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方法

2024-06-28

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方法(精选6篇)

篇1: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方法

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

一、做好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工作的基础

1、要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指导意见,深入地理解其含义。调解的原则是合法、自愿,作为调解员,只有熟知相关劳动法律,才能使调解工作沿着合法方向进行,如自身对相关劳动法律都不懂,则很难为当事人提出合法可行的调解方案,也无法应对当事人的无理要求。

2、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以便在调解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当事人的心理诉求。

二、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步骤

1、吃透案情、摸清双方情况,决定调解方法。调解员收到案件后要认真研究案情,对案件处理结果作出合理预判,根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诉辩及其提供的相关证据,分析当事人的诉讼心态、诉讼原因和目的;同时,可通过询问等方式,了解纠纷的性质、起因和经过,了解双方当事人的个性特点、品质、背景和代理人的情况,找准当事人争议的误区和症结,据此确定大致的调解努力方向,这样开展调解工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2、抓住调解时机、开展调解工作。调解绝对不是简单地和稀泥,也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分析案情、诠释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后,指出诉讼双方的是非责任,使双方内心明确诉讼预期。因此,一定要与当事人多沟通,主要是电话、面谈,多做电话记录、调解笔录,及时掌握当事人心理诉求变化,抓住机会开展调解工作。

三、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方法

在调解过程中,我首先告诉双方当事人,不是他们中的任一方提出要调解,是法庭提议你们双方和解,打消一方以另一方提议调解为由,漫天要价的心理;其次,调解是双赢的解决争议的方法,所以需要互谅互让,不可能只有一方得到好处,用人单位愿意调解,快速付款,劳动者节省了时间成本,理应在金额上作一定让步。

我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运用的调解技巧有如下几种:

1、建立信任法

与当事人要平等沟通,不要居高临下,更不要马上否定对方的意见,当事人提出过高的调解金额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当事人的情况,与之分析利弊。坚持平等沟通,要耐心倾听,不急于表态,更不要动辄训斥,不要让当事人认为调解员在逼迫调解,要让当事人感到被尊重、被重视。同时,要进行换位引导。纠纷双方往往都存在着过错和无过错的因素,必须对无过错的方面予以肯定,消除当事人的戒备心理,增强其信任感。同时,转换角度,站在当事人角度为其分析利弊,让当事人感到调解员是在为他着想。创造和谐的调解气氛,在调解时,千万不能让当事人觉得是调解员在要求他们作出让步以达到对方的要求,更要让当事人明白,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其实是一种双赢或多赢。

2、趁热打铁法

3、冷处理法

4、解释法律调解法,劳动者往往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我们调解员对涉案法律、法规进行准确的解说,让劳动者明白,取消一些不合理的诉求。例如,我在调解一件劳动争议案中,发现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24个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我就可以拿出《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的规定,指出: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即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最多只能要求十一个月。他看了以后,当时就笑了,取消了其它13个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并在十一个月工资差额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让步后,与用人单位达成和解。

5、案例提示调解法

对有些当事人,仅凭口头说服动员,效果不明显时,我们运用调解成功的相似案例,以案说法进行剖析,让双方当事人结合案例,对争议重新思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有时也采用已经裁决的典型案例进行认真的剖析,让当事人加深对裁决后果和成本的认识,促使当事人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调解方式解决争议。此外,对一些争议比较的问题,法律规定得并不是非常清楚,这时也需要我们用相关判例来说服当事人,取消一些不合理的诉求。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6、背靠背法

这是一种先背靠背,后面对面的调解方法。在掌握案情、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先分别做双方的工作,待双方当事人情绪稳定、调解意见和要求基本接近时,再把双方叫到一块面对面地做工作。这样做,能有效避免吵闹而导致的矛盾激化的情况发生,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几乎每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双方当事人均有可能存在过错,因而也就都存在一定的诉讼风险,比如证据的瑕疵、双方过错大小等等,这些都是诉讼调解工作可以充分运用的“砝码”。在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背靠背式的调解时,分别将各自的过错程度、诉讼风险进行有针 2

对性的放大,进而诉讼将双方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估计”不确定化,以提升其参与调解、接受调解方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叠加法

我们中国人都有迷信官的情结,你官越大,你说话当事人就越相信你,如你调解不下,你可以请领导出面,再不行,可请更大的领导出面调解。

8、面子法

对于一些有身份的当事人,如企业高管、有一定名望的用人单位,可用此方法。调解协议内容、形式均注意采用能维持他们面子的办法。

9、反向借力法

即借助当事人熟人、亲属的帮助,寻求矛盾纠纷的症结,说服其进行和解,从而及时解决纷争。

篇2: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方法

因受经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劳动纠纷频繁发生,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大幅上升,“一裁两审”的处理程序繁琐,而劳动法律法规尚不十分完善,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面临各种现实因素的挑战,比起其他类型的案件,劳动争议以调解方式结案意义更大,也更具社会效果。然而,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不高,调解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交流调解经验,推动调解工作更好开展,笔者简单介绍劳动争议案件调解过程中的几个方法。

一、注意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调解工作,就是做思想工作,做解释说服工作,更应该了解调解对象的情况,结合具体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调解人员应该在案件处理时就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大概了解,案件发生后更应该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在案件调解过程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有企业的性质、所属的行业、规模、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员的性格特点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对于还没有请代理人的案件,如果是小企业,则可以明确告知调解简单便捷,可以省去昂贵的律师和执行费用;如果是大企业,它们对成本看得不太重要,则要告诉他如果不接受调解,判决败诉会影响声誉,甚至可能引起羊群效应,应较大的企业更看重声誉。第二,代理人如果是律师,则对案件本身的是非对错不必做过多的解释,而应该从诉讼期间长短、诉讼外执行、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利弊;代理人如果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或者其他普通公民,则要通过解释法律,尽可能多地把案件可能败诉的风险告知一方。第三,劳动者如果是息事宁人的,应该重点做好用人单位的工作,劳动者如果得寸进尺的,提出建议方案要斩钉截铁,甚至可以干脆明了。第四,已经又找到工作的劳动者可能更理性,也愿意作出更多让步。没有找到工作的劳动者可能更加偏激,甚至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来要求自己的权益,这类案件调解的重点则应该放在用人单位上。第五,年轻的律师容易谈出一方当事人的真实要求,对他们应该更加坦城地分析利害;年纪大的一些代理人或者当事人,则显得有些老成,怎么试探都不愿说出方案,对这些人应该注重斗智斗勇,沉着应对,不要轻易表态。

二、要注意掌握调解的“火候”

调解人员要善于判决形势,把握尺度,营造氛围,选择时机,适实调整策略。第一,在当事人处于严重对立,双方在互相揭短、指责时,调解人员要注意缓解当事人的情绪,否则非但不可能调解达成协议,反而会出现矛盾激化的情况。调节员首先要缓解、调节当事人的情绪,使双方坐得下来,在心平气和的理智状态下接受调解,不要在这个时候提方案。第二,有的情况下调解中的小冲突也有利于对方的妥协,调解人员一定要把握这样的“火候”。如在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时一方情绪激动地离开调解现场,这时调解人员可以借用这种行为对对方当事人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行说服,从而使另一方妥协,顺利越过调解的障碍,这是“冲突”在调解中发挥的作用。所以,调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一方对另一方单独和谈的要求予以明确拒绝,增加另一方的心理压力,以此作为调解让步的筹码。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事人事先知道自己对纠纷的是非责任及应承担的后果,但出于对调解的高期望,固执己见或者抱着其他非常之念,也不愿接受这一事实,总幻想调解对自己有利。在这种情况,调解人要冷静分析,掌握好时机,在分清是非责任后,明确告知他们各种利害关系,防止他们有不合理的心理预期,以案件的尽快调解创造条件。上述几种方式,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运用,准确把握“火候”,否则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三、调解者要进行利益分析

很多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说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争口气。但怎样才能出口气?你判他赢,判对方给钱,他那口气就出了,所以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并不是很庸俗的说法,其实道理很简单,调解就是在平衡一种利益关系,以使双方当事人接受一种利益安排。所以调解人员对争议的当事人最好不要讲大道理,不要故弄玄虚,而是要讲实在话。

个别同志调解时,对当事人来一段开场白,强调调解的好处就是本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精神,也符合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家各让一步海阔天空,调解以后大家见面还可以打招呼,不至于成为陌路人,只有调解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等等。所有这些空话套话,当事人一听就反感。劳动争议纠纷当事人提起诉讼大多是出于逐利的动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调解人员一定要避免讲这些大道理,而应该紧紧围绕双方的利益需求来论述。如劳动者一方往往对解决纠纷的时间和成本比较敏感,希望问题尽快处理,而用人企业占据主动地位,则不愿轻易满足劳动者的诉求,更多倾向于用尽法律程序,但是企业担心示范效应会给企业今后管理带来不利影响,更偏向与软处理。

进行利益分析时,对不熟悉法律规定的当事人,要向其分析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在宣传法律时要注意采用“先扬后抑”方法,先肯定当事人的主张权利行为,然后对其要求中不合法、不合理的部分再运用法律规范进行否定。分析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不能进行简单的说教、照本宣科,而必须采用充分说理的方法,结合案件认真全面地向当事人讲解有关法律政策规定,把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法律后果与当事人的生活联系起来,由近到远,从浅到深。对于知道法律规定对自己有利的当事人,则要围绕具体的处理结果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利弊分析,如果劳动者很清楚自己会赢得这个官司不愿轻易作出让步,这时我们就要明确告知其执行中的风险。

进行利益分析时,一要尽可能在调解中了解事实的来龙去脉,力争在事实方面达成共识,减少分歧;二要结合法律有关规定,告知和提示当事人对类似案件法院的处理结果,引导当事人建立正确的法律预期,避免滥用诉权,要向当事人对事实、法律可能存在的错误理解做好释法说理工作,降低或避免过高的不实际的诉求;三要根据双方情况,引导当事人和解或提出和解方案供当事人采纳。

四、调解者要善于摸清双方的“底线”

在接触当事人的初期,调解人要察言观色,尽可能多地占有、收集与调解相关的事实、数据等信息,并对调解中可能出现的“价码”取舍及时作出评估,摸清双方的调解思路和真正“底线”,寻找调解的最佳切入点,才能因势利导,达到调解的目的。调解过程中一方总是急于了解对方当事人的“底线”以及调解的态度,而出价总是故意把“出价”叫高,应价方则总是把“应价”压低。这时,调解员要从具体案情和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中,分析双方的“价码”,对其中合理部分予以采纳。一般而言,要先摸清有理、占主导地位一方的底线,然后,把价位抬高一点以留有让步的余地。在同对方当事人分析利害关系时,要明确告诉他调解只能在更高的价位上进行,对方因理亏缺少主导性而对调解人员提出的方案更容易接受。

篇3:商事案件中调解的实务状况分析

一、调解的渊源和历史发展

众所周知,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中, 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思想, 特别是儒家的法律文化, 是一种“无讼”的世界, 追求的也是“无讼”的和谐观。孔子云:听讼, 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在孔子眼中, 无讼师一种在崇尚自然、情理、自治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调解正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追求自然秩序和谐的理想, 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以和为贵”, 对于古代诉讼纠纷中的处理方式中, 调纷止争, 注定在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中, 以调解来解决纠纷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调解的方式多种多样, 依主持者身份的不同, 可分为民间自行调解、宗族调解、乡治调解和州府调解等几种形式。[1]

早在西周时期, 我国就有了调解制度的记载。据《周礼地官》记载, 西周设有“调人”这一官职, 其职能是“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 专门复杂调解事务。[2]秦汉王朝承袭西周、春秋战国各时期的传统规定, 继续“以两造禁民讼”。[3]统治者在职权设置方面让调解落到实处, 秦朝统治时期设“乡啬夫”一职以听讼, 负有调解息讼的责任, 在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如乡、亭、里, 虽然没有审判权, 但可以调解民事争颂。[4]隋唐时期, 一些退休离职的官员, 充当了调解员之角。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威望和良好的信誉, 百姓对他们很是信赖, 往往不会去官府来诉讼, 而是直接找他们来进行调解, 说明了息讼和善调的风气。宋朝时, 调解有了明确的规定, 调解正好具有这样的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共处的功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 调解在宋朝被称为“和对”。[5]元朝更有人提出处理民事争议“宜徐不宜亟, 宜宽不宜猛, 徐则或悟其非, 猛则益滋其恶, 下其里中开喻之, 斯得休矣”的策略, 对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应先以理喻之, 次而以法治之, 并将调解息讼作为为官的一种政绩。[6]调解在明朝被称为“调处”, 包括民间调处和官府调处, 明朝还设有“申明庭”, 要进行民事纠纷, 必须先要进行民间调解。至清朝时, 儒家文化与法制的相融和一直延续, “息讼”、“无讼”成为了上至统治者的领导, 下至老百姓的选择, 调解制度也日趋制度化和完善化。由此可见, 我国的调解制度根深蒂固, 调解意识也是自古就渗透到百姓的诉讼当中, 并一直延续下来, 不断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 无论对于国外还是我国, 调解均是一项重要诉讼解决纠纷方式。且近年来, 在建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 我国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诉讼调解, 亦称法院调解或司法调解, 即民事诉讼中的调解, 是指当事人双方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 就民事权益争议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 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调解达成的调解书具有着与判决书一样的效力, 均可以进入执行程序执行。商事纠纷案件是指平等主体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在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事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主体是指依商事法规定参加商事活动, 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商行为, 即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的营业性的行为。因此商人固有的追求利益目的和商行为固有的个性决定了商事纠纷具有了不同于一般民事纠纷的特点。

二、商事案件中运用调解的独特性分析

(一) 商事案件中主体的独特

商事案件纠纷涉及的主体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商人从事商事交易要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经济效益, 即营利。商人追求利益,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承认并保障商人追求利益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要求。当商人因为他人损害自己的利益行为而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损, 此时作为一个经济人, 商人大部分会拿起法律武器,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他人危害。商人提起诉讼, 这一诉讼就是商事案件。调解在商事诉讼中不仅发挥着寻求和谐和公平的效果, 其更追求自由和效率。调解成功意味着商主体的原被告均达到其目的, 如果调解不成, 打不成合议, 原被告更愿意通过理性的, 强制性的法院判决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商事主体打官司一般是“求财不求气”, 如果法院调解协议他们能达成合议, 商事主体是很愿意调解的。

(二) 商事案件的独特专业性

正是因为商事案件在诉讼中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方面, 并且现代化商事行为分工也越来越专业, 越来越细化。现代商法根据各种上市行为在市场上的功能进一步细分为:制造商、销售商、证券商、期货商、租赁商、信托商、担保商、保险商、广告商、代理商、咨询商以及其它各种服务商。[7]这些商事行为的细分, 就要求法院在进行调解时针对不同案件所涉及的不同商行为运用不同及灵活的调解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商行为涉及到各个行业, 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如果法院在调解的时候, 抓住商事案件这一特点, 在调解之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了解商事案件的专业知识, 这样便于在调解中发挥效用, 灵活运用调解策略。

(三) 商事案件的数量较大, 并呈复杂多样性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一方面由于当事人诉讼觉悟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运用法律来解决纠纷;一方面由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市场越来越发达, 商事主体在市场中活动频繁, 其参与市场活动的机会越多, 就意味着风险就会越大, 由此产生的纠纷自然就会很多, 所以近年来, 法院所立的商事案件也成不断上升的状态, 并且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众多。保险、证券、票据、期货、企业改制、破产和公司诉讼等案件, 在民商事案件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这些案件大多属于疑难、复杂的案件, 政策性强, 法律适用难, 我国法律有些规定还不健全, 仍存在漏洞或者缺陷, 审理这些案件, 对于法院来说较难判决, 如果运用了调解, 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合议, 对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来说, 是一件极有利之事。

三、商事案件的调解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司法实务中商事案件的调解情况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调解若干规定》的规定, 调解贯穿于诉讼始终, 人民法院对受理的第一审、第二审和再审民事案件, 可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 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随着人民法院收案数量的增加, 机械性的判决使得信访压力相应增大。国外ADR运动的兴起也让我们得到有益启示, 各地法院在积极地尝试各种调解模式。诉前调解就是其中一种模式, 上海许多法院就实施了由立案庭的法官先进行调解, 开始在立案庭推行诉前调解制度, 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予以固定。在当事人递交诉状后、法院正式受理前, 立案庭立案合议庭法官根据纠纷性质、胜诉的可能性以及执行难度等情况, 告知当事人进行诉讼的风险及成本并询问当事人意见, 在取得当事人同意后再与对方当事人进行沟通调解, 不因追求调解率而强制调解、违法调解;同时法院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严格审查, 防止当事人利用调解恶意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司法实务中, 民事案件调解与商事案件调解的成功率是有所区别的, 民事案件的调解成功率远远高于商事案件。然后案件进入一审程序, 法官在庭审中进行调解, 其调解成功率仍是较低。

(二) 司法实务中商事案件中的调解情况的原因分析

根据商事案件纠纷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与普通民事纠纷相比, 商事案件的调解成功率较低, 调解难度较大, 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 公告案件较多, 被告找不到, 下落不明。

商事案件的商主体很多是公司、企事业单位, 如果被告是公司、企事业单位, 其公司已倒闭或者已被吊销营业执照, 原告公司在庭审前均未察觉, 或者虽然察觉但是莫可奈何, 再起诉至法院, 就会导致被告送达不了, 案件称为公告案件, 案件无法进行调解。

2. 当事人自身经营状况影响调解情况。

在审判实践中, 由于企业经营不善, 无力承担债权人的债务, 被债权人告上法庭, 这种情况在实践中经常出现, 所以就算被告有心调解, 也是有心无力, 而原告也因为多次追要, 已产生厌倦心理, 被告又立马拿不出钱款来还与原告。因此, 原告往往为了防止被告利用调解来拖延还款实践, 又怕被告在审判后一走了知, 到时候什么都拿不到, 原告一般都不愿调解, 要求法院进行判决, 不愿在调解上花时间与精力进行协商。而且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出于向自己的上级给与一个尽快地答复, 也会不愿调解, 尽快得到判决书进行执行。

3. 案件争议较大, 双方态度强硬, 无法达成和解。

还有些商事案件, 涉及数额往往较大, 案件争议过大, 双方态度均很强硬, 对对方情绪的抵触很大, 这样法官们在进行调解的时候, 双方比较难达成合意。

4. 财产保全与否影响调解成功与否。

财产保全是原告为了防止将来做出的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时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财产保全。如果财产保全的结果是肯定的, 被告的帐户内资金被冻结, 或者其它财产被查封, 一方面原告就拥有了一定的期待权, 心里就有底, 诉讼后能实际拿到钱款;一方面被告的财产被保全起来, 既影响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 又影响其在市场上的商业信誉, 所以在案件审理中原被告较难在法官的调解下达成调解协议, 反之, 如果财产保全没有成功, 原被告对调解都不会有太大的希望, 会希望通过法院判决来解决纠纷。

5. 律师在背后起一定反作用。

由于商事案件的专业性和涉及法Finance (CumulativetyNO.462) 律关系复杂性, 商主体往往会聘请律师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一方面可节约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一方面也避免自己在诉讼中由于对法律的了解不全错失了让自己胜诉的机会。所以商事案件中律师很重要, 其对案件的调解成功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有些律师作为代理人, 只享有一般代理权的权限, 而调解是属于特殊代理权的范围, 所以其要同意调解, 还需要回去征求案件当事人的意见, 而在这个过程中, 就会发生很多变数, 调解的成功率就很难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商事案件涉及的数额较大, 这个数额和律师的收入是有关系的, 判决的数额越多律师最后拿到的酬劳就会越多。而调解往往是原被告双方均做出让步, 因此原告需要做出一定的利益牺牲才能得到调解成功, 而这个放弃就导致了律师费用的减少, 所以律师在案件调解中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所得, 不愿与被告进行调解, 也会想方设法说服自己的当事人不要调解。所以律师在当事人背后所起的作用也是影响商事案件调解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司法建议和改革措施

商事案件作为法院受理案件的一大来源, 对商事案件的处理对于诉讼很重要, 而法院调解的方法和策略对商事案件的圆满处理, 得到原被告双方的满意极其重要。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的调解制度, 通过借鉴和移植, 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民实际情况, 为了能够自如的应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案件, 法院调解制度应该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下面笔者总结出几条司法建议和改革措施, 希望我国法院的调解制度在商事案件中使调解发挥重大作用, 有效率和公平和谐的解决商事纠纷。

(一) 把握商事案件的特点, 灵活运用调解方法和策略

根据本文中上述分析, 法官在调解的时候应当充分的了解商事案件诉讼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 灵活运用调解方法。例如:使用设身处地法, 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要明确知道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情况以及案件事实, 一方面要保持司法中立, 一方面又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想一想, 商事案件的主体是商主体, 其在市场中参与商业活动, 最大的目的也是最终极的目的即是利益最大化, 其不是为了诉讼而诉讼, 是为了利而进行诉讼, 所以办案法官要站在这个角度上, 不仅对案件进行全面通透了解, 还要了解双方当事人打官司“求得是什么”, 要知道打官司的当事人是“商人”。如果遇到调解陷入僵局的情况下, 分别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因为商事案件涉及利益较大, 在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 可能当事人双方谈得时候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调解陷入僵局。此时法官在法庭中可以让其中一方先出去, 对另一方单独进行探后, 这样既可以缓和现场气氛, 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又可以与当事人深谈, 让当事人说出为何不同意对方的调解意见, 因为没有其中一方在场的情况下, 另一方就有可能与法官说出其不同意对方调解意见的原因,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法官在了解之后, 便于及时调解自己的调解策略。

(二) 既要尊重调解自愿与合法, 不能强迫当事人, 又要防止久调不决, 使得调解拖延

调解虽然有着迅速、便利的解决纠纷的优势, 但是我国民诉法规定必须要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进行, 不能强迫当事人, 法官不能为了追求调解率给当事人施加压力, 让当事人迫于无奈达成调解协议, 这样做就失去了调解的真正意义了。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当事人利用调解制度这一手段, 无故拖延时间, 法官如果在调解中任由此中情况发生的话, 势必会使另一方当事人认为法院偏向于其拖延方, 对法院失去信任, 不愿调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及时判决, 不要造成久调不决。

(三) 创新调解衔接机制, 着力减少涉诉信访案件数量

法院要积极地创新调解衔接机制, 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解决纠纷机制。例如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等非俗的调解组织之间的联系, 使得诉讼调解与外部调解结合, 包括设立专门的调解室、设立调解衔接工作站点, 选聘专门的调解员来进行接待和工作, 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一些重大疑难的商事案件或者涉及金额较大或法律关系较复杂的案件, 可由庭长、分管院长或院长介入案件中来, 进行调解, 一方面显示了法院对案件的重视, 一方面当事人可能从心理上看领导出面, 关心自己的事情, 可能对调解态度较好, 可以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四) 要善于总结调解方法, 不断提高法官自己的调解方法和技巧

法院里一些年轻法官, 办案经验较浅, 可能对于一些商事案件的特点把握的不够精准, 在组织调解的时候经验不足, 可能在对原被告当事人进行调解的时候就没有运用自如, 使得调解不能成功。所以法院可以组织相关人员, 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 对一些办案年数较高, 经验较丰富的法官, 尤其是在案件调解上成功率较高的法官, 可以让他们做专门的讲座, 或者作为培训老师对年轻法官进行培训, 或者对他们进行访问做调查, 将他们的调解技巧和经验编写出来, 发与其它法官来去学习和运用。另外法官还不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 例如心理学, 要懂得揣摩当事人心中所想, 能随机应变的变幻调解方法和技巧来达到调解成功。

摘要: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发展, 调解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在经济活动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 经济纠纷也逐渐增多, 商事案件纠纷也逐渐增多, 调解制度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法, 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商事纠纷的调解中, 调解制度可分为人民调解制度、法院调解制度、商事调解制度, 本文笔者主要探讨法院在商事审判案件中运用调解方法和调解策略, 即讨论法院调解制度, 其对于商事案件的处理实务状况分析。

关键词:调解,实务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志先.诉讼调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23—24.

[2]许东伟.浅析我国古代调解制度[J].商业文化, 2011 (5) .

[3]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6.

[4]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6.

[5]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7.

[6]宋朝武.调解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36.

篇4: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方法

一、当事人本人是否到庭,由委托代理人参与调解的,其特别授权是否真实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3条的规定,法院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双方当事人原则上都应出庭,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解,但必要时可以分别对双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当事人不能出庭而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调解的,必须有当事人的特别授权。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调解,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

如张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张某申诉说,律师给法院出具的授权委托书上签名不是其亲笔签写,开庭调解时他本人被安排在旁听庭上不让发言,民事调解书也未体现出他对后期治疗费的主张。检察机关经审查查明,张某案中,在当事人已经到庭的情况下,法院调解未征求其意见,未让其在调解笔录上签字,而依据当事人已提出异议的授权委托书让律师代为参加调解,事后达成的协议内容也违背了当事人本人意愿,故法院调解活动违背了调解自愿原则。

二、诉争标的物是否为共有物,标的物为共有物的调解案件是否追加其他共有人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

如李某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李某持开发商为原告、其儿子为被告的民事调解书到检察机关申诉,反映诉争的房屋是其父子二人共同购买,该房屋购买后由其本人居住,该房出现质量问题后一直是其本人与开发商协商处理。但开发商起诉时只起诉了其儿子,法院也没有追加他本人为被告,他本人在本案整个诉讼和调解过程中始终未能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其子因经常到外地工作,对案件进展情况并不了解,民事调解书回避了当时诉争的维修问题。

检察机关经调查查明,房屋产权所有证记载该房屋所有权人为李某本人,而非其子,共有方式为按份共有。该房出现质量问题后一直是李某与开发商协商处理,多份协议书也均是李某签署,李某不仅是房屋共有人,而且是居住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第58条的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法院对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未通知参加诉讼,审判程序违法,调解违背自愿合法原则,经检察委员会研究,建议法院对该案重新审理。

三、调解书是否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代收人是否为当事人指定的人

前述张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中,民事调解书没有直接送达当事人张某本人,而是由委托代理人签收。张某是在调解书生效半年后,才知道自己的案子已经调解结案,经到法院索要调解书后才了解到调解书内容的。

因为调解应当自始至终贯彻自愿原则,对于调解书的送达,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作了特别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9条、第91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4条、第91条的规定,调解书应当送达当事人本人,不能强行送达,不适用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的方式,一般也不适用邮寄送达和有关单位转交。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张某和赵某不存在因故不能签收的情形,法院却让委托代理人签收调解书,没有将调解书送达当事人本人,调解书送达方式违反法律规定,应予依法监督纠正。

篇5:重视案件调解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多年来在调解仲裁法规股岗位上,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认识到注重调解对处理案件、平息劳动纠纷的重要性。在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协商、疏导、服务等多种办法,充分利用上级部门的指导作用和与各县市交流经验,整合工会、法制、经贸等部门力量共同参与办案。在程序上注重调解、积极干预、案后服务的方式方法,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依法签订调解协议解决争议,有效维护了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为构建我县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至2014年底共受理案件89件(涉及农民工案件67件),其中裁决19件,调解70件,调解结案率79%。2014年底办理环卫站22件案件经开庭在裁决前,因申请人有调解意愿,后经县领导组织召开协调会决定重新组织调解,最终仍有19件以调解方式结案。现就调解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耐心仔细倾听当事人诉求,熟悉案情及其调解意向,以案释法,促使双方当事人产生和解的愿望。目前,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人们对劳动法律法规认识逐步提升,用人单位的不规范用工造成劳动争议时有发生。而劳动仲裁工作面对的正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和相对强势的用人单位。作为办案人员,在面对劳动者时,耐 心仔细倾听其诉求,给其阐明其观点,宣泄对用人单位不满情绪的机会,继而分析判断其诉求,掌握案件基本情况和是否有先行调解意向,为下一步的调解工作打下基础。并根据其诉求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再介绍些报刊、杂志刊登的一些类似典型调解案例,以情动人、以案释法,引导当事人自觉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过激行为。最后让当事人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位置考虑同一问题,增进理解,进而达到当事人产生和解的愿望。

二、积极干预,掌握各个契机,促进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共识签订调解协议。

为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促进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我们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案情后,向双方当事人宣传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认真组织调解工作。把握与当事人接触沟通环节的每个契机,开庭前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化解纠纷,促进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共识签订调解协议。开庭时注重庭审调解工作,对一时调解不成的案件,找出调解不成功的原因,总结经验,避免因一时调解不成,失去信心和耐心。只要当事人仍存有一点点调解的意向,即使在庭后也不放弃调解的机会。例如,2014年我县李某诉花边厂工伤待遇案,在庭审时双方当事人都有意向调解,但最终因被申请人对申请人工伤伤残等级鉴定未经过单位同意自 行申请鉴定得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造成双方分歧太大,致使庭审调解不成功。庭后仍不放弃,与被申请人沟通,直接向法定代表人及其代理人宣传《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工伤伤残等级鉴定的程序不是心须经过用人单位同意才能做,主动找单位沟通解释政策后,双方当事人同意再次调解,最终达成协议解决了争议。

三、抓办案效率,注重结案后的服务工作。

通过调解结案,双方当事人在相互理解达成协议解决了争议。结案后关注协议的执行情况,做好案后服务工作,是达到最终平息纠纷的有效途径。例如,2014年我县陈某诉大乐矿业公司工伤待遇案,陈某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因公司不为其参加工伤保险,要求公司支付工伤六级伤残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就业补助金及未签订劳动合同支付的双倍工资,公司不同意支付双倍工资,经多次分别找双方解答政策后,双方的调解方案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达成了一次性支付14万元工伤待遇款的调解协议。后因厂方资金紧张,付款期限到未能支付给申请人,陈某心情急忿地找来,扬言说要找老乡去公司闹,该案已调解结案,可直接告知其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即可,但为了减少劳动者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及时联系到公司负责人,介绍申请人当前的状况和有可能造成的后果,取得了用人单位的理解后,最终四天后公司把款付清,我们也得到了申请人由衷的感激。

四、畅通农民工“绿色通道”,及时化解劳动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于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给予优先立案处理, 及早介入、快速办结,把争议化解在初始状态,保证农民工方便、快捷、高效地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2014年调解18件农民工案件就是通过这一渠道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例如,2014年6月处理的黄某诉我县某米业公司案,申请人是河池市农民工,因患病、非因工伤待遇申请仲裁。由于公司认为其是临时清洁工,未为其参加医疗保险,2014年初检查发现其患癌症,要求公司承担医疗待遇未果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接到该案件后,及时启动农民工案“绿色通道”程序,本着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一时间到公司了解案情,与公司沟通后,公司负责人非常配合,在组织调解时双方达成协议并同意三天内支付4万元医疗费给申请人的协议解决了争议,申请人得到及时进一步的治疗。

五、积极探索基层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带动基层调解组织开展工作。

目前,全县11个乡镇、象州工业园区和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粮食5个部门、38家企业已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为了使基层调解员熟悉业务,提高办案水平,做好“传帮带”工作,让他们协助参加在其管辖内发生的案件。例如,今年3月份,一乡镇中心校门卫因学校解除其劳动合 同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申请仲裁,立案后即分别发函教育局、乡镇劳动人事调解委员会分别给一名调解员协助参加办案,在教育、乡镇调解员的参与下,当天到学校办案,申请人就与学校达成调解协议,第二个工作日就把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基层调解员通过亲自参与办案,加深了政策法规的理解,为办案水平的提升积累了实践经验。

2015年4月8日

篇6:浅谈离婚案件调解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离婚案件调解的方法与技巧

在民事纠纷案件中,离婚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该类案件是一种发生概率高、存在面广、恶性转化快、连带问题多的特殊民事纠纷,不但涉及婚姻关系、子女、财产、以及债权债务问题,而且涉及的法律关系较多,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甚至会涉及、惊动当事人的亲友以及社会相关人员和部门。离婚案件的妥善解决与否,不但关系到法院的办案质量,也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生活和命运,更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因此,离婚案件的审理,一直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重点,是社会各界、各群众机关关心与注意的热点。本文拟就离婚案件的调解方法和技巧做粗浅的探讨。

一、离婚案件审理中调解方法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离婚案件所审理的结果,首先,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权益;其实,涉及双方子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第三,直接影响双方父母、亲人的生活。如父母赡养侍候等问题;第四,还有可能涉及双方的单位和朋友,如离婚后碰到生活上的问题,以及与朋友的债权债务问题等。审理离婚案件中,调解方法的得当于否,时机把握的是否到火候,对离婚的双方当事人、对社会意义非同一般。

第一,适当的调解方法可以消除夫妻双方的矛盾,促进相互的沟通,使双方重归于好,破镜重圆。有时离婚的一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时,只是因某些事对对方心生怨恨,咽不下一口气,非要闹个鱼死网破,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作为中间人从中调和,若调解方法把握适当,则很有可能使双方和好,通过调解,使双方当事人思想沟通,达到缓解、消除矛盾、相互谅解的目的,促使婚姻关系向和美方向发展。

第二,有利于避免矛盾激化,顺利达成离婚协议。调解不仅是和好案件所需要的,而且是离婚的案件所必须的手段。因为双方当事人离婚远不止涉及双方的婚姻关系,更涉及到子女、财产以及债权债务问题。正确、妥恰运用调解技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双方当事人冷静地面对这些问题,提出妥善解决办法,达成离婚协议,防止双方当事人矛盾激化,而使双方失去协商的基础。因为离婚案件一旦双方当事人不能诚意地进行协商,法院要运用判决来完全客观、公正地解决离婚案件是十分困难的。不管是子女问题、财产问题或者债权债务问题,一旦双方当事人产生争议,都不肯如实客观地陈述事实、提供证据,势必造成法院认证、判决的困难。并且法院要为此浪费更多的诉讼资源,也不利于案件顺利解决。因此,妥恰运用调解手段,能避免激发矛盾,有利于案件的顺利、妥善解决,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能把子女因离婚而造成的身心创伤降到最低。父母的离婚,无疑会给子女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打击,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子女应尽的义务(特别是未获抚养权一方)必将因矛盾的存在而大打折扣,如不支付抚养费。有的案件经判决后获抚养权一方甚至会要求子女与另一方断绝父(母)子关系,并拒绝对方探望,这些因素必将严重损害子女的身心健康。

第四,能最大程度的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离婚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关系与其他案件不同,双方并非“仇家”,而仅是因为感情破裂才导致离婚。因为调解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具体体现,一旦达成协议,双方当事人一般都会自动履行,并保证相安无事。有利于案件的执行。而判决离婚的案件,不管是财产、债权、债务或者是对子女承担抚养义务,因为非其自愿,并且如前所述,判决不可能绝对客观公正,那么,义务当事人就可能不履行或不主动履行判决内容,从而引起执行程序。这种执行程序的启动,社会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离婚案件中调解比判决通常更能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二、离婚案件调解的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应当及时判决。调解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又耐心的工作,因此,在调解活动中必须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客观公正原则。就是要实事求是的查明原因,公平合理的处理问题。调解方法与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调解不具有强制性,因此,离开了客观公正调解活动是无法进行的。

(二)平等原则。就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当事人之间存在着年龄、性别、职业身份、贫富等等差别,这些差别只能作为调解技巧加以选用,而不能作为评断是非曲直的依据加以引用。离开了平等就会有失公正。

(三)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就是对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要充分予以考虑。意愿是双方而不是单方。单方的意愿只有征得相对方同意后才能视为双方意愿。调解的最佳效果就是“化干戈为玉帛”,和好如初。自愿、合法原则应是离婚案件调解的基本原则,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则不应成为离婚案件调解的基本原则。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离婚案件的事实涉及面广,引起纠纷的原因较多,很难查清全部事实,分清所有是非。而且真的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对案件调解也是不利的。因为在查事实、分是非的过程中,当事人难免会回想不愉快的过去,揭视对方的不足、缺点。在事实查明、是非分清之后,当事人的感情裂痕会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大了,更不利于调解。再者,根据私权的处分原则,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有绝对的处分权,只要其自愿,并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在事实不清、是非未明的情况下,当事人有权就离婚案件的处理作出其意思表示,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的意愿只要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作为调解人没有理由加以拒绝。

三、调解离婚案件的方法与技巧

(一)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

调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把握好该环节,将案件分为庭前、诉中、诉后三个阶段,分阶段采用不同的调解原则,庭前准备阶段,我们要本着“模糊”原则,从节省诉讼资源,及时化解矛盾的角度积极进行调解,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为双方提供一个以情感人的谈判空间,使双方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这样就可使当事人减少收集证据、举证、质证等方面的投入,方便、快捷的解决纠纷,同时亦为双方今后生活中和睦相处,精诚合作奠定了基础,诉讼中,在案件事实基本查清时,我们要及时,全面的为当事人归纳争议的焦点,在分清是非、划清责任的前提下进行调解,这样可以避免当事人在案外因素上的无谓的争执,使当事人在认清形势下权衡利弊下进行调解,当然此时法院已可依法下判,但较之判决当事人如能达成协议,便更能接受结果,可从根本上杜绝当事人的上访、缠诉。庭审结束后,在未下判前亦可接受当事人的调解请求,如当事人能达互让则可省去执行程序,极大缓解执行的压力,降低当事人的诉累。总之,在调解和判决的适用上,我们要坚持在调解中查明案情,并随着案件事实和法律争议的逐步明确化,而提高和解的机率,奠定裁判的基础,从而使调解与判决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做好个案调解工作的基本思路

针对个案如何入手,怎样去作调解工作,可以按以下思路去进行:

1、审查。法官在接到案件后,应认真对其卷宗材料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找出案件争议的焦点,查看相关的法律资料,对双方的证据进行严格的审查。

2、倾听。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诉说,把他们想说、要说、该说的话让他们说完,不要怕麻烦,从而使法官在他们的诉说中找到问题症结,以便对症下药。

3、纷争。根据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诉讼主张及其所提举的证据确定其争议的焦点,找准其在诉讼中产生矛盾心理的根源所在,通过审理摸清其诉讼实质,挖掘和理顺他们心中的困惑。

4、讲法。通过审查及当事人的诉说,是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核心,亦根据法律的规定,给当事人讲明法律和政策,让他们知法明理,自觉分清是非所在。

5、揭示。就是把双方当事人的证据摆出来对具体案件进行全面客观的面对面的剖析,揭示其矛盾实质及其诉讼心理,使其抛弃非客观的诉讼杂念,端正其诉讼的目的。

6、化解。就是通过摆事实、明证据、讲法律,用法官的真诚和公心来帮助他们化解内心的矛盾、辩明是非曲直,解开他们的心里疙瘩,达成双方言合的目的。

(三)离婚案件调解和好的方法的技巧

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许离婚”。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离婚案件的审理,调解和好是必经的程序。而且调解和好,不管对当事人及子女、亲人或者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因此,一个法官,适当掌握调解和好技法是必要的。

1、冷处理法。冷处理法主要针对有的当事人提出离婚诉讼纯粹是负气行为,而其内心并不希望婚姻破裂的情况。这种当事人表现出的往往是情绪过于激动,急于倾诉心中的苦水,不断罗列对方的不是。仔细分析,这种当事人之所以激动、诉苦、并陈述对方的不是,是因为他仍在意双方的婚姻,仍在意对方,如果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当事人反而会更冷静、更灰心,甚至不愿讲太多的话。因此对于上述的当事人,法官只须静静地听其发泄、倾诉,等到他气消了,再进行调解,给个台阶,比如向对方赔个礼、道个歉等,往往很容易成功。而如果当事人正在气头上,法官不让其发泄、倾诉,而直接进行调解,往往会火上加油,适得其反,反而激化矛盾,导致调解不能。留给当事人适当的和好时间,不应急于下判,而应留给当事人的亲友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促其当事人和好;另一方面,双方当事人经过一段时间,其情绪稳定下来,更能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婚姻以及双方矛盾,从而改变初衷,主动和好。

2、回忆感情法:即回忆双方的美好感情,或一方对另一方恩爱和关照的情感事件。人的言行受其情感影响是很大的,许多夫妻在矛盾产生、激化后,往往总是忘记了双方恩爱的过去,忘记对方的好,总是捡不好听的话说,而一旦经旁人提醒,他就会重新、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爱人。法官可以鼓励当事人把谈恋爱时的那种心态表现出来重新挽回感情。这种方法,可以调动或激起夫妻之间的情感,屏弃一时怨恨,促使双方和好。

3、赔礼道歉法:即由过错方向无过错方赔礼道歉。法官在诉讼过程中鼓励主张和好的一方当事人在诉讼中敢于承认错误,并在诉讼过程中努力表现,改正缺点。由过错方向无过错方赔礼道歉,促使当事人认清自我、检讨自己。法官在赢得当事人信任的基础上,对当事人在婚姻关系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和不妥言行,以及对婚姻关系造成的危害。促使当事人认清自己的错误,并敢于正确面对,自我检讨。促使双方当事人和好。

4、子女或亲情连接法:即利用子女或父母等作为情感纽带,连接夫妻双方的感情。夫妻与子女、夫妻与父母,是一种双向亲情关系,可以对夫妻感情发挥调节或纽带作用激发当事人对子女的亲情,以挥子女在当事人婚姻关系上的纽带作用。子女在家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父母的心中更占据很大的位置。法官如能妥善利用这一因素,激发当事人对子女的亲情,对调解和好将起巨大的作用。

5、亲友或组织劝说法:利用当事人亲友或有关单位或组织的影响,形成浓厚的调和氛围。各当事人都有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也必定有一些比较亲近、知心的亲戚、朋友或工作单位的领导同事,这些人对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家庭成员。利用亲属、朋友,共同做和好工作,或者排除婚姻障碍。如解决婚姻中的分居住房等实际困难;有第三者的,则要斩断第三者,等等。这实际上是婚姻上的“综合治理”,更有利于和好。

6、比较优劣法:即将一方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比较,以便要求离婚者正确认识或对待不愿离婚者。这种方法,可以对不愿离婚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防止因对另一方的错误认识和判断而草率离婚。

7、打破幻想法:就是消除当事人不正当的离婚企图,打破再婚的幻想。在第三者插足或一方地位提高而喜新厌旧引起的离婚案件中,过错方往往富于幻想,构成他们的离婚目的就是与第三者结合。不打破他们的幻想,夫妻就不可能和好。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打破其幻想,审判人员除多做说服教育工作外,必要时对过错方得与其所属单位联系,采取一定的强有力的措施,将其与第三者分开。只有这样夫妻和好才有现实可能性。

(四)调解离婚的方法的技巧

法官在进行了多方努力进行调解后,如果仍有一方当事人坚决要求离婚,且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可以考虑调解离婚,如果能达成离婚协议,也比判决离婚的效果要好。因此,法官也要注意调解离婚的技法,尽量让应当判决离婚的当事人达成离婚协议。从调解离婚的内容看,主要是婚姻关系,子女抚养以及财产债权债务的处理。

1、婚姻关系。如果说调解和好是着重做好主张离婚当事人的工作的话,那么调解离婚则应着重做好不想离婚当事人(下称不离方)的思想工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1)帮助不离方分析对方的态度,使其明白对方态度已决,让其死心,而同意离婚;(2)让不离方看清其不同意离婚的后果;a、法院有可能判决离婚;b、即使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半年之后对方当事人仍可重新起诉离婚,只要对方态度坚决,法院最终还得判离婚;c、教育不离方当事人应尊重对方,以激将法培养其独立生活的勇气,让不离方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谁也无须依靠谁生活;d、让不离方认识到,如果调解离婚,对方有可能在离婚条件上适当让步,并且调解离婚对双方及子女都有好处;e、在自愿的基础上,让主张离婚一方做适当的让步,当然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界限。

2、子女抚养问题。子女抚养问题的调解,主要涉及子女由谁抚养和子女生活费、教育费的负担问题。法官首先应让双方当事人明白,离婚后,子女不管由谁抚养,仍是双方子女,双方对子女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子女的抚养要权有争议的话,应着重考虑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出发,并结合双方抚养能力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3、财产分割及债权债务的享有和承担。首先,法官应仔细调查,如实查明双方当事人的财产及债权债务情况,以免因遗漏而致日后产生纠纷。其次要考虑法律规定的一些原则,如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原则;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照顾经济收入少、谋生能力低的当事人。第三,双方当事人如果对财产及债权、债务的处理产生分歧,法官要让双方明白财产及债权债务均分的基本原则,以此来约束不讲理的一方当事人。

三、离婚案件中运用调解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认识到离婚案件审理中调解方法的重要性,因为离婚案件关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圆满地把离婚案件处理好因而显得格外重要,此时如果正确地适用这些调解方法很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何调解方法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东西,要根据离婚案件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能有的案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要把握好调解的时机,首先要树立调解应贯穿诉讼全过程的理念,在矛盾事实查清后可进行调解,在财产等其它情况查明后可进行调解,因案而异,因人而异。

(四)在调解过程中要做到离婚无伤,包括不因离婚伤害子女、不因离婚伤害对方、不因离婚伤害社会。尽量避免在影响子女学习或身心健康,应当以子女利益为最高原则,选择子女最能接受或最有利的方法处理,排除或减少离婚对子女的伤害。不因离婚伤害他方,包括精神伤害与物质伤害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把因离婚对另一方的感情伤害(精神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二是要把因离婚对另一方的经济损害(物质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特别是不能使另一方因离婚限于困境。不因离婚伤害社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不因离婚酿成社会矛盾,发生危及社会安宁的恶果;

2、不因离婚破坏社会公德,败坏社会风俗。

(五)要防止出现审判人员以压代调、以拖代调、以判代调等违反离婚案件当事人自愿原则的现象发生,不能使调解成为一种随意性很大的东西,丧失了其应有的公正性。例如,涉及案外第三人利益时,应特别注意不能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自尊与自信教案下一篇: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