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

2024-06-24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共6篇)

篇1: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应急管理工作安排部署,成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体系,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现将我县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现有常住人口8万余人,辖21个乡镇,87个行政村、1个社区。目前,全县共有地灾隐患点99处,山洪灾害危险区121处,中小型水库1个,水电站1个,危化品生产企业9家、甲醇站2家、烟花爆竹2家,应急管理责任重大。

二、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2019年3月,根据行政机构改革方案,由原县安监局、县政府应急办和县民政局救灾职能划转后,正式组建应急管理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其中县应急管理保障中心、县防震减灾局两个正科级机构划归应急管理局代管,县消防救援大队归口应急管理局管理,原县政府专职消防队划转应急管理局并组建县应急指挥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我县应急管理局共有编制44人,在编人员43人(其中借调州级单位2名,公安局借用24名,县政府办借用3名),实际在岗人数14人。应急管理局行政其中行政编制6名,工勤人员1名,安全监察执法大队事业编制(参公)3名;

应急管理保障中心事业编制(参公)7名;

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事业编制27人。局下设办公室、应急管理股、安全监管股,承担县安委办、应急委办和防灾减灾委办工作。同时,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安全生产、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等18个指挥部,为启动应急响应、抢险救援、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有序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需要。

三、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为确保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快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应对,我县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已启动全县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修订,防汛、地震、自然灾害等应急预案已完成修订。县应急委按照各部门职能职责编制和修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厘清应急委成员单位之间“防、救、治”的关系,同时要求各乡镇、企业修订完善各自应急预案进行,初步形成了“优化、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县拟于5月上旬开展汛期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桌面推演,5月中旬组织开展汛期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全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span>

四、应急管理救援物资及后勤保障工作情况

一是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全县应急管理工作。其中,应急专项预算资金100万元,用于应急救灾、救援后勤保障。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经费1万元,用于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宣传、监测和地震应急演练。

二是应急抢险救援物资情况。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5处,其中县本级4处21个乡镇各1处。全县现储备有铅丝笼200个、沙袋6300条、风力灭火机81台、灭火水枪60套、融雪工业盐5吨,储备帐篷、棉被、御寒衣物、照明设备、移动厕所等物资5000余件(套),大米6000吨,面粉600吨,食用油4吨,有效保障突发性事件期间物资供应需求。

三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情况。现有专业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10人,职工扑火队1支20人,公安、志愿者、医护、交通、通信、电力等行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7支649人。

四是应急救援装备设施情况。全县现有消防车4辆、救护车4辆、扑火类工具11500余件(套),发电机27台、短波电台1台、对讲机31部、卫星电话11台、应急通信保障车1辆、应急电力保障车2辆,各类大型救援32辆,救生设施设备千余套,设立县城、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共82处。

五、应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目前适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两个方面。

2019年执法工作突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县共派出安全监管督查组571个,检查企业(场所)909家次,查出整改隐患496项,下达整改指令496项,整改496项,投入整改资金253万元,整改率100%。同时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防范转变,2019年立案查处4起,罚款6.2万元,有效杜绝了群死群伤事故发生。2019年“8·20”特大洪涝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依照有关法规和应急预案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随着州应急委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后,依照规定又调整为二级应急响应,并依法及时采取交通管制,对县内滞留游客进行疏散转移,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风险隐患多。我县多数生产经营单位仍属劳动密集型、人员密集型企业,“低小散乱”现象还较为突出,加之企业分布在全县各地,地处深沟,距县城最远的企业近百公里,导致管控难。二是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广。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89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近年来,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三是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境内企业有的建设年限较长,设备技术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改投入大,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一线员工多是当地的村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企业管理也面临具体困难。四是安监技术力量薄弱。当前,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还是靠“运动式”大检查来推动,对工业园区危险品化工企业和境内6个加油站缺乏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无法有效进行监测预警。五是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由于涉及面较广,导致部门与乡镇之间开展联合演练、合作交流少,一旦发生跨区域、大范围自然灾害或突发性事件,应急响应及救援速度将受到极大影响。

下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应急装备配备方面。建议省上级在应急指挥车辆、应急通讯设备、应急指挥包等应急装备配备上给予基层更多支持。二是在应急能力提升方面。建议上级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应急管理系统人员培训,并在预案编制、制度规范等工作业务上给予更多指导,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三是在应急资金保障方面。受地质地貌和“5·12”地震影响,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且隐患点多,今年“8·20”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全县3294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1997.64万元。后期恢复重建资金需求量大,但本级财力有限,建议上级在应急资金保障上给予更多倾斜和支持。四是在应急平台搭建方面。地处州的腹心地带,是连接、、、、等市县的咽喉要塞,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建议上级适时在我县开展州级层面的大型应急演练,提升综合应急管理能力,从而建立健全全州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篇2: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

按照省《关于紧急开展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街道针对应急能力建设情况(队伍、物资装备、应急联动建设情况、问题原因分析、建议措施等)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领导机构,完善指挥体系

(一)健全领导机构。

街道成立由主任任组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派出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科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人武干事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对社区实行定期调度、考核、督察督办、问责约谈等工作机制。

(二)完善指挥体系。

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现场救援组、后勤保障组、新闻宣传组、善后处置组。各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完善应急预案,规范信息报送

(一)制定并按期修编预案。

街道办事处制定了《街道综合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防儿童溺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汛工作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等各项应急预案,按照市、县有关要求定期做好各项预案的修编工作。

(二)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

要求事发地社区对于突发事件信息、重大紧急信息,必须第一时间向街道办事处报告,统一由街道应

急办负责收集、汇总后,向县应急办和相关部门报送,对因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损失、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严肃进行追责。

三、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值班值守

(一)壮大基层应急救援力量。

一是按照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统一指挥调度,街道负责组织应急人员参加河道、桥段防汛抢险工作。按照街道配备的应急抢险人员额,街道配备1个应急队,员额30人;1个防汛分队,员额26人;二是办事处机关、各社区、行政村现有应急救援队员1337人。办事处、各社区由主要领导带队,分管领导负责现场指挥。三是办事处及各社区安全监管、食药监管、环卫管护等专业人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开展隐患排查,强化落实整改,将各类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

(二)强化应急值班值守。

办事处建立了《应急管理值班值守工作制度》,双休假期、放汛期间、重大节日、气象台发布预警的极端恶劣天气等时间节点,机关及各社区每天安排1名班子成员、1名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全体机关干部、社区“两委”成员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

四、备齐应急物资,抓好演练宣传

(一)认真储备各类应急物资。

每年对各社区应急储备物资进行一次清点检验,对失效破损的物资及时更新补充,编制“应急物资”台账。

(二)抓好演练宣传。

办事处安监办公室每年在各社区举办实地灭火演练、消防逃生演习。广泛通过各种方式,向街道民群众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好局面。

五、存在的问题短板

一是街道、社区财力有限,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

街道社区目前尚无专业救援车辆和通讯车辆。二是应急装备种类不全,功能单一,操作不便,储备物资种类较少,不利于紧急救援及人员防护。例如,由于缺乏橡皮筏、破拆机械等专用设备,救生衣数量有限,在暴雨条件下转移水中被困车辆人员只能通过云梯爬行、绳拽人拉等方式,可能会延误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三是应急人员多为网格员,无编制、无补贴,未建立一套科学定量的考评机制,以及推荐表彰申报流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全办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内容合法、程序规范、政务公开”的原则,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的发布与宣传。抓好预案的组织实施,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

2、进一步加强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的各类工作机构。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对一些重点部位、重要行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3、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排查评估预警体系。加强各类突发事件苗头倾向的自查评估,认真抓好整改;针对重大事故事件隐患,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预警,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篇3: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

1 突发环境事件的现状及危害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且环境应急管理起步晚、基础弱, 环境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1.1 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经济损失严重

近几年, 全国突发环境事件总量居高不下, 一些突发环境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处置难度大, 影响十分恶劣。而在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时, 除直接经济损失以外,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长期整治、恢复以及伤亡赔偿等问题仍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 其间接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1.2 形式多样, 影响范围广

从产生原因来看, 由企业违法排污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占总量的15%左右, 由安全生产和交通事故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占突发环境事件总量的60%以上, 还有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从行业类别来看, 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危化品运输、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业;从事件类型来看, 涵盖了水、大气、固体废物等领域的污染;从发生区域来看, 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1.3 威胁生命安全

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一般都伴随有毒有害物质泄漏, 对事件现场及周边地区人员的生命或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严重时可威胁生命安全。

1.4 影响环境安全

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严重的还会导致区域内的生态失衡, 造成长期的危害。同时, 也易导致城市水、电、煤气、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作。

1.5 人民群众对环境安全要求日益增高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部分污染较重企业纷纷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有的企业则被新兴居民区包围, 群众对企业污染反响较大, 群众对环境安全的诉求由麻木期上升为敏感期, 一旦群众的环境权益诉求得不到解决, 便成为引发群众性事件的导火索。

2 当前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环境应急管理“一案三制” (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建设) 不完善、基础薄弱、能力欠缺等因素是当前突发环境事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体制不完善

尚未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的应急管理体制。

2.2 机制不健全

跨界环境污染事件缺乏信息沟通机制、预测预警机制、协作机制。

2.3 法制不完善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突出表现在预警管理、损害评估和赔偿无法律依据, 相关法律管理交叉多、针对性差。如, 山西煤焦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 环保部门要求筑坝减少污染范围、提高消除污染效率, 而水利部门认为违反《防洪法》“禁止在河道进行建设和修筑活动”等规定。

2.4 环境应急预案不健全

基层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 原则性规定多, 工作流程负责、岗位职责重复、应急处置方法不够明确具体, 与实际工作脱节。预案的动态化管理机制不健全。如, 许多环境应急预案照抄上级预案, 有的地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甚至规定了上级环保部门的职责。大多数预案没有风险分析和脆弱性分析, 没有确定重点防范区域、流域, 没有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

2.5 基础薄弱

环境安全“隐患”等基础信息掌握不全或不准;危险废物的种类繁多, 一些污染物介质缺乏应急监测方法标准;对多数事件缺乏定性判断标准;缺乏赔偿标准与机制;专家系统不健全。

2.6 能力薄弱

缺少必要的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设备;环境应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日常培训较少。

3 基层环保部门增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层环保部门负责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 是保障环境安全的主力军, 为了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能上一个新台阶, 要明确主要任务, 将工作重点放到应急准备上。

3.1 预防为主, 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

一是开展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加强环境风险隐患动态管理, 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二是加强日常环境监测, 及时掌握重点流域、敏感地区的环境变化, 预测并做好防范工作。

三是加强国内外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整理、研究,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 开展对国内 (外) 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工作, 根据地区、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事件风险防范工作。

3.2 属地管理, 实行分级响应

属地管理、分级响应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 要立即启动本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先期处置。超出事发地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突发环境事件, 要及时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支援。

3.3 信息先行, 快速反应

信息是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及时了解和把握突发环境事件的苗头和发展动向, 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 掌握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主动权的重要环节。“第一时间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 率先接到报告的部门在报告同级政府的同时, 要及时通报事件可能涉及到的相关部门, 协同做好应对工作。当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到毗邻地区或可能波及到毗邻地区时, 事发地人民政府要及时将情况通报相关地区人民政府, 使其能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防控和监控措施。

3.4 加大投入, 夯实环境应急基础

一是增加资金投入, 不断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制度, 结合实际, 针对常发的、影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 先急后缓。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原则上应满足应急物资由厂家到处置现场运输周期的使用量, 确保环境应急处置工作有效的进行。

二是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和专家组建设。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必须有一批能处理特定事项的专业队伍, 如应急救援队、应急防控队伍、应急调查队伍、应急监测队伍、后勤保障队伍等, 并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组, 专家组应参与并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并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强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的研究, 做到应对科学、处置得当, 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建立并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操作手册, 制定重点流域、区域、重点行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防控工作技术方案;建立长效应急管理机制, 形成突发环境污染隐患和风险评估报告;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防控工作动态管理计算机支持系统平台建设, 实现横向、纵向联网。

篇4: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

【关键词】应急体系 应急管理 应急演练

四川家益石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属后勤辅助专业,主要担负职工住宅项目建设和前期物业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推进生产建设,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归口管理、信息及时”的应急管理原则,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有关管理规定,围绕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把应急处置工作与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突发事件风险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公司的安全穩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合理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长期以来,公司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始终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所处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高危行业特点,强化各项预案在生产实际中的适用性,如:开展了建设项目、自然灾害、火灾事故、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各类风险隐患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及应急准备和响应等工作。并从实际出发,合理编制公司应急管理各项突发事件预案中的内容,如:编制目的与编制依据、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程序、应急响应与应急保障等体系建设内容。为提高各项目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容纳能力、功能布局和物资配备等建设。搭建了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六个专项预案为指导,现场处置预案为支撑”的公司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持续改进、使应急预案更具实效性

依据《西南油气田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家益公司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编制了与公司相适应的各类预案简明手册;定期修订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项预案、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建设项目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火灾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物管小区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公司针对编制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全部在公司HSE委员会办公会上进行了分专业评审,会后,通过OA系统广泛征求专业人员和一线员工的意见,力求编制和修改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及简明手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各项事故事件的响应、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应急演练处置能力

公司通过各种会议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员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收看与安全有关的安全警示录和其他单位安全事故的真实录像;利用专栏普及预防、避险和应急知识;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及一系列安全知识读书活动等。

二是公司与四川省武警总队消防培训基地联合举办了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培训、火灾应急疏散训练、结绳自救高楼逃生训练、交通事故应急训练、生命急救训练、灭火器准确使用等应急救援培训。有效地提高全员的应急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升了员工对消防器材和安全设施的掌握熟练程度及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

三是公司为检验工程项目总体应急指挥、信息报送、应急救援等程序的可靠性以及检验应急队伍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司每半年都开展1次联合应急预案演练或桌面演练,演练内容是根据各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简明手册内容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如:实战性的消防防火紧急避险;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救援桌面演练——物管小区突发暴雨引发地下车库进水;建设项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项目发生人员高处坠落事件等演练。在模拟场景下,参加人员就部门应急职责结合应急预案进行了口头描述,并接受了现场提问。

四是通过演练加大应急管理理念的宣贯;明确了职责任务,理顺了工作关系,完善了应急机制,加深了相关人员对应急处置程序、应急疏散处理知识了解,提高了应急处置、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和防范风险与事故的能力,使应急程序清晰、具有实战性、指导性、针对性;不断丰富和积累应急处置的经验做法,确保了演练效果。

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应急管理是筑牢这一屏障的基础。应急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使应急管理,深入到工程实际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同时,加大应急演练频次,增强对预案的熟练程度,才能发现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根据险情和上级要求不断调整应对方案。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宣传工作,努力做好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分析、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以点带面、采取多种演练形式,促进应急演练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HSE管理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汇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1

2、从推进到提升——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与指导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6

篇5: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时间:2011-05-03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闭 ] [ 收藏 ] 247 [ 打印 ] [ 关

如何有效防范和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是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基层单位,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环节、第一防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要确保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就迫切需要专家提供决策咨询。2008年2月,成都市新都区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应急管理专家组,通过充分发挥专家组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及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咨询和专业指导作用,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应急管理专家组组成及职责

新都区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幅员面积4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万,是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市的北部新城、成都新区,穿越区境的铁路、公路密度居全省之冠。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区内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较多,应急管理工作任务较为繁重。面对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结合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所暴露出的反应迟缓、指挥失当、措施不力等问题,我们感到,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做到果断决策,实现妥善处置和减少灾害损失,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的专业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保障政府决策得到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确保政府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一)应急管理专家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颁布实施后,为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成都市新都区区政府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于2007年12月印发了《关于组建应急管里专家组的实施意见》。2008年2月,经过严格筛选,我们在化工、地质、建筑、消防、卫生、气象等专业,确定了15名工作经验丰富、具备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的专家,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并以区政府名义正式向专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同时根据突发事件分类,结合全区实际和专家专业特长,将15名专家按领域划分为三个组,分别是:自然灾害类(5人)、公共卫生类(3人)、事故灾难类(7人),各组设组长、副组长和联络员,由区政府应急办负责组织协调专家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在紧急状态下,专家组由区政府统一指挥、调度。

(二)应急管理专家组主要职责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新都区实际,明确新都区应急管理专家组的主要职责为: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协助做好监测预报和风险评估,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专业方面的意见和处置建议;必要时参与突发事件处置以及调查突发事

件的发生原因、评估事件损失、总结事件教训,并协助有关单位制定恢复重建计划,为事件发生地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提供技术指导;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为区政府应急办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

二、着力加强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

组建专家组后,着力建设专家组成为了真正发挥专家组作用的关键。为此,区政府克服没有上级政策明确规范,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困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多方面着手,采取切实措施,大力营造宽松活跃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实现政府、专家所在单位及专家本人“三赢”。

(一)感情上拴心留人

成都市新都区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经常过问组建进度,主要领导还亲自参与遴选专家,与专家座谈,经常向专家咨询。每逢重要节日,区政府都要安排专家组成员召开茶话会;每有专家调进调出专家组,区政府都要举行欢迎欢送会。在年终总结大会上,区政府还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通过处置突发事件和参与应急管理日常工作,专家们与政府应急战线许多同志成为了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二)事业上三方联动

政府、专家所在单位及专家本人,通过专家组这一载体,有效连结起来,积极联动,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和专业研究领域共同发展。政府方面,既全力支持专家组建设发展,又对其加强管理。区政府专门研究制定的《应急管理专家组管理暂行办法》,从六个方面对专家组职责任务等进行了明确,对专家组及其成员的工作提出了量化指标,要求应急管理专家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以上隐患排查,每年每位专家至少作一次应急知识讲座。这些制度的实行,为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管理和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了长效机制。专家所在单位方面,既选派专业骨干到政府一线锻炼,又对选派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及时提拔重用专家组成员。西南石油大学选派的专家,由于工作出色,学校很快晋升其为副教授,并提拔担任院长助理。专家本人方面,既感受到了政府、单位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又主动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快速有效结合。专家组成员完成的《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县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初探》等课题,就是结合新都区实际调研形成的。2009年,几名专家还被一些市级单位选为市级专家,使新都区的应急管理专家站在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三)工作上提供便利

为保障应急管理专家组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新都区政府专门出台有关文件,要求各镇(街道)和区级部门研究制定支持专家组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在年终目标考核中,各单位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是考量应急管理目标完成与否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区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障专家组必要的开支。本着“不计薪酬、有所体现”的原则,对专家组成员的学习交流、通信、交通等适当发放补助,确保专家组成员的日常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三、应急管理专家组发挥的主要作用

有效防范应对突发事件,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专业技术为保障。应急管理专家组的建立,为发挥专业人士特长,科学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开辟了新路。通过三年的实践看,应急管理专家组主要发挥了“三员”的作用。

(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权威评判,当好事故灾害的“鉴定员”

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具有对各自研究领域突发事件的敏感性、权威性,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隐蔽性”灾害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可以提前发现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土壤和条件,可以早一步提出解决问题或及时做好应急准备的建议,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损失。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新都区14万间房屋受损,为合理制定防灾避险方案,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迫切需要对受损房屋进行安全评估。为此,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分成六个组,协助有关部门对全区受损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台、医院、民房、企业厂房以及特种设备集中进行了安全鉴定,为区政府及时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特别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舍利塔受地震影响出现裂缝,为科学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应急管理专家组地质和建筑专家连夜进行安全评估,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修复方案,确保了该塔的安全。

(二)发挥专家身份优势,辅助决策,当好突发事件处置的“参谋员”

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都来自各专业机构和大专院校,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出指导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2008年“5·12”地震后的5月19日晚,当电视台播出可能发生6至7级余震的通告后,全区群众再次陷入恐慌中。刚从临时医疗点撤回医院的伤病员是否再次转移,刚恢复生产的企业是否停产,刚从临时安置点回家的群众是否再次疏散等问题,摆在新都区委、区政府领导面前。紧急时刻,应急管理专家组地质专家迅速赶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结合新都区实际认真分析了可能受到余震影响的程度,提出了不必转移、就地做好防范余震应急准备工作的建议,该建议被区领导采纳并通告全区。事实证明,当晚的余震对新都区的影响的确较小,充分体现了专家组决策建议的科学性和正确性。2009年4月20日,一辆违规运输甲醛的厢式小货车行至新都区一自来水厂外侧路段时,甲醛泄漏并流入水厂外环境水,严重威胁城区供水安全。接到通知后,应急管理专家组的3名化工、环保专家立即赶赴现场指导,并提出立即关闭自来水厂取水口、供水口阀门,同时在水源上下游设置拦截坝,联系相关专业机构对管网水、水源水和外环境水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的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各部门迅速行动,有效维护了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至次日12时,当地供水水质已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自来水厂全面恢复正常供水。由于处置措施及时,该事件未造成社会危害,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

(三)发挥专业理论优势,培训授课,当好普及应急知识的“宣传员”

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提出来时间并不长,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还比较缺乏,迫切需要加强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培训。2008年,新都区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区委党校培训课程,并由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授课。2010年初,新都区政府专门请应急管理专家组出题对全区各级干部进行了应急知识测试,并将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两

年多来,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已两次在区委中心组学习会上作应急管理知识专题讲座,6次在区委党校局干班、青干班专题讲授应急管理知识,协助区级有关部门面向社会公众介绍普及应急知识12场次,同时还结合应急管理“四进入”活动,深人中小学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讲授防灾避险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篇6: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答案

商洛市“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10个方面工作任务,安排部署了31个重点项目。实施三年来,各级各部门以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提升应对处置能力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止目前,31个重点项目已实施25个,占总数的81%,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应急能力的提高。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监测预警工作快速推进 一是风险隐患排查扎实进行。全市建立了突发事件趋势研判制度,编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洪水风险图、森林火险和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建立了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等监管数据库。9枚废旧放射源和11户放射源单位得到有效监管。二是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监测建成了天基监测系统、加密雨温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监测站、生态环保监测站和商南闪电定位仪等地面监测系统建设,“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正在实施。水文监测完成了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建设,进行了4处水文站测验设施改造,水文环境常规监测断面5处、分析项目25个。地质灾害监测站全部建立,森林火险监测完成商州、洛南等4个嘹望台新建和商山嘹望台改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完成了全市疫情网络保密系统、动物检疫设施和丹凤国家级疫情监测站建设。药品监测在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232个。三是预警手段进一步改进。市政府应急平台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地质灾害预警方面,已完成市级和柞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地震预警平台建成方面,已完成了山阳、商南2个测震台和超低频电磁波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方面,已完成洛南、山阳有害生物观测场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了乡镇以上网络直报。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完成MICAPS3.0预测预警平台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期间已成功发布预警信息8次。四是关键设施监控力度切实加大。防汛抗旱监测建成了工字型异地视频会议系统、实时雨水情数据库、B/S模式预警平台。沪陕高速和西康高速(商洛段)隧道、桥梁全部建成在线实时监测监控。全市21处尾矿库实现了在线监测。

(二)信息指挥系统逐步完善一是应急指挥和组织机构较为健全,七县区政府应急办全部组建。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与省政府互联互通,完成了国家移动指挥平台在商洛山区的技术测试,在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综合协调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光纤信道2条,建成防汛电话专网及网络传真系统,配发偏远乡镇、暴雨高值高频乡镇短波电台3台,实现了防汛指挥联络畅通。三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已建成网络信息联动平台,组建了应急救援处置中心。应急救援设备得到更新,在全市高危行业均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四是公安指挥系统在要害部门、重点部位建成视频监控点133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262个、交警视频监控点58个,发挥了应急远程联网监控作用。五是森林防火指挥完成了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了多媒体会商、有线调度指挥和信息数据管理。市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和4个国有林场半专业队营房得到改扩建。(三)应急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应急骨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级公安特警支队完成组建,武警陕南处突反恐作战协作区基本建成,公安消防特勤站建设已立项,启动了商南、山阳、镇安消防中队营房建设,军分区加强了民兵预备役应急和勤务保障队伍建设.二是应急专业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市级环境污染监测支队配备17人,装备水质监测仪4台,简易防护服40套。市级安全生产救援队伍配备27人,达到三级救援资质。组建森林灭火半专业队81支2348人,群众义务扑火队1767支62102人。组建防汛抢险队伍1215支7.72万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630人,组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38支148人.三是应急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组建到位。市政府聘任了31名应急管理专家。各县区和市级畜牧、防汛、卫生、安监等9个部门分别建立了应急管理专家库。依托市红十字会招募应急救援志愿者2365人。

(四)通讯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公用通信网络安全监测手段得到改善,跟踪处置能力提升。各电信运营企业在总结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资金完善网络装备,提升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电信公司建立了执行突发事件通讯保障制度,配备卫星传输车、移动电源车、车载移动通讯车、应急抢修车18辆,应急发电机40余台、卫星电话10部。三是移动公司对重点流域基站和偏远乡镇基站,预留配置冗余,储备油机油料,在紧急情况下可实现扩容调整。同时配备机动应急通信车1辆,集装箱基站1套,配套4个移动基站(容量各为S888),配备中宇和海事卫星电话3部。四是市政府应急办和公安、民政、水务等11个部门与省级部门建成了应急通信系统,增加了保密通信设备,市政府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已投入使用。

(五)物资保障能力有所改善 一是市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已建立,编制了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建成市级和山阳救灾物资储备库,洛南和镇安库正在建设中。市级防汛物资库储备冲锋舟、救生衣、编织袋等抢险物资40种计156万元。二是公路交通部门储备的防滑沙、融雪剂等应急物资分布合理、储备充足;安监部门储备呼吸机、气体检测仪、防化服等抢险救援装备达11种计32万元.三是卫生医疗急救中心基本建成,配备了医务人员、急救车辆和药品,组建了万人应急献血服务队。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完成了临床诊断实验室、生物制品保藏运输设施建设,畜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10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部建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新建实验室面积1610㎡,新增检验检测设备33台件。配备药品快速检测车1台,与21户企业建立了应急药品调拨制度。

(六)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公路交通、铁路部门应急交通运输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公路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得到提高,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96%的乡镇通了油路,9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路网基本满足应急需要。在运输能力保障上,组建了应急汽车运输保障队,编制货车120辆、客车100辆,驾驶员320人;在公路抢修保障上,组建了公路维护保障队,编制道工和管理人员300名,配备养护机具50台套,该支队伍在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输维修保障上,组建了运输维修保障队,编制汽车修理人员50名,配备维修机具30套;在道路交通保障上,组建了运输交通保障队,编制交警50名,配备交通指挥车8辆。

(七)应急演练和培训不断加强 市政府启动专项应急预案,先后组织了森林火灾、防汛保安、食品中毒、危化事故救援等实战演练6次。全市各级组织进行预案演练1090次,重点中学及城镇以上普通小学普遍进行了火灾及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市、县区政府每年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进行评估分析,形成评估报告17份。市政府每年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常务市长亲自总结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多次举办由部门应急机构、工矿企业和高危行业负责人和乡镇选调生参加的应急管理培训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各部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扎实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向群众免费发放《陕西公众应急指南》5200册,增强了公众应

急意识,提升了公众应急能力。

(八)应急示范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风险隐患排查扎实、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队组建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充分的标准,在全市进行了以乡镇、行政村、企业、学校为重点的28个基层单位应急示范建设,其中12个基层单位被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应急建设示范单位。结合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征地安置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防灾减灾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建成防灾减灾安居示范户216户。以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妇幼保健、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为建设主要内容,全市18个村镇被省上命名为卫生村镇。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总体而言,“十一五”前期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2008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继续完善。七县区虽然全部组建了应急办,但仅编制主任1人,无办公人员编制,不能保证应急办职责落实。市级部门除公安局、药监局、安监局、林业局、水务局等部门设立应急机构之外,其余部门没有建立应急机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篇幅繁琐冗长,职责划分不一,缺乏工作衔接,存在应急措施不具体、不明确和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急需组织力量开展预案修订工作。对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事故灾难,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等没有形成共享机制。二是应急保障能力仍显不足。商州刘湾、柞水下梁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资金筹措比较困难。森林消防应急机具和物资储备十分缺乏。市级防汛物资储备库面积不能保证有效储备,新建重点流域性防汛物资储备库项目进展不快。救灾物资库项目,商州、丹凤、商南、柞水等4个库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市级直属库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单一。应急药品储备库项目,因未批复立项没有实质进展。交通运输保障项目,因缺乏征收、征用和补偿抚恤规定,已建成的“两团两营”人员不稳定。应急信息和指挥项目中的应急指挥车、车载移动指挥系统和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由于缺乏项目资金支持,进展比较缓慢。三是监测预警手段仍然滞后。水情信息和水环境监测项目只完成可研报告,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洪水预报系统、水文数据库建设因未批复立项,项目没有进展。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缺乏配套资金,三个子系统实行租用方式,使灾害信息发送不及时。加密自动气象监测项目建成后,缺乏维护经费,运行比较困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项目,未完成6县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地质环境预警项目中的地质环境调查和灾害信息系统没有进展,6个县区的预报预警系统未建成。地震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救援技术平台没有工作进展。森林火险预报监测项目,柞水、丹凤、洛南火情监测站未批复立项,已建嘹望台缺乏设备、电力和道路配置。四是应急队伍建设尚需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因机构编制、经费未落实,队伍建设缓慢。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县区专业队未完成建设任务,半专业队缺乏装备和补贴等预算,人员流动性大;农村义务队因人员外出多,导致火灾时拉不出、用不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因救援队员不足、无调度大厅、救援装备落后等,没有达到国家二级资质;小岭铁矿、黄龙钼业、商南钒业、中村钒矿和市级危化应急救援队建设迟缓,均未达到国家四级资质。五是应急演练和培训亟待推进。市政府28个专项应急预案,仅有防御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电力事故、食品安全、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6个专项预案进行了演练,占预案的21%。部门和单位经费充足的,演练活动开展好、效果明显,经费少的没有组织演练,同时部分演练存在技术含量不高、部门联动不够、与应急实战不紧密等问题。六是投入不足制约了应急能力提升。市级31个应

急设施建设项目,已建和在建的25个,还有6个进展缓慢。主要在于项目资金未落实,一是向省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因争取力度不够大,项目得不到批复立项;二是部分项目配套资金落不实;三是虽然市、县区把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但资金管理办法未出台,没有形成资金拨付机制,对应急设施项目建设支持不够;四是个别部门至今没有对项目进行规划论证。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制约了政府应急能力的提升。

三、对策和建议

当前,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应重点强化应急机构建设,加强救援力量增配,提升救援装备水平,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指挥和通信能力。

(一)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建设。增加市、县区政府应急办编制,使编制水平与其承担职责相适应。市级相关部门也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专职应急办。预算应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监测预警项目、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应急队伍装备配套等,以解决这些项目前期费用缺乏、资金缺口过大、项目建成后维持运行经费落不实等问题。当前应急管理要重点健全排查监控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处置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趋势分析和信息报告机制,推进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机制。

(二)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依托武警部队、公安特巡警,组建集处暴反恐、群体事件、抢险救援于一体的处置社会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攻坚力量;依托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救援中心,加强小岭铁矿区、中村钒矿区、黄龙钼业区、商洛炼锌厂等应急救援队建设,使之成为事故抢险救援的专业力量;依托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组建集森林火灾、防御洪水、地质灾害于一体的专业救援队伍;依托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和畜牧疫情中心,组建卫生事件应急快速反应队伍。2010年底前,各县区完成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组建。

(三)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加强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对公安消防特勤队伍所需的救援抢险防护装备、雷达和视频生命探测仪、切割扩张起重等破拆设备,以及处置危化事故所需重型防化服、移动供气源、有毒(可燃)气体持测仪和9个类型堵漏装备,进行全力保障,提高装备水平,加强实战演练,使其成为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生命抢救的中坚力量。加强市应急救援处置中心装备建设,采取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等方式,落实井下救援无线通讯、阻爆灭火装置、支护破拆、分离剪切等救援设备和防护装备。

(四)加强应急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门要制定突发事件生活必须品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水务、林业部门要分别制定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安监部门要制定事故灾难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卫生部门要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交通部门要制定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公安部门要制定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通信部门要制定应急状态下,社会通讯设施和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

(五)加强预案修订和演练。经过4年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实战演练,市政府28个专项和60个部门应急预案,需要结合实战进行修订改进。按照《陕西省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年内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专项预案修订实行部门牵头负责,政府应急办审核,常务会议审批;部门预案实行部门负责修订,向政府应急办备案。修订预案坚决做到职责明晰,简明扼要,好记易懂,真正管用,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工作。同时在修订中演练,在演练中修订,用五年时间使预案演练率达到70℅。

上一篇:一个中专生的北大法硕考研之路下一篇: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典礼优秀学员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