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2024-06-24

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通用7篇)

篇1: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1、外交保护(保护境外的本国人)

三个条件:

A、一国国民权利因所在国国家不当行为受到侵害;

B、国籍继续原则;

C、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2、引渡

A、根据国际法,国家没有一般的引渡义务;

B、国家可以拒绝引渡本国国民;

C、可引渡罪行:双重犯罪原则和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注意:犯有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劫机罪和侵害外交代表罪的绝对不能视为政治犯

D、引渡效果:罪名特定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不予引渡的情形主要包括:

A、本国国民;

B、不符合双重犯罪原则的;

C、政治或军事犯罪;

D、中国司法机关已先提起刑事审判程序或已过诉讼时效的;E、被引渡后可能遭遇非人道或不公正待遇的。

引渡有关问题的主管机构:

A、外交部是有关引渡的联系机构;

B、引出:外交部审查形式要件,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高级人民法院审查实质要件

C、引入: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决定在请求引渡时是否作出量刑的承诺,最高人民检察院

有权决定在请求引渡时是否作出限制追诉的承诺

3、庇护(保护境内的外国人)

A、构成要件:

(a)允许受迫害外国人入境并居留;

(b)拒绝将其引渡;

B、不得进行庇护的罪行:前述不视为政治犯的C、外交庇护(在域外使领馆内庇护外国人):没有国际法依据

篇2: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国际税收协定的法律地位从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规定来看,当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不一致时,国际税收协定处于优先执行的地位。我国是主张税收协定应优先于国内税法的国家。目前其他许多国家也主张国际税收协定不能干预缔约国制定、补充和修改国内税法,更不能限制国内税法作出比税收协定更加优惠的规定;如果国内税法的规定比税收协定更为优惠,则一般应遵照执行国内税法。

国际税收协定在少数国家并不具有优先于国内税法的地位,例如美国。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不一致举例: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外国人在我国境内连续或者累计居住超过90日,其来源于中国的所得就应向中国纳税;而中日协定有关条款规定,只有当日本国居民在一个日历年内连续或累计在我国居住超过183天,才可以征税。

按照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外国企业在我国没有设立机构而有来源于我国的股息、利息等投资所得征收20%的预提所得税;而中日协定规定,对这类所得征收的预提税税率不能超过10%。再如,对建筑工地等常设机构,我国涉外税法中没有规定时间期限,而协定规定了6个月以上才构成常设机构。

篇3: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一) 概念

国家为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完整, 维护城市容貌, 为市民提供舒适、卫生、整洁的城市生活环境, 依法设立的, 通过行使城市管理权和对违反城市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行为的处罚权的, 具有综合执法性质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统称。

(二) 特征

1.城管是行政执法机构

首先, 应当明确的是城管执法属于行政执法的范畴。城管依据国法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遵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执法。这是相对于司法机关的司法权和立法机关的立法权而言的。其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 享有行政法主体资格的机构, 它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设立, 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授与其行使行政执法权。

2.从横向上看, 行政执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城管执法涉及领域众多, 包括城市卫生管理、街道摆摊资质和营业状况检查、环境质量、交通状况、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维护和管理等等一系列领域。具有涉及部门多, 事情繁杂, 多种权力交叉的特点。

3.从纵向上看, 城管机构的层级多样复杂, 权力关系不甚明确

目前, 享有城市管理权从上至下可以明确的有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但是,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 城市行政管理监察大队又往往授权其他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 甚至以临时雇佣的形式雇用临时执法人员。这导致行政执法层级混乱。

(三) 分类:中国的城管主要包括三种

1.通过参加国家公务员或者是事业单位考试, 同时通过执法资格考试并被单位录用, 具有正规编制城管队员的人员。

2.街道城管办事处为协助正规城管工作而聘任的临时性“社区进站人员”。多以维护街道和社区以及居民区和学校附近交通繁忙时的秩序为主。

3.由国家公务员, 公益性社会工作人员, 国有企业工作人员, 学生, 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等在节假日, 经过有关部门调配或者主动发起的临时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人员。

(四) 城管的职责

1.执法权。贯彻实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具体工作办法, 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立法建议权。对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提出制定和修改建议。

3.行政指导权。对相关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提供指导。

4.行政处罚权。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实施处罚。

5.自律监督权。行政监察机关。

6.行政调查取证权。对行政相对人对违法行为或相关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

7.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其他事项。

(五) 城管的权力来源

城管是一个综合执法机关, 依照环保、工商、园林、规划等不同部门的多部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执法。但是城管机构的设立, 并没有经过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 只是依据国务院有关文件, 法律地位很不明确, 也没有合法的编制和经费预算。通过把那些与城管执法有关的分散在各部法律、法规、规章中的条文机械的相加到一起, 便组成了城管执法的依据和权力来源, 极其零散和不专业, 这也极不利于进行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审查和监督。以行政处罚权为例:依据国发[2002]17号文件, 城管可以进行执法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等) ;城市绿化管 (环形绿岛, 公路绿化带破坏处罚权等) ;环境保护管理 (公路、街道环境污染处罚权、违法堆放垃圾处罚权等) ;工商行政管理 (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等) ;公安交通管理 (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领域的其他行政处罚权。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 行政执法权力来源过于宽泛, 权力交叉, 人浮于事, 相互推诿现象普遍存在。对其执法的监督也实属不易。

(六) 城管行政主体资格

行政主体是相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的, 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 具有独立的行政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独立为自己的行政行为承担责任的组织。具体而言, 行政主体有以下特点:行政主体是相对于行政相对人而存在的组织;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行政主体具有完整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能够独立承担责任。一个组织要成为行政主体除了具有行政主体的这些特点外还必须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城管执法的组织要件:

1.从行政机关的设立是否有有法律依据来看

依职权法定原则, 行政主体的设置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的设立依据宪法和组织法。法定授权组织设立依据法律法规或规章。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则必须有明确的资质和授权文件。

2.行政机关有法定的编制和人员

这里所说的编制人员, 是指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其他方式进入公务员编制, 以领取财政支付工资作为稳定生活来源, 受公务员法调整的人员。其具体规定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3.行政机关有独立的经费预算

有独立的经费是行政机关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 也是其对外承担责任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 行政机关使用经费是必须遵守无尽所用, 节俭为尚的原则。

城管作为一个日常性执法机构按理来说应该有自己的办公经费, 但是事实上城管没有自己的经费或经费十分拮据。其日常性开支除了政府拨款和单位摊派外, 大多数来自城管的罚款和没收所得。

总之, 无论从是否具有法律依据、人员编制还是从是否具有办公经费角度, 我国的城管都不够行政主体的组织要件。因此笔者认为城管的行政主体资格是值得商榷的。城管执法的法律要件:

(1) 行政组织必须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行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行为以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为前提。行政主体自其设立之日起就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法律地位。因此, 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1) 行政组织必须独立承担责任责任, 作为法律主体为违反其第一性义务而产生的第二性义务, 既是对违法者要求其做出对受侵害者承担恢复原状, 赔偿损失的行为, 又是警醒其切勿违法, 否则将承担违法带来不利益后果的锁链。行政主体具有独立人格, 势必仪器具有独立承担违法后法律规定不利益的能力作为前提。

(1) 行政执法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二、西方国家城市管理的公共职员

在国外有着与中国具有相似行政职能, 行使相似行政职权并承担行政职责的机构——公物警察。

所谓公物警察, 是指为维持社会秩序, 预防和制止公物遭受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危害, 而限制公民的自由行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它是作为补充普通警察职能的不足而设立的。其行使权利之来源与国家行政法的规定, 要明晰何为公物警察权, 便应先明晰两个概念:公物和警察权。

(一) 公物

1.概念

所谓公物, 即是指是国家所有、共同所有或私人所有的、供行政主体为行使公务占有并、供普通市民使用或经特许供特定纯公益性单位使用的公共财产和公共市政设施的统称。

2.特点

直接服务于公众利益。

3.公物范围要件

(1) 实体要件:包括两类:直接承载公用利益;直接适用于公法规则。 (2) 程序要件:行政主体在形式上做出将该财物作为公用的处分并且该财产确实被投入了使用。

4.相关概念的区分

(1) 与供公众利用的私人物品的区别。供公众利用的私人物品是事实上的公物, 不是公法上的公物, 不在公法的调整范围之内。这类似于民法上的用益物权。而这种物品是否继续允许公众适用完全取决于私人的个人意志, 因此不具有公益的持续性。 (2) 与不属于公法规范对象的财政财产的区别。这种财产是通过价值交换, 使其变成能直接服务于公众的物品来实现其公益性的。因此, 他不符合直接适用于公法规则这一要件。如经营性国家财产。这也类似于国外行政法中私法行政中, 所谓国库行政的对象。

5.分类

(1) 根据公物利用人地位的不同, 可以分为:①行政用公物, 即行政主体使用的公物。②普通公民用公物, 即一国之内的一切自然人都可使用的公物。 (2) 按公物所有权归属的不同, 可以分为:①共有公物。②私有公物。 (3) 按是否可以成为交易对象, 可分为:①融通公物, 即可以通过等价交易转让给私人所有的公务。②非融通公物。既不能用于交易, 也不能将所有权转让给私人所有的公物。 (4) 根据是否需要人为加工, 可分为:①自然公物。②人工公物。

6.作用

(1) 公物对于公民的生存权具有基础性作用。 (2) 公物是保障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物质基础。 (3) 公物为保障人民平等享有公共公共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 警察权

警察权是维护“女王的和平”最有效的强制手段。

1.基础

行政权力的配置——职权法定原则。

2.地方权力

根据英国的国家行政体制和行政权力的配置, 地方权力高度自治的依法设立的法人所行使的国家职权, 它是国家对内权力在地方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3.警察权

属于地方权力, 是最主要的国家权力。根据The Crown Proseaction Service (PS) 的规定:警察主要有以下职责:维护法律与秩序;保护个人财产;预防犯罪;刑事侦查;疏导交通和就交通问题提出建议。其中, 疏导交通, 就包括城市公共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和交通私设障碍物的移除与处罚。这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公物警察的职责。

(三) 公物警察权

1.概念

基于国家统治的强制力的, 作用在绝对公物上的, 具有罚款和修复责任两项权能的, 以限制公民行动自由从而满足公共秩序方面的公共利益的, 以多种执法手段为实现形式的特殊的警察权力。

2.特征

(1) 以国家强制力为依托。

公物警察权作为公权力的一种, 为实现其保障公共设施、市政设施, 维护公共秩序的目的, 当然的取得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力。因此, 此权力也当然的使用发律保留原则。

(2) 公物警察权行驶的作用对象只能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务。

这是相对于家用植物的概念而言的。对于私人, 包括自然人、法人、营利性组织和中性社团在内所有的物品, 姐不在起作用对象范围之内。

(3) 公务警察权的权能有两项, 修复权和处罚权。

修复权, 即使当公物警察发现公物被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损坏之时, 有权力加以阻止并适用于一定的暴力行为进行阻止, 但这种暴力行为应当符合适度原则。处罚权, 即对损毁公物人的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 包括罚金和没收行为人用于干扰或破坏公务的私人物品两种方式。

(4) 在公物警察权的作用下, 公民的行动自由将受到限制。

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常常要求公物警察必须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和比例原则。

(5) 公物警察权的行使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公物警察的行政执法行为, 必须严格遵照有利于社会大众这一目的, 不得越权也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 不能加强制力施加于未违反公共秩序的人身上, 更不能为少数利益而滥用警察权。

(6) 公务警察权的执行方式具有多样性。

公务警察可以通过交谈、劝导的和平方式, 也可通过以暴制暴的武力方式, 还可以通过罚款的方式, 甚至可以通过设置预防公物干扰损坏的人工障碍来行使公务警察权, 以实现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因此, 就国外行使城市管理职能的机构来看, 它具有完整充分的行政主体资格, 也具有规范的法律规定其职权。

三、中外城管对比及对建设我国城管的建议

(一) 从中外城管对比看我国城管现状

1.我国城管的执法权范围明显较广, 涉及领域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市容市貌维护及管理, 也不仅仅局限于外国的城管对公物的管理。这样, 就给城管权利的配置和划分带来很大的困难。

2.我国城管走向综合执法的趋势是更为明显和迫切。设立统一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对城市进行综合全面管理, 即是增强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 也是明确责任主体, 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 维护广大公民居住权, 环境权, 生存权的需要。外国在城市管理上, 综合执法和专项执法区分明确, 个部门分工合作井然有序, 执法效率也较高。

3.我国城管执法依据的法律过于繁杂, 缺少统一立法。这不仅使得执法主体在权力行使上出现交叉情况, 也不利于同一执法,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原则的贯彻, 不利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外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主要依据各个领域的专门法, 执法主体权力划分明确。由于分开各领域进行立法, 因此, 立法的专业程度也较高。

(二) 加强我国城管建设的建议

1.完善关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权的立法。总体来说, 应当明确制定城市管理立法权的归属, 限制或禁止过低层级的行政立法。首先, 应当从宪法角度, 规定城市行政管理权来源和城市管理基本制度。其次, 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上制定专门的城市综合执法法, 再次, 通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对城市管理执法进行具体规定。最后, 较大的市或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才能享有城市管理法规的制定权。

2.设立中央垂直管理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 将城市管理权统一与部门, 并且那个过立法明确其执法权限。城市综合执法机构不得在授权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执法权。

3.在城市管理的范围上, 应当进一步明确其与其他行政执法机构的权力划分。城市行政管理虽然范围较广, 但不应当成为无事不管机构。一个机构过于庞大必然导致人浮于事, 而合理的权力设定, 不仅涉及管理专业化的问题, 也是加强监督的必要。

篇4: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港口经营人;国际贸易货运;法律地位;分析

伴随我国近几年国家贸易的发展,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口岸,在运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伴随集装箱运输方式的深入发展,专门在港口进行运输作业的公司逐渐建立起来,由此产生了港口经营人的概念,包括专门从港口进行获得装运和卸载的装卸公司、仓储公司等。在港口经营人逐渐发展的同时,与其有关的纠纷逐渐增多,进而对其法律地位产生了一些分歧的说法,为港口货运中货物的装卸带来了不便,就此文章对港口经营人在国际贸易运输中的法律地位进行分析。

一、港口经营人概述

1.港口经营人

港口经营人也可以被称作是港站的经营人,现阶段在我国港口经营人被称作是港务公司。1991年,《港口经营人赔偿责任公约》中,将港口经营人定义为:“在与港口经营相关的业务中,在其所控制的某一区域内来接管国际货物的运输的有关服务人员,其中,根据货运法律规则作为承运人的人不被认为是经营人。”2001年,我国《港口货物作业规则》中将港口经营人定义为在和相关委托人签订了某种港口协议的专门从事港口经营活动的人。

2.港口经营人的特征

第一,港口经营人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一般港口经营人的活动范围是在和港口有关的运输活动范围,港口经营人是为船只停泊、运输等相关提供的服务。具体包括货物的运输、存储、管理等。第二,港口经营人能够提供的服务一般会受到地域的限制,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其是否港区内发生运营。即在港口区域内的是港口经营,否则则不是港口经营。第二,港口经营人从事的工作是经营性的港口业务,主要目的是盈利。

二、关于港口经营人法律地位的几种说法

1.雇佣人说和代理人说

雇佣人被定义为受到雇主的雇佣并受雇主的指挥和管理,其行为深深受到雇主的支配及控制。代理人是指受到相关人士的委托,对本人行为进行一定代表的人。港口经营人的港口经营一般是以雇佣人或者代理人的身份接受承运人的安排,为承运行进行行事的人。在具体的港口活动中,承运人需要负担的义务在包括对货物进行运输的同时,还需要对港口起止的全过程业务进行负责,为此承运人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在港口自己去雇佣一些人员为自己服务。港口经营人雇佣的这些人在一定意义上是代理人,在具体的港口运输过程中,其行动需要受到相关法律的制约。

2.独立合同人说

支持独立和同人观点的人认为,港口经营人在港口运输中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并在合同的支持下为有关人员提供相应的运输服务。港口经营人只需要在运输作业的最终成果上需要受到相关委托人的限制,因此具有独立合同人的性质,在港口货运中他不是承运人的雇佣者或者代理人,因此不会受到赔偿责任的要求。

3.履行承运人说

履行承运人主要是指承担、组织履行契约的并在港口运输合同下积极履行相关义务的人。履行承运人一般仅仅限制在契约提到的承运人要求、监督、控制下工作的人。在要求、监督、控制下的人不管其是否是运输合同的当事人之一,是否被运输合同涉及,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责任,他都要履行承运人的要求。履行承运人涉及人员的范围较为广泛,即包括在海上进行国际贸易往来的承运人,也包括具体从事港口经营活动的人。

三、港口经营人法律地位分析

1.港口经营人不是承运人下的受雇人

由上文可知受雇人是雇主雇佣下的,受雇主管理和指挥的人,雇主对受雇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权。《海商法》中第五十一条的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承运人的受雇人是与他有著雇佣关系的自然。”可见,承运人的受雇人一般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和承运人是雇佣关系;第二,其行动需要受到承运人的指挥及监督;第三,是自然人。在港口国际贸易运输中,承运人能够以委托人的身份和港口经营人签订作业合同,但关于合同的性质是否是雇佣合同存在一些争议。合同里规定,作业委托人与港口经营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界定适用于港口费收规定,在查看港口费收规定之后发现没有对承运人及港口经营人的雇佣关系进行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港口经营人在具体的作业工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工作时间、工作力度等。与此同时,从受雇佣人的自然法人地位上看,港口经营人不是承运人下的受雇人。

2.港口经营人不是承运人下的代理人

代理人及代理关系的确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代理人代理权的获得需要依照相关的委托合同书。港口经营人与承运人之间需要签订相关的港口作业合同,但关于签订的合同是否是承运人对委托下的经营人作业合同得到了有关研究人员的争执。但从港口合同的条文规定上看,对港口经营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进行具体的明确。第二,代理人的行动依照其本人的意愿。在具体的港口经营活动中,一旦承运人作为作业委托人,港口经营人的一切港口作业活动被理解为是否能够为有关承运人带来相关的利益。即认为港口经营人的作业时承运人按照有关合同需要承担的任务。但根据代理制度的规定,代理人的代理行为需要需要得到法律的确定,而港口经营人具体的作业行为是一种事实行为,不是法律行为。第三,代理人在运输合同的限定下,其作业行为被认为是港口经人需要承担的基本义务,即承运人的合同义务不仅局限在货物的运输中,而且还包括起始港的港口业务。货主在签订运输合同后,能够完成全部运输,港口经营人作为承运人的代理人,其一切运输活动受到法律规范。关于港口经营人能否被认为是承运人的代理人引起了人们的讨论。现阶段,我国《海商法》中没有将港口活动中涉及到的服务内容纳入到相关的运输关系中。因而在具体的立法面前,对二者关系考虑的仅仅是局限在相关的运输关系,没有提及过多的港口服务内容。由此可见,在多数情况下,港口承运人的具体责任不在港口作业中进行体现。

nlc202309040838

3.独立合同人法律地位区别于受雇人

独立合同人被定义为有义务为雇主带来其需要结果的人,但其本身不受到雇主的支配,能够自主应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来进行支配货物,独立合同人主要包括港口运输的专业人员、港口运输承包商以及港口搬运承包商。独立合同人和雇主之间的契约关系主要是劳务型的契约关系,因而在一般的情况下,雇主不承担独立承包人的过失性责任。二者之间的法律地位区别仅仅体现在雇主对其的控制程度如何的问题上。

4.现阶段我国港口经营人法律地位的变化

我国港口经营人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深受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发展时期,承运人指的主要是港口经营人和一般航运的企业,且对于港口经营人方面也仅仅是有关货运的代理,在当时制定的相关货运法律条文中都有所体现。当时港口货运贸易往来是受到国家政策和计划实现的。在转向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时,港口经营人的活动受国家计划的干预逐渐减少,其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的需求,一些关于港口经营不断发展的时期,水路交通运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种经济体制环境下港口经营人所在的体制得到了改革,并伴随政企合并的影响,港口经营人拜托了原有和船只运输合二为一的模式限制,获得了独立的法律地位。

四、總结

现阶段,海运世界的发展局势为,在微观上,船货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中观上,海运国家和贸易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从宏观上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港口货运竞争变得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的港口经营人发展受到了一定的考验,公平的实现港口贸易交流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因此,要求有关国家积极反思和总结过去的港口贸易往来立法实践,根据实际港口货运发展,积极完善港口经营人在国际贸易运输中的法律地位,从而不断适应国际贸易运输发展对港口经营人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司玉琢.中国海商法下港口经营人的法律地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90-96.

[2]许俊强.原告食品公司与被告码头公司港口作业合同案——析港口经营人在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货物交付中的法律地位[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7,00:451-461.

[3]郭萍,李淑娟.《鹿特丹规则》对中国港口经营人法律地位确定之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2-56.

[4]李璐玲.受承运人委托的港口经营人之法律地位辨析[J].政治与法律,2010,08:113-123.

[5]潘军,张晴.由港口经营人在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法律地位论其凭提货单交货的义务[J].集装箱化,2010,10:31-34.

作者简介:

李静(1982.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省常德市,学历:本科,职务和职称,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篇5:司法考试国际法: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 (以下简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可以作为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代理人,也可以作为独立经营人,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

国际货运代理充当的角色主要有:纯粹代理人、无船承运人、多式联运经营人等角色。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充当的角色不同,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承担的风险也不尽相同。国际货运代理人在业务中所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如果国际货运代理人投保了国际货运代理责任保险,在承保范围之内的国际货运代理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

上海中外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依托中国外运集团国内外网络支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规范的海陆空货运代理以及仓储、陆运和综合物流服务,同时还开展如展会运输、液袋包装、罐箱运输、代理保险等业务。公司成为中海、中外运集运、韩进海运、现代商船、阳明海运、马士基、美国联合航空、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船公司以及航空公司的主要代理,属于纯粹代理人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这类公司只需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不需要向交通部备案。国际货运代理可以作为货主的代理,也可以作为承运人的代理提供货运代理方面的服务。

上海飞远物流有限公司是交通部批准的无船承运人经营企业(NOC-NV01493),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一级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备案编号 00019679),建立了以海运为主,结合内陆运输仓储、报关服务的现代化物流运营体系。取得《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资格登记证》的企业不一定是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CRIMT)是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CRCT)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业务基本上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国际(海铁)联运业务、国内物流业务、互使箱业务和自备箱经营业务等。

一、纯粹代理人身份的责任——货运代理合同纠纷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作为代理人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委托,以委托人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办理有关业务,收取代理费或佣金的行为。货运代理公司作为代理人,在货主和承运人之间起牵线搭桥的作用,由货主和承运人直接签订运输合同。货代公司收取的是佣金,责任小。当货物发生灭失或损坏的时候,货主或收货人直接向承运人索赔,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不承担责任。

当国际货运公司以委托人(客户)的名义开展业务时,处于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其只能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实施法律行为,其后果直接归属于委托人。国际货运代理人作为纯粹代理人,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需严格依照委托人的指示从事交易活动;不可出现越权代理的现象,也不能在未取得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安排与货运代理业务有关的服务。当委托人的指示与货运代理实践不一致时,一定要得到委托人明确的书面指示。纯粹代理人只能代理一个当事人,不能进行双方代理。作为国际货运代理,纯粹代理人仅对其自己的错误和疏忽负责。

案例1:托运人委托航空货运代理向航空公司托运一批胆固醇,货运单号 999-81944715,记载:Airport of Departure(始发站):PARIS(巴黎);Airport of Destination(到达站):SHANGHAI上海;No of Pieces(件 数 ):25;Gross Weight(毛重):173KGS;Declared Value for Carriage(申报运输价值 ):USD4850.00;Handling Information(处理信息):KEEPCOOL(保持不热)。并指定由当日最早班机出运。航空公司由于工作不慎造成货物OFLD(OFFLOADED,卸下,拉货),发现后改配当日晚班飞机出运。到目的港又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没有将货物存放冷库保存,第二日收货人办完清关手续提货时发现该批胆固醇已经全部变质。

收货人应通过航空货运代理人向承运人航空公司索赔。货物的始发地和目的地位于法国和中国两个国家,属于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适用《华沙公约》。按照公约,货物在承运人航空运输期间,因毁灭、遗失或损坏而产生的损失,承运人应承担责任。该票货物在目的地航空站内因航空公司地面人员的过时发生货损,属于保管期间。因此,航空公司应该在收到货主的索赔文件和资料审核无误后进行赔偿。货物的损失属于全损,托运人向承运人办理了声明价值4850美元,承运人应按照货物申明价值赔偿。

货运代理公司作为货主的纯粹代理人,办理提货、接货、报检报关仓储、转运分拨和短途运输和记录货物的残损、短缺、灭失情况收集证据、协助收货人向责任方、保险公司索赔。在交接货物时,发现货物外包装有破损或件数短少时,应在接货同时,取得货运的商务记录,到时凭此向相关责任人-航空公司提出索赔。

二、无船承运当事人身份的责任—运输合同纠纷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人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委托,签发运输单证、履行运输合同并收取运费以及服务费的行为。

国际货运代理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在这种情况下,货代有可能处于两种不同的法律地位,即代理人或契约当事人。第一种情况:货代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货运,但表明其代理人身份。这时只要国际货运代理公开了自己的法律地位,无论是否披露委托人是谁,均可以构成代理关系,其法律地位仍是作为委托人的代理人。第二种情况,货代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货运,但不表明自己代理人的身份。但当货代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时,根据合同法第403条之规定,货代应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货代对第三人的权利。

国际货运代理从事仓储、包装业务;或是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包括车辆、集装箱)运送货物,货代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承运人)签订合同;或是对不同货主的货物的拼箱、集运,可能造成将货代认定为承运人的结果,货代将承担运输中货损货差以及延迟交货的责任,而不论提单上的规定如何(以自己的名义去签订运输合同、签发了自己的提单;在收取报酬方面,赚取运费差价,被认定为当事人,货运代理应当承担承运人的责任。

案例1:某土特产进出口公司委托某外运公司办理一批服装的出口运输,从上海运至日本。外运公司租用某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承运,但以其自己的名义签发提单。货物运抵目的港后,发现部分服装已湿损。于是,收货人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赔偿收货人后,取得代位求偿权,进而向外运公司提起诉讼。

本案并非货运代理合同纠纷,而是运输合同纠纷。但由于外运公司是以其自己的名义签发提单,这一行为使其成为契约承运人,从而承担了承运人的责任和义务,对因承运人责任范围内造成的货物损失负责赔偿。外运公司仍有权依据其与远洋运输公司(实际承运人)签订的运输合同关系,向远洋运输公司进行追偿。

案例2:某货运代理作为进口商的代理人,负责从A港接受一批艺术作品,在120海里外的B港交货。该批作品用于国际展览,要求货运代理在规定的日期之前于B港交付全部货物。货运代理在A港接收货物后,通过定期货运卡车将大部分货物陆运到B港。由于定期货运卡车出现季节性短缺,少部分货物无法及时运抵。于是,货运代理在卡车市场雇佣了一辆货运车,要求其于指定日期之前抵达B港。而后,该承载货物的货车连同货物一起下落不明。

根据FIATA关于货运代理的谨慎责任之规定,货运代理应恪尽职责采取合理措施,否则需承担相应责任。本案中造成货物灭失的原因与货运代理所选择的承运人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其未尽合理而谨慎职责,在把货物交给承运人掌管之前,甚至没有尽到最低限度的谨慎,即检验承运人的证书,考查承运人的背景,致使货物灭失。因而他应对选择承运人的过失负责,承担由此给货主造成的货物灭失的责任。

三、承担多式联运经营人身份对全程运输负责——多式联运合同纠纷

当国际货运代理负责多式联运并签发提单时,便成为多式联运经营人,被看作法律意义上的承运人。同时作为收取全部运费的合同当事人,将承担履行多式联运合同,保证将货物运达目的地的全部责任。

多式联运经营人本人或其代表就多式联运的货物必须与发货人本人或其代表订立多式联运合同,而且合同至少使用两种运输方式完成全程货物运输,合同中的货物系国际间的货物。从发货人或其代表那里接管货物时起即签发多式联运单证,并对接管的货物开始负有责任。承担多式联运合同规定的与运输和其他服务有关的责任,并保证将货物交给多式联运单证的持有人或单证中指定的收货人。对运输全过程所发生的货物灭失或损害,多式联运经营人首先对货物受损人负责,并应具有足够的赔偿能力。

多式联运合同纠纷:签发的是多式联运合同,多式联运过程中发生的货物的灭失或损坏,要确定是在那一段发生的,作为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将适用于这一段的国际公约或者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无法确知则根据货物灭失或损毁的价值承担赔偿责任。

案例1:香港某出口商委托多式联运经营人作为货运代理,将一批半成品的服装经孟买转运至印度的新德里。货物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在其货运站装入2个集装箱,且签发了清洁提单,表明货物处于良好状态下接收的。集装箱经海路从香港运至孟买,再由铁路运至新德里。在孟买卸船时发现其中1个集装箱外表损坏。多式联运经营人在该地的代理将此情况于铁路运输前通知了铁路承运人。当集装箱在新德里开启后发现,外表损坏的集装箱所装货物严重受损;另一集装箱虽然外表完好、铅封也无损,但内装货物已受损。香港出口商要求多式联运经营人赔偿其损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2个集装箱的货损是否负责?如果负责,其赔偿责任如何,可否享受责任限制?

作为当事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收到货物后,如货物是处于多式联运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则首先应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承担责任,然后再向实际责任人追偿。在本案中,集装箱是多式联运经营人自己装箱,并已承认收货时货物外表状况良好,因而对于2箱货物的损失多式联运经营人都要负责。其中,第1个集装箱是在香港至孟买的海运途中损坏的,货物也是此时受损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在赔付出口商时,可根据《海牙规则》或《海牙一维斯比规则》享受责任限制,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有权向海上承运人索赔。对于第2箱货损,应看作隐藏损害,因为货损发生在哪一阶段无从查明。此时,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可以按照国际商会对于"统一联运单证"的规定限制在2SDR/公斤。

四、货运代理承担合同责任——标准合同纠纷

在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标准交易条件第二款规定:公司所承接的所有业务,均可根据本交易条件进行。本交易条件将成为公司与客户交易协议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双方书面协议,可对本标准交易条款进行变更或放弃。当双方协议或公司签发的表明公司为承运人的各种运输单证、包括但不只限于空运单、海运单及多式联运提单等单证中的内容有与本交易条件规定冲突的,应以协议或单证的规定为准。对公司免费提供的所有意见、资料或服务,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客户和公司的合约地位、客户义务、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公司作为当事人时的特殊约定、有关责任保证、费用、公司免责、责任限制、通知、保险、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等条款。通常,这些标准交易条件被结合在收货证明或由货运代理签发给托运人的类似单证里。这类纠纷特点:违背了标准合同中的要求,货运代理要按照标准合同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1:某公司委托某货运代理公司从A港运至B城一批化工康料,双方签订了一份运输合同,合同中订有明确条款规定,货运代理保证货物卸离船舶后办妥一切手续,并于x天之内将该批货物运抵B城交給收货人。船舶抵港后,由于火车车皮未能及时办妥,致使该批货物不能及时运抵B城交給收货人,同时货物在卸港存储期间发生了水湿。于是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该货运代理賠偿储运过程中货物损失部分,同时要求赔偿迟延交付所引起的市价变化的损失。虽然该货运代理从事的是纯粹的代理业务,组织安排货物运榆,按所安排货物的数量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即几千元人民币,但由于他们缺乏经验,以当事人的名义与委托人签订运输合同。且合同中明确定有货物抵达目的地时间的保证条款,致使必须承担货物迟延交付的责任。最后法院认定,货运代理虽然只收取了代理费,但由于是运输合同协议的当事人,违反了协议订明的货物抵达时间的保证条款,故对货物迟延所产生的责任要承担责任,同时对货损货差也要承担责任。

除此之外,货运代理以“混合”身份出现时承担的责任。货运代理从事的业务范围较为广泛,除了作为货运代理代委托人报关、报检、安排运输外,还用自己的雇员,以自己的车辆、船舶、飞机、仓库及装卸工具等来提供服务,或陆运阶段为承运人,海运阶段为代理人。对于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的确认,不能简单化,而应视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1]牛芳,国际货运代理责任保险制度 对外经贸实务 2002.08P44.

[2]张莉娜,国际货运代理实务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篇6:中国人在邻国的真实地位

华人群体在邻国过得好不好,口碑待遇如何,得先看“关系”。

在巴基斯坦、朝鲜,华人就很吃香。

几乎所有巴基斯坦人都会用汉语说“你好”。在首都伊斯兰堡的安检站,遇到中国人直接放行。“如果有人要侵犯中国人,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边防军战士阿朴杜萨曼说。他所在的巴基斯坦边防军第75营,负责护送在巴国边境地区工作的中资机构工作人员,长达10年。《人民日报》报道说,这支部队负责护送的区域接近阿富汗,去年发生474次袭击。由于巴军“全天候盟友”般的保护,死亡名单上很少有中国人。

而在朝鲜的中国人,他们与朝鲜人一样同样享受11年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还不用纳税。他们还有些“特权”,比如可以拥有调频收音机,只要不当着朝鲜人的面就行。他们也不用参加朝鲜人必须参加的会议。

靠在中朝之间的小规模倒买倒卖,在朝华人还能成为朝鲜少见的“有产阶级”。不过,据辽宁省丹东市华侨联合会统计,截至2009年,在朝鲜华人仅剩5000人,大多数人都已回国定居,因为“蓬勃发展的中国诱惑力实在太大”。

在朝鲜的另一侧韩国,华人的地位就不同了。韩国曾被称为“世界上唯一华人无法发展的国家”,因为在中韩建交之前,在韩华人要面对以下这些歧视—同等工作华人工资降低1/3;住宅不能超过200坪(约600平米);被禁止从事多种职业,于是许多华人只能开餐馆,卖炸酱面。“炸酱面”一度成为在韩华人代名词。

中韩1992年建交之后,韩国对华侨的限制逐渐松动。韩国法务部统计,2009年在韩的中国籍人数超过40万。

在另一些国家,比如俄罗斯、蒙古,他们面对华人时的情绪就更复杂一些。

俄罗斯最担忧的是,中国人来得太多了。俄罗斯移民局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入境的中国公民数量能达40万人左右。中国劳工赢得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部分俄罗斯人的担忧,曾有俄罗斯媒体设想,“有朝一日一觉醒来,远东已不再是俄国的远东了”。

蒙古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排华运动,目前在蒙古工作的华人超过万人,以参与建筑业为主,而定居在这里的中国人2300余人,仅占蒙古国人口1%,按照旅蒙古国华侨协会会长白双占的说法,“圈子很小,不是沾亲就是带故。”他们多居住在乌兰巴托市中心,一个名叫“一百户”的建材一条街周边,做边贸、建材生意,或经营餐馆,不缺钱。

在蒙古华校当教师的张晓凤说,她不愿进出高级区,因为不想太过招惹别人的眼光,“富有的华侨在局势不稳定时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所以,在不同的邻居眼中,有地位的华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华人不一定有地位。

华人都在邻国做什么生意?

那么,去邻国淘金,能做哪些生意?

去蒙古国买矿,在缅甸柬埔寨做玉石生意,都是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买卖。常见的还有垦荒。俄罗斯地广人稀,来这里的华人,靠垦荒发家的不在少数。2006年的一篇报道说,除了北部地区,中国菜农的身影几乎遍布整个俄罗斯。

有报道评价认为,“中国菜农丰富了俄罗斯人的菜篮子”。华人大规模在俄屯田种植蔬菜之前,当地的茴香和韭菜都是论根卖的蔬菜调味品。包一顿茴香馅的饺子,在2000年前期,甚至要比吃熊掌还贵。

还有更有心的人。2007年秋收时,9名中国农民开着3台收割机进入蒙古国,进行跨国收割作业。一趟下来就挣了大概10万人民币。

其实,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比如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国家,有一个行业也是华人极为活跃的—收破烂。

当然收的并不是普通的破烂,而是前苏联解体后丢弃的各种废钢,大部分都是飞机弹射器、坦克轮子等等。《财经时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阿拉山口有一家三兄弟,凑了几十万元专门从事废钢买卖,3年时间身家暴涨到4000万。

当然,是生意就会有风险。

也有华人公司在中亚国家“收破烂”,收到倒闭。前述报道说,一家公司收了一架废直升飞机,以为成分是铝。交完钱一看,是合金铝的,国内没人愿意收。这家公司一下资金周转不灵垮掉了。有人后来在口岸仓库亲眼见了这架直升机,拆得只剩骨架,一旁还拴着狼狗。

面对恶意,需要忍耐

很多时候,外国人对待华人的态度,不单单是彼此不了解,也会有“恶意”。

还是说收破烂,一些华人公司也精挑细选。后来,又发现新情况:对方会把不值钱的锌渗到铝里。

上面说到的在俄罗斯屯田的华人,也有不少苦恼;在当地承租土地,与俄方集体农庄或地方政府签协议后,俄政府出现反复或者毁约的事情时有发生。《青年参考》报道说,一些其他势力的俄罗斯人经常到农场找麻烦,甚至会直接把农民撵走。

在蒙古,华人公司时常被指责雇佣了超额的中国劳工,但华人投资者也有难言之隐:许多本地工人懒惰、酗酒。一位中资企业负责人说,普遍规律是,一旦发工资,蒙古工人们至少三天不来上班,直到把工资花完。

另一种投资陷阱,也常常令华人在蒙古上当受骗。多家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一些蒙古人会虚报煤矿、金矿产量,或者干脆虚构一个矿,造出一整套认证文件,引诱华人投资者投资。

而说起朝鲜的“招商引资”,延边大学教授、朝鲜经济专家林今淑曾撰文披露,1990年代初期,中国从事边境贸易的一些公司,也由于朝方不守信用,无法偿还银行借款而倒闭。

即使对资金额度门槛很低的边境贸易,也会有难以控制的风险:比如货车在通关口岸停上半个月不放过关,而眼前从邻国通关进入中国的货车,一辆接一辆。

在口岸,这叫被“压车”。霍尔果斯口岸边检站服务网提供的信息证实,在通关历史上,出现过中方车辆无故被哈方禁止入境,长时间压车的现象。“这一切,都是通过中哈双方边检会谈会晤及时有效得以解决的。”

在口岸控制进口速度,进而平衡贸易逆差,以往是西方国家之间常见的“游戏”。现在,华人在与邻国做生意时,也要开始学会忍耐同样的“游戏”。

篇7:宠物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价值探讨

关键词:宠物;法律地位;法律价值

《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下面简称“《反虐待动物法》”)出台不久,引来许多争议,尤其是禁止吃猫肉狗肉条文,本文就宠物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价值分两部分探讨如下:

一、宠物的法律地位

(一)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物

若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物[1],那么宠物就是公民的物质财产之一。现实中许多宠物爱好者遇到的难题,在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基本可以解决他们的需求——有法可依。

宠物被盗的,则贼人触犯了盗窃罪;出售有毒成分的动物肉制品,则经营者触犯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虐待他人宠物的,则虐待者触犯了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传播虐待动物影像图片的媒体或个人,冲击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则传播者违反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至于某些地方政府,大规模粗暴杀狗的行为,也可追究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行政责任,其根本原因是当地卫生防疫和兽医防疫部门未能尽职做好狂犬病的科学宣传和动物疫苗注射的行政职责,导致当地政府迫于无奈只好亡羊补牢了来个急招“一刀切”了。

当然不可否认,现有法律的局限性,就如:公开虐待自家或者无主的猫狗,则虐待者只能受到社会公众的道德谴责,虽然他们要面临着社会形象下降的危险,但这样仍然让公众不满意,于是乎就有了《反虐待动物法》出台的背景。

(二)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生命

如果把宠物的法律地位当生命看待,那么操作起来就很困难。因为要贯彻一个宗旨:有益动物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好比养宠物猪的人因为对猪的爱很特别,而要求民众不要吃猪肉,相信大部分人不同意,那么把猫狗作宠物养的人要求大家不要吃猫肉、狗肉,别人为何要就范呢?或许有人认为猫狗与猪的法律地位有高低的区别:猫狗为贵、猪为贱。可试想一下,中国人最重视的汉字“家”里头的宝盖头下面可不是“犬”。这里不是要宣扬“豕”贵“犬”贱。其实每种有益动物有其社会功能,但社会功能的差别,并不影响其法律地位的平等。就如环卫工人和大学教授一样,谁贵谁贱呢?

毕竟动物不能以革命者的身份来反抗虐待自己的人类,只能依靠有仁爱慈善之心的人类给动物立这部法律。只可惜我们对动物世界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研究的不透彻,终究所以是我们人类科技发展未达到能通晓动物的语言,既然不能知晓动物之心思,又谈何尊重动物呢?家中有一母犬,它愿意被你栓着,还是愿意被你关在屋里?到它出嫁之时,你如何尊重它的恋爱自由?笔者认为有一两招可让大家借鉴,第一招是组织公犬来个擂台比武招亲;第二招是让母犬抛绣球自择良缘。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连人类的择偶也存在局限性啊?在尊重母犬的同时,也要考虑公犬的择偶权。这一切林林总总蜂拥而至荒诞之怪事,若用法律规范之,确是对现有人类法律的儿戏化、娱乐化[2]。

法律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总的来说,科技发展之局限性,也是法律的局限性。因此,现在要求法律面前有益动物一律平等是不现实的。

二、宠物的法律价值

既然《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中禁止吃猫狗肉条文是不能够从生命平等的角度去考量,那么出台该条文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该条文是起草者根据个人喜恶表现出来的法律价值。对“聪明伶俐,通人性”的猫狗的喜好程度比对“愚蠢丑陋、脏乱差”的猪牛羊的要高。但,最大的虐待莫过于杀害[3],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天生就是必然任人屠宰的;最大的尊重就是自由平等,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天生就是必然被限制自由作宠物供人玩弄的。在仿佛是由人类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社会中,“一边吃着猪牛羊肉,一边喊着要反虐待动物的口号。”与“一边把珍贵的宠物紧紧栓牢在手中,一边喊着要爱护动物的口号。”其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非要依靠个人的喜恶把偏爱和藐视写进法律中,那就是大大的伪善。

我们回到《反虐待动物法》中,撇开该法的所有瑕疵,抛开所有反对意见,直面其立法宗旨:“善待动物的同时,也是善待人类自己本身”。不能否认在离不开合理利用动物的现实中,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要提倡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科技发展限制下,宠物的法律地位是物;它的法律价值是既用之,则爱之。

上一篇:2022年公司文员个人工作计划-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党办主任座谈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