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建筑文化研究

2024-06-27

颐和园建筑文化研究(通用10篇)

篇1:颐和园建筑文化研究

建筑——流淌的诗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建筑是一部流淌着的诗歌。而在他的极力保护下,现代而又从来不缺古朴的京师之地,才得以保留其古皇城的神圣庄严与磅礴气势。

有幸踏入神往已久的皇家园林典范——颐和园,着实难掩内心的激励。在初春的影子尚未明晰的颐和园中,淡淡的几抹花红,翠翠的数分绿意,遮遮掩掩的几片琉璃疏瓦,更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宏伟气魄的皇家园林亦不乏几分小家碧玉之感。在山红翠柳的辉映之下,端庄而华美的古朴宫墙凸显几分委婉与恬淡,如一壶馨香沁人的龙井古茶,敦厚中略带温润,涩苦里不乏甘甜,景在眼中,味在舌间,感在心间。恢宏静穆的皇宫在园林山水的映衬之下,露出了灵动近人的一面,叫人心醉。山灵水魂,昆明湖中静静地流淌着的一湖灵水,就是颐和园中最美的一道风景,水与土的交融,人与木的相衬,江南的柔情含脉在广博的中原大地上得到了推陈,古朴的建筑与灵动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太极中的和谐理念在此瞬间定格。

颐和园乃一座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古朴博大而不失妖娆细腻,是园林建筑史上永恒夺目的深海明珠。

篇2:颐和园建筑文化研究

颐和园在历史上曾遭到两次严重的破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重修,即成现在规模。

大家清往左看,看到了吧?这就是我国着名的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这座古典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颐和园着名的长廊。大家看到许许多多的画没有?这条长廊一共长729米分成273间。每一间都有画。几千幅画没有两幅是相同的。其中,镇廊之宝《桃花源记》更是有名了:它是陶渊明的到表作。还有许许多多的画,大家可以慢慢欣赏。

篇3:颐和园建筑中苏式彩画审美研究

摘要:苏式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在中国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大量应用于园林建筑中,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衍进和发展。其精美的纹样、辉煌的色彩反映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彩画的高超技艺。苏式彩画自传入至成型后便不断地得到完善,于清朝后期趋于成熟,其中以颐和园的苏式彩画最为典型。颐和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彩画类型,并以苏轼彩画为典型,充分展现了苏式彩画的精髓,为我们提供了极高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颐和园;苏式彩画;审美体现

一、苏式彩画的产生及特征

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地区苏杭一带,采其民间建筑彩画的传统画法。永乐修筑北京宫殿,大量引入江南地区的艺术工匠,他们把苏杭一带的彩画艺术带到了北方,并与北方皇家建筑专属彩画相融合,最后形成了新的彩画形式即苏式彩画,它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种。

苏式彩画是清代官式彩画中最富于变化的一种类型,它在不同时期的构图形式和主题纹样都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苏式彩画的构图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枋心式苏式彩画、包袱式苏式彩画和海墁式苏式彩画。枋心式苏式彩画是清早期皇家园林建筑彩画中的主要类别,类似于旋子彩画的三段式构图。枋心内多为复杂的图案和色彩,如龙纹、凤纹、西蕃莲等纹样。到了清晚期,纹饰不再以吉祥图案为主,而是出现了更多的写生画。有青山绿水、楼阁庙宇,有飞禽鸟兽、田野人家,画面开始重视人们的主观雅趣,更趋于生活化。包袱式苏式彩画在清代中期逐步取代了枋心式苏式彩画,到了清代晚期,包袱式苏式彩画已经成为苏式彩画中最普遍的构图形式。它以烟云式为轮廓做包袱状,里面绘制各种主题图案,扩大了主题纹饰的绘画面积,视觉效果更加强烈。而海墁式苏式彩画则突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画面更加活泼,一直做为次要类型用于游廊等建筑中。

苏式彩画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中,相较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级划分不明显。苏式彩画在纹饰和工艺上都比较灵活自由,构图更加生动活泼,图案更具有生活气息。在清代早期,苏式彩画主要以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后期则水墨形式更为普遍。不同于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以青色、绿色为主色调,极少用金,整体以清新素雅的风格呈现,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二、苏式彩画在颐和园建筑中的审美体现

颐和园以其恢弘的建筑和秀丽的风景而闻名,除却建筑本身,颐和园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建筑彩画也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颐和园内的彩画包含了清代官式彩画中的所有类别,也是苏式彩画最集中之地,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是官式苏式彩画中的精品,以长廊最为典型。长廊绘画丰富多彩,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颐和园官式苏画与苏州彩画已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中探析其审美体现。

颐和园的苏式彩画三种构图形式都包含在内,其中邀月门彩画便是枋心苏画的代表作,而包袱苏画中最著名的当属长廊彩画。长廊上绘制了14000余幅彩画,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中国古建筑彩画中的翘楚和最闪亮的明珠。长廊彩画的题材类别多样,涉及广泛,包含山林、花鸟、景物、人物等诸多方面,以表现纳福呈祥题材为主,主要画面被集中在大半圆的括线即包袱内,表现手法千变万化。来自民间的彩画工匠们常把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置于包袱彩画中,并在框外画上植物等民间装饰,我国明清时期的著名小说皆是长廊彩画的完美素材。置身于这样精美绝伦的长廊内,尽情享受中华传统工艺的绝妙,不会感到丝毫的厌倦。

颐和园作为中国清朝的皇家园林,它所采用的官式苏式彩画基本色调已经脱离苏州彩画的淡雅特点,以青、绿二色为主色,比苏州彩画颜色更加绚丽、富贵、对比性和装饰性都较强,以彰显帝王的权势与威望。尽管如此,颐和园的苏式彩画装点效果还是比和玺彩画要雅致许多。除了基础颜色,在底色上还大量运用了香色、米色、粉色、紫色等一些中间色小色块。颐和园官式苏画讲究庄重华丽的视觉效果,各种冷暖色穿插重复使用,变化多样,但整体色彩偏冷色调。绿色和蓝色比重比江南地区苏画有所增加,色彩对比更为强烈,沥金增多。但与其他官式彩画相比,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使用金箔和金粉的含量最少,如此来体现等级区分。

三、结语

中国的彩画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建造的最后一座大型园林,涵盖了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艺术之瑰宝,为其他建筑艺术表现形式所不能及。纵观历史长河,颐和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集中的展现了中国建筑彩画的精品,以其装饰性突出的特点、丰富的色彩、充满趣味的构图和耐人寻味的寓意,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备受世人瞩目。它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超高艺术成就,是中国最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中国艺术文化来说,弥足珍贵。

传统建筑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要珍惜这流传千年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将其包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发扬光大,并更好保留其精华、传承文化,向世人及后代展现我们中华传统艺术的无尽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玥晨.清代建筑中彩画的审美特性[D].扬州:扬州大学,2011.

[2]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刘媛,李粮企.颐和园的彩画与彩画保护[J].古建园林技术,2009(01).

[4]王晓雯.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发展概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

篇4:中国文化遗产颐和园介绍作文

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颐和园也不例外。大树和小草在沉睡中苏醒了。看那!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昆明湖在与冬天激烈地“战斗”这。“哗”开江了。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可是午后,风来了,沙土漫天、遮天蔽日,树像是要被连根拔起。小猫小狗可惨了,发疯似的冲向墙角。人们快步走向出口,都把帽子压得很低。波浪越来越大,犹如千军万马冲向路面。过了好一会儿,湖面又平静了。

湖面中的水在天空的倒影下更蓝了。清得让人感到水的平静,扔出一个石头,水面上发出“扑通”的声音,那声音仿佛是在尽情呐喊,来表达对春的喜悦。一层层波纹缓缓向四周荡漾开来,像一圈圈的大小不同的甜甜圈一般。不一会儿,湖面又变成镜子一样,就连湖中鱼儿的鳞片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了金光。

篇5: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600字

颐和园在北京西郊海淀区,距离北京城有15公里。它不仅是以前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还是清朝皇帝的行宫和后花园。颐和园前身是北京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英法联军破坏后于1888年重修而成,19遭八国联军洗劫后修复成现在的形状。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达到294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为世界长廊之最。廊上绘有图画14000余幅,均为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

颐和园其实最开始是为解决京城水源问题,引水用的。后来皇帝又把昆明湖人工扩大了一倍,并把挖出的泥土堆在了万寿山的东侧,形成现在的摸样。可见北京从以前就是一个缺水的城市。颐和园还有许多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铜牛的故事。据说慈禧太后建颐和园时,她想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还在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

有一年的七月七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但是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有人将这件奇事报告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于是又派人仿造了一只铜牛,安在原来的地方,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铁链子也锁不住。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哪!

篇6:颐和园建筑文化研究

我刚到颐和园时,发现那里只不过是一些水池和房子,并无我想象中的美丽,可我往里面走的时候,发现颐和园就变得特别美丽了,不是房子漂亮,也不是草绿和树高好看,是水池里的荷花好看。瞧,荷花像一位位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披着粉红色的轻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鱼,喜欢和它嬉戏,蜻蜓和蝴蝶喜欢闻那淡淡的清香。 忽然下起了一阵蒙蒙细雨,把蜻蜓、蝴蝶还有小鱼都吓跑了。过了一会,雨停了,荷花瓣上有许多雨珠,像是巧手的姑娘,趁大家不注意,收集来这美丽的珍珠,悄悄的缝在粉红色的轻纱上,荷花显得更加美丽了。一只蜻蜓落在上面,好像远远地就被荷花吸引住了,只听丁冬一声,水珠落在了荷花池里,蜻蜓被这声一吓,就飞走了。这美丽的景色,让人有着美好的遐想。 颐和园里的长廊也很有特色,长廊始建于1750年,全长728米,里面有1400多幅画,有的画在窗户上,有的画在拄子上,还有的画在梁上,画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如果你来到这里,就会想用完所有的胶卷,把这里的画全部拍下来,再好好的欣赏一遍,才肯回去。 曾有人说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颐和园有很多美的地方。

篇7:颐和园建筑文化研究

随着颐和园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日益受到各方重视。颐和园、圆明园是清代以“三山五园”为主题的北京西郊园林区域的核心地带,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颐和园和圆明园 (以下简称“两园”)周边地区的改造不但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关系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居民住房解困、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

“两园”地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海淀区的中心地带。从地貌、文物和城市规划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范围。

从地貌景观特征上看,它主要包括玉泉山、万寿山以东的低地,以及两山以北的山前冲积扇。大致范围为东起万泉河东北段,向南至海淀台地边缘,包括巴沟以南的低地,西面以玉泉山为界,北面到达北旱河、清河一线。

从历史文化上看,属于清代“三山五园”的组成部分,大致东到镶白旗、正白旗清华校园、蓝旗营一线,南到海淀、泉宗庙址和蓝靛厂一线,西面到玉泉山,西北以西山为界,北面以圆明园八旗护军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营房为界,是由皇家园林、皇家寺庙、八旗驻军、人工渠道以及其他众多文物古迹构成的区域。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则涉及规划的可操作性,范围亦小于上述两种划分,大致来说它东抵清华大学西墙,南至北京大学和西北四环路一线,西至玉泉山东,北至清河河道和红山口一线。其中包括了9000多户平房居民,数百家单位,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多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三种划分区域的方法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大小不一,但它们都涵盖了颐和园、圆明园和玉泉山之间的区域,是影响“两园”保护的重点区域。

酷似江南的水乡景色

这块区域的河湖水系在近几百年间有过很大的变化,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将本地区的水系演变分为自然的河湖水系时期和人工改造的河湖水系时期。本地的自然水系形成于大约5000年前,永定河离开此地向南摆动,在故道中留下了曲折的小河和众多的湖泊,发育出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 ,以及万寿山以北的河流和湖泊。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颐和园附近的低地中广泛埋藏着黑泥或草炭层。在颐和园、海淀、巴沟、六郎庄、西苑、肖家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带,地下约2-3米深处,黑泥、草炭片片相连。薄者10-20厘米厚,厚者超过1米。年代早的已有四五千年,晚的只有数百年,反映出湖沼长期存在且广泛分布的特征。年代测定表明,北京大学勺园的古湖沼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前,昆明湖最初成湖时间约在3500年前 。玉泉山前地下4米的草炭年龄约为3170年 。那时在万寿山与红山之间应是一块高地,受此高地的阻挡,玉泉山泉水和西山山水在万寿山西部汇聚成河,即当地历史上有名的瓮山泊。水流由瓮山泊流向东南,与巴沟万泉庄一带的泉水汇合,沿海淀台地边缘流向清河,成为清河水系的上游。

后期人工改造的水系从金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当地水系进行改造,开凿金河,将玉泉山泉水输往中都北郊的大宁宫。元至元三年(1266年)郭守敬开玉泉以通漕运,其后又建白浮堰,将西山诸泉之水聚于瓮山泊,再由通惠河引入大都,以供漕运之需。至治年间再次“疏玉泉河”(《元史·英宗本纪》) ,以引玉泉之水。上述引水工程扩大了瓮山白水域,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河湖系统,它使玉泉和西山之水大多流入大都,减少了进入万泉河和清河的水量。及至明代,低地中的湖沼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形成大量水田。明末清华园、勺园等园林的兴建,对东部的万泉河河道产生影响。万泉河除了一部分进入园中,成为园内河水外,其主流成为护园河道,具有了人工改造的形态。在万寿山后,由于白浮堰的废弃,原来经青龙桥南流之水断流,瓮山泊的部分湖水沿青龙桥北的白浮堰故道北流,经肖家河东转,汇入清河,构成万寿山北面的水系。清代,伴随着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当地河道得到更多的改造。乾隆年间将瓮山泊扩建为昆明湖,玉泉山下开凿了高水湖和养水湖,以存蓄玉泉之水。为了增加昆明湖的水量,又修建了由香山、卧佛寺引水至玉泉山的石渠。在西山脚下疏浚了南、北旱河,疏浚了由玉泉山至长河的金河。在昆明湖以东,万泉河水系得到整治,乾隆年间疏浚了万泉河源头的28口泉眼,开辟了六郎庄以南的小长河和六郎庄以北的马厂河,并通过渠道将昆明湖水引至圆明园。其中一条渠道将昆明湖东岸的二龙闸水引至圆明园,另一条由颐和园后山的东出水口将水引至圆明园。这些河水最终都汇入万泉河,流向清河。此时的万泉河不但是畅春园的护园河,也是含芳园、圆明园和东园的护园河,曲折婉转于诸园之间,为这些园林提供了水源。同时,伴随着园林的建设,在大大小小的园林中出现了数不清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积增加了,经人工改造的或人工开凿的河湖逐渐取代了天然的河湖。这一时期的主要河渠有:玉河、长河、金河、清河、万泉河、小长河、马厂河以及石渠和北旱河等。由于清代皇帝十分重视水稻种植,在昆明湖东堤和长河堤岸上,建有很多引水闸口,颐和园以东的稻田除可得到万泉河水的浇灌之外,还可得到昆明湖水的浇灌。在颐和园周边地区形成既可灌溉农田,又可为园林供水的完善的水利系统。

这里农业开发由来已久,大约在新石器晚期,低地周围已有人类生活,战国、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聚落,在万泉庄至清华大学一线的海淀台地边缘和青龙桥地区曾出土过不少这一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到辽金时期,低地中也出现了聚落的遗迹。由于低地中水源丰沛,十分适合于水田的开发,因此到明代后期,由于南方人在此地的开发,瓮山山前一带形成了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长安客话》云:“西湖去玉泉山仅里许,近为南人兴水田之利,尽决诸洼,筑堤列塍,为莆为畲,菱芡莲菰,靡不必备,竹篱旁水,家骛睡波,宛然如江南风气”。《帝京景物略》亦描述其景云:“人家旁山,临西湖,水田祺布,人人农,家家具农器,年年农务,一如东南,而衣食朴丰,因利农也。”在六郎庄、巴沟一带亦是“水田龟坼,沟塍册册”。明米万钟于海淀北筑勺园,“最后一堂,忽启北窗,稻畦千顷”。 稻田之多,已遍布于海淀与瓮山之间的低地中。这种水乡景色与北方干旱少雨、到处风沙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魅力。

清朝,由于几代皇帝的大力提倡和刻意拓展,水田面积大为增加。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在青龙桥设稻田厂,又在功德寺和六郎庄各设官场一处,并在玉泉山、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长河两岸和圆明园周围等地拥有官种稻田。此外,在御园中也开辟了稻田。《养吉斋丛录》称:“御园弄田,多雍正、乾隆年间所辟治。如耕云堂、丰乐轩、多稼轩、陇香馆是也。嘉庆间,复治田一区,其屋颜日‘省耕别墅’,为几暇课农之所。” 六郎庄、巴沟、玉泉山、青龙桥一带的万亩稻田,构成一派水乡景色,乾隆皇帝有诗句赞美之:“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画里小江南”,正是明、清两代人对当地水乡景观的感知。稻作农业不但形成了有若江南水乡的景色,也造就了京西稻的盛名,具有皇家御稻之称的京西稻因此而名扬京城。

园林景区的形成

该地区园林建设历史可追溯到金代,金章宗时在玉泉山兴建芙蓉殿行宫,作为避暑之所,后人称之为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山下玉泉垂虹则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元代在中都城北兴建大都城,瓮山泊与京城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成为大都人的重要郊游之所,海淀旁的“丹棱泔”也成为“郊居之选胜”。明代以降,在海淀与瓮山之间的低地中,墨绿的稻田与小桥流水、湖塘清波构成一幅优雅的水乡景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不但使这一地区进一步成为京城的旅游避暑胜地。而且也造就了众多的名园别墅,构成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明代,在玉泉山麓建有望湖亭,为皇帝驻跸之所,其南有周皇亲别墅和史园儿。在海淀附近有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清华园规模宏大,“方广十里,中建挹海堂”。其旁为米万钟的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二园名声显赫,人称“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造园水准受人称赞。

清代,本地区迎来了园林建设的高潮。查慎行《自怡园记》说:“旁水之园,旧以数十,海淀最著。今天子既规以为畅春园,有诏听王公大臣于其傍各营别业。”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起,清廷在海淀附近的低地中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首先在明代清华园旧址建起畅春园。随后,建起静明园、圆明园、西花园、静宜园、长春园、清漪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等多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园,以及圣化寺、泉宗庙等寺院行宫。在清漪园建设之前,已在瓮山脚下建有好山园 ,1991年曾在昆明湖底发现其遗迹。这些园林在清朝中后期被统称为“三山五园”,形成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园林景区。在御园的旁边是王公大臣的赐园,有澄怀园、蔚秀园、舒春园、洪雅园、呜鹤园、朗润园、镜春园、自得园、熙春园、承泽园、泽公园、伦贝子园、大公主园、那王园、礼王园、伯王园、车王园等,在此空间中先后出现的园名还有自怡园、含芳园、十笏园、近春园、清华园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官家或私家花园,如军机处七峰别墅、于敏中宅园等。海淀、挂甲屯、六郎庄等地都是这类花园、别墅集中的地方,清人王闽运在《圆明园词》注中说:“初园居盛时,内廷诸臣文武侍从具有赐居,环挂甲屯,列第相望,如乡村焉。”它们与“三山五园”一起,构成西郊园林区的壮观景象。由于清代皇帝对当地农业的提倡和支持,不但在园林周围开辟了大面积的稻田,而且将水稻种进了御园之中,形成园林与田园水乡景色融为一体,田中有园,园中有田的景象,从而构成京西稻作景观与园林景观交融的文脉特征。

近代,经英法联军的焚掠和八国联军的破坏,西郊园林皆遭摧残,此后仅颐和园等少数园林得以部分恢复,畅春园、西花园、圣化寺、泉宗庙等被夷为农田,圆明园仅留下山形水系的轮廓。民国年间情况稍有变化,近春园遗址上建起清华大学,淑春园旧址为燕京大学所购,以后呜鹤园、朗润园、镜春园、蔚秀园、承泽园等相继并入燕京大学,奠定了今日北大校园的基础。掌管京城卫戍大权的王怀庆也在圆明园前的湖泊上建起了达园,许多圆明园遗物成为其园中的装饰物。此外一些小型的私人花园别墅仍在不断建设之中,如挂甲屯有吴鼎昌的吴家花园,董四墓有程家花园和乐家花园等,但西郊园林的总趋势仍是处在衰败之中,直到解放后才有了根本的转机。

寺庙景观的变迁

本地区寺庙建设起于何时不得而知,附近的卧佛寺传为唐兜率寺,普安店北山上有辽代砖塔。金代在玉泉山建起荚蓉殿,研究者多疑其为金章宗八院之一,很可能就是一座寺院行宫。元代建大都城之后,瓮山泊一带成为大都西北近郊的游览胜地,游人迭至,寺庙也因而兴盛起来。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山麓有元人题刻之七真洞等,而最著名者为瓮山泊岸边的大承天护圣寺,寺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曾“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并将大量籍没资产、田地赐寺为永业,布达实哩皇后亦以银五万两资助于寺。寺中建有行宫,为皇帝驻跸之所,并供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寺前湖中建有三台,传为元朝皇帝钓台。元至正(134l-l368年)初年寺毁于火,随后复修。1980年代初曾在寺前稻田中出土元代汉白玉栏板、望柱和建筑基础,文物部门推测其为寺前的钓台遗址。大承天护圣寺是元代本地区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座寺院。

明代,本地区的寺庙建设渐趋兴旺。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大承天护圣寺,更名功德寺,仍建有行宫,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都曾驻跸于此,嘉靖以后转而衰败。明代本地区寺庙数量明显增加,今可统计者在46座以上,尤其以中晚期为多,仅青龙桥附近就有松林庵、三元庵、西方庵、慈恩寺、娘娘庙、妙应寺、关帝庙等多座寺庙,玉泉山附近有上下华严寺、龙王祠、观音庵、金山寺、一笑庵、崇真观、补陀寺、净土庵、隆佑庵、七圣庵、大悲庵、净安寺等。此外在其他主要村庄也都有新的寺庙兴建起来。清代,本地区的寺庙数量有了成倍的增长,除了再次重修功德寺外,还在御园周围的村落和旗营中新建了大量寺庙,今可统计者约在72座以上。如挂甲屯有前大树庵、后大树庵和观音庵,圆明园以东的大石桥村有关帝庙,颐和园北的安河桥村有三圣庵和三官庙等等。此外,在圆明园、颐和园周边各旗营房中,都建有关帝庙,在海淀、树村、安河桥和蓝靛厂还分别建有清真寺,加上明代流传下来的寺庙,到清代后期本地区分布于御园周围的寺庙达100座以上,规模多不大,数量却不少,其中一些流传至今。

墓葬景观的兴衰

本地区位于京城乾方,背山面水,被认为是风水俱佳之地,自战国以降迄于唐代,墓葬埋藏未曾中断。自从辽建南京以来,本地区就一直是京城重要的墓葬区之一。在树村和青龙桥小山下都出土过辽代砖室墓,并有墓志出土。玉泉山北面的金山脚下有金代家族墓地,出土过石椁木棺墓多座。元代,著名丞相耶律楚材的家族墓地座落于瓮山脚下,并建有耶律丞相祠,数年前,在耶律楚材墓旁又出土其后人墓葬两座。如今,耶律楚材家族墓已成为颐和园中的重要参观景点之一。明代玉泉山北面的金山脚下建起了皇族的陵园,“凡诸王公主天殇者,并葬金山口,又诸妃亦多藏此。”先后葬王、公主、妃、嫔等100多人。景泰皇帝亦以王礼葬于此,他是北京唯一一位葬于天寿山皇陵之外的明代皇帝,景泰陵今仍保存有墓墙、隆恩门和乾隆碑亭。多年来在董四墓、娘娘府和四王府一带已有多座明代墓葬出土,涉及王、公主、妃嫔等十多人,至今在当地仍有墓冢遗迹可寻。清代官僚、太监亦在附近营建墓地,形成片片松林。例如在畅春园东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巡抚杭爱墓,功德寺旁的碾庄,有圆明园太监墓园,石碑尚存。民国年间,大小墓葬纷纷出现,20世纪30年代,万安里建起现代公墓,不少社会名流下葬于此。承怀园和圆明园宫门前的空地被九一八事变后入关的东北军购得,改为东北义园,直至今仍作公墓使用,并计划建造欧式风格的骨灰堂。

市场网点的分布

早在元代建立大都以前,中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之一即由海淀经过,海淀正是一个带有商业、服务业特征的名称。这条大道由海淀向西北经青龙桥或骚子营至双塔土城,与经清河朱房古城的大道会合后通往居庸关。本地区正是道路所经之地,当会给区域内的古老村落带来商机。本地村落中商业经济的发达时期是在清代皇家园林兴建之后,由于有大量园林、别墅和旗营的存在,消费人口十分庞大。因而促进了商业的发达,使一些原有的农业村落具有了服务性的功能。当时除了海淀作为地区的商业中心以外,位于御园周围的自然村落也多成为小的商业中心,买卖街、营市街应运而生。如挂甲屯、成府、水磨、树村、大有庄、西苑、青龙桥、四王府等村都有买卖街存在,颐和园东宫门前营市街的地名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些商业点中,有一些主要是为旗营服务的,1929年,社会学家李景汉在《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上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1933年)中描写到:“当前清时,北京西北一带地方八旗的营房很多。这些住官房,吃皇粮的旗人都是手头宽裕,优游自在,不屑于学习任何职业。因此附近各村落的汉人或当差,或开小生意,或耍手艺,都很容易谋生,过舒服日子。”如挂甲屯在乾隆年间就颇为繁盛,曾有不少的铺户。“其中一小堂药铺专制开胸顺气丸,四远驰名,至今尚存。”但是,自1860年西郊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当地的商户纷纷迁往他处,到八国联军入侵之后,这些村落就愈加衰落。1929年,挂甲屯只有“一个油盐店,一个煤铺,两个小杂货铺和两家小药铺”了。只有处在清华、燕京两所大学之间的成府,得益于两校的建立,增添了数十家店铺,有了几分繁荣(金勋:《成府村志·燕京大学》,民国二十九年手抄本)。

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两园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规模宏大的园林景观,它肇端于金元时期,鼎盛于清代中叶,虽然它在近代遭受了列强的摧残,但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构成本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主体。其中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明园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在本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也都利用了园林旧址,他们当年的校园和建筑如今也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颐和园旁边的中央党校也部分地利用了昔日的园林景观,给今日的校园留下了美好的景观。

其二是园林周围的水乡景色。围绕在园林周围的万亩水田与皇家园林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处杨柳低垂,荷香四溢,随处清泉涌现,流水潺潺。当年对于那些习惯了北京黄沙蔽日气候的人们来说,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因而水乡景色很早就成为本地区自然景观的标志。但近年来水乡田园景色大面积消失,2000年为了节水的需要,停种了所有的稻田和荷塘,而改为林木绿地或高尔夫球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今后应适当恢复一些水乡景色,以保护本地区历史景观结构的完整性。

其三是为园林服务的村落体系,这一体系鼎盛于清代,它包括护园的营房和穿插期间的自然村落。八旗兵民一体的特征使得这些营房既是旗人兵营,又是旗人的村落。由于它数量较多,几乎分布于整个区域,因而形成本区域村落的特点之一,它是在护卫方面服务于园林,同时又是当地的重要消费群体。另一类村落是本地原有的自然村,它们在园林区形成之后,多成为服务于园林和八旗的村落,为之提供商业、服务业和劳务的支持,为园林中的从业人员提供住宿的场所,本地的小型商业中心都分布在这些村落之中。同时,它们还是大量政府官员郊居之所,多有士人活动其间。这一切赋予本区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在区域改造中加以注意。首先应保留原有地名,在未来的改造中,其中的多数村落将会消失。

近几年来当地历史文化景观的变化十分迅速,原来的郊野如今已成市区,现代风格的高大建筑在区域内和区域周边大量崛起,当地的村落有的已经消失,剩下的也已作为危旧房改造的目标,将在今后几年中拆除。为此,应尽快进行调查,制定保护方案,在加强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适当重塑某些重要的景观。第一,在条件许可时,恢复颐和园周围的部分水田,尤其是六郎庄地区和颐和园与玉泉山之间的地带,恢复颐和园二龙闸到圆明园的河道。第二,保护村中的寺庙建筑、老宅园、地名和其他文化景观,尽快开展先期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区域是青龙桥地区,应该在该地区重塑一个符合历史风貌、同颐和园相协调的街道景观,从而更好地烘托起区域的历史感。第三,利用万柳广场绿地建设的时机,基本恢复西花园遗址,为一山两园地区增加一座历史风貌的园林,形成颐和园、圆明园、西花园三园并立的格局,使昔日宏大的西郊园林区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

在区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使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适宜于旅游、休闲的场所。另外,开发利用好颐和园、圆明园周边的绿地,保留圆明园北面的绿地。尤其是西洋楼景区北面的地区,曾是重要的园林区,是“三山五园”的组成部分,应恢复为园林绿地景观,不宜再搞其他建筑。应利用好西花园遗址,可对其做部分复建,使之与颐和园、圆明园呈鼎足之势,使清代皇家园林区的格局相对完整。第三,扩大水上旅游的范围,打通圆明园与颐和园之间的水上通道,开辟往来于两园之间的游船航线,开设清河通往颐和园、圆明园的水上旅游航线,远期还可恢复或建立西花园与颐和园、圆明园之间的水路联系。其四,开放玉泉山静明园,并做好玉泉山与颐和园之间地区的规划,使之能为休闲、旅游服务。

篇8: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导游词

刚踏进颐和园的大门,我就不禁被它的美丽所吸引。在它的正中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湖泊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深蓝、深绿、浅蓝、淡青……湖面上有许多小船,坐在船上的游人,正在欣赏美丽的湖景呢!湖里而且还有许多小鱼,鱼儿一会儿跳出水面,一会儿跃进水中,给湖泊添上了活跃的色彩。其实,那个湖泊也有平静的时候,那就是早晨了。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眼前朦朦胧胧,就像给颐和园披上了一层轻纱。湖面很平静,只有偶尔一条小鱼跃出水面,我叫这个湖为“颐和湖”。

我们再朝湖的左右看,有许多大树围绕在“颐和湖”的前后左右。树上的叶子葱葱茏茏,挤在一起,一根树枝上就有无数的叶子。

篇9:颐和园建筑文化研究

此时正是园中淡季,游人稀少。我拿着票钻过了看似渺小无力的大门,门后有几块土黄色的竖石,随着向上的山势此起彼伏地排列着。从石头中穿过,便是另一幅场景。热腾腾的菜包肉包白胖喜人,油光光的表皮上渗出勾人的滋味;闪着铜光的风车欢快地转悠,发出呼噜噜的声响;大小钥匙扣挂在门帘上,五光十色,折射着冬日暖阳的光彩。这,便是苏州街。

漫步街头,心中不禁感慨。古时帝王,必是厌了这满山白雪与枯枝落叶,巴望着遥不可及的江南烟雨,才修筑了这么一处繁荣街道。一条溪流穿街而过,只可惜寒冷将其冻成了银白的冰。两道石桥连接对岸,三叶轻舟静静地停在岸边,像极了江南,却多了一番生涩滋味。

跨过河,穿过河前仍有绿意的松林,抬眼望,那是万寿山。万寿山上,入眼的是须弥灵境——寺庙啊,我想。再往前走,仍是一座又一座辉煌富丽的庙宇,向来不觉得这些有趣。但父亲却常常参悟庙中的机缘,他曾告诉我,庙中蕴含多种人生哲理,只是你参不透罢了。我笑着说,罢了就罢了,潇洒乐呵呵。父亲总是无奈笑笑,说总有一天你会懂。

风铃的声音撞入耳鼓。这古老的音响如同一汪深潭,迷了我的双眼,乱了我的心智,让我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闭上气,却似乎可以睁眼看世界。

百年前,谁曾登上这山峰,站在庙堂之高,俯瞰苍生,面色凝重只因龙袍加身?几十年后,又是谁攀上这专属于帝王的阶梯,用火药与鸦毒炸开华夏大门,面目可憎而又风度翩翩?后来又是谁,戴着鲜红如血的袖章,嘶吼尖叫着将洋人未曾破坏的奇珍异宝恶狠狠地砸在地上,满心欢喜却又发现自己一无所得?

风铃,它挂在塔顶的最高处,没有人动它,也懒得动它。它静默着,看着,听着,风来它唱,风止它望。叮叮当当了数百年,如今我听见它悠荡的音调,只觉得满腹诗书仿佛要从口中喷薄欲出。

那些曾让我背诵过的风花雪月,读过的豪情壮志,听过的哀婉凄绝,句句经得起时间打磨,句句受得起岁月沉淀。我这才明了寺庙的玄机,也许只需自己稍微静一静,便能想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或许我一直看不透父亲所说的哲学,但我可以慢慢参透静与净的奥秘,乃至这一切的根源。

此情此景,相互渗透融合,方觉妙趣无穷。

就算是冬天的颐和园,也少不了亘古的情景。而过了这寒冬,一切看似枯败的山水草木也该有着迷人的景象吧。

篇10:颐和园教案

一、设计背景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标》还指出: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同时,语文教学,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情感价值目标.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教案正是试图通过这种教学实践,来建构网络探究的互动教学模式,以颐和园作为主题,探讨研究颐和园的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沧桑。引导学生在网络探索学习活动中,学习收集、分析、归纳关于颐和园的知识与信息,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建构与重组知识,并完成相关主题的作业。

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但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如何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拓展教材资源进行发展性阅读是我思考的问题,而通过加强网络知识的链接,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开阔视野,有中心地加大课外知识的阅读量。

2、对象分析

小学生中年级学生使用电脑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计算机操作和知识引擎方面必须要进行课前培训。在该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自行查找的网络信息较少,一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阅读指定的网页内容,学生通过 “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自主建构获取的知识点,然后对知识进行梳理,通过网络论坛进行反馈,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特别深刻,也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

3、媒体分析

网络教室,服务器与internet相连,多媒体网络自学课件,网络论坛及虚拟社区。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能力目标:

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颐和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二年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本校四年级大多数学生的网络知识相对比较熟练。基本具备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网络整合学习的条件。学生可以完成诸如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浏览专题网站进行资料收集,适当对网站内容进行评价,并在专题网站的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交流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如何赏析名园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对于历史还不熟悉。教师应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五、媒体准备:

网络教室、互联网服务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部分网站、专题网站论坛

六、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

1、展示美丽的颐和园的图片,适当的知识渗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想研究或了解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颐和园探索研究的兴趣。(二)确立探究主题

1、通过讨论让学生把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分类,老师帮助确定研究的方向。

2、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主题的选择。

(三)网络探究,自主阅读

给学生介绍多种查找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信息的快捷性和庞大性,提供学生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部分网站网址,学生进入阅读,查找本小组学习研究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搜索引擎查找一些自己需要而网站没有的资料,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扩充。

(四)讨论学习,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根据学生搜集到的信息,在教师指导下把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并围绕一定的研究主题运用计算机整理成文,在专题网站论坛上发布。学生通过论坛进行展示与相互评议,教师在论坛中及时给于评价。以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学生个人潜力,发展学生个体的创新活动能力。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确定主题、搜集整理资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与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成为中国四大园林。

2、我们曾随课文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对于颐和园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向往,再次去游览和品味颐和园。

3、学生共同欣赏颐和园的图片资料,感受颐和园的美,激发起探究的兴趣。老师简单介绍颐和园。

颐和园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颐和园初为金代兴建的帝王行宫,明代改名为好山园。清乾隆扩建,名清漪园,当时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的颐和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称为“三山五园”,而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独占诸园之冠,曾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说。

4、师讲述铜牛的传说故事,激学生探究兴趣。

同学们,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只铜牛,它是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十七孔桥的东侧。

在我国古代把铜也称作金,人们也就称铜牛为“金牛”。不过这“金牛”的称呼却差点给了铜牛惹来了杀身之祸……

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进行大肆烧杀抢掠,皇家园林、王宫府第无一幸免。

有侵略者听说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岸有只金牛。一想到足足有一头牛般大小的金子,他们立刻红了眼睛。决定一定要将金牛弄到手!

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八国联军手持刀枪,来到了铜牛的面前。贪婪的侵略者立刻盘算起怎么运走这只金牛。可是十几个士兵费尽力气,还是没能抬起铜牛,便想到了割掉牛头带走。

于是一个士兵举起刺刀,猛地向铜牛砍去,只听“当啷”一声,铜牛背上砍出了一个口子。士兵凑近想看看口子有多深,却发现原来铜牛根本就不是金子所铸,而是一头铜牛。

看到铜牛不是金子的,十几个士兵都傻了眼,唾骂着离开了昆明湖岸,就这样,铜牛躲过了大劫,幸存了下来。

被砍了一刀的铜牛,历经枪林弹雨的沧桑岁月,仍然看守在昆明湖畔,注视着时代变迁,讲述着那段叫人无法忘怀的历史。

今天,人们已经把铜牛看成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成为来颐和园游览的人必看的独特景物。

二、师生交流,确定研究主题

1、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发现,同学们都对颐和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你们还想了解颐和园的什么?

2、学生回答自己的兴趣

3、根据学生的反馈,把学生想了解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分类,进行相机进行板书处理,板书: A、颐和园的建筑风格 B、颐和园的特色文化

C、颐和园的建造历史

D、颐和园的颐和园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最后学生按照历经颐和园的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造历史、颐和园的特色文化、颐和园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等角度分成了以下几个方面:

4、老师梳理研究的内容: A、颐和园的建筑风格

颐和园的亭子在建筑上有那些特色?颐和园的造园特点有那些?颐和园中有那些独特的园林艺术?颐和园是怎么成为“三山五园”--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颐和园的布局有那些隐含的特征?长廊的的独特意境有那些?

B、颐和园的建造历史

颐和园的名字是如何来的?颐和园内的断壁残垣、遗址遗迹有那些?与颐和园直接间接的人物有那些? C、颐和园的特色文化

有关颐和园的故事传说有那些?颐和园里有那些文物?颐和园里有那些诗词歌赋?

D、颐和园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人们对颐和园的评价有那些?

三、选择信息收集的途径方式

1、同学们,平时大家是如何搜集资料的?

2、师:介绍网络搜集资料的优势:不仅方便,而且速度快、信息量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进行搜集资料。

3、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师:老师刚才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主题进行了划分,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进行探究学习。

A、颐和园的建筑风格

B、颐和园的特色文化

C、颐和园的建造历史

D、颐和园的颐和园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搜集资料。

四、各组分别汇集所搜集的资料。

师:请同学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习网站中搜集整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颐和园的交流平台中进行发表。

大家开始吧!(音乐)

1、学生进入论坛。

2、学生进入论坛发帖。

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发往论坛,汇集资料。

师:在交流平台中发现,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熟练,资料也找得很详细。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已经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而且小组成员能够从不同方面对学习主题进行探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是有关„„的学习小组的交流论坛,我们一起去学习学习„„

学生对 小组论坛的帖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

师:因此,大家要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筛选,然后进行有机地整理。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多媒体出示:筛选资料的标准。

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

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③要注意资料中是否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④要注意资料中的内容,能否说明自己研究的问题,保留有价值的,删去次要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阅读完后,对照要求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4、学生对照要求,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六、整理筛选后的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同学们再次整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帖子非常有针对性,内容充实、语言简练,甚至有些同学还能做到图文并茂,真棒!

七、作业:制作电子小报或幻灯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对颐和园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请同学们将学习的收获制作成电子小报或幻灯片,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认识它。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交流展示。下课!

第二课时 交流简单的研究报告

活动内容:

1.交流简单的学习成果。

2.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活动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在学习网站中畅游了美丽的颐和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并且从颐和园的建筑风格、特色文化、建造历史和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四个方面在学习网站中去进行探究学习。这节课,我们将把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与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成为中国四大园林。颐和园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那么他在建筑风格上一定有他的独特之处,下面就请“颐和园建筑风格”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汇报学习成果

1.小组内成员交流本组制作成电子小报或幻灯片。2.在全班交流, 汇报。

①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学习小组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颐和园的建筑风格”通过在学习网站上的学习以及网络搜索,我们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对资料和图片进行了整理,制作成了幻灯片和电子小报,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学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A、颐和园简介 B、颐和园的主要景区 C、长廊的妙处

D、颐和园布局暗含福禄寿三种图案 E、颐和园的造园手法 F、颐和园的亭布局特色

师:以上同学给我们全面的介绍了颐和园的建筑特色,展现了颐和园湖山结合、园中有园的特色。那么,在颐和园的建造过程中都经历了那些历史沧桑呢?接下来,我们有请“颐和园建造历史”小组同学给我们介绍颐和园的建造历史。②颐和园的建造历史学习小组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主体是“颐和园的建造历史”,我们将掌握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制作了幻灯片,希望大家听了我们的讲解后,能够对颐和园有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就由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颐和园的发展历史。A、颐和园的发展历史

(学生听完之后谈收获)B、颐和园内的断壁残垣

3、颐和园的特色文化学习小组

以上同学给我们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沧桑历史,以及现存得遗址遗迹,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段无法忘怀的历史,看都了慈禧的奢侈,增加了我们对近代史的了解。

颐和园能够位居中国四大园林之首,那么它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特色文化,那么接下来有请“特色文化”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1)有关颐和园的故事传说

颐和园长廊的传说 天地一家春

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是怎么修成的 瓮娘娘坟与佛香阁 铜牛的传说

(2)颐和园的文物(学生互相猜测)(3)颐和园公园活动

(4)和颐和园有关的古诗词(学生齐读)

师:以上学习小组从四个方面是内容最丰富的学习小组,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特色文化,展现了有关颐和园的各种故事传说、特色的公园活动、古诗词以及珍贵的玉器文物,加深了我们对颐和园的了解。那么古往今来人们又是如何看待颐和园的呢?有请第四学习小组。

③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组内其他同学解答。D、颐和园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生:接下来就有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人们对颐和园的评价。(1)英国政治家,音乐家希思先生对颐和园的评价。

(2)侯仁之教授对颐和园的评价

(3)最著名的建筑专家张开济先生对颐和园的评价

(4)总评。

师:以上同学带来了颐和园的建筑地位,内容丰富多彩。

4、师对交流汇报进行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从四个方面颐和园的建筑特色、特色文化、建筑历史和建造地位去交流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是人受益匪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美丽的颐和园一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信你们也有很多感受要说,那么请打开学习网站,在交流平台中写出你的感受来。

1、学生进入交流平台。

2、学生进入交流平台把自己的感受以发帖展示出来。师总结:

老师发现同学们在交流平台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发表自己的学习颐和园感受,内容丰富多彩!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继续对颐和园进行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提出要求: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搜集信息, 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经常浏览网络、报纸、杂志、书籍,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尝试建立自己的信息库。

上一篇:一个人旅行文艺句子下一篇:蒙牛市场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