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

2024-06-22

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共12篇)

篇1: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

他是一个英雄。草原人说,他是苍穹翱翔的大鹏,注定要被万世敬仰。

看到后来我也分不清到底是稽侯珊成就了罗嘉良还是罗嘉良成就了稽侯珊,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把他们两个浑为一体了。卫律来报呼图吾斯的死讯时,稽侯珊去扶他,卫律说完他忽然一动也不能动,良久口吐鲜血,踉跄而倒,被左轶秩訾王扶稳后咆哮道:发兵!直取王庭!!很久很久以后那个镜头还常常在我脑海里盘旋,不得不说,罗嘉良是一个好演员。

很少见的英雄主义题材。

他的性格是豪爽的,千杯不醉,他的内心却又是柔软的,儿女情长。他可以以一敌众,寥寥数语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也可以生死不顾,单枪匹马夜探未央宫,他面对阿诺兰直白而热情的示爱果断回绝,他的部下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他对她说那你就等吧,他对她说有没有她都一样,他对她说那也不行,他用那么干脆利落的回绝,来小心翼翼的维护对昭君感情的忠诚,萧善音知道呼韩邪和亲当晚留守未央宫时唏嘘道,他未免也太大胆了,他也太多情了。这种个性让呼韩邪有了无懈可击的人格魅力。而最后,我终于在冗长的对白与纷繁的情节里被感染了。

王昭君与呼韩邪的一见钟情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一个再叱咤风云,再光芒万丈,再顶天立地的男人,在生命的某一天总会出现一种皈依。但庆幸的是,他遇到了最合适的那个人。这不仅仅是英雄美人式的结合,也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政治联姻,也许它要更高尚些。我宁愿把它看做上天对一对恋人完美的成全。

所有人都不明白王昭君为什么坚持要远嫁匈塞外,直到许多年后仍有诗人吟道,缘何汉家女,意欲做胡姬。史书或许自有它的解释,但我真心喜欢这个故事告诉我的。仅仅因为一种爱,这种爱,需要她用生命去表白。

呼韩邪的每一个细节都近乎完美。他的人情味,他说,平都有选择不嫁他的权力,他说婚姻是两厢情愿的事,他说他不在乎和亲女子的出身相貌,只要他能为大汉为匈奴做些什么……这种忍让、谦和让我们一瞬间有了跨越时空的感动,很多人很久以后都不明白的事,他说了,也做了,即便是戏,但是谁能说它一定不是真的呢。在原阳小树林那一晚,他对昭君说,如果她为远离家乡伤心,只要告诉他,说到那一句声音忽然变成低语,那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与无奈……他第一次吻昭君,然后傻傻地问她,会不会觉得他在冒犯她,看到那里一下子觉得心里最柔软的那根弦被触动了,不知道编剧怎么会想出这么纯情的对白。

前几天看天天向上见到捞家,忽然觉得他老了,然后想起高三每天中午放学铃一响一路疯跑到家看《昭君出塞》,今天终于又完整的看完了整部戏。一样的不能释怀。

还有当时每天回忆着写的昭君与单于的对白,现在仍整整齐齐的在日记本里躺着。

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刚查了考研分数,时光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篇2:关于昭君出塞的观后感800字

很不错的电视剧,服装、场景、道具之类的东西都很精致,演员们也都是实力雄厚。当时觉得罗嘉良太傻×了,结果整本电视剧看完之后发现演的出乎意料地好,倒是我们家马浚伟有点过于迂腐和做作了。尤其是那双眼睛,特别传神,果然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之后当年TVB的偶像小生也逐渐有岁月的男人味道了。

刚开始看李彩桦演的王昭君的时候,觉得也就是一般般的一个美女,大眼,小嘴,长脸,也是一般般的外形设计,结果越到后来越看越漂亮,尤其是大殿上成亲时的一幕,以及后来去了匈奴之后的胡人服饰,特别惊艳。就是有点呆了,只演出了昭君的典雅,没有演出她的灵气。

不过本剧的配角们可是大大地闪光!

首先我要说的是姚鲁演的郅支单于和袁立演的颛渠阏氏。姚鲁太帅了!!!太有型了!!太MAN了!!!!我喜欢的型啊!!!!但是当时跟后桌很鸡冻地讨论的时候貌似被她深深地鄙视了= =袁立也很美!!超级地惊艳,而且这个女人一旦成熟了,有演技有内涵了,气质跟李彩桦这种花瓶根本没得比。那才叫草原上最美丽的太阳啊!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风流尽显!

接着是吸引我看这剧的“罪魁祸首”,王漭(我也不知道为啥要把莽加上三点水,大概是觉得戏说成分太多了吧- -)的扮演者马浚伟。作为香港投资的电视剧,剧中出现香港演员那个是绝对避免不了了,首先两位主演就全是香港人,我家马浚伟是作为友情客串出现的。导演倒是挺会挑人的,知道该由谁来演王莽这种儒生。那必须的,当年马仔演的曹植、章崇文、周世显甚至康熙,哪个不是风度翩翩的读书人?这次挑他来演王莽,倒是挺明智的。可惜吧,不知道是造型的问题,还是配音的问题,总觉得这个王莽怪怪,不及其他人亮眼。- -

另外还有七七八八的各种配角,像茹萍演的王政君,唐国强的汉宣帝,尤勇的反派,都是相当不错的。不过年轻一辈的角色让我大倒胃口,神马莫名其妙的婉儿,赵遂,殷如墨,演技不行,太烂了!不过那个演平都公主的小姑娘倒是长得很漂亮,可惜我一直不知道她叫神马名字,下次留意一下字幕,恩恩【被打】。

篇3:写昭君出塞的读后感

关于写昭君出塞的读后感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许地山父亲告诫我们的`话。王昭君就是一个愿意付出自己,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西汉时期,两年战争,百姓深受苦难,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汉朝答应与匈奴通婚。当宫女们都犹豫不决,要不要去遥远的匈奴的时候,王昭君这个号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姑娘,为了两国的和平,自愿报名远嫁匈奴。住在塞外,从此见不到父母、亲人,心里不免难受。但百姓都尊敬她,打这之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打仗。

为什么王昭君会受到百姓的爱戴呢?是因为她善良、友善,她教百姓使用先进的工具,种植适合当地的粮食,愿与百姓同甘共苦,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留在了塞外,为了国家和平,出塞又何妨呢!“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从中可以看出王昭君心中的思念之情,但她是坚强的,她为了汉朝,嫁给了从未见过的人,甚至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一路上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到匈奴,她无怨无悔。她不仅有绝世美貌,还有一颗璞玉浑金的心。

看完这个故事,我蓦然想起刚结束不久的葫芦丝比赛。我刚拿到谱子的时候,看到那密密麻麻的音符时,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吹下来,心里感到就要崩塌了一般,但我没有被吓倒,想着要做一个对班级有用的人。我没有放弃,每天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一有空就拿出葫芦丝来练习。一星期,两星期,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跟上了大部队的节奏。后来我与其他六十多个同学一起代表学校走上了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的舞台。那天在现场,正是寒冷的大冬天,我和同伴们个个都穿着短袖表演服,站在后台瑟瑟发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彩排,我们坚持下来了并且做得很好,当走进舞台的那一刻,看到观众眼里的期许,我们有重新精神焕发。最后,我们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为学校增添了荣誉。

篇4:昭君出塞电视剧观后感

在还未融入这部归类为“历史剧的”《昭君出塞》前,会考虑诸如女主角是否配得上王昭君的“闭月”之貌、男主角的嘴有些奇怪、皇帝的懦弱是否与历史上的相符、用语怎么又是古今夹杂之类的旁的问题,渐观渐入,不自觉就忘记了与历史对照,只是不由自主地走进去,去接近里面的人物,认识他们,感受他们。

这部浩大而冗长的剧集,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物,不同的用处不同的安排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赵遂于其间,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配角或是次要的主角?当然,他也是一根线,整个舞台就是由他和殷如墨的最终结局拉开帷幕并且收场的。

这个剧中,把目光投注在昭君身上的男子有很多,这些个男子,因为不同的心思不同的欲望和自身不同的质素会走上不同的路途有不同的行为,最后的结局也各异;这些个男子,赵遂该是昭君心里最深刻的一个吧,也该是最初的一个。虽然最后收获昭君的人和心的只有一个(当然不是赵遂),但是她的心里肯定会有不同高度的阶梯,坐着这一个、那一个人。

爱慕他的智慧和气节,敬佩他的坚持和守护,慨叹他的遭遇和不幸,心痛他为了他的坚持而做的决心和行走的每一步路。

里面好几回的生离死别,还有往常最容易愤恨和落泪的冤枉陷害无奈都忍住了,然而看着他为了自己的坚持所走的一步一步,我忍不住了:看着他陷进无路可走的地步,有着清晰的头脑却不能有清晰的身份,只能远走关外,为了有一处容身之所和为自己心爱的人做最后的事,扮成哑巴;看他为了防止被识破身份,狠心将自己砸向硬石,毁掉了自己的容貌和一只眼睛;看他为了混淆自己的身份,一口咬下了活生生的老鼠……

很难受,忍不住为这样一个男子落泪,敬佩他的爱,心痛他的爱。

篇5:昭君出塞引发的思考作文

昭君出塞,你走了60余载。公元前33年,一代美人,西汉宫女王昭君出塞和亲。20xx多年后的今天,更令人思考。

萧瑟西风,伴着那出塞人儿,走出长安,入茫茫大漠。绝代佳人,就这样开始了一生的历史使命。你,用明眸惊落了飞天的大雁,用天姿熄灭了烽火,用国色软化了钢刀。柔弱女子,就这样,平衡着国,平衡着“家”。

然而,你是中原人士,是大汉臣民,更是一个女子,走出多远也牵挂着故乡。当你迎着萧瑟西风远去之时,当你思国念家面朝长安方向默默祝福之时,当你夜听琵琶满腹愁情渐渐表露之时,一切的一切,都因你汉宫缘未尽,故园情未了。

偌大天下,小小女子,以身许国,救国救家,悲兮痛兮哀兮。你,为了国,也为了自己,离汉宫,入匈奴。然而,又有几多情与愿。你,看惯了宫廷斗争,将世间冷暖深知于心,也许,这是你佳人和亲的原因之一。

无法见到“光明”,整日只有“黑暗”。入汉宫,出汉宫,这一进一出,原因各异。也许,当时入宫是想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出汉宫,也许也是为了得到自己的一份“幸福”,只是这给你“幸福”的人不同罢了,出汉宫,同时也带着一份历史使命吧。

在一些人看来,功过是非尽待后人评说;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你只有功,无过,原因已不必多说。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忆前人,感慨、钦佩、思考。

你,才貌出众,不趋炎附势。可是,当大汉皇帝不得不将你送去和亲之时,你,这绝代佳人,可曾后悔?也许,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你在汉宫的名义上的“夫君”已是懊悔不已,相见恨晚,是啊,晚了,太晚了。

和亲,作为一种手段亦或是方法,于各前朝。汉有昭君,唐有文成……你们,把中原文化传,把各朝江山保,万代美名扬。一种方式,可以在不同时期,存在;但那演绎这相同方式的人,却早已不同,甚至已不再出现,永远,因为,有一种记忆叫历史。

看似风光的背后,是无数的痛楚与悲凉。作出这个决定之前,你,是多少的.毅然决然,从不后悔;也许,这个决定并非你自己做出的,可是,不管何如,漫漫长夜下的人儿,只能是冷暖自知,仅此而已吧。

篇6: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公主远嫁后,伤心怎说完

公主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由来已久,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常用和亲来相互结好或制衡。在以后的大一统朝代,也不断有公主和亲,她们受命远嫁到塞外不同的边陲,走的是同一条艰辛的不归路。

前2,匈奴屡犯边境,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在白登之役大败而归,建朝不久的大汉陷入了极惨淡的境地,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娄敬建议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熄战火,刘邦采用了这个建议,当然把自己的女儿豁出去是舍不得的,他选了一个宗室女孩封为公主,嫁给了单于冒顿,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和蕃”远嫁的公主,她没有留下名字,史上也没有留下她远嫁后的记载。

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的西汉虽然已经是一个能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音的庞大帝国,但仍然采用和亲政策来维护边境的安宁。

经过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此时以远离了漠北,可余威仍在,汉武帝用怀柔兼武力的办法积极打通西域各国,联合夹击匈奴,当时西域比较强盛的国家乌孙国就是主要的争取对象。

元封六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达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昆莫。昆莫的孙子年纪比细君还大,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得不来到荒凉的漠北,嫁给这么个老眼昏花的丈夫,心中该是怎样的悲苦。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乃自作歌”这就是传世的《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传到汉庭,汉武帝亦是感慨不已,他派特使带上珍贵的礼物去慰问细君,但细君思乡的愁苦怎能是用珠宝黄金就能填补的呢!

细君远嫁的第二年昆莫就死了,他的孙子岑陬即位,按西域收婚风俗,他也将继承祖父的妻妾,包括细君公主,这和大汉的儒家礼教相悖,细君上书武帝陈情,汉武帝劝她以国家利益为重,入乡随俗。细君只好嫁给了岑陬,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因为产后失调加之长年的心情抑郁,细君不久就病死了,死时才二十五岁。

岑陬又向汉廷求婚,汉武帝就把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公主嫁给了他,史载解忧公主人如其名,个性宽容而爽朗。两年后,岑陬死了,解忧依照风俗嫁给了他的弟弟翁归靡,翁归靡和解忧公主两人的感情很好,还生了三个王子。对解忧的感情使翁归靡也对大汉无比信赖,冷落一直拉拢他的匈奴单于,恼怒的匈奴单于在汉宣帝本始三年发兵征讨乌孙国,翁归靡和解忧一边亲自督战,一边派使节驿马不停地去汉廷请来重兵助战。

匈奴单于在这场战役中共损失了四万多人,七十多万马匹,元气大伤。自此大汉北方边境保持了很长时期的稳定局面。

可惜翁归靡死后即位的泥靡,是岑陬和一位匈奴王妃生的儿子,他倾向匈奴,且施政残暴,被国人称为狂王,乌孙国自此陷入了动荡的局面,解忧公主照例不得不忍辱含悲地嫁给他,并且和他生了一个儿子。

转眼又过去很多年,解忧公主自汉武帝太初年间嫁到西域塞外这片冰冷的土地,到汉宣帝甘露初年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历朝四代,三度嫁人,受尽了辛酸与委屈。她情词哀切地给汉宣帝上书表示了想叶落归根的心意,汉宣帝亦为之动容,派人把解忧及两个孙子她接回长安,并赐以宅田侍婢,解忧公主总算善得其终了。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篇7:昭君出塞

游戏名称:昭君出塞 游戏类型:装扮小游戏 游戏大小:803K

游戏介绍

昭君即将远嫁,要好好梳洗一下,换上最美的衣服,再看一眼心爱的故乡,玩家的任务是帮她打扮一下。

操作指南

篇8:昭君出塞现代组诗

就只能是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了

铺天盖地的风暴

眨眼间能让天地失色

西去,西去

怀中的琵琶是我所有的勇气,我的`美貌

在落日下,一点一点地绽放

在此起彼伏的狼烟中,一点一点地湮没

多年后,杯盏交错中,有多少人会伤感地将我忆起?

茫茫的大漠呀,我怎能不怀念青山绿水的故乡

尘封的竹马,苦涩的青梅,遥遥相望的爹娘

茫茫的大漠呀,我的红颜是谁眼中的一滴清泪

利与益的纠缠,权与势的肉搏,美与色该怎样分辨

我不懂权谋呀,难道美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过错

我只能用似水的柔情,拴住那些桀骜不顺的男人

我是他们可以转赠继承的财富呀,先后嫁过了父子兄弟三人

谁能够告诉我,红颜祸水,还是红颜薄命?昭君出塞呀

史学家们奔走相庆, 一个美女五十年的青春

就是一个民族五十年的和平

篇9:昭君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 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教学过程:

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

二、出宫侍御

(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

(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

(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

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

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

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

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

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四、匈奴生涯

(由学生讲述)公元前33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五、历史功绩:

1、教师介绍: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2、展示古诗词: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兵.”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忘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引出问题:诗人是如何评价昭君出塞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对昭君出塞持肯定态度,起到协调匈奴与中原民族的关系,确保了稳定和发展.称之为“和平使者”,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六、后世纪念

教师展示幻灯片,给学生介绍昭君的故里,墓葬。课堂小结:

篇10:昭君出塞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课文《昭君出塞》是一篇文包诗课文,课文主要通过叙述王昭君出塞前的故事来引出本文的教学重点王思廉的《昭君出塞图》一诗,课文整体故事性强,结构完整,文中有诗、诗中有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查阅昭君出塞后的故事,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悟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

1.2.3.了解昭君出塞前后的故事,并能简单叙述,掌握课文生字词。

通过对昭君出塞故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把握诗人的写作情感,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昭君出塞对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重大意义。

2.能体会诗人讽刺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的写作意图,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哀痛的气氛与现实王昭君出塞带来的益处的矛盾之处,体会诗人的独具匠心之处。

五、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人物激趣,走近故事

1.同学们,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汉代美女,她在四大美女之中,得到的评价最高,大多是同情与赞叹,历代诗人诵咏不绝。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大家有谁知道她的吗?她是谁?有什么故事?

(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

2.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王昭君这位美人,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关于王昭君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清生字词,教师板书课题《昭君出塞》。

2.请同学简要叙述课文内容,引出诗歌《昭君出塞图》。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对诗人王思廉进行简要介绍。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结合课后习题第2、3题,指名读古诗,正音;学习生字,描红。4.范读,明确节奏。

5.让同学说说对诗歌的理解,翻译诗句,教师进行规范。

(1).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板书)

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掩:以袖子遮脸。本诗在描写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

(2).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板书)

御戎:汉代官职名称。丹青:指画工。

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堆雪”说明什么?(说明满眼望去都是黄沙,黄沙漫天)

2.这样描写又是衬托什么?(环境艰苦,王昭君的不幸)3.诗歌3、4两句又说明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以及对朝廷的讽刺。

4.请同学融入自己的情感再次朗读诗歌,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对王昭君同情和对朝廷的讽刺的情感。

(五)、引入史实,升华主题。

1.向学生介绍王昭君的塞外生活,以及昭君出塞对她自己、家人以及社会的意义。

2.点出昭君出塞后幸福生活和诗人描写的出塞前的哀怨之情的对比,提出问题“既然诗人明知道昭君出塞要比在后宫做皇帝的妃子幸福,为什么还将诗歌写得这么哀怨?”。(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3.根据以上问题的总结,升华本诗歌的主题。点出这首诗其实是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诗人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4.从昭君出塞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制社会中虽然妇女的地位一直不高,但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总结并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知识面

1.总结:这首诗歌中作者王思廉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昭君出塞前的故事讽刺朝廷统治者,暗喻妇女成为国家和民族衰亡的牺牲品。

2.延伸: 王昭君出嫁后对北方的发展做了很多方面的贡献,教师可以在课上举一例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调查其他方面贡献的具体事例。

八、作业布置

1.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一份对《昭君出塞》一课的感想。

2.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了解昭君出塞后对民族发展做出贡献的具体相关事迹,在下节课可以跟同学交流。

九、板书设计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

黄沙堆雪暗龙庭,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

马上琵琶掩泪听。

掩:以袖子遮脸

汉室御戎无上策,御戎:汉代官职名称。错教红粉怨丹青。

篇11:王思廉《昭君出塞图》的阅读答案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篇12:昭君出塞文言文翻译全文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下面请欣赏昭君出塞文言文翻译全文!

昭君出塞文言文翻译全文

原文:汉元帝宫人

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

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译文:汉元帝**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昭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昭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昭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

注释:

①宫人:宫女。

上一篇: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下一篇: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