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成语

2024-06-21

风雨成语(通用14篇)

篇1:风雨成语

【咸风蛋雨】:指海上风雨。

【星离云散】:像流星和风雨一样迅速离散。比喻在一起的人纷纷别离了。

【穴处知雨】:兽类久居洞中,习性所积而能预知风雨。比喻有所经验。

【迅风暴雨】:迅: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惨绿愁红】: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冲风冒雨】:指不避风雨之苦。

【愁红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愁红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粗风暴雨】:指风雨之来势急骤狂猛。

【东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风飑电击】:飑:强风突然发作。风雨雷电交加。比喻风气或某种现象极盛。

【风驰雨骤】:形容像风雨一样迅捷猛烈。

【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风狂雨横】:狂:猛烈;横:粗暴。形容狂猛而迅急的风雨。

【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风雨剥蚀】:剥:侵蚀;蚀:损坏。物体因受风雨的侵蚀而损坏。

【风雨不改】:遇到风雨也不更改。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

【风雨晦明】:晦明:阴晴,明暗。风雨齐袭,阴晴不定。比喻环境的恶劣与顺利。

【风雨晦冥】: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同“风雨晦暝”。

【风雨晦暝】: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风雨连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同“风雨对床”。

【风雨漂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同“风雨飘摇”。

【风雨飘零】:受风雨吹打而飘失零落。

【风雨飘摇】: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风雨飘�u】: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同“风雨飘摇”。

篇2:风雨成语

1、风雨对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2、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3、风雨交加: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

4、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5、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6、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7、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8、风驰雨骤:形容像风雨一样迅捷猛烈。

9、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10、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11、愁红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12、东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13、风雨漂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同“风雨飘摇”。

14、暴风疾雨: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15、风雨晦冥: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同“风雨晦暝”。

16、对床风雨: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同“对床夜雨”。

17、惨绿愁红: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18、风雨不改: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

19、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20、春风雨露: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21、粗风暴雨:指风雨之来势急骤狂猛。

22、风雨连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同“风雨对床”。

23、冲风冒雨:指不避风雨之苦。

24、毕雨箕风: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篇3:风雨成语

这是在(明)杨慎《古今谚——吴谚楚谚蜀谚滇谚》中收录的一句谚语,述及了地震(山抬)和海啸的灾害.

世界最早记载海啸的文字,是我国《汉书》中关于西汉初元仁年(公元前47年)的一段记述:“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叙述了发生在山东莱州湾地震后的海啸,这一记述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世界最早记载海啸的文字证据,并被广泛引用.之后过了500多年,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文字记录.

在我国的历史资料中,有不少关于海啸的记载.其中较详记述的事例有:康熙《苏州府志》记载,1670年8月19日,“地震有声,海潮溢,滨海民多溺死”;1781年5月22日,台湾岛西南遭受大型潮灾,被认为是遭受了一次破坏性大的海啸;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近海发生7级地震,同治《淡水厅志》中称“海水暴涨,屋宇倾坏,溺数百人”,是一次记载确切的海啸;1917年1月25日,福建厦门、同安一带“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渔船多遭没”.

日本东北部近海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9.0级地震,引发了伴生海啸的严重灾难,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地区,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出现了10 m高的大海啸,死亡1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人们对海啸灾害的关注,本文从力学角度讨论了海啸的形成原因,以及与海啸有关的一些问题.

1 日本是世界上海啸最多的地区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它由日语中“tsu”和“nami”两个词组成的,“tsu”的词意是海港,“nami”的词意是波浪.此词源自日文“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是港口;波,指水流).国际科学大会于1963年决定采用这一词汇来表示海啸.

除北冰洋外,地球上的其他三大水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多次发生过海啸,也都有重大灾难性海啸的记录.太平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80%的地震发生在这里,而太平洋岛弧——海沟地带发生海啸次数亦最多,占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啸记录的85%.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又占太平洋海域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海啸最多的地区,近500年来太平洋7次特大海啸中的4次都出现在日本.

(英国Pure Evil画廊展出)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700~900 km/h,用不了一天时间就能横过大洋;波长达数百千米,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大洋里波高不足1m,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10 m,形成有巨大能量的破坏性“水墙”.

海啸的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重复一次.呼啸的巨浪,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使生命财产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的设施,被摧毁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2011年3月11日下午发生里氏9.0级的大地震,地震震源深度约24km,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海面至少上升了3.5m.震后仅30min,就有3m高的海啸到达了陆地.引发的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各地出现了10m高的大海啸,福岛核电站还发生了核泄漏灾害.

2 海啸的形成原因

可以导致形成海啸的原因有3个: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崩塌、以及宇宙天体的影响.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地震的伴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就是海啸.通常认为:海啸由震源在海底下50km以内、里氏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当地震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断裂,板块之间出现滑移,使部分地层猛然出现上升或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体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一般海浪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发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所含的能量惊人,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水水体抖动与用石头砸水时在水面出现的一圈圈向四周扩散的水波有类似处,它们都是水面受到扰动后,在重力作用下往四周传送的波动,这类波动在流体力学中称为“重力波”.但小石头砸水的能量很小,引不起大的波浪,更引不起海啸.只有当很大体积的水体突然抬升或者下沉,才能引发海啸.能有这么巨大能量的,除了海底地震之外,还有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大面积崩塌,以及陨石堕落,这些过程释放的能量都非常惊人.不过,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如海底地震只是板块水平滑移断裂,并未造成突然的水体抬升或下沉,也不致引起海啸.

海啸不同于风浪波.风浪波的周期(两个连续波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只有5~20s,波长(两个连续波之间的距离)只有100~200m.而海啸的周期范围为10 min~2h,波长可超过500km.由于海啸的波长特别长,它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少,所以在很深的海水中,海啸可以高速度、低能耗穿越大洋.比如,在6.1 km深的海洋中,海啸将以890km/h的速度传播,这种速度与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相当,从太平洋的一边到另一边,只需不到一天的时间.

海啸脱离深海的水域传播到海岸边浅水的地方时,随着水深的减小,其传播速度随之削弱,但海啸的能量保持不变.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成为极其迅速的升降潮和具有破坏性的连续大浪.当海啸发生时,海浪高出海面的高度,称为到达高度,可达到几十米.大量的海水能伸展到内地350m或更远,将人和大量的物体挟带到大海中.

海啸来袭之前,为什么有时海水会突然先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这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又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长,当波谷登陆后,要隔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也可能是地震使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下降和抬升,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下降和抬升,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致,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里氏6.5级以下的地震也可能会引发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山崩塌方,形成海啸.

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并不常见,但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能引发海啸.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都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小行星曾撞击地球造成毁灭恐龙的“K-T灭绝事件”,就曾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

遥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如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1960年5月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只有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日本东北部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是这种情况,海啸预警时间很短,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3 百年来的8次大海啸

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共发生8次死亡人数过千的海啸灾害.

(1)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震级7.5级.在近海掀浪高达12 m的大海啸,死难8.2万人.

(2)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8.9级,引发海啸浪高29m,死亡3000人.

(3) 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5 000人.

(4) 1960年5月21月到27日,智利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其中最大震级8.4级,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m.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 000余艘船只被毁,造成1万多人丧生.

(5) 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死亡8000人.

(6) 1998年7月17日,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2200人死亡.这次海啸是因地震引发海底滑坡塌方引起的.

(7)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引发大海啸.苏门答腊地震造成的当地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其引发的海啸却造成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这可能是全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8)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发海啸,死亡1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并引发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灾害.

4 海啸减灾的一些考虑

人类虽然仍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因而也无法预测海啸的发生,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已有能力向大洋沿岸地区发出海啸的预警,从而起到减轻灾害的作用.首先要建立海啸的全球预警系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大约是6~7km/s,而海啸的传播速度仅是700~900 km/h.可以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形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有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也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再用卫星、遥感、雷达等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让可能受到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做好迎接海啸到来的准备.

其次,要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并进行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可在海啸到来时,拯救人的生命和避免财产损失.

篇4:风雨桥上听风雨

关键词:风雨桥;侗族;建筑水平;社会与文化

在我国湘、桂、黔等省份的边境地带,分布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在历史上曾有过“峒”、“洞蛮”、“洞僚”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侗族”。而在山灵水美、蔚然深秀的侗家村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瓦檐重叠,亭台连缀的桥梁横跨河流,巍然而立,这便是风雨桥。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又称“福桥”,它是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的桥梁之一,与鼓楼和凉亭并称为侗族建筑“三宝”。

风雨桥遍布侗乡,尤以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贵州从江、黎平等地为多,仅以上地区就有风雨桥330余座,川、渝、赣、皖、粤等地略有之。桥的样式一般随地形的起伏、水势的急缓和河床的曲直宽窄而定,规模形式各不相同,但基本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合而成:桥的下部是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而成的柱状桥墩,结实稳固,可有效抵挡水流冲击。中部的桥廊为全木质结构,两边设有坐凳和栏杆。它采用杠杆式结构原理,以挂枋衔掌的方法,相互托拱。整个桥身不用一件铁器钉铆,仅通过在各个木质构件上上穿孔凿眼,以榫衔接而成,直套斜穿,纵横交错,左右咬合,巧夺天工。桥的上部则是古朴大方的亭阁。亭阁的位置往往与桥墩相对应,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而成,飞檐重叠,形如宝塔,有的呈四角形,有的呈八角形,高度从三层到五层不等。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铃,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等形状。梁柱、梁枋则通常饰以彩画,以作点缀。在我国现存的风雨桥中,较为著名的有广西三江岜团风雨桥、广西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湖南芷江龙津桥、贵州黎平孟彦镇风雨桥等。这些历史悠久、构造精美的桥梁无不体现出侗族人民的智慧勤劳,淳朴勇敢。

單从其交通功能上来看,风雨桥的形成与我国侗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如前面提到的,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丘陵、广西丘陵、云贵高原一带,地形包含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等,山地面积在上述区域内占80%以上。而在这些崎岖起伏的地域内,又分布着5700多条大小不同的河流。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区域共有的季风气候的特点——降水集中于夏秋且持续时间长,风雨桥的设计很好地适应了侗族聚居区的地形、气候,既打破了空间上的交通阻隔,又为其群众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便利,是侗族群众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范例。

风雨桥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设施,它还是透视侗族人民的社会与文化的窗口。

除去便于人的交通往来之外,风雨桥还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色彩。过往的行人可在其中躲风避雨,歇息乘凉;亭阁内一年四季备有茶水,冬天还会燃起火堆,给行人以方便和温暖。风雨桥的建造也完全是由其所在村寨侗族群众义务完成的,人们为修桥捐钱捐物,慷慨大方,出工出力,毫不吝啬。桥建成后,其所在的村寨要举行隆重的踩桥仪式(类似剪彩),杀猪熬酒,在桥上大摆筵席,周围的村寨纷纷来贺,送粮挂布,吹笙“多耶”。村寨还会集合众人,制订出保护桥的条款,刻石立碑,人人遵守,并规定出每年的探桥日。探桥日一般都在秋收之后,这一天,侗家的父老乡亲们都集中在桥上,认真检查桥梁,发现损坏,则立即设法修补。平时,过往村民会主动将桥打扫得干干净净。风雨桥通常也是侗家村寨迎宾待客之地,作为不成文的礼节,客人到访别的村寨时,都应称赞主寨的风雨桥。风雨桥不仅仅沟通了河道的两岸,更成为侗族社会内部整合、交流的桥梁。

风雨桥更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侗族在古代并无本民族的文字,其文化的传承更多地是依靠口耳相传。矗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桥不仅是对侗族高超建筑技术最为生动的记录,风雨桥内部的彩画及装饰也凝聚了许多侗族的古老传说及多彩风俗,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般,记载着侗族社会、文化的变迁更迭,记载着周边村寨的聚散兴衰。

风雨桥的建造也反映出侗族的风水观念及原始信仰观念。从风水观念来看,侗族源于有着悠久稻作文化的百越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迁徙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聚落风水观。侗族的经济生活与山林和水田密切相关,因此村寨的选址多依山傍水。村寨后的山被奉为“神山”和“养寨山”,禁止砍伐,村前的河流则是水神的所在地。河流能给村寨带来“财喜”,但有时也会冲走“财喜”。侗族人民相信,在河流上建造风雨桥可以挡住“财喜”,使其不至于被水冲走。如此一来,村寨就会富裕繁荣,人畜兴旺。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的美好祈愿与其独特风水观结合后的产物。从信仰观念上看,侗族信仰万物有灵,相信灵魂的轮回转世。相传在阴间与阳世的交接处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阴阳河;在阴阳河上有一座桥,人死后要从阳世经过这座桥回到阴间,人转世时又要由阴间走过这座桥去阳世。风雨桥便是这一观念的外化。在侗族社会中,桥有着特殊的地位。每年的大年初一,侗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参加祭桥仪式;每年二月二则是侗族所特有的“敬桥节”。当有人生病,尤其是孩子生病时,侗家村寨会举行独特的“添桥”仪式,带上祭品到桥头敬奉,焚烧纸钱,以此祈求桥头神能引会病人走失的灵魂,祈望病人平安无事。

风雨桥是为行人遮风挡雨的桥,也是凝聚侗族人民精神信仰的桥,更是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桥。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族的风雨桥文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越来越多的、隐藏在秀美深山中的风雨桥开始被发掘出来,成为侗族灿烂文明的重要名片。侗族文学的最高奖项也因此被定名为“风雨桥”奖,每五年评选一次。风雨桥上听风雨,侗家寨边话侗家这份悠远、拙朴的民族之美将会继续矗立在天地之间,在丰富多姿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泽忠.侗族风雨桥[M].深圳: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冼光位.侗族通览[M].南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4]于俊海.风雨桥[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石开忠.侗族风雨桥成因的人类学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04)

[6]杨毅.试论侗族风雨桥的多重文化意蕴[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02)

[7]程丽莲.瑰丽的建筑技艺,珍贵的历史遗风——话广西侗族风雨桥[J].建筑史论文集,2002(15)

篇5:描写风雨的成语

2、风雨晦暝: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3、穴处知雨:兽类久居洞中,习性所积而能预知风雨。比喻有所经验。

4、风飑电击:飑:强风突然发作。风雨雷电交加。比喻风气或某种现象极盛。

5、粗风暴雨:指风雨之来势急骤狂猛。

6、柳泣花啼:形容风雨中花柳憔悴黯淡的情景。

7、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8、成语的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下头是为大家搜集的人物神情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

9、愁红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10、盲风怪雨:指十分急骤凶猛的风雨。

11、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12、急风骤雨: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

13、风雨剥蚀:剥:侵蚀;蚀:损坏。物体因受风雨的侵蚀而损坏。

14、阑风长雨:阑珊的风,冗多的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亦作“阑风伏雨”。

15、风雨如盘:盘: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

16、风雨萧条:萧条:寂寞。风雨交加,显出冷落的景象。

17、风雨飘摇: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18、风雨不改:遇到风雨也不更改。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

19、风雨飘零:受风雨吹打而飘失零落。

20、东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21、风雨摇摆:在风雨中飘荡不安,比喻局势动荡不安。

22、咸风蛋雨:指海上风雨。

23、迅风暴雨:迅: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24、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25、疾风暴雨: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26、急风暴雨: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27、疾雨暴风: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暴风疾雨”。

28、风雨如磐: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

29、风雨晦冥: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同“风雨晦暝”。

3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晦:黑暗;已: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

31、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32、盲风暴雨:指十分急骤的风雨。

33、风雨晦明:晦明:阴晴,明暗。风雨齐袭,阴晴不定。比喻环境的恶劣与顺利。

34、寻幽探胜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35、惨绿愁红: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36、盲风妒雨:指十分急骤凶猛的风雨。同“盲风怪雨”。

37、风雨交加:指风雨交相摧折。

38、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39、征风召雨:征:征召,召唤。呼唤风雨。形容神通广大,具有支配自然神灵的法力。

40、震风陵雨:震:震动,大;陵:大。指疾风暴雨。形容风雨来势猛。

41、风驰雨骤:形容像风雨一样迅捷猛烈。

42、疾风骤雨:疾:又快又猛;骤: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43、风栉雨沐: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44、风狂雨横:狂:猛烈;横:粗暴。形容狂猛而迅急的风雨。

45、风雨漂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同“风雨飘摇”。

46、怪雨盲风:犹疾风暴雨。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47、风雨飘u: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同“风雨飘摇”。

48、星离云散:像流星和风雨一样迅速离散。比喻在一齐的人纷纷别离了。

49、肉眼凡夫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

50、风雨连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同“风雨对床”。

51、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齐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52、阑风伏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同“阑风长雨”。

53、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54、愁红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55、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56、风雨凄凄: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57、冲风冒雨:指不避风雨之苦。

篇6:风雨凄凄成语解析

【拼音】:fēng  yǔ  qī  qī

【简拼】:fyqq

【解释】: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出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示例】:歌台暧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唐·杜牧《阿房宫赋》

【近义词】:风雨交加

【反义词】:风和日丽

篇7:满城风雨成语解释及谜语

清宫禁地无晴日 …… 打一成语

二、满城风雨成语解析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宋·潘大林《题壁》诗:“满城风雨近重阳。”

三、满城风雨成语造句

1.会考试题泄漏,一时闹得满城风雨,有人主张重新考一次,也有人主张处罚当事人。

2.如此一件小事,为何闹得满城风雨!

3.即使你知道了这个秘密,也没有必要闹得满城风雨。

4.一片花飞减却春,人家是满城风雨,这儿可是满城花雨。

5.我不怕你误会,我怕的是满城风雨难收拾。

6.不是我愿意闹得满城风雨,实在是我封锁不了消息。

7.依旧是满城风雨,它弥漫在任何你涉足的土壤。

8.她与经理的桃色事件已是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

9.台北现在满城风雨,整座都市正被台风肆虐着。

10.想不到这传闻不胫而走,竟闹得满城风雨。

11.这事情已是满城风雨,你竟然完全不知。

12.我不怕这些传闻,如是满城风雨,我就顶着风雨走。

13.此次员工升迁问题闹得满城风雨,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公司主管都叁缄其口。

14.传说革命者涌进工厂里散发传单,这事弄得满城风雨。

15.玛丽尸首一发现,整个巴黎就闹得满城风雨,因为这个姑娘又年轻又漂亮,而且臭名四布。

16.我从远处眺望九份,满城风雨中更见一种脱俗的情致。

17.她的事儿在伦敦闹得满城风雨。

18.台北现在满城风雨,整座都市正被台风虐着。

19.据称由何鸿燊所作的声明表示:“何家**弄得满城风雨,是时候要停止,”并补充称,上述律师已被解聘。

20.这件事情弄得满城风雨。

21.他们想封锁那则消息是不可能的,已经传得满城风雨了。

22.此次员工升迁问题闹得满城风雨,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公司主管都

23.然而,就在他把自己要离开机关到企业,想走又没法走的情况闹得满机关都知道了的时候,一个更叫机关人议论蜂起的消息,又瞬间闹得满城风雨了。

24.这件事在公诸于世之前早就传得满城风雨了。

25.闹个满城风雨,这是韩一菲的最终目的。

26.那桩惊人的事情已经是满城风雨。

27.里长选举贿选东闻,闹得满城风雨。

28.但我的事现在搞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

29.女星与小开的绯闻,正闹得满城风雨。

30.这一下可真的把事情闹得得满城风雨了.

31.即使在这里也有赛隆的耳目让斯巴达满城风雨.

32.东陵盗案,轰动中外,京津一带满城风雨,新闻报刊通载着谴责文章。

33.杨现阳重现江湖仅一日已弄得满城风雨,天下英雄源源不断赶往郁孤台,经虎骨岭南走便是进了江西,这头一站便是平阳小城。

34.怎么说起来,总捕快府闹贼弄得满城风雨,逮不着正主,替罪羊必然拉几个垫背的。

35.他追她也有一阵子了,是个蛮可爱的男孩子,活泼有趣,充满了热情,追她追得满城风雨。

篇8:满城风雨成语的解释及用法

【拼音】:mǎn  chéng  fēng  yǔ

【简拼】:mcfy

【解释】: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出处】:宋·潘大林《题壁》诗:“满城风雨近重阳。”

【示例】:为什么倒弄得闹闹攘攘,~的呢? 鲁迅《花边文学·零食》

【近义词】:沸沸扬扬

【反义词】:一片祥和

篇9:风雨成语

风雨

作者:诗经朝代:先秦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篇10:风雨成语

风雨

作者:陈与义朝代:宋 风雨破秋夕,梧叶窗前惊。

不愁黄落近,满意作秋声。

客子无定力,梦中波撼城。

篇11:风雨成语

西塞风雨

作者:苏轼朝代:体裁:又书王晋卿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篇12:风雨成语

【拼音】fēng yǔ tóng zhōu

【简拼】fytz

【近义词】同舟共济、休戚相关

【反义词】过河拆桥、背信弃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成语出处】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他俩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战友。

【英文翻译】in the same stormtossed boat

【谜语】船长与船员

【成语正音】舟,不能读作“dān”。

【成语辩形】舟,不能写作“丹”。

【产生年代】古代

篇13:风雨成语

南遇大风雨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叹息谁如造物雄,故将意气压衰翁。

千群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

身羡渔蓑鸣急雨,心怜鸦阵困狂风。

篇14:风雨成语

江上阻风雨

作者:岑参  朝代:唐  体裁:五排   江上风欲来,泊舟未能发。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的感想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