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课非常实用

2024-06-29

作文讲评课非常实用(精选6篇)

篇1:作文讲评课非常实用

作文讲评《窗外》

窗外

我家的窗外是一片水泥空地。空地不大,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空地上有几把长椅与一些健身器材。它是孩子们玩乐的好地方,大人休闲的好去处。

小孩子们喜欢到空地上去玩耍,那里就是他们的乐园。女孩子们喜欢在空地上跳绳,她们觉得这里既空旷又没有人打扰,是跳绳的绝佳地方。只见她们挥动绳子,手脚齐动,身轻如燕。绳在翻飞,脚在跳跃,跳累了,歇一歇,再来跳。比个数,比时间,她们在运动中快乐着。男孩子们喜欢在空地上打球,球在他们手中就像听话的娃娃。凌波微步,你追我抢,即使没有篮框,照样玩得不亦乐乎。这些调皮鬼还爱玩健身器材,比力气、比速度、比稳定、比协调,勇争第一是他们的天性。窗外的这块空地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

窗外的空地,也是大人们休闲的好场所。不必说人们走累了,到长椅上小憩一会;不必说人们无聊了,到健身器材上转几圈;单说每天傍晚,就有一些阿姨、婆婆陆陆续续地来到空地上翩翩起舞。欢快的音乐响起来了,曼妙的舞步跳起来了,鲜艳的绸扇飘起来了,明快的笑容绽开来了,她们好像都变得年轻起来。空地的灯,空地的火,空地的声,空地的情!

窗外的这块空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草,虽然平平凡凡毫不起眼,但它却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孩子们喜欢它,因为那里洒满了童年的欢笑!大人们喜爱它,因为那里充满了火热的激情!

看到大家的评论,特别是新进群的妈妈们的评论,很是欣慰。因为感觉到了她们在精进学习、用力补课、奋起直追,所以评价很到位。我们再一起来对全文进行总体上的分析评论:小朋友的作文真的如学校老师评价的一样——选材和立意都不错,语言也通顺、流畅、自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文章。

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先不作总体上的评价,来说一个小插曲:今天下午,我要参加一个聚会,只能上午讲课。平时我们讲一篇作文,一般要一天的时间,怎么样能在半天的时间内讲完一篇作文呢?所以一大早,就和群里管理组、整理组的妈妈们找了半天。当看到这篇作文的时候,真的眼前一亮,写得十分好!改动和提升的地方不是很多,一个上午基本能讲完。想必,这是对这篇作文最好的评价吧!

下面,我们先从学校老师的评语中来剖析。学校的老师讲:选材和立意都不错。就选材而言,作者选的是窗外的一个小操场,写的是从窗外看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没有从正面写,也没有把自己置身于操场中,而是透过窗子来写的这个小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有一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新颖。在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写“西岭的雪”,也没有直接写“东吴的船”,而是透过窗子写的“西岭的雪”,透过门框写的“东吴的船”。本文的选景、取景,与这首诗的技法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去看《提高篇》第229页——关于杜甫《绝句》的画解。在这里,我们就不扯远了。

第二、就立意而言,本文用了一个“写黑以白,对比反差”的技法。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操场上人来人往、人声喧闹,感觉让人烦燥的多,平静的少。而小作者通过窗户,不仅用眼睛去观察,更用心灵去感受,把一个很普通且又让人觉得四处是噪音的小操场,写得那么有情有味,实在是难能可贵。以上是我们从技术层面上对老师评语的一个解读。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小朋友在本文中对“头身脚”结构的掌握也是十分到位。特别是在“身子”部分,运用了两个对称段。一是写小朋友的操场,或者说是操场中的小朋友;一是写老年人的操场,或是操场中的老年人。所以,就把这个操场写得丰满十足了。需要再次提醒的是:对称,是思维,是逻辑,是角度。在本文中,虽然写的是一个操场,但分别用了两个角度:一是小朋友的操场,一是老年人的操场。其结果就让操场多了许多的角度,也多了许多的字数。平素小朋友写东西,经常是写不出、写得少,只能写几句,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多角度地去写。通俗地讲,换个角度就增加了一些字数,变个逻辑就让作文丰满富足。

刚才有妈妈讲:“本文多角度,多视野,用上对称,文章不丰满也难。”说得确有道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就文字而言,没有华丽生僻、令人目眩的词汇。原文的词汇,基本是一个十二岁、大约是四五年级应掌握的词汇。但是因为运用了对称词,就让本文增加了许多可读性。这个可读性,体现在有韵律、有节奏、有节拍、朗朗上口,这也是美的一部分。文字的美,也如音乐的美。音乐的美,不在音符上,不在音符的高调上,而在于音符组合之后的韵律上,这就体现了创造性;文字的美,也体现在创造性上。单纯的抄词抄句,失去了创造性,美从何来?所以,就本文而言,因为对称词、对称句的运用,不仅让文字有了节奏、韵律,还顺带了一个小朋友热切渴望的附加价值——字数不用愁,老妈不用吼。

刚才大家也点到了文中的“不必说„„不必说„„”,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是这样的一个表达。我们来看一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鲁迅先生何等聪明!“不必说„„不必说„„”,结果都说了。小朋友也很聪明,也是“不必说„„不必说„„”,结果也都说了。这就是文字很有意思的地方。我们通常讲,文字工作就是文案工作。套用或引申一下,文案工作就是用文字作案的工作。只要您写了,就有案底了,再想反悔也不行了,都将成为呈堂证供,展现在人们眼前。所以,不必说„„不必说„„,都在说;没看见„„没看见„„,都是看见。换句话来讲,不必说天上的“蓝天”,也不必说地上的“百合”;不必说“水中禅月”,更不必说“扬柳拂风”,单说这操场一角„„(注:引号的部分是管理组朋友的网名),不说不说,都说了;不看不看,都看了。这也是小朋友与妈妈平时学习认真、体悟深刻的呈堂证供。

总体上来讲,小朋友写得非常好,实在是少有能从文字上改动的地方。那么,既然点评了,要是不提点意见,也会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我们就从更深入的地方提一些意见,仅供参考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篇随想。既然是随想,是不是可以更平缓一些,更宁静一些,更淡然一些?换句话来讲,窗外虽然很热闹,但窗内的小作者,是不是能透过这一份热闹,来写出内心的一份平静,同时把这一份平静传递给读者呢? 我们试着来调整一下,让本文中的文字,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平平缓缓、娓娓而来的思绪。

我们来看第一段原文:

我家的窗外是一片水泥空地。空地不大,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空地上有几把长椅与一些健身器材。它是孩子们玩乐的好地方,大人休闲的好去处。

是不是可以这样:

我家的窗外是一片水泥空地。不大,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空地上有几把长椅,一些健身器材。桔黄的椅子,蓝色的器材,还有一小片草地,三两棵小树。让这片空地小巧别致,独然成趣。

我们再看下一段:

小孩子们喜欢到空地上去玩耍,那里就是他们的乐园。女孩子们喜欢在空地上跳绳,她们觉得这里既空旷又没有人打扰,是跳绳的绝佳地方。只见她们挥动绳子,手脚齐动,身轻如燕。绳在翻飞,脚在跳跃,跳累了,歇一歇,再来跳。比个数,比时间,她们在运动中快乐着。

是不是可以这样:

这块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女孩子们喜欢在空地上跳绳,她们甩动绳子,手脚齐动,身轻如燕。绳在翻飞,脚在跳跃——就连小辫子也在甩、也在跳。跳累了,歇一歇,再来跳。这里空旷又没有人打扰,她们玩得十分投入。写作业的时候,我会在有意无意间听到她们甩绳跳跃的声音。这些声音让我觉得平静、专注,一旦她们停下来,反而会觉得这个乐园少了点什么似的。

当然,还会有一些男孩子来凑热闹。他们在空地上打球,会用“啪啪啪”的拍球声、“嘭嘭嘭”的投篮声把跳绳的女孩们挤到一角,甚至轰走。球在他们手中就像听话的娃娃。凌波微步,你追我抢,即使没有篮框也照样玩得不亦乐乎。这些调皮鬼没有长性,“啪啪啪”、“嘭嘭嘭”的声音不多一会,他们就爬上了健身器材。然后就是一阵“嘻嘻哈哈”的你叫我喊。再不用多久,小乐园又复归于平静。树上的鸟声或是蝉声叫了起来。

我们接着往下看原文:

窗外的空地,也是大人们休闲的好场所。不必说人们走累了,到长椅上小憩一会;不必说人们无聊了,到健身器材上转几圈;单说每天傍晚,就有一些阿姨、婆婆陆陆续续地来到空地上翩翩起舞。欢快的音乐响起来了,曼妙的舞步跳起来了,鲜艳的绸扇飘起来了,明快的笑容绽开来了,她们好像都变得年轻起来。空地的灯,空地的火,空地的声,空地的情!

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参考:

窗外的空地,也是大人们休闲的场所。不必说人们走累了,到长椅上小憩一会;不必说人们无聊了,到健身器材上转几圈;单说每到傍晚,就有一些公公、婆婆陆陆续续地来到空地上。此时,最有趣味的是,周围住户的灯点亮了,月亮好像就高悬在这“井”字一样的头上。月光不属于别的地方,独属于这一块空地。这时欢快的音乐响起来了,曼妙的舞步跳起来了,鲜艳的绸扇飘起来了,明快的笑容绽开来了,好像这些公公婆婆也如月亮一样变轻了,变亮了。

这块空地,没有美丽的花草,平凡得毫不起眼。甚至,平凡得就连椅子与器材都有了陈旧的锈迹。但是它一直在我的窗前,陪伴了我很多年。透过窗户看着它、听着它、关注它,它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下面我们把修改后的全文发上来:

窗外(非常老师修改版)

我家的窗外是一片水泥空地。不大,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空地上有几把长椅,一些健身器材。桔黄的椅子,蓝色的器材,还有一小片草地,三两棵小树。让这片空地小巧别致,独然成趣。

这块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女孩子们喜欢在空地上跳绳,她们甩动绳子,手脚齐动,身轻如燕。绳在翻飞,脚在跳跃——就连小辫子也在甩、也在跳。跳累了,歇一歇,再来跳。这里空旷又没有人打扰,她们玩得十分投入。写作业的时候,我会在有意无意间听到她们甩绳跳跃的声音。这些声音让我觉得平静、专注,一旦她们停下来,反而会觉得这个乐园少了点什么似的。

当然,还会有一些男孩子来凑热闹。他们在空地上打球,会用“啪啪啪”的拍球声、“嘭嘭嘭”的投篮声把跳绳的女孩们挤到一角,甚至轰走。球在他们手中就像听话的娃娃。凌波微步,你追我抢,即使没有篮框也照样玩得不亦乐乎。这些调皮鬼没有长性,“啪啪啪”、“嘭嘭嘭”的声音不多一会,他们就爬上了健身器材。然后就是一阵“嘻嘻哈哈”的你叫我喊。再不用多久,小乐园又复归于平静。树上的鸟声或是蝉声叫了起来。

窗外的空地,也是大人们休闲的场所。不必说人们走累了,到长椅上小憩一会;不必说人们无聊了,到健身器材上转几圈;单说每到傍晚,就有一些公公、婆婆陆陆续续地来到空地上。此时,最有趣味的是,周围住户的灯点亮了,月亮好像就高悬在这“井”字一样的头上。月光不属于别的地方,独属于这一块空地。这时,欢快的音乐响起来了,曼妙的舞步跳起来了,鲜艳的绸扇飘起来了,明快的笑容绽开来了,好像这些公公婆婆也如月亮一样变轻了,变亮了。

这块空地,没有美丽的花草,平凡得毫不起眼。甚至,平凡得就连椅子与器材都有了陈旧的锈迹。但是它一直在我的窗前,陪伴了我很多年。透过窗户看着它、听着它、关注它,它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篇2:作文讲评课非常实用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翻看科学书的第一页,看到了一颗大树,我觉得很好奇,我仔细观察了那棵树,有树叶、树枝、树根。

这颗树真大啊,树叶很多,一片一片的叠在一起,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又像金字塔一样高大,树叶是绿色的,绿得发亮,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树下乘凉,在树下玩泥巴。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树下打雪仗,堆雪人。

大树的树枝是张开的,就像手掌一样撑起一片片树叶,小鸟把家安在树枝上,经常在哪里玩耍。七星瓢虫在树上抓虫子。秋天到了的时候,树上挂满了果实。

大树的树根很粗壮,我想大树的年龄应该很大,树下的小草围绕着大树,一年一年,小草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大树的叶子也跟着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等到大树长到一百年的时候,大树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跟云一样高呢?

先来对作文进行一个总评。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可以说是一篇不用提升、不用改动就

已经非常非常优秀的作文。

在本文中,小作者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很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一棵大树。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并非需要靠好的字词来作支撑,只需要深入了解并掌握一篇好作文的核心要求就可以;二是妈妈发挥的作用。大家从妈妈的感言中也看到,妈妈的辅导是轻描淡写的,是轻松自在的,这与妈妈长久的积累与熏习不无关系。换句话来讲,当妈妈们有了一桶水的时候,轻轻晃出一瓢,倾出一杯,就容易得许多。

所以,还是要提醒在座学习的妈妈,学习作文,一定不要让孩子从好词好句入手。抄词抄句是一项最烦人、最伤眼、最无效的功课,一定不要以为有了好词好句才能写出好作文,这是一种错误偏激的观点。要从根本上入手,从条理、结构、思路、章法上入手,要从整体上入手。这个道理,就如一个建筑师一样,是从整体的结构入手而不是从一砖一瓦入手一样。错误偏激的观点一定要破,不破则不立。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全国的小学生,几乎都在玩了命地抄词、抄句,而结果是全国的小学生是玩了命的头痛作文。这不能不说明抄词、抄句是一个贻害人的方法。小学六年的时间,小朋友语文学习的大部

分时光都用于抄字、抄句,不能不让人心痛时间的浪费。

首先说结构。从本文来看,小作者的结构意识很棒,这也是与学会思维导图有密切关系的。什么叫思维导图?说白了,就是提纲的图形化。什么叫提纲的图形化?说白了,又是思维的图形化。作文是一项思维的训练,平时我们讲,思路思路,就是思想的通路。理通则文通,文通则理通。这里的“理”是什么?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通顺了,文章自然就通顺了;文章通顺了,则又反映了逻辑思维的通顺。我们讲过,结构就是章法、是脉络、是顺序、是思路。说白了,归根到底就是思维逻辑。

我们来看作文的头: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翻看科学书的第一页,看到了一颗大树。我觉得很好奇,我仔细观察了那棵树,有树叶、树枝、树根。

再来看本文的脚:

等到大树长到一百年的时候,大树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跟云一样高呢?

中间的部分是以三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分别写

了树叶、树枝与树根,而且三个对称段都是围绕着主题“大”来写的。通过这样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来小朋友的作文结构严谨、表达清晰——这一切反映在思维上,就是思维的缜密。

第二,关于对称。我们在书中,或是在平时讲的理念中,一直在讲对称的作用:对称是文章的主干。有一个建议,对于学龄前、或是低年级的孩子的作文启蒙,一定要从对称开始。这也是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举了大量的蒙学读物,来讲对称重要性的原因。从细微处来看,对称有两个基本的因素,一个是“对”,一个是“韵”。唐诗宋词中“对”与“韵”体现得最为充分。

在低龄小朋友所学的儿歌中,体现也最为充分。比如我们常说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都充分地体现了“对”与“韵”这两个要素。还有: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真可爱。所以,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讲,“对”与“韵”的训练一定要启蒙好。这将会让小朋友的作文朗朗上口,富有节奏。

我们来看原文中的对称:

树叶、树枝、树根——对称

一片一片——对称

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又像金字塔一样高大——对称 夏天„„在树下玩泥巴。冬天„„在树下打雪仗,堆雪人——对称

小鸟„„把家安在树枝上,七星瓢虫„„在树上抓虫子——对称。

一年一年——对称

篇3:上好作文讲评课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一般比较重视写前指导和写后批改, 认为这样兼顾到了写前与写后。实际上, 由于它们往往是教师的单向活动, 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不够充分, 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写作纵向分开了, 最后呈现出一种“你讲我写”、“你写我改”的局面, 教师的指导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最后往往出现你先讲我后写、写好写坏你说了算的局面。设身处地为学生写作着想, 教师就不能不考虑让学生学会自我作文评判, 在能够分析自己作文的基础上, 清醒自信地提高写作水平。

但讲评内容涉及方面多, 并不太好组织, 时间空间等方面也易受条件限制:既要针对当次作文, 又要瞻前顾后;既要具体针对每一篇文章, 又要面对全体学生, 等等。那么, 如何上好讲评课,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作文讲评, 教师先要作好典型示范, 供学生模仿学习。这就要求教师, 在作文课上设法调动起学生参与讲评的兴趣, 认识作文讲评的意义, 有目的地训练其作文评判能力。从作文的内容、结构, 到语言、修辞、思想等, 明辨写作中的是非, 学优汰劣, 指向学生的作文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步具备作文评判的知识、形成一定能力后, 对自己的写作才会有更为清醒自信的认识, 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更易心领神会。

二、学生主体培养。作文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能算做一个引导者,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作好了示范引导才算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步的关键在于:充分锻炼, 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的作文评判能力。让学生这个作文主体, 在写作实践中能及时进行作文评判与调整, 形成稳固扎实的作文能力。所以, 无论是课上课下, 还是日常阅读等,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 都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强化培养, 如当面讲析, 集体讨论, 自由表达, 专题讲座, 经验介绍等。

三、讲评能力的自由锻炼。学生基本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作文讲评能力后, 教师就需要做好这种能力的运用迁移, 让自由的讲评在日常的反复运用中锻炼提高, 让学生深入具体地理解掌握作文方法, 发展作文能力, 提升作文水平。它的效果就在于, 以后的作文课上, 教师就无需再过多地苦口婆心、反复强调, 学生自然会各抒己见。作文的认识水平上去了, 对写作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四、讲评课要上好, 采取的教学形式就应该灵活多样, 兼顾到不同学生。我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1、学生作文的典型讲评。教师选取那些有典型特点评讲价值的学生习作,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讲评, 宁精勿滥, 以求有示范引导作用。这时候, 讲评是为了解决全体学生作文中最急迫最突出的一些问题, 做好了这一点, 以后组织作文训练活动时, 老师和学生都会得心应手起来。因而教师在阅读、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要从中发现总结学生当次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 比如大的优缺点和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 然后以此作为评讲的出发点, 相应地选取比较典范的学生作文, 在讲评时力求突出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在这种精心组织的作文评讲课上, 一定要让学生学到实际有用的作文知识与方法, 锻炼提高作文能力。

2、当堂作文典型讲评。写后时间一长, 对教师的作文讲评, 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受遗忘的影响, 打些折扣;在当次作文课堂上随即讲评则不然。在学生作文完成后“趁热打铁”, 及时讲评, 学生接受起来效果往往比较好。但是当堂讲评不能过于随机随意, 还是要预先做好设想, 考虑到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以针对学生作文实际选取典型习作, 力求评讲一人一篇, 对大多数学生都有启发;对被评作文的学生, 当然也会有更好的启示。

3、指导学生讲评方法课。这是作文讲评的能力训练课, 对学生来说, 指导性虽然强, 但接受起来却很抽象。所以明确这一目的后, 要激发起学生参与讲评的兴趣;同时, 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作文讲评的方法, 做到讲过后就能指导练习写作, 在写作中愈是觉得有用则愈想学习新的方法。进一步来说, 这不仅能用以检查修正自己, 也能用来评析别人的文章;既有益于写作提高, 也有益于阅读理解。

4、学生相互讲评批改。在一个班集体的范围内,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批改讲评, 给学生以更充分的实际锻炼和交流反馈, 让作文的主人活动起来, 写作后的讲评就生动活泼、实在有效, 比教师的单向讲评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间的习作交流中锻炼提高了, 教师也有可能将讲评的内容目标引向更高的水平。

5、接力讲评写作。这种教学形式在于把写作与讲评前后有机连贯地结合起来, 此时, 教师主要承担一个主持人的作用, 负责学生之间的衔接安排。一般做法是, 师生共同讨论分成合适的写作小组 (一般以作文水平由低到高安排) , 明确要求后, 由第一个学生开始写, 完了以后教师安排第二个学生对第一个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总结, 并写出书面评语;第二个学生再续写或者另写, 然后由第三个学生讲评后总结再写, 如此延续。这样评讲与写作的衔接, 学生作文中的评价意识连同着竞争将会越来越强, 用心写作的劲头日益提高, 写作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所以要适可而止, 做好总结;及时中止和总结, 既是学生活动中的难点, 也是教师指导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还有待于探索总结。

6、同题作文写作讲评。既可以全体学生写同一题目的作文, 交由教师讲评总结;也可以师生同写一篇作文共同讲评。因为是同一个题目, 内容表达中的可对比性自然就强了, 在同一题目下有利于全方位地发现写作内容与方法上的问题, 进而分析并解决学生们平常难以发现的写作问题。这样进行的同时, 学生作文的思路也将会更开阔, 思考会更严谨, 动笔会更顺。

7、名著赏析讲评。看来似乎可有可无的这一内容, 能有效弥补一般性作文讲评的不足, 等于送给学生一道精致的作文大餐。这平常难以尝到的佳肴, 学生首先想吃, 吃了也“大补”作文。毕竟, 精品是少之又少的, 名著是不可替代的, 偶尔尝尝鲜, 谁不喜欢呢?况且, 因为精、鲜, 它带给学生的作文营养才更急需, 更有启发性, 故不能忽略。

篇4:一种实用的作文讲评课

要说我上作文指导课有意思,那可能不假,因为本人“好学”,经常把那些名家大师的方法稍加改造,然后依葫芦画瓢,如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上海的程红兵老师、湖北的余映潮老师、北京的宁鸿彬老师、山东的王泽钊老师等名师的作文讲评方法都被我“活学活用”过。但这一次我要指导的是高一年学生初学写议论文,而且这次我教的又是一个慢班,学生基础甚差,如果再死搬硬套这些名师的方法,我想一定会落个东施效颦,思来想去,还是自力更生、从实际出发吧。

我先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调查内容得知,我所教的这些高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好像还很陌生,一方面可能与他们所学的初中教材(语文版)有很大关系,初中所学议论文几乎都是出自大师的笔下,是一些很难模仿的杂文、小品文,而缺少可供模仿的一般性的议论文;另一方面与中考指挥棒有很大关系,我们这个地区的中考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因而初中老师往往重视记叙文写作训练而轻视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带着这种“缺陷”进入高中,因而高一年级学生要学会写议论文,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面对这样一班对议论文还不甚熟悉的学生,我没有急着让他们动笔,而是在写作之前,我还得给他们补课:从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入手,先学习了几篇有关议论文写作的知识短文,并结合很多的名篇(如《谈骨气》《理想的阶梯》等)分析了这一文体的一般写法,并找来往届学生的一些有问题的习作印发给学生,重点分析了初学者在写作中常犯的一些错误。

经过了这样一番铺垫,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接下来就进入了实战演习。

我布置了本次写作任务: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当堂独立完成,不能借助任何资料。为了不限制学生的写作思维,也为了检验一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前,老师不作任何提示。

绝大多数同学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写作。质量如何呢?我立即收上来认真批改,批改后的作文本暂时不分发给学生,而是把在本次作文中出现的具有共性毛病的几篇文章选出来,然后原封不动地打印给每一位学生,本次课就是对这些习作进行讲评。

我要求每个小组在课外对印发的每一篇文章都要进行讨论交流,找出其中的优点,分析其中的不足,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拟议论文题目;二是如何运用好论据。要求所有小组除了对每一篇进行讨论交流外,老师又给每一组各指定其中一篇文章作重点研究,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课外分析的成果,每小组重点分析老师指定那一篇,但对其他组分析的某篇文章,本小组持有不同见解也欢迎作补充发言。

也许是因为准备非常充分,也许是因为合作交流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总之这节作文讲评课取得较大的成功,课堂上虽然少了“新颖”的环节,少了热热闹闹能出彩的表演,但是同学们能发现很多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用一位外校来听课的老师的话说:“少了花里胡哨,多了真正思考。”而用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王老师的话说:“这是一种很实在、实用的作文讲评课。”

由于篇幅所限,课堂所有活动不能在此具体表述,现仅选其中第二小组的部分发言来反映当时课堂情况。

第二组同学分析的文章如下:

理 想(本班丁志生同学的习作)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贵有理想!有了理想等于有了灵魂,没有理想的人等于一副行尸走肉,有理想的人活得很有意义,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奋勇向前,使人生变得更精彩,正因为有了理想,人生有了前进的动力。

年轻的司马迁,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因为替李陵辩护得罪汉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极度伤心,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他打算自杀,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有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再说,我这样草草了此残生,又怎么对得起先父的遗愿呢?

于是,他抛开一切烦恼和忧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史书的写作之中,他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假如司马迁是个没有理想的人,那他很可能会含愤死去,更不会有受世人瞩目的《史记》,而他也不会因此名垂千史。

还有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有探索人们未知奥秘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环球旅行艰苦的探索着,终于在1859年出版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是啊,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奋发进取。理想如一座灯塔,它指引着你在茫茫人生大海中航行。鼓舞你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博击波涛,勇往直前,驶向心中的彼岸。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渺小。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没有舱的船,胸怀理想,无论达到与否都能使生活变得有意义!

请记住:“人贵有理想”。

老师:下边有请第二组同学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学生:首先我认为这篇作文的题目不好,拟题太随意,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

老师:你能不能还具体一点?

学生:我想观点鲜明的文章肯定最受阅卷老师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老师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老师:你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老师,有,您前几天不是讲过一种拟题的方法吗?叫,叫什么“直言明旨法”,意思是说把观点提炼、浓缩为题目,让读者一见题目就知道所阐述的中心论点,在直截了当中既张扬了个性,又给人一种鲜明爽直、痛快淋漓之感。

老师:很好,老师讲过的东西你能记得这么清楚。现在老师还想为难你一下,你觉得用“理想”做题目不好,你能不能帮他重新拟一个呢?

学生:(很自信)老师,没问题,我们组早就想好了,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认为就用该文最后一句话“人贵有理想”做题目。

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同意吗?

第四组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他们这样拟,我同意,不过我们组还有别的拟法。”

老师:没关系,请说出来听听。

学生:我们组还拟了三个,他们是《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针》、《理想是指路明灯》、《人不能没有理想》。

老师:(面带微笑)看来你们组的同学确实很用心啊,老师也认为你们拟的这几个题目很新颖,你能不能继续谈一谈为何要这么拟?

学生:“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针”,“理想是指路明灯”这两个题目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又符合文体特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至于“人不能没有理想”这个题目,从反面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老师:你分析得很好,同学们掌声鼓励鼓励。其实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拟很多题目,由于时间关系我不想再请同学们起来回答,但需要记住的是,议论文最好的拟题方法是——

同学们:(大声)直言明旨法。(老师板书这几个字)

老师:题目的讨论就到此,下边继续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代表起来找优点、谈不足。

学生:我们组认为,该文引用司马迁为了理想含垢忍辱写《史记》这个事实论据也有问题,该论据表述不精炼,叙述过细,甚至以叙代议,没有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过多的叙述描写,几乎变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地证明。而引用达尔文这个事例也缺乏进一步分析。

老师:你谈的这个问题是我们本次作文出现的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初学写议论文往往会犯这个通病,论点加论据,即只摆事实,单纯地罗列事例,不懂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不能把握好侧重点,不会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造成论据游离,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

老师:既然问题出现了,那又如何解决呢?第二组的同学能不能帮忙整整容?

(老师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站了起来)老师,我们组是这样改的,“年轻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史书。虽然他因李陵案被捕入狱惨遭宫刑,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终于写成《史记》。如果没有这个伟大的理想支撑着他,不要说《史记》,可能司马迁早就自杀身亡了,可见理想对于司马迁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接着又有两位同学抢着起来发言。

老师: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改得怎么样?

(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

老师:既然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能不能具体谈谈?

学生一:作为论据,只要能证明论点即可,力避繁冗拖沓,刚才这三位同学都做到了,所以我认为还可以。

学生二:我也认为改得好,而且摆事实时,很注重取舍,分析时能紧扣中心论点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生三:我还想说的是,刚才这几位同学不仅摆事实,更重要的是边摆事实还边在讲道理,老师您前几天不是讲过,说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分析是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只有分析才能让论据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而刚才这几位同学都基本上做到了。

老师:你们都分析得很有道理呀,不过刚才我好像还听到了反对的声音,能不能请持反对意见的同学也谈一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一:我认为他们改得不是十分好,课本上不是讲过,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而有关司马迁的这些事实大家都很熟悉,我认为还可以更简洁一些。

学生二:我在《王泽钊老师讲作文》一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倡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与事实论据应是一种对话关系,要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色。”我觉得刚才这几位同学在叙述论据时略显呆板生硬,面无表情,较缺乏文采。

老师:说得不错,不过这是比较高层次的要求。事实论据的生动性首先在于事实本身的感人动情,其次在于作者饱含深情的引述。在饱含深情的引述中,尽展写作的才华,在别人接受你观点的同时,一股浓浓的情韵也扑面而来。当然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希望同学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以后能尽力做到。

教后反思:

1、课堂不是时装秀,不忘自己,不赶时髦,根据实情,讲究实效。

什么样的作文讲评课最有效果,我一直在探索,时下一些名师(如李镇西老师、程红兵老师、余映潮老师、宁鸿彬老师、王泽钊老师等)的讲评方法都被我依葫芦画瓢试过,有时还能赢得听课老师的一片赞扬,但试过之后我总会扪心自问:课堂上看起来轰轰烈烈,花样翻新,少数一些学生配合也极为到位,但课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依旧。名师的方法虽好,但照搬在我们这些学校的课堂上,为什么总是只有少数学生的热闹而很难见到大面积的实效呢?“我们的学生写作基础差,有些名师的教学方法再好,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用最朴实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教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要提高写的能力,就让他们阅读一些文章,并动手写一写,再和他们一起来斟酌,都是实践。凡是能力,总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增长,空谈该怎么样读,该怎么样写,是无济于事的。’‘预先把需讨论的文章发给学生,请他们仔细考虑。文章有哪些缺点,为什么是缺点,该怎样修改才成,也要说出个所以然。这样考虑一番是大有作用的一回练习。说出的种种所以然不一定全对,那不妨事,重要在于仔细考虑了一番,认真练习了一回。练习的回数多了,成了习惯,动笔的时候就有了自觉地辨别优劣正误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好好揣摩揣摩。”正当我在苦苦思索的时候,泉州师院李教授来我校调研时不经意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赶时髦,学时下这个名师,那个名师,而唯独忘掉了大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而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丢掉时髦的那一套,本本分分、实实在在学大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作文讲评原来可以这样简简单单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

2、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首先要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就学生当前的实际能力出发,各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就得各有重点,不能一下把任何方面都说到。”(《语文学习讲座丛书——文章讲评》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在本次作文评讲中,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拟议论文题目;二是如何运用好论据。我发现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最容易在这两点上出问题,因而我把它作为本次讲评的主攻方向,没有面面俱到,这样就让学生不会感到头绪纷繁。分析起来能有的放矢,重点能突出,难点也能突破,其效果不言而喻。

3、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二者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实施、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本次作文讲评课,应该说歪打正着,让我尝到了课改的甜头。以前讲评作文,几乎是由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哪些是优点,为什么是优点;哪些是缺点,为什么是缺点;写作中要注意这个,还要注意那个……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有听的份,而且听得昏昏欲睡。而我呢往往是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真是吃力不讨好。而这次作文讲评,学生成了主角,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出谋划策。我呢只是稍加引导,适时点拨,以轻松和悠闲,居然战胜了以往辛苦打拼的“汗水主意”。

郭思乐教授说:“老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老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只有当学生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诚哉斯言!

篇5:作文讲评课非常实用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说点儿道理,写“一事一议”的记叙文。

2、练习写简单结尾点明中心的记叙文

二、范例讲析

怎么在记叙文中议论?

方法一:先叙后议

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

一叙一议

1、示例: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的籽儿。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议论句:最后一句。形式:先叙后议。作用:点明了枕头中所蕴涵的亲情。

2、为下面这篇文章补写议论性结尾。(100字以内)

一件难忘的小事

夏季将近来临,这天阳光明媚,暖暖的照在人身上。

记得那天我和妹妹没事在院子里玩,妈妈来到我们的面前说:“你们没事把院里的石头捡捡。”我和妹妹都不想去干活,妈妈说:“捡一个小时给10元钱。”10元钱对于我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我们高兴地答应了。我们开始装模作样的捡,心里想着反正一个小时到了,钱就会到手,管它捡不捡得完呢。时间很快就过去半个小时了,我们没捡多少。就在这时看到了妈妈满头大汗。正在奋力的将石头装在担子里,然后一担一担的挑到院子外。妈妈迎着太阳,迈着大步,汗珠顺着脸直往下淌,脸上还带着笑容。在妈妈那里,似乎劳动就是一种快乐。看到这,我惭愧极了,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对不起日夜操劳的父母。每天有事没事跟他们唱反调,叫我们做点事就牢骚满腹,在学校读书,还以为自己是天下最苦的人。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我都清楚地记得。

补写: 因为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更深含义。父母之恩是山涧的一泓清泉,让你永远清凉。是暖暖的太阳,温暖照射着你。

三、写作指导

揭示规律

(一)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思想。“叙”的是记录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议”是体悟事中“情”、发现事中“趣”、提炼事中“悟”、探究事中“意”、阐发事中“理”。

练习:下面这段话中的议论有毛病,请先指出毛病,再做修改。

雨,尽情地下着。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象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我到了她眼前,她眼泪汪汪的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看到我时的那种目光。那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目光,那是母亲眼里特有的光华。

结尾的议论空洞,不具体。

修改: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无限的关爱。

四、课堂小结: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二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五、写作文题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不是曾经让你受到过触动?比如,一次顺利的或失败的考试,一次故地重游,偶遇一个经久难忘的人„„试自拟标题,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穿插一些议论。不少于600字。

六、方法引导

在叙述、描写之外,有时还需要我们发表一点恰当的议论,也就是在作文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记叙文中的议论,可以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主题更显豁。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粲然生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1.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 ①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②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③呼应法。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④穿插法。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

2.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主要有三种:①是先议后叙。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然后引出正文。

②是夹叙夹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贯穿始终。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文章的说理性。③是先叙后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

3.需要注意的是:①文章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只语的议论。②议论属直接说理(叙述、描写属间接说理),因此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语言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③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佳作欣赏】

登华山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颗珍藏的宝石。它时时闪烁着光芒,激励我、鞭策我。这就是我第一次成功站在华山之巅。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登华山。当我站在山脚下,仰望华山。那巍峨高耸的山峰如把把利剑直插云霄,仿佛已触碰到了玉帝的天宫。山间松柏苍翠,云雾缭绕,弯弯的山道随着山势消失在雾霭深处。天空中不时有几只可爱的山雀掠过,啾啾的鸣叫声随着山风逐渐远去。这美丽的景色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登上山顶,一览华山的壮美。

开始向山上走。此时的山势平缓,走起来挺轻松。我一边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一边欣赏着两边的山景,踏着轻快的脚步向前走着,时不时的还停下来留个影,喝喝水,好不惬意。

可是好景不长。山越来越高,台阶越来越陡。随着山势,树木也渐渐稀少。正午的骄阳如火一般烤着山道,突兀的山峰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此时的我失去了刚才的潇洒,汗流浃背,腿也酸痛起来。我抬头望望远在云端的峰顶,心中涌起一股畏难的情绪。不禁脱口说道:“唉!这要爬到什么时候呀!”说着,就一屁股坐在了路边的岩石上。嘴里念叨着:“不走了,不爬了,太累了!”爸爸妈妈哄我没用,鼓励我也没用。我就赖着不走了。

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从下面爬了上来。满头大汗,喘着粗气。嘴里还不停说着:“加油,加油!”给自己鼓劲。当他从我身边爬过去的时候,还冲我噘噘嘴,斜斜眼。仿佛看透我是个胆小鬼。“人家比你小,都不怕。你一定能爬上去。”妈妈又鼓励我。我没吱声,低着头看着脚尖。此时耳机里传出周杰伦的《千山万水》:“有目标就不累,跟着我超越„„”对,有目标就不累!我咬紧牙关,向着那山顶攀登。

我要超越自己。

爬过千尺幢,穿过白尺峡,越过苍龙岭,攀上金锁关。到了,到了!南峰近在咫尺了!最后两级,我一步跨了上去,把华山踩在了脚下。

第一次站在华山之巅感觉真好。成就感、自豪感顿时在我心头升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着眼前浩瀚的云海,它不停地翻卷、堆叠。一会儿如万马奔腾,一会儿如波涛汹涌。这云涛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我的心灵。想想刚才怯懦的我,如果没有继续攀登,怎能感受到这第一次的成功,怎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色。

我为我没有畏难而庆幸,我为我战胜自己,成功登顶而自豪。迎着凉爽的山风,“荡胸生豪气”。我的第一次成功登顶华山的经历,定会伴随着我的成长走下去。

篇6:作文讲评课

这节课是作文讲评课, 同学们发现她今天特别严肃。

“太可恶了, 竟然有人骂我是怪物。”

大家都惊呆了, 谁吃了豹子胆, 竟敢骂老师?同学们面面相觑。

同桌轻声对我说:“我看到吴丽娟写老师的坏话了, 肯定是她。”“我也写了, 不过我是说她上课从来不接电话, 没有骂她。”

丁老师打开一本作文本, 高声地读起来。

天哪, 作文是我写的!我没骂老师啊!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 好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丁老师抑扬顿挫地念道:“3米多长的大腿上穿着一双运动鞋……”

老师顿时停了下来,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笑了起来:“1米长

的腿就已经不得了, 3米长不就成巨人了吗?”说完她更严肃地继续念着:“上室外课时, 丁老师穿着3厘米长的运动鞋挺神气的……”“现在不是巨人了, 用脚趾穿鞋, 是怪物哇!怎么神气?”

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 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大家说, 从内容看这篇作文怎样?”

“好。”全班异口同声回答。

老师微笑着说:“请把米和厘米搞清楚。老师就是正常人了。”

“哈哈!”同学们又笑起来。

我也笑了。谢谢老师, 直到下课, 她都没有说出“骂”她的那个人是我。

上一篇:手机被收检讨书「简短」下一篇:新时代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