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2024-07-03

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共6篇)

篇1: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普通高中是我国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然而,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对称的是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形势越来越严峻,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是近几年来持续的高中扩招以及重点中学制度的实行,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的诱惑以及低俗文化娱乐活动的泛滥,因此普通高中生源竞争激烈,学生文化素质、心理状态、品德修养每况愈下。高中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较差,甚至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

面对目前形势下高中学生的素质状况,普通高中如何重新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以下笔者就目前普通高中德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普通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采取的德育方法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用空洞的德育方式填鸭式地对学生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填鸭式”,理论为主,实践为次。重说教轻践行。殊不知这种做法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对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真正了解,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二)教师因为生存压力,待遇不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重知

识层面的教学轻视关系学生心理和素质发展的德育工作。

长久以来,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指标压

力以及学校对教师的摊派任务,导致部分教师为了保住“饭碗”而花极大的精力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在德育方面工作不到位,如经常占用班会课时间进行习题讲解,或者将班会时间自由交给学生开展低俗的视听享受,使学校安排的德育计划以及德育方式付诸东流。另外,随着物质生活压力的增加,老师普遍感到生活吃紧,部分老师会产生不安分的心理,总想跳槽到更好的地方,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失去了开展德育工作的信心,或者在德育工作方面随意性很大,以致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十分严重。

(三)家庭教育的缺陷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有效地延续和延伸。在经济危机影响下,随着留守学生的增多,学校德育工作很难在家庭教育中有效开展,一方面,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做好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如“客厅污染”,即父母和朋友在客厅说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学校很难和其进行有效地沟通;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由于认识的偏差,一味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学生人格缺陷。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面对挫折的抗压性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四)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加,学生在心理上早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工作者付出多收获少收获慢。

书籍和影视作品的诱导。现在有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充斥着色情、暴力的镜头,这对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少年儿童,无疑是诱导他们犯罪的源头。网络游戏以及手机的普及让意志力较弱的学生缺乏控制能力,往往会沉迷于电脑游戏,煲电话粥,上课发手机短信,利用手机看小说上网。这些网络文化教会学生“叛逆无罪”“越叛逆就越自由”“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往往盲目自大,认为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方面的规范教育是一种桎梏,于是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二、现今处理以上德育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弊端:

(一)学校德育主管部门针对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都会进行德育计划,并对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进行细致地安排,这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施办法》中就有文字体现。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一般都分条别类,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预设,并分专题地安排了一系列德育活动。但这种文字性的德育预设,只是参考前年或者去年的德育情况采取的预警机制,缺乏机动性,因而在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中缺乏活力和时代性,另外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的时候评价机制缺失或者不合理,这让德育工作很难得到合理的开展。

(二)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太完善。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执行者,如果班主任从思想上抵制此类工作,那德育工作只能成为一纸空文。随着学校的扩招,教师队伍引进了一批年轻教师,一方面他们在德育上依仗年龄优势能够很快得到学生认可,另一方面,他们都有“80”后的特征: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较弱,因此德育工作开展中往往眼高手低,遇挫容易放弃。

(三)开展家校沟通但成效不足。很多家长会往往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失,加上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认为学生送到学校就行,在家校合作方面处于冷

3漠态势。我校每学期的家长会,到校的家长不足十分之一,甚至在三年之中从未到过学校的也大有人在,这也说明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的不重视。

(四)针对学生在面对物质文化诱惑的时候,学校德育部门往往采用行政干预手段,强行将学生的书籍手机没收,将学生从网吧撵出来并进行全校通报批评,而缺乏研究学生思想变化的耐心,没有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进行德育,只能造成学生强烈逆反的心理,以及自暴自弃的性格。

三、应对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1)学校教育,师德为魂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求各任课教师,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既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在这里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家庭教育,家教为先

学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他不但涉及到学校,同时还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如何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4的互动的学校德育工作开放格局,努力使教师、家长和社会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整合家庭资源,构建家庭与学校德育互动格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注重发挥家长学校特有的育人作用,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开设科学家教,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法制教育等专题讲座,并进行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广大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另一方面为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3)社会教育,实践为主

学生校外活动比重大、接触面广,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取得乡政府、校外辅导站、交通警察、派出所等部门单位的协作,设法将校内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充分与之建立共建关系,定期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互动的德育工作开放格局,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要。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坚持多元化原则,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同时更需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化,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二十一世纪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充分尊重个性,充分挖掘智慧潜能的教育,是扬长教育、快乐教育,也是各国为了提高综合国力、提

5高国际竞争力而争夺未成年人的竞争教育。因此,学校工作应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成人、成长、成功、成才教育。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奋向上,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德育实践,努力塑造其崇高人格。

参考文献:

1、《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高胜德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德育功能论》王仕民中山大学出版社

3、《德育与班主任》陈瑞瑞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篇2: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淮南市正诚公证处 张孝稳 ***

摘要:针对现阶段公证调解职能被边缘化,公证调解功能没能有效发挥,公证调解价值没有得到应有展现,本文就新形势下推进公证调解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看法。本文通过探讨新形势下推进公证调解工作的意义,阐述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现阶段公证调解状况及原因,提出深入推进公证调解工作几点设想。

关键词:公证调解

可行性

设想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期,能否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直接关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一中有效的手段,它因使矛盾纠纷不上交、不激化以及节约司法成本、缓解司法压力而倍受推崇。公证调解作为一种调解方式,在化解、预防矛盾纠纷“应有”其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无论是在社会大调解体系下还是在公证的实践中,公证调解处于一种被边缘、被忽略的状况。本文试从一件案例说起,就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意义、公证调解的可行性、公证调解工作的现状、原因以及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公证调解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看法。

一、从一件公证调解案例说起

笔者曾调解一起兄妹间的继承权纠纷。笔者在接待市民赵某公证咨询过程中,发现赵某因继承父母遗留的一套市值在十五万元左右的房产与其兄产生了矛盾,原来,赵某共有兄弟姐妹四人,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因工作原因年迈的父母一直由赵某精心照顾着,十几年如一日,为表达对女儿的感激之情,父母自书了份遗

嘱,把他们名下的一套房屋给赵某。现在父母去世了,赵某要把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其兄却不同意,坚持认为自己是家里的唯一男孩,父母的房子怎么能流入到外人手里了,房子应该由自己继承,给予妹妹一定的补偿就可以了,对此,双方各不让步,经常吵起来,闹得很不愉快,原本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现就此而闹僵,姐妹俩形同陌路。无奈,赵某准备将其兄告上法庭,通过打官司来解决,赵某还特地联系了一位律师并谈妥五千元委托费用。笔者向赵某提出是否同意公证调解,赵某欣然同意。在赵某和其他两姐妹的陪同下,笔者来到其兄家,在调解现场为他们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努力,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房产由妹妹继承,妹妹对其兄给予四万元补偿,赵某也顺利的办理了遗嘱继承权公证,至此一场遗产纠纷在公证员调解下得以化解。

当然对于该起公证调解,有的公证员认为,根据公证调解的概念,公证调解只能在证后介入其中。姑且搁置该争议不谈,但就公证调解的实际运用的效果来说,笔者认为还是值得肯定的。对当事人来说,公证调解对解决遗产继承问题既经济又快速,而且维系了亲情;对社会来说,避免了当事人将该纠纷诉诸法律,节约了司法资源,化解了当事人间的纠纷,维护了社会细胞之家庭的和谐稳定;从公证行业的角度来说,拓展了公证业务,丰富了公证员的从业经历,积累了公证调解经验。

二、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意义

(一)公证调解对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服务能力、扩大价值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开拓证源。由于公证事业的发展缺少法定公证事项的支撑,导致了公证职能逐渐被弱化。[1]特别随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政府简政放权”不断推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和应用,公证的一些传统业务正有着不断的被蚕食、被取代的风险,公证的传统业务面临着种种挑战。《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使得房产继承公证前途未卜,房产赠与合同公证已遭到新税收政策重创,遗嘱公证正受到中华遗嘱库冲击,“学历公证”正在被“学信网”蚕食,被赋予司法确认效力的人民调解协议也在危及着公证的诸多业务。面对如此形式,必须大力开拓证源,必须对公证业务转型升级。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439429件,调解成功9219534件,调解成功率达97.7%。[2]2014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去年化解各类纠纷933万件, 人民调解达成协议后司法确认16.2万件。[3]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颠覆时代,所有行业都要抢抓机遇,对接现实需求,推陈出新,才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调解对公证来说是块巨大的潜在市场,公证深入介入调解,推进公证调解发展,必将会扩大公证服务的范围,拓展公证服务服务空间,对公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证服务水平。由于矛盾纠纷多样性、复杂性,开展公证调解工作会对公证员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将倒逼公证机构、公证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提高调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对进一步促进公证服务水平、增强公证服务能力和公证公信力、彰显公证预防性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有利于扩大公证宣传,提升公证认可度。强化公证调解职能,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排解机制,调解形形色色的矛盾纠纷,使公证事业走进基层、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4]人民群众便对公证会更深入地认知、了解,公证机构调处矛盾纠纷,为政府、司法部门排忧解难,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认同。这本身是对公证最佳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公证的社会认可度,有利于公证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公证调解对于实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及时发现、预防并解决纠纷。公证作为一项预防性法律制度,具有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的职能,随着公证事业的发展,公证业务己覆盖众多领域,公证机构每天都面临各领域公证咨询,公证人员在解答咨询中往往会发现矛盾纠纷,公证机构能够及时介入到纠纷的调解中;并在后期公证调解中,公证机

构可灵活运用协议、遗嘱、委托、附条件赠与合同、夫妻财产约定、提存、保管等公证事项或公证事务综合解决相关问题,[5]达到预防、解决纠纷,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2、能够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成本。我国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导致“进口大开”,法院案件量大幅攀升,同时法官员额制等改革导致有审判资格的法官减少,目前全国各级法院都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局面,[6]推动建立多元化纠纷机制是有效减轻诉讼压力必然趋势。公证调解作为一种调解纠纷的渠道,可以就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向当事人提供全方面、多角度的法律咨询服务,公证员以法律专家身份充当协议双方的“调解人”,帮助双方磋商和完善合同约定,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并进而引导诉争双方当事人达成均可以接受的协议, 且自觉地履行达成的协议, 能有效地避免当事人的上诉、申诉、法院的“执行难”, 从而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讼累。

3、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公证调解的过程中,公证机构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证释法,以证析理,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义务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真正使当事人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起到了教育引导当事人遵纪守法、诚实信用、自觉依法办事效果,提高了当事人的法制观念。

三、公证调解“有为”的可行性

1、公证调解“有为”的法治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新的部署,要求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决定》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发展公证法律服务业”。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的实施为公证事业发展营造了法治环境,为公证调解职能“有为”提供法治空间。

2、公证调解“有为”的法律依据。我国《公证法》的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公证作为一项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本身的职能定位就是预防纠纷、减少矛盾、保障利益。我国《公证程序规则》第56条规定:“经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经调解后当事人达成新的协议并申请公证的,公证机构可以办理公证;调解不成的,公证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就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这是我国有关公证调解制度的法律依据。

3、公证调解“有为”的公证效力。《公证法》的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

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同时法律对于遗嘱、赠与合同、夫妻财产约定、提存等经公证后都有其特别的效力。

4、公证调解“有为”的素质保障。《公证法》对公证员任职资格有着严格规定,公证员具有较高的法律服务和政策水平,能够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对民事纠纷提出正确的调解意见,公证机构完全有能力做好公证调解工作。

5、公证调解“有为”的群众基础。公证行业始终注重质量的建设和监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公证公信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公证的知晓度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公证机构始终坚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和公正公平执业理念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认同,人民群众对公证的信赖,是公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公证调解有效发展的群众基础。

四、公证调解现阶段状况及其原因

(一)、公证调解现阶段状况

1、公证调解工作没有得到普遍开展,公证机构、公证员参与纠纷调解的积极性不高,对在咨询或办理过程中,一旦发现纠纷存在,便以公证事项存有争议为借口拒绝办理,推向其他部门。

2、公证调解功能发挥不够,公证调解是公证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该项业务开展的远远不够,还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公证调解功能没有被相关部门所认同和重视。

3、公证机构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够畅通,公证调解职能的宣传不到位,一般情况下,遇到纠纷的当事人很难想到到公证机构接受调解,发生纠纷时,当事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人民调解、诉讼调解或行政调;政府乃至司法部门很少将公证引入纠纷调解中,在社会大调解机制下的公证调解被边缘。

(二)公证调解现阶段状况的主要原因

1、对公证调解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认为公证机构是法定的证明机构,开展公证调解工作是越权,不务正业,公证调解“职能软”,可有可无,遇有纠纷,应到法院或其他部门,对公证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未能真正把公证调解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公证调解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

2、对公证参与调解存有争议。按照《公证程序规则》,“经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公证调解只有当事人办理公证后,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争议,公证机构可以调解。而对证前和证中公证机构能否介入到民事纠纷中在公证业界存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公证调解受案范围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公证调解的健康发展。

3、公证机构参与纠纷调解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纠纷的复杂程度不一样,有的案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调解成功,甚至多日调解无果,双方达不成协议,公证也无法办起,在绩效考核

模式下,调解的事件越多,投入的精力越多,个人的利益损失越大,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公证机构、公证员在面对一个纠纷调解时往往不得不考虑自身成本。公证机构、公证员参与公证调解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调解的健康发展。

4、公证人员在调解经验、技能上不足,制约公证调解发展。做好调解工作对公证员要求很高,既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金融、证券、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等知识,既要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又要学会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察言观色,把控调解现场,及时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心理辅导,[7]而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恰恰需要通过长时间公证调解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

五、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要从公证事业长远发展角度,看待做好公证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要破除公证只能预防纠纷的浅见,公证服务要进行前向和后向延伸,要树立公证同时也能解决纠纷的新理念,要赋予公证调解的更多职责;要突破公证调解只能在证后介入的观念桎梏,只要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对那些有调解解决可能的,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纠纷,符合办证条件,无论证前、证中、证后,公证机构都可以介入调解。

(二)加大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随意性的。目前我国的高校或者法学院校,对于公证法的研究还

不是很重视,至于公证调解方面,公证调解相关的理论研究更是薄弱,要加大公证调解理论研究力度;《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对公证调解程序均未做出具体规定,要建立公证调解业务规范或指导意见,对公证调解原则、公证调解业务范围、风险告知、调解程序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以此保证公证调解的质量,提高公证调解效率。司法行政部门、公证协会可对一些地方现行开展的公证调解工作进行调研,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上升提炼并加以推广和复制,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公证机构优势,可在公证机构的业务范围内增加“调解矛盾纠纷、出具调解书、矛盾纠纷处理意见书”的职能。[8]

(三)建立公证调解联动机制。建立公证调解联动机制,把公证调解深入地融入到社会“大调解”体系中,充分发挥公证调解职能,增强在纠纷排解机制中的地位。一是,公证机构内部要成立公证调解委员会,实行公证参与矛盾调处制度,调解委员可由有一定社会威望、人际协调能力强的公证人员担任,主动接待社会的调解申请,或者在证中、证后需要公证调解的集中交由公证调解委员会处理;二是,加强与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等工作紧密联系,逐步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公证调解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纠纷调处机制,公证调解员可适时参与到人民调解过程中,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把关问脉,通过与法院建立调解联动机制,经过公证的事项,一旦出现诉讼,可先由公证

机构进行调解或由公证机构参与法院调解[9],公证机构可建立公证调解室进驻相关调解机构,在有关调解委建立公证调解联络员。

(四)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公证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公证员调解水平,直接影响到调解工作质量,关乎公证调解职能的充分发挥。应当探索建立公证调解培训机制,拓展公证调解培训渠道,增强公证调解培训实效,创新公证调解培训方式,可采取理论研讨、实践探索、经验总结、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公证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大力开展公证调解宣传活动,提高公证调解认知度。以成功公证调解案例,向政府、社会积极推介公证调解,彰显公证调解能为百姓、政府调解纠纷、排忧解难之职能,扩大公证调解的社会知晓率。重点培养一批公证调解达人,积极宣传金牌公证调解员,展示优秀公证调解员风采,以树立品牌效应,带动公证调解认知度。

(六)建立公证调解激励机制。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公证协会把公证调解纳入到公证机构、公证人员各项考核中,把公证员是否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一项参考指标,[10]对在公证调解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公证人员在评优评先上给予倾斜和照顾,对公证人员参与公证调解根据具体的案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提高公证人员开展公证调解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公证调解制度的展望:

推进公证调解工作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的日益进步,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相信,在全体公证人努力下,公证调解制度必将作为公证的新职责和新武器,在中国公证行业生根发芽乃至柱状成长,公证调解必将在社会大调解机制中被赋予更重要的地位,必将在社会预防纠纷、矛盾化解中日益发挥其独特作用,为 “中国梦”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振英:《强化公证调解职能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2年02期

[2] 光明日报2014-02-12 10:16:002 司法部:920多万件纠纷由人民调解组织化解http:// [3] 法制日报——法制网2015-03-05 16:18:54 去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纠纷933万件http:// [6] 人民法院报2015-06-10 10:50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首月情况

http:// [7] 蔡煜:《创新公证调解工作,是提高公证公信力的好方式》 《中国公证》2014年11期

[8] 董振英:《强化公证调解职能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2年02期

[9] 张宇红:《公证本是社会大调解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公证》2014年02期

篇3: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1 省联社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取得的成绩

自省联社成立以来,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坚持科学的发展战略、科学的管理思维、科学的工作措施,使全省农信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地处贫困落后地区、历史包袱沉重的朝阳地区来说,坚持科学管理,夯实生存之本,强化发展根基,注重质量、效益、规模、速度的协调发展,通过实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资产质量等,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

一是科学确定经营目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经营成果喜人。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经营实力显著增强。二是“三农”金融服务不断改进,突出区域特色,顺应“三农”发展变化,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支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加大了严管严处力度,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案件综合治理、案件防控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增强了员工的合规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经营管理质量。四是改革工作成果卓著。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扶持政策有效落实,不良贷款大幅下降,风险补偿能力快速提升,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体制、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五是着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与合力,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当前社会经济金融形势及内部发展形势

2.1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农信社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农村工作还面临着宏观经济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和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三是农信社面临保证经济增长与流动性减弱的双重压力。农信社只有继续扩大规模才能用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势必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四是从农信社自身看,尽管已有的改革成就卓著,但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法人治理还不完善,基础管理比较薄弱,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2.2 农信社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全省农信多年来上下一致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好评,特别是通过支持设施农业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及广大农民的认可,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同时农信社自身良好的企业文化已经形成,“热爱农信、奉献农信,社兴我兴,社损我辱”的意识在广大职工中已广泛形成,为农信发展营造了和谐的内外部运营环境。

3 突出质量效益提升,全面促进农信社科学持续发展

3.1 深入推进信贷资产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抓出成效

一是努力提高存量贷款质量,实行权利、责任、利益对等挂钩。二是对新增贷款实行存贷比管理,以此杜绝恶意、随意放款,增加基层社盘活存量贷款的主动性,提高营销质量,提高信贷资金周转率,增加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三是加强对农户及农业贷款的后续管理。农业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营贷款,抗风险性弱,周期性长,这类贷款必须要加大贷后管理。如朝阳地区的设施农业贷款,必须要随时跟进,督促政府加强后续管理,依照生产周期陆续按比例收回贷款,降低贷款风险。

3.2 努力提高存款市场竞争力,提高存款质量

一是迅速提高一线员工形象和素质,重点抓优质文明服务,改变服务形象,提高服务品位。二是增加精品网点的建设与投入,改善网点形象。三是在农村利用服务优势建立和加强垄断式的存款市场。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支农服务面广、客户群体多的优势,实行会员制管理办法,进而培育垄断的农村存款市场。四是在城内网点要全面推开柜员制,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增加ATM机和POS机的推广使用,增加POS机交易收入。

3.3 切实提高收入质量,确保效益质量

重点放在贷款利息收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上,狠抓现金收息,坚决杜绝以贷收息、以贷收贷饮鸩止渴现象。特别是重组、换据发放的贷款,要一抓到底,坚决提高收息、收贷质量。同时实行严格的精细化财务管理,避免财务浪费和铺张奢华行为,增收节支,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3.4 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抓管理出效益

一是针对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的现状。强化县联社一级法人的经营管理职能,结合领导包片、部门包社工作,提高机关管理能力,缩短管理半径。加强对基层信用社主任的管理,选好人、用好人,明晰界定其管理权限和责任,切实发挥基层主任的管理作用。引入他行和本行先进管理人才充实高管队伍。二是建立强力的绩效考核、劳酬对等的薪酬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按工作量和贡献率分配绩效工资。由此解决员工从业贡献率高低差异大、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也通过实行责权利挂钩,杜绝违规行为,增强责任意识。三是加大检查频率,提高检查质量。各业务部门和稽核监察部门分别按专业职责和特点确定检查项目和检查重点,加大日常检查指导力度,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罚促改。对检查人员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检查质量。

3.5 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

一是尽快改变职工队伍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在现有职工中培训选拔拔尖可塑人才,建立后备人才库,适时加以重用,促进其快速成长,以此提升队伍素质。三是开展全方位的、切实有效的岗位培训,提高培训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员工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员工熟练工作的质量。四是鼓励职工加强学习,提高学识能力。五是加强机关职能和作风建设。班子成员带头研究工作思路和方法,把各项工作安排组织到位,打造高效、清廉、干净、干练、干事的机关队伍。六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6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组建农商行

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的思维,严格落实监管政策和要求,把产权制度改革所涉及相关指标的提升贯穿于整个经营工作。围绕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良贷款清收、拨备提取及亏损弥补等重点工作的推进,科学制定产权改革规划并全力组织推进,争取尽快达到组建农商行改革目标。同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扶持政策,争取在税收上、财政上和扶持资金投入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以良好的外部环境,稳步推进农商行改革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振江.浅析农村信用社经营与管理[J].中国农村金融,2013(6).

[2]田鑫礼.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问题初探[J].辽宁农村合作金融,2015(2).

篇4:新形势下推进反渎工作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反渎职侵权工作发展机遇的把握

(一)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反渎职侵权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以开展专项工作为契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让反渎工作也“接接地气”。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对反渎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密切关注侵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法行为,进一步加大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工作力度,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回应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反渎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二)转变执法理念,强化证据意识,尊重保障人权

新刑诉法更加强调证据合法性审查,要求办案人员更加强化证据意识。因此,在反渎工作中,应进一步强调以证据为核心,依法、客观、全面、及时地收集证据。不仅要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重罪轻各方面的证据,更要注重合法地收集和固定证据。既要重视收集控诉证据,也要重视收集辩护证据;既要重视收集直接证据,也要重视收集间接证据。要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收集、固定证据,运用证据来证实犯罪,改变过去重有罪证据轻无罪证据、重口供轻证据、重证据客观性轻证据合法性、重实体轻程序等错误理念,树立依法、全面收集、固定和运用证据的理念,始终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三)转变侦查方式,强化初查力度

面对修改后刑诉法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初查意识,主动将侦查重心前移,力争在初查阶段获取和固定主要犯罪证据,促使案件成功突破。要在认真分析研判案件线索的基础上,精心确定初查的重点、步骤和时机,客观、全面、细致地开展精细化初查,综合运用询问、调取证据、查询存款汇款、勘验、检查、鉴定等多种手段调查取证;对于关键证据以及随着时空变化容易毁损、灭失的证据,应在第一时间收集、固定和保全,为立案侦查奠定坚实基础。

(四)转变办案模式,实现协同作战

单靠反渎部门来推动反渎工作进一步跨越式发展不太现实,必须开展纵向与横向的协同作战。在纵向上,在检察机关内部应进一步完善反渎部门与侦查监督、公诉、技术、监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与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从反渎部门独立办案向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内部协作的转变,提升执法办案的整体效能。在横向上,要继续推进与公安、审计等相关单位建立查处重大复杂渎职侵权违法犯罪联席会议机制,把这项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支持反渎职侵权工作、协调查办大案要案的作用。要继续利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平台,加强对不移送和明显违法行政案件的法律监督。

二、新形势下反渎职侵权工作挑战的应对

(一)提高线索发现的有效性

要变被动为主动,转变以往主要依赖举报和移送、等案上门的思想,增强职业敏锐性,主动出击。要针对渎职侵权犯罪主体复杂化、发案行业和领域分散化、犯罪手段隐蔽化、危害结果多样化特点,注重从热点部门、热点行业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重点领域入手,以走访为主要渠道深入乡镇、街道,耐心听取群众反映,注意了解和收集渎职侵权案件线索,逐步形成案情信息暢通、办案环境良好、群众反映满意的管理有序、布局合理的线索发现机制和评价机制。

(二)提高侦查工作的规范性

必须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各种实体法、程序法的规定,做到实体法、程序法并重;重视保障所有诉讼参与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做到打击与保护并重;严格执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按照“全面、全部、全程”的要求,对办理的每一起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每一次讯问都要实行不间断的录音录像;录音录像时同步制作讯问笔录,使讯问笔录与同步录音录像内容一致;严禁以刑讯逼供、指供、诱供等其它非法手段获取证据;严格遵守法定办案期限,严禁超期羁押、相互借办案时间等违法行为,做到公正和效率相统一。

(三)提高办案质量

“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办案质量是体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权威的前提,是我们执法水平、办案能力、执法形象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目标的实现。尤其是渎职侵权案件,涉及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办案质量的认识,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贯彻到查办渎职侵权犯罪中,并采取诸如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线索受理初查评估制、立案请示、疑难案件讨论制、案件终结评议制等新举措,在每一个办案环节上把好关,使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得住、诉得出、判得了。

(四)提高侦查工作的科技含量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侦查力”的理念,推进侦查信息化、装备现代化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职务犯罪的智能化、隐蔽化、复杂化使得常规侦查手段已难以满足侦查需求。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应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或特殊侦查措施,更加注重办案策略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实际应用,通过科学方法和综合手段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促进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效提高。

三、新形势下反渎职侵权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一)办案规模新扩大

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反渎部门办案规模不够仍然是反渎工作的主要矛盾。曹建明检察长指出:“执法办案是检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法律监督的基本措施,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发展服务的基本措施,离开了执法办案,检察机关就不能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因此,办案始终是反渎部门的第一要务,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大办案力度,扩大办案的领域和总量,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二)信息化建设新发展

加强侦查信息化建设是转变侦查模式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充分挖掘现有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执法办案水平的必然要求。力争全面搭建行政部门职能信息数据查询平台,涵盖各行政部门的具体职能、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等信息,并据此迅速熟悉行政部门的职能权限、核心业务、执法规程、责任划分及其法律依据等信息,从而为确定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准确界定犯罪行为的责任人员及各责任人的具体责任等提供方便。要有效整合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加强同公安、银行、移动通信等部门协调联系,将上述单位信息查询平台应用到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侦查中。

(三)办案效果新提升

要始终坚持把依法查办渎职侵权犯罪与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把反渎职侵权工作置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局之中进行谋划和推进,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关注点作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着力点和查办案件的重点,做到办案不忘发展稳定、办案促进稳定。在加大执法办案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反渎部门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四)队伍建设新加强

篇5:新形势下学校党建工作的思考

去年6月,中组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该《意见》对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新时期党赋予的历史使命,旨在以党建引领和推进学校工作。《意见》指出:“近年来,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些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还有空白点,党组织隶属关系不规范,政治功能弱化,党员教育管理松散,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等等”。《意见》点明问题直击要害,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我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具体抓法。

一、抓班子队伍建设,突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好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上级党委要选好党支书记。将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又热心党建工作的同志选拨到党组织的重要领导岗位上。针对学校党支部书记由校长“一肩挑”,校长行政性事务多,精力有限等问题。学校应设立一名专(兼)职副书记具体抓好党建工作,对他们进行“确权明责”,落实其职务待遇和政治地位,这是抓好学校党建工作的核心所在。无人具体抓、具体负责,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根本性落到实处,工作仅仅停留在文件党建、资料党建上,长时间下去,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能很好凸显,党员意识会逐渐淡化,党组织的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和凝聚力也将会大大下降。其次,党组织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学校内设机构多,比如,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年级组、群团组织等。这些部门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这些部门负责人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必须纳入党的管理范畴之内。对于学校内设机构中“四风”问题突出、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人民群众基础差、社会评价低的同志,党组织应及时警醒教育、合理调整,甚至诫勉谈话。

二、抓党员思想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努力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支柱。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党员同志进行思想教育就是不断加强理想、信仰、信念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变色。党员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从下面两方面来抓。

首先,抓学校行政内部党员的思想教育。这部分同志人数多,在组织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他们都有一线经历,有的仍战斗在第一线,他们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强,但是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如果疏于思想教育,则容易“思想抛锚”、“忘我忘本”、脱离群众,给整个教师群体带来负面影响。俗话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也就看干部”,他们既是党员又是学校工作的管理者,较高的思想觉悟将会促进部门工作更加高效运转,推动学校工作上台阶。抓他们的思想教育就是要对党的绝对忠诚,不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其次,抓学校普通教职工党员的思想教育。这部分同志虽然人数少,占有比例不大,但是他们往往战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思想觉悟高,工作认真负责,干事有激情。如果疏于思想教育,他们则会渐失党员身上特有的气息,沦为普通群众。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抓爱岗、抓敬业、抓乐教,树立榜样,让他们成为教师的模范和标兵。对于特别优秀的普通党员教师,我们应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把他们培养成学校的管理人员或学校领导,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样一种科学的人才发展机制,也会让普通教师看到“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一定能够实现政治抱负,从而我们的党组织才会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三、抓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学校育人目标落实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是每一所学校的育人目标。抓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是落实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师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就不成问题,学校的育人目标也就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抓德育工作开展,首先就是要抓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内设部门德育处、共青团(或少先队大队部)承担着学校的德育工作,但是其工作开展必须由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家庭社会联动参与。党建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德育工作应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一部分,党组织要宏观把控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方向,德育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党组织要经常研究分析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跟进做好有关工作。抓好德育专栏、德育基地、教室、走廊、图书馆、网络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抓好“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活动周的活动开展,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使德育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其次是抓师德师风建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内涵,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当前,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每年一次师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问题危害极大,后果严重,但问题的根源在哪?个人认为在于一些教师急功近利、法纪观念淡薄,在于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管缺位。抓好这项工作就要确定具体的工作思路,谁来具体抓,抓哪些方面。目前,多数学校这项工作仅停留在大会上通报批评,文件学习,或者签订形式上的责任书上。真正要抓好,就要注重思想过程教育,定期开展教职工民主生活座谈会,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国家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教育;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将师德问题案例与优秀教师事迹结合对比,写心得体会、写自查自纠报告。

四、抓警示教育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坚定不移的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能起到以党风正校风、促教风的良好作用。

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各级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持之以恒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和加强勤政廉政各项规定,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开展好“三会一课”。

篇6: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夏津县国家税务局

邱风玉

纳税服务作为税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现代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和谐征纳关系的构建。尤其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纳税服务作为国税系统发挥杠杆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分析解决纳税服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推动纳税服务工作科学快速发展。

一、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一)推动纳税服务科学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税收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承担着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因此,国税部门应当自觉服务于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充分发挥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事情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实质就是“执政为民”,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对内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 国税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质效。对外,尊重纳税人,还权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降低纳税成本,促进纳税人更好地经营和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动纳税服务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的角色从“管理”向“服务”,从“低效”向“高效”转变。一方面,国税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能,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一转变,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各类市场主体对纳税服务职能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同时对纳税服务质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税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满足市场主体对高水平纳税服务的需求,推动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推动纳税服务科学发展是推进依法治税的基本要求。随着税收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尤其2001年《税收征管法》实施以来,纳税服务不仅仅是传统的职业道德范畴,更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既是纳税人合理、合法需求,更是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在税收实践中,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无偿提供纳税咨询,维护纳税人的税法知情权,开展一站式服务、限时服 务,提供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作为纳税服务工作必须完成的最基本任务,成为了法定的服务内容。做好这些工作,优化纳税服务,既是贯彻税收征管法的具体体现,又有利于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是推进依法治税的基本要求。

(四)推动纳税服务科学发展是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内在要求。纳税服务的水平代表着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省国税局胡金木局长指出:优化纳税服务是国税系统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做好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已成为现代税收管理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从服务与管理的根本目的看,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的缴纳税款。从成本角度看,办税流程的优化、涉税资料的简化、申报缴款方式的多元化,既有助于征纳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减轻征纳双方的负担;从效率角度看,资源配臵的科学、管理层级的减少、部门之间工作的有效衔接,既有助于提高纳税人办税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管理效能,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依法纳税的遵从度。

二、科学分析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服务理念亟需创新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不能正确理解纳税服务内涵,缺乏服务责任意识。将纳税服务看作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甚至视为一种“负担”,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重管理、轻服务,没有真正树立征纳平等意识。在服务过程中存在“官本位”意识和管理者的优越感,完全将纳税服务局限在管理、监督层面,不能 妥善处理纳税服务和税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三是对纳税服务理解片面化,没有树立全员服务意识。将纳税服务片面理解为办税服务厅工作,忽略了在税收征管、执法、宣传、辅导、咨询、技术支持、法律救济等方面的服务内容,不能将纳税服务贯穿于整个税收征管全过程。

(二)纳税服务的层次仍需提高

当前纳税服务仍停留在相对较浅的层次上,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系统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与纳税服务相应的机构设臵、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责任追究、质量管理、监督控制等纳税服务的重要内容还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重形式、轻实质,只注重纳税服务方式,不注重纳税服务实效,只强调改善工作态度,对纳税人反映强烈的程序复杂、环节过多、办税效率低下以及提供税法咨询讲解、辅导纳税人申诉自己的主张等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纳税服务偏重于口头上、材料中、墙壁上的服务,流于形式,缺少长效发展机制。三是个性不鲜明,不能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

(三)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拓展

具体表现为:一是纳税服务咨询和辅导覆盖面仍需扩大,为纳税人提供的咨询信息相对简单,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集纳税申报、催报催缴、法规公告、政策咨询、问题解答、信息咨询、信息查询、服务投诉等为一体的纳税服务信息平台;二是纳税申报手段仍然需要完善提高,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纳税人在进行电子申报后又到税务机关进行手工缴税,纳税人怨言较多;三是网上办税功能亟待拓展,门户 网站还不能满足纳税人涉税咨询、税务登记申请、发票申领、资料预审、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的办理需求。

(四)纳税考核机制亟需完善

纳税服务的考核还处在主观性评价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没有建立起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健全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制度,考核主要在税务系统内部进行,没有充分发挥纳税服务对象即广大纳税人的评价作用,缺乏对纳税服务成效的检验和保障。

三、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是推进纳税服务科学发展的基础

创新是纳税服务工作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纳税人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和变化,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纳税服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纳税服务工作与时俱进,处于不断趋于完善的状态。

一是要更新服务理念。山东省国家税务局胡金木局长曾经指出,优化纳税服务的当务之急是创新服务理念,对纳税服务准确把握和定位,建立“需求导向型”纳税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纳税人反映强烈的办税程序复杂繁琐、调查事项过多、个性化服务不够等问题,真正树立 “尊重、规范、高效、简便、沟通、发展”的纳税服务理念。因此,创新服务理念必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引导税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纳税人为本、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公共服务理念,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纳税服务过程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服务;变“执法+管理”为“平等+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管理执法和优质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变注重形式为注重实效,从片面追求纳税服务形式的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将优化纳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以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办税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自觉地把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体现到税收执法中去,真正树立税收民本观,努力做到流程更简、办税更快、负担更轻、质量更高、服务更优;变窗口服务为全员服务,将纳税服务贯穿到税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形成人人树立优化服务意识,征、管、查三位一体的大服务格局。

二是要创新服务方式。要改变长期以来在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程序、资料的报送与审批等方面,从方便管理需要出发,而对纳税人的需求考虑较少的情况,围绕纳税服务这一中心环节,认真了解纳税人需求,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改进纳税服务方式,简化环节,突出重点,优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在全面推行“一窗式”、“一网式”服务、“零距离”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满足纳税人多样化的涉税服务需求。进一步强化纳税宣传和纳税辅导,完善税企沟通平台和纳税服务评价机制,确保纳税人的知情权和评议权,及时倾听纳税人意见建议,切实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着力构建健康有序的纳税环境。以信息化为依托,按照“便捷、高效、安全”的原则,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提高纳税服务的科技含 量,通过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降低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高效能的服务。

(二)以人为本是推进纳税服务科学发展的根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就是要在纳税服务过程中坚持以纳税人为本,以提高税务人员素质为抓手全面提升纳税服务质量。

一是要不断提高纳税服务人员的素质。纳税服务工作有赖于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否则,无法满足日益现代化的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的需要,无法实现由传统服务到现代纳税服务的“质”的飞跃。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准确把握为纳税人服务的内涵,心装纳税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要坚持以“高标准、高要求、高层次、高质量”为指导思想,强化业务培训,创建学习型机关,提高税务人员的纳税服务能力,全面掌握税收基础知识和本职岗位技能,同时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以端正的态度、精湛的业务和扎实的作风,满足新形势下的税收管理和服务需要。

二是以纳税人中心,从纳税人普遍关心的纳税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上对纳税服务进行规范。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范坚司长表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纳税服务工作,将以纳税人为中心,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将成为纳税服务工作的愿景。就是要时刻把纳税人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要以满足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和合理需求为目标,以“一切为了纳税人、一切方便纳税人”为要求,不断丰富人性化、个性化、科学化的纳税服务体系,拓展对纳税人服 务的范围和空间,确保纳税人合理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一方面,既要围绕便捷高效,以办税服务厅为业务枢纽,优化办税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好纳税人排队等候之急、往返奔波之苦、多头报送之累等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围绕舒适满意,不断改善办税服务厅硬件和软件环境,便纳税人办税既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又能得到环境上的愉悦。

(三)统筹兼顾是推动纳税服务科学发展的关键

一是统筹好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依法治税既是纳税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又是纳税服务的取向和目标。只有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其纳税意识和守法水平,才能促进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税收管理,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才能为纳税服务提供不断深化发展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观念,把纳税人既作为管理对象又要作为服务对象,要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结合点,既做好管理工作又要做好服务工作。

二是统筹好法律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关系。认真履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纳税服务内容,如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普及纳税知识,无偿提供纳税咨询辅导;开展一站式服务,限时服务,提供多元化申报纳税和税款缴纳方式;组织听证,实施法律救济纳税等服务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根据纳税人的不同涉税需求,积极探索具有个性特 色的纳税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如预约服务、导税服务、提醒服务等。提供法律服务是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和义务,是最基本的纳税服务,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特色服务是对法律服务的拓展、提升、深化和有益补充,也是必要的纳税服务。

三是统筹好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的关系。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都是纳税服务的重要内容,都是纳税人的基本诉求,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税法宣传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宣传的内容应当是广泛的,包括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政策、办税程序和纳税先进典型等,其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意识和税法观念,提高纳税遵从度,营造良好税收法治环境。纳税辅导的对象是特定的纳税人,其内容具体而且明确,税务机关的答复和辅导应当及时、准确和权威,其作用在于直接指导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帮助纳税人解决涉税疑难,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带来的额外负担。

四是统筹好窗口服务与整体服务的关系。窗口服务作为纳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税机关的形象,对窗口服务有所倾斜、有所侧重是必要的。但是,纳税服务体现在税收征收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办税服务厅的职能,而是整个国税机关的综合性、整体性、全员性工作。所以,必须正确处理好窗口服务与整体服务的关系,坚持窗口服务与整体服务并重,确立国税干部个个要尽服务之责、人人都是服务主体的理念,形成全员服务的良好氛围和整体服务的强大合力。

五是统筹好服务硬件与服务软件的关系。优质的纳税服务不仅需要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一定的硬件基础,更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 的岗责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环境建设,实现服务环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纳税服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进一步强化纳税服务机制建设。首先对相对分散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整合,明确具体内容和标准,构建起完整的纳税服务工作体系;其次,要将每个岗位的征管职责和服务内容对应明确,使优化服务各项内容有落实的具体对象,形成规范的岗责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对包括服务机构、硬件设施、软件质量、限时承诺、宣传咨询、辅导培训、纳税人举报投诉追究等项目在内的服务效果的评价、考核措施和处理方法,构建科学的纳税服务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将公示纳税人权利义务和办理各项涉税事项的时限流程方法、设立服务投诉电话和意见簿及局长信箱、召开税企座谈会、向纳税人发送《行风问卷调查表》、聘请特邀监察员评议税收工作、开展明察暗访等方法作为固定的制度,建立科学的纳税服务反馈监督体系,并将之与税务机关内部纳税服务监督管理机制一起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进行自我监督,切实保证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上一篇:村官就职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四年级三生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