇。网上剽窃的行为侵犯了知识产权, 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术风气, 同时也使大学生原创能力越来越退化。

3充斥不良信息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一些不良信息趁机渗入,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色情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的传言以及扰乱社会秩序攻击现实制度的一些反动言论。同时, 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 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讲无疑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比如黄色信息的传播。上网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入口漫游到黄色网站去。尽管我国政府已经下大力气关闭了几乎所有黄色网站, 但一些不法分子仍然利用互联网上“点对点”网络、“BBS”论坛和视频聊天室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

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 觉得反正见不着面, “瞎讲讲没关系”。于是在互联网上通过发贴、跟帖、电子邮件等方式散布虚假、恐怖信息, 如有的在某论坛发表言论, 扬言要对政府机关实施自杀式爆炸袭击;有的由于对所在公司行业规定的不满, 在论坛中煽动该行业员工罢工;还有网民在网上公布几个人的照片称这几个人是小偷请大家留意, 而这几个所谓的“小偷”也许只是和发表言论者有矛盾。对网上这些不良信息如果不加辨别盲目跟从或传播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或侵犯他人权益, 或扰乱公共秩序。

4上网时间过长

有些大学生长时间在网上浏览、游戏、聊天等,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上网费用的增加也加重了家庭负担。随着年级的升高, 大学生网民的上网时间逐渐增多。据报道, 我国大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7.1小时, 晚8点上网人数达到顶峰。由于经常沉迷网络, 有些学生逃课, 或在课余时间或晚上上网, 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通宵上网, 往往导致第二天精神疲惫。网络本应是帮助人们学习的工具, 但他们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利用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而是沉迷于聊天和游戏, 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 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1增强信息甄别能力

网络上的资源十分丰富, 查找起来又非常方便、快捷, 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和科研服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 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某个方面学术前沿的信息和在某个问题上各种各样的观点。

一般来讲利用搜索引擎是较为常规的网络信息检索方式。如百度、google或在搜狐、新浪、163等网站上都有搜索引擎。用户输入关键词, 搜索引擎就可以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并将检索结果提供给用户。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的优点是省时省力, 简单方便, 检索速度快、范围广, 能及时获取新增信息。其缺点在于检索准确性不是很高, 与人们的检索需求及对检索效率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像比较大的知名网站发布的信息和某些专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 (有出处的) 比较可靠, 而一些网络论坛、博客文章等因为发表信息的自由性而使质量难以把关, 只能作为参考。

另一种查找方法就是顺链而行。一般网页上都有很多链接, 在网上查取信息时可以通过链接从一个网页转向另一相关网页。有些类似传统文献检索中的“追溯检索”, 一轮一轮地不断扩大检索范围。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相关信息, 但是因为网络链接很多, 有的时候可能被一些抢眼的题目吸引, 在顺链而行的过程中偏离检索目标, 或迷失于网络信息空间中。所以要提醒学生在网上浏览要有目的性, 努力克制自己不被其他无关的信息所诱导。

2端正学术风气

大学生将来要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有的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树立起来, 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在社会上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 端正学术风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如何端正大学生的学术风气呢?

最近国内一些高校在对学术剽窃行为的惩治方面加大了力度。如前不久, 因为剽窃他人论文和考试作弊, 太原理工大学1名博士、两名硕士、1名本科生被开除学籍。但是也有人认为, 这种事后惩处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但难有长效,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促使大学生学术态度的端正。

首先, 教师要以身作则。“师者”不仅仅只是一个学问、技术的传播者, 更重要的, 作为“师者”, 还要做操守道德品性的榜样。近年来国内抄袭、学术造假等事件屡屡发生, 学术风气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自觉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为大学生树立城信的榜样。

其次, 要让学生清楚抄袭和学术引用的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凡是在独立署名的学术作品中未说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而使用他人作品者, 均属抄袭。引用则是“在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的前提下 (一)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因此引用与抄袭之间的界限在于使用他人著述是否注明出处。凡是引用别人独立的观念或者成段的语言都应该注明出处。

第三, 结合学生学术能力提出要求。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学术能力, 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要求, 避免过高和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以免加剧论文抄袭的泛滥。

3 注意信息安全

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我们无法对计算机另一端的人更多了解并信任。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或者有不良倾向的信息不要轻易向网上发送, 尤其是一些商业信息如网上购物、网上招聘要谨慎从事。网络虽是虚拟的空间, 但并非和现实毫无关联。网络社会不过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现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除杀人、强奸、直接伤害等直接人对人的犯罪活动外, 其他现实社会中的犯罪现象在网络中大都有所体现。比如, 诈骗、偷窃、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等, 因此在网上的交流活动中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 保护个人权利不被侵害。

同时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不要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 有关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规中明确规定,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应承担民事责任。对于网上散布的虚假、恐怖信息, 扰乱公共秩序、混淆视听的信息, 不能偏听偏信, 盲目跟风传播。按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这些行为都是要严格查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就有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 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 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4 健康使用网络

现代人在充分享受计算机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的同时, 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甚至痛苦。网络成瘾症就是因此而产生的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的类型五花八门, 有网络交际成瘾、游戏成瘾还有信息成瘾。信息成瘾包括色情信息成瘾和强迫信息收集成瘾。所谓色情信息成瘾是指上网者迷恋网上的色情文字、色情图片以及色情图像等。有专家指出, 每周花费11小时以上用来漫游色情网站的人, 就有色情成瘾的嫌疑。所谓强迫信息收集成瘾是指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因惧怕所拥有的信息不足而不停地上网漫游或搜寻信息。有人把这种情况叫做网络信息缺乏恐慌, 有些患者下线后还担心错过什么“重要”信息, 即使这些信息无关紧要, 但总强迫自己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有的患者甚至夜间突然醒来, 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 到网上“浏览”, 看有没有重要的信息。患有网络成瘾的人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 并经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冷淡、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 严重危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醒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严格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避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 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 影响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倬, 张瑜.论高校网络德育中需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J].教学与研究, 2005 (11) .

篇4:《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关键词 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中学生

1 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因素及其学习存在的问题

1.1影响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外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因素以及技术。外部资源和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个环境具备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完善学生的认知策略。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支持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协商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协作交流能力。

1.2存在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中学生不仅要处理学校给他们的压力,考虑各种各样的考试以及名次,同时还要面对家长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接受着学校和家里为他们安排的各种学习任务。被动的听从安排,导致中学生身心俱疲,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学习恐惧心理,从而生成了形形色色的问题。

(1)上课时不能够专心听讲、总是走神:有些学生刚开始上课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可是听着听着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了,思路就跑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再回过神来时已经跟不上老师的节凑了。如果学生的自制力差的话,课上听不懂的东西课下就很难自己主动的去搞懂。

(2)学习时,情绪不振,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很难专心:学生学习,除了课堂以外,平时的学习也是关键。平常学生自己看书或自习时,他们的目光和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外来的事物或声音所干扰。相对于不知明的东西,书本和习题作业显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对其也是兴趣缺缺。

(3)总觉得老师留的作业太多,总是完不成作业:学生每天做业到很晚的时间。因为自己看电视、听音乐写作业等,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花了好多时间还完不成,时间长了以后就对作业产生了厌恶感,每次看到作业对烦,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经常受老师批评,成绩还上不去。

(4)平时见到老师也没有什么问题问,可是老师问的问题总是不会:每次老师问还有什么问题的适合,自己总感觉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看到其他同学问的问题,自己也不明白;而且老师提问的时候,自己也答不上来。长此以往,自己就对知识点理解出现了误区,掌握不好,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造成隐患。

总之,中学生在学习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标、学习意识、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和问题。

2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主要是指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努力,在充分考虑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营造一种友好的、和谐的、开放的,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氛围。

2.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学质量达到理想成果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否优化,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课堂的教学媒体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不振,效率低下。传统教学对于板书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教师对于板书何时用、用在哪块内容等方面要做出考量。对于视力不好的同学,或者天气不好等情况下,学生上课更心不在焉,这些反而使得板书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而网络环境的教学具备形象性和多样性、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和自主构建的精神,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2利用新型教学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改变应试教育课堂中压抑的氛围,也可以从多种感官上对学生进行授课,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展现学习内容,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灵活记忆课堂知识,避免学生既要听课,又要记笔记的矛盾事件。而且它使得各块知识关系明朗直接化,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摆脱了盲目学习和浪费时间的现象,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热爱学习。

2.3寻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优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相较于传统教育,利用信息技術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乐趣,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课堂,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始终跟随着老师的思路,从内心对学习的兴趣,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2.4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并学会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还要培养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丰富知识面,拓展思维力,有效地促进课业知识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自己的求异思维和敢于大胆创新,探索真理。

2.5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能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而且,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使学生避免遇到考前面对厚厚的笔记本却不知从何处下手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应付考试。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不再仅仅依靠于教师的讲授和局限于书本的学习,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广泛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更为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彦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篇5:《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1、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课

・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信息。

・知道计算机的组成,知道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

・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熟练Windows和IE浏览器等的操作。

・熟练使用画图、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初步学会简单的制作FrontPage。

・能利用计算机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

・知道网络安全,做到绿色上网。

・了解知识版权的有关知识,尊重知识版权。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从网络中发现信息,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问题)从网络收集信息。

・信息的分析: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

・将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信息的加工:是指把多种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①综合②重组③交流。

・将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信息的利用: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学生自我命题作业。

・信息的评价: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

・辩证地看待信息,加强网络道德、信息免疫教育。

・解决信息迷航。

2、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①知道什么是信息,了解从网络收集信息的方法,初步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方法,能收集一些信息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能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研究成果能在小组内用语言交流。(信息素养一般)

②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从网络中查找、探究信息。较好地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方法,有一定的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能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研究成果乐意在班级内用语言交流。(信息素养较好)

③ 能够主动地从网络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能够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把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页的形式与他人分享。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素养好)

(2)评价方法:

①学生自评,同学互评。

②形成性测验,实际操作考试。

③成果汇报(Word、PowerPoint或FrontPage)。

七、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文献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边研究边总结,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八、课题研究思路

1、本课题准备从三方面抓起:一是做好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力求让教师在技术层面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在信息课上,做好对学生利用网络能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三是建立网络环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用信息中发展信息素养。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对象是中高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中进行研究,有很多地方要了解学生、教师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这些要用到调查研究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能否影响其他能力等研究中,势必要用到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于形成各种有效的培养方法等方面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经验总结法。

2、研究阶段安排

1、准备阶段(.3―2006.8)

①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建立基础资料,特别是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②课题组成员培训,理论学习(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等),计算机操作。

2、实验阶段(2006.9―.5)

①紧紧围绕课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

②做好研究过程中价值体现的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并研究学生的动态,发掘基于网络环境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加以实践,积累案例和经验,形成阶段性报告。

③举行研讨,交流心得,对下阶段的课题研究进行研讨和部署。

3、总结阶段(2010.6―2010.10)

①收集、整理材料②学生作品、教师论文③形成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别一方面其他学科通过课程整合的形式也同时进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阶段一:加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素质。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研究能力。

①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与经验。

我校已经为骨干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在每个办公室配置至少一台上网电脑,网点布到每个办公室,为教师上网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结合学校层面为促进教师学习而制定的制度,在课题组倡导实验教师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理论查阅与学习,如今,实验教师都已习惯甚至离不开利用这一手段。

②理论学习形式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研讨与反思相结合;定期为实验教师推荐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比如有共性的学习内容,我们经常集中进行专题学习,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已经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中的相关论文;此外还要求研究老师联系自身研究的需求,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我们学校网站的本课题专栏中,我们设置了“论文交流”栏目,除了上传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外,还转引一些值得学习的论文供教师研读。

③学校通过订购大量教育专著、杂志、数字资源供教师借阅。特别是数字资源,教师借阅积极性很高,通过借阅台账可窥一斑。

④组织教师外出听课,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

⑤邀请专家、上级领导作讲座,引领教师沿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学习与研究。

我们在开题之初曾邀请市馆及区有关专家领导给予我们指导,通过与专家对话,我们才能及时调整研究策略与方法。

2、开展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①组织以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如我们已经开展了网络应用技巧、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培训活动。如今,教师都已能够根据自己课堂需要自制课件,不再单纯依靠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

②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校内发挥骨干引领、辐射的作用。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我们学校采取三级梯队管理,一级梯队为信息技术教师,二级梯队为课题组实验教师,三级梯队为其它教师。通过三级管理,可以允分发挥培训到转化为实践的能效。

阶段二:落实措施,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

1、加强课题研究制度建设,使课题研究有章可循。

①为了给课题组创造研究环境,我们实行例会制。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②为了有效督促研究的有效开展,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课题研究考核细则》,每学期都会根据考核细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考核,同时学校也会对课题进行考核。

2、扎实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安排研究课,在研究课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才使得佘福全、韦天星、张桥等教师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在实践中强化实验教师的研讨与反思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结合研究实践撰写总结、论文,从开题至今,我们组已撰写多篇经验总结。

3、通过竞赛与展示对实验教师进行激励与肯定

每学期我们都开展学习网站制作比赛、网络整合课展示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老师从纵向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从横向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为未来找到努力的方向。从这些活动中也可体现教师们的教改思想,反映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阶段三:实践研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制定评价体系,为研究提供参照指标。

篇6:《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XX年1月――XX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XX年9月――XX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XX年7月――XX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XX年11月――XX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9、经费自筹为主,其余费用由学校承担1部分。

篇7:《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关键词界定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本课题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因特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在我国,教育科研网已启动,将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在省内,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也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所应具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构建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本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乃至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四、本课题研的创新之处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顺应知识经济和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中学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体现了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信息技术除了应用于自身学科外还可以深入到其它学科中去,改变学生的学习。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而且促使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倾向于依靠教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 老师安排学习任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非常淡薄。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观念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本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靠自身的水平来进行,不能教条的强迫学生去学某些知识;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主动地得以实现。

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自主学习应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确立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控制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评价学习结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以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构想,我们将着重进行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探索英语学科在内容与形式上对网络环境的需要程度,从而优化课程整合的过程。

3、借助优化的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编写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4、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调控学生心理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假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假设:网络是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英语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3.经验总结法。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5.实验法和个案法。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的研究活动除了渗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结合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兴趣的活动来进一步开展和研究。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约为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6.10—2016.12)

主要是理论学习,学习我国各地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比较宏观的了解和把握,进一步制定详尽的计划和方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意义,制定计划。

(2)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和培训,申请立项。实施阶段:(2016.12—2017.08)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方案,运用网络上实验课;

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等。

总结阶段:(2017.08—2017.12)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力争出一套成果汇编,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的成果作好准备。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优异。学校教科研风气浓厚,每年都有上百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我校已经建成运行稳定的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160个,课题组成员每人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为课题组在每个年级准备了两个实验班,便于做对照实验。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投入课题研究,补充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设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研讨及购买资料所需经费由学校审批报销。为激励研究人员出成果,对课题研究做出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习手册:《前期学习资料汇编》

2.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 3.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提高》 4.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5.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口语交际提升》

6.研究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本课题组成员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能完成本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李柯,课题主持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高中英语高级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多年一线教学和研究经验。夏志平,贾菊芳,文勋,李智超四位教师都是中学一级教师,武安市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曾撰写《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方式》《也谈MOODLE辅助高中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的可能性》等论文数十篇。他们能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甚至通过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在县内外交流,能较好的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

李柯:负责课题总调度 夏至平:理论研究 贾菊芳、李智超:课例研究 文勋:资料收集整理

十一、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信息技术》—陈

纯—浙江教育出版社。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文—《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刘向永—中小学电教。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教育技术研究,2000(4)。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12。张建伟,卢达溶《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曹

篇8:《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1 调查方法

1.1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形式, 由课题组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定调查内容, 各班班主任利用统一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的数据由各班汇总后统一上交课题组。

1.2 根据调查数据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总结, 找出适合我校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高二年级12农牧、12汽计班的学生。

3 调查结果分析

现在,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各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 这为学生接触和接受新事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带来了有效的途径。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对于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着决定性作用。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网络环境的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健康、正常的利用网络环境, 对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技术及软件资源满意的达69%, 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满意的达52.85%, 认识自己的学习任务比较重的只占0.07%;能较好的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 有的也和一些老师建立了交流的平台, 比如QQ、微博、微信等, 18.09%的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资源查找相应的教材内容, 力求发现问题, 适当的做笔记, 有的放矢,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2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情况。

目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上,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学生是主体。老师也能布置一些相应的课后思考题, 为有能力的同学提供空间, 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32.85%的学生能利用互联网络查询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难题, 86.66%的学生能熟练地在网上搜索信息资料;但是还有17.61%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 不习惯利用互联网去查询、解决问题, 89.52%的学生有自己的微博, 100%的学生有自己的QQ。与传统教学相比, 喜欢信息化教学的有87.90%, 大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 教师也经常性的鼓励同学们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得到锻炼。

3.3 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调查:3.3.1学习的状态与希望。56.66%的学生自信, 自律, 自我感觉良好, 47.61%的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14.28%的学生有目标, 但毅力不足, 时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33.33%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19.04%的学生自我约束不强, 需要老师或家长的严格监督, 19.04%的学生被动完成学习任务;52.38%的学生自主支配学习时间, 23.80%的学生有一定自主权, 23.80%的学生家长支持, 老师指导。3.3.2自主学习的方法。66.66%的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 已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能经常利用网络获取自己的学习资源;28.57%的学生没想到采取别的学习方法, 一直坚持自己效率不高的办法;4.76%的学生曾试着去实践别人介绍的学习方法, 但一段时间后又放弃了。解决作业中的问题。38.09%的学生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 57.14%的学生把同学做对的作业拿来抄一下, 4.76%的学生查阅有关参考书或请教别人。以上数据说明:很多学生已掌握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 但还有不少学生在读死书, 学习依赖性强。因此, 自主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刻不容缓。3.3.3知识的来源。57.14%的学生认为是坚持不懈的自主学习与实践, 42.85%的学生认为是课堂老师的讲授。3.3.4学习心态。学习的信心, 61.90%的学生充满胜利自信, 19.04%的学生感到困难, 信心不足, 19.04%的比较有成功的把握。大多数学生充满自信, 但是也不可忽视42.85%的学生存在焦虑心理。

4 调查结论

4.1 中职生虽然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也能想到利用网络来查找资料, 自主学习, 但是往往不能落实到行动上, 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关注。

4.2 多数学生自律性不强,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 即使定了计划也不能坚持不懈的执行。教师的检查督促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处。

4.3 多数学生没有找到合理、科学的自主性学习方法, 对教师、教辅书的依赖性较强, 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缺少主动性, 缺少定力, 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同时, 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容易浏览其它的网页。

4.4 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既重视学习, 又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既渴望好成绩, 又比较懒惰。当成绩达不到自己、或是家长、老师的期望值时, 就会感到焦虑。教师还需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4.5 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易受别的因素的干扰,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繁多的信息会使学生本末倒置。

5 几点建议

结合调查结果,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 在提高学生自学性学习能力方面,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平等性策略。教学中, 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 利用信息化水段, 开展信息化教学,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互动性策略。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 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信息化策略。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学习开辟了新天地。在这一环境下, 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最大的信息量, 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形成乐于学习的内在的意志品质。

方法性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复习、自主质疑、自主探究等, 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评价性策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自我控制, 反馈、调整。学习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兴奋状态等, 对所学知识作自我反馈, 评价学习效果。对学习方法、学习状态等进行调整, 使自己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摘要: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那个疯一样的女子作文1200字下一篇:茶文化与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