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税收

2024-06-08

环境税收(共8篇)

篇1:环境税收

强化税收宣传改善税收环境

当前,我国正进入法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依法治税,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宣传。作为一种“无形征管”的税收宣传,在舆论导向、税政公开、法制教育和震慑犯罪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绵阳市地方税务局建局以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安排和省局的要求,紧扣主题,注重实效,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税收宣传活动,为治理税收环境,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和组织收入入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税收宣传如同其他税务工作一样,需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有序的组织工作来保证。多年来,在上级税务机关和当地党政的重视的领导下,层层建立有“一把手”任组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税收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日常工作和实施,并将税收宣传工作开展的好坏纳入各单位的工作目标进行定性考核。

二、坚持抓“三早”

即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结合税收工作的行业特点、中心任务和每年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情况,适时安排,早抓落实。每年的3月上中旬,在了解掌握上级意图,明确税收宣传月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市地税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税收宣传方案,就宣传的和内容进行广泛的探讨论证,并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后,于3月下旬以市局的正式文件部署安排各县(市、区、分)局进行实施。各地在工作上不等不靠的观望,着实运筹,主动出击,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热潮。

三、宣传工作全方位、重实效

首先我们认识到,税收宣传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只有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感染力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才可能达到税收宣传工作的初衷和目的。在宣传月(4月份)和全年中心工作的集中时间段开展标语宣传、媒体宣传、送书(资料)上门和培训上课、表彰先进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既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又宣传地税工作的规范管理和工作业绩,让社会公众不断了解相关税收宣传的同时,又进一步增进对地税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达到综合宣传的目的,营造了宽松税收工作环境。

其次,市局作为税收宣传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负责作好工作部署安排,又要亲自动手抓好示范,带动全面。市局以直属单位和城区各局为对象,进行先期引导,要求面上做到的工作先在市区开展,以示导向,使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上下一致,整体推进,避免了“各搞一套,各唱各调”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三,坚持深入持久地宣传。依法治税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作,而税收宣传又是依法治税的一个永恒话题,不可能指望依靠昨天的成就和今天的努力,使税收环境发生根本性和改变,但我们加强税收宣传工作的决心却是决定的。在绵阳地税建局以来的此项工作中,既注重开展好宣传月的每一项活动,又立足长远,抓好常年性的宣传计划和实施,使税收宣传工作真正做到深入持久、坚持不懈。在具体安排上,除集中重点的有声势的活动项目在宣传月开展外,并根据全各个阶段地税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宣传主题和内容,形成了季度宣传有计划,月月宣传有重点,全年内容不重复,紧扣中心促工作的格局。

第四,在突出实效上下功夫。在策划税收宣传的具体形式上,针对地税机构建立时间不长,社会了解不多,主管征收的税种多、税额小、征管难度大等实际问题,选择既有新意、社会又易于接受的活动项目,在不同层次的纳税人和用税人中广泛开展宣传。区别不同的宣传对象,施行以不同的宣传形式,一方面使税收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得以普及,另一方面又使地税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地税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随着广泛深入的税收宣传不断提高和扩大。同时根据地部队伍建设和管理需要,坚持抓好对征税人自身的宣传教育,经常性地开展“人该怎么做?法该如何执?权该怎么用”和“文明、优质和规范服务”为内容的宣传,用党和人民的要求以及身边的鲜活事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帮助和提高干部职工增强自身素养,使“艰苦奋斗,勇挑重担,团结拼搏,求实开拓”的地税精神得到扬,队伍内部的管理和治税环境大为改善,地税成就得到充分展示。税收宣传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使绵阳市地方税收工作的环境大为改观。传统的税务工作的环境大为改观。传统的税务机关过去上门收税已被纳税户自觉申报纳税所代替,一个“以税法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模式正在形式。到2000年底,全市地税已实现纳税户自觉登记率达91%,申请率达93%,税款入库率97%,与建局之初的1995年比较,传统上的税收工作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九五“期间,绵阳地方税务累计入库61.69亿元,年均递增13.5%,保持了与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为绵阳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各方支持,社会配合

在多年来的税收宣传工作中,始终把争取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作为开展活动的有力支撑。坚持搞税收宣传“不耍独角龙,不唱独角戏”。坚持从财政上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不少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工作,亲自参加重要和大型的税收宣传活动,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媒体主动介入,自始至终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采访报道了各个阶段的重要信息和工作动态,及时有力地渲染了气氛,扩大了宣传声势,保证了税收宣传的立体效果。在近两年的活动中,许多企业和个体纳税人选准4月份宣传月的大好时机,主动出资打出税收宣传大幅标语和公益广告,既义务宣传税收法规,又宣传自己的产品。一些中小学和职业中专校主动与税务机关联系,邀请税务人员到校给学生讲解辅导税收知识,为在校学生和走向社会的专业人才上了人生的重要的一课。

五、善于回顾和总结工作

每个税收宣传月活动结束和终了时,认真总结和回顾是我们必须的工作,既丰富了税务工作档案,又为今后工作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帮助和借鉴。几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在坚持归集立卷文字资料的同时,还将税收宣传的声像资料及时整理成册,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税收宣传工作的艰辛步履和地税人为国聚财的足迹。(金税2001.11)

篇2:环境税收

在认真学习省局通知的的基础上,我局制定实施方案,提取纳税规模符合条件的业户清单,确定各单位调查户数任务,于节前召开全市专题工作会议部署调查工作;利用办税服务厅、门户网站、税企QQ群、税企联络微信群、纳税人学堂等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本次调查的重要意义,公布公开调查二维码,鼓励引导纳税人积极参与、自愿填报。

调查工作开展前,各地积极与地税部门联系,根据市局提供清单明确调查名单,制定调查计划,分批次组织实施,避免重复调查和纳税人集中填写造成系统拥堵。此次税收营商环境调查是首次大范围开展,纳税人对相关指标不熟悉,为避免理解误差造成调查项目回答错误,各地专门印制调查问卷说明,由税企联络员逐户发放并进行辅导,确保纳税人准确理解调查标准,真实作答。

各地在辅导调查中,广泛收集对税务系统便民办税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运用好营商环境调查结果,促进我市2018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新时代·新税貌”主题系列便民办税措施的推出和落实。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太原市国税局紧紧抓住我省转型综改先试先行的有利契机,以党建联建为引领,坚持国地联合、管服联动、协同共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税收改革红利,为纳税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效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开展“大服务”行动。围绕造环境、促转型,以开展“万名税干入企服务”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全面落实《全省税务系统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实施意见》28项政策措施为重点,全员发动,深入全市所有税户“一对一”把各项政策送上门、讲明白,做到政策推送、热点辅导“一个不少”,确保纳税人尽享政策红利,激发纳税人创业创新活力,税企合力推动全市转型发展。

二是着力提升纳税人遵从。推行规范化服务建设,实施便利化改革措施,建立常态化服务合作,拓展社会化服务协作,助力于纳税人降低税收遵从成本,为纳税人办税扫清障碍、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税收遵从水平;通过完善诚信纳税机制,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深化评价结果运用,实施跨部门的联合奖励和惩戒措施,让诚信守法者畅行无阻,让失信违法者寸步难行,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用纳税信用制度倒逼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抓好“实体+网上”纳税人学堂建设,创建“纳税人学堂活动月”,探索定期开班、随到随学、微课堂等多种办学形式,通过税收知识、政策学习培训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觉悟。

三是确保放管结合。一方面,依托金税三期强大的征管系统和内控平台,通过采取风险核查推送、纳税评估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增强了部门协作和后续管理的针对性,加大了税收征管力量,做到保护合法,打击非法。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地税、工商、银行等互通信息有无,相互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信息交流和政策磋商,通过征信系统,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治理税收环境,以及欠税违法等行为,推进税收社会共识,让纳税人更有安全感。

篇3:环境税收

在现代社会, 任何活动都要讲效率, 税收也不例外。税收效率是指国家征税应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以提高税务行政管理效率, 具体包括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行政效率。税收行政效率是指国家在充分取得税收收入的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 通常用税收征收成本率和人均征税额等指标来衡量。税收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税收制度产生、运行及其成效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 它是一个国家税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税收环境状况的优劣, 既关系到国家税收分配的质量, 也是影响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环境因素对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征纳税双方的税收成本意识;纳税人素质和纳税意识;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程度;税收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

一、征纳双方的成本意识对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 更是效率经济。政府税收活动要讲效率, 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 无论是立法, 还是执法;无论是征税, 还是纳税, 都要注重成本管理, 讲求效率。

就征税方来讲, 其税收成本意识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是税收立法部门的成本意识。如果税收立法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强, 就会在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中充分考虑政府征税和纳税人纳税所付出的代价, 就会设计出相对简便的税收制度, 有利于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如果税收立法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差, 则其制定出来的税收制度也可能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这样的税收制度无论对征税方还是纳税方都是不利的。

其次是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各级政府部门既是国家税款的主要使用者, 又是税收收入任务的制定者之一。如果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强, 则其在政府活动中就会节减开支, 提高办事效率, 把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到实处,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强, 则其在确定税收收入任务时就会科学估算当地经济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 充分考虑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因素等来综合确定当地的税收收入任务, 这样的收入计划无论是对税收征管还是对纳税人都是有利的, 税收行政效率相对也高。如果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比较差, 个别主要领导甚至为了追求政绩, 在税收收入任务的制定方面就会一味地追求税收收入最大化, 根本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基层税收征管部门为组织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和当地纳税人的承受能力, 导致税收行政效率下降。

再次是税务部门的成本意识。税务部门是税收收入的直接组织者, 也是国家税款的使用者之一。因此, 税务部门不同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 从某种程度上讲, 它有些类似于企业, 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产出部门。正因为如此, 税务部门工作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其组织税收收入的多少, 另一方面, 也必须考虑其为组织收入所付出的代价,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才能真正体现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如果税务部门的成本意识强, 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税收成本因素, 税后净收益就会最佳, 税收行政效率当然就高。如果税务部门的成本意识差, 甚至不考虑税收成本, 则其税后净收益就会下降, 税收行政效率也低。

就纳税人来说, 其税收成本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办理各项涉税事项的效率和税务违法处理成本的高低上。如果纳税人的税收成本意识比较强, 就会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国家的税收法律政策, 熟练掌握各种办税流程和各种纳税资料的申报填写, 这一方面为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带来了方便, 减少税务人员的工作量, 降低了政府征税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效率, 节省了办税时间和工作量, 提高了纳税的准确性, 减少了税务违法成本, 这些都有利于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如果纳税人的税收成本意识比较差, 或者不重视企业的各项涉税支出, 其对国家税收法律、政策的变化情况就不会十分关注, 甚至不了解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 这样的纳税人在办税工作效率方面肯定是比较低下的, 不但会大大增加其办税工作量, 也会使纳税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导致税务违法成本上升。同时, 也大大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工作量, 造成征税成本上升, 税收行政效率下降。

二、纳税人素质和依法纳税意识影响税收行政效率

纳税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纳税人素质高, 其对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好, 纳税的准确性也高, 既有利于减少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工作量, 降低征税成本, 也有利于纳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纳税人税务违法成本的减少, 税收行政效率相对较高。若纳税人素质不高, 一方面会影响其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 影响纳税的准确性, 税务部门为了使其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必然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做大量的宣传解释和辅导培训工作, 增加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导致税源监控成本和税务稽查成本上升, 税收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 纳税人素质不高, 使一些新的税收征管软件的推广和应用受到影响, 税务机关为了推行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 也必须对一些纳税人进行培训, 在加大税收成本的同时, 也使税收征管改革的进程受到影响。

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高低也是影响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来说, 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的意识越强, 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就越高, 纳税的准确性也好, 这不仅可以降低税务部门征税的难度, 降低征税成本, 而且也有利于降低纳税人的税制遵从成本。因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强, 税收征纳关系就会比较和谐, 征纳税过程就能顺利实现, 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征纳税双方纠纷而付出的“额外劳动”和“额外费用”。如果纳税人的依法自觉纳税意识不强, 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 税务部门投入到税收征管中的人力相对要多, 必然加大税收征管成本和税务稽查成本, 而且由于税务稽查力度的加大, 纳税人为配合税务稽查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和因稽查而对纳税人税务违法进行处理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必然导致整个纳税成本的上升, 税收行政效率的下降。

三、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配合程度影响税收行政效率

税收分配活动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除税务机关要依法征税、纳税人要依法纳税以外,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首先, 各级政府部门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影响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各级政府领导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和理解税收政策的权威性和法制性, 这样税务部门就能真正做到依法征税, 纳税人也能真正履行依法纳税, 税收行政效率就高。如果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税收政策的权威性把握不够, 就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违背税收法律、法规和不符合税收发展规律的决策, 给税务部门开展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不仅导致政府征税成本上升, 也会给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带来很大的伤害, 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是税收行政效率下降的表现。

其次, 各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的协作、配合程度也会影响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由于税收工作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 还需要工商、银行、海关、公检法、新闻媒体、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的协作和配合,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严密的协税护税网络。协税护税网络的建设, 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税务部门的工作量, 也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依法纳税氛围, 有助于税收法律、政策的落实, 减少税收执法的难度, 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水平, 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如果工商、银行、海关、司法等部门不配合税务部门的工作, 势必会加大税务部门的执法难度, 提高政府征税成本;如果社会上不能形成依法纳税的氛围, 纳税人势必会逃避纳税义务或以逃避纳税义务为荣, 这些都会导致税收成本上升, 税收行政效率下降。在当前我国税务系统大力推行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今天, 更是应该重视和加强税务部门和各协税护税单位的联系, 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如果税务部门能随时有效地获取财政、工商、金融、海关、公安等部门的相关涉税信息, 搞好信息交流与共享, 税收行政效率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否则税务部门在增加取得税务信息成本的同时, 也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税收行政效率下降。

四、税收社会服务体系对政府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

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和各类中介组织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所提供的各种涉税服务。主要包括税法宣传、咨询及信息服务, 保障纳税人权利服务, 办理涉税事宜服务, 税收教育服务和各类中介机构提供涉税服务。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服务通常称为纳税服务, 各类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通常称为税收社会服务, 目前我国的税收社会服务主要指税务代理服务。税务代理制度的推行, 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 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具体表现在:

第一, 提高了纳税人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便于税务机关监督与管理, 这既有利于堵塞税收漏洞, 减少税款流失, 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同时也可以降低因核算征收带来的相关税收成本。纳税人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 不能向税务机关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 对税务机关的监督与管理会带来很大的难度, 为此税务部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实行税务代理后, 就可以大大减少税务机关在这方面的工作量, 从而降低征税成本, 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第二, 提高了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准确性, 减少了税务机关的审查成本和辅导成本。我国自推行纳税申报制度以来, 不少纳税人由于精力和专业知识的限制, 纳税申报资料的填写一直存在较大的难度, 为此税务机关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纳税人进行指导和培训。不仅如此, 由于纳税申报资料的准确性较差, 给税务机关的审查和调整带来很大的难度。实行税务代理后, 纳税申报是由税务代理人来完成的, 由于他们精通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税法, 填写这些纳税申报资料既快又准,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税务机关的审查成本和辅导成本。对纳税人而言, 实行税务代理, 一方面可以为纳税人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 腾出精力来发展生产经营,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纳税人转移纳税风险, 降低税务违法成本。

第三, 能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行税务代理后, 纳税人在注册税务师的帮助下, 可以用足用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做好税收筹划, 为纳税人获得节税收益。同时, 还可以协调征纳双方的分歧和矛盾, 可以接受纳税人的委托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税务行政复议等。这些都切实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 可以健全纳税人的内部财务及管理制度, 从而提高纳税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有利于纳税成本的降低和税收行政效率的提高。

因此, 要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就必须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既要强化征纳税双方的税收成本意识, 树立正确的税收效率观, 又要加大税收宣传的力度, 提高纳税人素质和依法自觉纳税意识;税收工作既要得到各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又要取得社会各界的协作与配合, 建立健全的协税护税网络。同时, 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 大力发展税务代理服务。

授。近年来, 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 出版专著一部, 主编教材3本, 参编著作3部、教材4本, 主持完成全国行政学院系统合作基金课题1项, 参与国家、省级社科规划课题2项)

摘要:影响税收行政效率的因素很多, 税收环境因素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税收环境因素对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征纳税双方的税收成本意识;纳税人素质和依法纳税意识;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程度;税收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必须优化税收环境, 强化税收成本意识, 提高纳税人素质和纳税意识, 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 大力发展税务代理服务。

篇4:对环境税收的理论认识

关键词:环境税:税收理论:认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19-03

西方环境税的理论最早起源于英国现代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近年来又发展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这些理论主要针对环境及资源的认识及税收的参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我国。更多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扩大了对外部性的研究。认为生产中的外部性不是外部性产生的唯一来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外部性还包括消费中产生的外部性、当代人对后代人产生的隔代外部性及同代人之间的跨国外部性等,对这些不同的外部性应用不同的环境税收来解决。在环境税的研究上。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税制,但对环境税建立的时机和体系有不同的看法。

一、环境税的理论渊源

环境税,也有人称之为生态税、绿色税。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目前环境税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庇古的外部性理论

一般认为。庇古(1877~1959)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最早开始系统地研究环境与税收的理论问题。庇古提出了社会资源适度配置理论。认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那么该种生产要素在各生产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值都相等,而当产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该产品所使用生产要素耗费的边际成本时,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状态。因此。政府就应该采取征税或补贴等措施加以调节。按照庇古的观点。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原因是经济主体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从而私人的最优导致社会的非最优。这两种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非常大。靠市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只能由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纠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这种纠正外部性的方法被后人称之为“庇古税”方案。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资源应在不同的代际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进行平衡,它特别强调对地球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条件和全球共同财富必须受到特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相对应,绿色税收的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绿色理论从科技的角度认识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应是废物排放量的减少或不排放。广义的绿色理论包含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思想,尊重自然的思想,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解决,必须辅以非市场机制的手段。其中税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必须以绿色税收制度取代现行的税制模式。

3、自然资本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共产品,且是天然生成的,缺乏明确的产权主体,谁都可以用。这样必然导致人们滥用资源、环境恶化。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又很少有人过问。事实上,天然生成的环境和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也是一种资产,是自然资本向社会提供着它独特的环境和资源服务。这种资源的提供。也应得到相应的资本权益,因此,应该由政府代表社会作为自然生成的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主体,以征集环境污染税的形式,从经济利益上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机制。

4、外部效应理论

这种理论从数量上提供了开征环境保护税的依据。它认为。微观主体对资源环境的运用,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即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从而构成一种社会成本和代价。这种社会成本和代价是在市场体系之外发生的,市场机制无法对此发挥作用,即产品的真实价格不包括因环境污染和资源减少而带来的社会成本。比如。造纸厂生产每吨纸的市场价格,只包括生产这吨纸的实际生产成本,而没有包括因生产纸张而导致周边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和代价,这样就会产生额外的边际利润,从而刺激造纸厂增加产量,继续污染。外部效应理论认为,环境污染是市场体系产生的一种外部不经济现象。它不可能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自动地加以解决,而是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干预时应利用市场型机制即经济利益的减少引导人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政府可以以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形式,把被忽略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内在化”,提高微观主体的生产成本,降低其边际利润,促使人们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减少污染的技术开发和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发展,减少污染性产品的生产经营,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环境的恶化。

二、环境税收的基本含义及分类

税收手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环境税的确立。环境税,简单来说是据于环境保护目的而征收的税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关于税收与环境的报告中认为环境税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初始即为实现特定环境目的而设立和征收的,并且被明确确认为“环境税”的税收,如排污税等;二是最初并非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设立。但是对环境保护有影响而后从保护环境的立场修改或减免的税,如能源税、燃料税等。

广义的“环境税”还包括税款减免和税收差别。税款减免指用于鼓励消费者和企业的有利于环境保护活动的各种税款减免。如对投资于削减污染物事业的企业减免所得税:对污染削减设备和再循环物品免征销售税等。税收差别指根据物品和服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损害环境的轻重课加不同的税率。税收差别手段在西方国家被广泛采用。

环境税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对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征收的税收。即排污税,如污水税、噪声税、垃圾税、二氧化硫税和废物税等,有些国家的排污税以排污费的名义出现;(二)对产生环境影响的商品和服务征收的税收,如能源税、碳税、汽车税、化肥税、农药税、一次性用具税等;(三)对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而征收的税收,即资源税。如石油税、煤炭税、有色金属税、水资源税、盐税等。资源税是为了节约合理使用资源,进行环境恢复,补偿资源价值等目的而课征的税。

三、环境税收的作用

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域,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0世纪80代被明

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环境就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题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非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及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3、促使社会成本和代价内在化

根据“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开征环境保护税,把由于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消耗而形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去,使那些对环境带来危害的污染者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把环保和有效利用资源与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作用下,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选择有利于环保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消费者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也就选择无污染的商品进行“绿色消费”。这样,企业只有加强治理污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才能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不仅减少了污染的排放量,还有利于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据OECD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开征汽油税,促进生产者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通过对生产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消费税,促进生产者减少在泡沫制品生产中对氟里昂的使用。净化了空气和环境。美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很好地利用环保税收政策,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4、有助于筹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

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只依靠国家财政投资进行治理,既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又不利于控制污染。主要是因为这种作法没有触及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人们就会继续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失衡换取自己的超额利润。所以开征环境保护税既可以从经济利益角度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又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据统计,芬兰政府2004年征收的与环保有关的税收总额为239亿芬兰马克,其中70%以上为能源税,仅能源税一项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有关专家甚至认为,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税种,它可以和流转税、所得税并列逐渐成为主体税种。以环境保护税筹集到的资金专门用于环保项目,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

5、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发展

篇5:构建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考

税收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调控作用日益显要.本文通过对各种保护环境的方法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现行有关环保的税收政策,提出了我国建立环境税收制度的设想.

作 者:王一舒 郑遥春 作者单位:王一舒(新疆财经学院财政系,乌鲁木齐,830012)

郑遥春(新疆化工公司,乌鲁木齐,830012)

篇6:关于税收执法环境问题的思考

---乌海市国税局课题组

税收执法环境是与税收法治活动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税收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税收执法的难易程度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法规的难易程度、决定了税收收入能否及时足额入库,决定了税收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能否实现。具体包括:地方党政领导对税收执法重视和支持程度、公民的税收法制观念、有关部门对税收执法的配合状况、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税务机关的外在形象、法律规范及各种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等。从乌海市国税系统的实践来看,税收执法环境越来向好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税收收入逐年稳步增长,欠税比例逐年下降,纳税申报率逐年提高等方面。但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感觉在税收执法环境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当前影响税收执法环境的一些因素

1、现行税收法律缺位。在现行经济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做法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迫切需要在法律上予以解决,如电子报税、电子商务等;再比如,《税收征管法》虽然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协调,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

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但没有规定不支持或协助应该承担什么样责任,同时对此种不作为应该由谁监督没有明确的规定。税收法律缺位还表现在对征税重要凭证—发票违法没有在法律中明确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目前只是在《发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对“未按规定印制发票或者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未按照规定领购、开具、取得、保管发票;未按照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的行为可以没收非法所得、给予一万元以下罚款。根据目前的情况,这样的处罚过轻。不能起到威慑作用。

2、税收执法不规范

一是税务干部的知识层次、业务技能、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二是个别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人情意识、关系意识等非政策因素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三是对税源缺乏有效监控,由于收入的隐形化、多元化,使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税源,给企业偷逃税留下了空隙,也给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带来了影响;四是在法制环境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在征税的过程中,征纳双方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由于种种原因,税务机关对偷逃税者的惩罚失之于宽,且有以权代法、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出现。部分纳税人感到“违法成本小于违法代价”,往往敢于铤而走险,恣意偷逃国家税款。

3、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由公安机关行使涉税案件的刑事侦查权,但当前公安机

关存在缺乏熟悉税收业务懂财会和有较强查帐审计经验的人员以及办案经费等问题,实践中涉税案件基本都由税务机关检查后移送公安机关继续侦查,发现税务违法案件有一个从发现线索逐渐开展检查取证到定案的过程,由于税务检查并无搜查权,在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遇到偷骗税故意的单位和个人刁难,拒绝开启可能存放偷欠税骗税的帐簿、凭证、报表和相关证据资料的房间、保险箱、抽屉时税务稽查部门就面临要么越权强制调查取证,要么放弃已有进展,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移送公安机关继续侦查的尴尬选择。前者可能导致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的败诉,后者可能给犯罪分子时机消灭证据,为司法机关打击犯罪造成困难,或因移送情况不明案件,经公安机关继续侦查不够追究刑事责任大量被退回,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还有部分税务机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已查明事实的一些涉税案件,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因种种其他原因而久拖不决,使一些犯罪分子不能得到及时有力的制裁,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4、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不够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深入,对税收工作的指导不具体;一些部门对税收执法的协作配合不力。例如,在金融机构对企业欠缴税款的扣款问题上,按照《征管法》的规定,对企业欠缴的税款,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但是,许多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往往不

予配合执行。此外,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讲条件,要经济支持,对税收执法不配合或协助不力。

5、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不以偷税为耻,反以偷税为荣。全社会没有真正形成诚信氛围,资金的体外循环给偷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6、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的扭曲,对依法纳税者形成了心理不平衡,也助长了部分人漠视税法。

二、构建良好税收执法环境的途径

1、健全税收法制。一是对电子商务、电子报税在税法中尽快明确,使税收执法一线人员便于操作。二是在法律中更进一步明确不履行协税护税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对发票违法等行为的处罚提高额度,让发票违法付出沉重代价。四是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把我国税收法定原则、税负公平原则、依法治税原则、税法构成要素、税制结构、税收管理体制,征纳双方的权力与义务等重大问题由法律明确下来。

2、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一是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提高岗位技能,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实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将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化、规范化,将执法人员的执法质量同干部考核、奖惩、任免、升迁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加大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使纳税人偷骗税等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一方面在经济上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在信誉度上付出代价。

3、建立完善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从法律上赋予税务机关检查、稽查过程中必要的侦察取证等调查权;同时加强涉税案件的司法监督,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出现,让《刑法》对涉税犯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威慑。

4、建立协税护税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协税护税的费用问题。

5、加强依法纳税的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制观念。指导和教育纳税人自觉足额纳税,不断提高纳税意识。

6、建立纳税荣辱机制。让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光荣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对纳税到一定数量后,让纳税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优先购买各种票证、参加观礼活动等;对不诚信纳税的纳税人定期在有关媒体上曝光使其商誉尽失,为不诚信纳税付出代价。

篇7:对税收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环境的几个因素进行探讨。

一、治税理念

我国治税理念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一五”结束。治税理念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适应新中国的税制体系上。突出表现为,税收根据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为新中国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到文革结束。治税理念主要体现在税收为政治服务上,税收工作名存实亡。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1994年税制改革。这一时期的治税理念主要体现在税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上,强调税收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调控作用既要考虑计划经济的要求,又要考虑市场经济的要求。税收的职能作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税收作为调控经济和体现政府意志的重要经济杠杆,时常被认为是治理社会经济问题的万能工具,税收触角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甚至出现了开征“计划生育税”的呼声,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税务工作基本特点表现为:税制体系庞大,税种繁多,机构臃肿,人员剧增。第四阶段,1994年税制改革至今。这一时期的治税理念表现为税收立足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基本目标,强调中性原则,但考虑到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扩张,中性原则较其调控作用,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这一时期,税收理念确定为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服务,毫无疑问,与其他时期治税理念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要想真正和国际惯例接轨,真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仍需较长时日。

分析不同时期的治税理念,旨在探索并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治税理念,因为治税理念的混乱和不科学,必将给税收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治税理念是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但作为治税理念的主导方向应该定位为税收为经济服务,但服务和全面控管是两回事,服务是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绝不能借“服务”之名,行干涉之实。

二、纳税意识

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税收工作的质量,纳税意识是税收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税收主体的一方,纳税人纳税意识直接影响到能否创建完美的税收环境。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发展历程是和我国税制发展过程紧密相连的,其标志性的过程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税法后,税种设置较少,税法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范围较窄。尽管当时的公民的思想觉悟较高,对依法纳税的认识也较为明确,但由于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覆盖面不宽,人们的纳税意识难以充分形成。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税收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陷于瘫痪,尽管税收体系依然存在,但已名存实亡,人们的依法纳税意识近乎消失。1980年初至1994年,我国税制体系逐步恢复和完善,但由于纳税人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再加上税制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和税收征管上的漏洞,兼之处罚措施不力和税负欠缺公平等原因,这一时期尽管税收收入增长很快,但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甚至出现了“不偷税不富”的奇谈怪论,在税法与偷税行为的较量中,依法纳税意识受到极大冲击。税务工作尽管开展顺利,但显得混乱无序。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随着新税制的颁布实施,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为标志,强化了税收征管,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有所增强。这一时期,纳税人纳税意识中又增加了新内容——税收筹划。进行纳税筹划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先懂税法,而懂税法的过程也是增强纳税意识的过程。由于税收筹划的必备条件是税法存有漏洞,这也是不断完善我国税法体系的动力之一。纳税意识普遍不强,是影响税务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任重而道远,但关键是不断完善征管方式和违法处罚制度。

三、服务意识

作为国家公务员的税务干部,其服务意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税收环境的改善。目前,服务意识差已成为税务部门行业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之一。其消极后果为:一是严重损害国家公务员形象;二是严重损害干群关系、影响良好征纳关系的建立;三是导致税务干部执法道德水准日渐下滑。目前,政府和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服务意识差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制度促使税务系统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诸如定期约见纳税人代表、上门服务、设立便利窗口以及给纳税人下达涉税文书时将“问题”改为“疑问”等。

四、税收成本

税收成本的高低直接反映税务工作的效率。税收成本按成本对象可简单分为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征税成本是税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为征税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本期税收收入之比。纳税成本是纳税人

在一定时期内为纳税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本期实缴税收之比。通常所说的税务成本是指征税成本,由于纳税成本的统计较困难,往往易被人们忽视。我国关于税收成本的研究尚属空白,欠缺很多。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10元的税收收入耗费4.5~5元,而国外发达国家同样收入耗费在0.45-0.5元。由此可见,我国税收成本高出国外发达国家10倍以上,成本之高令人吃惊。税收成本高,必然会使税务工作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高成本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问题。如纳税成本高,标志着纳税人为纳税而付出很多,包括一些灰色支出,这将会进一步助长税务部门的行业不正之风,扭曲正常的税收征纳关系,使得纳税人额外负担增多。征税成本高,则有可能意味着税务部门人员太多、待遇较高、设备支出较大等。降低税收成本有助于整体税收环境的改善,这需要从人员、机构、经费和设施等方面综合治理。

五、税收制度

篇8:中国环境税收制度探析

环境税 (Environmental Taxation) , 也有人称之为生态税 (Ecological Taxation) 、绿色税 (Green Tax) , 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 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

环境税是指对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环境税费。环境税的概念可分为狭义、中义、广义三种。狭义的环境税, 认为环境税就是环境污染税, 即国家为了限制环境污染的范围、程度, 而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的特别税种;中义的环境税, 认为环境税是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容量资源) 的单位和个人, 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这种观点认为, 环境税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税和环境容量税;广义的环境税, 认为环境税是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这种观点认为, 环境税不但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 还包括为实现特定的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 以及政府影响某些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模的税收手段[1]。

二、环境税的功能性原则分析

1.开征环境税的首要原则:公平原则。所谓税收的公平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要使纳税人所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在纳税人之间保持均衡[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那些高消耗及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 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

2.开征环境税的核心原则:效率原则。环境税的征税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这必然会影响污染企业的税收负担, 改变其成本收益比, 迫使其重新评估本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环境税也对其他企业的经济决策和行为选择产生了影响。当这种影响被扭曲超过一定限度时, 纳税人或者改变其经济行为, 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以减轻或逃避其税收负担, 这种状况被称之为税收的“额外负担”。当然, 征税的过程也同样会带来纳税人的“额外收益”, 对经济产生良性刺激。因此,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 应当是本着税收中性原则, 达到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3.开征环境税的价值原则:环保原则。根据“谁污染, 谁负责”的原则开征环境保护税[3], 把由于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消耗而形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去, 使那些对环境带来危害的污染者的生产成本提高, 从而把环保和有效利用资源与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作用下, 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选择有利于环保的生产方式和工艺, 消费者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也就选择无污染的商品进行“绿色消费”。把应由资源开发者或消费者承担的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后的补偿, 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平衡, 体现了“谁使用谁补偿, 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 是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变为一种具有内在商业价值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具有两大功效:

(1) 预防功效:通过征税行为缓解或消除行为人对环境的危害, 纠正因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带来的环境恶化; (2) 弥补功效:通过征税行为可以有效地聚积财力加强环境建设, 最终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4.开征环境税的动力原则:收入原则。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只依靠国家财政投资进行治理, 既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又不利于控制污染。主要是因为这种做法没有触及到自身的经济利益, 人们就会继续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失衡换取自己的超额利润, 所以开征环境保护税既可以从经济利益角度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又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发达国家环境税收制度分析及其给中国的启示

经济发达国家历来对环境问题十分重视, 尤其是OECD成员国,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构建环境税收制度。一直发展到今天, 通过税收政策来实现保护环境目的的国家越来越多。如1972年英国率先开征了二氧化碳税, 美国、德国、法国先后开征了硫税, 德国还对矿物油料加征生态税。挪威开征了饮料容器税, 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在轮胎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旧轮胎税, 意大利对生物降解能力小于60%的塑料袋征税。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还开征了噪声税。

(一) 发达国家环境税收制度介绍

1. 加拿大。

加拿大对一次性固体饮料容器征费并收取押金。在销售饮料时, 向消费者征收环保费并收取一定的押金。每个瓶子的征税额度从0.05~0.30加元不等, 到归还空瓶时退还押金, 环保费留存, 用于对一次性饮料容器的处理。这种措施减少了乱扔饮料包装现象, 保护了自然和能源,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容器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因为使用空调时会污染环境, 而清除这部分污染是需要花钱的, 因此, 在购买空调时, 购买者必须交一部分额外的环境税, 每一台空调的价格都已经包含了环境税。谁造成的污染谁出钱来清除, 这是很合理的。在加拿大联邦税法中, 有些规定鼓励纳税人投资用于环境保护的项目与设备。对这类项目的成本可适当抵扣收入, 对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设备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减少企业纳税。

2. 爱尔兰。

爱尔兰政府为遏制塑料购物袋的疯狂使用, 减少白色污染, 对每一个塑料购物袋征收相当于13美分的税。所收资金全部交由新成立的环保基金用于环境保护项目。实践表明, 这种做法对遏制白色污染非常有效, 塑料袋使用量骤降了90%。

3. 芬兰。

芬兰政府准备用三年时间将垃圾税提高近1倍, 以减少全国的垃圾量。根据这一计划, 芬兰政府将每吨垃圾征收的税额从15.14欧元增加到23欧元。到2005年, 每吨垃圾税将增至30欧元。根据有关部门规划, 到2007年, 传统的倾倒和掩埋垃圾的方式将被彻底放弃, 各种垃圾都将被最大限度地利用, 剩余垃圾也都会作为燃料生产热能[4]。

(二) 发达国家环境税收制度之启示

1. 新法与旧制的衔接。

中国目前尚未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税种, 散见于其他税种中的税费项目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 如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等。在推行环境税收制度的同时, 必须注意环境税与其他税种的配合和协调问题, 以避免相互重复、抵触或背离, 从而加重纳税人的负担, 影响环境税的有效性。

2. 立足国情, 费税并存。

虽然建立全新的环境税税种是中国环境税制度构建的终极目标, 但是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步到位地实现费改税是不可行的。以排污费为例, 排污费的征收技术性非常强, 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亲临现场以完成对企业排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这是计征收费的基础。

3. 开征税种多, 课征范围广。

从理论上分析, 环境税所包含的税种数量众多。鉴于环境系统的生态性和复杂性, 为保护环境而开征的环境税不是一两个简单的独立税种, 而是由多个税种所组成的一个税种的集合。

4. 税收优惠。

在大多数国家, 税负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为了使环境税克服各种阻力, 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环境税的同时坚持税收中性原则。具体的做法有这样几种:一是将环境税税款直接返还给纳税人。如挪威;二是减少其他税收。如荷兰。

四、中国环境税收立法建议

(一) 开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专门税种———生态税收

1. 概念。

所谓生态税收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 向所有因其生产和消费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纳税人课征的税收。

2. 纳税人。

中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 征税对象。

主要应是在生产、消费或处理过程中造成污染的产品。

4. 税率。

宜采取从量征收方式, 税额取决于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5. 税种划分。

从税收管理体制来看, 生态税收宜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二) 改革现行税种

1. 资源税。

(1)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除了对矿产品和盐征税外, 还应将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等严重短缺和受破坏浪费严重的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2) 调整和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 改革计税依据。征收标准应包含资源价值补偿和环境损失的因素。改变以前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与该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并不直接相关的情况。

2. 在现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性条款。

(1) 增值税中应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尘、除尘、污水处理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 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款的规定。对关键性的、节约能源效益显著且因价格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 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措施。 (2) 在企业所得税中加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条款, 如企业环保设备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 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3) 关税。在进出口税收中, 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卫生、环保产品可按产品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实行差别性进口关税政策, 将某些不符合要求的国外产品阻在关外。

(三) 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构成内容。应该结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加以调整和完善。

1. 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各种减税和免税规定, 重点是对节能技术研发和节能产品的税收优惠, 以低税率甚至零税率鼓励人们可替代性能源, 同时取消税制中对环境保护有负面效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 结合增值税转型, 充分使用加速折旧和其他税式支出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 对低耗、高效、节能的产品。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存质量, 而且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应借鉴国外在环境税收方面的成功经验, 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 不仅有利于矫正“市场失灵”, 促进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 而且有利于促进环境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环境税,生态税,绿色税收,税收中性

参考文献

[1]www.fundfund.cn.htm, file:///E:/环境/什么是环境税—什么是, 什么叫, 是什么意思—天天基金网.

[2]曹明德, 王京星.中国环境税收制度的价值定位及改革方向[J].法学评论, 2006, (1) .

[3]李慧玲.中国环境税收体系的重构[J].法商研究, 2003, (2) .

上一篇:小鸟和牵牛花教学设计下一篇:城管局开展“城乡结对共建”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