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2024-06-25

初二上册语文小石潭记练习(精选9篇)

篇1:初二上册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初二上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本文相关常识。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柳宗元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我国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唐永贞元年(8)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初读全文,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等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加点字注音。

清洌为坻()悄怆()俶尔()翕忽()幽邃()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其岸势犬牙差互潭中鱼可百许头

3、初步理解本文写作思路。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小石潭——潭中()————小石潭()————小石潭的()

【课堂展示】

一、利用课下注释(黑体字部分的句子课下有注释),工具书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试着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浏览的人逗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曲曲折折,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它溪水的源头。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凉,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随堂研读】

一、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游览的先后顺序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着意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心情。

【课余测试】

1.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为: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为坻,为屿……()

卷石底以出()

清:水尤清洌()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

3、重点句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选做题: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学后反思】

收获:

疑问:

篇2:初二上册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悄怆(qiǎochuàng)m尔(chù)倘(yǐ)(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读课文:

4.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倘唬(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a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a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写静态,m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倘徊欢及m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倘徊欢和m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小结:

篇3:初二上册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一、语文写作与生活情感的有机融合

柳宗元的著作《小石潭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 (下) ) 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较重要的一篇文章, 该文章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对景物的描写及感悟生活等, 同时向学生展示了优美的景色, 表达了悲凉的情感, 旨在促使学生对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进行品味观察, 积极关注自然和思考人生, 体会当时背景下作者的那种寂寥凄楚, 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对文人内心世界的体悟。 实现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实践, 具体探讨怎样实现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的密切结合。

二、以《小石潭记》为例分析语文教学和生活情感的深度融合

1.分析背景, 积累写作素材。 《小石潭记 》是名家名篇, 其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基于此, 在教学开始前的新课导入环节, 应当大致总结下以前学过的唐宋八大家及其作品, 向学生讲述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 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入理解。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有关之前学过的苏轼的文章, 抓住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 并结合其对名家的好奇心, 提示即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因为学生对苏轼略知一二, 但对柳宗元不怎么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听取柳宗元事迹的兴趣, 这样在分析背景的愉快问答氛围中, 对于作者写《小石潭记》的背景形成初步了解, 完善新课导入环节, 这种课前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的积累, 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

2.仔细阅读, 学习写作方式。 因为 《小石潭记 》是文言文, 初中生不易理解, 针对此,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 结合以往学生累积的文言常识加之课文底下的注释, 对于该篇文章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等进行探讨, 并借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具体实施中, 需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遣词造句方式等进行学习, 如文中写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全句未提水字, 却使读者联想到潭水的清澈见底, 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别致的描绘令人回味无穷;另外, 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情感, 融入生活化气息, 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行文, 将其转化为对生活的向往, 学会感悟生活, 并注重用文字记录生活,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生活, 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 从而帮助认识社会, 积累叙事方法等, 开阔写作视野。

3.教学对比, 提高写作技巧。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使用对比教学的方式, 因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风格与文体上有相似之处, 均写景状物, 借景抒怀, 客观记录是《小石潭记》的特色, 作者的感情则表现为一条暗线, 于侧面体现出自己的内心复杂芜乱情绪, 但鲜有主观情感流露, 针对此, 借助于两篇或多篇类似文章的对比, 综合处柳宗元写作的小而精致、选材的独到, 教师应适时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进行探讨, 向他们传授在对自然写作中真情的流露, 更要借鉴作者的思路, 完善自己的写作。 此外, 教师也可结合柳宗元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 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类别文章中的变化及行文等, 扩大对文体的影响, 有利于其写作技巧的积累。

4.多元教学, 提升写作感悟。 在 《小石潭记 》这篇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明白, 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点极其重要, 尤其是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是语文课堂应注重关键点, 需要明确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实施中, 要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 通过一系列探讨交流形式的开展,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使得课堂气氛自由活泼, 进而实现课堂容量的扩充。

5.写作训练, 记录生活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会学生写作极其重要, 因为生活之美仅停留在学生课堂记忆里, 终会有烟消云散的时候, 基于此, 初中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思维转变, 将自己的记忆和感悟诉诸笔端, 演变成文字, 结合现实生活与所感所想, 让思想插上飞翔和翅膀, 展现文字的不俗魅力, 用心用笔记录和传承大好的风景和飞扬的思绪,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小石潭记》的教学结束后, 应当基于锻炼写作能力考虑为学生留开放型作文试题, 使其能借鉴柳宗元的文字护理方式及对景物的描写等, 从而学以致用, 在写作中描绘美景, 抒发感情, 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综上所述, 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相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基于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并学会记录生活感受, 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本文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 立足教材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启发他们亲近自然, 感悟生活, 并最终实现对生活的记录,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在不断完善, 情感教学策略是近年来引入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更深入地接近教学内容, 尤其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生活情感能使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本文以情感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例, 分析了情感教学策略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石潭记》,初中语文,生活情感,语文写作

参考文献

[1]马福海.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以读悟写”[J].语文学刊, 2013, 09 (13) :163, 165.

[2]黄彦红.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4, 03 (10) :244-244.

篇4:初二语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篇5: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篇6:初二上册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寓情于景的法写。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一默:

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簧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chí)为嵁(kān).俶尔(chù)翕忽(xī)怡然(yí)幽邃(suì)

二、读一读: 1.学生试读

由朗读基本功较好的同学先来试读,在试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标注句子的停顿

附:《小石潭记》朗读停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3.集体朗读,读准停顿

三、想一想: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⑵俶尔远逝(忽然)...(3)凄神寒骨(凄:使……凄 凄清、冷清)

(4)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5)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6)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7)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8)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2.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欢乐)逗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5)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潭中有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

四、练一练:

“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 “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一默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_____》,是《 _____ 》中的一篇,原题为《 》。作者_____,字_____,唐代著名_____家,有《 _____ 集》。2.内容填空

本文是按__游览___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二.读一读

阅读课文,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空竹、水声、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第四段:写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 的气氛。)第五段:记同游者。三.想一想

1.探究一下文章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

“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3.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

4.师生共同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近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

四.练一练 1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互相取乐)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凉)

从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来)

而: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见:下见小潭(发现)明灭可见(看见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环:如鸣珮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

2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彻(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

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崔氏二小生(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篇7:小石潭记 练习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动。

⑷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⑸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4、A、⑴ 清澈。

⑵ 凄清;冷清。

B、⑴ 以„„为乐。⑵ 欢乐。

C、⑴ 大约。

⑵ 可以。

D、⑴ 游动。

⑵ 游玩。

5、⑴(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⑶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课内语段练习〗

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

【答案】 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以其境过清 b不可名状

c俶尔远逝 d悉皆怪石 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因为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课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

答案: 5.(1分)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2)伐竹取道 伐:(3)佁然不动 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17.(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 18.A 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0.孤独忧伤(凄凉)

七、(09上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篇8:小石潭记初二作文

从小丘向西行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在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往下走见到一个小小的石潭,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千姿百态有的.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堪,有的像岩.青青的树木,脆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潭中有鱼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好像是在游客相欢乐.

顺着小潭向西南望去,一条小溪透视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

篇9:小石潭记同步练习题目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抵:( )_____________ 湛:( )_____________

坻:( )_____________ 嵁:( )_____________

洌:( )_____________ 佁:( )_____________

冽:( )_____________ 怡:( )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清:以共境过清 B、环:如鸣佩环

回清倒影 环堵萧然

C、下:日光下彻 D、寒:凄神寒骨

下见小潭 林寒涧肃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6、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②,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儵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节)

注:

① 辋(wǎnɡ)水:车轮状的湖水。

② 曩(nǎnɡ)者:从前。

③ 仄(zè)迳:狭窄的小路。

④ 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

⑤ 皋(ɡǎo):水边的高地。

⑥ 雊(ɡòu):雉鸡叫。

⑦ 傥(tǎnɡ):同“倘”,假使,如果。

11、给加粗字注音:

村墟( ) 夜舂( ) 僮仆( ) 吠声( )

12、解释加粗的词:

当待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鸥矫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之不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我游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

⑴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

15、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参考答案】

1、D chù

2、略

3、C

4、B(大约有一百来条)

5、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

6、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略

9、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10、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1、xū chōnɡ tónɡ fèi

12、春天里 强壮的羽翼 这样的时间 跟随

13、⑴ 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处忽隐忽现。

⑵ 村落那夜间舂米的声音,又同稀疏的钟声相间。

14、作者游华子冈虽然是在深冬寒夜,却描绘了众多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并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因此,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上一篇:关于汉字的资料下一篇:北京市人工费调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