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食品工作总结

2024-05-18

2011食品工作总结(共6篇)

篇1:2011食品工作总结

商酒务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

工作总结

一、打击无照经营查处违法行为

1、结合我所实际情况,以六查六看和两项制度为内容,认真做好本辖区日常巡查工作,发现无照经营“三无”或过期变质食品、无“QS”标志食品,绝不手软,坚决予以取缔。

2、日常工作中不间断的督促食品经营户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食品进销货台账等,对一次两次台账不健全,给予责令改正,再次发现未建立进销货台账按照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停业整顿。

3、围绕重点品种,重点对象,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对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不健全,对豆制品、奶制品、婴幼儿食品和人民群众日常需要的柴米油盐加大力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彻底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和经济处罚,直至彻底改好为止。

二、开展农村乡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规范经营行为。

1、加大对乡村经销店超市的监管检查力度,对他们经营主体资格区域流动许可证,营业执照进行监督检查,对其经营的食品饮料、油盐米面、散装食品进行检查,主要对“三无”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无“QS”标志食品进行重点检查、清理、整顿。通过认真检查净化乡村经销店、超市市

场经营环境,维护农村乡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对农村人民群众经常食用的柴米油盐、调味品、调料、米面重点进行抽检和排查,对过期腐烂变质霉变食品重点检查,发现问题一查到底,该下架的下架,该销毁的销毁,该处罚的处罚,确保乡村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3、同时经常向乡村个体工商户宣传各项法规政策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条例,规范其经营行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养成文明经商和诚信经商的良好经营风气。

4、在对农村乡村食品经营超市进行法规宣传,专项食品整治的同时,大力开展乡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创建活动,对资质合法,证照齐全的文明经商守信经商的农村乡村食品经营户要培养出一到两户的乡村示范店,让他们作为乡村食品经营户的榜样,成为乡村文明示范户自觉规范经营行为,文明经商守法经商的带头人。

三、下一步我所任务和重点

1、深入贯彻《食品安全法》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条件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主体准入制度,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

2、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重点,突出抓好奶制品、肉制品、米面制品、禽蛋制品、儿童食品、老年食品、膨化食品、豆制品、饮料、糕

点、月饼、干果、调味品、食用油、酒类、腌制食品、冷冻食品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过期霉变食品“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3、集中开展季节性、节日性食品专项执法检查,以中秋、“十一”为重点,突出抓好节日食品,以及季节性食品的检查为重点,检查价格不符,过度包装,搭售商品,虚假宣传及欺诈消费者等问题,切实做到不进不存不销假冒伪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严格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买的放心,吃的安心。

宝丰县工商局商酒务工商所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日

篇2:2011食品工作总结

2011年,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保障广大群众饮食安全为目的,以食品安全专项整顿为切入点,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为抓手,狠抓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不断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县域面积242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39万人。全县登记注册的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共有3220户,(其中种养殖环节108户,生产加工环节314户,餐饮服务环节534户,流通环节2264户),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501家,共认证189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共有餐饮单位746家,(其中学校、托幼机构食堂76家,建筑工地食堂12家)。有定点屠宰场10家,其中屠宰场1家,屠宰点9家,酒类经营户395家。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一是围绕强化保障抓机制完善,推动工作有序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加强。今年县政府将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升格为“县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由县长任主任,各位副县长任副主任,22个县政府工作部

门和直属机构为成员单位,同时成立了“县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处理并落实县食安委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相关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的“三联工作制度”,即联席办公制度、联合执法制度、联合信息发布制度。原则规定县直食品安全成员单位每两个月要召开一次联席办公会议,互通信息情报,统筹安排工作重点,集中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每季度集中发布食品抽检信息。今年以来,县食安办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召开各职能部门工作会议17次。二是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建立了一支能力过硬、素质过硬的县级监督员、乡镇协管员、村级信息员队伍,建立健全监管员、信息员日常监督、宣传培训、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提高监管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群众监督网”日臻完善;积极探索以万村千乡工程为载体的食品供应网络建设,目前以东方超市为龙头的食品经营企业组成了全县的食品供应连锁网络,确保了食品质量,“农村流通网”初步完成。

(二)强化督查、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食品安全责任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及时调查和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件,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全面落实2011年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县政府召开了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与各乡镇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签订食

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政府与所辖行政村、教育部门与所辖学校、工商部门与辖区市场、质监部门与辖区企业签订各种形式的食品安全责任书或承诺书,明确细化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不断健全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落实专人具体抓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同时县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综合责任目标考核中,年终考核奖惩兑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好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监管责任网”逐渐到位。

(三)细化措施,突出环节监管。我县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商务、公安、教育等部门按照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的方式,突出环节监管抓源头管理,筑好食品安全防线。

一是强化源头监管,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县农业部门不断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今年共认证189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加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全县近三年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26.8万元,建设柑橘示范区1.2万亩,核心示范户65户;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全年共清查整顿农资经营门店267家次,查处销毁不合格饲料6.5吨,货值达1.2万元。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抽检蔬菜45批次、品种1800个,合格率100 %。生猪产地检疫43.39万头,不合格生猪106头。

二是着力开展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可靠。县质监部门全年现场审查小作坊186家,主要以白酒、菜籽油、茶叶和豆制品加工为主。一年来,县质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24人次,巡查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685家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起,涉案金额2万元,帮助1家豆制品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培训食品企业17家34人次,为501家生产企业小作坊建立动态监管档案。

三是加强生猪屠宰市场及酒类行业的食品安全整顿。县经济商务部门加强生猪屠宰市场整顿,全年开展生猪屠宰执法检查35次、91人次,查处私屠滥宰案件3起,打掉私屠滥宰窝点1个,无害化处理病死猪肉113公斤,确保了居民吃上“放心肉”;加强酒类管理,全年开展执法检查22次,共检查经营户127家,封存散装白酒241公斤,查处无照经营户1家;加强食品生产管理,今年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检查11次,共检查企业32家次,没有发现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四是加强食品流通的整顿,确保流通质量安全。县工商部门切实抓好市场监管,开展食品安全一季一整治行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执法行动,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加强食品流通环节安全监测,清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加大定向和不定向的食品质量监测和重点产品专项检查力度,健全食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检测预警机制;落实“食品购假先赔”工作,制定《购假先赔实施办法》,对购假售假情况进行预拨购假先赔措施。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800人次,检查各类食品市场主体6400户,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686份,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36起,罚款27万多元。

五是进一步强化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饮食领域安全。县卫生部门不断加大对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力度。认真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增强法律安全意识;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对罗丹明B火锅底料,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纸巾纸产品等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了全县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加大了消费环节的食品监督。全年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近1200人次,车辆近200台次,监督检查餐饮单位近3000户次,下达警告并限期整改通知书150户次,没收销毁不符合卫生要求食品120公斤,罚款3户次,罚款金额10000元。

(四)部门联动,深入开展整治。一年来,我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重点牵头工商、质监、卫生、农业、商务等部门深入开展十大联合整治工作:一是继续开展了问题乳粉的专项整治。县食安委办公室负责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问题乳粉彻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切实开展问题乳粉的彻查工作,对我县维维乳业问题乳粉,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销毁。二是深入开展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专项整治,从三个方面加强了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使用环节进行了检查;加强了食品添加剂经营企业的许可证照检查,打击了非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游商游贩和不法摊点;加强了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监督检查。三是开展了“瘦肉精”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全县瘦肉精的排查工作,从3月28日开始到5月底,对全县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开展拉网式检查,共普查

生猪养殖大户249户,670个尿样,使用“瘦肉精”快速检测卡2054张,受检户生猪存栏18326头,饲料、兽药经营门店156户,抽检饲料样品31个,检测猪尿样760头份,全县没有检测出确定使用“瘦肉精”的养殖户。四是开展“苏丹红”辣椒皮(粉)市场专项整治。县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联合对各经营门店、学校、超市辣椒皮(粉)进货数量、进货来源、库存数量等情况进行检查。全县共清查辣椒皮(粉)经营门店39个,其中超市3个,学校1个。检查辣椒皮4535kg,辣椒粉193kg,库存辣椒皮1130 kg,辣椒粉59kg。未发现含有苏丹红辣椒皮(粉)销售。五是开展了全县“地沟油”专项整治。加强食用油生产加工及餐饮环节的整治。对县城周边和各乡镇集镇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餐馆、学校食堂开展检查,要求所有餐饮单位认真做好采购食用油的记录和索证索票工作,对泔水流向进行了登记造册,共检查获证企业6家,食品小作坊128家,餐馆和学校食堂1650家,未发现“地沟油”生产和加工企业。六是开展了严禁柑橘使用工业蜡和催熟剂的专项整治。10月21日,县食安办牵头组织召开了柑橘销售服务座谈会。县质监局、工商局、全县柑橘协会会长及所有打蜡厂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县食安办全面安排布暑了柑橘使用工业蜡和崔熟剂的专项整治工作,县柑橘协会与与会人员签定了柑橘打蜡“四制五不准”的倡议书。七是认真开展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由食安办牵头,组织工商、卫生、教育、质监、农业等部门,开展了春(秋)二季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全县中小学(幼儿园)162家,学校(幼儿园)食堂152家、校园及周边门店300多家。

八是以节日食品市场为重点,加强食品市场综合整治。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节日期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综合整治行动;在端午文化节期间,多次召开各职能部门,安排布置端午文化节的食品保障工作,各部门相互配合,对重点领域,重点食品,开展了餐饮卫生条件、餐具消毒、原料采购等方面的专项检查,端午节共抽调执法人员50人,进驻各大宾馆及城区各街道,24小时保障宾馆饭店及街道食品摊点的食品安全。九是认真开展高考、中考期间的食品安全工作。为保障考生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确保考生在集体用餐单位不发生食物中毒,县工商局、卫生监督局等职能部门对高考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每个考点安排2名监督员驻点监督,实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指导和培训,2011XXX中、高考期间没有发生一例食物中毒事件。十是开展了景区旅游安全检查。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县食安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了九畹溪、四溪、链子崖、凤凰山景区食品安全检查,共检查饭店31家,并对从业人员和景区饭店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共培训56人。

(五)加大宣传、强化意识。

为使食品安全意识深入民心,县政府督导各成员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食品安全宣教力度,为保障食品安全筑起了更为严密的社会屏障。一是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今年我县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生活小贴士”栏目,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宣传贴近老百姓实际生活的食品安全知识,每天晚上在黄金时间播出,让食品安全走进

千家万户,让食品安全知识家喻户晓。二是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县药监局对全县涉药单位400多名从业人员开展了《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县卫生监督局开展了餐饮业专题培训,传授添加剂使用知识,规范行业自律行为,印发添加剂使用宣传折页5000份,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目录品种宣传画700份,发放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登记本500本,宣传培训餐饮业主1200人。县农业局加强对农资人员的培训,培训农资经营人员196人,发放畜禽、水产养殖技术资料1600份,农业法规读本2500本。县质监局对生产加工企业的人员进行了培训,讲授了《食品安全法》及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参训80多人,发放《食品安全法》单行本400本,发放XXX食品生产小作坊台帐300多份。三是突出重点食品野生菌宣传。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防治野生菌食物中毒。年初我县及早着手开展了野生菌的宣传,从三月份开始,共发放野生菌宣传资料一千多份,手机短信10万余条,从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入手,严格禁止学校、集体食堂加工出售野生菌,严禁各类宾馆、饭店、餐厅在举办会议、婚(寿、丧)宴等集体用餐活动时提供野生菌类。今年由于我县防治野生菌食物中毒抓得早,措施得力,全县无一例野生菌食物中毒

(六)示范创建,提升安全水平。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管理,促进食品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强化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消费,我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一是农业局组织开展了脐橙无公害高标准示范基地。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26.8万元,建设柑橘标准化示范区1.2万亩,涉及7个村1个柑橘示范场,11640人。水田坝柑橘核心示范区今年11月21日被省农业厅验收通过;九畹丝绵茶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卫生和工商部门组织开展了餐饮诚信店创建达标活动,全县验收合格5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执法监管手段和技术检测手段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食品企业诚信自律意识还不高,行业产业化程度低,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三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群众消费水平偏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还不强,边远山区还存在一些盲点和死角,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待于加大宣传力度;四是县机构改革尚未完成,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尚未交接,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2012年的工作重点:一是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积极做好过渡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以宣传《食品安全法》为重点,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三是以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四是以打击食品安全工作违法行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工作执法力度。五是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切实将食品安全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篇3:2011食品工作总结

食品包装标签用于展示各种不同食品的特征及功能,在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政府对食品标签非常重视,颁布了各自的食品标签管理法规。食品标签实际上涵盖了食品的生产加工、食品成分的检测、每个国家对饮食的控制要求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在为消费者正确、安全地选用食品提供指导和保障的同时,正在成为影响国际食品贸易的常见技术性贸易措施之一。各国食品标签法规和标准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更新和修订。

依照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透明度原则,WTO各成员须将新制修订的与国际标准有重大差异的并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措施草案通过WTO秘书处向各成员通报。因此,WTO食品标签通报成为及时掌握国外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制修订动态及其发展趋势的一个窗口,有助于了解世界范围内食品标签的最新规定,掌握各成员在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动态。本文对2008~2011年度WTO食品标签通报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供相关部门以及进出口企业参考和借鉴。

1 食品标签通报数量分析

根据对我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提供的TBT/SPS通报进行的统计,2008年WTO秘书处发布的WTO各成员国有关食品安全通报共有182项,其中涉及标签的有82项;2009年食品安全相关通报有520项,涉及食品标签的有96项;2010年食品安全相关通报有1,051项,涉及食品标签方面的通报共有83项;2011年食品安全相关通报有1,546项,涉及食品标签方面的通报共有304项。

从数值可以看出,近4年来,WTO各成员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通报增长明显(如图1所示)。食品标签通报也一直保持较高数量,2008~2010年通报数量相对稳定,2011年通报数量增加明显(如图2所示)。食品标签相关通报在食品安全通报中的相对比例虽有波动,但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如图3所示)。

4年来食品标签通报数量同之前5年相比也增长明显。2002~2007年WTO成员平均每年发布食品标签通报约35条,而近4年平均每年WTO成员通报的食品标签制修订为141项,每年平均通报数量增加了3倍多。

2 食品标签通报成员分析

14年中一共有43个WTO成员发布了有关食品标签的通报(如图4所示)。其中,巴林最多,其次为卡塔尔、科威特、欧盟、美国,再次为日本、阿联酋、韩国、多米尼加。从发布通报的国家或地区来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食品标签法规的制修订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一方面,每年发布食品标签通报的成员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自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有19个WTO成员发布食品标签通报。其中2011年有39个,比前3年的总和还要多。另一方面,WTO范围内开展食品标签制修订工作的成员数量也很多,在4年中,总计有43个WTO成员国发布过食品标签通报,也就是说接近1/3的WTO成员对食品标签法规进行了修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食品标签法规的制修订。

(2)海湾阿拉伯国家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制修订频繁。发布食品标签通报的WTO成员,海湾阿拉伯国家发布的通报数量最多。其中巴林168项,卡塔尔,科威特超过40项,阿联酋、沙特、阿曼也超过10项。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组织成员国家共发布了食品标签通报307项,占4年来全部WTO食品标签通报的54.3%。统计发布食品标签通报数量前11名的WTO成员,GCC的全部6名成员全部在内,占据了一半多。

(3)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成员十分重视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的制修订。从2008~2011年,欧盟及其成员国发布40条,美国发布35条,日本发布26条,韩国发布21条,大都为通用法规。分别占WTO食品标签通报总数的7%、6%、5%和4%,4者累计占22%。由此可见,除了海湾阿拉伯国家,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在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制修订方面十分积极,它们在世界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影响力度最大。在对2002~2007年WTO通报的分析中,也有类似的结论。

(4)发展中国家逐渐开始重视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的制修订,越来越多的发展中成员发布了食品标签有关的通报。除了GCC国家,多米尼加、智利、巴西、中国、乌克兰、中国台湾、南非、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修订本国的食品标签法规和标准。

3 通报的标签技术内容分析

WTO食品标签通报的内容可归纳为食品标签一般要求、健康声称标签、营养标签、特殊膳食标签、转基因食品标签、有机食品标签、过敏原标签、原产地标签和辐照标签等有关要求(如图5所示)。针对WTO通报中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制修订草案的技术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涉及具体产品的食品标签通报比重较大,各国食品标签要求出现精细化趋势。2008~2011年中涉及食品标签通用法规的WTO通报有174项,占该期间所有食品标签通报的31%。而4年中WTO通报中涉及产品标签要求的有391项,约占食品标签通报数量的69%左右,所占的比重最大。修订内容重点是产品标准中的标签规定,如:巴林、卡塔尔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发布的修订草案,大都涉及具体的食品产品标准,将“包装和标签”的内容规定为强制性要求。

(2)食品标签要求有超出国家限制而区域化的趋势。发布通报最多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很多通报涉及修改或采用海湾标准化组织(GSO)已有标准,海湾阿拉伯国家食品标签法规修订出现区域化特点。巴西、巴拉圭等国家也都积极制定适用于所有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的食品标签法规。

(3)健康声称成为发达国家成员关注的热点问题。4年中WTO成员发布的健康声称有关的通报逐年增加,共发布了39条健康声称的通报。这些通报都是以最新的科学发展研究成果为基础,具体涉及批准食品使用或者禁止食品使用多种物质的健康声称。在健康声称的关注和管理方面,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其中欧盟就发布了26条,美国发布了8条,对健康声称的管理逐渐深入和细化。

(4)营养标签是各成员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4年中,每年发布的营养标签通报都多于前一年,总共发布了35条营养标签通报。其中美国、欧盟、韩国制修订较多。营养标签制修订的国家数量在增加,除了发达国家之外,还包含了巴西、巴拉圭、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等发展中国家,表明各成员国政府和民众对食品营养理念的关注,以及对相关标示的需求。

此外,各成员政府对食品标签关注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上述食品标签要求之外,特殊膳食食品标签、转基因食品标签、原产地标签、过敏原标签、有机食品标签和辐照标签等逐渐受到了各成员的关注,逐步被纳入到食品标签管理的范围之内。根据4个年度的比较,这些标注要求相关的通报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4 结语

4年来,WTO食品标签通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频次。这一方面表明了各国对食品标签依然保持着高度重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平均每年要面对141项食品标签法规标准或政策的制修订,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加工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向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食品企业而言,如果出口国家和地区对于同一种食品的标签要求不尽相同,那么它的出口产品的标签制作成本势必会增加,企业的利益将受到影响。

通报的成员依然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开展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各成员通报的数量反映出发达国家成员积极主导世界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制修订。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成员,频繁制修订食品标签法规标准,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期待,另一方面也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较高的食品工业科技发展水平来设置贸易保护门槛。发展中国家虽然受到科技和经济实力限制,但仍积极利用具体产品标签标准,或者采用区域标签标准来维护本国利益。

当前食品标签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具有广泛性,通报的食品标签技术内容呈现出深化和扩大的趋势。食品标签内容包含范围的广度,以及涉及的科技水平,如:健康声称、转基因标签、过敏原标识等有关的检测能力,都提高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门槛。

我国应积极开展食品标签研究。由于食品标签在食品安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为此我国应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一样,积极跟踪国外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动态。一方面,广泛参与包括codex食品标签分委会在内的国际活动,了解世界范围内食品标签管理的新动态,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高科技水平,预先规避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对其他WTO成员发布的WTO食品标签通报及时认真地组织评议,特别是发动行业组织和大型食品企业,结合具体产品标签要求,参与到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和评议中。同时,在国内也应依据国情制定合理的标签法规标准,通过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国内标签监管要求,实现提高国内食品安全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葛志荣.《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理解[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http://www.tbt-sps.gov.cn.

[3]杨松,聂爱萍,张蓉.2009年WTO/SPS通报措施动态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0,(4):62-65.

篇4:2011食品热点事件回顾

抢盐风波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发生在邻国的危机,竟然使我国陷入了一场莫名的“抢盐风波”。

3月14日,东部沿海某些地区就开始出现抢盐的苗头,之后随着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一方面,日本地震和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另一方面,民众担心海水受到污染,以后买不到没有污染的食盐了,所以疯狂抢购囤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抢盐风波不断扩大,超市、食品店门口排起长队,到处都是居民在抢购食盐。

这场“抢盐风波”在3月17日达到顶峰,并立即引起中央的重视。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表示,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随后,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直到18日晚,这场抢盐闹剧才逐渐趋于平静。

【点评】

不少人觉得抢盐这事儿有点丢脸,日本人守着泄露的核电站还没怎样,咱们倒都成了“盐慌(炎黄)子孙”。其实,恐慌的不止我们。核泄露发生后,距离日本很近的韩国民众担心日本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到达韩国。紫菜、海菜等海藻食品可有效消除核辐射危害的说法传开后,韩国市场出现了海藻类食品的抢购潮。远离日本的芬兰也出现抢购碘药剂的热潮,而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连防毒面具都成了紧俏货。

反思这场风波,我们会发现事件的主角其实并不是盐,而是谣言。必须承认,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当面对“谣盐”时,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科学判断力的欠缺暴露无遗。在谣言被广泛传播时,透明、公开的信息,可以让百姓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当民众听到专家普及核辐射常识,看到超市货架上堆满的食盐时,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这场风波的迅速冷却,不能不说得益于政府的快速反映。可见,谣言不仅止于智者,也止于“治”者。

打不死的“瘦肉精”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曝光双汇集团济源厂收购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济源双汇虽然宣称其产品经过“十八道检验”,但这些检验中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报道还引述猪贩的话称,济源双汇名义上不收含瘦肉精的猪,但其实专要这类猪,因为“出来的肉好”。

节目一经播出,即刻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应。16日,双汇发展股票跌停。之后,全国多地超市将双汇肉制品下架处理。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面对持续升级的“瘦肉精”丑闻,双汇集团表示必定会给消费者者一个交代。22日,济源双汇无限期停产整顿。

虽然双汇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乃至整个市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难以计算的损失。

【点评】

瘦肉精是什么?它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瘦肉率。因为用量大、使用的时间长、代谢慢,所以在屠宰前到上市,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因而在我国早就被明令禁止使用。但在利益驱动下,不少人明知违法却依然铤而走险,以至于瘦肉精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事件被曝光之后,消费者在谴责双汇的同时也不禁会问,我们的监管部门在哪里?屡禁不绝的瘦肉精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一些监管部门和一些监管人员存在严重的失职。2010年中编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农业部等七部委各自监管职能。然而现实情况是,七大部门却管不好“一头猪”。更加尴尬的是,面对瘦肉精事件,似乎谁都有责任但谁也难被追责。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恐怕瘦肉精事件还会重演。难道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祈盼着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对它说一句:“瘦肉精,你哪里跑?”

五颜六色的馒头

【事件回放】

2011年4月,央视《消费主张》报道,在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是将白面染色制成的,制作过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并加入防腐剂防止发霉。而馒头的生产日期则根据进超市的日期随意标注,甚至把过期馒头回收重新“加工”后销售。据了解,每天有3万个问题馒头销往上海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生产馒头的工人称:这样的馒头我不会吃,打死都不会吃,饿死都不会吃。

事件曝光后,上海市质监局连夜对涉案厂家进行查处,并下架、封存其产品。9月26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对“染色馒头”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定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叶维禄等3人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分别判处其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无独有偶,4月15日,温州工商部门查处了一家馒头作坊。该作坊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玉米馒头、白馒头。从账本的数据看,该作坊从3月22日到4月14日,24天就卖出馒头约19.48万个。其中有1.1万个染色馒头卖给了作坊附近的一所高校。4月17日下午,温州市龙湾区公安局介入此事,抓捕3名制售“染色馒头”的违法涉嫌者。

【点评】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很多人都更青睐全麦馒头、黑米馒头、玉米馒头等粗粮,认为其营养更全面,更健康。而这种心理,竟然会被一些无良商家利用,生产出五颜六色的染色馒头,去欺骗消费者。

上海市质监局有关领导坦言,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督和抽查,都要按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进行,而馒头的检测项目中并无“色素”这一项。这也让人不免想起前文中,双汇声称的“十八道检验” 中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与瘦肉精事件一样,染色馒头也是首先由央视曝光的。看来,食品安全事件带有一些共性。我们的食品安全落入了“曝光——处理,下一个事件被曝光——再处理”的循环,其实,消费者最期待的并不是违法者被绳之以法,而是监管部门能够从源头杜绝此类事件,让食品安全事件消失在新闻中。

在染色馒头事件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上海的染色馒头主要流向一些大型超市。相对市场小摊贩,不少消费者更加信任超市食品,不料“店大欺客”,不少超市存在进货渠道混乱、管理松懈的情况。当超市也信不过时,消费者应该去哪儿买食品呢?

牛肉膏的“魔术”

【事件回放】

牛肉膏(Beef Extract)又称牛肉浸膏,是采用新鲜牛肉经过剔除脂肪、消化、过滤、浓缩而得到的一种棕黄色至棕褐色的膏状物。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它原本是一种正常的食品添加剂,可用来改善食物的口味。然而,4月份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种原本普通的添加剂变得神秘莫测了。

今年4月,有新闻报道说:合肥工商部门发现市场上有一种“牛肉膏”添加剂,可以将猪肉加工成“牛肉”。这种膏不仅有牛肉味的,还有鸭肉味的、鸡肉味的。记者调查发现,购买这种神奇添加剂的主要是烧烤店以及部分熟食店。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冷冻食品以及烧烤类食品中,这种肉膏早就是造假的手段之一。通常而言,一瓶一斤装的牛肉膏可以让50斤猪肉全变成牛肉。一次腌制50斤猪肉来冒充牛肉,就可直接省下近千元的成本。记者将牛肉膏和羊肉香精粉拿给质监局质检院专家鉴定。专家表示,这其实是复合添加剂,是食用香精的一种,用量应有限制。

【点评】

“有了牛肉膏,猪肉变牛肉。”难道,这是一种神奇的魔术吗?

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又一种非法添加物被曝光了!事实上,牛肉膏并不等同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而是一种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适量食用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更不具有毒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人们成了惊弓之鸟,所以才会对牛肉膏产生了误解。

我们看到记者拿牛肉膏做的实验,把牛肉膏涂抹在猪肉上腌制,经过一段时间,猪肉的颜色变深了,味道也发生了变化,烹饪之后,与牛肉的味道非常相似,基本上很难分辨真假。据说,很多路边摊和烧烤店都是用这种牛肉膏来制作“牛肉”的,同时,他们还会使用羊肉味的调料去制作“羊肉”。总之,有了这个法宝,再也无须花高价去购买真正的牛羊肉了,用猪肉和鸡肉便可搞定一切。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曾经流传在街头巷尾的一个传闻:路边卖的羊肉串没有真正用羊肉做的,都是用猫肉和耗子肉做的。这个恐怖的传说,一度让人对美味的羊肉串望而却步。后来,经过质检部门的多次检查,证明了这个传说只是谣言,人们也再度对羊肉串放下心来。而牛肉膏事件,又让人们恍然大悟了——原来,我们是被无良的商家和自己的味蕾所欺骗了。

黑心烤鸭伤了谁

【事件回放】

事件的起因,是有一位网友“飘动的树叶”在天涯论坛发表网帖《我在北京被骗了》。帖子中写道:“我刚从北京回来,打开昨天在西单一北京特产店买的‘全聚德’烤鸭,里面竟是两大袋酱和一堆发臭的烂肉,我恶心坏了……”

对此,新华社记者先后到前门大栅栏商圈、北京站、北京西站、西单等地进行实地探访发现,网帖反映情况基本属实,不法商贩兜售冒牌劣质“北京烤鸭”的现象非常猖獗。在前门大栅栏珠宝市街,共有二三十家食品零售店出售“全聚德”品牌的“北京烤鸭”,各摊位前大都有醒目标识:“烤鸭特价15元一只,买二送一”。

记者买了几袋这样的烤鸭,打开一看,和网友反映的情况如出一辙。记者又拿着这样的烤鸭去北京全聚德真空袋装烤鸭的生产厂家鉴别真伪,该公司的负责人拿当日出产的新产品与该产品进行了比对,无论是产品内容还是包装,都相差甚远。这种所谓的“烤鸭”,不仅不是全聚德出产的,连是否是真正的鸭肉都有待商榷。

事件曝光之后,工商执法部门对北京市场上的黑心烤鸭进行了彻底的查抄。目前,市面上已经难觅黑心烤鸭的踪影了。

【点评】

去过北京的人,可能都对火车站附近的真空包装烤鸭有印象。在小商店货架的醒目位置上,总有几只待售的袋装烤鸭,价格非常亲民。这些烤鸭与果脯、茯苓饼等北京特产一样,是广受旅游者青睐的馈赠佳品。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烤鸭悄然变身,成为一堆可怕的面酱和鸭骨。

地道的北京烤鸭味道极美。皮脆肉嫩的烤鸭,佐以切得细细的葱丝和老北京甜面酱,裹在烙得薄薄的春饼里,一口咬下去,甜美的滋味在口中爆裂,令人流连。这种味道,是属于北京的,是一个城市的印记。而匆匆的旅行者,也许来不及吃一次正宗的北京烤鸭,只好买上一个袋装的带回家。当他们回到家里,满怀期待地把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烤鸭打开时,幻灭的是对北京这个城市的一切美好想象。

质检部门对这种黑心烤鸭进行了检测,其细菌超标已经达到上限值,无法估测。而我相信,无论是卖它的人还是买它的人,都不会去吃这样一堆面目模糊的食物。不去吃它,它便损害不了我们的健康。黑心烤鸭伤了谁?它伤害的,是北京烤鸭的声誉,是首都的形象。

食品添加剂,卫生部再立新规

【事件回放】

5月13日,卫生部公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显标注。这次《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包括了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 314个品种,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除了面粉增白剂已不见踪影外,还删除了过氧化钙、甲醛等品种,这也是基于没有生产工艺必要性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标准明确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使用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同时提出,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使用量的原则。

【点评】

首先要说的是,食品添加剂决不是“坏东西”,它可以使食物看起来更诱人,吃起来味道更好,保存时间更长,甚至营养成分更加丰富。它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工合成的,但只要在规定用量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损害。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添加剂”变成了一个坏名词,人们认为,加入添加剂的食品不再是“纯天然”的,营养价值下降不说,其中还会暗藏健康隐患。把食品添加剂名声搞坏的,除了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食品添加物,还有超量违规使用添加剂的黑心厂家。

在对食品添加剂的一片喊打声中,卫生部的新规定出台了。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门槛,不过,很多消费者表示,即使把食品添加剂标注在包装上,一样还是弄不清楚吃进嘴里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说来也是,除了非专业人员,谁说清“葡萄糖酸-S-内酯”、“六偏磷酸钠”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途呢?对此,有关部门表示,食品标签明示添加剂,是为了保证大家对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看来,想要吃得明白,消费者们还是先去补习一下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吧。

“历史悠久”的塑化剂

【事件回放】

5月23日,台湾卫生部门通报称,岛内最大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非法添加了塑化剂DEHP。之后,不断有食品、保健品被卷入这起风暴中。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里,有数百家厂商生产的上千种产品赫然在列。产品类型包括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和果冻、胶囊锭状粉状之型态、添加剂等等。其中不乏著名的公司企业。

那么,塑化剂怎么会被添加到起云剂中呢?原来,由于起云剂中的棕榈油价格过于昂贵,而用塑化剂DEHP代替棕榈油,不仅能便宜5倍的价格,还能起到和正规起云剂相似的效果。于是,昱伸香料公司等一些不良商家便用DEHP生产起云剂,由此牟取暴利。

【点评】

沸沸扬扬的塑化剂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已有证据显示,若长期食用含有塑化剂的食物,可引能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有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因此,当塑化剂事件浮出水面,人们都不禁惶恐自问:我到底吃了多少塑化剂?

据闻,该企业在起云剂中非法添加塑化剂,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塑化剂的存在,是“历史悠久”的。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已经无法计算有多少人曾经谈笑风声地喝下一瓶含有塑化剂的饮料了。事件曝光之后,有55%的台湾民众表示,已经对食品安全丧失了信心。

事后,有专家表示,少量摄取塑化剂并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塑化剂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塑料餐具、保鲜膜、塑料玩具等等,其中都有塑化剂的身影。如果能做到科学使用,还是可以避免塑化剂危害的。至此,人们对于塑化剂的评论,才慢慢地日渐式微。

塑化剂事件,对于台湾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许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弥补,然而,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不知要多久才能重塑了。

“老油”火锅,不能说的秘密

【事件回放】

7月26日,央视《消费主张》栏目爆道,成都经营的连锁火锅店“老堂客”涉嫌回收火锅底料制售火锅油。

红亮亮的火锅油料端上桌,看上去诱人,吃起来美味。店家通常说这种油是多少年的老油,味道好。央视《消费主张》记者在调查时发现,这锅神秘的老油实则是再提炼回收的“回收油”,经过过滤、提炼、烧油、包装等程序,摇身一变重新上桌。

在过去,四川人一直认为“老油”代表口味,熬制时间久,味道比较重。实际上“老油”这个古味十足的名字与潲水油、口水油、回收油根本没有本质区别。成都火锅行业“老油”的使用量到底有多大?一位知情人提供了两个数字,成都市一天的火锅行业用油量大概在700吨,可是新油的采购量只有50吨。

根据《食品安全法》中第28条的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中第一款就包括了“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火锅店使用“老油”,已不再是商业道德问题,而是触犯《食品安全法》的行为。

7月28日,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的47家成员企业老总坐到了一起,签署了“承诺书”,承诺不再使用“老油”,改用一次性锅底油。标志着传承了数百年之久的火锅“老油”时代将终结。

【点评】

其实,在“老油”火锅底料被曝光之前,人们的心里就能隐约感觉到锅底的身份暧昧、来历不明。超市里食用油的价格与满满一锅红油锅底之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笔经济账,商家和消费者都心如明镜。然而,大多数的消费者,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去想。因为,即便想清楚了又怎样呢?人们能否抵御美味当前的诱惑?

火锅的“老油”与水煮鱼的“老油”,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对此,商家的解释是:如果每次都更换新油,那么,成本会大大提高,味道也会大打折扣。针对火锅“老油”的问题,重庆的媒体还曾做过一次调查。有超过60%的读者表示“力挺老油”,因为一次性使用的锅底“价格高、没味道”。

然而,火锅“老油”的回收过程令人心惊肉跳,肮脏的环境,简陋的设备加上粗糙的制作,过滤和烧开是唯一的消毒方式。这样回收的“老油”,真的可以被端上餐桌、成为盘中餐吗?当记者把暗访拍摄下来的“老油”制作过程公之于众的时候,没有人不为之瞠目结舌。此时,上下翻滚的不只是沸腾的火锅,还有我们那颗被食品安全折磨得七零八落的心以及抑制不住涌起一阵恶心的胃。

篇5:食品科2011年终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按照江山市政府和省、市局的工作部署,始终把“从源头抓质量”作为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履职尽责,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公众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年未发生重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截止目前,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539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285家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43份,消除安全隐患40处,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0起,有效地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现将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市生产加工领域食品安全基本情况

截止11月底,我市共有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101家,123张生产许可证,其中93家食品生产企业取得115张证书,4家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取得4张证书,另有食品添加企业3家(还有1家复合添加剂生产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主要取证产品有大米、蜂产品、果蔬罐头、肉制品、食用植物油、豆制品、茶叶、糕点、速冻面米制品、酒类、饮用水等。

2011年各类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6.7%(其中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0.9%)。在国家质检总局、省局、衢州市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没有出现大的质量安全风险,全市生产加工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呈平稳态势,全市生产加工领域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全市有列入监管的食品小作坊89家,今年继续以“十小”示范创建为抓手,在食品加工小作坊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目前止,已有36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经过再次整治达到了示范规范标准成为示范户,农村食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切实做好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指导服务工作。

一是参加省局《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视频宣贯会议,组织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会议的主要精神。二是参加省局组织的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培训,进一步提升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监管能力。三是组织召开江山市《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宣贯会议,全市101家取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代表参加本次宣贯会议。四是结合“315”、“安全生产月”、“质量月”等活动,以“三进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为抓手,采用媒体宣传、上街咨询、上门服务、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使企业知法守法,使消费者懂法用法,今年来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五是利用网络、QQ群等电子平台宣传发布食品生产监管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我局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动态,目前已在相关网站发表宣传信息30余篇。

(二)强化自律,督促落实,保障辖区内食品质量安全。

1、制订计划。我局党委历来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年初,就组织召开了工作会议,对2010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2011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制订了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2011年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工作计划及全市101家取证企业的2011年审工作计划。

2、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重点工作)。我局于3月中旬、4月19日、5月6日、9月21日、分别召开了全市肉制品生产企业、糕点(米面、冷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企业、蜂产品生产企业、食用油脂生产使用企业专项工作会议,及时应对“健美猪”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塑化剂”事件和部署“地沟油”、黄酒专项整治,重申了企业要落实在原辅材料进厂、添加剂使用、出厂检验等方面的主体责任,部署了企业自查和对企业的专项检查工作。

3、签订承诺书。严格按照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督促企业按要求落实市局规定的“八项制度”、“五本台帐”。截止目前,我局共检查食品加工企业及小作坊285家次,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190份,承诺书签订率100%,明确了食品加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强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意识。

(三)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继续深化实施食品安全整顿行动

1、日常巡查。按照“四个必须、五个不放过”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日常巡查工作,共巡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96家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89家,完成了2011取证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监管巡查计划。

2、节前检查。做好了“春节”、“五一”、“六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组织了执法人员对大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确保了节日期间食品安全。

3、专项检查。根据衢州市局和江山市食安委统一部署,全年共开展调味品、桶装饮用水、肉制品、米面制品、“打非”、食品添加剂、乳制品、饮料方便面、问题乳粉清缴、生猪私屠滥宰、“百日整治”、“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餐厨废弃油脂、糕点、“瘦肉精”、食用植物油、罗丹明B、“地沟油”、“黄酒201”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每项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后,我局均进行经验总结,查找问题和不足,完善改进工作方法,及时上报各类专项检查总结。

4、重点工作。生产加工环节“打非”专项工作。根据衢州市局和江山市食安委的统一部署,江山局分三个阶段落实“打非”专项工作。在宣传发动阶段,一是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召开了全市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单位工作会议,向与会56家食品生产企业宣贯落实各级政府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会议精神,与各企业签订《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自律承诺书》,派发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9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部署了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工作相关内容。要求企业开展原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自查,在5月13日已完成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三是集中审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对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逐项审查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自查报表,从书面审查看情况良好,仅一家企业超剂量使用。经与企业沟通发现,该情况属于企业备案表填写时笔误,我局已责令其改正。在清理整顿和严厉打击阶段,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216人次,累计排查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企业72家,发现存在问题企业21家,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9份,存在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封闭,未发现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及其他重大安全隐患。针对上半年台湾“塑化剂”事件,根据省局、市局统一部署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专项监督检查。督促企业限期对采购原料的品种、来源等情况进行自查。根据企业提交的自查报告对全市4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中未发现有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及台湾“起云剂”等来历不明食品添加剂为原料的情况。抽取4家添加剂生产企业样品4个,送省质监院检测,检验结果全部合格。在巩固规范阶段,我局对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的企业进行回访确认,结合省局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机制建立完善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企业质量安全信用。

探索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和分类监管机制,完成全市所有取证企业风险等级评价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基本建立涵盖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评价结果、企业日常监管监管评价结果的食品生产企业安全信用档案。今年我市100家取证企业中,有A级企业6家、B级企业7家、C级企业87家。

(四)强化监管,形成合力,继续做好市场准入及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

1、转变思想,提供技术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我局寓监管于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开拓销售市场。主动上门服务,选派技术骨干指导企业申领QS生产许可证,积极帮助企业联系省、市质监局,为企业顺利取证提供便利,做到提前通知并指导企业规范包装标签,为企业避免损失20万余元。帮助企业及时更新产品标准,免费为企业提供最新产品标准100余份。今年指导和帮助8家新办食品生产企业做好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工作,帮促38家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审企业做好换证复审工作,46家企业全部顺利通过现场审查。因企业自身转型发展需要,全年共注销企业5家,完成49家企业报告审查工作。

2、严格溯源,加大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力度,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今年,我们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市局及江山市政府专项监督抽检计划,加强对食品企业产品监督抽查。并把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风险程度高的食品作为监督抽查的重点。同时落实了整改、复查、查处、公告和产品召回等后处理措施,促进了食品企业不断改善生产加工条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保证持续生产质量稳定合格的产品,不断提升发现和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止,我局共组织对148家食品企业及列入监管的小作坊进行监督抽查(含综合评价及涉博监督抽查),354个批次产品,合格346个批次,合格率97.7%。

为更好的服务企业,解决食品企业检验能力薄弱的问题,今年我局与市食品检测中心联合举办了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员培训班。共21家食品企业23名检验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的检验理论知识、测试项目、样品保存、检验方法、原始记录、数据处理、出具检验报告到检验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日常保养等内容。通过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市个别食品企业检验员检验不熟练等实际问题,提高了食品企业出厂检验能力,促进了我市食品质量安全。

3、规范执法,加大对各类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今年以来,通过接受举报、监督检查发现并移交稽查大队查处了5起案件,涉案货值达61108元。配合稽查大队做好8个省级质量安全监测产品不合格的后处理工作。其中吊销江山市奇胜肉制品厂生产许可证,查处毛江宙个体经营户、江山市超惠饮料厂、江山市新龙肉制品经营部无证生产违法行为、周晓芳个体经营户自制销售伪劣产品违法行为。

(五)建立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为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本着以“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我局制订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食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二、存在困难

1、我市食品企业大多是夫妻作坊的形式,规模不大,部分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管理能力较弱,造成监管压力大。

2、我市食品取证企业及纳入监管的小作坊共有211家,现有监管人员2人,要想做好监管工作实在有点力不从心。

3、监管人员专业水平与实际监管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明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修正完善监管工作机制,明确区域监管责任、对象和内容,工作职责、标准、程序和考核办法等。把食品生产监管纳入科学监管、从严监管、动态监管、依法监管轨道,真正把从源头、从基层抓食品安全的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二)继续督促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利用省局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平台,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法律责任及质量安全意识,提高落实主体责任的自觉性。

(三)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方法和新路子

结合地方特色食品、食品加工小作坊寻求监管的新方法。在监管队伍、监管力量的发展补充上探寻新模式。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闭环模式,形成市场准入、质量监督、缺陷产品召回环环相扣的闭环监管模式。在分段监管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上研究新思路。

篇6:2011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总结

2012年天桥镇环保工作在户县环保局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环保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认真抓好环保工作,目前较好的完成了年初签订的目标任务,现就具体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 为全面落实市、县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开展今年的环保环保,我镇于4月份召开全镇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总结了2011年全镇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环保工作,成立了天桥镇环保所和环保工作委员会,制度上墙,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强化领导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制定下发了《天桥镇2012年环保工作实施方案》,并与23村委会签订了《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对我镇2012年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

二、加强宣传教育,大力营造重视食品安全良好社会氛围 抓好环保工作,宣传教育是前提。我镇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餐饮单位、校园、农户、企业中间,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召开动员会、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开办专题讲座等手段,使加强环保工作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共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办黑板报28期,张贴标语300余条。

三、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全面提高环保工作水平

我镇环保工作按照“保安全、强监管、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疏堵结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努力开创环保工作的新局面。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积极督导辖区内各个企业加强污染防治,确保“三废”达标排放。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政策、法规,确保了辖区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环评”和“三同时”承认率达100%。加大检查力度,年内,对全镇各企业进行6次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处理。确保我镇辖区内一年来没有因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的媒体曝光和上访事件。

二是确立了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的指导思想,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行为。针对农忙季节,农民大批焚烧秸杆的问题,镇党委政府分别于六月份、十月份对全镇村干部进行了环保知识培训,并及时制定了禁烧实施方案,印发通知,扎实安排各村、机关干部开展认真的巡查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全镇全民总动员,确保了夏秋时节秸秆禁烧承认率达到100%。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建设为契机,建设模范村。扎实推进胡家庄村“市级生态村建设”,按照“市级生态村”文件要求,以加强村容村貌、村内改水改厕、院落美化、道路硬化和自来水普及等工作为重点,有效果提升了村内的环境质量,等待上级验收。

三是强化监管力度,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一是积极同国土、公安部门合作,取缔了涝河上游3户采挖沙石砸石机,保护涝河生态环境,杜绝向涝河洗沙排水污染水源。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严禁在水源地及主干路乱倒垃圾,确保辖区内无乱排污现象,饮用水达标率达100%。三是积极推进天桥镇垃圾压缩站建设,杜绝二次污染,目前,垃圾压缩站已完成选址、规划,准备施工。四是积极同环境、规划部门对接协调,完成了天桥水生态前期规划环评工作。

四、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我镇的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困难。食品经营点比较多、品种也多、进货渠道广,不从源头上控制工作难度大,辖区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卫生监督机构、镇政府也没有执法权利,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等原因工作难度很大。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上一篇:我们的大家庭作文450字下一篇:一棵银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