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2024-06-26

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精选18篇)

篇1: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最顽强的生命-感悟生命作文800字

一帆风顺、大富大贵,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的理想人生。但人生却不可能平静无波。于是,当人们身患绝症,工作不顺、生活潦倒是,脑子里就全是绝望和痛苦,甚至还会抱怨上天的不公。那上天赐予小草这种弱小的生命,小草会不会抱怨呢?

我曾经观察过一粒小草的生长过程。

一粒小草种子落在土里,就预示着一个生命的降临。也许真的是上帝的不公,小草的一生除了挫折还是挫折还是挫折。生命的开始就遇上险阻,是不是就预示着这一生会很艰难?你看,一块庞大的石块下呀者一个幼小的生命,尽管生命一开始就面临着生与死的挑战,可小草却不灰心,一点点地冲破那庞大的石块,终于,小草成功了,它挺立在乱石之中,正感受成功的喜悦时,一场暴风雨的来临彻底打碎了这夕日的`宁静,豆大的雨珠落在小草的身上,颗颗都像是要致命。雨后,小草奄奄一息地躺在土壤里,我本以为它会就这样结束短暂的一生,可生命力顽强的小草一点点地爬了起来,靠者它那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彻底征服了全世界!

小草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又是不凡的,在挫折中站起来,永不向困难低头,这才是真正顽强的生命。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相继得了肝癌、肺癌等各种重病,可都只好了。今年,他又得骨癌,却又奇迹般地挺了过来。连他的主治医生都不敢相信。当人们问他战胜病魔的秘诀时,他平淡地说:“当我的知我身患绝症时,我没有绝望,我坚信会出现奇迹,家人整天悲痛欲绝,我却平静地告诉他们我的病会治好的。在我治疗阶段,我没有感到一丝死亡的气息,相反我还经常对医生讲笑话,因为我相信,乐观面对人生,勇敢地站起来与病魔做斗争,生命就会出现奇迹。”他的主治医生也说:“他一直顽强不屈,在几次生命垂危时,都挺了过来。我随时看他都笑容满面,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他战胜病魔的最大法宝。”的确,这个人不愧是一个顽强不屈的男子汉!他具有草的品质,在困难面前顽强不屈,不向困难低头,勇于面对挫折,这才是我所赞美和追求的!

顽强的生命来自于自己的人生态度,只有像小草那样坚韧不屈,面对挫折与失败不气馁,不灰心,不向命运低头,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生命力顽强的人!才不枉费这一生。他才配骄傲地挺直身躯,不愧色地立在天地之间!

篇2: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人们都说:小草的生命力最顽强。有一首诗这样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天的早上,我到院子的草坪上去玩,发现小草露出了嫩绿色的小芽儿,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我希望小草能快点长大,给我们的小院带来勃勃生机。

刚开始小草只有几厘米高,过了几天小草长高了,颜色变成了深绿色……小草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绿。可是,有一天晚上,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冰雹从天而降。虽然书上说小草的生命力很强,不怕大风,不怕大雨。我还是很担心,这毕竟是大冰雹呀!我觉得对于小草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篇3: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静听心跳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 体会句子含义。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懂得珍爱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其中我将目标2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将目标3定为教学难点。

二、了解学情定学法

这篇课文所讲的“生命”命题有点厚重, 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 对生命的体验很肤浅, 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 我设计了“课题展开, 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 相机使用情境创设法、读书感悟法。

学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展示过程解意图

《生命生命》一文, 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生命认识上, 而疏忽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设计以达到生命教育和语言学习两不误的效果。

1.“生命?生命?”——激发读文。

上课伊始, 我直接板书课题《生命生命》并随机加上问号, 问学生:“看到这个板书, 你觉得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学生会从问号中回答出:“生命是什么?”

“是啊, 生命是什么?你思考过吗?可有个人却思考过, 她叫杏林子。 (出示杏林子的照片)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她的了解。 (课件出示杏林子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她一起思考生命是什么。”

这样从课题入手, 让学生带着对生命的疑问走进课文, 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的习惯, 又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认识生命的欲望。

2.“生命, 生命, ”——表述内容。

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默读的能力, 在导入新课后可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读通句子, 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事例中感悟出生命是什么”。本课有很多生字词 (课件出示) , 我准备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自学生字词。然后再指名反馈, 师生共同概括出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瓜苗抗争、静听心跳。 (适时板书)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初步感知生命。同时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扫清字词障碍,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3.“生命。生命。”——感悟语言。

深入研读教材选择好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本着这一理念, 我准备首先巧设问题, 引出生命。

(出示问题:“轻声读文, 边读边感受, 哪些地方是你原来没有想到的?”)

学生通过读文, 会在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找出答案。如果把贯穿始终的“没有想到”看作经线, 那么“生命是什么”的讨论和对话就是它的纬线, 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和句子, 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阅读。

如,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飞蛾求生” (出示段落:“夜晚, 我在灯下写稿,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 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 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 我忍不住放了它!”) 时, 我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默读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飞蛾是怎样求生的。画出重点词语, 在旁边写下批注。”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理解意思, 还力求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会从“挣扎”和“极力”两个词中理解到飞蛾很想逃走, 不放弃生命;有的学生会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 从句子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和“稍一用力”体会到“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生命是很脆弱的”等。此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本段, 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和不屈的生命体现。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 可能会对本段带有三个感叹号的句子 (出示这三个句子) 表示出强烈的朗读欲望, 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给他们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思考空间, 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读好感叹句。

在学习“香瓜苗” (出示段落:“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一段时, 我准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运用上一段“找、读、议、品”的学习方法, 充分让学生自学。学生会发现“竟然”“竟使”这两个词语均表达了“想不到、很意外”的意思, 此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将句子中的这两个词去掉, 进行对比阅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香瓜苗生命的顽强。

最后, 教师点拨:“写香瓜苗一段与写飞蛾一段有什么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会分析出瓜苗和飞蛾的处境是相似的, 求生欲望是相似的。这一环节由精讲到略讲, 由扶到放, 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

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时, 教师过渡:“对于飞蛾, 生命是强烈的求生欲;对于香瓜子, 生命是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动物写到植物, 体现的就是生命是无处不在的。接下来, 她写到了自己。” (投影出示杏林子的照片) 50年时间里, 日日夜夜、分分秒秒, 她都在受着病痛的煎熬。 (再出示一张杏林子手的照片) 这是杏林子的一双手, 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残缺不全的手在膝盖托着的小木板上, 写下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吧。

(出示段落:“有一次, 我用医生的听诊器, 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 给我极大的震撼, 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样通过照片的展示、作者材料的补充, 再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同时也理解了文中的句子:“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进一步强化了“生命”这一话题。

2011年版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研读教材, 我发现, 课后的思考题很好地表达了编者的编写意图, 也体现了本文的重点。因此在学习这两段时, 我从课后思考题入手,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段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 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学生由于之前有了教师的引导, 会很容易地找出重点句子, 抓重点词语来进行体会。如会抓住“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进行品读感悟, 体会杏林子明白了人的生命与飞蛾、瓜苗的生命不同, 人的生命属于自己。因此她选择了“好好使用”“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再结合课后思考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现实中你看到什么人在糟蹋生命, 什么人活得有价值”, 学生会说出, 有的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 看起来很轻松快乐, 其实他们是在糟蹋生命;更多的人如教师、护士等, 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 他们是在“好好使用生命”。这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对于“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 引导学生抓句中的反义词“有限”和“无限”来谈体会, 相机出示两句名言, 让学生品读感悟。 (出示课件)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可是,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一定要珍爱生命。 (完成板书) 这样就巧妙地完成了一个由文及人的过程, 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4.“生命!生命!”——升华情感。

回读第一自然段,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课件出示:“我常常想, 生命, 是什么呢?”) 通过学习你是不是已经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呢?此时引导学生再回到文章的题目, “请你根据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 为题目加上标点, 并说说理由。”学生可能会加上这些标点符号谈感受 (教师指着板书) 。这样, 不仅引发了学生对题目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与思辨, 还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

下面请你拿出笔, 看看老师的板书,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吧。 (出示课件)

生命是飞蛾,

生命是种子,

生命是心脏,

生命是,

……

这是对生命这一主题的概括总结, 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 语言文字的训练得以体现,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

5.“生命……生命……”深化拓展。

配乐, 我深情描述——“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 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 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 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 请你课外查找有关生命的文章, 认真读一读并试着写一写感受吧。

这样由课内到课外, 拓展延伸,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又深化了主题。

四、板书设计明条理

篇4:对生命的科学感悟

雪泥鸿爪——生命的偶然性

生命,就是一个必然和偶然巧妙组合的魔方。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必然,但连接这个过程的各个点,却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像人们所比喻的那样:叶子要长在树上,这是一个必然,但要长在哪一棵树的哪一个杈的哪一个枝上,却是一个偶然。苏轼感悟到了这一点,且形象而又灵动地将它抒写了出来。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他這样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确,人的生命轨迹,就像雪泥上留下的飞鸿爪印一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古人云,苏诗长于比喻,此诗句的经典性也正表现于此:将人内心那种微秒的感受,用富有机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还有一种理解:雪泥鸿爪以喻人之“无心”,人生不过如此,一切的一切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故,人不要太在乎去留,应随遇而安。苏轼此诗虽然有些低调,但也道出了哲人对生命的真切体验:人生美丽的弧线,是由那一个个偶然的“点”连接起来的。

月圆月缺——生命的二重奏

生命又是一个长长的旅程。在旅途上,有丽日蓝天、绿茵鲜花,也会有风雨雷电、枯枝败叶。人在旅途,就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时刻准备着命运的挑战,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到的“风雨过后是彩虹”。苏轼的一生风风雨雨,历尽坎坷。在北宋政坛上,王安石变法时,他被划入保守派;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又被划入了革新派;恶运连连,一贬再贬,后来被贬到蛮荒之地惠州时,他还乐呵呵地吟诵:“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故林语堂称其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为啥能这样洒脱呢?这与他对生命的科学感悟是分不开的。他看到了生命原色的二重性,即如《水调歌头·明月篇》中吟诵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从月圆月缺、月缺月圆这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存在、运行亦应如此。世上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人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看到另一面,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圆缺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必然、必然的自然。这就是生命旅程上一曲永恒的“二重奏”。

身在此山——生命的自限性

上帝给人一双眼睛,就是用来看世界、看别人的,人这一辈子最看不清楚的恐怕就是自己了。故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生命的自限性。哲人苏轼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深切地感悟到了这一点,故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在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理趣诗。此为理趣诗中的极品,直到如今还脍炙人口、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他悟出了生命的劣根性,即自限视野(自己看不清自己)。所以,人好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如井底之蛙。故,人生在世,就有一个突破自限性,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生命升华的境界。设若能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视野就开阔了,胸怀就宽广了,生命之光将会更加灿烂。据传,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看来,王朝云的确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一语中的。

变与不变——生命的圆融性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古今文人永恒的生命咏叹调:人生短暂,宇宙无穷;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基于这样的“生命观”,文人不免要伤春惜花、对镜抚鬓,生出无尽的闲愁忧思;更有甚者,寻仙访胜、炼丹服药,想飞举升天,惧怕生命过程的结束。而苏轼面对生死,却非常坦然:人之初,一口气;生也气,死也气,何惧之有?于是,他在《前赤壁赋》里豁达地咏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里苏轼用“变与不变”的独特视角来解读生命: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瞬息万变,一瞬也不会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我将来都要变为气体,回归自然,物我最终归于同一永恒;那你们还羡慕这长江和明月干啥?在苏轼的笔下,生命真是个奇妙的东西,生命的现在时:斗转星移,瞬息万变;生命的将来时:物我永恒,回归自然。生命的形态与现在、将来、自然、宇宙是融为一体的,这就是生命的圆融性。苏轼既对生命已参悟到如此透彻的地步,他还会对什么想不开呢?

风雨坦然——生命的自调性

篇5: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在窄小的屋顶砖瓦之间的缝隙中,有几株零零星星的小草。没有水,没有泥土,更没有什么养分,只有无限的灰尘与脏东西。可它勇敢地活了下来,它给乌黑的屋顶添上了生机,添上了色彩。它每一天都坚韧地,努力地在生长。如今,那里已经成了一大片的绿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活了下来,活了好久好久......。是什么样的勇气让它如此坚强?-是生命的力量。

在灾区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一个什么都没有地方,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没有学校,没有家......。可他们坚强地挺了过去,勇敢地活了下来。渐渐地,他们在国家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得到了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拥有了新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勇气让它如此坚强?-是生命的力量。

生命是短暂的,是宝贵的,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生命属于全世界,也属于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从小珍惜自己的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顽强的生命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在院子里吃西瓜,吃的时候吐了一些西瓜子在院子里,有几颗西瓜子蹦到了院子里的石缝中,过了一段时间,石头缝里居然奇迹般地长出了一棵绿色的小苗苗。那颗小小的西瓜子居然有那么神奇和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惊叹啊,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壳,还能在干燥的石头缝里破土而出,那颗小小的西瓜子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和拼搏……

还有一次,爷爷带我去山里挖笋,在途中,从石头缝里爬出了一条长长地虫子,身体一节一节的长了数不清的脚,着实吓了我一跳,赶紧跑到爷爷的身边,“这是什么东西呀?”我尖叫地问。“这没什么好怕的!”爷爷说,“它叫马陆!”过了一会儿那条虫子爬到了山路上却被无情的汽车压了,但它依然努力向前爬,我用树枝把它挑起放到了草地上,希望它能好好活下去……

我在书上看到过一篇很感人的故事:一个小男孩看到海滩上有一个个被海水冲击出来的水坑,里面有一些小鱼,小男孩用手捧着这些小鱼一趟一趟地送他们回大海,有人看到了很好奇地问小男孩:“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意义吗?”小男孩说:“因为这些小鱼在意,他们是一个个生命。”

感悟生命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顽强的生命力呢?

记得五一期间,我们一家五口去南京的莫愁湖游玩。我无意之中在绿化带里发现了一株小苗。它拥有一根嫩黄色的茎,两片油绿色的叶片。可令人吃惊的是,它生长在一棵参树的树根上部,身边堆满了枯枝败叶和垃圾,却依然茁壮成长。我尝试用手将它拔出来,但无济于事。我下定了决心,要看看它的茎有多深,把它身边的垃圾挖开,结果挖了五厘米深还没动静。那株小苗依然挺立着,没有丝毫变化。这就是顽强的生命力。

同样这也是顽强的生命力:放学路上,我常常看到一些乞丐在路上乞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向上的,另一种则是消极的。积极向上的是卖艺的人,用自己所能来获得金钱;查是捡塑料瓶用来维持生计。另是一种是坐在路边,就这么等着人们来发善心做好事、给钱。当然,前者更加优良,后者则有一些卑鄙。

篇6:生命的感悟作文300字

或许是它的外表与一个跟它完全联系不上的目标使得草丛中很多小昆虫在大声嘲笑它:“呀!世界上怎么会存在这种小虫”,“哦,我的天!如此低级的动物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已经听惯别人口中的流言蜚语。它努力爬上树梢,带着悲痛的心情,在那里用自己的丝和树叶把自己丑陋的身躯包裹起来。它耐心的等待,等待蛹成熟。

过了一个金秋,又过了一个严冬。蝴蝶终究破茧而出了,突破了那个压抑和折磨着她许久的可怕的黑暗的蛹。那一刻,是它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它最痛苦的时刻。破茧时,它那美丽的翅膀上还带有一丝血迹,但它忍住了,因为它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让小昆虫对它刮目相看。它完成了当初的目标。

篇7:生命的感悟作文300字

杏林子的一生十分坎坷。她12岁时就患了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每天都要与病魔作顽强斗争。小学毕业后因病辍学了可是数来一直坚持自修,身残志不残的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著有剧本、散文、小说、传记等,共达100万字以上。这可是一个残缺不堪的生命所获得的成就啊!

有一次我种了一株吊兰在花园里,我随便选了一块土,那块土不算肥沃,但我还是把吊兰种在了那里,因为小草不经历风吹雨打长不成大树。吊兰应该也是这样。我从来不给他浇水、施肥、除虫,可是它还是照样活了下来。但是,有一天太阳像滚烫的大火球挂在天空上,当天的温度也很高,它开始枯萎了,先是叶子,再是茎,我发现了及时给了它一场“小雨”。它这才活了过来。

这株吊兰的生命力真是强啊!居然不给它浇水、施肥也能顽强的生存下来。

篇8:感悟生命,彰显语文教育的真谛

走进学生的心灵, 分享学生的喜悦, 分担学生的痛苦, 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以真心相交流, 以真情相沟通, 调动学生心底的情愫, 使学生真正体味到语文本是处处留心皆有情, 语文就是生活的凝练, 是生命的再现, 使“生命在场”的教育理念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 才能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色, 提升师生的生命意识。彰显人性的语文教学不再因枯燥乏味、难以琢磨而被拒千里之外, 也不再因身为国语、无须深究而被称之为“皮肤科”。生命相通、情感相融使语文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情, 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深切体味, 以人性之美来感悟生命。

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阵地, 更要成为绽放生命之光、迸发生命激情的在场。情满《乡愁》。乡愁作为一种伟大的情愫, 是来自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深情的朗读, 悱恻的情感, 拳拳赤子心, 不禁让我们感受拥有母爱的幸福, 深切体味到诗人远离“大陆母亲”怀抱的苦楚。声情并茂地朗读, 使每个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对母亲的感恩之中, 真正理解母亲是儿子爱的源泉、情的寄托。“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所以, 父母教, 须敬听。请学习公益广告中的小男孩, “妈妈, 我也要为你洗脚。”稚嫩的语言, 高尚的情操。

关照每一个生命, 坚决捍卫他们的尊严, 给予他们尊重, 这就是对他们生命的保护。与学生交谈, 使人充实;看学生进步, 使人高兴;看学生成长, 使人骄傲。借助情绪的感染, 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

二、现行语文教育存在不足。

理想的课堂, 应该是全面、和谐、可持续的, 而不应仅顺应应试教育, 只注重学习质量, 而忽视了人性的教育。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也应是现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反思语文教学, 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了生活色彩, 学生生活缺失了语文素养, 即生命意识不在。那么, 人文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语文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意识, 而一味地去套用知识模式;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 语文变得沉重而凝滞, 沦为一种得分的工具;在效率至上的追求下, 语文删去陶冶与润色, 失去活力而直奔主题。阅读也不再用心去感悟, 用情感来迁移, 而成为一种被动, 学生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套用固有的思维模式, 结合相应的文章主旨。他们不知道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更不知道学好语文的根源在于生活, 这就是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结果。没有生活, 就没有了语文的价值再现;没有生活, 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缺失了活力。没有生活的语文, 变得苍白无力。所以, 语文学科成了“皮肤科”, 忽视了语文是百科基础, 忽视了“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忽视了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

三、感悟生命, 使语文课堂体现人性教育。

语文是对生命的赏析,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 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 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 从而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 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

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增加阅读时间, 扩大阅读视野。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没有生活的积淀, 可以通过间接的阅读来开阔文化视野, 借鉴他人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感知, 为感悟生命、提升语文素养打开另外一扇门。在语文教学中开设阅读课, 阅读《语文报》、《作文周报》之类的报纸和《作文素材》、《读者》之类的杂志, 观看《百家讲坛》、《艺术人生》之类的励志节目, 感受成功人士的生命的抉择和奋斗的轨迹, 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生命旅程。记笔记, 学习名人;写心得, 激励自己。增加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举办读书交流会、课前演讲、作文评比, 以丰富的语文活动, 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 形成“天天学语文, 语文天天学”的良好局面。感悟人生真谛, 提高文学素养。

2. 创设情境, 激发热情。

教学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更在于激励和鼓舞。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情境, 在愉悦的氛围中,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通过联想、比较, 积极参与, 自由表达, 好奇心和探究欲得以调动, 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语文学习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豪迈壮阔的意境推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借用《三国演义》片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的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 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所营造的宏伟壮阔的意境相比较, 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美与博大, 心中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积淀和理解, 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 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成为激励自己拼搏上进的动力。公益广告也是一盏灯。面对砍伐殆尽的森林, 猿猴毅然拿起了藤蔓, 选择了自尽于枝头;面对融化渐逝的冰川, 北极熊无奈低下了高昂的头, 选择了沉尸海洋;面对了无生机的荒漠, 袋鼠纵身跃上车轨, 选择了身卧火车轮下。沙漠步步进逼, 绿意渐渐逝去, 物种濒临灭亡。整个画面阴沉暗淡、萧瑟敝索, 等待动物的只能是死亡。这则视频使每个学生陷入深思, 感悟生命, 珍惜生命, 环保势在必行。可见, 处处留心, 皆有语文。

3. 人格荣辱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不仅是教学生求学, 更是教学生做人, 做品德高尚的人。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应真正体现高尚的人格塑造与培养。锁定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承接中华传统美德, 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体现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不朽生命力的全新价值。课本是最好的模本, 其中蕴含着神圣的传统美德, 以至善至美的典范陶冶学生璞玉般的性情, 以至高无上的追求激励学生不懈地努力, 使之具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情操。

《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 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中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殒身不恤”, 正是他们的“忠”不断地鞭策着每个中国人前进, 才使中华民族伟然屹立。《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不离不弃,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为母亲而坚强地活下来, 这些无不让人为他们的“孝”行感动, 反省自己, 修正自己的行为。《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 其中所蕴含的正义与道义使学生明白:为集体, 应舍弃“小我”, 成就“大我”。《勾践灭吴》中勾践忍辱负重、礼贤下士、善待百姓、明耻教理, 将“耻”铭刻心中, 并为雪耻而蓄势待发。这就是“知耻而后勇”。课本也是一面镜子, 以课本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课本为鉴, 可以明得失;以课本为鉴, 可以知兴替。

篇9:我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花丛中触摸春天的盲童名叫安静,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童重见光明自愿捐献角膜;砖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苗,冷风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这一幅幅动人画面无不展示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我的妈妈是位向衣天使,她每日穿梭于病房里,视病人为朋友,仔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技术熟练,从早忙到晚,常常是我都睡着了,妈妈才拖着疲倦的身体空着肚子回到家中;妈妈爱护病人,她曾经为一位排便费力的老奶奶抠大便,这是我长大后从报道妈妈的报纸中得知的;妈妈说:“飞行员魂系蓝天,我的职业是魂系患者生命,这是我上班第一天院长亲口说的话,十几年来一直铭记在心,直到今后也一样。”妈妈和她的同事们辛苦付出换来了无数病人康复出院,妈妈笑了。

我的爸爸是一名人民警察,每日带领十几位警察叔叔在管辖区巡逻,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打击处理犯罪分子。今年春节前夕,爸爸巡逻时发现一位八十多岁迷了路、冻得发抖的老爷爷,而且他根本说不清楚名字和地址,爸爸立即把老人背到派出所,端来热腾腾的饭菜给老人吃,同时在全市110报警台发布老爷爷的情况以找寻家人,直到夜里11点左右,家人来到派出所拉住爸爸的手千恩万谢,激动得泪流满面,爸爸只说了一句:“人民警察为人民,这是我应该做的。”

篇10: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世上有很多生命,例如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昆虫的生命、鱼的生命、包括我们人的生命,可是我们却把他们视而不见这是多么可耻。

我小时一直玩儿蚂蚁可是我并不知道被玩儿的滋味,有些蚂蚁竟在我泼的水中拼搏,和死神做较量,也不愿意死掉。原来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俗话说“生命是无价的。”但我却像蚂蚁中的死神一样夺走那么多的生命,自己却不倾家荡产。 所以我们需要珍惜生命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善待生命

一天,上特色班的时候,我的手崴到了。

我急匆匆的去上特色班,因为那时候已经上课了,再加上对游戏的渴望,我非常快的跑着去上特色班,而且那时候还玩酷,在石阶上“走钢丝”。由于是走钢丝,再加上跑的快,一个空缺,就把我给绊倒了。突然,我的大脑不知道为什么闪出一个意识:不要摔到手!我就猛地把身子一翻,可是,到底还是犯了个圈翻回来了,于是,我的手就像骨折了一样,“嘎巴”,一声,手崴了。我这才知道,就不应该跑,以后的日子,我在也没有过好,知道手好了以后。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命,不能随便损坏,损坏一处,你就要把其他的时间,来弥补损坏的那一处。”

知识守护生命

度过了漫长而有意义的暑假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学年。今天一大早没等妈妈叫我,我就早早地起了床。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又见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熟悉的笑脸。一整天我都特别兴奋,开始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生活。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今天晚上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知识守护生命》专题电视课。主持人和许多明星们一起为我们讲述了潜能,坚持,团队三堂课,知道了这是守护生命的三大法宝,还记录了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

篇11:感悟人生,生命的作文300字

树,砍断了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在春风吹来的时候发芽。悬崖上的每一棵棵松树茁壮的生长,不需要谁来给它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给它们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在它们身上的石头,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顽强生长,即使仅仅只活了几天。

花,凋了还能再开、再生长;更何况动物可以繁殖下一代;花可以在冷风冷雨中茁长生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让它的生命显出光辉的一面,小小的花儿都有如此的气魄,更何况人类。这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勇气。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篇12:感悟生命作文300字

星期五下午的政治课上,媛媛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日本人捕杀海豚的纪录片,我深有感触,生命是平等的,从不分贫富贵贱,那动物呢?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为什么人类要横行霸道,主宰他们的生命呢?当我看到片子里那些日本人把捕到的海豚全部赶到一个海洞里,然后用网把它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再用刀,一刀一刀的刺它们,直到把他们刺死,当我看见蔚蓝的大海被一只只海豚的.鲜血染红的时候,我感到很气愤。海豚,是除了我们人之外最聪明的动物,它也曾和鲨鱼搏斗救了我们人类的命,它的生命也一样的可贵,一样的神圣,可是人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当我听见海豚们被刀刺的时候,它们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喊叫,更是刺痛了我的心。就这样,人类结束了它们的生命。

我从这个纪录片中看出了人类的可恶与残忍,和对动物生命的轻视,天下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而人类为什么偏偏要选择杀害这些动物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呢?

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它们都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特意义,人,动物,植物,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

篇13: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一、“比德”审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君子比德”思想。孔子提出“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的“比德说”。“比德说”立足于儒家经世致用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 要求人们治国必先修身,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儒家除了要求人们通过教育的方式塑造完美的人格之外, 同时也倡导人们从自然审美对象中获得教育的灵感。

在儒家审美观念中, 山水不再是单纯物质意义上的山水, 而是有各种“德”、“仁”、“义”、“智”、“勇”、“察”、“正”、“包容”、“善化”等人性的品质, 君子观赏山水不是简单地获得身心感官的愉悦, 而是要从审美对象中获得心灵美德的感悟。孔子说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 把人们仁、智方面的修养与山、水相联系。“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之”, 江河汤汤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做他崇拜的“仁者”形象, 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 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 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 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反映儒家道德感悟, 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山水的真切体验, 把山水比做一种精神, 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

比德说的出现, 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初步揭示了自然美的本质, 即人们之所以用山水花草来比喻人的道德情操, 抒发人的情感思想。就因为这些自然物本身就有一种符合美的本质属性,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比德说无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审美关系, 对自然界持什么态度。例如屈原的《离骚》用香草自喻, 其情感和审美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二、智者何以乐水

在我国, “比德”性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美, 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人们深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山水审美中, 习惯于将山水看做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比德”就是富于自然山水以仁智等道德人格, 然后通过审美观赏, 从山水中获得道德启示。

1.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自古以来, 人们不仅喜好自然山水, 而且还带有仁者智者的神圣色彩与反思。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奠基者, 他有着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他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大意就是说智者乐于治世, 如流水一样不知穷尽, 仁者喜欢像山一样安固而万物滋生。在这里, 孔子抓住了水生生不息的特征, 并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之观照。可见, 不息的流水是孔子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

孟子也曾解释说:“源泉混混, 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 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孟子·离娄章句下》) , 意思是流水不舍昼夜的流动, 途中虽然偶遇坑洞, 但最终能够奔向大海, 主要因为乃是源头生机盎然, 故能保证不会干涸, 也不会停滞不前。这就是根本, 就是生命的源泉, 有为的君主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孟子又说:“流水之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 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章句上》) 只有根基稳固了, 才能通达四方, 生命才能天长地久, 永远芬芳。这种由水而来的人生感悟, 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精神历程。

水的宽厚能容, 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向往。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并将水比作圣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七十八章》) , 又说:“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八章》) 。也就是说, 水的这种不能之能、不争之争、不善之善, 即平淡、宽容、柔顺、与世无争, 不固执己见的特质是圣人应该具有的品格, 也是道家智慧的一种体现。

水是柔软的, 却又能滴水穿石, 积水成河, 负载巨舟。水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意志, 顽强不屈的品格。所以, 水具有宽厚能容, 以柔克刚的特性。人们观水、审水, 常常会以水及水流的宽容博大而有精神上的契合之感, 也会常常以水寄托自己的心灵。

2.水使有限的人生成为永恒

孔子曾面对奔腾不息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的感慨, 其实是对时光、对生命的一种珍爱, 一种不舍之情。在孔子的眼中, “水”已不再具有那种震慑一切的力量, 而是多了一种哀婉深远、含而不露却包容一切的性情, 多了一层飘渺悠远的哲思与平和恬淡的安详。这声感慨穿越了时空, 引发了无数后人共同的感伤心曲。李白曾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苏轼则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感伤。可见, 由孔子、李白、苏轼, 都有着“逝者如斯夫”的感悟与慨叹。

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回头, 人生苦短, 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怎样度过人生呢?孔子的感慨中显然有自我激励的内涵, 即人生要像“不舍昼夜”、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有所作为, 只有这样, 才能使有限的人生成为永恒。

当你走到大河之滨、大川之畔, 这种自我激励的心态就会油然而生。无论是豪迈中的感慨, 还是伤感中的叹息, 或是茫然中的反思, 说明人们都有对流水般飞逝而去的时光的不舍之情。所以, 在旅行和游览的过程中, 当我们看到大河、大川奔涌向前、一泻千里的景象, 都会产生珍惜时光、珍爱生命, 不能枉费时日、虚度此生的自我激励的心态。

3.水带给人们的心灵慰藉

孔子曾经要学生淡泊心志, 许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将来要有番作为, 唯独曾皙说要在暮春三月, 穿上春装, 相邀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 一起到河边玩水寻乐, 然后到处走走, 在太阳下山前欢欢喜喜唱歌归来。孔子听到这里笑了, 表示赞同。可见孔子对水的喜爱。水有“不舍昼夜”的忙碌与不息的追求, 亦有微波连连、回旋荡漾的怡然自得, 会令人们把平日里被世俗社会紧紧追逐的心松弛下来, 一如疲惫的帆船回到平静的港湾。

唐代诗人孟郊在居住地的溪水边捧起澄碧洁净的溪水, 漱上一漱, 感到尘土般蒙在心上的种种忧虑一下子被洗得干干净净, 于是感慨到“净漱一掏碧, 远消千虑尘。”由此可以说, 水的最大功用是可以洗去尘世俗物对人心灵的污染, 让人的心境保持一种清明透彻的状态, 回到自然, 去享受一下恬静闲适的时光, 让自己的心轻松透明起来。

人生何不如此呢?刚健有为的追求与适时休闲生活并不矛盾。水的安恬自在是人们忙碌人生的一种心灵慰藉。

三、仁者何以乐山

泰山以雄为其主要特征, 给人以雄壮、自强、博大、伟岸、仰慕、升腾的审美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立志奋进, 积极进取, 自强不息的审美感悟。又如青城山, 以秀、幽为主要特征, 能给人以心绪平缓、轻松、宁静、淡泊、心境愉悦、明净、逍遥、恬适、超然的审美体验, 能使人凝神静思, 潜心自修, 怡情养性, 达到“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的审美效果。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以“一斗百篇逸兴豪, 到处山水皆故宅”的豪情逸趣浪迹天涯, 为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他赋予名山特有的美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在名山的审美观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他的诗歌给人以大山大川雄伟豪放的美感。当我们游览庐山香炉峰时, 很自然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当我们游览三峡时, 也会很自然就想起了“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永州八记》是其被放逐永州后亲身游历所写。所以, 虽然这八篇都是以其生动简洁的文笔和富有诗情的画面, 展现了了自然山水的清新秀美, 但景以情观, 作者常在作品中关注那些秀美奇异却遭人“过而陋之”的丘、潭、石等景物, 并着力描写, 以此来表达自己身为逐客, 被弃远谪得甚是感慨。丘潭的遭遇如同逐客的遭遇, 而丘潭之美恰也喻示出逐客的内美。作者以“比德”的手法, 将自然对象物是为自己的同道, 从中获得了人格精神的感悟和身世际遇的慰藉。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 宦游四方, 但他热爱山水, 处处歌颂名山大川。苏东坡的咏山诗词中, 反映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如他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的吟水诗作超越了一般的怀古之作, 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写长江,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等佳句, 写尽了长江的浩荡气派。

大水的深不可测象征智者的学识渊博, 大山的养育万物象征了仁者的秉德无私。屈原笔下的香草,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 张若虚笔下的江月, 王禹偁笔下的竹楼,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灯市, 周敦颐笔下的莲花,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 秦牧笔下的五色土, 余秋雨笔下的李冰父子雕像, 都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怀、精神感悟, 于是都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我们把孔子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比德审美观看做是我国旅游审美发源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的传统和模式。比德这种乐山乐水的方式, 已经蕴涵着哲学思考的契机和伦理功利的意趣, 是在追求到的完美的过程中给外在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人的品格德行, 因此, 人与自然的交流, 实质上成了人与自然间人格象征的交流。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特性所持的比德态度, 不同程度地积淀在我们的山水意识或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四、结束语

在当代旅游活动中, 旅游审美的途径成为一种直接关涉当代人生命感悟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重建活动, 旅游审美就是当代人的生命感悟的实践和实现方式。我们在游山玩水的时候, 触景生情, 反省自身, 历练情操。生命的根本, 就在于“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那草那树, 都被赋予了勃勃生机;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昂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 都幻化在了审美的意境和自己的心情感受之中。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 感受、体验、思考得越多、越深, 人的生命质量便越高, 让我们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摘要:在我国, “比德”性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美, 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人们深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山水审美中, 习惯于将山水看做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在当代旅游活动中, 旅游审美的途径成为一种直接关涉当代人生命感悟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重建活动, 旅游审美就是当代人的生命感悟的实践和实现方式。粗浅地论述了孔子的”比德”思想以及人们在欣赏山水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山水文化,比德思想,人生感悟

参考文献

[1]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73-105.

[2]黄成林.旅游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52-98.

[3]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61-87.

篇14: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生命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56-01

0

听了上海建平中学前校长程红兵先生关于课程文化的讲座很有感触。课程文化的核心就是课程的价值思想,从价值维度去思考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是当下课改不能无视也不容避开的层面,正如程先生所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教育中价值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这是最可怕的缺席。课程文化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学科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应该关注其学科思想,这应成为课程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下面仅结合我所教的生物课程简单的谈谈教学中可以挖掘的价值元素。

生命的物质性。生命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质,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世界上有生命的物质,没有非物质的生命,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超乎自然的所谓“神灵”和“上帝”,大庙里的神像只是人们出于对神奇的生命的崇拜而物化出的生命符号,毕竟这不是生命。

生命的运动性。生命物质和其他物质一样是在不停地运动着,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特殊表现行式,自主、自由的宏观运动是生命存在的外部表象,复杂奇特的微观运动使生命遍布梦幻迷宫。

生命的整体性。组成生命的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形式和特殊功能,它们在生命体系里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一旦离开了完整的生命体系它们扮演的角色就不复存在。只有在完整的生命机器里,各部件才会承担着生命的含义,才能演绎扑朔迷离的生命过程,才有各自抒发生命情怀的机会。

生命的有序性。生命体系中的一切都是有序的。生命物质或结构在生物体中的存在是有序的,人们正是苦于尚未弄清它们在生物体中处于怎样的有序状态而至今不能在试管中将各组分合成出生命来;生命虽然可以克隆,但必须以生物体中一个完整有序的单位作为起点;基因中特定的碱基序列决定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对于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刺激,无论通过激素作用还是通过神经反射来作出反应都有一定的程序;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细胞器,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进入消化道的各种食物被多种酶对口、按序分解成有用物质而分门别类地吸收;心脏一定节律的张驰保证了物质运输的按部就班;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总是按照严谨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生命的适应性。生命艰难地挣扎着从朦胧中走来,生命不安于现状,摸爬滚打于泥土间,飘泊洗礼于风雨中,扎根于悬崖峭壁,游动于沙漠荒丘,“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霸天竞自由”,竞争中求生存,斗争中呈英豪,“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互助共生谋发展,争奇斗丽显个性,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生命对环境的适应无奇不有,无所不在,适应的方式巧夺天工,千奇百怪,适应的本领各领风骚,叹为观止。

生命的多样性。DNA的千变万化决定了蛋白质的千差万别,蛋白质的千差万别体现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生命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生命多元,相对稳定,差异永存,不断发展。

生命的创新性。只要生命存在,生命物质就永无休止地进行着自我更新,“生命在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物质的不断更新是物质之所以成为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命不仅吐故纳新,而且不厌其烦地把自身的固有物质分解开来重新合成,尽管合成的是原先就有的物质,但生命情愿通过这样的合成来追求新意。

生命的对立与统一。生命充满了矛盾。生物体在同一时间里,既有细胞的生,又有细胞的死;既有同化,又有异化;既有兴奋,又有抑制;既有分裂,又有融合;既有主动运输,又有被动扩散;既有相互制约,又有相互促进。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雌,又有雄;既有性状的显性,又有性状的隐性;既有进化,又有退化;既有互助,又有斗争。

死并不是完结。有生就有死,死是生命的必然,是自然归宿。细胞的新生伴随着细胞的消亡;蝌蚪尾巴的死,成就了蝌蚪变成了青蛙;枯老的植株把新生的希望寄托于种子;春蚕的蜕皮促进了幼虫不断发育走向成熟期;飘逝的落叶保证了树木走过严冬迎来三春晖。

人是生命的杰作。人是生命运动最高级的表现形式,生命世界里因为有了人,这个星球才变得如此五彩缤纷,才有了诉不完演不尽的悲喜活剧,才孕育着波澜壮阔和惊天动地。人具备了生命的一切自然属性,又具备了特殊的社会属性。

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富有魅力,令人神往。生命运动错宗复杂,出神入化,这是生命的玄妙之美;生命的故事只用四种“文字”(碱基)来叙说,这是生命的简洁之美;生物大小不等,习性各异,各得其所,这是生命的平等之美;生物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这是生命的包容之美;生物不加粉饰,个性毕露,这是生命的自然之美;花鸟鱼虫色彩纷呈,神态各异,这是生命的形态之美;丑小鸭也能下蛋,野百合也有春天。

篇15:感悟生命作文300字

飞蛾即使被抓住,也不接受命运,不向命运低头,拼命挣扎。哪怕只能活9天,每天都活得有意义,不浪费时间。

砖缝里的种子,没有阳光和雨水也能顽强生长。多好的生活啊!

我的阳台上有一盆康乃馨。前几天刮风下雨。它的叶子被风吹落在地上,花蕾脱落了。没掉下来的花蕾也耷拉着脑袋。我遗憾地说:“这么好看的花就这么死了!”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我去帮妈妈晾衣服的时候,发现花盆里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朵花!这简直不可思议!简直难以置信!这个小蓓蕾蕴含着多大的生命力。它能经受风雨,开出美丽的花朵。多么顽强!

篇16:对生命的感悟作文550字

自从读了《短文两篇》里的《蝉》和《贝壳》,我不由得被蝉与贝壳的生命意义所打动。在文章里,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并且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蝉》的作者是香港作家卢伟銮。每到夏日,蝉声便不停地在树间回荡,令作者感到心烦。可是后来,当作者的朋友告诉他蝉的故事的时候,作者不由得为蝉的行为所感动。

蝉是一种飞行类昆虫动物,一般栖息在树上或者树丛里,每天的食物就是喝清晨的露水。每当夏天的时候,蝉总是在树枝上叫个不停,响彻了整个夏天。去年的夏天,天气闷热,我在家里开着空调写作业。窗外的几棵大树上,蝉在不停地鸣叫。一次,我捉了一只蝉,那只蝉在我的手中大声地鸣叫。我很惊奇,一只小小的蝉竟能发出如此大的声响。

直到今天,我读了《蝉》这篇文章,明白了原来蝉的生命是这么短暂。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它等了,出来竟然就只活了一个夏天。为了生命的延续,它必须好好地活着,即使只活一个夏天,这就是蝉的生命的意义!

跟蝉同样,海贝的`生命也极为短暂。《贝壳的作者》是台湾画家、作家席慕容。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海边见到一枚贝壳而产生的想法。读了之后,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作者在海边捡到了一枚贝壳,贝壳里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这枚贝壳是那么精致、巧妙,是那么的仔细、一丝不苟。想起小时候,我在海边玩耍,也经常捡到贝壳。每拾到一枚贝壳,我们都会大声叫唤:快来看呀!这枚贝壳好漂亮啊!可是年幼的我们哪懂得这小小贝壳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呢?直到现在,才渐渐懂得海贝的生命意义。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海贝,利用短暂的时间将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吗?

篇17:感悟生命的随笔300字欣赏

我想,我们的生命是被放逐的。我的灵魂在遥远的他乡,而我,失去了它的线索。所以,一边惆怅一边寻找。

细碎的雨滴在空中洒落。这是毫无生气的一座石头化森林城市。人性的泯灭和善良同在。

这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也曾是给我希望和绝望的地方。我时常觉得恐惧,物是人已非。

少年已经成家。时间磨去了他们的耐性和坚持,只有那些痕迹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或者少女。

……

“时间有限,追索生命的诚意和真实,比什么都重要。……最终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是精神的故乡,而非一个俗世的时代之中的位置。”

也只有历经世事之后,理解力才能够穿透表象抵达本质,并试图给予一切宽容和谅解。

人在对苦痛和阴影有所承当有所体悟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所映衬的那一道纯净自若的光。

我很愚蠢。更多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我在梦里恐惧,把心揉成一团。我也从来没有如此绝望过。即便曾经某日即将死去,也没有过绝望的心思。

篇18: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顽强生命的感悟

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中杜撰了一个“泡桐树中学”, 描绘了一段耐人寻味的高中生活。这样的故事不必详提, 要提的是中学的校训———像泡桐树一样茁壮成长。看到这样的校训, 家长非得破口大骂不可, 要知道泡桐树成年后逐渐纵裂, 长不成良木。所以这句校训绝对是骂人的话, 这与家长对孩子的期许是绝对相悖的。

而今的“得分”教学就是在教唆学生去做一个最符合社会规范的螺丝钉的过程, 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核心。教育被这样无辜地嵌入一个激烈争斗的社会机制中。在巨大的物质和欲望面前, 年轻人都变成了充满嫉妒、仇恨和绝望的个体, 生命在孩子们看来变得不值得思考, 每个人的青春变成一张盗版的光碟, 在厄运面前不堪一击。

如何前行?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无比珍贵, 教育应该给孩子以信许, 而不应任由他们在荒野里流浪, 颓恨着度过一生。

本文就以高一语文 (苏教版必修一) 中张洁的《我的四季》, 敷演出现实的困境和几句经验。其实世界上可说的事情并不多, 但生命本身所焕发出来的东西———“四季”, 是可以有更多的诠释的。

二、不起眼的角落, 体认真实的生命

《我的四季》首段是起笔, 也是全文的主旨句:“生命如四季。”我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 是引领我们全文阅读的步伐和方向。自然里有春夏秋冬, 而文章安排也是按季节更替, 那么是否人生的度过也如四季更替顺序呢?

回眸过往和即将来临的日子, 四个景色分明的季节, 我们是否可以把每一个季节单列开去, 并将之领会成个人这一辈子里特定的某一个时段呢。

或许今天是春天, 万物萌新, 或许从明天开始的一整年、一辈子都处在夏天里, 有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惊雷, 是惊喜也是折毁。有时人生就是这样无法预感地发生着, 譬如春天意味着人生里播种理想的时候, 夏天意味着人生里拼尽力气在奋斗的时候, 秋天意味着生命收获的时节, 那么冬天就是反思人生的时候。

由此我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四季指向, 告诉他们其实生活并非一定要或者根本不会按照自然更迭的秩序变化着。这样的顺序从来都是不定的, 正如人生的无知无常, 它从来不会按规律出牌, 历程有时也意味着温情和敬意, 有时却无情和冷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时遭遇挫折, 有时收获果实, 有时做一些事情去安慰别人, 或者伤害自己, 可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这个我们正在经历并将继续进行下去的人生。

三、用希望去体验世界

自然力的春天, 是用来播种希望, 这是我们对世界的最好的期许了, 然而我们在春天里又收获了什么呢?

文章的第二至四节展示了这样的画面。在“紧扶锈钝的犁耕作”的场景里, 有“细瘦的身躯”、“驽钝的工具”、“深埋的磕绊”、“成倍的消耗”。这里没有春的气息, 有的只是苦厄惨烈的场面迎面而来, 那样切实实地堆在了我的眼前———“处境”是艰难的, 孤立无援。

如此不堪里, “而我懂得了, 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紧实地扣住这句并请学生谈谈看法, 各人的心灵都获益良多, 如众多的生命一起蹚过同一条水流, 但在各人的身体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水痕。

学生谈及的词语颇为动人———“一致”。述说这样的道理给我听:生命与责任是一致的, 我们常常在拥有一个生命的同时也就拥有了无法推卸的责任, 履行了生命的同时也就是在履行义务和责任。有一学生说她去超市买咖啡, 可是店家搞活动偏要连带赠杯一起卖, 捆绑式的买卖让她很不情愿, 于是忍着没有买下两件套, 后来她明白了, 人收获了一种欢喜的东西的同时有时也不得不付出一些不太喜欢的东西的代价, 也许这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也许是政治理论在生活里的生动演绎, 但这更是鲜活的生命哲理。我们的生活不正是由这样无数的矛盾组成的吗?

对生活能有这样深切的洞察力让人惊叹, 如同与学生一起携手完成了生命的探寻。

此外, 有学生还梳理出另一条生命的道理———倔强的精神。课文里这样写道:“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 因为在这世界上, 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有他自己耕种的土地。”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 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即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人生行进的过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做什么, 生命的质量是要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的。

蔡康永先生在《有一天啊, 宝宝》里告诉了宝宝, 也是在告诉读者:“有些人的生命是没有风景的, 是因为他只是在别人造好的, 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 流过去。你不要去理会那些水管, 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 你才会是一条河。”

我们在这样的文字中读出了生命的真谛、体悟成长的快乐:拥有希望, 不放弃。我们领略到一个人必须自力更生, 真正从苦难里走出来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四、生命力在心间

人只有在拥有信念, 有所向往的时候,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奋斗。于是在充满苦难的夏天, “我”遭遇了人生的苦难。教到这里, 自然要提问学生作者到底遭遇了哪些人生的苦难。学生学会去正视那些苦难背后的痛苦, 才能用客观的良好的心态去更好地面对以后的人生。

第一次, “雨滴啊, 那是怎样焦灼地盼望, 望眼欲穿, 望眼欲穿啊, 可一阵风过去, 吹到了另一块地上了。我恨, 我妄想, 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阅读时看到这样的文字, 心里琢磨着作者是如何经历这番痛彻的过程, 一字一句饱含着自不量力的可笑, 更渗透着深深的可悲———渴望得到的得不到。

第二次, “我”没有充分准备地上路, 即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依然不可避免地得到惨痛的结局, 而且知道“真正痛心的是并非不能”———可以得到的要放弃。

第三次, “我”最后眼睁睁地看到初长成的谷穗被无情地打击, 剩下的是永远不曾尝到的成熟的滋味———唯一拥有的遭厄运。

这是怎样的接二连三的人生坎坷。陷于诡谲的生活悲剧中, 人要如何自处,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 也是学生迄今未多深想的态度。这里作者给予了明确而真实的经验, 我也只是带领学生去理解并汲取这样的好句子:“重新开始吧”, “强者会留下, 继续走完自己的路”。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和我一起体会这些句子背后的不平凡的力量:每个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 那些惨痛的教训, 那些与机会擦肩而过的瞬间, 或者与美好感情相遇无缘的时分, 都是人生应然的片段, 重要的是人要提起勇气, 振作精神, 重新开始。用尽万钧的力气告诉自己:“重新开始吧!”因为生命唯有重新开始, 坚强面对。

作者告诉我们一切生命的法则皆能在自然中找到, 所谓狂风、暴雨、冰雹, 这一切的困难和厄运都有过去的一日, 风雨有时, 彩虹有时, 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安心地等待日子的过去。也许那些不被人待见的困苦, 换个角度来看都是无比珍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只能在痛苦里获得, 而人的一生里, 任何的经验都是有用的, 于是“我把它们捧在手里, 紧贴着心窝, 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了。

生命力不在别处, 在我们微笑的时候, 在我们落泪的时候, 更存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即便没有雨露, 没有泉水, 我们还拥有自己的生命, 度过了这些苦难也就度过了人生。

五、自我的救赎

在收获人生的秋天, 继续走向生命的冬日, “我”没有迎来丰硕的收获, 也没有迎来该获得的褒扬, 得到的只是“干瘪的谷粒”和毋需“哀叹和寂寞”的自我解慰。那些“干瘪的稻穗”其实根本就算不得收获, “寂寞的屋子里, 仍然会有刻薄的人敷演出利剑将我一条条的切割。”在困惑和难过里, “我”是如何获得自我的救赎, 或者说“我”所认为的幸福的、值得的人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讨论。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发言, 值得思考, 也确实引起了广远的探讨。饱满、充实的生活, 有血有肉、有起有落的人生或许更加值得一过。有时过程和感受要比结果来得更加重要, 即便有时我们感怀付出远多于我们的收获, 但我们至少可以骄傲地谈起过往, 微笑着含着泪光说起“我经历了人生”, 这便是一种获得, 一种值得。“真正的尺度”就在于“认真地活过, 无愧地付出过”。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留笔:“悲欣交集”, 以此作为人生完美之境, 这样的结语让学生与我都受益良多。

六、结语:阅读使人善良的信念

作家毕飞宇在谈及阅读的意义时说, 阅读使人善良, 善良并不意味着要学会婆婆妈妈, 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眼眶必须拥有丰盛的内分泌。善良也许意味着我们更愿意并且能够面对生活的真相, 不论这个真相存在于历史、现在或未来。善良的人首先必须是自立的人, 目光不会被自己的泪水所淹没, 不容易被瞒过去, 更不容易被骗过去。

一个人要在心地里下功夫, 这便是身心的修养, 也是学问的最终目的。《论语》里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说的便是人是不会在一顿饭的短时间里就违背做人的境界, 忘却生命的信念。有创造有作为需要“仁”这个信念, 有颠沛有倒霉的时候也需要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得意了, 要依仗一个信念去成功;失败了, 也要依靠这个信念去安稳。

“乐坛好孩子”王筝唱起青春的“雅歌”———《我把我唱给你听》, 那里有关乎青春的美好期待和无法按捺的情怀。她唱道:……趁现在年少如花∕花儿静静地开放∕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桠∕谁能够代替你呢∕趁年轻尽情地爱吧∕最最亲爱的人啊∕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我把我唱给你听∕把你纯真无邪的笑容给我吧∕我们应该有快乐的∕幸福的晴朗的时光∕我把我唱给你听∕用我炙热的感情感动你好吗∕岁月是值得怀念的留念的……

上一篇:公安局辅警工作总结下一篇: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