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大学生就业

2024-06-30

我眼中的大学生就业(通用9篇)

篇1:我眼中的大学生就业

我眼中的大学

一个懵懂的少年带着份天真走进了充满新奇的大学校园,这就是我一个无畏的小伙。进入“自信自立,敢为人先”的河北美术学院。

本想把我的青春与激情挥洒在这个我要生活至少四年的校园里,可刚刚到来时的新鲜感尚未退去,淡淡的思家情绪就已经笼罩我的心头。在这新鲜感的背后是莫明的恐惧,好想有个人来保护,来陪我,听我倾诉。感觉好怕,四周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我总是那最脆弱的一个。但大学的温馨不会使你哭泣使你哭泣,河北美术学院也不会。想以我真诚的心换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氛围,却使我发现世界不是那么孤独与冷酷,还略有温馨和关怀。我没有影响谁也在担心着受谁的影响。于是慢慢把心扉敞开,与他人共同享受这份天真与友情。孤独的世界不属于我,外面的繁华与嬉闹好像离我隔层纱幕,触手可及„„ 我还在等什么呢,去迎接这美丽美好的世界。

感觉我的大学是一场梦,却搞不懂是我制造的梦境还是生活在别人特定的梦境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梦境我无法取舍也不知道如何选择,但是我苦恼,也不忧伤,于是我选择接受河北美术学院。河美的课程让位了解很多也明白好多,有如漆黑的夜晚也一盏导航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从新认识了大学生活。

以前经常问自己:“你觉得你的大学生活有缺憾吗?你觉得你的大学教育有缺憾吗?”可是在上完课之后感觉像变了个人,我从内心笑了,因为我要问自己的是“你对你的大学生活有热情吗?你对你的大学教育有规划吗?”

都说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沉沦,大四朝花夕拾。自入学后看来,的确不假,新生刚报到,都一副初生牛犊的模样,愤世嫉俗,破旧立新,对陋习嗤之以鼻,却又一心要出人头地,石破天惊。这正是:大一学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则是知道自己知道了,而我却把大学看作是一场梦,或者说两场不同的梦,心里有一个,生活里是另一个。梦想与现实是两个世界,就看你选择哪一面,美丽的大学是我们共同去造就,不是他本身就如此美丽。

或许是以前对大学抱有大多的幻想,把大学编织成里一个美好的画面:有几个知已好友,可以一起笑一起哭的讨论学术问题,有渊博的教授上一些好的课程,对未来有一种憧憬并且可以付出实际行动,知道未来的方向.理想中的大学可以让我成长,可以让我在毕业的那一年感到骄傲,并且知道要往哪里继续走下去,让我四年后在回顾的时候可以骄傲的说,我学到了很多,我舍不得离开,要和大学里的好朋友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有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把我的大学编织成了一场美丽的梦,它只能在我的想象里出现„„

而进入大学让我感觉一切都那么的不一样,与想象的大学几乎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活乏味,整天无所事事,就感觉是在浪费青春。我好像生活在一场噩梦里,而这场梦却是那么的真实,真实的我只有逃避才能把另一场梦找回。于是我参加了河北美术学院团委志愿者工作部,他使我成长、使我学习,让我生活更加充实。

当我小看了一下心理学以后,当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以后,我明白,我所担心的自闭、自卑等是不会发生,是我的以前对大学的过度美好的梦影响了我,也是我的有些不自立、不自信影响了我。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坚强起来,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面对我的大学生活,当我不再把别人看成一个个独立体,当我不再认为自己永远是那最弱的一个时,我想我的心会再一次敞开,把我的天真与朴实挥洒在这个我又从新认识的大学校园里。

我的大学我的梦,既然我已经把我的大学编织成了一个美好的梦,那在这个与梦截然不同的梦里我要努力实现另一个梦。大学啊,梦醒时分,可有我骄傲与满足的笑容,在这个所谓的人间天堂里又能留下多少我的笑容我的欢歌。

一切都在继续,我的梦也是。

我的大学载着我的梦,载梦高飞,飞向蓝蓝的天空。河北美术学院造就了我,使我前途更加光明。

篇2:我眼中的大学生就业

张景轩

今年我所担任的九三班,是我从事政治教学工作以来,感觉最好的学生,这种“感觉最好”的学生,并不是说九三班的学生是全校最好的学生,而是作为老师应如何看待学生.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我的学生都发生了变化,在我的眼中没有调皮的学生,只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于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调皮的变得守纪了,不爱学习的变得认真学习了„„

一、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所担任的九三班,学生参差不齐,有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有成绩良好的,有学习欠勤奋、学习基础较差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是一个独特的人,一个与众不同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去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不太守纪的、学习稍差些的,在其他老师印象中表现差一点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会特别的尊重他们。因此,在普通班,别的老师眼中的调皮生,在我眼中他们却很可爱,因为教者的学生观的改变,所以我能用宽容的心理去包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可以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二、“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学困生”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落后的原因会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学习基础差、学习不得法、学习无目标、缺乏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较差、家庭问题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他们学习的落后,都使他们在别人眼中是“差生”、是“落后生”,其实这些“学困生”们在学校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可能就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支持帮助。正因为落后,他们才更需要老师的这种帮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的目光总会较多地落在他们身上,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等等,他们也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们会从我的微笑里、目光中、动作上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有了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他们还会不守纪、不学习吗?这一学期中,没有一个学生让我生气、让我操心的,他们都很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篇3:我眼中的大学生就业

一、教学片段呈现

镜头一:羽毛球课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室内羽毛球课,教师是学校外聘的羽毛球教练,共12名学生,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手上手击球。

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席地而坐。教师给学生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并鼓励学生们充满信心、挑战自我,之后教师拿出了一个自制的羽毛球,这个羽毛球比常规的大3~4倍左右。他首先启发道:“孩子们,用这个大羽毛球可以怎么玩呢,你们可以尝试一下。”顿时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们拿着教师提供的大羽毛球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有的向上抛接,有的二人一组相互投掷,还有的三五成群投掷比远……

5分钟后,教师将学生集中起来,告诉学生们将要进行一个游戏——互掷大羽毛球。游戏方法是:4人一组,2人为一队相距3米左右面对面站立。其中一队的第一人拿羽毛球,投掷给对方后跑到对方的后面, 依次进行,主要是让学生一方面达到热身活动肩关节的目的,另一方面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5分钟后,进入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讲解示范上手击球的动作要领后,安排了一个游戏:四人一组,1号、2号隔网站在发球线处,1号手持羽毛球,2号手持羽毛球拍, 3、4号分别站在距离1、2号后面两米处。 号将羽毛球投给2号,2号将球击给3号,3号将球又给1号,2号击球三次后换4号,以此互换角色循环进行。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投入,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加强了对能力较弱学生的辅导。

15分钟后,学生集中,教师点评了学生们刚才在游戏中的表现,并让学生谈谈感受和有什么问题?学生们大胆交流,相互分享。

随后教师安排了两人一组的持拍打羽毛球练习,教师很热情地问我们来参观的教师是否愿意和学生一起玩。最后安排了放松活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高效。

镜头二:体育活动课

在参观学校时,笔者看到了室内的体育活动中心,如此完备的设施着实让我惊讶。学生们正在分组有序地进行着活动, 立即引发了我的兴趣。陪同参观的该校校长介绍这是二年级一个班在上体育活动课,每天一节,由班主任负责,助教协助。 活动课上,大概25个学生,分为了若干组, 有的组在过独木桥,有的组在玩从高处不同姿势的跳下,还有的组在攀爬……学生们活而不乱,分组轮换,兴趣高涨。

课中,教师安排了分组展示环节,精彩极了,学生们轮到自己时个个阳光自信, 大胆展示。有几个特殊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展示,学生们和教师自发地为他们鼓掌,笔者也不由自主地在他们面前竖起来大拇指说“very good”……

二、观摩感悟分享

1.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时而和学生们围坐一起探讨,时而蹲在学生身边倾听,始终以朋友伙伴式的身份参与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之中,对有进步的学生有时抱起来, 有时竖起大拇指加以鼓励和表扬,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2.注重在游戏中渗透运动技能。英国的体育课非常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特别在小学段更注重在游戏中渗透运动技能。 在羽毛球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两个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学习、去探索,在游戏中获得运动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球能打过去给对方接着就算成功,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这让笔者想起在英国学习期间一位专家讲到的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是边玩边探索。去发现、去探索;去玩懂的东西;要有意愿参加。第二是激发学习动机。参与时要注意力集中;要不断尝试; 去欣赏享受所做的一切。第三是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把玩的和做的联系起来;寻找方法去学习。因此,英国的体育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3.注重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英国体育课程标准中水平一的获得性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生模仿、重复和探索简单的动作与活动,并具有基本的控制能力和协调性,以及将动作连贯起来做的能力;能描述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讨论如何安全地锻炼身体。从镜头二中我们发现英国是非常注重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

4.注重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英国学校的课堂,我们随处可见教师个性化的辅导,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做得非常到位。镜头二中,有一位智障孩子,学校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位助教,负责他的学习活动,那位助教教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一步一步扶着他走独木桥,搀扶并鼓励他从高处向下跳, 和学生一起完成后,会给他温暖的拥抱等等。我们看到了英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每个学生都很重要,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教师的心中,并落实到了行动上。

篇4:一个在校大学生眼中的就业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的局面。作为一个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这场危机给我们就业带来的“寒流”,无疑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近年,各地大学采取的扩招措施,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呈继续增长态势。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仅为几万人;19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三十多万人;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变为四、五百万人。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将会达到611万。在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即将面临着“无业可就”的尴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说,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这样一个数字让我们难以满意,但是由于08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减速、许多单位都在冻薪减员,无疑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恶劣、就业率更无法让我们满意。那么,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从政府来讲,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已经使许多有经验的在职人员面临失业的情况下,有关政府部门更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例如完善市场体制和高校专业设置,避免有些专业过热而有些专业无人问津;改变某些地方以户籍为理由对外地大学生就业的歧视政策,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正;利用公共资源促进社会各行各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企业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单单靠每年几场的人才招聘会,是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对招聘会的形式感到困惑甚至失望,眼下,我身边的几位同学,已经举白旗放弃了以这种形式的应聘求职,原因是“不想找不到工作还被挤成了照片”。所以企业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招聘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应该改变对大学生的看法,不要片面强调实际经验,眼光放长远,看到他们虚心努力、可塑性非常强的优点。所以,录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为企业储备后生力量,经过培养与淘汰,他们之中必然有些人会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今后骨干和精英。而且企业的许多工作并不复杂,大学生一教就会,而他们的报酬要求相对较低,这样实际上减少了企业的用人开支。因此,企业应该及时调整并检查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避免出现人才高消费。所谓人才高消费是指过分要求用人能力以导致许多大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企业却花重金请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来完成。这样,不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就业定位,不可对薪水和福利过分理想化,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很大的心理落差,造成很多潜在的发展机会在手上溜走。找工作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摆正心态,戒骄勿躁,不要轻易气馁,毕竟这只是人生众多关卡中的一个。另外,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能力和要求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做出切实的努力。比如有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而有些大学生则认为毕业后海外“镀金”更能够满足现阶段的自我要求。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要脚踏实地,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做决定。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就业指导,向老师、长辈取经,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然而,我认为,在众多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们的综合能力是否在众多待业者当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宝贵的学习生涯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能力,主动、积极获取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综合性人才,这样,我相信,找到工作便指日可待了。

篇5:我眼中的大学爱情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都是一个新鲜而值得讨论的话题。在古代,梁祝的爱情绝唱让人感动不已。

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 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想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 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 天长地久不分开。一首梁祝唱出了多少泪流两行。

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更诉说着两人的无可奈何,陆游低吟“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唐婉浅唱“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在这低呤浅唱中,两人的爱情变得更加凄美动人。只因母命难违,便使得陆游暗自饮泣写下一纸休书,从此一对佳人只能思念度日。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则让人看到爱情的忠贞与美好,她18岁时嫁给了大她一岁的大学士赵明诚。明诚博学多才,小俩口婚姻生活十分幸福愉快。夫妻两人喜欢收藏古董字画,整理展玩,深夜不倦。累时,坐在归来堂中烧茶喝,两人爱玩翻书堵茶之戏,说某事在某书,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看谁记得准,赢的人就可以先喝茶。清照常赢,得意地大笑,有时笑得茶水都倾溅杯中,反而没得喝。

这样的夫妻,真是神仙眷侣!若没有之后的战乱那该是一段怎样让人羡慕的爱情。

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在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会真记》传到了元代,由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

那句流传甚广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写下这首诗的元稹虽与小迎相恋,但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从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还有牛郎织女、许仙与白娘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贾宝玉与林黛玉、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过去太多时间了,以至于我们时常忘记原来爱情是像他们的爱情那样美好的。

从那些美好的古代爱情中回到现实,大学生的爱情便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从有着各种限制的高中解脱,进入到心中向往的自由的大学,很多同学便对恋爱蠢蠢欲动,更多的同学有这样的疑惑,是应该选择“一切从恋爱开始”呢,还是应该认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要现在找”,这就取决于我们对爱情的态度以及自身的恋爱观。

爱情就像吃烤红薯,远远的闻见它的香味,那香让你垂涎欲滴,走近了却又不知道选哪个,终于选好了,拿在手里却烫得慌,左手递到右手,右手递到左手,却因为舍弃不了它的诱惑而继续挣扎。

我们都知道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就像那句谚语“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用心去寻找它时,它偏不出现,而又有可能在无意中收获了美好的爱情。随着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也渐渐强烈,所以就有些大学生“饥不择食”,不管对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同,情投意合,而只凭双方初次见面或经过几次接触之后,以迅速地确立了恋爱关系。这种由于一时冲动而获得的爱情常常是“无疾而终”,因为恋爱能否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外貌、品行、性格、文化、职业、兴趣、爱好、经济状况、民族、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等,或许只有某方面的相互欣赏和认可就走到了一块,或许也仅仅因为某一点小小的看不惯就分手了。殊不知,要达成多方面的默契是需要时间的,要建立一份永久的爱情与幸福的家庭是需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的,开始时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方,而将来随着对对方了解的深入,双方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从而使双方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而大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感情挫折时,很多大学生会自暴自弃,从此无心向学,更有甚者会做出极端行为来伤害对方。

所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并不用刻意地去追求大学的爱情,应当一切随缘,如果爱情真的会来,你躲也躲不掉!" 凡事都有个“度”,恋爱也不例外。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度”,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那么,在大学中谈恋爱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它能够振奋人的精神,使大学生们把爱情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

如何能够兼顾好学业与爱情,是恋爱中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与爱情双丰收,既渴望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总之,大都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上述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

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有些大学生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大学生们无意于学习,荒废了学业。可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大学生恋爱不能只重过程而不顾后果,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心理相容度,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俗套,着意追求爱的真谛。但是,如果“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做法也不可取。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爱的责任。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那些抱着对大学恋爱只是玩玩而已的心态去尝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

要正确认识友情与爱情,切莫把友情错当作爱情。

任何东西都是有双面性,恋爱也不例外。恋爱有它美好的一面,也会有它不好的一面。恋爱的时候一定会体会到幸福的感觉,但是必然的,也会尝到其中的涩味。

不光是恋爱,干什么也不要盲目。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所以,在恋爱时,既要改善自己的缺点,也要包容对方的缺点。两个人要互相支持才能长久!我相信,爱情的美好要大于它的不好。要合理去恋爱,不要冲动,一段感情的维持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共同经营。

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大学生恋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更要正确地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分清主导地位和次要地位。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实现学业爱情双丰收。

篇6:《我眼中的大学》征文

坐在电脑前面,看着屏幕和键盘我的脑子是一片空白。唯恐自己不能敲打出来心中神圣大学里那通往自由神圣的大门。如果凡事都有个起点的话那我的起点应该是——

离家

当南方还是骄阳似火的时候北方已经可以感觉到一丝凉意,我收拾好了行装来到了这个以前都没听说过的地方。新乐,是我的终点。经过几个小时的煎熬于颠簸,我再一次看到了那灰蒙蒙的天空。风,是夹杂着一丝燥热与秋意的风。那时的我,如同眼睛撞昏了的猪,忽然找不到了前行的方向。新乐,这个地方,他已将你毫不含糊的卷了进来。措手不及!

对于住习惯了家乡环境的我来说,新乐的空气,着实让我敬畏三分!可我又偏偏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不大的城市。爱上了园林般的校园。爱上了这里特有的五行与十二个月!

兄弟

我真是“受不了”这一群让我不得不喜欢的哥们!班长是我们寝室的承德的帅小伙,长得帅气会说话还特别幽默,每天必说一句“儿骗我”是我们寝室的开心果少了他和我寝室就少了活跃的气氛。嘿嘿„„

大泉,原名刘××。老实说泉哥的各个方面都特别好,谈吐幽默,举止优雅有型。但是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泉“哥”之所以泉“哥”。就是因为他太二了,长得也比较搞笑,黑黑的皮肤,圆圆的脑袋每次一笑总是裂开一张大嘴,两颗门牙中间有一条缝隙活像一只大猩猩。只因为他快唱歌,害的我们天天做恶梦梦到一只大猩猩哼哼唧唧的恶叫,直到全被惊醒,只见这只大猩猩正在酣眠,这只恶猩猩!

思念

老兄弟们说他们想我了,我说我也想你们了啊。被牵挂着是一种幸福,牵挂着别人又何曾不是一种幸福呢?某天我忽然论证出一种谬论:假设我可以用我一生的幸福去换取所有在乎我和我在乎的人的痛苦,那么他们就会永远幸福,就会推出当我看到他们幸福时我也会幸福。但这样就会与假设相悖,即我不能用我所有的幸福去与他们所有的痛苦交换,渐渐地我懂得了,上天把幸福与痛苦评分到了每个人的身上,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

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步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总会想起以前的一些人和事会不断在脑海中回想起来,一提起的欢声笑语总是徘徊在脑海中。

前行

今天在电脑桌前在思考着我将要前行的路,在大学生活中我将要干点什么,是无休止的在电脑前面玩游戏。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一条辉煌的路,是一条灿烂的路,是一条让自己以后无怨无悔的路。

我们的青春本就是一段坎坷的路,而我们年轻人就是一条欢快奔流的小河;我们的青春是变幻莫测的天气,那我们年轻人就是一个饱受风霜的劲竹。

我们的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年轻是最可贵的大好年华,青年最重要的是在时间中经受锻炼。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躺在前辈创造的成绩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命的花朵最终将枯萎。

青春,意味着我们要劳动;青春,标志着我们要奋斗;青春,象征着我们要迎来老来的享受。

在我们的大学是我们要用青春来谱写的,我们的大学需要我们用青春来建造。我们的理想需要用我们的汗水来浇灌。

谁的青春不奋斗,谁的大学不用汗水来挥洒。我们在青春年少时,我努力我拼搏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我眼中的大学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只有那样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终点

如果说凡事都会有一个起点的话,那么也一定都会有一个终点。人生是没有终点的。但是我们的大学会有一个终点四年之后我们就要分开了。我们的兄弟姐妹们有聚就有散,我们从天南海北相聚到一起,最终我们可能又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同学们珍惜现在的相聚吧。人们常常说“前一世的千百次回眸才能换到今生的相识”我眼中的大学是需要珍惜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珍惜现在吧!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前行一起奋斗,我们的前路不会有终点。

我眼中的大学,是那条通往自由神圣的大门的路,是我梦开始的地方。那不是终点,是我人生的新的起点。

河北美术学院环精艺术学院

340班

篇7:我眼中的好学生

在所任课的班级里,他们的学习潜力几乎都高于一般人。说到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脑子里都会有几个字眼在形容他们的性格。有的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有的学生调皮可爱、偶尔会让老师头疼;有的学生内向到老师总会忽略到他的存在;有的学生从不给老师制造任何麻烦,老师交代的学习会认真完成。在这些学生中,有些学生骨子里有一种很强的保护欲望,不善于和老师交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他们维护自己的什么?我眼中的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有值得我欣赏的地方,但是我期望他们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好处上的好学生。著名的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的存在这一种渴望,那就是让自己变得优秀!”

然而,天生优秀的学生实在太少了,相反,那些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的学生数不胜数。他们时刻在迸发着进步的火花,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进步成长的学生。记得有个学生给我写过这样一段话:“老师,第一次我的数学成绩有了这样大的进步,我很开心,这也是我第一次给您写我的心里话,期望以后的我能够继续进步。”是的,她在追求进步,她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她想要的完美,最后在期中考试中,她成为了班级第一名,名列年级前10,她成为我们班甚至于整个东区的一批黑马。此刻我依旧能看到她开心、刻苦学习的样貌。我想,当每个学生得到肯定并且收获果实的事实,他会告诉自己,我将一向优秀,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

如果真的要我定义好学生的标准。我想,在我的眼中,好学生就是那些善于反思自己的过去,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的;能够不因成绩差而自卑,并努力学习的;不因成绩优秀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因外物而看低自己;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并深深爱着自己母亲和这个世界的。但是我也要告诫自己:肯定学生的优点,帮忙他克服那些小缺点。这样他将是一名好学生,你将是一名好老师。

篇8: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以高考为核心的招生制度, 这种高度统一和集中的招生制度使高考制度几乎是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惟一的链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这种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科技素质的需要, 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一方面, 这种招生制度仅以文化知识作为惟一的评价手段, 难以衡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选拔出来的学生有的高分低能、后劲不足、潜力不大, 创新能力不足等。另一方面, 这种招生制度人为地制造了区域间的不平等性。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以省为单元组织录取的, 招生政策和录取线标准由各省制定, 不同省份的录取标准差别较大,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录取标准成倒差。这就人为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等性, 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经费问题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虽然近年来一直成增加趋势, 但仍没有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4%的目标, 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仍有很大的差距, 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巴西高等教育投入也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 尚没有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入模式, 在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出现的经费困难就再所难免。即使在发达国家, 政府也难以承担高等教育扩张所需要的全部费用。[1]而发达国家的美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 高等教育投入模式相对多元化, 主要包括政府投入、产学研合作收入、专利收入、社会捐赠等, 而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基本上完全依靠政府, 民间资本得不到有效利用, 社会捐赠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这种社会融资体制的落后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又一重要障碍。

三高等教育办学特色无法呈现

第一, 办学跟从、模仿过于严重。国内的一些院校为了提高自己前进的步伐, 使自身办学层次升级, 便趋之若骛, 盲目跟从全国重点大学办学模式, 出现国内跟从国外, 普通高校跟从重点高校, 地方院校模仿一般大学的办学模式, 专科院校为尽快升入本科院校而实行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 普通本科模仿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 不抓教学, 偏搞学术科研, 导致了专科教育本科化, 本科教育研究生化, 研究生教育大众化的办学模式, 使自有的办学特色消解, 办学盲从无序。

第二, “为了特色而特色”的办学模式。一是拿专家创一流, 拿硬件创特色。一些学校为了争创特色专业, 强抓某一学科, 高薪聘请该学科的业内专家, 购买与学科相关的仪器、设施, 兴建教学楼,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殊不知一个特色专业的创建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师资积累、社会影响, 在没有相应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人事制度的配合下, 这种“尝试”终将破产。二是拿“特点”当“特色”。一些学校在某个学科获得了奖项, 受到了表彰, 便大张旗鼓, 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这种“特色”的建设上, 因而忽视了学校重点学科和正常工作, 使学校陷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

第三, 高等院校的重“外延”, 轻“内涵”。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 学生的饮食、住宿是各个高校面临的首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各个学校不得不扩大校舍, 征地圈地, 从而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

四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下降

第一, 师资水平的大打折扣。一个学校的发展依靠教师。好的师资是一个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各个高校在纷纷大批引进师资、吸引人才的时候, 由于前几年 (2004、2005、2006年) 迎接本科评估的时候, 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 大批引进了高学历人才, 而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大批量的引进人才, 人才的优秀度就会大打折扣, 而在随后再次需要高水平人才的时候, 高校的空缺岗位廖廖无几, 致使高层次人才受到冷落。

第二,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随着近几年的连续扩招, 学校为了扩大生源, 开设了大量新兴专业。一方面开设了一些面对市场需要、应对科技变化的新兴专业, 另一方面扩充了传统专业。而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加上市场变化一日千里, 使得高校无法看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 可能开设的专业已经被市场所淘汰, 这就造成了大批大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有些专业是高等教育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的地方专门人才, 而这些人才一般情况下是为某些特殊投资企业培养的, 一旦这些企业撤资或倒闭等, 针对此类企业培养的人才就再无用武之地。

我国的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有增无减, 传统文史专业, 如哲学、历史每年也在扩招, 这些专业本来就业岗位有限, 就业面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伴随着扩招的进程, 这些学科也不甘落后, 纷纷扩招, 扩招的结果必然导致更多的大学生失业。

第三, 大学内部教育资源短缺。大学扩招犹如暴风骤雨, 突然到来, 自上而下的政府决策, 教育行政部门事先没有计划, 大学没有准备, 突然启动。[2]1999年招生扩大了45%, 此后连年扩招, 这样学校不得不把有限的经费应用于扩大校舍, 购买硬件设施等, 这样就忽略了教师、学科、专业的建设, 学校生源的扩大与资源的短缺必然影响教学的质量。

第四, 大学的行政化、官僚化。在我国大学,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传统的原因, 已经形成重行政、轻学术的现象。大学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学院精神向经济理性主义和新管理主义意识转化。整个大学不是教授治校而是行政治校, 将基础学术组织 (院、系、所) 视为下属机构, 将教师视为被领导者, 职能部门沾染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第五, 学生素质的下降。由于生源质量的下降, 大学生整体素质下滑。进入高校后, 一些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出现了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与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3]并且身体素质下降, 自治能力差, 缺乏自觉行为、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等不良的现象。

五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

第一, 学校重视不够。就业指导仅仅是学校就业指导的一个部门在做这个工作, 一直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 学校多以招生为主, 很少把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课程的设置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规定了思想政治课、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程, 就业指导课很难列席其中, 虽然就业指导部门多次要求就业指导课应作为大学生必修课之一, 但很难引起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陈旧, 就使得大学毕业生仍然以天之骄子自居, 毕业后不愿到艰苦行业, 或行业待遇差、就业环境差的行业工作, 导致大量自愿性失业的情况发生。

第二, 就业指导教材的不规范。由于就业指导课还没有正式的被请上课堂, 因此就业指导教材也不规范, 市场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 请一些所谓专家编写了一些就业指导教材, 另一方面, 一些高校联合编写了一批就业指导教材, 这些“教材”都很难作为正规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但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 多以辅导员为主进行授课, 辅导员的素质又参差不齐, 很难保正授课的质量。加上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也只能流于形式。

六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第一, 专业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由于大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缺乏实践技能, 在实际工作操作中, 难以在短期内胜任, 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往往更多的考虑到实际运用能力, 而大学毕业生由于上学期间实习少, 实践少, 因此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差, 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满意。

第二, 创新能力不足, 适应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意识淡漠, 学习主动性差, 进入工作岗位后,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 科技的不断变化, 大学毕业生往往束手无措, 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 成为困扰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问题。

第三,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职业素养的缺乏。一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敬业精神不够,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愿意为企业奉献, 遇到问题时把个人利益放到第一位, 把企业利益放到次要的位置上, 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乐于高高在上, 天之骄子的感觉, 不愿意为他人服务, 与其它企业或单位交往时, 缺乏诚信的品质, 喜欢独打单干,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第四, 求职技巧、求职能力的欠缺。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由于平时学习的紧张, 往往在临近毕业时才着手找工作, 在工作面试时, 往往准备不充分。由于准备不足, 对应聘的单位缺乏了解, 在回答对单位的印象时往往仓促紧张, 给招聘者一个不好的印象。同时, 一些学生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到工作信息的筛选上, 认为找工作时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素质和学历, 这样在对信息的筛选上往往比较盲目, 不能筛选出准确有用的信息, 这样在面试时往往答非所问, 错失了应聘的良机。

七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劳动力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经济技术在推动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 它也造成了一定的副面影响。它是一个导向, 指引着人们对教育的投资方向, 指引着学校的办学方向, 一方面, 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大量开设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生化技术等高科技专业, 以求赢得更高的就业率。随着此项过程的加快, 必然达到市场的饱和, 甚至供过于求。另一方面, 金融风暴、经济泡沫, 导致大批跨国公司纷纷裁员, 使得白领工作压力增大, 时刻面临失业的威胁。近几年的就业寒冬现象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当前就业的压力和现实。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罗丹.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 .

[2]E·格威狄·博格 (E.GradyBogue) , 金伯利·宾汉·霍尔. (KimberelyBinghamHall) 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 刘冷馨,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

篇9:我眼中的大学

“隐身”与“在场”

香港人的好处之一,看多了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再刺激的言论,再怪诞的立场,也都愿意“洗耳恭听”——至于是否接受,那是另一回事。有自尊,但不过敏,随你褒贬抑扬,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心态,我喜欢。具体到大学里,就是保证不同立场、不同学养的人都能畅所欲言,但不保证你说了管用。你必须适应各种礼貌性的点头、鼓掌与遗忘,学会“白说也要说”。虽说香港回归已经十多年了,但“一国两制”的设计,以及此前长期的政治与文化隔阂,两边不容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做到坦诚相见,已经不错了。

目前香港各大学的教授中,不少是大陆背景但在欧美大学拿学位或教职后,转来香港任教的。与这些已经很好地融入香港社会并发挥作用的教授不同,我是脚踩两只船,两边都得适应——做得好,各采其长;做不好,各得其短。记得我刚被双聘不久,那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还再三叮嘱,在香港,要多看看,了解人家大学是怎么办的。

博士毕业,留在北京大学工作。25年来,我虽走南闯北,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但都是来去匆匆,浮光掠影。我曾半开玩笑说,最喜欢谈国外大学如何如何的,多是进修3个月的访问学者。因为,新鲜感还没过去,净往好处想,且觉得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呆久了,你知其然也略知其所以然,了解阳光底下的阴影与黑暗,反而不敢轻易下结论。除了长期工作的燕园之外,我略有了解的,就只是香港中文大学了。我对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大学的阅读与阐释,也深受北京大学这所题中未有、隐身但在场的大学的影响。

排名的困惑

上世纪90年代,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访问香港,有记者问他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哪一个更优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我们北大”。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不服气,投书报纸,历数两校的师资、经费、发表论文、办学条件等,一项项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整体实力在北京大学之上。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此未经证实的传说,可谓“振聋发聩”——香港中文大学怎么能跟北京大学相提并论呢?

九七回归前后,国人基于爱国主义热情,迅速普及“香港百科知识”,但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娱乐文化;2004年起,教育部同意香港八所公立大学在内地招收自费生(此前属于试验性质,规模很小),极大地激发国人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的热情。时至今日,谈起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很多内地高中生及其家长,都已经如数家珍了。我本人就不断碰到类似提问:孩子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你说该上哪个好?或直截了当追问这两校的“国际排名”孰高孰低。

七八年前,我曾撰文讨论让所有校长“又爱又恨”的大学排名——那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把北京大学推到前所未有的第十七位置,而我则认为,“这个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参见《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教育学报》2005年1期)。此后,北京大学的国际排名逐渐稳定下来,与香港中文大学很接近,处于伯仲之间。

看2012年发布的三大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北京大学排46,香港中文大学排124,似乎北京大学遥遥领先;可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中文大学排40,北京大学排44,北京大学又落到后边;而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情况是: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六所华人地区最好的大学,同列世界第151至200位之间(此榜单中,除前100强外,后面只是分段公布)。

最近十年,“大学排名”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成了悬在校长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明知那些凭借真假数字堆积起来的排名不太可靠,可谁也不敢置之不理。因为,对于许多学生家长及公众来说,这是他们了解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捷径。因此,校长们只好采用机会主义策略——排名低时英勇反驳,排名高时积极引用;对外说是无所谓,对内其实很在意;碰到大学者与接待捐款人,排名或隐或现……校长们之所以如此“灵活机动”,就因为你的大学还没到“无可撼动”的地步,排名高低会影响你的社会声誉及招生状况。很高兴香港中文大学有志气,校长称不积极参与此类排名游戏,因为:“如果大学的使命是教育学生、创造知识,以改善人类生活的素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促进我们的文化和承传的话,我们便需要在‘影响深广的科技研究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的人文学科研究之间维持平衡。”(参见沈祖尧《别让排名“挤掉”大学首要使命》)此举说明香港中文大学的独立、自信与成熟,不追风,不造假,不迎合。当然,这与香港中文大学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没有大风大浪,也不会大起大落,因而前进的步伐可以相对从容些有关。

择校之艰难

在我看来,高考前后的考生家长,属于“不可理喻”的一群——即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也都变得唠唠叨叨,很不自信;而且,比即将走进考场的孩子还紧张。也难怪,在中国这样的“学历社会”,第一学位(本科)确实很重要。

想当初刚恢复高考,我辈只求有学上,才不管你是著名大学还是普通师专。如今的孩子们,东挑西拣,不是名牌大学,宁肯选择复读;家庭经济好的,干脆远走高飞,到国外求学去。无可选择,固然痛苦;选择太多,照样也痛苦——甚至更“彷徨无地”。大城市里的父母,凡有孩子上中学的,最喜欢讨论的话题是:到哪里上大学,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

国内大学如何排座次,考生及家长大都心里有数。若是将就读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或俄罗斯的大学也作为选项,那可就费心思了。东打听,西请教,获得诸多参数后,往往很难取舍。如今有了“赴港求学”这第三条道路,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好在目前台湾各大学在大陆招生时,因政治考量而不提供奖学金,对优秀考生吸引力不大;若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也加入战局,那就更加让人纠结了。考生们用脚投票,不一定在内地念大学,这一选择,对中国高等教育是个巨大的冲击。中国人口多,生源丰富,愿走且能走的毕竟是少数;但此举削弱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明星效应”,关系实在重大。以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国内名校,如今也都坐不住了,正使出浑身解数争抢好学生。我希望这一“变量”发生鲇鱼效应,倒逼积弊丛生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通道。

站在中国大陆诸多好大学的立场,如今最迫在眉睫的挑战,应该是香港各大学的成规模招生(2012年大约招收1600人)。暂不说国家大事,就谈考生个人该如何选择。能在香港的好大学获得高额奖学金、且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应该抓住;但如果是自费(各种费用加起来,念完本科,大约需人民币50万元),且学校及专业都不怎么理想,请仔细斟酌。

我同时在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对这两所名校的好处与缺陷均有体会,每当被问及如何择校时,我首先问学生的志向与趣味。两所大学的国际排名接近,硬件及师资各有长短,差别不是很大;差异较大的是办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还有就是日后的出路:如果希望将来在港工作,当然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如果渴望在迅速崛起的内地舞台上有所作为,则北京大学更具优势。对于已下决心赴港求学的学生,我唯一的建议是:选大学的同时,请考虑专业。香港各大学有“最佳专业”评选,类似我们的一级学科评估,大致可信。我所熟悉的香港中文大学共拥有17个“最佳专业”,居香港各大学之首;而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各学系中,被评为“最佳专业”的是:人类学/人文科学、中国语文及文学、中文教育、英国语文、历史、哲学/宗教。

上一篇:关于过去的唯美句子下一篇:远程教育工作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