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

2024-06-20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共11篇)

篇1: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

张式瑞(1914-1986年), 崂山县城阳镇小寨子村人民国(1926年) 起,张式瑞入本村塾馆读书6年,后务农。1949年秋,带头组成互助组。1950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6年任共产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非常关心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农业科技着手”,这便是张式瑞的结论。于是,他自费购置农业科技书籍及温度计、干湿计、地温表等仪器,成立农业技术队,夜以继日地在温室、小农场、试验田进行科学实验和大田推广,先后实现了农作物套种间作、更换良种、合理密植、水利灌溉及温室种菜等技术革新项目。1952年,为推广玉米良种金皇后, 张式瑞步行70多华里,到即东农场买回种子50市斤,又商定以3市亩地做玉米、土豆间作试验。时,社员对玉米亩产7、800斤持怀疑态度,张式瑞坚定地表示:“如试验失败,3亩地粮食产量由自己赔偿。”是年秋,亩产玉米800多斤、土豆150多斤。 社员们信服地说:“还是张式瑞的见识高、办法好。”从此,农业技术革新活动蓬勃展开,粮食产量直线上升,社员们的主食终于由地瓜干变成了“大黄饼子”。张式瑞因此闻名全国:1950年被评为即墨县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获山东省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1960年9月, 张式瑞脱产入伍,历任中共即墨县委书记处书记、中共青岛市崂山郊区委副书记、崂山县副县长兼农业局局长等职。他深感地位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质不能变;做了官,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不能变。为此,他自觉地约法三章:一是不吃请,不收礼,不贪不沾;二是与群众同甘苦,不闹特殊;三是保持劳动本色。张式瑞身体力行, 始终如一。1963年8月,张式瑞主动要求下基层工作,改任城阳人民公社社长。他长期住在皂户大队,兼任大队长。皂户大队贫困异常,办公无钱买纸,开会无钱买油点灯,社员常年吃返销粮。摆在张式瑞面前的当务之急是脱贫。他深入大田调查,广泛向群众征询脱贫之道,发动队干部献计献策,终于制定并逐年实现了脱贫方案:组织部分劳力,外出当建筑工,年增加收入数千元;修复墨水河大坝,设抽水机4台,引水灌溉农田多亩;在盐碱地垦田300亩;在西海滩植树造林。1964年已成活杨、柳、棉槐、桃等13万多株,并组织专人编筐织篓外销。1965年又植山楂树300棵。80年代初已年收山楂3万多斤。在实施这个方案中,大队的资金不丰,除县财政拨款数万元支援外,张式瑞用自己的工资为该村买鱼苗、买藕种,救济贫困户。他黎明即起,身先社员,带头劳动,与社员结下深厚友情。1964年秋,墨水河水暴涨,大坝决口。张式瑞率众跳入水中,排成人墙,终于合拢。由于劳累过度,他当场晕倒在地,昏迷不醒,几番急救,方转危为安。他忍痛离去,在强制“劳动改造”中,忍辱负重,历尽坎坷。1978年3月17日, 64岁的张式瑞退休了。但他壮心不已,退而不休,继续参加修筑驯虎山水库、虹子河水库的领导工作,并亲临现场指挥。1979年起,又在城阳镇政府大院内外种植大豆、向日葵、花生、葡萄以及榆、柳、花椒、如意兰等花木。到1984年, 镇政府大院内外已绿树成荫, 花香四溢,荣获青岛市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夕阳无限好,晚霞胜朝辉。”1978年,中共崂山县委授予他模范党员称号。1980年8月、1984年8月,他先后被选为中共崂山县第三次、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5月27日,张式瑞患肺癌入城阳医院治疗。9月27日出院后,自知不久人世,乃带病奋笔疾书《回忆录》。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已撰就1931~1985年的个人经历和重大事件68页,共3万余字。1986年3月18日,张式瑞病情恶化,再次入院治疗。逝世前, 写有《遗命书》1纸。书中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为群众做模范,死后还要为群众做出榜样。因此,提出几点,示家属一定执行。”在书中,张式瑞最后一次谆谆教诲子女:在他死后,不要向组织提出要求;只带黑纱,不搞迷信活动;遗体火化,将骨灰撒在皂户河坝上和树林间;令其老伴由公家宿舍迁回小寨子居住,迁走时室内建筑物和室外葡萄都不准动,以便为新住户留下方便。《回忆录》和《遗命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字里行间流露着共产党人的真挚情感。

篇2: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

报告中再次提到“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原来本是指修学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只有不忘记自己的最初发心,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善始善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党员,更适用于我们大学生党员。信仰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信仰的学生才会学有所成,有信仰的工作者才会努力工作,而有信仰的党员才会不忘初心、奉献于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意味着要牢记使命,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每一名党员在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庄严宣誓时,就立志要做一名合格党员,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种宣誓,就是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交给人民。而现实中,理想信念动摇者有之,口无遮拦、组织涣散者有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者有之,利用手中权力谋私利者有之等等。这样的党员,忘记了誓言,忘记了初心,更忘记了责任。中国共产党具有最讲奉献、最能牺牲的政治品质,从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到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再到杨善洲“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这些都是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作为共产党员,就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十九大报告指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认真学习,学习党的知识理论,勇于实践。

第一,做到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在思想上入党,就是要求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增强党的意识,自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为准则,积极投身党的事业并做出贡献。在思想上入党与在组织上入党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在组织上入了党,而不加强自身的党性锻炼和修养,说话做事没有一个党员的样子,甚至违反党的规定,损害党的形象,那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现实告诉我们,那些重视在思想上入党的同志和其他人比起来,总是在思想上成熟些,品德高尚些,工作上积极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没有在思想上入党,是检验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起码标准。思想上入党既在于组织培养,更在于个人自觉。

第二,要勤奋学习,与时俱进。

首先是政治理论学习。大学生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当前尤其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中国的事业,中国的富强也在呼唤一大批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苦干实干,富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优秀人才。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能从容应对新形式,紧跟新时代,承担起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未来教育将是终生教育。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时代在呼唤知识,呼唤人才。

在校大学生党员应起模范带头作用,更加珍惜时间,从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角度出发,更加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为祖

国建设,为社会服务的过硬本领和竞争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施展自己的才华。

第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

大学生党员加强修养,除要从书本中吸取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在校内,大学生党员应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投身到各项活动中去,努力完成校系布置的各项任务,在服务学校,服务班级,服务同学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活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校外,大学生党员应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带头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在党内生活中锻炼自己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健全的党内生活是促使党员自觉加强修养的基本保证。大学生党员要在党内生活中加强修养,得到锻炼,既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又要自觉地置身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经常性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对错误的思想,言行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既可以增强党的观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又可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更好地认识自我,纠正自我的不足,以求不断的进步。再次,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情况,以求组织指导和帮助自己。最后,要加强党的组织纪律观念,因为这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可靠保证,是维护党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保持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条件。

第五,以高尚道德要求自己

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共产党员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良好形象和有益于人民的人。众多党员的形象构成整个党的形象,通过每个党员的奋斗和努力,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党员都应该是党的形象的化身,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党的形象密切相关。

其次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做得如何?差距在哪里?怎样才能迎头赶上?严格地用“三个代表”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道

德要求自己,修正自身不足,塑造良好形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是人民的有共产主义党性和高尚道德素质的先进分子。

篇3: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

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委位于福旺镇的西南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度缓慢,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 养殖业为主,劳务输出收入为辅。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邓雪强带着村委会 工作队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原因,通过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档案”,一个多月的时间备足了脱贫攻坚的“教学方案”。

“何哥啊,你家的100多只鸡可以卖了吧?此刻小孩读书怎样啊?”“张婶啊,你家的蔬菜基地都种了些什么菜?可要注重防虫防害,增加收成喔。”

邓雪强书记走到哪里,温暖贴心的话语就在哪里。一说起投入60多万元建设的400多米的两个自然村屯硬化水泥道路 45杆路灯 1000多人饮用水工程 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的建设,大垌村村民就乐得合不拢嘴。道路修起来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人饮用水工程接通了,群众饮水安全了;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建设了,村民 儿童课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村支书何胜说:“自从来了邓书记,村里干群关系变得和谐了,帮我们村里争取到很多的项目和资金,理清了发展思路,此刻我们村里一天一个样!”

“住进了大垌村,我就是大垌村人,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邓雪强说。年初,浦北县委 县政府大力推广特色种养及农业产业化项目。邓雪强认为,百香果 黑猪 无公害优质水稻等项目很适合在大垌村发展,村两委干部也支持他的想法,但村民却心中怀疑,都不愿报名参与。邓雪强组织村两委干部划片区走村入户,为村民讲解补贴政策,耐心宣传动员。在邓雪强积极引导 热心帮扶下,30多户贫困户加入了产业扶贫项目,共种植蔬菜100多亩 养牛300多头 养鸡3000多羽。

为使产业扶贫项目出效果,邓雪强认真研读有关扶贫政策,找来种植和养殖专业书籍认真 学习,为产业扶贫项目户进行跟踪服务。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邓雪强多次前往县 镇农业部门 学习请教种植栽培技术,并组织召开了种养专题座谈会,为贫困户分析市场前景,传授种植栽培和养殖知识,真正做到了想在前面 记在心里 帮在点上。“邓书记不仅给我们带来扶贫基金项目,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我们,带领我们全村人脱贫致富。”福旺镇立权蔬菜基地负责人何立权说道。

篇4: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1

“书记”很忙!从行程表感受一位“第一书记”真实而一般的一天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2019新年伊始,__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12小时],用影像真实记录各行各业一般人最寻常的一天,聚焦这些鲜活个体12小时的工作与生活,用一张张在“他”看来司空见惯,而“你我”看来或感动或共鸣或惊叹的“行程表”,感受彼此的艰辛与快乐,记录你我的梦想与光荣,折射这个伟大新时代的伟大光芒。

“这一年,脱贫攻坚传来很多好消息。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新年前夕,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给包括第一书记在内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点赞,嘱咐大家保重身体。这让__的“第一书记”们非常感动,倍感振奋。

自2012年以来,自治区先后选派4个批次近2000名优秀干部深入到基层单位任“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活动在全区从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活动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八桂大地,似一场春雨滋润着贫瘠的土地。

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__市扶贫队伍里涌现出了许多勇于奉献 肩挑担当的好干部,他们一路付出心血和汗水,收获快乐和真情。

80后田轶是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的“第一书记”,也是__市扶贫队伍中的一个缩影。

“不除穷根,誓不离任!銮正村的扶贫产业刚‘开花结果’,我怎么舍得离开?”……2017年2月,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任期到了,但他主动请缨继续留任。2017年11月,田轶被组织留任隆安县銮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请尾随记者的镜头看“第一书记”如何度过平庸的一天。

山路弯弯,延伸着期望,青山绿水,孕育着梦想。小小的村庄,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驻村“第一书记”们与村民携手奋战,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前方。

2018年12月27日晚,__新闻网采访小组一行人从市区驱车2个多小时的路程,于当晚十一点钟到达__市隆安县,在县城住了一晚后,12月28日清晨天没亮一行人又辗转踏上了去南圩镇銮正村的征程。

从隆安县县城开了将近20分钟的陡峭山路,记者一行人最终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南圩镇銮正村村委驻地。早上七点整,天刚蒙蒙亮,悦耳的蟋蟀声余音缭绕,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房间亮

到达隆安县城的当晚,记者与田轶通过一次电话,得知他当晚十一点钟才从县里开完会回到村委住处,第二天却早早起床。“山里没有朝九晚五,也没有双休的概念。乡亲们来办事,我们得在。”田轶刷着牙对记者说道。

七点十五分,穿好衣服,仔细佩戴好党徽之后,田轶来到村委的食堂吃起了早餐。一碗面条“唰唰唰”不到2分钟吃完。

七点三十五分,銮正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委主任覃小松也来到了村委办公室,田轶与她商讨村集体经济收入等问题 讨论早上召开的村干部集体会议事宜等。

“田书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他来了,路通了,戏台建成了,屯里都有篮球场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变化可大了。”覃小松告诉记者,2年来,村里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场所台等公共服务设施,修建了11条道路,其中5条巷道,6条生产路,每个屯都修建了篮球场,危房改造26户,移民搬迁80户。村里还修建饮水设施,缓解全村季节性缺水问题。并引进企业成立10万元銮正村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共资助了3名儿童1名高中生 2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上午八点三十分,在等待村干部来到村委开会的空暇时间里,田轶和记者聊起了他与这辆破旧摩托车的故事。田轶告诉记者,由于銮正村地处山区,修建的山路都比较窄,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田轶花在网上淘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这辆摩托车是我花了400块钱在网上淘的,买回来没开几次就坏了,又花了我230元的维修费,所以我对人说这辆车是我花了630元买的。”田轶打趣地说道。

上午九点整,田轶召集村干部在村委召开会议。传达前一晚在县城里开会的内容以及布置当天的工作安排等。

隆安县南圩镇的銮正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常年干旱缺水。在开展精准脱贫前,銮正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看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村民用石头把泥土围起来,在这个巴掌大的地里仅能种玉米木薯 红薯之类等抗旱植物,怎么算一亩地一年都惟独不到1000元的收入。这样的村情该如何发展,当初没少让田轶心里犯难。

要精准拔出“穷根”,田轶认为,还得在“输血”过程中学会“造血”。在走访调研了解村里经济情况后,田轶发明村民们喜爱养马,善于养牛。村里人畜混居,农户家里两层的房屋,下面一层搞养殖,上面一层住人,既不卫生也不能规模养殖。

功夫不负有心人,田轶没有让村民失望!在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的同时,他和后盾单位联系爱心企业捐助,最终在2016年10月,投资61.5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一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使用。既解决“人畜分离”的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全村育肥牛产业的发展。

“去年我家靠养牛纯收入就有2万多,这个收入和在外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门口干活开支小又能照顾家里,年底时候还能存住钱。”去年实现脱贫摘帽的村民赵世东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养了30头牛,预计春节前能卖一批15头,收入也得有近4万。”在第一书记的努力下,村民们纷纷脱贫摘帽,日子过得有盼头。

事实上,养牛产业只是田轶为銮正村办的诸多实事之一。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此刻銮正村已经形成了以育肥牛 养猪 养鸡为主,和种植中药材大豆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两年多的时间里,銮正村变化显著。2016年初銮正村建档贫困人口341户1277人,截至2018年底全村贫困人口降低到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4%,成为__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几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上午九点四十五分,开完村干部集体会议后的田轶马不停蹄的领着2位驻村工作队员,前往离村委5公里远的都正村中草药种植基地视察中草药的种植情况。途中田轶招呼司机停下了车,顺路考察村里路面硬化的情况。“致富路”修通了这让田轶很是欣慰。

记者尾随田轶走在銮正村里,路过的每一位村民都会热情地向他打招,叫他去自己家中做客,而田轶总会迎上前去把他的那句口头禅挂嘴边:“有艰难,找书记!”

上午十点五十七分,田轶来到都正屯中草药种植基地,跟村民了解种植情况,并与群众种植中草药“扶芳藤”。

“每个月的28日,是我们銮正村的党员活动日。”上午,十一点五十分,田轶召集村里的党员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之后,田轶一行人又于中午十二点十四分来到上礼屯脱贫户农保耀家收生猪。田轶介绍,今年34岁的农保耀至今未娶妻,在去年脱了贫,家中有一位70岁的老母亲,俩人相依为命。为了增加农保耀一家的收入,村里免费发放2条小猪养,并联系爱心收购公司以一斤15元的价格收购。当天,2头生猪就给农保耀一家带来6000多元的收入

耀一家的生猪回到村委已经是中午一点十五分。田轶饿着肚子在他的宿舍里淘米煮起了午饭

吃午饭后,田轶在村委的宿舍里歇息了半个小时后。田轶于下午两点二十分来到了銮正村都正屯肉猪养殖基地考察猪场的建设情况。

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于今年的8月份刚建成投入使用,但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这让田轶一直“牵肠挂肚”。下午三点十五分,田轶来到了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了解村民们的养殖情况。

下午四点十一分,田轶来到銮正村隆安县銮正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了解农户的养牛情况。

都正屯贫困户梁玲家,是全村没有脱贫的贫困户之一。五年前,梁玲丈夫由于与他人斗殴导致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梁玲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要上学,家庭经济条件不堪重负。为了维持生计,梁玲八十多岁的婆婆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梁玲为了照顾家里的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在今年辞掉了远在广东的工作回到了村里,至今仍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对于梁玲一家的状况田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下午五点二十分,田轶和两位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了梁玲家了解她们家最近的情况,并给她带来一台崭新的电视机

梁玲的两个小孩在隆安县城的小学读书,学校当天举行校园活动,孩子之前与母亲约好了当天要去学校里看他们。由于在村里交通不便利,傍晚六点十分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到离村9公里外的隆安县小学看望小孩。

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去县城回到村委驻地在村委食堂吃了个晚饭后,此时已经是晚八点三十六分。忙碌了一天的田轶不知疲乏,回到宿舍后他立即动笔开始撰写当天工作日志和第二天工作计划。而贫困户梁玲去县里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于晚上十点钟才结束,十点前田轶还得开车到县城把她接回村里……

记者手记:

行程爆表!“第一书记”很忙!一天到晚都在扶贫路上!当记者采访完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平平经常的一天后,突然感到汗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不是“8小时工作制”,而是超过了“12小时”,甚至更长。

两年一任期的扶贫工作转瞬即逝,“第一书记”们在村里的日夜忙碌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但走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更深深地走进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满足的成绩单。而对于选择留任的第一书记田轶来说,他还将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2

“戴着眼镜 瘦瘦弱弱,但干事风风火火精明干练。”这就是方宗福给贫困村群众的印象。两年时间里,作为灵山县委组织部派驻佛子镇元眼村原第一书记,方宗福跑熟了全村6个自然村77户贫困户,与群众谈生产谈发展,为村子找项目 拉赞助等,最终助推贫困村脱贫摘帽并进入富裕村行列。

实干,是方宗福开展工作的真实写照。“假如不是方书记一心扑在村子里,我们村变化没这么快。”元眼村的群众纷纷说。

为激励元眼村象田坝贫困户马仲英发展产业,方宗福为其量身定制“稻谷种植+禾花鱼养殖”项目,还请来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养殖技术指导。丰收后,马仲英快乐地说:“稻谷和禾花鱼都得钱,政府还给产业奖补,这下脱贫有期望了。”

2016年前的元眼村,路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桥是濒临坍塌的危桥,沿江的土地均是一片荒芜。两年多来,在方宗福的协调努力下,元眼村先后落实项目33个整合资金1330多万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自治区评为“美丽村屯”。

完善基础设施,还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宗福带领元眼村走出一条以发展租赁乡村旅游和光伏发电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全村争取扶贫资金40万元,建成__市第一家村级集体经济光伏发电站;投入自治区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建设花海烧烤场等旅游设施……元眼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前不足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3万元,2016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忠诚 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标尺。2016年5月,在筹备建设元眼村文体中心时,一名建筑老板找到方宗福,期望能承建这个中心,并表示可以先垫资,事成后有回扣。方宗福当场严词拒绝。

从严律己的同时,方宗福还坚持把廉政建设摆在支部班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每季度为党员上一次廉政党课,增强支部班子防腐拒变的定力。在2016-2017年,元眼村持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称号。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3

驻村一年来,她吃住在一线,引资为村里架起太阳能路灯,引导村民搞起生态养殖,还为村里小学建好运动场,逢年过节组织村民举办联欢会,让整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她就是自治区检察院驻凤山县松仁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韦思。

凤山县凤城镇松仁村是个贫困村。2018年初,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村民们只能养些家禽来维持生计。

2018年2月底,韦思与自治区检察院机关的工作队员来到了凤山县。一到凤山县的当天晚上,韦思第一时间驻村:“惟独住在村里,才干更快吃透村情民意,对症下药开出‘扶贫’良方。”

“一个女同志能住多久?”面对韦思的驻村要求,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看好她。直到她在村里一连住了十多天,大家才真正信服了。

安顿好住处后,韦思就立即开始走访,很快走完全村的18个自然屯所有贫困户,为群众解决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共50多件。在她带动下,村委村干齐发力。去年以来,先后3次共筹集到善款50多万元,为松仁村23多个屯架起了186盏太阳能路灯。

作为第一书记,韦思深知脱贫需要有“造血”的能力。在她引导下,松仁村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养殖项目,目前,已争取到各级支持投入170多万元,正式启动林下养殖核桃鸡产业。项目建成后,可养殖核桃鸡4万羽,覆盖贫困户80户,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6000余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16万元。

扶贫工作,扶智是基础。村里有两所小学,分别是松仁小学和仁里小学,共有70多名小学生就读,但仁里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基础建设较差。韦思争取__云天慈善基金会6万元爱心款,协助学校修好了平坦宽敞的球场,孩子们可以快乐运动,晚上这里又成为周边的群众开展文娱活动的场地。

既重视农村教育硬件建设,也重视思想文化环境的营造。在韦思的积极配合下,自治区检察院在松仁村已举办多场联欢文化活动,检察官还进村送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村民们也打算了多个节目,表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爱党爱国爱家的决心。

“她是我们心中的最美第一书记。”如今,一提到韦思,松仁村群众都赞不绝口。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4

“新年在家过得挺好吧,过几天开学了,要记得按时回校上课哦,有什么艰难可以随时联系我。”2月11日晚,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__市港北区大圩镇永福村驻村第一书记蒙胜南到贫困户杨文珍家中了解劝返学生近况。

“蒙书记经常来我家了解情况,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很贴心。”永福村贫困户温立胜说,他女儿在蒙胜南悉心帮助下,如今很乐意去学校继续读书。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户户通了自来水,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腰包也鼓起来了。自家新房子也建好了,日子过得不错。

永福村是港北区“十三五”时期贫困村,共有贫困户88户381人。2018年3月,__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教导员蒙胜南到永福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他带领下,永福村有了新变化。

蒙胜南刚到永福村时,为尽快熟悉情况,他针对每个贫困户家庭位置绘画了一张手工地图,在地图的导航下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他了解到,基础设施建设是该村老百姓最关怀的问题。为此,蒙胜南跑部门争取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永福村共修建了5条水泥路1.3公里1项排污工程 1个灯光球场,加固了林屋屯 赖屋屯2项人饮工程。目前全村水泥硬化道路总里程达16.07公里,有文体服务中心 戏台 农家书院以及8个篮球场。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蒙胜南积极培育扶贫产业。经认真调研,他利用第一书记帮扶经费5万元建立绿色有机茶树菇种植示范点。目前,茶树菇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多元,使永福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4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发展茶树菇种植。”他说。

蒙胜南还充分利用该村自然条件,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光伏产业,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目前已有45户贫困户参与该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2800多元,为村集体增收14万多元。目前该项目施工已收尾,已有30多户并网发电。

针对大多数贫困户缺乏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情况,蒙胜南积极联系学校 饭店 单位 企业,并通过朋友圈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个多月便将覃玉琼温有健等25户贫困户滞销的农产品销售一空,还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热情。他还通过“个人捐助+企业资助+政府补助”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建新房。2018年,危房改造户温立胜黄立忠 赖富兴 陈福添等贫困户喜迁新居。

在控辍保学方面,蒙胜南暗下决心“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走村串巷,深入细致地入户做思想工作,2018年成功劝返了7名辍学儿童。

目前永福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2%,2019年计划脱贫12户50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蒙胜南以此为信念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努力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观后感5

一年多来,无论阴晴雨雪,总有一个年轻的身影行走在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的田间地头 村头巷尾,乡亲们见了他都会热情地上前打声招呼唠上几句家常,这成为了村里大家最常见 最熟悉的场景。他就是去年3月份__市浦北县金浦中学选派到福旺镇大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邓雪强。

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委位于福旺镇的西南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度缓慢,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劳务输出收入为辅。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邓雪强带着村委会工作队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原因,通过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档案”,一个多月的时间备足了脱贫攻坚的“教学方案”。

“何哥啊,你家的100多只鸡可以卖了吧?此刻小孩读书怎样啊?”“张婶啊,你家的蔬菜基地都种了些什么菜?可要注重防虫防害,增加收成喔。”

邓雪强书记走到哪里,温暖贴心的话语就在哪里。一说起投入60多万元建设的400多米的两个自然村屯硬化水泥道路 45杆路灯 1000多人饮用水工程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的建设,大垌村村民就乐得合不拢嘴。道路修起来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人饮用水工程接通了,群众饮水安全了;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建设了,村民儿童课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村支书何胜说:“自从来了邓书记,村里干群关系变得和谐了,帮我们村里争取到很多的项目和资金,理清了发展思路,此刻我们村里一天一个样!”

“住进了大垌村,我就是大垌村人,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邓雪强说。2018年初,浦北县委 县政府大力推广特色种养及农业产业化项目。邓雪强认为,百香果黑猪无公害优质水稻等项目很适合在大垌村发展,村两委干部也支持他的想法,但村民却心中怀疑,都不愿报名参与。邓雪强组织村两委干部划片区走村入户,为村民讲解补贴政策,耐心宣传动员。在邓雪强积极引导热心帮扶下,30多户贫困户加入了产业扶贫项目,共种植蔬菜100多亩 养牛300多头 养鸡3000多羽。

为使产业扶贫项目出效果,邓雪强认真研读有关扶贫政策,找来种植和养殖专业书籍认真学习,为产业扶贫项目户进行跟踪服务。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邓雪强多次前往县 镇农业部门学习请教种植栽培技术,并组织召开了种养专题座谈会,为贫困户分析市场前景,传授种植栽培和养殖知识,真正做到了想在前面 记在心里帮在点上。“邓书记不仅给我们带来扶贫基金项目,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我们,带领我们全村人脱贫致富。”福旺镇立权蔬菜基地负责人何立权说道。

据统计,驻村的一年里,邓雪强共为14户贫困户申报“量化到户·带资入股”项目,实现了创增收 有就业有产业;协助20名贫困学子申报雨露计划补助;完成了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全村9户51人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底顺利通过脱贫“双认定”,实现了稳定脱贫。

篇5:“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

献上我们的节目和爱心之后,我快步走上二楼,想听听退伍军人的故事。

我和几个同伴跑到两位老爷爷的房间,他们正在聊天,见到我们,他们连忙站了起来,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向我们问好,那两位老爷爷走起路来有些跛,脸上的皱纹里嵌满人生的坎坷和智慧,在这一张脸上,有兴奋的神情,可眉宇之间却流露出了沧桑,仿佛阅尽历史之卷、人生之卷。

我坐在一旁,听老人讲他的故事:他说他已经有八十多岁了。在一次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和敌人抗战时,他不慎被对方的子弹打伤右腿,最终,成了残疾——我怔住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千思万绪如一泓清泉淌在心中。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既为爷爷的伤痕感到悲痛,又为中国有这样的勇士感到自豪。

过了许久,我发现桌上有一个盒子,打开一看,花花绿绿的纸片出现在眼前,那是同学们送的一些千纸鹤、小寄语……我打开一张卡片,里面是一封信,我拿起来大声读着:敬爱的爷爷奶奶,我们代表华夏学子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是你们在战场上洒下的汗水,成就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此致,敬礼!”当读到最后一句话时,我们昂首挺胸,手不约而同地随着炯炯有神的目光行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那一刻,我万分感慨,军人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佩!是他们,毫不畏惧、拼搏到底的精神,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我们的和谐家园!他们带走的是伤痕甚至死亡,留下的却是和平与安详!

篇6: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

在参观学习中,退休党员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洗礼。当大家一步一步步履艰难地登上井冈山烈士陵园的几百级台阶时,当大家仔细观看和聆听那些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献出宝贵而年轻生命的“英雄墙”大幅照片时,当大家看到高耸入云端的烈士纪念碑时,每个老党员都心潮澎湃,深切地感受到了:开创革命事业不容易,新民主主义胜利来之不易,今日和平环境来之不易,几代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觉到了作为一个党员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在烈士们的面前,总支委员和老科协的党员面对先烈,面向党旗,再次由衷地发出了庄严的铿锵有力的誓言。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在黄洋界当年红军曾以少胜多多次打败赣军战斗过的地方,从五十多岁到年近八旬的党员,以满腔激情地在红军战士烈士纪念碑前,一起自觉地引吭高歌,唱起了《人民军队忠于党》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革命歌曲,以表达对那些献身革命的先烈的缅怀之情。

井冈山,这座朱德赞誉的“天下第一山”,是我们工农红军出发的地方,是共和国诞生的摇篮。虽已历尽九十多年的岁月,但它却依然煜煜生辉,依然感染着千千万万的造访者。这次井冈山教育培训活动,退休的老党员们深受教育,大家纷纷表示,我们要不忘革命老前辈打江山的艰难困苦,不忘曾经的“挖井人”,不忘当初自己对党许下的承诺,不忘自己当年的理想追求,不忘尽一个党员的义务和责任,跟党走到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篇7: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心得

谢芳是个“80后”,刚刚来到华南村时,她觉得一切都很新奇。时间一长,她便发明:“驻村工作不仅仅要执行上级交代的任务,更要专心跟群众交流,要知道贫困户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的艰难的是什么。”她逐一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321人,深入调研,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华南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也是江南区离城区最远的一个村,丘陵地势平地少,交通不便,其主要产业为速生桉。谢芳走访时发明,速生桉经济效益不高,于是她认为可以通过种植金银花 坚果和油茶来替代传统的速生桉产业。

谢芳组织村委干部 致富带头人和农户到相关产品及深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金银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一拍即合。____如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南村达成合作,并为华南村提供种苗 技术 采摘 销路等支持。项目一期种植金银花面积达205亩,并且与20多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达成了金银花的种植协议。

致富带头人廖东春,积极响应谢芳的发展思路,率先在家中20多亩地套种了坚果和金银花,目前初得收成,并带动起四面村民的种植热情。

目前华南村坚果种植面积约800亩,油茶种植面积约1000亩。谢芳用第一书记10万元的产业帮扶经费,建成了一个200多平米的“扶贫车间”。“扶贫车间”预计建设成为金银花和坚果的初级加工厂,形成种植 加工的产业链,为村民们带来更多收入。

谢芳还组建了农产品销售微信群,激励后盾单位职工认购扶贫农产品,并提供免费运输的服务。此外,谢芳还与__·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 春节年货展销等平台达成合作,销售村里种植的番石榴 香水柠檬及山地沃柑。

篇8: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个人观后感

吴__老师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育一线任教初、高中音乐课程,同时,长期从事学校行政工作,先后担任过大队辅导员、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工会主席等职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她是怎样走好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木呢?

学习是第一重要的

1993年从马鞍山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与5位毕业生一起借调到中学工作,其中吴__被借调到市第一中学,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并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初为人师的兴奋很快被学识的不足和学历不合格的压力降至冰点,一段时间来她感到很自卑,甚至想放弃在中学工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选择留下来,并给自己定下了学习目标。

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除了工作,寒暑假、晚上几乎没有停止过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两年多时间,吴__就通过了自学考试,取得了中文专科学历。

吴__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生儿育女是中国人的传统愿望,如立即考虑生育的话,对于一位想继续求学的女性来说理想目标很可能就此搁浅,最终她说服了家人,尤其是得到爱人的理解支持,选择继续求学。备战一年后,考入__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系统地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

细想多年走过的路,学习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向身边的人学,向书本学,碎片化地学,系统融合地学,她感到:新时代的女性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

平衡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作为一名女性,要在不同环境承担不同角色,在单位要做好教师、好干部,在家要做好妻子、好妈妈,因此常常会直接面对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爱人外出读博士的那几年,孩子刚满周岁,教学任务重,团委工作几乎是起早贪黑,事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那段日子经常感觉身体处于亚健康的透支状态。

有一件发生在下班路上的事,至今想起来她还心有余悸,夏天,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天下着大雨,吴__骑着电动助力车,穿着雨衣,带着女儿,行进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个逆向行驶的自行车碰撞了我们,没有防备,她和女儿重重地摔在地上,女儿的头部在流血,当时的她已经懵了,幸亏围观的好心人帮助了我,促使那位碰撞她们的人把母女送到医院,等处理好女儿的伤口,吴__才发现自己膝盖也严重受伤,血早已染红了自己身上的白裙子,至今膝盖上还留有深深的伤疤。

晚上回去,吴__给爱人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可能因为学习压力,爱人也没有特别往心里去,当时心里特别难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他导师对他的评价,吴__顿时释然了:因为曾经在学习上爱人的的鼓励和关心支持着她的不断追求,如今在他求学路上,吴__想也要给他更多的空间

在接下来的几年,家里的大事、小事几乎都是吴__一人承担,给爱人打电话也只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岗位上,怎样保证家庭与事业两不误,她通过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快节奏地开展工作,既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也为自己挤出时间,终于使事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平衡。

如今看到一批批毕业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自己的爱人20也顺利地拿到博士文凭,在为马鞍山奉献几年后于作为人才引进到南京一所大学任教,自己的女儿也已是一名初一学生了,当前她越来越懂事,这使吴__感到很满足。

在同事们眼里,吴__是一个乐于助人,工作热情,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公主”(工会主席);

在学生们眼里,吴老师多才多艺,温柔美丽,她的课堂引导让每个学生在家里都忍不住想放声歌唱;在女儿眼里,妈妈有耐心,有爱心,乐观,从来没有能难倒她的事;

在爱人眼中,她就是个有责任心,全能的女神

篇9: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个人观后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凭借扎实过硬的教学本领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从当上老师的第一天起,这个信条始终指引着他的行动。工作初由于学校学生多,专业教师少,他每周的授课工作量在20学时以上,且是多门课程,在授课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钻研教学方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及教学水平。实习教学方面,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努力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立身行事。他努力修炼良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同样要使学生学到高技能,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技能,他暗自下定决心,要补上技能这一课,在课余时间、休息日、节假日,冬寒酷暑,经过艰苦的训练,他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数控车技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他本人还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__老师在2016年__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中职教师组车加工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也变得得心应手,指导的学生专业技能也迅速提升。2014年和2016年连续两届指导学生代表__省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车加工项目银牌,实现了__省在机械加工传统项目上的突破。

三尺讲台,甘为人梯。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不仅文化基础相对较低,而且有“三多三少”的特点,“三多”是“单亲家庭多、父母下岗多、不良行为习惯多”;“三少”即在初中德育总评达优秀等级的少、当过学生干部的少、受到肯定得到奖励获得成功体验的少。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素质合格、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上班工作近十年来,黄__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面对挑战,他没有丝毫的松懈,精心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提高目标,按照制定的目标,不懈努力。他用耐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关爱着每个学生。在黄__老师所带的13级班中有一个叫周某的学生,聪明但不好学,进校后经常迟到、旷课,经过多次谈心教育后,才发现周某迟到、旷课原因竟是认为上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前途,所以就抱着玩玩的态度,得过且过。黄__老师用爱的甘霖浇灌着这干涸的苗圃,让这一度落伍、自暴自弃的学生,感受师爱,恢复自信,重塑自我。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该同学连续在2015年和2016年__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零部件测绘与制图项目中获得金牌,现已顺利被铜陵学院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录取。他任班主任的班级现已累计毕业200多名学生,一批学生走向社会后脱颖而出,成为__经济建设的合格劳动者。他的班级管理得到了同行和校领导的肯定,所带班级先后被评为“__市五四红旗团支部”、“__市先进班集体”,他本人也获__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敢于担当,勇于创新。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解决了一个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职业教育战线的教师们用高尚的师德,用无私的爱心与耐心帮助、感化、教育着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建设者,成为职业教育的真正脊梁。在招生工作中,他千方百计联系当地义务教学中辍学学生和没有升学的学生,耐心走访学生家长,作思想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找学校领导为他们减免学费,减轻负担,帮助学生度过了难关。在职业教学改革中,他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以务实的创新精神,探索职教改革新思路。按照学校安排,他曾先后两次到__无锡、上海等地进修考察,将发达地区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用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这些年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扎实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黄__老师先后主持或参与《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测量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五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随着这些精品课程在课堂上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10: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

一是倍感震撼。“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75前,我们国家积贫积弱,无论是在武器装备还是综合国力方面都处于落后地位,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抗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大爱的民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6万同胞血洒他乡,抗日名将戴安澜也将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丛林之中,我们用牺牲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和生命染红的,何其壮哉!

二是倍感珍惜。历史不容忘却,昨日不可重现,遥想75年的血雨腥风、颠沛流离,吾辈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出彩的人生!

篇11: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收获与体会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1

一年多来,无论阴晴雨雪,总有一个年轻的身影行走在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的田间地头 村头巷尾,乡亲们见了他都会热情地上前打声招呼唠上几句家常,这成为了村里大家最常见 最熟悉的场景。他就是去年3月份__市浦北县金浦中学选派到福旺镇大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邓雪强。

浦北县福旺镇大垌村委位于福旺镇的西南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度缓慢,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劳务输出收入为辅。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邓雪强带着村委会工作队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原因,通过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档案”,一个多月的时间备足了脱贫攻坚的“教学方案”。

“何哥啊,你家的100多只鸡可以卖了吧?此刻小孩读书怎样啊?”“张婶啊,你家的蔬菜基地都种了些什么菜?可要注重防虫防害,增加收成喔。”

邓雪强书记走到哪里,温暖贴心的话语就在哪里。一说起投入60多万元建设的400多米的两个自然村屯硬化水泥道路 45杆路灯 1000多人饮用水工程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的建设,大垌村村民就乐得合不拢嘴。道路修起来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人饮用水工程接通了,群众饮水安全了;村委篮球场建设以及留守儿童家园建设了,村民儿童课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村支书何胜说:“自从来了邓书记,村里干群关系变得和谐了,帮我们村里争取到很多的项目和资金,理清了发展思路,此刻我们村里一天一个样!”

“住进了大垌村,我就是大垌村人,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邓雪强说。2018年初,浦北县委 县政府大力推广特色种养及农业产业化项目。邓雪强认为,百香果黑猪无公害优质水稻等项目很适合在大垌村发展,村两委干部也支持他的想法,但村民却心中怀疑,都不愿报名参与。邓雪强组织村两委干部划片区走村入户,为村民讲解补贴政策,耐心宣传动员。在邓雪强积极引导热心帮扶下,30多户贫困户加入了产业扶贫项目,共种植蔬菜100多亩 养牛300多头 养鸡3000多羽。

为使产业扶贫项目出效果,邓雪强认真研读有关扶贫政策,找来种植和养殖专业书籍认真学习,为产业扶贫项目户进行跟踪服务。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邓雪强多次前往县 镇农业部门学习请教种植栽培技术,并组织召开了种养专题座谈会,为贫困户分析市场前景,传授种植栽培和养殖知识,真正做到了想在前面 记在心里帮在点上。“邓书记不仅给我们带来扶贫基金项目,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我们,带领我们全村人脱贫致富。”福旺镇立权蔬菜基地负责人何立权说道。

据统计,驻村的一年里,邓雪强共为14户贫困户申报“量化到户·带资入股”项目,实现了创增收 有就业有产业;协助20名贫困学子申报雨露计划补助;完成了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全村9户51人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底顺利通过脱贫“双认定”,实现了稳定脱贫。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2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2019新年伊始,__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12小时],用影像真实记录各行各业一般人最寻常的一天,聚焦这些鲜活个体12小时的工作与生活,用一张张在“他”看来司空见惯,而“你我”看来或感动或共鸣或惊叹的“行程表”,感受彼此的艰辛与快乐,记录你我的梦想与光荣,折射这个伟大新时代的伟大光芒。

“这一年,脱贫攻坚传来很多好消息。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新年前夕,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给包括第一书记在内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点赞,嘱咐大家保重身体。这让__的“第一书记”们非常感动,倍感振奋。

自2012年以来,自治区先后选派4个批次近2000名优秀干部深入到基层单位任“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活动在全区从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活动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八桂大地,似一场春雨滋润着贫瘠的土地。

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__市扶贫队伍里涌现出了许多勇于奉献 肩挑担当的好干部,他们一路付出心血和汗水,收获快乐和真情。

80后田轶是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的“第一书记”,也是__市扶贫队伍中的一个缩影。

“不除穷根,誓不离任!銮正村的扶贫产业刚‘开花结果’,我怎么舍得离开?”……2017年2月,__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任期到了,但他主动请缨继续留任。2017年11月,田轶被组织留任隆安县銮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请尾随记者的镜头看“第一书记”如何度过平庸的一天。

山路弯弯,延伸着期望,青山绿水,孕育着梦想。小小的村庄,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驻村“第一书记”们与村民携手奋战,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前方。

2018年12月27日晚,__新闻网采访小组一行人从市区驱车2个多小时的路程,于当晚十一点钟到达__市隆安县,在县城住了一晚后,12月28日清晨天没亮一行人又辗转踏上了去南圩镇銮正村的征程。

从隆安县县城开了将近20分钟的陡峭山路,记者一行人最终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南圩镇銮正村村委驻地。早上七点整,天刚蒙蒙亮,悦耳的蟋蟀声余音缭绕,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的房间亮

到达隆安县城的当晚,记者与田轶通过一次电话,得知他当晚十一点钟才从县里开完会回到村委住处,第二天却早早起床。“山里没有朝九晚五,也没有双休的概念。乡亲们来办事,我们得在。”田轶刷着牙对记者说道。

七点十五分,穿好衣服,仔细佩戴好党徽之后,田轶来到村委的食堂吃起了早餐。一碗面条“唰唰唰”不到2分钟吃完。

七点三十五分,銮正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委主任覃小松也来到了村委办公室,田轶与她商讨村集体经济收入等问题 讨论早上召开的村干部集体会议事宜等。

“田书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他来了,路通了,戏台建成了,屯里都有篮球场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变化可大了。”覃小松告诉记者,2年来,村里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场所台等公共服务设施,修建了11条道路,其中5条巷道,6条生产路,每个屯都修建了篮球场,危房改造26户,移民搬迁80户。村里还修建饮水设施,缓解全村季节性缺水问题。并引进企业成立10万元銮正村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共资助了3名儿童1名高中生 2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上午八点三十分,在等待村干部来到村委开会的空暇时间里,田轶和记者聊起了他与这辆破旧摩托车的故事。田轶告诉记者,由于銮正村地处山区,修建的山路都比较窄,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田轶花在网上淘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这辆摩托车是我花了400块钱在网上淘的,买回来没开几次就坏了,又花了我230元的维修费,所以我对人说这辆车是我花了630元买的。”田轶打趣地说道。

上午九点整,田轶召集村干部在村委召开会议。传达前一晚在县城里开会的内容以及布置当天的工作安排等。

隆安县南圩镇的銮正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常年干旱缺水。在开展精准脱贫前,銮正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看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村民用石头把泥土围起来,在这个巴掌大的地里仅能种玉米木薯 红薯之类等抗旱植物,怎么算一亩地一年都惟独不到1000元的收入。这样的村情该如何发展,当初没少让田轶心里犯难。

要精准拔出“穷根”,田轶认为,还得在“输血”过程中学会“造血”。在走访调研了解村里经济情况后,田轶发明村民们喜爱养马,善于养牛。村里人畜混居,农户家里两层的房屋,下面一层搞养殖,上面一层住人,既不卫生也不能规模养殖。

功夫不负有心人,田轶没有让村民失望!在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的同时,他和后盾单位联系爱心企业捐助,最终在2016年10月,投资61.5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一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使用。既解决“人畜分离”的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全村育肥牛产业的发展。

“去年我家靠养牛纯收入就有2万多,这个收入和在外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门口干活开支小又能照顾家里,年底时候还能存住钱。”去年实现脱贫摘帽的村民赵世东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养了30头牛,预计春节前能卖一批15头,收入也得有近4万。”在第一书记的努力下,村民们纷纷脱贫摘帽,日子过得有盼头。

事实上,养牛产业只是田轶为銮正村办的诸多实事之一。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此刻銮正村已经形成了以育肥牛 养猪 养鸡为主,和种植中药材大豆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两年多的时间里,銮正村变化显著。2016年初銮正村建档贫困人口341户1277人,截至2018年底全村贫困人口降低到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4%,成为__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几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上午九点四十五分,开完村干部集体会议后的田轶马不停蹄的领着2位驻村工作队员,前往离村委5公里远的都正村中草药种植基地视察中草药的种植情况。途中田轶招呼司机停下了车,顺路考察村里路面硬化的情况。“致富路”修通了这让田轶很是欣慰。

记者尾随田轶走在銮正村里,路过的每一位村民都会热情地向他打招,叫他去自己家中做客,而田轶总会迎上前去把他的那句口头禅挂嘴边:“有艰难,找书记!”

上午十点五十七分,田轶来到都正屯中草药种植基地,跟村民了解种植情况,并与群众种植中草药“扶芳藤”。

“每个月的28日,是我们銮正村的党员活动日。”上午,十一点五十分,田轶召集村里的党员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之后,田轶一行人又于中午十二点十四分来到上礼屯脱贫户农保耀家收生猪。田轶介绍,今年34岁的农保耀至今未娶妻,在去年脱了贫,家中有一位70岁的老母亲,俩人相依为命。为了增加农保耀一家的收入,村里免费发放2条小猪养,并联系爱心收购公司以一斤15元的价格收购。当天,2头生猪就给农保耀一家带来6000多元的收入

耀一家的生猪回到村委已经是中午一点十五分。田轶饿着肚子在他的宿舍里淘米煮起了午饭

吃午饭后,田轶在村委的宿舍里歇息了半个小时后。田轶于下午两点二十分来到了銮正村都正屯肉猪养殖基地考察猪场的建设情况。

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于今年的8月份刚建成投入使用,但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这让田轶一直“牵肠挂肚”。下午三点十五分,田轶来到了銮正村上礼屯育肥牛养殖基地了解村民们的养殖情况。

下午四点十一分,田轶来到銮正村隆安县銮正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了解农户的养牛情况。

都正屯贫困户梁玲家,是全村没有脱贫的贫困户之一。五年前,梁玲丈夫由于与他人斗殴导致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梁玲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要上学,家庭经济条件不堪重负。为了维持生计,梁玲八十多岁的婆婆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梁玲为了照顾家里的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在今年辞掉了远在广东的工作回到了村里,至今仍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对于梁玲一家的状况田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下午五点二十分,田轶和两位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了梁玲家了解她们家最近的情况,并给她带来一台崭新的电视机

梁玲的两个小孩在隆安县城的小学读书,学校当天举行校园活动,孩子之前与母亲约好了当天要去学校里看他们。由于在村里交通不便利,傍晚六点十分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到离村9公里外的隆安县小学看望小孩。

田轶开车送贫困户梁玲去县城回到村委驻地在村委食堂吃了个晚饭后,此时已经是晚八点三十六分。忙碌了一天的田轶不知疲乏,回到宿舍后他立即动笔开始撰写当天工作日志和第二天工作计划。而贫困户梁玲去县里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于晚上十点钟才结束,十点前田轶还得开车到县城把她接回村里……

记者手记:

行程爆表!“第一书记”很忙!一天到晚都在扶贫路上!当记者采访完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平平经常的一天后,突然感到汗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不是“8小时工作制”,而是超过了“12小时”,甚至更长。

两年一任期的扶贫工作转瞬即逝,“第一书记”们在村里的日夜忙碌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但走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更深深地走进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满足的成绩单。而对于选择留任的第一书记田轶来说,他还将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3

“要是价格跌得厉害,这些红薯至少还可以卖给村里的养殖场……”

横县峦城镇方村一片正在平坦的荒地上,驻村第一书记叶伟向记者介绍村里主导发展的几项扶贫产业。叶伟的表达有些“与众不同”:他不是一上来就畅谈某项产业会带来多大效益能帮助多少贫困户脱贫致富,而是先考虑“假如失败了怎么办”。

两年前,叶伟刚到方村摸底的时候,别说是贫困户,就连一些村干部都对发展扶贫产业有些疑问。“贫困村 贫困户底子薄经不起折腾,一旦产业失败,经济损失当然心痛,打击贫困户的信心影响更大。”摸清情况后,叶伟很快与村“两委”干部定下选择产业的标准:投资不能太大技术含量不能过高,最重要的是得有“兜底”。

世上真有这样“光赚钱不赔本”的买卖?叶伟与大家思虑再三,决定在红薯上做文章——峦城红薯在当地小有名气,村民又熟悉种植技术;只要解决种苗,投入就不会太高;最重要的还能“兜底”:就近卖给养殖场,始终也能赚回本钱。

有了“谋败”的底线,叶伟开始“谋胜”,“质量 加工 市场品牌,一个都不能少”——农科院经济作物钻研所的专家到方村建立试验基地,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有了保障;合作社注册的“方村淳茹”商标走上电商平台,产品颇受市场欢迎;依托扶贫专项资金建设的红薯加工房,立即投入使用……

在10月底举办的__工业和信息产品展示会上,方村红薯一亮相就“走红”,40多箱产品被抢购一空。村民陈洁莲不禁感叹:“种了大半辈子的红薯,没想到还能卖到会展中心。”

依托红薯 养猪 养鸭等多种产业,两年来,方村先后有34户147人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全村可如期脱贫。叶伟也因此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继续留任第一书记。

近期,叶伟正在组织村民在荒地上种植香樟树,“合作企业保价收购,万一香樟油不好卖,木材也能值不少钱。”

他又开始“谋败”了:“‘谋败’是为了防止失败,大家的信心足了,脱贫就更有期望了。”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4

驻村一年来,她吃住在一线,引资为村里架起太阳能路灯,引导村民搞起生态养殖,还为村里小学建好运动场,逢年过节组织村民举办联欢会,让整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她就是自治区检察院驻凤山县松仁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韦思。

凤山县凤城镇松仁村是个贫困村。2018年初,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村民们只能养些家禽来维持生计。

2018年2月底,韦思与自治区检察院机关的工作队员来到了凤山县。一到凤山县的当天晚上,韦思第一时间驻村:“惟独住在村里,才干更快吃透村情民意,对症下药开出‘扶贫’良方。”

“一个女同志能住多久?”面对韦思的驻村要求,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看好她。直到她在村里一连住了十多天,大家才真正信服了。

安顿好住处后,韦思就立即开始走访,很快走完全村的18个自然屯所有贫困户,为群众解决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共50多件。在她带动下,村委村干齐发力。去年以来,先后3次共筹集到善款50多万元,为松仁村23多个屯架起了186盏太阳能路灯。

作为第一书记,韦思深知脱贫需要有“造血”的能力。在她引导下,松仁村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养殖项目,目前,已争取到各级支持投入170多万元,正式启动林下养殖核桃鸡产业。项目建成后,可养殖核桃鸡4万羽,覆盖贫困户80户,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6000余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16万元。

扶贫工作,扶智是基础。村里有两所小学,分别是松仁小学和仁里小学,共有70多名小学生就读,但仁里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基础建设较差。韦思争取__云天慈善基金会6万元爱心款,协助学校修好了平坦宽敞的球场,孩子们可以快乐运动,晚上这里又成为周边的群众开展文娱活动的场地。

既重视农村教育硬件建设,也重视思想文化环境的营造。在韦思的积极配合下,自治区检察院在松仁村已举办多场联欢文化活动,检察官还进村送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村民们也打算了多个节目,表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爱党爱国爱家的决心。

“她是我们心中的最美第一书记。”如今,一提到韦思,松仁村群众都赞不绝口。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个人心得5

“新年在家过得挺好吧,过几天开学了,要记得按时回校上课哦,有什么艰难可以随时联系我。”2月11日晚,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__市港北区大圩镇永福村驻村第一书记蒙胜南到贫困户杨文珍家中了解劝返学生近况。

“蒙书记经常来我家了解情况,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很贴心。”永福村贫困户温立胜说,他女儿在蒙胜南悉心帮助下,如今很乐意去学校继续读书。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户户通了自来水,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腰包也鼓起来了。自家新房子也建好了,日子过得不错。

永福村是港北区“十三五”时期贫困村,共有贫困户88户381人。2018年3月,__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教导员蒙胜南到永福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他带领下,永福村有了新变化。

蒙胜南刚到永福村时,为尽快熟悉情况,他针对每个贫困户家庭位置绘画了一张手工地图,在地图的导航下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他了解到,基础设施建设是该村老百姓最关怀的问题。为此,蒙胜南跑部门争取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永福村共修建了5条水泥路1.3公里1项排污工程 1个灯光球场,加固了林屋屯 赖屋屯2项人饮工程。目前全村水泥硬化道路总里程达16.07公里,有文体服务中心 戏台 农家书院以及8个篮球场。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蒙胜南积极培育扶贫产业。经认真调研,他利用第一书记帮扶经费5万元建立绿色有机茶树菇种植示范点。目前,茶树菇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多元,使永福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4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发展茶树菇种植。”他说。

蒙胜南还充分利用该村自然条件,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光伏产业,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目前已有45户贫困户参与该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2800多元,为村集体增收14万多元。目前该项目施工已收尾,已有30多户并网发电。

针对大多数贫困户缺乏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情况,蒙胜南积极联系学校 饭店 单位 企业,并通过朋友圈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个多月便将覃玉琼温有健等25户贫困户滞销的农产品销售一空,还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热情。他还通过“个人捐助+企业资助+政府补助”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建新房。2018年,危房改造户温立胜黄立忠 赖富兴 陈福添等贫困户喜迁新居。

在控辍保学方面,蒙胜南暗下决心“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走村串巷,深入细致地入户做思想工作,2018年成功劝返了7名辍学儿童。

目前永福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2%,2019年计划脱贫12户50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蒙胜南以此为信念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努力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上一篇:Excel动画教程:按钮调用“宏”EXCEL.VBA下一篇:英语优质课听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