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经典成语故事

2024-04-23

铁杵磨针经典成语故事(共14篇)

篇1:铁杵磨针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铁杵磨针

【拼音】tiě chǔ mó zhēn

【简拼】tcmz

【近义词】铁杵磨成针、铁杵成针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例子】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磨针的。

【英文翻译】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

【成语故事】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同学,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一般

篇2:铁杵磨针经典成语故事

[释义]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语出]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造句]:

1、李老师常以铁杵磨针来勉励同学们应努力求学,以图日后有所成就。

2、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3、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4、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5、你还记得我给你讲过铁杵磨针的故事吗?

6、修仙求道不也和这铁杵磨针的道理一样吗?

6、造句网尽量原创和收集高质量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7、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磨针的。

8、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不坚,半途准备下山,半路上碰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

9、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意志不坚,中尉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

10、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不坚,中途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

篇3:六大经典美食的诞生故事

传说公元前2600年左右, 有一个埃及奴隶专门负责用水和面粉为主人做饼, 一天晚上, 饼还没有烤好他就睡着了, 炉子也灭了。

夜里, 生面饼开始发酵, 膨大了。等到这个奴隶一觉醒来时, 生面饼已经大了一倍。他连忙重新生火把面饼塞回炉子里去, 他想这样就不会有人知道他活还没干完就大大咧咧睡着了。“饼”烤好后, 主人和奴隶都发现那东西又松又软, 比他们过去常吃的扁薄煎饼好吃多了。它也许是生面饼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剂 (或许就是蜂蜜) 暴露在空气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细菌下, 当它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温暖后, 酵母菌生长并传遍了整个面饼。

埃及人继续用酵母菌实验, 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职业面包师。

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答:酸酒。

大约一万年前, 有人偶然地把酒放得太久而变酸了, 结果就变成了醋!

葡萄干

大家都认为葡萄干是中东人发现的, 在那儿它们可是宝贝。任何在毒辣辣的太阳下不会腐败变质的食物都是宝贝。

1873年9月, 一次大热浪袭击了这个地区。果农还来不及摘下他们所有的葡萄, 酷暑已经把葡萄烤得皱巴巴了。一个果农把收来的干葡萄运给旧金山的食品商, 食品商的顾客发现这些葡萄干口味独得、非常好吃, 于是这偶然发现的“新鲜”葡萄干成了这些商人们的大买卖。

咖啡

传说一个叫卡尔迪的牧羊娃偶然间发现了咖啡。

差不多两千年前, 他正在红海边的山坡上放牧。山羊开始嚼一些灌木丛上的浆果, 吃完浆果后, 山羊很快就兴奋地欢蹦乱跳。卡尔迪决定自己也尝尝这种果子, 很快他也兴奋地跳起来。

附近修道院的一位修道士看到这奇怪的一幕后, 也去尝了一些这种果子。他还用热水冲泡这些果子, 泡出来的水别有风味。他又把这种饮料传给修道院的其他人喝, 晚祷告时人人都精神奕奕, 神采飞扬。

今天, 这些果子做成的饮料仍被全世界享用着, 它们就是咖啡。

薯片

薯片非常好吃, 它是谁发明的?据说, 它是1853年在美国纽约州萨拉托加的一个温泉诞生的。一些有钱人经常到该温泉的月亮湖宾馆去度假, 那里有一个叫乔治·克罗姆的当地人在厨房里做大师傅。

一天, 有位客人几次把他的炸薯块送回厨房, 要求把马铃薯切得再薄一些, 炸的时间再长一点。乔治脾气很坏, 决定给这个讨厌的食客一点颜色看看。于是他把马铃薯切得非常薄, 炸得卷曲了、脆了, 然后又加了盐。他想这下那个客人一定不会吃了, 结果令人吃惊, 那个客人居然非常满意, 又多叫了一份。于是炸薯片出名了。

三明治

知道吗?三明治是在赌桌上诞生的。

篇4:铁杵磨针经典成语故事

【关键词】铁杵磨针;李白;禅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小学读物上流传着一个“铁杵磨成针”的著名故事,主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故事说,李白在山中读书,不能忍受清苦而放弃。路过小溪,遇到一位老妇正在磨铁杵,李白很诧异,询问缘由。老妇说准备将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触动,返回继续读书,完成了学业。故事原文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眉州》“磨针溪”条:“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武姓,今溪旁有武氏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也有一些变种,如有的故事加入了李白嘲笑老妇笨拙的情节,实则大同小异。民间有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有成语“铁杵磨针”,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直到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也影响到文学创作,如明代戏曲家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也有“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的唱词,于此可见影响之深。

清代嘉庆本《彭山县志》卷六记载说,象耳山有李白读书台,位于彭山县治北二十五里,石壁上有李白题刻:“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 疑始濯魄于冰壶也。李白书。”还有唐末道士杜光庭诗一首:“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书帐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杜光庭的这首诗也收录在清代人编纂的《全唐诗》中,只不过个别字句有异。于此可见,李白的题刻在唐末杜光庭的时候就已存在,李白曾读书于象耳山下的故事在杜光庭的时代就已流行,其真实性应该比较可靠。

杵是棒子、棍子一类的工具,一头粗一头细或者两头粗中间细,有木质的也有金属的,藏传佛教中有金刚杵这样的著名法器。由此可见,杵的形制比较粗大,是用来握持的工具,一个人想要将铁杵磨成针,是几乎不能完成的工作,显然不符合常识;唐人制作一枚铁针,也断不会尝试用一根铁杵来磨制。仔细品味,这则故事中的老妇应该不是偶然出现在李白的逃学路上,李白逃学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妇可能是被安排与逃学经过的李白“巧遇”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李白何以能从铁杵磨针的举动中获得感悟,老妇又为何利用这个举措来感化李白?这是否有当时特定的文化心理和认知方式作为支撑呢?这则故事非常短小,留存的信息非常有限,武氏妇具体事迹也已很难查证,我们只能从故事发生地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来解答这个疑问。

象耳山中有象耳寺,明代以前称大圣寺,初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和宋朝出现过几位高僧,如隋朝的法泰、唐代道会等,可见故事发生地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今天象耳山留存下来的石刻也大多与佛教和李白读书故事有关。李白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佛教禅宗兴盛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主要是禅宗北宗,最著名的是北宗领袖神秀,号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受到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敬奉,享誉全国,其禅法也大行全国。与此相对的是慧能代表的禅宗南宗主要在岭南地区传播,势力范围尚未达到蜀地。一般认为,北宗主张“渐修渐悟”或者“渐修顿悟”,也就是通过不间断地修行、磨砺,逐渐达到领悟或者恍然大悟,这跟南宗不重修行、不重文字、依靠语言点拨或者“棒喝”达到顿悟的方式截然不同。人们都认为李白是一个道教徒,但据当代学者研究,李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他早年曾在寺院隐居学习,出山后结交了不少当世名僧、高僧,也留下数量不少的相关作品,显示出他对佛学具有很深刻的理解。那么在禅宗北宗大盛的时候,李白对北宗的思想和修行实践有充分的了解是完全可能的。

铁杵磨针故事很显然符合禅宗北宗的观念,即将一根粗笨暗钝的铁杵锲而不舍地打磨,最后变成一根有用的针。在禅宗“渐修”观念流行时期,用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打动逃学的李白。少年时代的李白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对旷日持久的枯燥学习活动丧失兴趣的结果,厌学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可以设想,李白的老师、亲人们劳心费神地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安排老妇在李白必经之路表演“铁杵磨针”。武氏妇其人其事已湮没不可考,她跟李白到底有何关联,也很难查证,但她采取的说服李白的方式,显然很难用单纯的“偶遇”解释。故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句话:“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翻译成白话就是:李白感激老妇的用意,返回继续读书直到完成学业。所以,这可能是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场景,老妇是特意前来感化李白的。在禅宗北宗渐修观念大行的宗教背景下,李白很容易从中获得启悟,懂得学习绝非朝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追求速成之功,而是要不断地打磨、锤炼,直到学业有成的那一天。

“铁杵磨针”故事家喻户晓,以至于我们习焉不察,忽视了故事细节,也未能深究其背后蕴藏的宗教文化韵味。结合特定时代、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故事与唐代流行的禅宗北宗“渐修”观念有关系。重要的是,它将未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回了学习的正途上,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宋·祝穆.《方舆胜览》[M].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3.

[2]韩传强.《禅宗北宗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篇5:《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磨鍼溪》)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离开

方:正在

还:返回

卒: 完成,结束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代老太太 )

2)学而时习之( 以前的知识)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代词,指书画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它,指代前文“此正午牡丹也”这件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译文: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篇6:《铁杵磨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⒉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⒊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教学重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

⒈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着的小古文,请看课题。(PPT出示:

17、铁杵磨针)⒉揭示课题,理解铁杵。⑴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可是中间无停无顿。跟老师来读——铁杵/磨针,这样来读,有什么感觉?对,有了节奏,感觉很有味道,别人听了,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呢?

⑶看一看

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本

⒈出示文本,标好停顿。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欲作针。”白/笑其拙(zhuō)。⒉学生自读,读准字音。⒊教师引领,慢慢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下面两句话: 相同语句,不同断句。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⒋标出停顿,自由朗读。⒌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检查自读

⒈读读词语,重点正音。⑴ 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

磨针溪 眉州 弃去 yù zhuō huán zú chǔ ǎo yù 欲作针 笑其拙 还 卒 业 铁杵 老媪 老妪 ⑵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⑶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⒉看看部首,猜猜字义。老媪 老妪

(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老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⒊指名朗读,纠正断句。

(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⒋学生齐诵,诵得整齐。

五、细读感悟

⒈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⑵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字形,说说“曰”的意思。老妪(yù)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⑶读一读带有“曰”的语句。⒉人物称呼,不断变幻。

⑴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李太白 白 太白)

⑵辩一辩: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⑶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⒊联系语句,说说“其”字。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太白感其意。

⑵议一议:李白笑谁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老媪、老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妪、老媪。)⑶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⒋听听故事,组组词语。⑴教师讲述。

在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磨针溪这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对,世间、世上;“传”呢?对,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你们来看看,“过小溪”的“过”,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趟过”,这个词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所以说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⒌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这三句话,读一读,说一说,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练了。)

⑵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⒍猜猜“之”字,一字一句。⑴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之=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⑵读一读带有“之”字的语句。

六、变幻朗读

⒈变成诗歌,更加醒目。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 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白/笑其拙。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 业。

⒉打着节拍,开心诵读。⒊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⑴教师讲述: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哪,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⑵学生讲述,讲后评议。

(一个故事大王诞生了,一个未来的会讲故事的爸爸诞生了„„)⒋抑扬顿挫,像说评书。(教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话说,磨 针 溪,在/眉州 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读书 山中 …… ⒌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这篇小古文,语言凝练,语句像诗一样,不但可以读,而且还可以唱。如果有古琴来伴奏,那就更好了,你听——(教师吟诵)

⒍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七、尝试背诵

⒈看着填空,尝试背诵。⑴出示内容。

磨针溪,在。世传,未成。过,逢老媪,问之,曰:“。”白。老妪曰:“。”太白。

⑵自由背诵。

⒉乐于展示,我来背诵。⒊眉飞色舞,齐声背诵。

八、拓展延伸

⒈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看: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⒉指名朗读,⒊齐声诵读。

九、课堂小结

篇7:《铁杵磨针》读后感

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一个人跑到街上,不知不觉来到郊外。突然,李白听到一阵阵奇怪的声音。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过去,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那老奶奶真奇怪,手里拿着一根像棍子一样粗的铁棒在一块磨石上来回磨。

好奇的李白跑过去问:“老奶奶,请问你在干什么呀?”老奶奶边磨便回答,“你没看见我在磨东西吗?我想把这铁棒磨成绣花针。”“绣花针?”李白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是呀!”“可是,这铁棒这么粗,怎么可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这太不可思议了!”老奶奶笑着说“怎么不可能呢?孩子,你想,小水滴都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铁棒为什么就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啊?”李白还是不理解。“虽然我年纪大,没多少力气,但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奶奶说着又开始磨她的绣花针了。

篇8:铁杵磨针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他是做什么的?(唐朝伟大的诗人)不错,他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诗有诗仙之称。你们都知道李白的哪些古诗?谁起来说给大家听听?(静夜思)

师:那你们知道李白小时候的事吗?(不知道)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带来了李白上学时候的故事,想不想听?

二、学习新课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故事《铁杵磨针》师板书。教师出示:铁棒和针并问:同学们请看,知道老师手中的是什么吗?生回答。师:铁棒也就是铁杵,铁杵磨针也就是将铁棒磨成针,你们认为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这细细的针吗?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答案正不正确?那就让我们赶快读一读这个故事吧。在读之前让我们先一起来看阅读提示。(学生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边度边思考: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师:我看有些同学都迫不及待了,那同学们就赶快读吧。

师:读完课文,你认为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生:能)你从哪个地方知道铁棒可以磨成针的?(生:只要我„„)你认为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坚定、有决心)师板书。让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师:那么李白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生:不爱学习)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课文第一自然段)哪位同学将第一自然段读一下?(指生朗读)由此可见,李白小时候和许多同学一样,也贪玩,不爱学习。那他后来改正了吗?(生:改正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师:哪位同学将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指生读)你读的非常通顺。并将最后一自然段用大屏幕

师:老婆婆的一番话,让李白改掉了以前的缺点,从此再也不逃学了,每天都用功的学习,那老婆婆究竟说了什么话?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划出李白与老婆婆说的话。(生读课文并划)

师:下面老师找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李白和老婆婆的谈话。你们认为这三位同学读的怎么样?(生评价)老师认为在读李白问话时语气应该是不一样的,像这一句“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这里应用奇怪的语气来读。同学们在下面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李白和老婆婆的对话。

师: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是怎么做的?那个同学能说一说?从老婆婆的话中李白明白了什么道理?(师引导学生得出道理并板书)

三、总结课文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再将课文齐读一边,注意李白的第二次问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老婆婆的话要读的干脆、坚决。

师: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他遇到困难会怎么想,怎么做? 师:学了这个故事,你以后在学习上如果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

师:这个故事我们学完了,你们喜欢老师为你们带来的这个故事吗?(喜欢)这样的故事既通俗易懂,又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一下《成语故事》,里面有许多像这样富含深意的小故事。)

篇9:铁杵磨针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铁杵磨针》的故事。说的是李白从小很聪

明,但也很贪玩。有一天,他出去玩,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李白就上前问:“你在干什么?”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老奶奶又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就回家认认真真的读书。后来,李白就成了一名大诗人。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

篇10:铁杵磨针读后感

《铁杵磨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小 时候下山去玩,一位老奶奶拿着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很好奇的问道:“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呀?”老奶奶回答:“我在磨针。”李白又问道:“这么粗的铁棒,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磨,就能磨成针。”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从此认真读书,成为了一名大诗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只要我们有决心,不管多大的苦难都能克服。

篇11:铁杵磨针读后感

我看了个成语故事说李白小时候是个很贪玩的孩子。有天他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问了后才知道婆婆想铁杵磨成针。

李白觉得不可能,但婆婆说:“只要肯下工夫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李白听了婆婆的话深受启发,从此他发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文豪。我觉得李白逃课是不好的行为。

后来他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记在心里,下功夫学本领,长大后有很大的出息。我也要像李白学习,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篇12:铁杵磨针读后感

书像台阶,我们在书的海洋徜徉着,是多么的快乐。我给同学们推荐一篇文章――《铁杵磨针》。

这篇文章是讲李白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有一天李白又没上学,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磨铁杵。他听了老婆婆的话,就发奋学习,终于成了唐朝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篇13:铁杵磨针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小时侯常常逃学,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他边走边看看东看看西,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外,看见了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老婆婆又说:滴水能够穿石,只要一直坚持磨,总有一天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感觉很惭愧。

从此再也不逃学了,每天认真读书,最后成了的诗人。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以后做什么事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到底。

篇14:文言文《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上一篇: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读《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下一篇:寒假的美好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