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2024-06-25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通用11篇)

篇1: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当你外出旅游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时,当你津津有味的享受着美味佳肴时,当你取得了荣誉而光荣的登上领奖台时,你有没有想过,是谁给了你这一切?毫无疑问,就是那战争中坚强不屈、洒遍热血,的烈士们。

3月15日,我们满怀期待,来到了温州市永嘉县红十三军纪念馆。红十三军是历时最长、活动最广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共有6000人左右,经历大小战斗一百余次,曾攻克丽水、平阳、缙云县城,播下了革命种子。1930年6月,红十三军第一团永嘉徐定魁部在进军海门途中受阻折返回,经乐清隘门岭时,突遭反动武装的袭击,死伤惨重,余部被俘后被全部杀害,集体埋葬在百岗岭船山“千人坑”,史称“隘门岭事件”。敌人在被俘的红军战士手上,用刀扎个洞,再用绳子把他们串起来,一路押送。其中有一个小红军,年仅16岁,有人认为他年纪小,就向蒋淑男认个错,说不定能留一条活路,可他却坚决地说:“要杀要剐随他的便,后又是一条好汉!”蒋淑楠气急败坏,拿起刀,就把小红军的肚子剖开。”一想到他们,我不禁汹涌澎湃,内心激动不已。

山岗上,有一座精美雕像,上面印刻着数位斗志昂扬的战士。他们个个拿着刀,用坚定的眼神奋战,向前冲。如果没用当年他们的英勇,没有他们的坚持不懈,哪里有我们,哪里有现在美好的时代呢?带着这种心情,我们抬头望去,眼前矗立着红十三军纪念碑。碑高十米,张爱萍将军手书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十三个金色大字,镌刻在碑体的青石上。这十三个金色大字,历经风雨,仍然熠熠生辉。碑下细细镌刻着的是这座纪念碑血染的年华。同学们各个怀着沉痛的心情,默默地,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乐声,缅怀革命先烈,举行了庄严肃穆的仪式。这一刻,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不能平静。脑海里,仿佛又浮现出了当年炮火硝烟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屠刀,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导游带领我们到了红十三军旧址——胡公冕、陈文杰的住所。军长胡公冕的房间破旧矮小,东西也非常少,一张小床,两张破椅子。陈文杰的房间稍大,一张床,还有一张方形的木桌。他们两个的地位已经算高了,可是房间仍然是多么的简洁。他们住的只是如此狭小,破旧又简陋的小屋啊!

至此,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可敬。这一刻,我们不忘先烈,继承和发扬他们不屈不饶的精神。好好学习,积极进取,早日成才,成为祖国的栋梁。努力吧,为了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民族的富强,奋斗!

篇2: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王二小”的英雄壮举令人感动异常.但是,那些亲自参加过“抗日”,亲历血战的老英雄们,感受与学习小学课文肯定不同.但当年的抗日将士们,如今健在的已经不多,且年事已高,聆听他们亲自讲述抗战故事的机会更加令人珍惜.从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场景中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并发扬广大.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充满革命豪情的话语是所有抗日志士的精神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正在新一代华夏儿女的手中实现着.新时代的“大同”,正是幸福美好的“中国梦”.“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铿锵的誓言回响在耳边,那种为了国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境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深入到骨髓中的.只有血液中流淌着那份爱国情怀,才可能有英雄的“壮举”.90岁的抗战老英雄张彤老人呼吁:“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就是要我们永远记住那段烽火岁月,记住那种顽强拼搏、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将祖国的未来定格为“中国梦”.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有坎坷曲折,有委屈困难,但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是呀,想想当年的悲壮,还有什么样的困难、委屈值得一提呢!

篇3: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

因为昨天的苦,我们方知今天的甜。时光回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随后沦陷,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更是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巨大的民族灾难接连不断,南京大屠杀、生化实验、“三光政策”……多少无辜的中华儿女在惨绝人寰的摧残中饱受煎熬。但伟大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从黄浦江边的硝烟四起,到吴淞口的血色弥漫,再到平型关重挫日军……经过14年的抗战,在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的惨痛代价,终于迎来了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今天,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国度,不再为了生死存亡而疲于奔命,是因为有了伟大的祖国,有了强大的人民军队。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挑起仇恨,而是要通过不断重温这段历史,让历史的钟声时刻去敲响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多做和平的传播者、维护者、践行者。

因为今天的甜,我们方知明天的美。也许有人会讲,那段历史离我们有好长好长的距离,今天的我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还怀念那段历史干嘛。正所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前,我们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梦想奋勇前进,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前行的道路上并不平坦,脱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举目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深度贫困和持续巩固都需要我们花费更大的功夫;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尤其需要更细更实;还有中美的贸易之争,核心技术的短板掣肘,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基础研究等等。时势造英雄,平凡也伟大。生活在幸福的国度,我们能做的不应该是思考如何奢华地去享受,而应该是立足自己的岗位,学习先烈们的英勇献身精神,把祖国的召唤放在首位,时刻讲奉献,把每件细小的事情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愧对这个国家,不愧对这个时代。

篇4: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

学习英雄,在事业面前“拿得起”。《水浒传》里说:“浩气冲天贯牛斗,英雄事业未曾酬。”就是说梁山好汉们,志气冲天但事业无成。可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同时,我们也不得说这样的人只能算作英勇,而不能称为英雄,真正的英雄既要有报国杀敌的一腔热血,也要在不朽的事业上作出功绩,必须要在事业上大有作为。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李延年、张富清,在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敢于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在改革建设的奋斗征程中,初心不改、斗志不减、本色不变。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老英雄们都是以事业为上、以拼搏为美,在事业的舞台上孜孜以求、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一名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要向老英雄学习,在事业上坚守、奋斗,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切实“拿得起”。

学习英雄,在得失面前“放得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至理名言成为了英雄们把握得失、取舍得失的信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30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30年后与95岁老母相见,却是母子对视、无语凝噎。在利益得失面前,黄旭华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无名。这位共和国功勋、最美奋斗者用自己的传奇生涯告诉我们:每个时代的英雄都应坚持党的利益第一、国家利益至上、群众利益为先。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也要永远牢记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群众的利益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没有大我就无从谈起小我,牺牲小我会成就无边大我,要像英雄一样,在把握得失、取舍得失的过程中学会“放得下”。

学习英雄,在是非面前“想得开”。明代杨慎在《临江仙》中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话可以说是第一位获得诺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真实写照。在摘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有人说她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学术界对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也不乏质疑之声,有人甚至撰文称,这本书“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在是是非非面前,屠呦呦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动力”,40多年的潜心研究,让青蒿提取物的抗鼠疟抑制率从零提升到100%。以英雄为榜样,我们就要在是非面前大度面对,只埋头做事和解决问题,不在无谓的人和事上花费精力,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人生。

伟大的成就是接续奋斗的结果,英雄的精神也是继续传承的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奋斗者,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不断续写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篇5: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心得

谢芳是个“80后”,刚刚来到华南村时,她觉得一切都很新奇。时间一长,她便发明:“驻村工作不仅仅要执行上级交代的任务,更要专心跟群众交流,要知道贫困户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的艰难的是什么。”她逐一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321人,深入调研,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华南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也是江南区离城区最远的一个村,丘陵地势平地少,交通不便,其主要产业为速生桉。谢芳走访时发明,速生桉经济效益不高,于是她认为可以通过种植金银花 坚果和油茶来替代传统的速生桉产业。

谢芳组织村委干部 致富带头人和农户到相关产品及深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金银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一拍即合。____如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南村达成合作,并为华南村提供种苗 技术 采摘 销路等支持。项目一期种植金银花面积达205亩,并且与20多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达成了金银花的种植协议。

致富带头人廖东春,积极响应谢芳的发展思路,率先在家中20多亩地套种了坚果和金银花,目前初得收成,并带动起四面村民的种植热情。

目前华南村坚果种植面积约800亩,油茶种植面积约1000亩。谢芳用第一书记10万元的产业帮扶经费,建成了一个200多平米的“扶贫车间”。“扶贫车间”预计建设成为金银花和坚果的初级加工厂,形成种植 加工的产业链,为村民们带来更多收入。

谢芳还组建了农产品销售微信群,激励后盾单位职工认购扶贫农产品,并提供免费运输的服务。此外,谢芳还与__·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 春节年货展销等平台达成合作,销售村里种植的番石榴 香水柠檬及山地沃柑。

篇6: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心得

一要潜心学。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密切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环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自觉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原原本本学习迅速学懂弄通全会公报和[决定],充分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和坚定制度自信。

二要善检视。这次全会有一大创新,就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对标对表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就我工作所在地廉江而言,在一些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检视,加以完善。此外,廉江虽然拥有完整小家电产业链条,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同行靠拉低价格来吸引商家,市场恶性竞争非常严重,这就是我们在资源配置中还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十九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究新时代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途径。

三要扎实做。我们要把[决定]作为抓落实的任务书路线图,要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不折不扣把[决定]明确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结合我在廉江工作实际,在今后工作中,要贯彻落实在工作报告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断和新的要求,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在经济运行产业转型项目建设环境管理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下功夫,扎实推动廉江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全会精神。

篇7: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1

一年多来,无论阴晴雨雪,总有一个年轻的身影行走在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的田间地头 村头巷尾,乡亲们见了他都会热情地上前打声招呼唠上几句家常,这成为了村里大家最常见 最熟悉的场景。他就是去年3月份__市浦北县金浦中学选派到福旺镇大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邓雪强。

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委位于福旺镇的西南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度缓慢,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劳务输出收入为辅。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邓雪强带着村委会工作队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原因,通过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档案”,一个多月的时间备足了脱贫攻坚的“教学方案”。

“何哥啊,你家的100多只鸡可以卖了吧?此刻小孩读书怎样啊?”“张婶啊,你家的蔬菜基地都种了些什么菜?可要注重防虫防害,增加收成喔。”

邓雪强书记走到哪里,温暖贴心的话语就在哪里。一说起投入60多万元建设的400多米的两个自然村屯硬化水泥道路 45杆路灯 1000多人饮用水工程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的建设,大垌村村民就乐得合不拢嘴。道路修起来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人饮用水工程接通了,群众饮水安全了;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建设了,村民儿童课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村支书何胜说:“自从来了邓书记,村里干群关系变得和谐了,帮我们村里争取到很多的项目和资金,理清了发展思路,此刻我们村里一天一个样!”

“住进了大垌村,我就是大垌村人,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邓雪强说。2018年初,浦北县委 县政府大力推广特色种养及农业产业化项目。邓雪强认为,百香果黑猪无公害优质水稻等项目很适合在大垌村发展,村两委干部也支持他的想法,但村民却心中怀疑,都不愿报名参与。邓雪强组织村两委干部划片区走村入户,为村民讲解补贴政策,耐心宣传动员。在邓雪强积极引导热心帮扶下,30多户贫困户加入了产业扶贫项目,共种植蔬菜100多亩 养牛300多头 养鸡3000多羽。

为使产业扶贫项目出效果,邓雪强认真研读有关扶贫政策,找来种植和养殖专业书籍认真学习,为产业扶贫项目户进行跟踪服务。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邓雪强多次前往县 镇农业部门学习请教种植栽培技术,并组织召开了种养专题座谈会,为贫困户分析市场前景,传授种植栽培和养殖知识,真正做到了想在前面 记在心里帮在点上。“邓书记不仅给我们带来扶贫基金项目,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我们,带领我们全村人脱贫致富。”福旺镇立权蔬菜基地负责人何立权说道。

据统计,驻村的一年里,邓雪强共为14户贫困户申报“量化到户·带资入股”项目,实现了创增收 有就业有产业;协助20名贫困学子申报雨露计划补助;完成了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全村9户51人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底顺利通过脱贫“双认定”,实现了稳定脱贫。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2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2019新年伊始,__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12小时],用影像真实记录各行各业一般人最寻常的一天,聚焦这些鲜活个体12小时的工作与生活,用一张张在“他”看来司空见惯,而“你我”看来或感动或共鸣或惊叹的“行程表”,感受彼此的艰辛与快乐,记录你我的梦想与光荣,折射这个伟大新时代的伟大光芒。

“这一年,脱贫攻坚传来很多好消息。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新年前夕,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给包括第一书记在内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点赞,嘱咐大家保重身体。这让__的“第一书记”们非常感动,倍感振奋。

自2012年以来,自治区先后选派4个批次近2000名优秀干部深入到基层单位任“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活动在全区从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活动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八桂大地,似一场春雨滋润着贫瘠的土地。

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__市扶贫队伍里涌现出了许多勇于奉献 肩挑担当的好干部,他们一路付出心血和汗水,收获快乐和真情。

80后田轶是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的“第一书记”,也是__市扶贫队伍中的一个缩影。

“不除穷根,誓不离任!銮正村的扶贫产业刚‘开花结果’,我怎么舍得离开?”……2017年2月,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任期到了,但他主动请缨继续留任。2017年11月,田轶被组织留任隆安县銮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请尾随记者的镜头看“第一书记”如何度过平庸的一天。

山路弯弯,延伸着期望,青山绿水,孕育着梦想。小小的村庄,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驻村“第一书记”们与村民携手奋战,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前方。

2018年12月27日晚,__新闻网采访小组一行人从市区驱车2个多小时的路程,于当晚十一点钟到达__市隆安县,在县城住了一晚后,12月28日清晨天没亮一行人又辗转踏上了去南圩镇銮正村的征程。

从隆安县县城开了将近20分钟的陡峭山路,记者一行人最终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南圩镇銮正村村委驻地。早上七点整,天刚蒙蒙亮,悦耳的蟋蟀声余音缭绕,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房间亮

到达隆安县城的当晚,记者与田轶通过一次电话,得知他当晚十一点钟才从县里开完会回到村委住处,第二天却早早起床。“山里没有朝九晚五,也没有双休的概念。乡亲们来办事,我们得在。”田轶刷着牙对记者说道。

七点十五分,穿好衣服,仔细佩戴好党徽之后,田轶来到村委的食堂吃起了早餐。一碗面条“唰唰唰”不到2分钟吃完。

七点三十五分,銮正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委主任覃小松也来到了村委办公室,田轶与她商讨村集体经济收入等问题 讨论早上召开的村干部集体会议事宜等。

“田书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他来了,路通了,戏台建成了,屯里都有篮球场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变化可大了。”覃小松告诉记者,2年来,村里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场所台等公共服务设施,修建了11条道路,其中5条巷道,6条生产路,每个屯都修建了篮球场,危房改造26户,移民搬迁80户。村里还修建饮水设施,缓解全村季节性缺水问题。并引进企业成立10万元銮正村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共资助了3名儿童1名高中生 2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上午八点三十分,在等待村干部来到村委开会的空暇时间里,田轶和记者聊起了他与这辆破旧摩托车的故事。田轶告诉记者,由于銮正村地处山区,修建的山路都比较窄,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田轶花在网上淘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这辆摩托车是我花了400块钱在网上淘的,买回来没开几次就坏了,又花了我230元的维修费,所以我对人说这辆车是我花了630元买的。”田轶打趣地说道。

上午九点整,田轶召集村干部在村委召开会议。传达前一晚在县城里开会的内容以及布置当天的工作安排等。

隆安县南圩镇的銮正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常年干旱缺水。在开展精准脱贫前,銮正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看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村民用石头把泥土围起来,在这个巴掌大的地里仅能种玉米木薯 红薯之类等抗旱植物,怎么算一亩地一年都惟独不到1000元的收入。这样的村情该如何发展,当初没少让田轶心里犯难。

要精准拔出“穷根”,田轶认为,还得在“输血”过程中学会“造血”。在走访调研了解村里经济情况后,田轶发明村民们喜爱养马,善于养牛。村里人畜混居,农户家里两层的房屋,下面一层搞养殖,上面一层住人,既不卫生也不能规模养殖。

功夫不负有心人,田轶没有让村民失望!在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的同时,他和后盾单位联系爱心企业捐助,最终在2016年10月,投资61.5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一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使用。既解决“人畜分离”的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全村育肥牛产业的发展。

“去年我家靠养牛纯收入就有2万多,这个收入和在外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门口干活开支小又能照顾家里,年底时候还能存住钱。”去年实现脱贫摘帽的村民赵世东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养了30头牛,预计春节前能卖一批15头,收入也得有近4万。”在第一书记的努力下,村民们纷纷脱贫摘帽,日子过得有盼头。

事实上,养牛产业只是田轶为銮正村办的诸多实事之一。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此刻銮正村已经形成了以育肥牛 养猪 养鸡为主,和种植中药材大豆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两年多的时间里,銮正村变化显著。2016年初銮正村建档贫困人口341户1277人,截至2018年底全村贫困人口降低到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4%,成为__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几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上午九点四十五分,开完村干部集体会议后的田轶马不停蹄的领着2位驻村工作队员,前往离村委5公里远的都正村中草药种植基地视察中草药的种植情况。途中田轶招呼司机停下了车,顺路考察村里路面硬化的情况。“致富路”修通了这让田轶很是欣慰。

记者尾随田轶走在銮正村里,路过的每一位村民都会热情地向他打招,叫他去自己家中做客,而田轶总会迎上前去把他的那句口头禅挂嘴边:“有艰难,找书记!”

上午十点五十七分,田轶来到都正屯中草药种植基地,跟村民了解种植情况,并与群众种植中草药“扶芳藤”。

“每个月的28日,是我们銮正村的党员活动日。”上午,十一点五十分,田轶召集村里的党员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之后,田轶一行人又于中午十二点十四分来到上礼屯脱贫户农保耀家收生猪。田轶介绍,今年34岁的农保耀至今未娶妻,在去年脱了贫,家中有一位70岁的老母亲,俩人相依为命。为了增加农保耀一家的收入,村里免费发放2条小猪养,并联系爱心收购公司以一斤15元的价格收购。当天,2头生猪就给农保耀一家带来6000多元的收入

耀一家的生猪回到村委已经是中午一点十五分。田轶饿着肚子在他的宿舍里淘米煮起了午饭

吃午饭后,田轶在村委的宿舍里歇息了半个小时后。田轶于下午两点二十分来到了銮正村都正屯肉猪养殖基地考察猪场的建设情况。

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于今年的8月份刚建成投入使用,但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这让田轶一直“牵肠挂肚”。下午三点十五分,田轶来到了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了解村民们的养殖情况。

下午四点十一分,田轶来到銮正村隆安县銮正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了解农户的养牛情况。

都正屯贫困户梁玲家,是全村没有脱贫的贫困户之一。五年前,梁玲丈夫由于与他人斗殴导致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梁玲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要上学,家庭经济条件不堪重负。为了维持生计,梁玲八十多岁的婆婆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梁玲为了照顾家里的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在今年辞掉了远在广东的工作回到了村里,至今仍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对于梁玲一家的状况田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下午五点二十分,田轶和两位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了梁玲家了解她们家最近的情况,并给她带来一台崭新的电视机

梁玲的两个小孩在隆安县城的小学读书,学校当天举行校园活动,孩子之前与母亲约好了当天要去学校里看他们。由于在村里交通不便利,傍晚六点十分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到离村9公里外的隆安县小学看望小孩。

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去县城回到村委驻地在村委食堂吃了个晚饭后,此时已经是晚八点三十六分。忙碌了一天的田轶不知疲乏,回到宿舍后他立即动笔开始撰写当天工作日志和第二天工作计划。而贫困户梁玲去县里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于晚上十点钟才结束,十点前田轶还得开车到县城把她接回村里……

记者手记:

行程爆表!“第一书记”很忙!一天到晚都在扶贫路上!当记者采访完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平平经常的一天后,突然感到汗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不是“8小时工作制”,而是超过了“12小时”,甚至更长。

两年一任期的扶贫工作转瞬即逝,“第一书记”们在村里的日夜忙碌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但走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更深深地走进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满足的成绩单。而对于选择留任的第一书记田轶来说,他还将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3

“要是价格跌得厉害,这些红薯至少还可以卖给村里的养殖场……”

横县峦城镇方村一片正在平坦的荒地上,驻村第一书记叶伟向记者介绍村里主导发展的几项扶贫产业。叶伟的表达有些“与众不同”:他不是一上来就畅谈某项产业会带来多大效益能帮助多少贫困户脱贫致富,而是先考虑“假如失败了怎么办”。

两年前,叶伟刚到方村摸底的时候,别说是贫困户,就连一些村干部都对发展扶贫产业有些疑问。“贫困村 贫困户底子薄经不起折腾,一旦产业失败,经济损失当然心痛,打击贫困户的信心影响更大。”摸清情况后,叶伟很快与村“两委”干部定下选择产业的标准:投资不能太大技术含量不能过高,最重要的是得有“兜底”。

世上真有这样“光赚钱不赔本”的买卖?叶伟与大家思虑再三,决定在红薯上做文章——峦城红薯在当地小有名气,村民又熟悉种植技术;只要解决种苗,投入就不会太高;最重要的还能“兜底”:就近卖给养殖场,始终也能赚回本钱。

有了“谋败”的底线,叶伟开始“谋胜”,“质量 加工 市场品牌,一个都不能少”——农科院经济作物钻研所的专家到方村建立试验基地,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有了保障;合作社注册的“方村淳茹”商标走上电商平台,产品颇受市场欢迎;依托扶贫专项资金建设的红薯加工房,立即投入使用……

在10月底举办的__工业和信息产品展示会上,方村红薯一亮相就“走红”,40多箱产品被抢购一空。村民陈洁莲不禁感叹:“种了大半辈子的红薯,没想到还能卖到会展中心。”

依托红薯 养猪 养鸭等多种产业,两年来,方村先后有34户147人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全村可如期脱贫。叶伟也因此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继续留任第一书记。

近期,叶伟正在组织村民在荒地上种植香樟树,“合作企业保价收购,万一香樟油不好卖,木材也能值不少钱。”

他又开始“谋败”了:“‘谋败’是为了防止失败,大家的信心足了,脱贫就更有期望了。”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4

驻村一年来,她吃住在一线,引资为村里架起太阳能路灯,引导村民搞起生态养殖,还为村里小学建好运动场,逢年过节组织村民举办联欢会,让整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她就是自治区检察院驻凤山县松仁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韦思。

凤山县凤城镇松仁村是个贫困村。2018年初,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村民们只能养些家禽来维持生计。

2018年2月底,韦思与自治区检察院机关的工作队员来到了凤山县。一到凤山县的当天晚上,韦思第一时间驻村:“惟独住在村里,才干更快吃透村情民意,对症下药开出‘扶贫’良方。”

“一个女同志能住多久?”面对韦思的驻村要求,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看好她。直到她在村里一连住了十多天,大家才真正信服了。

安顿好住处后,韦思就立即开始走访,很快走完全村的18个自然屯所有贫困户,为群众解决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共50多件。在她带动下,村委村干齐发力。去年以来,先后3次共筹集到善款50多万元,为松仁村23多个屯架起了186盏太阳能路灯。

作为第一书记,韦思深知脱贫需要有“造血”的能力。在她引导下,松仁村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养殖项目,目前,已争取到各级支持投入170多万元,正式启动林下养殖核桃鸡产业。项目建成后,可养殖核桃鸡4万羽,覆盖贫困户80户,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6000余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16万元。

扶贫工作,扶智是基础。村里有两所小学,分别是松仁小学和仁里小学,共有70多名小学生就读,但仁里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基础建设较差。韦思争取__云天慈善基金会6万元爱心款,协助学校修好了平坦宽敞的球场,孩子们可以快乐运动,晚上这里又成为周边的群众开展文娱活动的场地。

既重视农村教育硬件建设,也重视思想文化环境的营造。在韦思的积极配合下,自治区检察院在松仁村已举办多场联欢文化活动,检察官还进村送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村民们也打算了多个节目,表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爱党爱国爱家的决心。

“她是我们心中的最美第一书记。”如今,一提到韦思,松仁村群众都赞不绝口。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5

“新年在家过得挺好吧,过几天开学了,要记得按时回校上课哦,有什么艰难可以随时联系我。”2月11日晚,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__市港北区大圩镇永福村驻村第一书记蒙胜南到贫困户杨文珍家中了解劝返学生近况。

“蒙书记经常来我家了解情况,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很贴心。”永福村贫困户温立胜说,他女儿在蒙胜南悉心帮助下,如今很乐意去学校继续读书。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户户通了自来水,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腰包也鼓起来了。自家新房子也建好了,日子过得不错。

永福村是港北区“十三五”时期贫困村,共有贫困户88户381人。2018年3月,__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教导员蒙胜南到永福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他带领下,永福村有了新变化。

蒙胜南刚到永福村时,为尽快熟悉情况,他针对每个贫困户家庭位置绘画了一张手工地图,在地图的导航下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他了解到,基础设施建设是该村老百姓最关怀的问题。为此,蒙胜南跑部门争取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永福村共修建了5条水泥路1.3公里1项排污工程 1个灯光球场,加固了林屋屯 赖屋屯2项人饮工程。目前全村水泥硬化道路总里程达16.07公里,有文体服务中心 戏台 农家书院以及8个篮球场。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蒙胜南积极培育扶贫产业。经认真调研,他利用第一书记帮扶经费5万元建立绿色有机茶树菇种植示范点。目前,茶树菇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多元,使永福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4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发展茶树菇种植。”他说。

蒙胜南还充分利用该村自然条件,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光伏产业,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目前已有45户贫困户参与该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2800多元,为村集体增收14万多元。目前该项目施工已收尾,已有30多户并网发电。

针对大多数贫困户缺乏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情况,蒙胜南积极联系学校 饭店 单位 企业,并通过朋友圈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个多月便将覃玉琼温有健等25户贫困户滞销的农产品销售一空,还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热情。他还通过“个人捐助+企业资助+政府补助”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建新房。2018年,危房改造户温立胜黄立忠 赖富兴 陈福添等贫困户喜迁新居。

在控辍保学方面,蒙胜南暗下决心“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走村串巷,深入细致地入户做思想工作,2018年成功劝返了7名辍学儿童。

目前永福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2%,2019年计划脱贫12户50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蒙胜南以此为信念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努力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篇8: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观看心得心得 1

以前,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此刻道路硬化到村屯,打电话再也不用跑到山顶找信号。__市江州区那隆镇合卢村的变化离不开该区住建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何海毅。

合卢村是那隆镇边远山区村之一,全村共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割松脂 外出务工等。

2016 年*月,何海毅就任第一书记。合卢村的基础设施比他想像中的还要差:因为通信信号不好,老人出门要把收音机挂脖子上,为了保命,怕摔在上山,便于家人查找;打电话要到山顶上搜索才有信号。交通情况也不乐观,从村委到最远的念带屯,要走 3 个半小时;很多小路凿山而建,雨天存在塌方凶险,很多弯道需要倒车两三次才干通过。

为了入户了解情况,何海毅曾两次因为弯道太陡和塌方差点送命。

何海毅用两个月时间,逐屯逐户走访,掌握各屯的基础条件和各户的基本情况后,组织村委和屯干召开项目库钻研会,并按轻重缓急排序,跑部门争取后援单位和各方资助,同时通过短信 电话 微信和 QQ 汇报,逐个落实项目。

在何海毅的努力下,去年*月*日,该村通讯基站落地使用,结束了 5 个山区自然屯没有信号的历史,完成 8 个自然屯累计 18 公里的通屯硬化路面建设,建成5 座屯级垃圾焚烧炉和 2 个篮球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要脱贫致富需要产业的支撑。何海毅提出“党建引领促发展,整合资源做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他从抓基层党建入手,规范化开展“两

学一做”“固定党日+”“三会一课”和农村党员积分管理自评互评活动等党组织政治生活,凝结党员力量,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他找到村里党员致富带头户陈丙洪,动员他成立合作社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基地的田间地头,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减轻合作社资金负担,使贫困户闲置土地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今,合作社吸纳了***户贫困户发展田螺泥鳅 牛大力 洗手果和桂七芒果等适合山区特色的连片立体化种养项目。

去年合作社给村委分红两万元,今年的那隆兄弟节当天,合作社卖出田螺300 多公斤。如今,“合卢田螺”基地辐射带动该镇那练村等周边村屯。

何海毅一心扎根扶贫工作,家务全落在当教师的爱人身上,但是她毫无怨言:“你在村里放心干,家里有我。”何海毅和女儿在一起时,碰见熟悉的小朋友她就说:“我也是有爸爸的,他是第一书记,在农村上班。”

今年*月,何海毅驻村工作期满,但考虑到合卢村被列入 2018 年整村脱贫出列及自己当初的承诺,他主动申请连任该村第一书记,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甘为“孺子牛”的何海毅获江州区 2017 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标兵”等多项荣誉。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观看心得心得 2

谢谢你,不仅帮我们搞卫生,还带领我们种植灵芝,下半年的收入有盼头了……”这是__市永福县龙江乡兴隆村贫困户黄忠平给驻村工作队员田晓岗发来的短信。

连日来的强降雨,导致贫困户黄忠平种植的 1.5 亩砂糖橘受灾。为帮助更多像黄忠平一样的贫困户挽回经济损失,该村驻村工作队带动贫困户发展灵芝产业。贫困户参与种植灵芝,每日可获得工资收入**元。

连日来,永福县持续强降雨,多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该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抗洪救灾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在一线彰显了顶梁柱 主心骨带头

人作用。

暴雨就是命令,抗洪就是责任。该县建立“四联四线+全天候”工作机制。以“四个联系”(县委常委联系乡镇 乡镇领导联系村屯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联系网格片区 党员联系农户)和“四个一线”(党员干部驻守一线 群众呼声倾听一线 防汛物资运输一线重建家园奋战一线)为主要举措,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 重点厂矿 地势低洼点等摸排走访,确保安全防范万无一失。目前,已组建党员突击队党群互助组***个,疏散救援***人,运送生活物资 18 批(次)。

永福镇坪岭村组织***名党员 3 名入党积极分子,联合村“两委”干部下村排查险情 转移危房险户,持续奋战 3 天。

苏桥镇盘洞村驻村工作队员赵连松冒着大雨和塌方凶险回到抗洪一线。因暴雨突击,进村主道被崩塌的墙体堵住,赵连松和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去清理,手上被划出血痕也毫不在意。在查看高峰水库险情时,发明泄洪口被杂物堵塞,赵连松二话不说找来竹竿,冒着凶险清淤,确保水库顺利排洪。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赵连松又和村干部一道,跋山涉水进山修理自来水管……

该县建立 24 小时全天候党员战斗值班制度,依托县级“党建千里眼”智慧党建系统,同步即时连线全县***个行政村(社区),做好各项防汛救灾工作。

为了做好灾后重建工作,该县组织组工干部 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灾后安置点 重建工地,服务受灾群众,普及救灾减灾知识。目前,已累计清除淤泥 38 吨帮助群众修缮破损房屋 200 多间,3 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实现恢复生产,解决各类难题 300 多件。

该县纪委监委党支部深入龙江乡开展“党徽闪光在一线·重建家园看干部”活动,把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到灾后重建一线。

堡里镇九槽村 河东村受灾严重,交通几乎瘫痪。该镇成立两支党员运粮先锋

队,运送粮食 500 多袋,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观看心得心得 3

“农书记,有空的话来我家坐坐,请你吃我家的清水鸭,一直都没能感谢你呢!”*月的第一个周末,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脱贫户谷挺益给驻村第一书记农快渊打电话。今年初,谷挺益几天时间就卖出120只清水鸭,收入1万多元,这多亏了农快渊帮忙。

2016年初,49岁的德保县委党校干部农快渊已有31年工龄,虽已临近退休,但她却主动请缨到足荣镇那亮村念色村担任帮扶干部。“贫困户是我的‘亲人’,我要具体了解他们的艰难。”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情,她用近2 个月的时间走遍两村***个自然屯,访遍***户贫困户,全面掌握脱贫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不少贫困户对扶贫政策不了解,且缺少自主脱贫的意愿。”农快渊认为,要搬走脱贫攻坚路上的这些“绊脚石”,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念色村那亮村创办的“榕树下党课”,用乡音传递“好声音”,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同时组织开展系列读书 学习活动,在全村范围内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在产业发展方面,农快渊以“党组织+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群众”的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引导群众发展脐橙 桑蚕清水鸭等特色产业。同时,依托产业基地,不定期组织专家 技术员开展种植 养殖和销售等方面的培训,让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目前,那亮村念色村发展桑蚕250 亩 脐橙 100 亩 清水鸭 300 羽,两村贫困发生率均已降至 1%以下。

贫困户陆连度如今把农快渊当成了家人。“之前我发明身体不适,农姐不仅带我去医院检查,还帮我办理慢性病卡,定期帮我买药和生活用品,十分感谢她。”陆连度说,此刻自己的病情已经好转,又可以下地干农活了。

“我还没退休,只要一天在岗,就要尽一天的职责。”3 年来,农快渊积极协助帮扶挂点村开展危房改造和控辍保学等重点工作,全力解决贫困群众的艰难。目前,两村已经完成危房改造并竣工验收,入住率**%;贫困户的产业覆盖率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那亮村古里屯还荣获“自治区生态示范屯”称号。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观看心得心得 4

贫穷落后的帽子立即摘下,漫山遍野的庄稼和绿油油的桑叶果树在广阔的土地上,孕育着生气和期望。“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是件幸福事。”杨帆谦虚地说。作为__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出的扶贫干部,两年来,他的脚步踏遍了穷山恶水的每一个角落,解决了乡亲们许多期盼,也迎得了乡亲们沉甸甸的尊敬。

“心力一致使,再换新乾坤。”两年来,杨帆通过法律扶贫 励志扶贫 产业扶贫 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精准扶贫,带领乡亲走向幸福彼岸

杨帆帮扶的果布村位于安宁乡中部,距离市区 48 公里,属深度贫困村,被靖西市列入今年备选预脱贫村,全村下辖 8 个自然屯,***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面积仅 0.57 亩。

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初到伊始,杨帆开始深思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果布村贫困问题,走好建成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精准扶贫”是必定之选。

“让党旗插在最需要的地方。”杨帆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基层党组织必须建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上肯定了他的想法。

在杨帆的推动下,党组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加“三会一课”和 学习党的方

针政策和村组织建设,以“星级化”管理为抓手,强化村党总支部班子建设,以“脱贫攻坚先锋行”“农贫村解”为目的搭建平台,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调查了解是要害。杨帆在村民中大走访,了解乡亲们真实的想法,寻求脱贫最佳方法。在果布村百布屯开展精准帮扶“三方”见面活动,20 多名帮扶干部与60 多户贫困户脱贫户和党员群众聚集在一起,大家面对面的进行交流 讲解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思路。

争取多种投资项目大力改善基础设施

修篮球场 修戏台 修路 搞灌溉 弄太阳能照明 凑资助学,扬帆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奔走帮扶上,果不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

“事情再小,也要办好!”近2 年来,杨帆真心帮扶,为乡亲们解决了一桩又一桩好事。

去年*月,杨帆在西见屯入户走访中有户贫困户家中男主人去年因病过世,母女俩为先天性白内障,生活艰辛困苦。

看着孤儿寡妇无助的样子,杨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回到村里,当晚杨帆就在单位党总支群里发了封求助信,把情况进行了说明,立即得到了来自本单位的积极响应,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已经筹款近6**元,由单位领导亲自入户进行慰问,近期正向有关部门呼吁反映此情,期望能早日解决母女的眼疾。

大浓屯贫困户农梅安的爱人于 2 年前病逝,丢下一位 79 岁的老母亲和现正在__农业学院就读的儿子。

为了帮助她的家庭,解决些实际艰难,杨帆联系了一位爱心企业家赋予她儿子学业资助款 5**元。

农梅安开始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她想建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缺少资金。杨

帆及时协调当地银行贷款 5 万元,并组织专家到现场指导建生态养猪厂。她天天起早贪黑的忙碌着,打猪草种玉米 种桑 养母猪,今年以来,农梅安出售生猪收入 4 万多元,养蚕收入两千多元。

如此能干也为她赢得了“女汉子”的称号。

法律扶贫,“引进活水”大力发展经济

杨帆走屯入户,用脚丈量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力所能及普法。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杨帆着力总结推广“法律扶贫”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以模范力量带动“法律扶贫”向纵深发展。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群体,是杨帆一直关注的焦点。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更有质量?杨帆经与村两委商议,上报乡政府,即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在果布村打造阳光服务,建立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代理代办政府各部门延伸到村里的公共事务,为村民提供社保就业 教育 卫生 文体和法律等便民 惠民服务。

在走访中,杨帆发明有不少贫困户和农户家的孩子没有上户口,没有享受到0-3 公里边境补助,问其原因,才知大部分孩子是超生的,需交大笔罚款到乡计生委,才可上户口。

了解此情况后,杨帆经与乡府主要领导汇报 沟通,原则上同意先让农户上户口,享受有关惠民待遇,再按计生法有关规定执行。

“凡需要化解纠纷的一律上门组织调解。”在杨帆的帮助下,村民们学法守法。

驻守了近2 年时间,杨帆和村两委通过挖掘当地资源,引进市场活水,让少数习惯了“等靠要”的贫困懒汉,也“跳起来摘桃子”,变成了勤快的经济作物和养殖承包户。

——发展烤烟产业,果布村今年已尝试种植烟草 60 亩,村集体经济可获得烟草专卖局奖励 1 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的模式和__烟草专卖局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力争再扩种 200 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 3 万元。

——继续发展养蚕建设,为进一步做好做强做优桑蚕产业,提高桑农种植 养殖收入,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靖西市政府和鑫晟公司已在弄金屯共同投资***万元左右,建立种养分离示范基地,新建产房占非基本农田 19 亩。

由鑫晟茧丝绸公司+村集体经济+养蚕能手+贫困户+非贫困户入股组建,实行种养分离,收购桑枝条叶,每亩桑收益在 3**元至 5**元左右。将推动建立配套种养分离的标准化高产优质桑园 2500 亩,带动全村农户参与种桑养蚕,去年卖鲜茧约 4 万斤,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今年上半年已卖鲜茧**.*万斤,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村民对未来产业发展之路充满美好憧憬。

努力盛开幸福花。目前,全村已脱贫***户***人,未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从**.*%降为**.*%。2018 年,扶贫驻村工作队计划帮扶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降为 4%。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观看心得心得 5

入秋,记者走进平果县太平镇茶密村,只见一片片苍翠欲滴的桑园,水泥路通达村屯……

“这得感谢黄书记,他来后,我们村变化很大。”*月*日,茶密村主任说。

茶密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村,全村***户 3***人,人均耕地面积 0.46 亩,且全是无水源的石窝地。群众以种植玉米为主,再无其他有效益产业,至 2016 年仍有贫困户***户***人。

村民口中的“黄书记”叫黄铮,是__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勤管理处保卫科副科长,2015 年*月起担任该村第一书记。

原先,由于土地贫瘠,群众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合适?新官上任,黄铮带领村干部 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黑猪养殖 桑蚕种养林下养鸡等。最终,村里确定发展种桑养蚕 林下养鸡 养猪等产业。

2016 年,该村发展种桑养蚕 400 多亩,仅此项收入就达 150 多万元。“示范成功,群众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活。”黄铮说,一年之后,村里桑园面积达到800 亩,收入 800 多万元,参与的 70 多户贫困户户均收入**.*万元。目前,全村种桑面积超过 1000 亩。

“桑养蚕收入有 5 万元,孩子上大学,生活费不用愁了。”茶上屯贫困户梁龙官说,他家种桑 10 亩,今年儿子考上了吉林大学。

除了种桑养蚕之外,全村的养殖产业也初具规模:截至*月底,全村参与养殖群众***户。其中养猪***户,存栏 3500 多头,年出栏 3000 头;养牛***户,存栏268 头,年出栏 100 头;养羊***户,存栏 600 头,年出栏 400 头;养鸡 5 户,存栏**.*万羽,年出栏***万羽。

产业发展之后,村民的精气神也悄然变化。

“此刻,外面的姑娘不嫌弃我们了。”说这话的,是龙洋屯 82 岁的余雨吉。

余雨吉有个儿子叫余显业,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之前住在两间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四面通风,年近40 岁还未婚,全家人十分着急。

作为余显业的帮扶人,黄铮多次上门和他谈心,激励他发展“养猪+种桑养蚕”产业,帮他申请 5 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办养猪场。2017 年,余显业养的 50 头大肥猪出栏,加上种桑养蚕 10 亩,年纯收入 8 万多元。此外,余显业还获得一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去年*月,他还买了一部面包车。

两年时间,余显业由一个穷光蛋变成有房有车有产业的人,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今年春节,外地一位姑娘看上了余显业,和他喜结良缘。

驻村两年多来,黄铮不遗余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绩显著。2016-2017 年,黄铮持续两年被__平果两级党委政府授予“群众满足的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篇9: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蒙书记经常来我家了解情况,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很贴心。”永福村贫困户温立胜说,他女儿在蒙胜南悉心帮助下,如今很乐意去学校继续读书。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户户通了自来水,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腰包也鼓起来了。自家新房子也建好了,日子过得不错。

永福村是港北区“十三五”时期贫困村,共有贫困户88户381人。3月,__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教导员蒙胜南到永福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他带领下,永福村有了新变化。

蒙胜南刚到永福村时,为尽快熟悉情况,他针对每个贫困户家庭位置绘画了一张手工地图,在地图的导航下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他了解到,基础设施建设是该村老百姓最关怀的问题。为此,蒙胜南跑部门争取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0,永福村共修建了5条水泥路1.3公里 1项排污工程 1个灯光球场,加固了林屋屯 赖屋屯2项人饮工程。目前全村水泥硬化道路总里程达16.07公里,有文体服务中心 戏台 农家书院以及8个篮球场。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蒙胜南积极培育扶贫产业。经认真调研,他利用第一书记帮扶经费5万元建立绿色有机茶树菇种植示范点。目前,茶树菇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多元,使永福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4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发展茶树菇种植。”他说。

蒙胜南还充分利用该村自然条件,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光伏产业,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目前已有45户贫困户参与该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2800多元,为村集体增收14万多元。目前该项目施工已收尾,已有30多户并网发电。

针对大多数贫困户缺乏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情况,蒙胜南积极联系学校 饭店 单位 企业,并通过朋友圈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个多月便将覃玉琼 温有健等25户贫困户滞销的农产品销售一空,还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热情。他还通过“个人捐助+企业资助+政府补助”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建新房。2018年,危房改造户温立胜 黄立忠 赖富兴 陈福添等贫困户喜迁新居。

在控辍保学方面,蒙胜南暗下决心“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走村串巷,深入细致地入户做思想工作,2018年成功劝返了7名辍学儿童。

篇10: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我最愿意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了,不能忘却的一句话,是王一民对卢淑娟说的,东北的抗日会是8年,也许,也可能会更长!更不能忘却的是:接应王一民等人撤退的夏云杰将军,最后血洒疆场,写到这里,我眼圈已经湿润了。东北抗联的铮铮铁骨,烈女巾帼,你们可以安息瞑目了,祖国不但解放了,而且还强大了!

王一民为什么说东北的抗日时间会更长,大家想想就知道了:东北战场的艰苦、惨烈,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抗联与日伪军的力量对比是极其悬殊的。有人于是说东北抗战不重要,完全依赖其他战场和国际环境,我作为一个爱国女学生,恨不得要煽他耳光;抗日神剧,我更是厌恶透顶!

想想抗联出现多少民族英雄:杨靖宇、赵尚志、马占山、周保中、赵一曼、陈翰章、李兆麟 、夏云杰、魏拯民、十三省、还有八女投江的壮举,数不胜数呀! 正是他们的牺牲与战斗,才有我们强国梦的实现!更难能可贵的是,正是抗联精神,迅速凝聚了信心和民心,才有后来解放战争—东北决战的胜利 ,才有解放全国的胜利!

我们不能忘却那段沉痛的历史 ,那些刻骨铭心的抗联精神 ,那什么是抗联精神,张老师已经回答了: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

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摘自《东北抗联精神》张洪兴 著

我们现在要振兴东北,就要秉承和传扬抗联精神,认真贯彻18大会议主旨,相信苦难一定会铸就辉煌。本着实干兴邦的原则,不忘过去,打拼现在,高瞻未来,东北一定会杀出一条血路,实现复兴的,那样的话,也为国家的复兴梦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篇11: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学习心得作文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1

“书记”很忙!从行程表感受一位“第一书记”真实而一般的一天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2019新年伊始,__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12小时],用影像真实记录各行各业一般人最寻常的一天,聚焦这些鲜活个体12小时的工作与生活,用一张张在“他”看来司空见惯,而“你我”看来或感动或共鸣或惊叹的“行程表”,感受彼此的艰辛与快乐,记录你我的梦想与光荣,折射这个伟大新时代的伟大光芒。

“这一年,脱贫攻坚传来很多好消息。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新年前夕,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给包括第一书记在内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点赞,嘱咐大家保重身体。这让__的“第一书记”们非常感动,倍感振奋。

自2012年以来,自治区先后选派4个批次近2000名优秀干部深入到基层单位任“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活动在全区从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活动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八桂大地,似一场春雨滋润着贫瘠的土地。

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__市扶贫队伍里涌现出了许多勇于奉献 肩挑担当的好干部,他们一路付出心血和汗水,收获快乐和真情。

80后田轶是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的“第一书记”,也是__市扶贫队伍中的一个缩影。

“不除穷根,誓不离任!銮正村的扶贫产业刚‘开花结果’,我怎么舍得离开?”……2017年2月,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任期到了,但他主动请缨继续留任。2017年11月,田轶被组织留任隆安县銮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请尾随记者的镜头看“第一书记”如何度过平庸的一天。

山路弯弯,延伸着期望,青山绿水,孕育着梦想。小小的村庄,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驻村“第一书记”们与村民携手奋战,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前方。

2018年12月27日晚,__新闻网采访小组一行人从市区驱车2个多小时的路程,于当晚十一点钟到达__市隆安县,在县城住了一晚后,12月28日清晨天没亮一行人又辗转踏上了去南圩镇銮正村的征程。

从隆安县县城开了将近20分钟的陡峭山路,记者一行人最终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南圩镇銮正村村委驻地。早上七点整,天刚蒙蒙亮,悦耳的蟋蟀声余音缭绕,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房间亮

到达隆安县城的当晚,记者与田轶通过一次电话,得知他当晚十一点钟才从县里开完会回到村委住处,第二天却早早起床。“山里没有朝九晚五,也没有双休的概念。乡亲们来办事,我们得在。”田轶刷着牙对记者说道。

七点十五分,穿好衣服,仔细佩戴好党徽之后,田轶来到村委的食堂吃起了早餐。一碗面条“唰唰唰”不到2分钟吃完。

七点三十五分,銮正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委主任覃小松也来到了村委办公室,田轶与她商讨村集体经济收入等问题 讨论早上召开的村干部集体会议事宜等。

“田书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他来了,路通了,戏台建成了,屯里都有篮球场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变化可大了。”覃小松告诉记者,2年来,村里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场所台等公共服务设施,修建了11条道路,其中5条巷道,6条生产路,每个屯都修建了篮球场,危房改造26户,移民搬迁80户。村里还修建饮水设施,缓解全村季节性缺水问题。并引进企业成立10万元銮正村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共资助了3名儿童1名高中生 2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上午八点三十分,在等待村干部来到村委开会的空暇时间里,田轶和记者聊起了他与这辆破旧摩托车的故事。田轶告诉记者,由于銮正村地处山区,修建的山路都比较窄,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田轶花在网上淘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这辆摩托车是我花了400块钱在网上淘的,买回来没开几次就坏了,又花了我230元的维修费,所以我对人说这辆车是我花了630元买的。”田轶打趣地说道。

上午九点整,田轶召集村干部在村委召开会议。传达前一晚在县城里开会的内容以及布置当天的工作安排等。

隆安县南圩镇的銮正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常年干旱缺水。在开展精准脱贫前,銮正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看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村民用石头把泥土围起来,在这个巴掌大的地里仅能种玉米木薯 红薯之类等抗旱植物,怎么算一亩地一年都惟独不到1000元的收入。这样的村情该如何发展,当初没少让田轶心里犯难。

要精准拔出“穷根”,田轶认为,还得在“输血”过程中学会“造血”。在走访调研了解村里经济情况后,田轶发明村民们喜爱养马,善于养牛。村里人畜混居,农户家里两层的房屋,下面一层搞养殖,上面一层住人,既不卫生也不能规模养殖。

功夫不负有心人,田轶没有让村民失望!在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的同时,他和后盾单位联系爱心企业捐助,最终在2016年10月,投资61.5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一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使用。既解决“人畜分离”的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全村育肥牛产业的发展。

“去年我家靠养牛纯收入就有2万多,这个收入和在外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门口干活开支小又能照顾家里,年底时候还能存住钱。”去年实现脱贫摘帽的村民赵世东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养了30头牛,预计春节前能卖一批15头,收入也得有近4万。”在第一书记的努力下,村民们纷纷脱贫摘帽,日子过得有盼头。

事实上,养牛产业只是田轶为銮正村办的诸多实事之一。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此刻銮正村已经形成了以育肥牛 养猪 养鸡为主,和种植中药材大豆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两年多的时间里,銮正村变化显著。2016年初銮正村建档贫困人口341户1277人,截至2018年底全村贫困人口降低到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4%,成为__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几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上午九点四十五分,开完村干部集体会议后的田轶马不停蹄的领着2位驻村工作队员,前往离村委5公里远的都正村中草药种植基地视察中草药的种植情况。途中田轶招呼司机停下了车,顺路考察村里路面硬化的情况。“致富路”修通了这让田轶很是欣慰。

记者尾随田轶走在銮正村里,路过的每一位村民都会热情地向他打招,叫他去自己家中做客,而田轶总会迎上前去把他的那句口头禅挂嘴边:“有艰难,找书记!”

上午十点五十七分,田轶来到都正屯中草药种植基地,跟村民了解种植情况,并与群众种植中草药“扶芳藤”。

“每个月的28日,是我们銮正村的党员活动日。”上午,十一点五十分,田轶召集村里的党员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之后,田轶一行人又于中午十二点十四分来到上礼屯脱贫户农保耀家收生猪。田轶介绍,今年34岁的农保耀至今未娶妻,在去年脱了贫,家中有一位70岁的老母亲,俩人相依为命。为了增加农保耀一家的收入,村里免费发放2条小猪养,并联系爱心收购公司以一斤15元的价格收购。当天,2头生猪就给农保耀一家带来6000多元的收入

耀一家的生猪回到村委已经是中午一点十五分。田轶饿着肚子在他的宿舍里淘米煮起了午饭

吃午饭后,田轶在村委的宿舍里歇息了半个小时后。田轶于下午两点二十分来到了銮正村都正屯肉猪养殖基地考察猪场的建设情况。

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于今年的8月份刚建成投入使用,但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这让田轶一直“牵肠挂肚”。下午三点十五分,田轶来到了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了解村民们的养殖情况。

下午四点十一分,田轶来到銮正村隆安县銮正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了解农户的养牛情况。

都正屯贫困户梁玲家,是全村没有脱贫的贫困户之一。五年前,梁玲丈夫由于与他人斗殴导致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梁玲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要上学,家庭经济条件不堪重负。为了维持生计,梁玲八十多岁的婆婆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梁玲为了照顾家里的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在今年辞掉了远在广东的工作回到了村里,至今仍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对于梁玲一家的状况田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下午五点二十分,田轶和两位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了梁玲家了解她们家最近的情况,并给她带来一台崭新的电视机

梁玲的两个小孩在隆安县城的小学读书,学校当天举行校园活动,孩子之前与母亲约好了当天要去学校里看他们。由于在村里交通不便利,傍晚六点十分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到离村9公里外的隆安县小学看望小孩。

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去县城回到村委驻地在村委食堂吃了个晚饭后,此时已经是晚八点三十六分。忙碌了一天的田轶不知疲乏,回到宿舍后他立即动笔开始撰写当天工作日志和第二天工作计划。而贫困户梁玲去县里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于晚上十点钟才结束,十点前田轶还得开车到县城把她接回村里……

记者手记:

行程爆表!“第一书记”很忙!一天到晚都在扶贫路上!当记者采访完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平平经常的一天后,突然感到汗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不是“8小时工作制”,而是超过了“12小时”,甚至更长。

两年一任期的扶贫工作转瞬即逝,“第一书记”们在村里的日夜忙碌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但走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更深深地走进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满足的成绩单。而对于选择留任的第一书记田轶来说,他还将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2

“戴着眼镜 瘦瘦弱弱,但干事风风火火精明干练。”这就是方宗福给贫困村群众的印象。两年时间里,作为灵山县委组织部派驻佛子镇元眼村原第一书记,方宗福跑熟了全村6个自然村77户贫困户,与群众谈生产谈发展,为村子找项目 拉赞助等,最终助推贫困村脱贫摘帽并进入富裕村行列。

实干,是方宗福开展工作的真实写照。“假如不是方书记一心扑在村子里,我们村变化没这么快。”元眼村的群众纷纷说。

为激励元眼村象田坝贫困户马仲英发展产业,方宗福为其量身定制“稻谷种植+禾花鱼养殖”项目,还请来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养殖技术指导。丰收后,马仲英快乐地说:“稻谷和禾花鱼都得钱,政府还给产业奖补,这下脱贫有期望了。”

2016年前的元眼村,路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桥是濒临坍塌的危桥,沿江的土地均是一片荒芜。两年多来,在方宗福的协调努力下,元眼村先后落实项目33个整合资金1330多万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自治区评为“美丽村屯”。

完善基础设施,还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宗福带领元眼村走出一条以发展租赁乡村旅游和光伏发电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全村争取扶贫资金40万元,建成__市第一家村级集体经济光伏发电站;投入自治区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建设花海烧烤场等旅游设施……元眼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前不足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3万元,2016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忠诚 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标尺。2016年5月,在筹备建设元眼村文体中心时,一名建筑老板找到方宗福,期望能承建这个中心,并表示可以先垫资,事成后有回扣。方宗福当场严词拒绝。

从严律己的同时,方宗福还坚持把廉政建设摆在支部班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每季度为党员上一次廉政党课,增强支部班子防腐拒变的定力。在2016-2017年,元眼村持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称号。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3

驻村一年来,她吃住在一线,引资为村里架起太阳能路灯,引导村民搞起生态养殖,还为村里小学建好运动场,逢年过节组织村民举办联欢会,让整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她就是自治区检察院驻凤山县松仁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韦思。

凤山县凤城镇松仁村是个贫困村。2018年初,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村民们只能养些家禽来维持生计。

2018年2月底,韦思与自治区检察院机关的工作队员来到了凤山县。一到凤山县的当天晚上,韦思第一时间驻村:“惟独住在村里,才干更快吃透村情民意,对症下药开出‘扶贫’良方。”

“一个女同志能住多久?”面对韦思的驻村要求,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看好她。直到她在村里一连住了十多天,大家才真正信服了。

安顿好住处后,韦思就立即开始走访,很快走完全村的18个自然屯所有贫困户,为群众解决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共50多件。在她带动下,村委村干齐发力。去年以来,先后3次共筹集到善款50多万元,为松仁村23多个屯架起了186盏太阳能路灯。

作为第一书记,韦思深知脱贫需要有“造血”的能力。在她引导下,松仁村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养殖项目,目前,已争取到各级支持投入170多万元,正式启动林下养殖核桃鸡产业。项目建成后,可养殖核桃鸡4万羽,覆盖贫困户80户,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6000余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16万元。

扶贫工作,扶智是基础。村里有两所小学,分别是松仁小学和仁里小学,共有70多名小学生就读,但仁里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基础建设较差。韦思争取__云天慈善基金会6万元爱心款,协助学校修好了平坦宽敞的球场,孩子们可以快乐运动,晚上这里又成为周边的群众开展文娱活动的场地。

既重视农村教育硬件建设,也重视思想文化环境的营造。在韦思的积极配合下,自治区检察院在松仁村已举办多场联欢文化活动,检察官还进村送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村民们也打算了多个节目,表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爱党爱国爱家的决心。

“她是我们心中的最美第一书记。”如今,一提到韦思,松仁村群众都赞不绝口。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4

“新年在家过得挺好吧,过几天开学了,要记得按时回校上课哦,有什么艰难可以随时联系我。”2月11日晚,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__市港北区大圩镇永福村驻村第一书记蒙胜南到贫困户杨文珍家中了解劝返学生近况。

“蒙书记经常来我家了解情况,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很贴心。”永福村贫困户温立胜说,他女儿在蒙胜南悉心帮助下,如今很乐意去学校继续读书。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户户通了自来水,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腰包也鼓起来了。自家新房子也建好了,日子过得不错。

永福村是港北区“十三五”时期贫困村,共有贫困户88户381人。2018年3月,__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教导员蒙胜南到永福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他带领下,永福村有了新变化。

蒙胜南刚到永福村时,为尽快熟悉情况,他针对每个贫困户家庭位置绘画了一张手工地图,在地图的导航下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他了解到,基础设施建设是该村老百姓最关怀的问题。为此,蒙胜南跑部门争取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永福村共修建了5条水泥路1.3公里1项排污工程 1个灯光球场,加固了林屋屯 赖屋屯2项人饮工程。目前全村水泥硬化道路总里程达16.07公里,有文体服务中心 戏台 农家书院以及8个篮球场。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蒙胜南积极培育扶贫产业。经认真调研,他利用第一书记帮扶经费5万元建立绿色有机茶树菇种植示范点。目前,茶树菇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多元,使永福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4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发展茶树菇种植。”他说。

蒙胜南还充分利用该村自然条件,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光伏产业,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目前已有45户贫困户参与该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2800多元,为村集体增收14万多元。目前该项目施工已收尾,已有30多户并网发电。

针对大多数贫困户缺乏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情况,蒙胜南积极联系学校 饭店 单位 企业,并通过朋友圈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个多月便将覃玉琼温有健等25户贫困户滞销的农产品销售一空,还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热情。他还通过“个人捐助+企业资助+政府补助”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建新房。2018年,危房改造户温立胜黄立忠 赖富兴 陈福添等贫困户喜迁新居。

在控辍保学方面,蒙胜南暗下决心“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走村串巷,深入细致地入户做思想工作,2018年成功劝返了7名辍学儿童。

目前永福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2%,2019年计划脱贫12户50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蒙胜南以此为信念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努力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5

一年多来,无论阴晴雨雪,总有一个年轻的身影行走在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的田间地头 村头巷尾,乡亲们见了他都会热情地上前打声招呼唠上几句家常,这成为了村里大家最常见 最熟悉的场景。他就是去年3月份__市浦北县金浦中学选派到福旺镇大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邓雪强。

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委位于福旺镇的西南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度缓慢,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劳务输出收入为辅。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邓雪强带着村委会工作队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原因,通过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档案”,一个多月的时间备足了脱贫攻坚的“教学方案”。

“何哥啊,你家的100多只鸡可以卖了吧?此刻小孩读书怎样啊?”“张婶啊,你家的蔬菜基地都种了些什么菜?可要注重防虫防害,增加收成喔。”

邓雪强书记走到哪里,温暖贴心的话语就在哪里。一说起投入60多万元建设的400多米的两个自然村屯硬化水泥道路 45杆路灯 1000多人饮用水工程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的建设,大垌村村民就乐得合不拢嘴。道路修起来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人饮用水工程接通了,群众饮水安全了;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建设了,村民儿童课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村支书何胜说:“自从来了邓书记,村里干群关系变得和谐了,帮我们村里争取到很多的项目和资金,理清了发展思路,此刻我们村里一天一个样!”

“住进了大垌村,我就是大垌村人,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邓雪强说。2018年初,浦北县委 县政府大力推广特色种养及农业产业化项目。邓雪强认为,百香果黑猪无公害优质水稻等项目很适合在大垌村发展,村两委干部也支持他的想法,但村民却心中怀疑,都不愿报名参与。邓雪强组织村两委干部划片区走村入户,为村民讲解补贴政策,耐心宣传动员。在邓雪强积极引导热心帮扶下,30多户贫困户加入了产业扶贫项目,共种植蔬菜100多亩 养牛300多头 养鸡3000多羽。

为使产业扶贫项目出效果,邓雪强认真研读有关扶贫政策,找来种植和养殖专业书籍认真学习,为产业扶贫项目户进行跟踪服务。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邓雪强多次前往县 镇农业部门学习请教种植栽培技术,并组织召开了种养专题座谈会,为贫困户分析市场前景,传授种植栽培和养殖知识,真正做到了想在前面 记在心里帮在点上。“邓书记不仅给我们带来扶贫基金项目,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我们,带领我们全村人脱贫致富。”福旺镇立权蔬菜基地负责人何立权说道。

据统计,驻村的一年里,邓雪强共为14户贫困户申报“量化到户·带资入股”项目,实现了创增收 有就业有产业;协助20名贫困学子申报雨露计划补助;完成了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全村9户51人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底顺利通过脱贫“双认定”,实现了稳定脱贫。

上一篇:我的童年挚友下一篇:简历制作技巧:如何增加简历点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