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2024-06-27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通用9篇)

篇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陕西省神木中学

武海军

邮编:719300 内容提要:世界各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探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类比迁移

设置问题

拓宽认知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已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设置问题: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调整,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宽认知:促进发展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所以,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Mp3播放器等,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篇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篇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一、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为主导, 考试仍然是考评学生的主要标尺。计算机学科不是一门主课, 对学生的升学来说影响不大,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 只要及格就行。教师教学是为了应付学生的考试, 用满堂灌的方式, 教学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感到抽象, 缺乏上机操作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的教材版本很多, 造成了中小学教材杂乱无章的局面, 教师教学感到无所适从, 难以规范。面对计算机统考, 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内容, 无法进行统一评估。另外, 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修订稿) 》, 对中小学信息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提出了较细的要求, 但这只是指导性的文件, 没有提升到教学大纲的高度, 所以没有约束力。

学校基础教育设施落后, 有的学校由于资金原因, 虽然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 但远远不能达到让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的条件, 教学主要停留在教师的讲授阶段, 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学科教师教学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本身信息技术素养不高, 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不熟练, 教学过程不可能有深入的钻研, 导致组织教学死板, 教学语言生硬, 教学方法欠佳。甚至有的学校让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上课, 这样的师资队伍无论如何都不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教学的应对措施

1. 完善教学管理

对计算机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规范, 有一个科学的教学指导, 对教学的总体提出要求, 教学有目标;学校改善计算机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配置, 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 加强软、硬件、网络、多媒体的升级改造, 推动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

2. 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 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校要拥有一批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使教师们都认识到, 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 从而自觉提高对自己的素质要求。素质教育决定了计算机教师要具有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素质。要从思想高度认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作用,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现代教育要求。比如,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 会用办公软件进行信息的处理、加工、排版, 能制作简易课件。

另外, 学校组织教师培养, 培养形式不拘一格。培训内容可以系统学习, 也可以分解练习。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 通过学习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 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 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 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3. 改革教学方法

(1) 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讲理论知识, 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文化的表层, 不会运用, 没有充分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反之, 如果教师不讲, 让学生盲目操作, 学习结果很低。学生没有正确的指导, 会损坏计算机配置。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正确运用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 教师少讲, 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 (如文件、目录、路径等) , 要有针对性地讲解,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精要简明地讲授, 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 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 我们加强巡回辅导, 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 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 无目的地实践。比如, 我在一节课的时间只讲1到2个内容, 每个内容用1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 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 对难点重点解释, 让学生反复操练。学生在掌握以后, 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巩固, 记忆深刻, 熟练掌握。

(2) 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效果深受教师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再服役板书。教学过程比较单调, 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抽象、枯燥, 对学习不容易产生兴趣, 积极性不高。而多媒体课件通过强大的视听效果, 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手、眼、脑、耳并用, 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 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求知欲,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 多媒体课件有演示和讲解的功能, 信息技术学科更方便应用它。比如, 在机房的局域网安装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辅助教学软件, 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自由选择练习。

(3) 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商不同, 家庭环境不同, 个性爱好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等,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在关注面相全体教学效果的普遍性的同时, 必须重视面向个体的个别性, 避免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两极分化教学状况。要因材施教, 不能模式化, 采用分层次教学, 设置多元化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等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这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辅导, 再结合学生的分层练习、分层反馈, 努力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 充分体现分层导学课堂教学的差异性教学。如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 针对优等生, 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 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精心培养这些人才, 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 注意发展特长。对于后进生, 教师多辅导, 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手把手地进行操作指导。

总之, 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学科, 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城市教育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利条件, 探索教学方法, 让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篇4: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一、困扰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客观因素

1.学校方面的因素。在学校,语、数、英、政、物、化才是主流科目,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校的各科教育中地位相对较低,这是导致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技术学科前几年才开始正式列入考试科目,学生思想上对考试的压力相对较小,自然就把它当成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科目。

2.家庭方面的因素。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渔民子女,父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关系和意识问题,大多数学生家里还没有电脑,以一个班50位学生来统计,平均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里有电脑,且把电脑用在学习上的又少之又少,几乎都是用来玩游戏的。

3.学生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说,刚从小学以玩游戏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脱离出来,玩心未尽,玩的欲望还是占了上风;而且上了中学,一下子多了几门课程,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更不重视了,一个班当中,只有部分学生才把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种学科来学习;所谓兴趣,也就是业余的,而大部分学生既没有兴趣,也不当一回事,导致信息技术的教学无法前进。

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励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形式获得的。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教学情景,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证。我发现在让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有部分对老师讲课内容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总喜欢做自己的事。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练习内容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外,还注重创设生活情景,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1)教学与真实生活相联系。这表现为平常信息技术的教学经常结合实际生活创作作品,例如:学生学习了WPS2000之后,我让他们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制作一篇板报,让他们在查找资料、排版设计等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在学习了PowerPoint之后,让学生制作母亲节、教师节等贺卡;学习Excel之后,让学生制作设计课程表、全校各班人数统计表等等取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

(2)目标任务激励。教师要根据学情制定一节课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准确定位,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指引学生发挥优势、克服弱点,为达到学习目标而作不懈的努力。比如有些学生的作品,想达到某一特定的效果,但由于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能做到,这就使学生在目标任务的驱使下开动脑筋,质疑、问疑、释疑、求解,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之间会形成了一种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变“为老师而学”为“为自己而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创设探究合作条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存在着智力、个体的差异,且对于素质的良优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符合这种差异与要求。根据这些差异,我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小组合作导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1)每一节课,进行分组学习。我一般设定以六人为一组,选定小组长,以小组长为中心,但有时也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比如,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老是坐不定,总想到处走走,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完成得怎么样,但通常这些调皮的学生电脑操作能力较强,我就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他做小组长,去帮助其他的同学,共同提高。

(2)小组竞争,共同达标。如,设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表,通过演示、展览、评比等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与小组间的竞争学习,并及时展出学生完成任务的作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达标,进一步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动力。

3.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设立多种奖项。每节课设立提问奖、回答问题奖、完成作业奖等,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有一种自己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从小学单纯玩游戏的观念中脱离出来,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这一学科除了玩游戏之外,原来还有那么多知识,而这些知识还是通过自己思考得来的。通过这些奖项,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采用多种奖励办法。如对完成学习任务较好的学生,教师除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外,在设备使用、各种竞赛活动上提供更多机会。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努力程度和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是同一个个体在其不同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正视和尊重这些差异,注重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提高,而不是看重他们是否都达到了某一共同的标准。比如有些学生,他的水平实在是怎么问、怎么听,也不知道老师讲什么。所以每次的奖励,他都不能拿到,慢慢地就变得毫无兴趣,甚至讨厌这一科目。但这部分学生,多数是些比较听话的女学生。我就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操作或是指定她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完某一篇文章,让她们也可以拿到一些奖励,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信心。

(4)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变“贬损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以克服因评价而带来的“消极效应”,并以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唤醒学生“我要评价”的意识。如果学生连你设定的评价制度都不感兴趣的话,就相当于一场辛苦排出来的戏,只有一个主角,没有配角。所以我们在实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应不断调动学生“我要评价”的积极性。

(5)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是被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和自主评价的主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学生间、小组间的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中学)

篇5: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初探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小班化教育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外在条件,培养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夯实自主创新的内在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种小班化的模式同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它让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加强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农村 信息技术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性发展均势,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改革,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实施小班化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家长的需求。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作用的逐步显现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适龄入学人口急剧减少,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禁思 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小班化教学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帮助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发挥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小班化教育使每个学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能充分享受教学资源

“小班化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小”,即学生少。以笔者任教的学校为例,目前每个班都只有20个学生左右。而学校的电脑房配备的学生机30台左右。

早几年学校生源高峰期的时候,平均每个班的班生数高达50人左右。由于人多机少,不能达到一人一机,一个学生操作时另一个看,然后再换过来。学校一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而一节课也只有45分钟,再除去教师的教学时间10到20分钟,这样每个学生课堂上实际操作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一周的上机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如此下去信息技术课可能收不到什么效果。现在学生减少了,实行“小班化教学”,这样在上机实践课中每个班都能达到人手一台,个个都有实践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保证了计算机课上每个学生都能独享一台计算机,而且一旦有计算机临时出了问题我能及时的再给学生调换一台,不会出现个别学生没有机会操作计算机或两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时间,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展能动的创造。

班级人数少了,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少,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小班 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机会,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小班化教育采用分组教学法,成立学习小组,考虑差异,科学分组,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形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A(好)B(中)C(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编号,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学习水平差别较大。在分组之前,教师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智能能互补”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A、B、C三类。其中A类为基础好的,占20%;B类为基础一般的,占60%;C类为基础较弱的,占20%。分别在A类中选1人,B类中选2—3人,C类中选1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小组长通过毛遂自荐、互相推荐或直接指定等方式产生,需要具备辅导其他同学的能力,对各组进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酌情调整各组人员的组成。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每台电脑前都要保证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建立“承包责任制”,其余两到三个人就在他的带领下 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组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在《网页制作》这一单元中,可以分组设臵任务完成一个网页。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搜索素材的能力较强,有些美术编辑功底好,有的文字组织能力强,有的对网页制作软件比较熟悉,那么根据“智能互补”就可以全部参与进去,有冲突和意见不同时还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同时学会谈判与辩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互相配合及友好竞争,也学会了如何展现自我,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班化教育能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信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学科。所以对于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对于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可能他们会无所适从,跟不上队。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过去学生多、班级多、代课多、任务重、想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都难以坚持,更别说“人人清”。现在实行了小班化教学,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接触次数多了,实现 “个个过堂”、“人人过关”就显得很轻松。

笔者认为课堂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前的预习与提问、课堂中任务的合理设计、以及课后的反馈。以第一个“预习与提问”环节 为例,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备好课,然后在课堂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透、讲明白即可,但是,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课前预习与课前的提问必不可少。事前让学生将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给出几个思考的问题,当上课的时候,针对预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时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学生对当前这节课的一个基础。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就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安排。

有了好的开端那么后两个环节,“任务设计”与“反馈”都可以在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当然,这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前要做比以往“非小班化”教学更为细致的准备,至少在任务设计上,要准备多套的方案,根据课前的预习与提问,选择合适的任务设计方案,以符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而在“反馈”环节,个性化就体现在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针对有突出问题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进行交流,而不用对每个问题的细枝末节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上是笔者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还处于摸索与实践阶段。小班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两个现代化教育新方式进行优势组合,可以使得学生得到更充分合理的教育,享受着素质教育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能更加爱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健.《规程引领下小班教学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江苏教育研究

2011,(11)【2】吴海凤.《小班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教研周刊,2010,(12)【3】吴劲.《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新华教育研究

2010,(03)

篇6: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法初探

南宁市第八中等职业学校 李新德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当务之急是解决信息技术课应该怎么教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性质、目的及其所依据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手段都与其它课程迥然不同,照搬和套用其它课程的教法,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而该课程又无权威性的典范教法可以遵循。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各学科课程正在进行调整和教法改革的进期,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已经被提升到必修课的地位,列入高中会考科目,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课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广大的农村中学,信息课的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太少,基础非常薄弱。如何调整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和技能,是信息课老师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

在农村中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乡村初中或小学,部分学生没有一点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为0,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另一个就是圩镇上的网吧。目前,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每周仅开1—2节,因此农村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很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概要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又要上好新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农村学生的信息素质特点,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上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教学。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验等方法。例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键盘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录入、网络基础等有关知识,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广播演示进行教学,综合练习训练加以巩固。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让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学习的开始阶段。比如,窗口组成的相同之处、对象的选择方法、快捷菜单的弹出等,为以后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可以促使“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高手”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3、任务驱动,激活课堂,主动建构信息知识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任务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激活了课堂。

三、教学方法应用效果

1、尊重练习仿效性的客观规律,要特别强调示范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广泛使用示范教学,通过局域网广播演示。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操作技巧都可以在广播演示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高一年级的“资源管理器”教学、文件夹管理、文本编辑与排版等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看了教师的操作示范之后,通过仿效操作练习,逐渐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示范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作示范操作,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全班做示范,可使示范者更加重视操作的规范性,使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通过示范性广播教学,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巧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示范性教学中示范者操作的速度不能太快,特别是网络教室网速较低的学校,在关键的操作步骤要讲清,但又不能过于累赘,示范时间不能超过一节课的1/4。示范与练习不能脱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理论和上机课同堂进行,不分开上课,以保证知识的及时巩固、消化。

2、“合作学习”是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巡查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及时反馈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反馈学生作品主要采用学生演示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演示并向大家讲解自己作品的特色、制作过程及用到的命令,这样即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又使得其它学生有所得。评价也是由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改进的措施。诚恳的建议、中肯的意见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困扰自己的问题,同学一句话就解决了。通过对比、评价,增加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同时发扬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作品被老师、同学肯定了,课下才有信心与兴趣完成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了提高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的技能,在安排机位时,安排一名技能较好的学生和技能较差的学生做一个“学习小组”,在练习过程中协助、指导他(她)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提高也较快。

3、任务驱动

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二三年级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教师精心布置任务,学生以自学为主,动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已经明确了一节课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被老师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就“活”起来了。

教师在安排任务时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如演示、流程图表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示关键的操作步骤,展示任务的参考结果。要做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为学生上机实践留出较多时间。

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或一个flash影片。

具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教师首先提出需完成的“总任务”,然后把总任务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并把这些“阶段任务”又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这样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细化任务之后,每节课,学生完成一个“分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具体内容,并确定解决这些“分任务”的方法。考虑到有些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然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从而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由“分任务”到“阶段任务”再到“总任务”,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在细化“总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学生对整个教材内容和系统知识是不了解的,学生可能会在把“阶段任务”细化成可操作的“小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有的是可以达到目的的,有的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分析和说明,并加以归纳,把各阶段的任务和小任务确定下来。通过若干次细化“总任务”,学生也能逐渐学会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开始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教师可首先出示一张用WORD编制的小报,指出它具有文字、图片、表格、艺术字、公式、文本框等几个部分,从而可以形成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等几个“阶段任务”。“文字处理”阶段任务又可分为WORD的启动和退出、窗口组成、输入法选择、汉字输入方法、文本的编辑修改、文档的存盘和打开、字符设置、文档排版、分栏、段落的边框和底纹、页面边框和底纹等“小任务”。“表格制作”阶段任务可分为表格插入、表格的编辑修改、表格的修饰等“小任务”。由于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的处理具有共性,因此可以把这几个阶段任务分成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的插入等“小任务”。其中图片的相关处理(如图片大小、位置的改变)、使用“图片”和“绘图”工具栏的工具对图片进行修饰处理、文字环绕、图层等任务是重点。对文本框、艺术字、公式等操作则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索来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操作之间的共性,使学生在操作其他软件时能大胆试验、自我探索。当然,有一些“分任务”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字符设置”的分任务还可以再细化为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字符的边框底纹等更细小的任务。

在学习“字符格式设置”与“段落格式设置”内容时,老师把学习任务以练习题的形式给学生出示,练习题中包括有一段文字和对这段文字的操作要求。要求学生先将这个练习题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然后再打开教师机上辅助教学软件,找到相应的内容,按照练习题的操作要求一步步自己完成。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简单的操作、会的操作一略而过;复杂的操作、不会的操作反复多看几遍。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非常快地的掌握了操作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教学对象相互影响。农村学生因受前期教学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接受较困难,应用“任务驱动”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放慢教学进度,就不能完成学期教学任务。怎样有效地提高“困难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还要进一步探讨。

学习条件、教学条件对信息技术教学法有一定的制约。农村学生经济较为困难,没有家庭计算机,教师无法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后很少有机会信息技术,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难以在技能上达到熟练。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都是比较落后、老化,连软件也难以更新、升级,用的多是“免费”软件,一些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如广播系统的部分功能应用,学生机反应速度很慢等等。

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国家教育部

篇7: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1

摘要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就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着重研究,希望本文可以在基层体育教师面对相同问题产生困惑时,发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中学 体育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率也越来越高。做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我对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有着较为直观的认识,据我了解,当前,经常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以下几种:录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及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赋予了体育教学活动更多的可能性,这对于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尴尬现状十分有利。现代信息技术中大部分技术的体现形式较为直观,且趣味性更强,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特点的应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短跑蹲踞式起跑教学时,我将多位奥运冠军比赛视频中的相关镜头做成了课件,并以慢镜头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课件中熟悉的奥运冠军面孔时,其学习热情被瞬间激发出来。另外,我在课件中通过慢镜头的回放,将教学重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多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反复练习为主,以此为背景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往往趣味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示范的角度问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看清老师的示范动作。若将体现形式更为直观、趣味性更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体现形式直观、立体,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重点及难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在思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掌握教学活动的大方向,可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感知程度。那么,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面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时,往往是要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重点强调以及学生的反复练习。以此为背景展开的体育教学活动,一堂课下来,往往需要如此反复多次。这样一来,不仅会因枯燥、无趣逐渐使学生丧失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也因教师示范角度、学生在队列中的位置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所有动作细节,对教学重、难点无法建立起正确系统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前滚翻这一技术动作的教学时,我们若以传统的示范、讲解法做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话,学生的学习与掌握程度是不够理想的。因示范动作的演示过程较快、时间较短,往往未等学生在脑海中对这一技术动作建立起一个基本认识,教师就已?开始了后续的讲解与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则很难将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实际技术动作一一对应起来,能够精准掌握动作要领这一预期目标也将变得难以实现。反之,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多使用表现形式更为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前滚翻的动作细节通过显示屏展示出来(可以是对教师示范动作的慢处理,亦或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动作分解、图形分解等),并结合精准的文字解释,如:“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踏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这样较为精准的文字表达。多媒体课件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重复或提取播放,并最终使学生对相关教学重点及难点动作要领与教师的讲解示范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四)现代信息技术中通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通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们最常用的社交APP,微信、QQ等,这些通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传统意义上体育家校合作工作的不足,我们可以以小视频、视频对话、建立微信群、QQ群的形式,建立起与学生家长更为方便的交流途径,加大家校合作力度,从而使工作繁忙的学生家长可以抽空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校外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原则

并非所有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不加选择地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原则:①选择符合当前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相关技术。②选择对于当前所教年级学生来说,趣味性更强的相关技术。③选择体现形式更为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技术。

参考文献:

篇8: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初探

一、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构建者, 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人地位, 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与容器, 无视学生本身的思考与消化。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 领会新课标, 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还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法, 通过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以完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任务为线索, 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与点拨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附属地位,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 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巨大的教学优势, 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快乐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意愿与动机,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游戏教学法。

玩是学生的天性, 学习相对来说是一件辛苦的事, 而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 可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游戏, 在游戏中愉悦身心, 进而学到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趣味游戏,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如指法的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游戏, 让学生在玩游戏中愉悦学习, 快乐掌握。

2. 问题教学法。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动机, 通过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便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问题本身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 使学生围绕问题本身展开主动探究。

3. 形象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运用计算机知识所创作的各种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向往, 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形象直观的事物中, 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这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 教师可向学生展现精美的图书封面、报纸杂志等, 让学生对图文混排等内容产生关注, 引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在讲到回收站时,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会把垃圾放进垃圾筒, 那么在电脑里那些没有用的文件、图片要放到哪里呢?以此来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比起直接讲述更有成效。

三、提高与实践的结合度, 体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计算机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 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实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上机课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自操作的机会, 在亲自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那种抱着教材不放、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法, 而是要在对教材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合理安排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比例, 提高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度, 不管是程序设计还是软件操作, 都要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充分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与社会前沿紧密结合,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潜能。例如,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来为班级设计班徽, 要体现班级的文化理念、团结精神等等, 这些活动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篇9: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一、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为主导,考试仍然是考评学生的主要标尺。计算机学科不是一门主课,对学生的升学来说影响不大,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及格就行。教师教学是为了应付学生的考试,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感到抽象,缺乏上机操作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的教材版本很多,造成了中小学教材杂乱无章的局面,教师教学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规范。面对计算机统考,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内容,无法进行统一评估。另外,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信息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提出了较细的要求,但这只是指导性的文件,没有提升到教学大纲的高度,所以没有约束力。

学校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有的学校由于资金原因,虽然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但远远不能达到让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的条件,教学主要停留在教师的讲授阶段,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学科教师教学素质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本身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不熟练,教学过程不可能有深入的钻研,导致组织教学死板,教学语言生硬,教学方法欠佳。甚至有的学校让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上课,这样的师资队伍无论如何都不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教学的应对措施

1.完善教学管理

对计算机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有一个科学的教学指导,对教学的总体提出要求,教学有目标;学校改善计算机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强软、硬件、网络、多媒体的升级改造,推动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

2.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校要拥有一批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从而自觉提高对自己的素质要求。素质教育决定了计算机教师要具有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素质。要从思想高度认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现代教育要求。比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会用办公软件进行信息的处理、加工、排版,能制作简易课件。

另外,学校组织教师培养,培养形式不拘一格。培训内容可以系统学习,也可以分解练习。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3.改革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讲理论知识,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文化的表层,不会运用,没有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反之,如果教师不讲,让学生盲目操作,学习结果很低。学生没有正确的指导,会损坏计算机配置。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正确运用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明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比如,我在一节课的时间只讲1到2个内容,每个内容用1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对难点重点解释,让学生反复操练。学生在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巩固,记忆深刻,熟练掌握。

(2)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效果深受教师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再服役板书。教学过程比较单调,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抽象、枯燥,对学习不容易产生兴趣,积极性不高。而多媒体课件通过强大的视听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手、眼、脑、耳并用,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求知欲,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课件有演示和讲解的功能,信息技术学科更方便应用它。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安装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自由选择练习。

(3)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商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性爱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在关注面相全体教学效果的普遍性的同时,必须重视面向个体的个别性,避免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两极分化教学状况。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采用分层次教学,设置多元化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等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辅导,再结合学生的分层练习、分层反馈,努力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充分体现分层导学课堂教学的差异性教学。如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优等生,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发展特长。对于后进生,教师多辅导,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手把手地进行操作指导。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城市教育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利条件,探索教学方法,让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责编 周春晓】

上一篇:责任与担当什么意思下一篇:初中生暑假前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