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2024-06-21

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精选6篇)

篇1: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茶历史悠久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霍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霍山黄芽久负盛名。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被举为贡茶。民国四年,该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88年,霍山“特珍特级41022”和“特珍一级9371”荣获第27届国际优质食品博览会银质奖。近年来霍山黄芽也在国际名茶评比及省内外博览会上多次获奖。目前,霍山黄芽被列为全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

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加上一代又一代霍山人的辛勤耕耘,茶叶已成为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茶业已经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搬不走的副业。

二、自然条件优越

我县属北亚热带,大别山温凉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气、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1500mm左右,且集中在5-7月份,雨热同期,大气相对湿度80-90%,无霜期230天左右,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的天数为225天,植被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多属山地黄棕壤,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PH值在4.5-6.5之间,正适茶树生长。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霍山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省重点产茶大县之一,是国家确 定的100个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全县有4万户茶农,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0万人。现有茶园11.82万亩,万亩以上茶园基地有3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11处,形成了以佛子岭水库为中心的霍山黄芽生产基地,以诸佛庵为中心的霍山小岘春生产基地,以单龙寺为中心的霍山翠芽生产基地。其中诸佛庵茶叶基地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被列为全省茶叶生产的样板。

霍山茶树品种主要为适合霍山县特定自然环境生长的当地群体品种,包括省级茶树良种金鸡种,以及霍山早等,这些品种是形成霍山茶叶独特品质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霍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我县茶叶经济,县茶业主管部门自1998年开始着手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六年多时间的发展,全县现有有机茶园7580亩,2949亩获得有机认证,4631亩茶园获得转换认证,其中诸佛庵茶区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为1960亩,全县有机茶产量310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建设为进一步提升霍山茶叶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2006年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有6万亩。

2006年茶园面积为11.82万亩,可采茶园10万亩,全年茶叶总产4000吨,产值9260万元,增产3.8%,增值7.6%,其中名优茶850吨,产值65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8.5%、7.2%,大宗茶3050吨,产值2504万元(其中炒青绿茶1950吨,产值1657万元,黄大茶1100吨,产值847万元)。全县可采茶园平均单产40公斤/亩,大宗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76.3%,占总产值的27%,大宗茶平均 单价8.21元/公斤。

四、茶叶加工环节薄弱

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600多个,其中名茶加工厂400余座,炒青绿茶初制厂200多家,这些加工企业承担着茶叶加工的重任,由于受到发展资金的制约,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条件十分简陋。茶叶加工已经成为我县茶叶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工增值效益得不到发挥是造成我县茶叶质优价廉的一个重要原因。茶叶精制方面,霍山县圣茗茶厂是茶叶加工(精制)骨干企业之一,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左右,其产品主要通过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及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创汇200万美元。

五、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初现雏形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茶农收入,加快产业步伐的有效途径。2000年霍山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几年来,县协会借鉴中荷扶贫项目“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在大化坪镇、太阳乡、诸佛庵镇等地10多个重点产茶乡镇组建茶农协会13个,涉及70%的产茶农户,会员6万人左右。

目前,协会的成立后大大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茶叶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霍山茶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市场交易环境得到改善,茶叶产业化已见雏形。

茶农协会几年来在实施茶叶项目、组织技术培训、捕捉茶叶信息、组织茶农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工作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成为茶农回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 组织形式,初步体现了农民专业组织在新经济时期的优势。

六、茶叶机构与技术力量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2000年成立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2002年成立了霍山县茶业发展办公室,其中茶叶产业协会是社团组织,茶业发展办公室是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联合办公,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6人。乡镇农技站茶叶技术人员20余人。

七、茶叶商标

为保护霍山黄芽品牌,打造霍山茶叶名牌,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的“霍山黄芽”证明商标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工商局核准。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对规范霍山黄芽生产,提高霍山黄芽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霍山黄芽被国家质监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县茶叶企业自行注册的茶叶商品商标主要有:雨佳、乌米尖、金竹坪、清茗、六万寨、金鸡山等。

篇2: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尤荣福

2012年4月2日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在美丽的上海杨浦区举办第四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首先我代表建德市人民政府,向前来参加“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的各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建德市地处钱塘江上游,锦绣的新安江畔,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最早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唐陆羽《茶经》记载:古睦州是中国八大茶区之一,建德即为唐睦州州治所在地。建德市茶叶出口历史较早,公元1915年出产的绿茶与白茶,曾荣获北京展览会褒奖与巴拿马赛会特奖头等金奖,1986年建德市的特级针形茶荣获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十五届食品展览会金奖。目前,茶叶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以建德苞茶、千岛银珍茶和新安白茶三大品牌茶,其中以千岛银珍茶产业规模最大、种植范围最广。“千岛银珍”是建德茶业中的一朵奇葩,它茶形似针,绿如翠,香如兰,味甘醇,用玻璃杯泡冲该茶时,茶在杯中婷婷玉立,缓缓林立于杯底,令人赏心悦目,为名茶中珍品,是建德市名茶的代表。

新安江畔山青水碧,高山云雾缭绕,十分宜产茶,有“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的美誉。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我市建立了白茶快速繁育基地,推进万亩有机茶与山地白茶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茶叶品质 1

提升工程建设,茶业得到解决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建德先后获得了 “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特色产茶县”、“全国生态产茶县”“ 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的称号,“建德苞茶”和“千岛银珍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全市有茶园6万余亩,2011年产茶3200吨左右,产值2.5亿元左右,其中“千岛银珍茶”产值约2.2亿元,占全市茶叶总产值的90%左右。

建德市茶叶加工规模化程度较高,全市现有规模性茶叶加工企业19家,其中年加工500吨以上有4家,年加工50~100吨的15家。拥有可加工针型、条型、卷曲型、扁型等多品类绿茶生产线或成套设备近5000台套,清洁化、机械化的有机加工已基本覆盖了全市茶叶加工。全市通过国内外有机加工认证的企业有21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14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与ISO14000(良好操作行为规范)的茶厂有3家。所产有机茶远销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连续三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千岛银珍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了“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2011年“千岛银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天赐”商号为浙江省知名商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千岛银珍”牌千岛银珍茶、“怡可”牌有机茶为浙江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特别是千岛银珍茶,相继在南京、上海、济南等地开设了千岛银珍展示门店,在浙江及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举办开茶节,千岛银珍茶由2008

年的400元每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00元每公斤,直接增加茶农收入近6000万元。同时,建德市在2010年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多措并举,逐步推进以千岛银珍为母品牌涵盖建德茶叶的区域品牌整合方针,进一步做强做大千岛银珍品牌。

今天,高朋满座,来自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嘉宾汇聚一堂,相聚“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相信通过此次开茶节盛会,上海等地朋友能更深入了解建德市茶文化、茶历史、茶品牌,与建德市茶叶企业将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篇3:巍山县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1 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 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 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 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 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 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 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 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 以生产乌龙茶为主, 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 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树老龄化, 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 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 且零星面积多, 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 几起几落, 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 茶树采摘面小、量少, 茶园投入不够, 茶叶产量低。

2.2 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 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缺乏商品意识, 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 财政困难,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 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 徘徊不前, 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 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 有品牌, 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 4个企业, 但都各自为政, 单打独斗。近几年来, 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 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 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 包装粗糙, 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 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 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 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 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 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 依托乡级初制所, 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 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 保护茶农利益, 保证精制茶原料, 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 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市场信息, 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 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 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 茶叶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 制假、造假, 侵犯茶叶品牌, 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 茶叶种植管理粗放, 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 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 投入管理跟不上, 茶叶产量、质量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 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 发展思路

3.1 统一思想, 增加投入, 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 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 都属投产茶园, 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 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抓住机会, 广辟财源, 利用各项财政措施, 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 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 整合茶叶企业, 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 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 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 依托台商, 开拓国际市场[3]。

3.3 选育推广茶树良种, 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 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 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 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 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 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 提高茶叶品质, 增加茶农收入, 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茶园生产管理, 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 补植、补造, 更新茶园, 重新种植, 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 按标准化要求, 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 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 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修道路, 建水池, 保证茶园旱涝保收, 稳定茶农收入, 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 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 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 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 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 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 更新知识, 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 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 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 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 再将自己的所得, 培训、传播给茶农, 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 还了解市场, 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 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思路, 以期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参考文献

[1]夏雪飞, 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 2009, 37 (3) :18-19.

[2]郑宽明, 李天芳, 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0) :7-9.

[3]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 2009 (15) :14.

篇4: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关键词:灵山县茶叶;产业化;品牌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11-02

灵山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据载,灵山县从元朝开始种植茶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49年前,全县茶叶生产规模小,产量少;20世纪60年代后,全县掀起种茶高潮;20世纪80年代,全县茶叶生产处于低潮;20世纪90年代恢复生产。近年来,灵山将茶叶产业作为农民经济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将茶叶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作为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来抓,全县茶叶得到了迅猛发展。

1 灵山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

灵山茶树主要品种以福云六号为主,占茶园面积的68%;灵山中叶种、云南大叶种占25%;龙井长叶、平阳特早、乌牛早、金萱、福安大白、福鼎大毫、桂绿1号、白芽奇兰、福云595、金观音、铁观音、金牡丹、早春毫、春波绿等占7%。201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4 373hm2,其中无公害茶叶面积,占全县茶园面积的84.9%;干茶产量8 131t,产值3.3亿元。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9年,灵山县茶叶产量连续名列广西第一位。茶叶产业已成为灵山县10大特色优势产业。2010至2015年连续6年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10大生态产茶县”;2014年,被评为“中国茶业10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并被中国茶叶学会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

灵山茶叶加工的品种有绿茶(银螺、毛峰、松针、龙井茶等)、红茶(工夫红茶)、黑茶(六堡茶)、乌龙茶,以绿茶为主。以形秀、色美、汤亮、味醇、香高、耐泡等特色赢得消费者的赞誉。

目前,灵山有茶叶加工企业120多家,全县注册的茶叶商标15个,10个茶叶企业已通过QS认证,7个茶叶企业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茶叶生产重点企业主要有:广西正久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白蕾”牌绿茶及红茶系列产品,拥有国内先进的“名优茶清洁化加工连续生产线”,年加工茶青180t,年产干茶40t,是钦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白蕾”商标于2010年获广西著名商标;灵山县桂灵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桂灵”牌绿茶、红茶,年加工茶青150t,年产干茶33t,是钦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灵山县石瓯山茶场,主要产品有“石瓯山”牌绿茶、黑茶(六堡茶),年加工茶青400t,年产干茶88t,是桂林茶叶科学研究科研基地、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原料基地和是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生产原料基地之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化水平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加入WTO后,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由于灵山县茶园管理分散,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之间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茶叶加工仍然以小作坊为主,导致灵山茶叶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目前,灵山尚无能够担当“航母旗舰”的茶叶龙头企业,茶企各自为政,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仍然存在。而且,灵山80%以上的茶企生产销售人员以农民为主,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从而导致茶企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2.2 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 近年来,灵山通过举办“春茶节”,茶叶知名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灵山茶叶要走出区外,走向全国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公共品牌缺乏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灵山,茶叶品牌百花齐放,但缺乏“灵魂品牌”,没有形成“抱团推进”的格局,导致灵山茶叶知名度不高,缺乏强有力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灵山茶叶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励不少,但荣获广西“著名商标”的只有正久茶业公司的“白蕾”牌商标。在销售方面,95%以上的茶叶销售以散茶为主,包装茶不到5%,灵山茶叶虽然天生丽质,但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

2.3 没有茶叶交易市场,营销环节薄弱 虽然我县近几年茶叶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大多数茶叶产品属于初加工阶段,主要销售到横县茶叶交易市场,再经由其他茶区的茶企包装出售,优质茶叶为他人作嫁衣裳。在广西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南宁10+1茶叶交易市场,灵山茶叶芳踪难觅,更徨论全国或者其他省区茶叶市场。包装茶销售则基本以本地销售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单位茶”、“礼品茶”。中央8项规定出台以后,包装茶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各茶企的包装茶产量均减产5成以上。

2.4 名优茶品种推广力度不够大 优质的茶叶原料是制作优质茶产品的基础。目前,灵山的茶树主要品种为福云六号,占茶园面积68%;灵山中叶种、云南大叶种占25%;龙井长叶、乌牛早、台湾金萱、桂绿1号、白芽奇兰、金观音、铁观音、金牡丹、早春毫、春波绿等占7%。相比而言,乌牛早、台湾金萱、春波绿、金观音等名优品种所占比例偏少,仅为7%,且大多数还没有成园投产。目前,台湾金萱、乌牛早有少量投产,其他尚处于试产阶段。与此同时,名优茶树比例偏少也制约了优质茶叶产品的发展。

3 加快茶叶产业化、品牌化步伐的主要措施

3.1 打造灵山茶叶品牌 增强“抱团推进”意识,借鉴灵山县人工驯养蛇协会的成功经验,成立灵山县茶叶协会等茶叶社团,策划申报灵山茶叶地理标志,统一灵山茶叶品牌;鼓励茶叶企业申报广西“著名商标”和广西“名牌产品”,提高灵山茶叶知名度;以“三个统一”整合资源(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打造灵山茶叶公共品牌,提升灵山茶叶产品附加值。

3.2 提高茶叶产业科技含量 改变茶农种植观念,推进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生产发展。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引进、院企联盟”的技术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灵山茶企与杭州茶科院、桂林茶科所、华南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茶叶制作工艺协同创新,研发茶叶新产品和荔枝茶、仙草茶、水牛奶茶等茶叶新饮品,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决策主体,让灵山茶叶、茶叶饮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扩大灵山茶叶的市场份额,实现我县从产茶大县到产茶强县的蜕变。

3.3 建立茶叶产业航母 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将茶叶产业整合为3~5家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茶叶产业航母。农业、工信、科技、工商、质监等部门,按照职能,抓好产业发展、企业重组、产品研发、商标申报、名牌培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灵山茶叶特色更特,亮点更亮。

篇5: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茶叶产业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我县山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无霜期328天以上,降水量1500—2000毫米;山地面积广阔,土质多属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1.2-3.6%,PH值4.5-5.5,与茶叶生长喜温和气候及稍带酸性、含水力强的土壤相适应;长泰是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县份,山地面积占74.6%,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占35%,适宜种茶的山地空间仍较大;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64.5%,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拥有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等绿色饮品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

2、区位条件优越。与安溪相比,我县春茶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冬片茶采制延续时间又比安溪来得长,一年可生产“五季”。同时,我县地处漳州、厦门、泉州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内外交通十分便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又与拥有我省两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安溪茶都和华安仙都茶都)和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安溪、华安县毗邻,两地人缘血缘关系密切,信息技术

交流频繁,在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强。

3、发展基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的茶叶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增加到3万亩,年

产25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全社会综合经营效益达2亿多

元,并已形成了青阳村、顶山村、上洋村、内枋村、美宫村等茶

叶生产专业村和珪前茶场千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涉茶农户

3120户,涌现出了长泰县茶叶公司、状元里茶叶专业合作社、长泰县明欣农业开发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已成为我县农业

主导产业之一。同时,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班、聘请安溪、华

安仙都制茶师傅现场指导等,我县的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

进步;200多家茶叶店、茶庄、流通大户,遍布我县城乡,市场

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4、发展氛围良好。周边的安溪、华安、南靖、平和、漳平

等县(市)茶业的迅猛崛起,辐射效应显现。近年来,县、乡(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茶叶发展的政

策,县乡两级财政每年拔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

发展,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5、发展前景看好。首先,茶叶是世界性饮料。茶已发展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种植茶树国家已

有58个,进口茶叶消费国家遍及五大洲的175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茶叶消费达266万吨,年人均460克,且全世界茶消费人群

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农残”和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但是,一片小小的茶叶,就蕴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和15种以上的无机矿物质,这些

成分大部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功效,是任何其它饮

料取代不了的,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成分。因此,喝茶与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非常吻合。乌龙

茶汤色橙黄,口味清爽醇和,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加之

乌龙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具防癌抗癌功效,以及独特的茶

艺,据专家预测,21世纪可能成为乌龙茶世纪,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和后发优势。其次,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如贫困面占

全县90%的内安溪,近九成农民靠茶叶生产彻底告别贫困。其中,同属内安溪的感德镇全镇70%以上茶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安县仙都镇因茶发家致富而到厦门等地购房、开上轿车的不在少数,“以茶为乐,以茶致富”是这些农民的真实写照。因此,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茶叶品种繁杂,种植管理粗放。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质

茶所占比例不大,仅占30%左右,毛蟹、梅占、黄旦等老品种

茶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打工的较多。因此,多数茶叶生产者没有

把茶叶作为主业来抓,生产管理劳力投入不足,对专业技术、病

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难题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茶叶产品

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2、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品牌不响。加工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难以推广。目前虽有注册商标9个,但品牌不精且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还有较大差距。

3、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乏。我县从事茶叶流通户不少,但大户不多,龙头企业更少,且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和综合带动力不强。全县茶叶的销售网络、直销渠道、专业市场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健全。由于产销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用工矛盾突出。我县现有的茶叶技术人员,基本是聘请已退休的老农艺师,存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问题。而目前的农业、供销部门和各茶叶重点乡镇均没有茶叶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短缺,茶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施肥、防治病虫、除草、采摘、炒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5、林茶争地严重,发展空间受限。近几年来,长泰的速丰林发展迅猛,许多适宜种茶的山地均被速丰林占领,特别是巨尾

桉带有较浓的与茶叶不同类型的芳香味,茶叶不能靠近,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2008年以来茶叶产销形势 2008年茶叶产销行情一般,好茶有好价,大众茶价溅,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呈以下特点:

1、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今年出口业务明显减少。

2、今年主要由出口转为内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优质的铁观音产销两旺,价格同往年略同。

3、普通茶价溅,销售不畅,目前主要积压物资在中转商和部分惜售的茶农手中。

4、对茶园的投入有所减少,从种植和对现有的茶园管理有的处于观望状态。

5、部分从事茶业的人将主要精力转入其他行业。

篇6:桂平茶叶产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一、全市茶叶的现状

1、全市茶叶基本情况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据《桂平市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89,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市的西山。这里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色翠味香、遐迩闻名的西山茶。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产品畅销国内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

“乳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马斯云称:“香蔽高岭不是花,乳泉新煮绿春芽,乳泉新煮绿春茶,闲来愿得杯常满,每倚亭台到日斜。”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8年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好评。西山茶真是“香满神州海外驰”。

2、西山茶茶的历史渊源

桂平西山茶属于绿茶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山。桂平西山茶始于宋代,《桂平市志》记载西山茶:“出观音岩,棋盘石下,矮株散生,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西山不仅茶好,还有好水“乳泉”来相配。乳泉位于西山正阁寺左下侧。《桂平市志》载:“乳泉井泉清冽如杭州虎跑泉,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泉旁有一道石刻,文曰:“深谷乳泉众试皆甜”。用乳泉水冲泡西山茶确实鲜醇甘美。

西山茶又名乳泉春,其品质以嫩、翠、香、鲜为特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山寺释宽能法师曾亲手制作西山茶,三次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央办公厅感谢信说:“西山茶味道醇厚,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茶叶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传统,80年代初起也做了大量工作,整个产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那种“人种天管、自产自销”状况。但作为一个优势产品,一个主导产业,其应有的经济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年生产总值仅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7%,占农业总产值的4.4%。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

1、总体面积小,难以形成主业群。我市西南边区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高,终年云雾辽绕,清泉四溢,宜茶面积大,发展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西山、马皮两个乡镇虽然近些年发展了一些新茶园,但仅限于两个乡镇。全市总体面积偏小,区域优势没有发挥,形成不了产业群。

2、规模种植面积偏小,管理不便。我市茶叶规模面积最大的不过700亩,超过千亩连片种植的根本没有。大部分面积分散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山脚田边。这样的栽培模式既不利于规范化管理,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3、良种种植面积小,产量上不去。我市引进全国优良品种种植面积仅占全市面积的11.4%,这对产量的影响尤其严重,并导致茶类单

一、单产长期上不去。

4、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尤其是茶叶加工方面,产区普遍反映,加工茶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春茶期间,请人采茶和制茶连高价都请不到人,严重制约春茶及全年茶叶产量。

5、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专业茶叶市场。我市著名品牌西山茶在省外知名度不够,优越的品质未被外界充分了解,其它名茶就更为逊色。究其原因是广告宣传工作基本没有启动,参加国家及其它省份举行的展销、联宜、推介等活动也很少。全市没有一个专业茶叶市场,西山、马皮等重要产区的销售市场也是随便乱设摊点,风吹雨淋,严重影响声誉和品质。

6、品牌效应发挥不够,产品滞销、经济效益欠佳。全市茶户多,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相互攻击,其结果导致名茶不出名、品牌不含金、没有合力、难以成势。且高档产品多为公费购买,作礼品馈赠,缺乏大众市场,产品积压现象年年都存在,经济效益不佳。

7、茶叶保鲜工作不到位。茶叶保鲜工作在我市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比如西山茶茶厂的冷库保鲜、民间的石灰瓦罐贮藏法等。但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特别是每年保鲜茶叶量只占全市茶叶总量的5%以下。这样一来,我市茶叶只能在春茶旺季喝到新鲜茶,而到年末春节消费旺季时,就只能喝上很不新鲜的“老茶”。

8、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产业链中服务力度偏小。茶叶虽然在2000年起被列入桂平市农业五大产业之一,也有农工部、老建办(开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管理,但真正用到茶叶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项目和资金极少,多头管变无头管,引导不协调。发展中需要政府部门做的事没有做好,导致全市茶叶产业确实有点像一盘散沙,任其发展之状。

三、做大做强全市茶叶产业的建议

桂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市,也是一个传统的产茶市。产品历来在省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条件极为有利茶叶生产,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发展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很好的效应。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茶叶产业化放在农业五大产业之首,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策非常正确,非常及时。至此,作者结合多方面的情况,对如何做大做强桂平茶叶产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规划,推广良种,多头发展,打下茶园基础。我市茶叶应通过5—7年时间,总体面积达到10万亩,在这个中期目标的指导下分逐步实施。即:2006—2007年新发展茶园3万亩,2008—2011年间,每年平均新发展茶园1万亩;1012年新种3700亩。至此,加上原有的老茶园,全市茶园面积可达10万亩。茶园发展应集中在西南山区的西山、马皮、金田等几个乡镇进行,面积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0%以上,重点发展西山茶、老仙、龙泉玉指三大名茶;;在全市其它乡镇适当种植,占全市总面积的20%左右,生产一般绿茶。茶园发展的形式应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可个体投资承包经营,可企业承包经营,可企业联产、个体联合投资经营,可招商投资开发。种植方式可新开发茶园(新种),可以改造现有老茶园,不管何种形式发展,均应推广良种良法,高标准建园。引进品种推荐福丁大白、福云六号、乌牛早、安吉白茶;本地选育推荐西山茶小叶种。

2、建立加工厂,大力推广生产、加工机械化。可在茶园高度集中的产区分别建立1-2座大型加工厂,在各小产区及农户家中建立普遍小型加工厂(房),承担全市(除极少数高档茶及一部分下等茶外)茶叶加工70%以上的任务,有效缓解劳动力缺乏及降低生产成本。

3、统一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业茶叶市场。全市茶叶可制订统一的茶叶制作加工操作规程,统一的品质要求,使用统一的“西山茶”品牌(茶名)一致向外推销。不同乡镇、厂(场)使用自己(不同)的商标,以示生产区域特点之区别。组织相当的人、财、物进行广告宣传,比如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广泛参与国内外茶叶推介、展销、评比会等。这方面的工作建设由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牵头组织,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专项投入。开拓市场要瞄准上海、广州等华东地区的大中城市,并且每年攻下一个市场,以免全面开花导致人财物力不够。多组织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活动,并在市城、汤湖镇、马皮乡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营销专业市场。

4、政府重视,成立机构,人财物支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委、政府班子有专人领导茶叶产业发展,成立具体负责茶叶产业工作的茶叶局或茶叶产业化办公室。主产乡镇党(或政府)一把手抓,其它有关乡镇可成立茶技站或茶叶协会、合作组织等具体负责茶叶的生产管理。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补贴新茶园建设、良种推广、改造低产茶园、建设加工厂、优良品种选育、退耕返茶、购买机器设备、营销宣传广告及资助生产、奖励销售有功人员等。

5、选育品种,建立苗圃基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桂平茶叶原种有西山茶小叶种,马皮群体种,马皮、金田苦茶,其他乡镇的地方绿茶等。有些品种品质好,适应能力强,只要精心选育,就可以成为很好有优良品种,甚至可以担当全市今后茶叶发展的当家品种。选育品种可以建立自己的原种园、母本园和苗圊。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茶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苗木,即可节省成本,又可保持桂平茶叶原有的特色。

6、加强茶叶的保鲜及“四季茶”的尝试工作。一年四季喝上新鲜茶叶有两条途径:第一种方法是大棚栽培,人工制造环境。使茶叶在早春和冬天均能发芽生长,随时加工茶叶供应市场,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资金,可小面积小范围试验生产。第二种方法是成品保鲜。保鲜的最好方法是冷库贮藏、生物保鲜,这两种保鲜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方法。工作可由某一企业来承担,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可以保证全年有新鲜如初的茶叶上市。

上一篇:第一次洗碗的作文450字下一篇:昭君中学2013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