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2024-06-24

旅游管理系统论文(精选6篇)

篇1: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提起旅游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国际旅游业。其实,国内旅游业也是旅游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毕业论文范文http://。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http://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繁荣本地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曾经是一个长期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却跃居汉中地区之首,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的县之一。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这几年南郑县新开辟了一个南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村寨农舍,过去多是低矮简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这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过去与经商无缘的农民,现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大财。1988年该镇储蓄达418万元,成了有名的万元户镇。旅游业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如欧美一些大部市、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等,旅游业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对从事国内旅游业的旅行社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个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档次提高一档,多购物一百元。通过工作,1992年上半年国内游客在沪逗留时间达2一3天。大部分住进了二星宾馆,少数还住进了三星宾馆,在沪购物人均达900元。如果进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过工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将会是上百亿的消费,这对上海商业、轻纺工业等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篇2: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3月,广西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结合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转型院校需面临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八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

(一)不出国学生毕业实习稳步开展,效果显著。,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与南宁朗悦酒店、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进行校企合作;同年11月,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不出国班25名学生前往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为扩大学生的实习选择面,系部教师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校外合作单位从最初2家增加到8家,如表1所示。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系部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安全承诺书》《管理系关于加强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补充决定》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

(二)企业类型偏向酒店管理方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能够一次性接收的实习生多,导致目前学校管理系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酒店方面,企业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三)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入度不足。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地长效合作。

目前,除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其他省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观澜湖每年会到相思湖学院来进行实习生的选拔,可顺便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此外,由于观澜湖集团与全国各大院校建立了较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更愿意与相思湖学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与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校企合作较难开展。首先,由于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劳动力,因此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每次能够大规模地接收10-30人的实习生;但是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表示,每个企业能够接收的实习岗位仅为3-5人。景区、旅行社一次性能接收实习生较少。其次,相思湖学院酒店实习基地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景区及旅行社,学生去景区、旅行社实习积极性不高。酒店实习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餐饮,每月能够提供1000-1800元不等的实习工资。景区方面,以伊岭岩、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伊岭岩讲解岗位能够提供包吃包住,但实习工资仅为600-800元;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只提供一顿午餐,不包住,实习工资500元;而旅行社更是不包吃不包住,第一个月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后期每月只有500-8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议

(一)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需要从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力争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根据相思湖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为解决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大力的调研及认证工作,目前系部初步已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11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4家――金紫荆酒店、万达文华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朗悦酒店;旅行社4家――康辉旅行社、南国旅行社、桃源旅行社、中青旅遨游旅行社;景区3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伊岭岩),区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深圳观澜湖、厦门日月谷),区外景区1家(万达电影乐园),共计14家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在校友调查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36.84%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8.01%认为本专业应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应该聘用更多的企业中高层领导担任相关课程的老师。

(三)实施“一课一讲座”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到学院上课,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时候会因为“上课课酬太低,企业人员无较多空余时间”等原因而无法实施。对此,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专业课“一课一讲座”的教学改革方案,采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一次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给学生做课程讲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行业的了解。在酒店餐饮管理课程中,曾邀请南宁沃顿酒店采购部经理给学生做讲座;酒店管理则邀请了深圳高尔夫球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一讲座”计划由上专业课的教师自行联系企业人员,自行安排讲座时间,主持讲座、负责企业人员相关接待工作,讲座时间以3个课时为计,课时费按照常规算给专业课教师,由学院来支付相关企业人员的讲座课酬费。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补贴了专业教师的劳务费,能够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该授课模式,学生也从中受益,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偶尔的一两次讲座还是可以办到,操作性强。

(四)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内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相思湖学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政策,拟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进修学习,超过一个月的,学院给予差旅补助。此外,系部应鼓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

(五)调整旅游管理学生实习观念,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如前所述,旅游管理方向的景区、旅行社两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能像酒店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福利待遇,导致之前与学校合作两年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实习基地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到该实习点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多跟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沟通解释,让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学生不选择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习点实习,那么校企合作的关系也无法更好地长远走下去。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合作科研的校企合作形式。旅游企业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发言权,在未来的校企合作形式上,应更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的形式,可以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其次,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篇3: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管理体制,管理特征

一、传统视角下世界各国不同旅游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的比较

1. 美国模式。

在欧美, 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挪威、日本等国, 都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其旅游发展模式特征如下。 (1) 旅游经济发展特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 相对生产总值高;旅游收入占商品总收入的5%~10%之间, 服务业总产值占在国内总产总值的50%以上, 所占比例高;国际旅游收支平衡, 旅游总产值小于旅游支出, 呈逆差。 (2) 旅游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的特点。在欧美国家, 旅游企业几乎全是私营或其股份以私营部门为主。旅游经营体制主要以大公司为主导, 小企业为基础, 半官方的旅游机构是旅游管理体制的主要机构, 行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管理职能主要是推销与政策的协调。

2. 西班牙模式。

在旅游发达国家地区, 也有另外一种模式, 不同于美国模式的—种, 这些国家包括瑞士、意大利、摩洛哥、墨西哥、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地区, 实行的是西班牙旅游管理模式。 (1) 国家地区的特征:这些国家, 靠近海洋, 要么就是与海洋相邻, 地理位置极具优势;而且发达的国民经济也相对占优势, 并且旅游资源独特, 极其丰富。 (2) 西班牙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特点。西班牙这些国家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 主要目标是大众市场, 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际旅游收支平衡。 (3) 旅游管理体制主要发展趋势:在旅游产品方面, 需要多样化;并且要注重旅游业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3. 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是针对相对不发达国家而言的旅游管理模式, 这些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坦桑尼业、卢旺达、冈比亚、不丹等国家相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低。 (1) 经济发展特征。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 服务业跟工业生产总值处于低下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420美元以下, 国民经济十分落后。 (2) 印度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特点。印度等不发达国家主要是依靠国营企业发挥着主要作用, 其旅游管理体制难以发挥作用, 主要是旅游规模远离客源国, 虽然有特殊的旅游资源, 但旅游业规模难以扩大, 旅游业经济发展落后。

4. 岛国模式。

岛国模式的国家如巴哈马、牙买加、巴巴多斯、塞浦路斯、马达加斯加、斐济、马尔代夫、多米尼加与海地等。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曾是西方某个国家殖民地, 人口较少, 国土面积也比较小。 (1) 经济发展特点。这些岛国经济处于中等水平, 有相对差异较大的经济状况。 (2) 岛国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充裕, 旅游业经济收入将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支柱。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岛国发展旅游经济是要付出代价的, 主要是破坏本国的文化和环境, 同时, 旅游经济的发展会使国家经济主体倾斜, 而且旅游收入的一大部分又漏出本国, 存在着很大的危机。

二、新视角下旅游业管理模式的实际比较

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旅游管理机构,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纵观世界, 不同国家会设置符合本国国情的旅游管理机构, 其主要依据就是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特点和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1.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历程中, 负责执行政府主体在本国旅游经济活动中的职能机构, 每个国家都会都成立这样的专门机构。

2.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类型。

一般来说, 与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等。另外, 还有一些国家采取非中央机构模式, 主要由私人企业经营, 政府不进行直接管理, 管理经费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拨款, 或由公司管理旅游业付管理经费。目前, 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 如伊拉克、爱尔兰等。

3.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特点。

从各国、各地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看, 大体有以下特点。 (1) 在欧洲和美洲地区, 旅游业通常由国家经济事务部或产业与贸易部掌管。 (2) 旅游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稳定性不够强。旅游管理部门变化频繁, 国家旅游局不断从一个政府部门向另一个政府部门转移。 (3) 东亚地区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有所提升。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 以及旅游经济功能的日益强大, 部分亚太地区国家提升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规格,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全球旅游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

4.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核心职能。

旅游统计数据的分析、数据收集、提供旅游信息、颁布旅游政策、定级旅游产品, 这些都是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核心职能。

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则和方式称之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它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1. 概括性。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括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原则和方式的高度理论概括和理论抽象, 反映了旅游产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要求和发展方向。

2. 相对稳定性。

相对稳定性来源于阶段性, 即在特定的阶段内, 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旦确立, 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应维持不变, 使其保持相对稳定, 以充分发挥该模式的功能, 获得相应的旅游经济效果。

3. 特指性。

特指性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应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模式, 以及历史发展进程和自然环境状况来确定。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大力改革, 我国旅游产业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 因此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根据我国旅游产业的关联性、综合性和边缘性, 综合这些特点, 分别建立全国旅游管理机构、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 结合自身特点, 使我国旅游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宏伟目标也能够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 2001 (03) .

篇4: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关键词]灾害旅游;旅游系统;灾害旅游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2-0091-06

地震、海啸、瘟疫、战争等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纪念物等。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这些遗留物产生了兴趣。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被灾害的“悲壮美”、“残缺美”和“自然美”所吸引。但是,由于传统伦理道德束缚,很多人不愿把旅游与灾害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灾害旅游至今也没有得到“正名”,同时造成众多价值较高的灾害旅游资源“闲置”,甚至被破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相关组织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广泛开展,灾害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福利和列侬(Foley&Lennon)、瓦伦(valene)、伯特伦(Bertram)、迪恩(Dean)、斯特兰奇和克姆帕斯(Strange&Kempa)、沃斯和哈特曼(Ashworth&Hartmann)、怀特和列侬(Wight&Lennon)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对灾害旅游的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经济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相比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引起足够重视。少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仅局限于旅游资源分类与开发等方面的探讨,研究方法多集中于定性描述。面对日益发展的灾害旅游,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践。因此,对灾害旅游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参考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灾害旅游和灾害旅游系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

一、灾害旅游内涵

(一)定义及特点

灾害(disaster)是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灾害两类。

灾害旅游(disaster tour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凡是以与灾害相关的事象为对象的旅游活动都是灾害旅游。狭义上,灾害旅游是指旅游者出于纪念、教育、探奇等目的而到灾害地,进行的以灾害过程、灾害遗址遗迹、灾害纪念物等与灾害有直接关系的事象为对象的旅游活动。本文所讨论的多指广义上的灾害旅游。

灾害旅游属于特种旅游,它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旅游目的的多样性。不同背景的旅游者到同一个旅游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灾害旅游也一样,旅游者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为了纪念、缅怀、爱国教育、休闲娱乐,也有可能完全是出于某种古怪的爱打听,甚至是窥阴癖。但多数旅游者的主要动机却是纪念、缅怀、教育和探险。

2旅游对象是与灾害相关的一切事象。灾害旅游的本质是对灾害文化的体验。而灾害文化的载体只能是与灾害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如灾害过程、灾害纪念物、灾害的纪念活动等。游客只有通过这些事物和现象才能感受和体验到灾害文化。

3旅游目的地是灾害相关事象的展现地。怀特和列侬(Wight&Lennon)从区位属性的角度,将灾害旅游的目的地分为灾害的发生地和纪念灾害的辅助地两类。其实,在灾害旅游活动中,灾害的模拟与演绎地也是开展灾害旅游的重要场所,如地震模拟实验室、灾害主题公园。因此,只要是灾害事象的展现地都有可能成为灾害旅游的目的地。

4游客思想上的参与性。灾害旅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游览,而是强调思想上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对灾害的反思、对受害者的缅怀、对抗灾减灾精神的弘扬、对灾害的科学认识等。由于是从思想上的深层次“参与”,因此灾害旅游给人们所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

5旅游活动的挑战性。虽然灾害旅游的对象大多数是灾害的结果、遗迹(遗址)、纪念物、模拟与演绎等非灾害过程,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要目睹一些残忍性和悲伤性的事象,如死亡、伤残。加之,灾害旅游地往往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而且某些导致灾变发生的因素还有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对于一些旅游者来说,灾害旅游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具有冒险、吃苦和忍耐精神。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旅游灾害与灾害旅游

旅游灾害(tourism disaster)和灾害旅游(disastertourism)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更进一步阐明灾害旅游的含义,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区分。

旅游灾害,广义上是指旅游现象中的一切灾害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灾害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灾害现象;狭义上,仅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事项,即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而给旅游活动中的游客、旅游企业、旅游资源等主体要素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与灾害旅游的区别具体如下:

(1)侧重点不同

“旅游灾害”是以“旅游”为限定词,“灾害”为核心词,侧重点在“灾害”,是灾害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灾害包括了灾害在旅游现象中的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狭义上的旅游灾害是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事象,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灾害的研究多属此类。而“灾害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灾害”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类,是广谱旅游灾害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2)研究重点不同

“旅游灾害”研究关注的重心是旅游过程中各种灾害发生的条件、机制、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对策,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赔偿等问题;而“灾害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灾害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灾害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灾害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及影响力等。

(3)研究目的不同

“旅游灾害”通过研究找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灾害事象的内部形成机理,制定出各种保障性的政策法规及其他防灾减灾措施,为“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灾害旅游”通过对灾害旅游系统研究,以便于正确认识灾害旅游系统的内部规律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灾害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提供指导。

(4)学科归属不同

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要素来看,“旅游灾害”和“灾害旅游”都广泛涉及旅游学、灾害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且均属于应用性的边缘学科。但“旅游灾害”的主体属于灾害学范畴,而“灾害旅游”的主体则属于旅游学范畴。

2死亡旅游、黑色旅游与灾害旅游

死亡旅游(thana tourism)是指出于缅怀、教育等目的,而到与死亡和灾难相关的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它的客体多与特定暴力死亡相关,如刑场、万人坑。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最早由福利和列侬(Foley&Lemon)于1996年提出,并在《黑色旅游:死亡与灾害的吸引力》(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一书中得到系统研究。它指完全地或部分地被现实的或象征性的面对死亡的动机所驱使的旅游活动。它是死亡旅游在内涵上的一个延展。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来看,黑色旅游可以划分为5类:第一类,见证公共的死亡;第二类,参观大规模的或者个人的死亡地,而这种死亡是以前发生的;第三类,访问死者的拘留处或纪念处;第四类,参观死者的遗物或象征性的纪念物,这些地点大都位于与死亡地毫无关系的地方;第五类,观赏对死亡的模拟与演绎。可见,黑色旅游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悲伤旅游(picf tourism)、大屠杀旅游(holocanst tourism)、公墓旅游(cemetery tourism)、监狱旅游(prison tourism)、战争旅游(war tourism)等多种形式。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灾害旅游、死亡旅游、黑色旅游三者虽然在出游动机、旅游客体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尤其表现在旅游客体上。黑色旅游的对象主要是与死亡相关的事象。死亡旅游是黑色旅游的一个子部分,它的客体大多与暴力事件相关。而灾害旅游的客体是与灾害相关的一切事象,包括社会灾害事象和自然灾害事象。黑色旅游和死亡旅游的客体中只有一部分属于“与灾害相关的事象”。也就是说,死亡旅游和黑色旅游与灾害旅游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而很多情况下则是不同的(见图1)。

二、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是各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它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旅游系统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旅游系统的特点。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旅游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说明以往的系统模型也存在需要补充的地方,而非一成不变。为此,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旅游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包括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环境系统等4个子系统。

客源地系统是由游客、动机、文化背景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旅游者的产生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对旅游系统的内部运作起着“推力”的作用。旅游者搜求旅游信息、进行预订、出行准备及动身旅行都发生于此系统内。目的地系统包括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等内容。它是旅游者的接受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对旅游系统的内部运作起着“吸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旅游者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主要场所。出行系统包括交通、信息服务、营销、旅行服务等部分,是“旅游流”的主要通道,对旅游客源系统和目的地系统起着“纽带”作用。环境系统分为发展环境系统和支撑系统两个部分,它为旅游提供了一个外层空间,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旅游系统的发展起着支撑与保障作用。也正因为环境系统将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使旅游系统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系统。

为了阐释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模型还引入了旅游场和旅游流理论。旅游场是旅游内部信息、能量、客流、物质等要素的交流场所。它存在于旅游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场所。旅游流是指旅游系统中载于各个结节(node)之间链接(links)上的客流、信息流、物资流、能量流等的集合,它具双向流动性(如图3)。旅游流简明地阐释了旅游活动内部各要要素之间的交流关系,突出了旅游系统的动态特征。

总之,旅游系统是一个包含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环境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紧密。同时,旅游系统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不断交互、平衡推进。

三、灾害旅游系统

作为一种旅游现象,灾害旅游也可以用旅游系统来研究其内部本质问题。但为了能更好地阐明灾害旅游系统自身特点,笔者根据旅游系统模型,并结合灾害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简化模型。

灾害旅游系统由主体(灾害旅游者)、介体(灾害旅游业)、客体(灾害旅游资源)、载体(灾害旅游的内外部环境)4大要素组成。这4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

(一)灾害旅游者

灾害旅游者是灾害旅游活动的行为者,其他一切现象和关系皆因灾害旅游者的活动而发生。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切以灾害相关的事象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者;狭义上是指以与灾害直接相关的事项为旅游对象,并且主要是出于纪念、教育、探奇等目的的旅游者。狭义概念强调了灾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有利于深入认识灾害旅游者的体验本质。

灾害旅游者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群体。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旅游需求趋于多样化,一部分人开始追求另类的“体验”(灾害文化体验)而成为灾害旅游者。所以,灾害旅游者的大规模出现跟传统的休闲观光者有密切联系。但是两者在旅游对象、形式、参与、体验、自身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灾害旅游资源

灾害旅游资源是指一切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并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与灾害相关的事象。灾害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吸引力是判断灾害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灾害旅游资源实用价值的主要体现;第二,虽然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灾害事象,但是吸引力的真正发挥与其所在的背景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第三,灾害旅游资源既包括灾害本身,也包括其他与灾害相关的事象;第四,随着新的灾害的出现和人们探索视野的扩大,灾害旅游资源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灾害旅游资源的本体为灾害,其范围十分广泛,

外延涵盖了所有与灾害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不仅包括灾害过程、灾害遗迹、灾害遗址、灾害遗物、灾害后果、灾害的模拟与演绎等与灾害相关事象;而且还包括灾害事象所依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根据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方法,可将灾害旅游资源分为稳定类和可变类,每一类的具体细分和特点参见表2。一般来说,稳定类灾害旅游资源比可变型灾害旅游资源更容易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旅行难度更低、季节性更弱、开发难度更小。

(三)灾害旅游业

灾害旅游业是提供灾害旅游产品的一系列企业和组织的总和。从旅游流的角度来看,灾害旅游业范围所及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有关灾害旅游流产生的辅助行业,如办理旅游预订的旅行社、提供旅游信息的信息业;二,在灾害旅游流的流动过程中起到“转移”作用的行业,如旅游交通行业、通讯行业;三,在目的地对灾害旅游流的交互起到促进的行业,如旅馆业、娱乐业。

灾害旅游业是灾害旅游系统中沟通灾害旅游主体和灾害旅游客体之间的媒体,在推动灾害旅游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供给、组织和便利的作用。

(四)灾害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以游客为中心,并由客源地、旅游通道,及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运作环境(如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宏观环境(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3个圈层组成。旅游业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这种作用过程是发生在这一地区旅游者活动的作用方式,它可以在3个不同层次上加以分析:心理行为、人工行为和社会行为。

根据詹森·韦贝克(Jansen Verbeke)的解释,心理行为是指旅游者与目的地环境的整个作用过程,这种过程开始于旅游者对其在旅游地实际行为的憧憬和向往。灾害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本身就显示了旅游者所处的环境与目的地环境之间的某种差异,这种差异性产生的一种应力推动了灾害旅游流的形成。灾害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体现在人工行为背景之中,也就是说,通过开发设计可以将灾害旅游环境中的潜在资源变成现实性的旅游产品,并提供给旅游者。旅游者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还依赖于旅游的社会组织。灾害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受到社会行为的影响。

四、结语

由古代的科考探险、地质考察、观看战争,发展到当代,灾害旅游已经变得理性和具有教育意义,并初步得到伦理的“接受”。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灾害旅游必将蜕去“负面”的外衣,积极的一面不断被利用,而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旅游系统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它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环境系统组成。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灾害旅游系统属于旅游系统的一类,由主体、介体、客体、载体4大要素组成。各要素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建立的灾害旅游系统模型有利于系统全面地研究灾害旅游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篇5: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

2.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末期,并在奴隶制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主要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3.旅游业“三大支柱说”中的三大支柱分别指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住宿。

4.在欧美国家中,人们根据旅行社所经营的业务类型,将旅行社企业划分为零售商。

5.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由三部分人构成,分别是 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6.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积极的需要,另外一种是消极的 逃避紧张 的需要。

7.国际旅游还可以根据游客的流向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另一种情况则是境旅游或出国旅游。

8.旅游交通不仅要解决往来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距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中的时间距

离问题。

9.世界旅游组织正式成立于1975年1月2日,其总部位于马德里。

10.按照旅游者的罗马会议定义,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游客下分两大类,一类是

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称为“旅游者”;另一类是在目的地不停留过夜,当日往返的游客,称为“游览者”。

1.在旅游研究中,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

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2.按照国际联盟的规定,到国外学习、寄宿在校的学生,可列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人员。(×)

3.多中心型心理类型的人往往是新旅游地的发现者和开拓者。(√)

4.世界旅游组织是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全球性的非政府间的组织机构。(×)

5.消遣型旅游者在价格方面不太敏感。(×)

6.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3分)。

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因。

7.可进入性

指旅游资源的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3分)

即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离去。(1分)

8.旅游批发商

即主要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者旅游公司。(3分)

所谓批发业务是指旅行社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预测,大批量地定购交通运输公司、食宿接待企业、旅游景点等旅游供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将这些单项产品组合成为不同的包价旅游线路产品,最后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向旅游消费者出售。(1分)

9.现实旅游资源

不仅其本身具有魅力,而且已有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10.国际旅游组织

国际旅游组织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际旅游组织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国际旅游组织。(2 1

分)

广义的国际旅游组织则还包括那些其工作范围部分地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国际组织,以及专门涉及某一旅游行业的国际性旅游同业组织。(2分)

11.简述托马斯·库克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1)(1分)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团体旅游活动。人们普遍认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这次旅游活动的特点是:

(1)参加者的公众性(2)组织工作的周密性(3)团体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4)为后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845年首次出于商业性的目的组织团体消遣旅游:

(1)这次团体旅行活动的特点

A 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组织是出于纯商业性的盈利目的B 这次组织的团体消遣活动是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C 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

D 编写了一本《利物浦之行手册》

E 有全程陪同和导游

(2)同1841年组织的旅游活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 组织工作的性质不同

B 参加者的旅游目的不同

C 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

(3)(1分)1872年托马斯·库克首创了组织环球旅游的先例。

12.比较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 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中又分

为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1分)

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境(1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分):

(1)从活动开展的地理范围上看

(2)从便利程度上看

(3)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便看

13.简述经常用到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法。

旅游者的类型划分不存在绝对不变的统一标准。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或经营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

常用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标准:

(1)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

(2)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者和散客旅游者;

(3)按旅行距离划分,远程旅游者和中短程旅游者;

(4)消费方式划分,自费旅游者和奖励旅游者;

(5)旅行方式划分,游船旅游者和自驾车旅游者;

(6)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

(7)出游目的划分,消遣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

14.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哪些条件?认识这些条件的意义何在?

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1)客观条件:(2分)

足够的支付能力

足够的余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个人身体状况,家庭状况。

(2)主观条件:(2分)

旅游动机

(3)认识意义:(2分)

个人方面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共同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现实的旅游者。全面认识

这些因素,对于旅游业的经营工作,特别是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都

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收入、时间、身体条件、家庭负担等客观因素,旅游业经营者是无法控制或者说是很

难帮助人们克服的,这意味着旅游经营者在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时必须重视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旅游动机,旅游经营者则可采取主动,针对目标市场所追求的需要,利用各种可能途

经去激发人们对本目的地或本企业产品的兴趣,从而促进其购买动机的产生。在这方面,旅游业经营者是大有可为的。

15.什么是旅游产品?列举并解释旅游产品特点。

(1)旅游产品的概念(2分)总体旅游产品首先是从需求方面提出的。在旅游者看来,其外出旅游全过程中的全部必要开支等于该次旅游的价格。反之,旅游者通过这一价格的支付而获得的一次旅游的全程经历也就是他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单项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企业所经营的设施和服务,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借助一定的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项目服务。

(2)特点:(4分)

1.无形性

2.不可转移性

3.不可储存性

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5.综合性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20分)

1.试述斯坦利·帕洛格(Stanly Plog)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的要点并分析其认识意义。

 帕洛格将人们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近多中心型和中间型。(2分)参见下图(1分)。其中处在两个极端的心理类型分别是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2分)自我中心型的人,其特点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愿冒险。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喜安逸、好轻松,不主动与陌生人交往,喜欢熟悉的氛围和活动。(2分)多中心型的人的特点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富有胆量。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

类型的人求新奇、喜刺激、好冒险、善主动,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

接触。

(1)(2分)产业的概念:指其主要业务和产品大致相同的企业类别的总称。

(2)(4分)经济学家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家,从来都不承认旅游业是一个产业;从产业管理来看,标准

产业划分中不存在这个产业。

原因分析:

• 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是:产品或基本业务大致相同或相似。(2分)中间型;(1分)近自我中心型;(1分)近多中心型。2.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业并非是一真正的产业。对此你有何评论?(10分)

作为旅游业主要构成部分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各有其完全不同的产品和业务,不符

合产业划分标准,这是根本原因。

•作为标准产业,要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能清晰的界定。

旅游业的投入难以界定,作为旅游基础设施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和作为旅游上层设施的交通都

难以界定多少投入旅游多少投入其它;产出亦如此,绝对数额无法界定,尤其是散客的购物、娱乐、饮食等开支。故旅游业没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

• 客观上,二战以后,各个国家又支持和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际入境旅游,旅游业又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产业。

(3)(2分)旅游业在何种程度上被接受为一项产业

对旅游业的界定标准不是根据产品或基本业务相同或相似来界定,而是根据其服务对象相同,都是

旅游者来进行界定的。由此也导致了旅游业的特点如边缘性综合性等。我国从七五计划期间开始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4)(2分)旅游业的定义

篇6: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一、实习性质和目的专业综合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旅游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旅游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习基本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特点和从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和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符合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2.巩固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加以运用。

3.掌握饭店中所实习的各岗位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服务技能。

4.了解所实习饭店的组织机构设置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5.针对所实习饭店的管理现状,能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为日后管理工作提供思路。

6.掌握旅行社中所实习的各岗位,尤其是导游的具体服务规范和技巧。

7.了解所实习旅行社的组织机构设置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8.了解旅行社各项经营活动中常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日后管理工作提供思路。

9.掌握所实习的旅游景区的各岗位操作规范,了解其运行规律和具体管理实务。

10.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

11.锻炼及时、妥善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12.培养能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三、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一)实习的组织领导

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相关人员及实习带队教师等组成的院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工作是:

管理和建设实习教学基地;制(修)订实习教学大纲;研究探讨实习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制订专业实习工作计划;协调落实实习单位,提出实习经费的使用安排计划;对实习学生进行动员、中期开展检查、做好实习结束总结交流等项工作。实习的日常事物性工作由教务科协助,团委配合对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实习生的送迎等宣传工作。

(二)实习单位的选择和职责

1.实习单位的选择

实习单位包括高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旅游政府部门等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实习单位选择的具体要求如下:

(1)选择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经营状况较好的,有专业对口或相关工作岗位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

(2)优先选择与学院有良好合作关系,接受过我院实习学生并取得较好实习效果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

(3)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并将实习单位的相关情况汇报系(就业指导中心),以便及时得到学院有关的指导和帮助。

2.实习单位的职责

(1)制定并实施接纳实习生的工作计划(含分派每位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任务);

(2)为每位实习生选派适合的指导教师(师傅);

(3)解决或帮助解决实习生的后勤(办公、食宿等)安排,给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创作良好条件;

(4)向实习生介绍本单位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宣传优秀员工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敬业爱岗的精神,成为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员工;

(5)督促实习生完成实习大纲规定及实习单位安排的实习任务;

(6)督促指导教师(师傅)及时完成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

(7)关心实习生的人财物的安全,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

3.实习指导教师(师傅)职责:

(1)为所带的实习生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

(2)负责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具体业务指导;

(3)负责向实习生宣传单位的管理理念,并有意识培养其服务意识;

(4)具体负责实习生的日常考勤;

(5)负责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

(6)负责将实习生的具体实习状况及时向上级汇报;

(7)负责与实习生及时沟通,了解其实习思想动态,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其敬业精神。

(三)实习形式

实习形式以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但都必须进行统一实习。集中实习单位建立学生管理小组。所有实习学生指定学校与单位指导教师。学生必须定期与不定期汇报。

每位学生必须在1个管理岗位或两个以上的服务岗位接受实践锻炼。

(四)实习时间

2009年10月12日至2010年4月17日

(五)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校内实习动员,搜集资料,熟悉实习企业状况,实习注意事项;

第二阶段:企业实习,如酒店前台、客房、餐厅等部门,掌握本部门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

第三阶段:实习总结与报告撰写

四、实习报告与成果要求

(一)实习报告的内容要求:

实习工作简历:包含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岗位名称及实习的工作项目;

实习工作总结:

(1)对实习的认识和态度;

(2)对实习单位和行业概况的了解;

(3)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4)实习工作的收获、成绩和经验教训;

(5)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求:

1.广泛搜集资料,占有大量的翔集的材料是实习报告写作的基础。

2.以事实说话,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材料与观点统一。讲问题应实事求是,提建议应具体明确,谈体会应中肯独到。

3.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文字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流畅。

(三)实习报告的格式要求:A4纸,标题用小二宋体字加黑;正文用小四宋体字,标准字距,行距固定值为20磅;正文插页码并居中,双面打印,留出装订位置。

(四)实习报告的字数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正文字数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的撰写。

(五)实习报告的交稿要求:按规定格式打印文稿,并将实习报告封面和内页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交指导教师。

(六)实习报告的其它要求:被评为优秀实习报告的需提交电子文稿存档。

五、实习的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一)实习考核的依据:

实习考核的依据是“实习鉴定表”、“实习报告”两份材料。材料的要求如下:

1.“实习鉴定表”是对学生实习的评价性材料,其中包括“自我鉴定”、“单位鉴定”和“指导教师鉴定”三部分。“自我鉴定”要求简要总结个人实习工作、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单位鉴定”需有单位实习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指导教师鉴定”需有对学生实习的评价等级和指导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的签名。

2.“实习报告”是学生综合实习的总结性材料。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总结个人对实习工作的认识和表现;

(2)总结个人实习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完成情况;

(3)总结个人实习的主要收获和教训,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和提炼,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4)字数5000以上。

(二)实习考核成绩的评定

1.实习鉴定的成绩由企事业单位的实习负责人依据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定;

2.“实习报告”的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分别依据学生实习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对照实习报告编写的要求进行评定;

3.实习考核的总成绩包括实习鉴定以及实习报告两部分,由实习指导教师分别进行综合评定。

(三)学生实习的最终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登记。(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学生若严重违反实习纪律,造成恶劣影响或抄袭他人实习报告者,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论处。

六、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

为保证学生异地实习安全、有序的进行,保证实习效果,特对饭店管理方向学生异地实

习做如下规定:

1.要端正工作态度和服务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实习指导书的规定和企业的要求,努力工作,积极思考。学生取得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就是企业的实习鉴定。如实习鉴定较差,将按实习成绩不合格处理,不能取得实习学分。

2.应严格遵守所在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服从工作安排。如因不遵守上述要求被企业退回,除往返费用由学生本人承担外,将按实习成绩不合格处理,不能取得实习学分,并报请学校按照相关规定予以纪律处分。

3.工作中注意安全操作,增强责任心,避免发生工伤事故或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如因责任心不强造成经济损失,酒店有要求赔偿的权利。

4.因异地实习,指导教师不能随时亲临现场解决问题,学生实习期间必须服从学院指定的学生干部的管理,如有任何问题、要求,学生不得私自与企业交涉,须由负责同学请示相关领导后,由相关领导与店方联系或委托负责同学与企业方交涉。

5.严格遵守企业的宿舍管理制度,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上班期间和晚间严禁外出。如遇休班白天外出,须到负责同学处请假、备案,且至少要两人以上同行。女生必须有男生同行,方可外出。

上一篇:Clouds英语精美散文下一篇: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