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事务所保密制度

2024-06-21

会计事务所保密制度(精选8篇)

篇1:会计事务所保密制度

公司员工保密制度

第一条:保密范围

一、凡属国家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不论知情人从任何渠道获得,均不得向其它机关第三人通报、告知、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二、凡属本公司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

不论知情人从任何渠道获得,均不得向其他无关第三人通报,告知、泄漏、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三、本公司具体秘密主要有:

组织结构状况,人员分布情况,财务会计管理资料,人事档案管理资料,业务工作档案资料,股东会决议、记录、纪要、决定,内部劳动报酬管理资料,本公司的各种文件资料,以及其他需要保密的事项;

四、本公司全体从业人员对在执业工程中知悉的委托人的全部或部分秘密,任何人均不得向本公司以外的任何部门、组织、单位、个人通报,告知、泄露、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五、对因在本公司执业过程中知悉的本公司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全部或部分秘密,任何人均不得向本公司以外的任何部门、组织、单位、个人通报,告知、泄露、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六、对公司领导交办的尚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事项,不扩散,不议论,不传播,不评说;

第二条:对与己无关的事情不打听、不扩散、不议论、不传播、不评说; 第三条:其它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及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关于保密的要求的规定及本公司规定应保守的秘密未经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向本公司以外的任何部门、组织、单位、个人通报,告知、泄露、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第四条:公司员工故意违犯公司保密制度的从重处罚。

篇2:会计事务所保密制度

法定代表人:

乙方:

身份证号:

第一条 秘密信息

1、公司财务预决算报告及各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

2、公司尚未公开的企划方案、预算;

3、公司出资开发、研制、购买的软件;

4、公司设计方案、图纸、报价表、效果图,客户资料。

第二条 保密的范围

1、财务部的收款、存款、付款、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

2、客户资料情况,合作伙伴情况,以及公司将要发展方向的方针、策略;

3、材料设备采购方式、采购价、采购渠道,采购合同,分包商资料情况;

4、项目成本核算、经营成本、劳动力成本、机械成本、管理成本;

5、合同及分包商合同、协议;

6、在经营活动中的保密行为。

第三条 保密的义务

乙方同意,在甲聘用期间以及聘用期终止后,未经甲方书面同意,决不公开发表或对其他人泄露甲方的任何商业秘密,决不为其他目的而是用甲方的任何商业秘密,决不复印、转移含有甲方商业秘密的资料。

第四条 保密期限

1、除非甲方通过书面形式明确说明本协议所涉及的.某项保密内容可以不用保密,否则乙方应从与甲方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包括试用期在内),无限期保守甲方之商业秘密。

2、甲方在支付乙方的工资报酬时,已考虑到乙方离职后需要承担的保密义务,故而无须在乙方离职时另外支付保密费。

第五条 违约责任

1、如果乙方违反本保密协议,应向甲方支付 万元人民币的违约金。

2、由于乙方泄露、披露甲方公司秘密行为或保密不当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失的,乙方应向甲方赔偿。

第六条 争议解决

乙方违反协议,造成甲方经济损失,应赔偿甲方所受全部损失,并按甲方有关制度处理;甲方如因此提起诉讼,乙方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第七条 生效及效力

1、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名:

年 月 日

乙方:(盖章)

篇3:会计事务所保密制度

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逻辑框架

《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逻辑框架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 《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将被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核心, 围绕“检查的目标→执行的原则→检查的主体→实施检查→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违规行为的惩戒”这条主线作出了相关规定, 其中对检查的主体、实施检查和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等重点环节作了详细规定, 体现了“重点突出、全面兼顾”的特点。

二、总体结构的变化

与1996年12月30日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 (试行) 》 (简称“试行规定”) 相比, 《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总体结构做了较大调整。具体为:将原来的第一章总则部分划分为两章, 即总则和检查的职责分工, 并增加了中注协对地方注协有指导和监督的权利等内容;将原来的第二章检查对象拆分为检查周期和检查计划两章, 增加了将会计师事务所分为证券类和其他两类进行分类检查的规定;第三章的名称不变, 但对该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原来第四章中检查的内容、方法与程序的内容分解到第一章总则和第六章现场检查;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名称不变但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具体变动见表1:

三、具体内容的变化

(一) 与检查主体、检查对象和检查过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变化

1.明确监管目标和检查范围, 首次提出检查应遵循的原则。《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提出“加强对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管”, 改变了原来模糊的规定, 这有利于后续检查工作的开展。同时, 对执业质量检查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执业质量检查是指……注册会计师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规范等情况的检查, 包括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以及检查结果的评价和处理”, 将执业质量检查的范围延伸到事前和事中的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事后的检查结果的评价和处理, 监督工作贯穿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个过程, 使检查更加全面彻底。此外, 首次提出了检查应遵循的原则是“坚持公平、公正, 以事实为依据, 以准则为准绳”, 为检查人员开展检查工作提供了标准。

2.对检查主体和检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进行重新界定。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工作首先要明确检查的主体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这将影响检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并影响执业质量。《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修改了原有的写作体例和部分内容, 分别在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列举了三项权利和义务, 这为被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判断检查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合规提供了指导, 也为解决检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检查人员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法律依据。检查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对比具体见表2。

与检查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增加了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在检查过程中应履行的义务, 主要包括保密责任、利益冲突的回避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内容。

3.提出了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分类监管等新规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第七条将会计师事务所分为证券类和其他, 由中注协直接对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检查, 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由中注协和各省注协联合检查, 而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由各省注协负责检查。检查的周期在第九条作了规定, 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至少每三年检查一次, 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至少每五年检查一次。同时在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中注协可根据检查结果对存在执业违规行为的证券所实施惩戒”, 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对检查工作的重视程度。

4.执业质量检查报告的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规定统一使用名称“执业质量检查报告”, 并将报告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即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概况、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检查发现的问题、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反馈意见和对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评价, 保留了试行规定中的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检查发现的问题两项内容。同时从第二十八条可以看出, 该报告先由检查组向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发现的问题, 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再对这些问题提出整改或不整改的反馈意见, 最后检查组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整改情况做出整体评价。整个报告形成过程既体现了相互协调关系, 又包含了监管因素。

5.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对检查报告和检查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执业质量检查实行一级复核制, 先由检查组对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 再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提交的检查报告进行复核, 这项程序首次写入《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复核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检查工作的合规性、法律法规运用的适当性、违规事实是否有确凿证据支持, 复核程序的采用为执业质量提供了一道防线, 也是《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亮点。

(二) 与检查主体、检查对象和检查过程间接相关的内容变化

1.与检查主体相关的四个变化。第一, 《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提出中注协可以对各省注协的执业质量检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改变了各级注协之间互不隶属、互不监督的现状。第二, 《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强调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质量控制情况, 并要求从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对整体质量控制进行综合评价, 逐渐实现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分级分类监管。第三, 规定了应当成立不少于三名检查人员的检查组, 并实行组长负责制, 也就是说, 检查组组长直接对检查工作承担责任, 这为保证行业监管质量提供了有力依据。第四, 检查人员的任职条件更加严格。试行规定使用“应当符合”一词, 不具有强制性;《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要求检查人员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条件更加严格。

2.与检查对象相关的两个变化。增加了对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一个检查周期内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检查的规定。此外, 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检查对象应考虑的条件增加了四个, 将投诉举报多、业务收费明显偏低、承接的业务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匹配和一个检查周期内安排两次或两次以上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纳入检查对象, 扩大了检查对象的范围。

3.与检查过程相关的变化。笔者对第六章现场检查中有关检查过程的新增内容按照检查工作的进程进行了整理, 具体内容为:执行检查前,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提前五个工作日通知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 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做好准备工作。检查过程中, 检查组应当按照确定的检查标准进行执业质量检查, 编制检查工作底稿, 保证检查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并向注册会计师协会汇报遇到的重大问题。如果出现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自上次接受检查后出具的以往年度或期间的业务报告的情况, 检查组应当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 并且抽取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检查工作结束时, 检查组应当将执业质量检查报告和检查档案交注册会计师协会保管。这些规定体现在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七条至第三十二条中。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没有明确如何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第四条的规定, 应当从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三个层面进行评价, 但是没有说明怎样进行评价。这个问题在第三十二条也有体现。笔者认为,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是多样化的, 可以将业务大致分为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四种。首先计算每种业务的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重作为权重。然后针对这四种业务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评分, 评价方法为:对于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的情况, 可由检查人员复核当期工作底稿和相关资料, 根据编制质量给出评分;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可采用调查问卷方式由被调查方进行评分, 被调查方可以为客户、政府部门、债权人和同业竞争者等。最后, 将每种业务的三个层面的评分乘以该业务的权重, 计算出综合评分。

2.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没有明确规定。尽管《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分别在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对检查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 但对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一方而言, 只在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义务, 而没有相关权利的规定。可以设想, 如果检查过程中, 检查人员受到密切关系或者其他威胁而不正当地行使权利, 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与执业质量检查无关的涉密资料, 而此时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权利抗辩, 就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客户以及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损失。因此, 笔者认为应当增加“如果检查工作中, 检查人员受到密切关系或其他威胁而不正当地行使权利, 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有权拒绝提供相关资料”或类似的规定。

3.没有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人员担任检查人员的条件。检查组工作人员应当由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人员担任, 注册会计师应当符合第十七条规定的条件才能担任, 而对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没有规定。笔者认为, 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业务多种多样, 一名检查人员只有同时具备相当丰富的审计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经验才能发现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人员的社会经验和专业水平各有不同, 并非所有人员都能胜任这一职务。因此, 笔者建议检查组工作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审计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经验, 熟悉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

4.检查周期的确定没有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分立情形。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至少三年检查一次, 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至少五年检查一次。如果出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分立, 例如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合并、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合并或者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并入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 检查周期如何确定?假设A、B会计师事务所都是其他会计师事务所, A会计师事务所在第一年就执行了质量检查, B会计师事务所在第五年才执行质量检查, A、B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出现两种情况:新设成立C会计师事务所或B (A) 会计师事务所并入A (B) 会计师事务所, 这种情况下执业质量检查从哪一年开始?笔者认为, 对于合并情形, 如果是新设合并, 应当以新设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之日起计算检查周期, 不论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如果是存续合并, 应以合并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周期继续计算, 不考虑被合并方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对于分立情形, 如果是存续分立, 新成立的分所应当延用母所的检查周期;如果是新设分立, 由于母所实体不存在, 所有新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应重新计算检查周期。在这种情况下, 若新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其他会计师事务所, 则检查周期就是三年。

5.专案检查和专项检查是否适用本制度值得探讨。《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第四十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专案检查、专项检查等其他检查工作可参照本制度, 笔者对此存在质疑。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协会接受政府委托才开展专案检查或专项检查, 检查工作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政府委托注册会计师协会执行专项检查是为了实现专项检查的目标, 这与执业质量检查的目标有很大区别。在目标存在差别的情况下, 实施执业质量检查的人员依据本制度的检查程序实施专项检查能否实现目标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建明.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会计研究, 2004;3

[2].李长爱.政府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监管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效率研究.审计研究, 2004;6

[3].田园.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华东经济管理, 2009;8

[4].王善平.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若干问题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3

篇4:非正式制度与会计保密性

摘要:地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利用41个国家的数据,针对Hofstede-Gray框架的会计保密性假设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一个地域的阳刚性越强,个人主义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会计保密性的倾向”,并通过对比中国的各行为习惯维度指数,得出“中国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的推论。会计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又应该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该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国内地域行为习惯与会计行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文献积累和借鉴。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会计行为;Hofstede-Gray框架;会计保密性

一、 引言

La Porta等(1997)认为,包括法律、媒体、管制在内的正式制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因素。杨瑞龙(1998)等验证了正式制度对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积极影响。然而,由于各国正式制度和制度的巨大差异,并且一些正式制度并不完善的国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非正式制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韦伯(1958)、诺思(2008)认为,不同地域长期积累的宗教、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这些非正式制度可能会影响到正式制度的运行效果,尤其在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民族众多,隐性契约作用不可忽视,非正式制度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陈冬华等,2008)。

地域人口行为习惯等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构成,既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也影响微观企业会计行为(Hofstede,1980;Gray,1988)。然而,关于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的概念框架内Hofstede(1980)。本文试图利用The Hofstede Centre网站上公布的41个国家的数据,检验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研究地域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下理由:一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明表明,包括法律、媒体、管制等正式制度以及公司自有的经济动机对微观企业会计行为的解释已经相当丰富,我们在很难从这些方面对企业会计行为做出更多的、更深入的增量解释;二是包括法律、媒体、管制等正式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对企业会计行为做出越来越多的解释,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新兴资本市场。因此,本文试图从地域人口行为习惯这种非正式制度入手,分析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这对于从宏观层面理解一个国家的企业会计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三是尝试为中国地域文化与企业行为的检验提供必要的和初步的文献累计和理论铺垫。中国地域广袤、历史悠长,长时间的沉淀,不同地域的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稳定性,但永恒不变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赵曙明,1997)。由于历史或者区位原因,可能不同地域的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更增加了现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缓慢形成,具体表现于地方居民行为习惯的系统的变化,最终不同地域的人口会有系统化的行为差异,会计行为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限于笔者的能力、研究数据以及知识储备的限制,很难完整清晰地刻画出中国的地域文化框架,只能通过简单的国际比较研究为中国的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研究抛砖引玉。

会计行为有诸多表现,如会计稳健性、盈余管理、会计透明度等等。本文之所以选择会计保密性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三:一是会计保密性本来就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之一。除了一些可以公开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需要为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保密,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下更是如此;二是出于投资者保护的目的,以往文献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关注较多,却极少有文献关注会计保密性,忽略了会计的本质属性;三是由于数据的限制。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我们只能获取到样本国家会计保密性的数据。

本文的研究贡献有三:一是对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将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从理论框架层面拓展到经过检验的实证研究。尽管概念框架中的六个变量我们仅发现两个变量显著,但这并不说明概念理论框架经不起实证检验。之所以如此,可能原因是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或者限于数据,我们没有控制其他国家的宏观环境变量。但该研究可以为在中国检验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提供必要的借鉴。二是我们利用回归数据验证了中国的会计保密性较高,这可以为进一步理解中国企业会计透明度提供实证参考。三是在Gray(1988)分析思路“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文化影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最终影响会计行为”的分析思路。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往经典的文献主要从两个大的领域展开研究,一是以La Porta等(1997)系列文献为代表的正式制度;二是以韦伯(1958)、诺思(2008)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在中国,大量学者检验了正式制度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如杨瑞龙(1998)等。但对非正式制度与会计行为关系检验文献的却不多见。陈冬华等(2013)检验了宗教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影响,随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宗教与企业行为的相关研究。阮荣平等(2014)检验了宗教对创业的影响。在地域文化领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潘爱玲等(2012)系统地回顾了文化对会计行为的研究文献。从国际文献看真正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是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的提出。Gray(1988)基于Hofstede(1980)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在借鉴Harrison and McKinnon(1986)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分析思路,提出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Hofstede(1980)将文化定义为“区别不同人类组织的集体心理模式”。由针对52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万名IBM员工的采访和调查问卷得出的大量数据,用统计方法归纳出地域文化与工作实践相关的四个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性与阴柔性。Gray由此提出会计亚文化四维度,即专业精神与法定控制、统一性与灵活性、保守与乐观、保密性与透明度,认为以地域人口行为习惯为表现的地域文化影响会计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会计行为,并提出了四个假设。但是Gray当时只是针对地域人口行为习惯对会计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理论假设,而没有进行实证分析,自此之后的大量研究分析都是围绕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进行的实证分析,集中于三个领域(潘爱玲等,2012),分别是会计稳健性(Liliana et al.,2010)、财务披露(Haniffa & Cooke,2002)和国际会计准侧协调(Schultz & Lopez,2001)。可以说Gray的理论在解释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会计亚文化框架理论的提出,不仅为跨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考思路,增强了会计学术界对文化这一因素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也为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指明了方向。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地域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赵书松(2013)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结构问题。结果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动机主要由个人兴趣、集体情感与责任、规则服从、成就感知、关系建构五个部分构成。该论文尽管没有进行国际比较,却隐含着不同地域文化会影响员工行为的假设。赵龙凯等(2014)研究了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特征对企业风险的影响。论文以来自35个国家共4 911个在中国注册的合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经检验发现,出资国文化特征中的和谐主义与不确定性规避会显著降低企业风险,而个人主义则显著增加企业风险。他们的研究扩展了国家文化特征对公司财务影响的研究,为行为金融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尽管这些研究都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但并没有深入讨论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域文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这为以后的研究预留了创新和提升的机会。

三、 理论分析和假设发展

Gray(1988)提出会计亚文化的分析遵循“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思路。然而,笔者认为,国家文化和会计亚文化之间应该加入地域文化,尤其是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广袤地域和多民族的国度,研究间于国家文化和会计亚文化之间的地域文化更凸显其重要意义。撇除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也会因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以及外族文化侵入程度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国家内部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性格和行为,而会计行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一个恰当的“文化—会计行为”分析思路应为“国家文化—地域文化—会计亚文化—会计行为”。

综合前人对地域文化的解释,笔者对地域文化的界定为: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的特定文化体系,是具有该地域内生产活动特征的人文心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可塑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会计行为客体受制于地域文化。可以说,会计行为客体的方方面面都受制于地域文化。凡是通过会计行为主体的行动,能用价值量表示的,凡被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的客观事物在会计薄记系统生成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从更广义的会计看,企业里凡是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比如投资、筹资、以及经营活动,凡是有人参与决策的经济活动,都会受到人的性格以及处事风格的影响。而人的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地域文化所决定。所以有人参与决策的会计行为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作用媒介。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作用媒介主要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会计人员。地域文化是在一个地区长期积淀的,包含生活习惯、宗教传统等行为方式在内的系列元素的集合。地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而影响人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会计行为。但细究之,地域文化在直接作用于会计人员的同时,还会通过管理层、股东、债权人和相关利益集团等间接影响会计行为,虽然这些非会计行为主体不直接参与会计行为,但是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及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会对会计行为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通过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行为间接产生影响。

笔者将使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指数,主要针对Hofstede-Gray框架的保密性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性规避和权力距离越大,个人主义和阳刚性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倾向”进行检验和补充。即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越不喜欢模糊的事情,越是认为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越不被功名驱使,集体主义越高,其越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倾向。保密程度在各国的会计实践和财务披露中均有不同的体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差异化发展和共享所有权的性质的变化,自愿提供披露信息的激励体制在得到不断加强,而联系到一个社会的文化维度,跟保密最密切的应该就是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维度。一个偏好保密的社会总是极力限制和维护信息的披露,以避免竞争和冲突,也就是高不确定性规避的体现。高权利距离的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的限制,以此来保护权利不平等得以维继。而保密性越高,往往会出现在集体程度较高的社会,这似乎意味着个人主义越小,该社会的保密程度会越高。同时,考虑可能对保密性产生次要影响的文化维度--阳刚性(Masculinity)、实用主义(Pragmatism)、放纵(Indulgence)。阳刚性维度,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被竞争、成就、成功的驱动程度,由于一个社会被功名驱动程度越大,其竞争压力越大,为了维持其持续的竞争力,该社会往往趋于高保密性的特征,笔者的分析似乎与Gray的假设相违背,此处暂不做定论,有待后续的实证分析检验。另外,还有两个文化维度是Hofstede在后续的研究中陆续提出的,即实用主义维度和放纵维度,Gray在1988年限于当时Hofstede尚未提出这两个文化维度,故没有将这两个文化维度纳入其假设中。实用主义维度,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务实程度,一个社会越务实,其透明性往往比较高,相对地,其保密性可能会比较低;放纵维度,被用来衡量人们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的程度,如果一个社会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满足,其往往受外界的压力较大,保密性较低。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1: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刚性越大,会计保密性程度越高;

H2: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放纵越小,会计保密性程度越高。

经过检验,本文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实证检验略。

四、 研究结论

我们利用The Hofstede Centre网站公布的41个国家的地域文化数据,对Hofstede-Gray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发现:“阳刚性越大,个人主义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保密性的倾向”。即表明这个社会越是认为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越被成就功名驱使,越喜欢模糊的事情,集体主义越高,越不以务实为方向,越约束自己尽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满足,其越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倾向。实证结果表明,地域文化是影响会计行为的重要变量,至少,地域文化可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保密性。

参考文献:

[1] 陈冬华,胡晓莉,梁上坤,新夫.宗教传统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3,(9):71。

[2] 陈冬华,章铁生,李翔.法律环境,政府管制与隐形契约[J].经济研究,2008,(3):98。

[3] 诺思(Douglas C.North)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 潘爱玲,李彬,林亚囡,宿伟娜.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2,(4):20.

[5] 阮荣平,郑风田和刘力.信仰的力量:宗教有利于创业吗?[J].经济研究2014,(3):171-184.

[6] 韦伯(Max Weber)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8.

[7]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54-62.

[8] 赵龙凯,岳衡,矫堃.出资国文化特征与合资企业风险关系探究[J].经济研究,2014,(1):70-82.

[9] 赵书松.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模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5):26-37.

[10] Gray, S J.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ly[J].Abacus,1988,24(1):1-15.

[11] Haniffa, R.M., and T.E.Cooke.Cul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in Malaysian corporations [J].A Journal of Accounting Finance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2,38(3):317-349.

[12]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198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30203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4YJC63010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4SJB1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4M560022)。

作者简介:沈永建(1978-),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李健(1988-),女,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山东省财政厅科员,研究方向为企业会计信息;沈雨欣(1993-),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宋玉(1979-),女,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篇5: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一)会计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合理地确信其执行的所有审计业务,都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而采取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我们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制订了以下全面质量控制程序:

1.职业道德原则

要求并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专业胜任能力

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把好人员招聘关,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执业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工作委派

我们根据业务规模业务性质及业务的难易程度将审计工作分派给那些具有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4.督导

为了所有执业人员从事的工作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我们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

5.咨询

在必要时应当向有关专家咨询。

6.业务承接

无论是新接受还是连续接受委托,我们都会考虑其独立性,是否有能力完成审计委托,以及委托人的主要管理人员是否正直、诚实等情况。

7.监控

我们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程序。

(二)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有重大影响。负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全面质量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

作为督导人员,应当考虑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的方式及程度。

1.指导

督导人员对于委派给助理人员的工作应当给予适当指导,包括讲清助理人员的工作责任,要求其完成的程序及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会计或审计问题,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具体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书面的审计程序表、时间预算和审计计划摘要等形式传达其审计指导意见。

2.监督

监督同指导和复核两者有密切联系。督导人员应当在审计过程中进行以下工作程序:一是监督审计过程,以确定助理人员是否具有执行该项分配任务所要求的必要的熟练程度和业务能力,是否已理解对其所做的审计指导,是否已按照审计程序表及其他审计计划完成委托任务;二是了解审计期间出现的重要会计和审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如有必要,可适当修改审计程序;三是解决各执业人员之间职业判断的分歧,必要时应向适当人员咨询。

3.复核

对于每一位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工作,应当由具有同等级或较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检查,以确定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及事务所内业务规范的规定;是否对已完成的工作和形成的结论作了充分的审计记录;是否存在任何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否已经实现;所表达的审计结论是否与审计的结果一致,并支持审计意见等。检查的具体程序要根据质量控制准则和审计具体情况确定。

督导人员应当及时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1)总体审计计划于具体审计计划;(2)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包括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所做的修改;(3)进行实质性测试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形成的审计结论;(4)会计报表、审计调整事项和审计报告草稿。此外,在出具审计报告前,会计师事务所可根据需要委派未直接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复核。

****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篇6:会计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单位业务档案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办理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等业务所形成的业务档案,公司办理其他鉴证业务形成的业务档案。可参考本制度。

第三条 业务档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及其执业人员 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对制定的审计或评估计划、实施的审计或评估程序所获取的相关审计或评估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或评估结论作出的记录。它是审计或评估证据的载体,是出具报告的主要依据。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本单位由行政总监分管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设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全面负责本单位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调阅、销毁工作。各业务部门应积极配合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完成档案的移交、归档工作。项目负责人(或主审)对所承办业务项目的业务档案归档过程和归档质量全面负责。

第五条 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制度,认真负责,不得将档案外传,不得丢失,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变动时,应办理移交手续,由分管档案的领导监交,有关人员签字。

第三章 业务档案的归档工作

第六条 凡本单位在工作中出具的审计、评估等业务报告及其为报告所做的工作底稿和附件均作为业务档案。归档工作由5个步骤组成:整理、登记、装订、装盒及入库码放。

第七条 业务档案整理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业务部门整理

(1)项目负责人应在审计或评估报告日后30日内将工作底稿、报告等相关资料整理归档。任何人不得拒绝或据为己有。

(2)针对客户的同一财务信息执行不同的委托业务,出具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报告,应将其视为不同的业务分别整理底稿,形成相应业务类型的档案。

(3)整理的资料要做到完整有序,索引号要与目录保持一致,反映工作底稿间的勾稽关系。

(4)业务档案的归档内容要按照规定做到完整无缺。

(5)整理好的底稿要经过项目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后,交付给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

(二)档案专职 管理人员整理。专职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业务档案的内容和底稿中的目录依序做进一步整理。如发现底稿中有问题:如审计人员、项目负责人未签字,主要归档材料不全、页码混乱等,要及时将档案退给相关人员,补齐后重做整理归档。专职管理人员在整理的同时,应填写《业务档案登记表》,登记表上的主要信息应与本单位的发文记录保持一致。

(三)业务档案装订和护封

(1)装订。装订要做到牢固、整齐、美观,不压字,不漏页,不影响阅读。

(2)打页码

(3)护封。业务档案的封面应有本单位全称、业务单位全称、报告文号、卷数、页数、入档盒号、审核人和立卷人盖章、存档日期等。

第四章 业务档案的管理

第八条 业务档案的管理。业务档案上柜存放的要妥善保管。为方便使用,不同种类的档案应相对集中存放,档案柜上应注明柜号、档案种类、年号、档号的卡片。

第九条 业务档案的借阅与查阅

(1)本单位业务部门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的,需经主管领导同意;非业务部门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的需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办理借阅手续。借阅后应及时归还,最长不得超过一周。

(2)借阅档案时借阅人应承担保密责任,不得泄露原委托方商业秘密,也不得外借他人。

(3)借阅人应保持案卷整洁,不得勾画涂改、伪造、拆页,不得擅自抄录复制,确需抄录复制的应取得本单位负责人的同意。

第十条 业务档案的归还

(1)归还档案时管理人员要检查档案的完整性,办理退还手续,对于到期未还的档案要及时追索,没有追索到的,应及时报告单位负责人处理。

(2)归还的档案若出现损坏、涂改、拆页等现象管理人员应要求借阅人恢复原样,借阅人若将档案丢失,应说明原因,由负责人签字,档案管理人员和本单位领导签字后归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一条 离职人员档案清理

当业务人员办理离职手续时,应由档案管理人员清理有关业务档案,并在其流程表上签署意见;若存在欠交底稿或未归还业务档案情况,管理人员应催促及时上交,未办理完,不得办理离职手续。

第十二条 业务档案的销毁

(1)自出具报告起,本单位对业务档案底稿至少保存十年,不得在规定的保存

期内,对归档的档案删改或销毁。

(2)保存期满后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由档案管理人员及分管领导提出书面销毁意见,经本单位负责人书面同意后销毁,并进行监销。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如未执行本管理制度,对相关责任人分别进行相应处罚,第一次警告提醒,未改正者罚款50—100元。

第十四条

本制度有------公司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五条

篇7:会计事务所考勤、请假及奖惩制度

会计事务所考勤、请假及奖惩制度

为保证本所正常工作程序和对外正常开展业务的的需要,严格掌握本所人员的出勤和工作纪律,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所作息时间

本所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约40工作时),即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00-11:30,下午1:00-5:00。会计、秘书及其他行政人员应当准时上、下班。会计在没有外派任务与应酬的情况下,上午一般应不迟于8:30上班,下午应不早于5:00下班。会计每周一、五上午应到办公室集中,以便必要时商量或布置工作。

二、本所各类人员(包括会计和聘用人员)每天上班时应到签到处签到。签到时间为上班时间,不得倒签,也不允许他人代签(如出现这种情况,每次扣款元)。若因公外出不能按时签到者,应事先告知主席、主任或考勤员,由考勤员记录在册,并由本人事后补签。本所人员因事提前下班时,应将下班时间注明在册。会计和秘书提前下班时,必须亲自向主任询问是否还有待办之事。

考勤员应在下个月5日前将本月的签到情况报告主席或主任。

三、请假制度

1.请假批准权限

会计(包括合作人会计、聘用会计,下同)请事假3天以上须经主席批准,3天以下由主席或主任批准。

聘用人员(包括会计、秘书及行政人员)请事假半天以上须经主席和主任批准。请假半天可经副主任批准。副主任应及时将请假情况通报主席和主任。

主席或主任有事请假,应通知有关人员。

2.事假

(1)本所人员因事请假,必须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如遇特殊情况来不及办理请假手续,要提出正当理由,经批准方可办理补假手续。对未请假、请假未准和未办理手续而不上班者,一律按旷工处理。

(2)事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会计每月可允许3天事假(不得连续),聘用人员可允许1天事假。不超过此限的,工资照发。事假不得累计使用。各类人员超过允许事假天数1-2天或事假连续的,按超过天数扣发日工资的50%;超过2天以上的,按超过允许事假天数全额扣发日工资。聘用人员每季度事假累计超过10天不满15天的,除按前项扣发工资外,该季度奖金减半发放;超过15天的,不发奖金;全年累计超过50天的,不发年终奖。

3.病假

本所人员因病需请假,应提交请假单,并出示医院有关证明。

合作人会计病假期间的工资及其它待遇不变。

聘用人员因患重病或慢性病住院,1个月以内不扣发工资;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者,按原工资70%的标准发给;3个月以上、半年以内的,按原工资50%的标准发给;半年以上的,由合作人会计会议决定相应待遇。

聘用人员日常患病请假每月2天以内、每季度5天以内,工资照发,奖金视情况而定;超过此限的,休病假期间的工资按50%发给。一个季度病假超过6天的,按超过天数全额扣发日工资。奖金视情况而定。聘用人员每月因看病而请假或迟到超过2次的,超过的次数按事假或迟到处理。

四、迟到、早退、缺勤

本所所有工作人员应按时上下班。

本所会计上班时间不到办公室,且并未在外处理业务,也未给主任和主席请假或打招呼,当日的工资予以扣除。如系半天,则扣除当日1/2的工资。但如晚上到办公室加班,可以酌情补回半天上班时间。每周办私事或不到办公室超过1天或2个半天的,超过部分的当日工资予以扣除。

允许本所聘用人员每月迟到15分钟以内不超过4次,经主席和主任批准的早退30分钟以内不超过4次(包括因私事或看病请假的迟到早退)。每超过1次,从每月元的全勤奖中扣除 -元。

合作人会计未向主任和主席请假,连续缺勤或失去行踪、联系达2天以上,不论何种原因,除仍然执行本制度中规定的有关扣款外,还应扣除当月应发工资总额的10-50%。其他人员出现类似情况,也比照前项规定扣款。

五、临时离开

1.会计和其他人员临时离开办公室,应遵守《办公室管理制度》第二条的规定:聘用人员(包括会计、秘书及其他行政人员)离开办公室半个小时以上,应向主席和主任说明去向,以免影响事务所的工作;会计临时离开办公室,应将去向和遗留之事交待给同一办公室的会计,以免耽误客户委托事务或事务所的工作。聘用人员耽误半天以上、会计外出2天以上,需事先向主任和主席请假或说明情况。

2.会计上班时间外出办案、联系业务,如确需本所聘用人员随同,应事先征得主席和主任同意,以免影响聘用人员的本职工作和本所的其它工作。未经同意擅自带离外出,扣除该会计和该聘用人员的当日工资。聘用人员连续3次未经批准外出,事务所可以随时辞退。3.在每间办公室会计未到或出差的情况下,聘用人员应坚守岗位,不宜离开。如因擅离职守而影响工作的,每次扣款-元。

六、加班

1.会计可以自行决定加班,但不享受加班待遇。

2.其他人员因工作需要加班的,根据加班次数、时间和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由事务所发给加班费。

3.办公室内加班下午5:00以后,外勤加班上午8:00以前,下午5:00以后;中午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不作为加班。

4.加班需由事务所主任、合作人会计指示或同意。

5.上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延至下班后完成,或将不急于当天完成的工作在下班后完成,不视为加班。

6.除特殊情况经允许加班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每周不超过3次。

7.2小时之内的,每小时付加班费酬金元,2小时以上的,超过2小时部分每小时付酬金元。但一次加班最高酬金不超过元。

8.加班酬金于发工资时一并支付。

七、法定假

法定节假日、婚假、产假、计划生育假、探亲假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

八、休假(法定假日除外)

1.合作人会计每月可有5天休假(每季度15天,每年60天),可以每月休,也可累计到2个月以上或每季度、每年休,休假期间不发工资。集中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休假者,扣发半个季度奖金;集中在1年休假者,扣发1个季度奖金。

2.聘用会计每月可有3天休假,休假计算和待遇同前第(1)项。

3.其他全日制聘用人员每月可有2天休假,休假计算和待遇同前第(1)项。

4.休假者在准备休假前7天至15天内必须向主席、主任提交书面的休假申请书,并将休假计划、地点、通讯联系附于申请书后,经批准方可休假。未经批准擅自休假或已开始休假,然后才提交休假申请的,视休假天数和其它情况扣除半个月至1个月的工资,如系合作人会计,还应从年终个人应分配总额中扣除1-5%。

九、对违反前述各项规定者,每月10日前由主席、主任或执行会计签发“扣款通知单”。对扣款不服者,可向主席或主任申述。对维持原扣款决定仍不服的,可向会计会议申述,会计会议的决定是最终决定。

十、本所人员的考勤情况应作为其本人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除第四条规定的惩罚措施外,每年年终还可由合作人会计会议根据该项指标,再决定有关人员的奖惩。

十一、本制度自年月日会计会议通过之日起正式施行。

假期间不发工资。集中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休假者,扣发半个季度奖金;集中在1年休假者,扣发1个季度奖金。

2.聘用会计每月可有3天休假,休假计算和待遇同前第(1)项。

3.其他全日制聘用人员每月可有2天休假,休假计算和待遇同前第(1)项。

4.休假者在准备休假前7天至15天内必须向主席、主任提交书面的休假申请书,并将休假计划、地点、通讯联系附于申请书后,经批准方可休假。未经批准擅自休假或已开始休假,然后才提交休假申请的,视休假天数和其它情况扣除半个月至1个月的工资,如系合作人会计,还应从年终个人应分配总额中扣除1-5%。

九、对违反前述各项规定者,每月10日前由主席、主任或执行会计签发“扣款通知单”。对扣款不服者,可向主席或主任申述。对维持原扣款决定仍不服的,可向会计会议申述,会计会议的决定是最终决定。

十、本所人员的考勤情况应作为其本人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除第四条规定的惩罚措施外,每年年终还可由合作人会计会议根据该项指标,再决定有关人员的奖惩。

篇8:会计事务所保密制度

21世纪初爆发的一系列大公司会计丑闻和审计失败案例, 使得各国普遍加强了对于审计师的外部监管。然而, 过分重视事后调查与惩戒的监管模式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更是带来了未曾预料的经济后果, 包括“四大”市场势力的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范围的进一步缩小等。这也使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 引入类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审计师的透明度, 才能既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又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的完善、审计质量的提高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等。

“透明度报告”是欧盟范围内负责公众利益实体审计的法定审计师定期公开披露的一类报告, 其法律依据是欧盟议会和理事会于2006年5月17日颁布的《关于法定审计的第8号指令》 (简称“欧盟第8号令”) 第40款。欧盟第8号令要求25个成员国采取措施提高法定审计师的透明度, 规定法定审计师必须在每个财务年度结束后的3个月内在其网站上公布年度透明度报告。法定审计师披露的年度透明度报告类似于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 只是其包含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特别是有助于投资者评价审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与能力的信息。根据欧盟第8号令, 审计师必须披露的信息包括:事务所 (或其所属的事务所网络) 的法律结构和所有权、治理结构、内部质量控制系统、最近一次接受质量保证复核的时间、前一年度公众利益审计客户名单、独立性声明、继续教育政策、审计收费等财务信息以及合伙人薪酬政策等。

根据欧盟第8号令, 各成员国必须在2008年6月29日之前采纳该法令。英国政府和职业界在实施该制度方面非常积极, 并在审计师透明度制度建立与实施方面走在欧盟各国前列。2003年1月, 英国政府成立的“会计与审计协调小组”发布最终报告, 建议审计师自愿披露有助于社会公众决策的关键性信息, 这一建议得到了英国最大的12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响应。在欧盟第8号令正式生效之前, 毕马威 (KPMG) 、均富 (Grant Thornton) 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均在2005年就开始自愿发布透明度报告。2008年4月, 英国财务报告理事会 (FRC) 发布了《2008年法定审计师 (透明度) 实施办法》, 要求英国负责公共利益实体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2008年4月6日及该日以后开始的每个财务年度结束后的3个月内发布透明度报告, 并规定了编制透明度报告的具体要求。英国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团体为了确保审计师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还制定发布了《审计质量框架》 (FRC, 2008) 、《审计盈利能力披露的自愿准则》 (CCAB, 2009) 等信息披露规则与标准。目前, 审计师编制并披露年度透明度报告已是欧盟各成员国的法定强制要求, 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监管机构已经或正在修改其监管规定, 要求审计师全面提高其信息透明度 (IOSCO, 2009) 。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特点

2007年1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外披露的信息包括:一是与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诚信水平相关的信息;二是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能力、执业质量、诚信水平相关的信息;三是能够体现行业发展水平和专业贡献的行业综合信息。其中, 第一、第二类信息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中注协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2008年1月中注协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第九章《信息沟通与披露》第八十条规定, 鼓励事务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向公众披露事务所的内部治理状况、股东及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情况、收费标准、事务所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情况、重大违规与接受处罚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上述两份文件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师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当前我国审计师信息透明度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1. 事务所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是由中注协制定颁布的。

在我国, 中注协并非纯粹的行业自律组织, 而是一个准政府机构, 其实施的规则反映了政府的意志, 并且可以由政府动用行政权力来保障其执行。因此, 我国事务所按照中注协规定进行的披露, 从性质上来说属于强制性披露。

2. 事务所信息披露不是由各个事务所分别进行, 而是由

事务所向各级注协报送有关信息, 信息进入中注协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后再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发布, 信息的报送和披露采用统一格式的表格, 事务所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上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3. 事务所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没有对不同类型的事务所

规定不同的信息披露要求, 即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信息披露要求是相同的。截至2009年12月底, 我国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 (我国称证券资格事务所) 有54家, 它们的规模通常较大, 其审计产生的经济后果也比较重大和广泛, 但并没有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

4.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向注协报送的信息用于注协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评价和排名, 因此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有较强的动机向注协及时报送有可能影响其排名的信息。

5. 我国各级注协对事务所报送并对外披露的信息负有

审核职责, 信息的质量由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负责。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当前的审计师信息透明度制度有其优势, 主要包括: (1) 中注协规定了事务所信息公开披露的内容和格式, 事务所披露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 事务所的信息通过中注协统一的网络平台公开发布, 利益相关者可以方便地搜索、查询和比较事务所的信息, 节约了信息的搜寻成本, 扩大了选择事务所的范围。 (3) 由各级注协负责对事务所报送信息进行审核, 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事务所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只需填写有关表格并报送注协即可, 加之表格内容并不复杂, 信息披露成本较低。

但是,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 现行事务所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从监管者的视角来制定的, 对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考虑得并不充分, 这直接导致了事务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服务于监管者对于事务所的综合评价和排名, 而很难直接影响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2) 事务所披露的信息不够全面, 关键性信息未纳入强制性披露要求, 如与执业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包括内部治理结构、质量控制政策、独立性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等, 利益相关者目前还无法公开获取。 (3) 信息披露制度过于形式化和定量化, 事务所报送和披露的信息基本上以表格形式呈现, 内容和形式均有严格的限定, 这使得大量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主观性信息无法进入信息披露系统, 且同时抑制了事务所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得信息披露很难成为事务所信号传递的有效手段。 (4) 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的信息需求, 对证券资格事务所的信息披露缺乏从投资者角度作出规定, 不利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建议

1. 对证券资格事务所规定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从中注协行业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的信息来看, 我国证券资格事务所披露的信息与非证券资格事务所相比仅仅多出一项内容, 即前者必须公布近三年主要客户名称及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这显然难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笔者认为可借鉴欧盟经验, 要求证券资格事务所披露有助于审计质量评价的关键性信息, 包括事务所治理结构、合伙人薪酬政策、质量控制政策等。除此之外, 还应当要求证券资格事务所公开发布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2. 引入证券资格事务所透明度报告制度。

欧盟的法定审计师可以在透明度报告中超出法定要求披露投资者所关心的其他信心, 在报告中体现事务所的优势与特色, 并采取易于投资者阅读和理解的报告形式。因此, 欧盟的审计师透明度报告制度较好地结合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优点, 能够成为审计师信号传递的有效手段。我国可借鉴欧盟经验, 要求证券资格事务所披露包括财务报表在内的透明度报告, 报告可以在事务所自己的网站上公布, 也可以通过中注协的行业管理信息平台统一发布。

3. 修改完善事务所的信息披露规则。

为了使事务所的信息披露达到一种社会最优的均衡状态, 有必要对强制披露的内容和范围作出必要的限定。对于有助于投资者准确评价审计质量并且事务所自愿披露动机明显不足的信息, 一般应纳入强制披露的范围。除此之外的其他信息, 则可以鼓励事务所自愿披露。同时, 还应该确定适当的信息披露频率。对于相对稳定的信息, 如事务所基本情况、事务所内部治理和质量控制信息等, 可以考虑减少披露的频率, 要求两年或三年披露一次;对于变化较快的信息, 如财务信息、最近年度的质量检查结果、上市公司重要客户名单等, 则可以要求按年披露。

4. 建立事务所信息披露的质量保证机制。

(1) 监管机构可以统一制定信息披露的标准, 提高事务所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2) 将事务所信息披露质量纳入监管范围。监管机构可对事务所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专门检查, 或者在日常监管活动中关注事务所披露的信息是否与监管机构掌握的情况一致。如果事务所披露的信息经查实存在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 监管机构可以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3) 在有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事务所披露虚假、重大遗漏或误导性信息的法律责任, 包括民事赔偿责任。 (4) 建立包括虚假信息举报机制、投资者投诉及处理、媒体监督机制等在内的信息质量保障机制。

5. 营造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的良好氛围。

会计师事务所决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往往有一些顾虑, 担心信息披露可能会造成商业秘密泄露、运营成本上升、竞争对手打击等负面效应, 从而不愿意提高信息透明度。而投资者在认识上也难免偏颇, 往往仅从规模、价格等方面来挑选审计师, 而不是在综合评价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情况下做出选择。这就需要监管者、学者、行业精英等积极地承担起除旧布新的职责, 通过投资者教育、业内交流与培训改变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需求者对于事务所信息披露的不适当观念, 营造起有利于事务所提高信息透明度的文化和氛围。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对资本市场质量的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09CJY01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业安保员岗位职责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