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方案

2024-06-27

民俗旅游开发方案(精选8篇)

篇1:民俗旅游开发方案

第一届白银水川北武当民俗文化旅游节

活动方案

(讨论稿)

为深入宣传白银沿黄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沿黄旅游潜力,繁荣民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进一步提高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了确保本届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名称:第一届白银水川北武当民俗文化旅游节

二、活动主题:展示民族风情,弘扬传统文化

三、活动时间:2014年3月31日—2014年4月2日

四、活动地点:水川镇大川渡北武当

五、主办单位:中共白银区水川镇党委

白银区水川镇人民政府

六、协办单位:白银区文化体育局

白银区旅游局

七、组织领导

名誉组长:水川镇党委书记

组长:水川镇镇长

副 组 长:水川镇大川渡村村委会主任

水川镇顾家善村村委会主任

成员:水川镇文化站及其他工作人员,北武当

老龄委及其他工作人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顾泮坤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组织、联络、协调工作。

八、活动内容:

(一)开幕式。

议程:

1、水川镇镇长致辞;

2、水川镇党委书记宣布第一届白银水川北武当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鸣炮);

3、文艺演出。

时间: 2014年3月31日上午10时整

(二)文艺演出活动。

时间:2014年3月31日—2014年4月2日

地点:水川镇大川渡北武当

活动内容:邀请民间文艺演出队参加,通过演出秦腔等文艺节目,展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白银民间文艺节目,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北武当民俗文化旅游节营造健康向上、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同时全方位推介宣传沿黄风情独特魅力。

(三)开展“国学大讲堂”活动。

时间:2014年3月31日—2014年4月2日

地点:水川镇大川渡北武当

活动内容:邀请白银国学会参加,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及素质教育,加

强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入学习,通过专家的讲解让群众更加深入的理解经典的意义,以国学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九、活动要求

1、会场布置由水川镇政府、水川镇北武当老龄委具体负责;

2、邀请单位及部门由水川镇具体负责,并拟定开幕式议程,撰写领导致辞及发言材料;

3、会场秩序维护由水川镇协调派出所、卫生院等部门具体负责;

4、开展的几项活动由水川镇组织并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3-

篇2:民俗旅游开发方案

摘要: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体验,旅游景区必须对旅游体验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需求与期望。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事实上已构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此旅游景区的主题体验设计将成为旅游景区的长胜之道,是主题型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关键词:旅游景区;旅游体验;主题体验设计模式;顺平民俗村

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体验,游客出游追求的是值得回味、以超功利性为主的独特体验。景区必须对旅游体验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需求与期望。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事实上构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旅游体验虽是旅游全过程感受的综合,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空间承载地——景区占据了游客活动核心空间的相当部分,因此景区的旅游氛围强弱及质量状况对于满足、提升游客综合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众多旅游景区处在初级的观光游览阶段,游客人数每况愈下,景区部门不去反思自身的问题,反而将这种状况归结为外部的客观因素。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根据游客的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体验,吸引与留住游客并且增加重游率。基于主题的体验设计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旅游景区的长胜之道,并成为主题型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旅游景区产品的核心:旅游体验

(一)旅游景区产品的核心是一种体验

旅游活动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旅游者通过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所获得的一次经历,一种体验,是一种对心中的梦幻、幻想的追求。旅游产品是吸引物、交通、住宿、娱乐等的组合,是以景区为载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旅游景区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吸引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原动力。旅游景区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成分组成,既有像建筑、游乐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类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像“感受”这样的抽象概念。而“感受”或者游客的“体验”显然更加重要。旅游服务是一种体验性消费,旅游服务是一种体验性服务,旅游产品的核心就是游客的旅游体验。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分析,尽管不同类型的景区所提供的核心产品有所不同,但是游客到景区旅游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快乐的体验,这种快乐感由三个要素组成: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

(二)旅游景区体验的影响因素

旅游景区产品本质上就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从访问景区的打算和旅行的计划开始,接下来是访问的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的旅行,以及在景区的活动。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对旅游景区体验构成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景区的有形部分。包括景区建筑、文化遗址、商店、餐厅等,这些会给游客视觉的感受,是景区体验的基础。按照派恩的说法,工作场所就是剧场,提供了表演的基本道具,是游客获得景区体验的基础。(2)提供体验服务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员工的仪表仪容、态度、行为和能力。(3)游客的期望、行为和态度。(4)景区管理当局和游客都无法控制的一些因素。如在某一特定时间游览景区的游客的构成;到景区来的交通状况;天气状况等。以上因素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致使每个顾客的体验都不一样。

(三)旅游景区体验的种类

综合约瑟夫•派恩二世与詹姆斯•吉尔摩已有研究,根据消费者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以及消费者是融入情境还是吸收信息这两个角度,将旅游景区体验分成四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遁世体验(逃避现实体验)。娱乐体验是吸引客户的良好方式,如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商店把自己打扮成古罗马集市的模样,每隔一小时,逛街者就可以欣赏到5-10分钟的表演,如百人卫兵列队行进之类。与娱乐型体验不同,教育型体验要求观众有更高的主动性,为的是增进个人的知识或技能。还有逃避现实的体验,观众完全沉浸其中,积极参与整个体验的塑造过程。审美体验则可以从游览大峡谷或在巴黎歌剧院看演出之类的活动中产生。最优秀的旅游景点是同时涵盖四个方面,都属于最丰富的体验。

二、旅游景区的主题体验设计模式

体验与商品和服务一样,需要经过一段设计过程,需要经过发觉、设计、编导,才能呈现出来。旅游景区必须不断创新推出,才能够保持景区的吸引力。我认为景区主题体验设计就是将旅游者的参与融入景区设计中,以环境作为布景、服务作为舞台、商品作为道具,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完美心理感受的一种旅游开发、设计过程。

(一)调研体验需求

体验设计以旅游者的异质需求为出发点,研究目标游客的心理需求和旅游期望,分析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行为,设计彰显其个性形象的产品和服务。设计时要全面分析和研究目标游客的素质、收入、消费行为等因素,因为它们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景点产品的设计和价格定位。应注重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游客体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使游客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确定体验主题

制定明确的主题是经营体验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一步。主题是体验设计 的指导性纲领,将景区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每个要素和细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主题是体验活动展开的基质,缺乏主题的体验只能带给旅游者混乱或者“负体验”。主题的确定应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基础,突现个性、特色与新奇,避免与周边邻近地区同类景区的雷同。旅游体验的主题必须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游客出游的动力源泉。

(三)构筑体验平台

按照设计的体验主题,从景区的大环境到具体的服务氛围,从景物、建筑、设施设备、服务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外观形式,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的项目内容,用一条清晰明确的主线贯串起来,全方位地构筑景区体验平台,展示一种文化、一种情调。使游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多层面、多角度地获得一种整体、统一的美好感受,形成难以忘怀的记忆。

1.策划体验活动

任何独特的想法和概念都需要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去实现。最易于被游客接受并能满足其娱乐性、参与性需求的是活动策划。根据主题设计“剧情”,策划体验活动使游客获得体验。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吸引力的强弱。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体验活动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除了策划不同的活动项目,更要安排这些项目出场的前后顺序,是选用倒叙法还是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的规律,都需要根据主题和各个情节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安排。不然,违背了游客认识事物的规律,主题也会变得支离破碎,影响最终的感受效果。

2.营造体验氛围

氛围则是指景区所形成的旅游者、服务者、景区设施等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情调、风格,例如欢乐、神秘、神奇、闲适、热烈等。氛围可以作为吸引注意力、创造信息、产生情感的载体。体验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人员、服务、设施、场景、互动过程五个构成要素。(1)场景是一种人造的、与自然或社会环境相对的物质环境。成功的旅游景区,绝不是人工布景、装饰和造型的简单堆砌,而是每个景点都要经过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使其具有体现灵魂和主题的物态造型和空间布局。(2)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体验效果,布局和功能性因素影响顾客的体验感受,美学诉求因素影响体验的质量。旅游接待设施外部设计合理,内部场景空间布局、美学展示适宜,可突出体验主题。适当地刺激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可以加深游客的体验印象。(3)人员指旅游景区的各种服务人员,包括景区的工作人员及演出人员等。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员工的工的服饰、素质、态度、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构成体验实施的基础。(4)服务由许多细节融合而成,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要使游客感受到快乐,不仅要靠场景、环境和硬件设施,更要靠经营理念和人性化服务等软件要素。(5)游客与服务系统的互动、游客之间的互动、游客的参与都是构成氛围的“软要素”。必须使公园的员工融入景区的氛围,形成与游客互动的演职人员,共同创造令游客难忘的深刻体验。3.提供体验回忆

充分利用旅游纪念品,强化游客体验。游客在景区的游览经历中,旅游纪念品扮演的是一种体验标志物的角色。它是引发游客回忆的重要线索,起到强化旅游体验的作用。旅游纪念品还可以满足旅游者炫耀、寻求认同和尊重等心理。因此,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完整体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次旅游体验结束的标志性产品,是对愉悦的旅游经历的纪念。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注重和体验主题的一致性,应当通过别致的、差异化的设计,不仅体现体验的线索,而且强化体验主题。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元素应当取材于当地的旅游资源,其表现符号应当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

(四)控制体验过程,评估体验效果

体验设计的执行过程正是游客体验价值的生成阶段,执行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体验设计的实施效果,影响游客体验感知和满意度。旅游景区各部门之间要保持高度的整体协调性,即在每一个业务环节中都要明确的部门任务和执行尺度,及时洞悉旅游者体验并加以能动调适,删除任何削弱、抵触、分散主题中心的环节,以保持体验营造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旅游体验的效果则取决于各种旅游体验与期望之间的差值,尤其是要重点分析“顾客期望>体验感知”的情况,及时寻求改善路径,使之成为调整景区竞争力再设计的重点。由于体验过程的多样性,应该及时的监控旅游体验过程和旅游者体验后的评价,对提供系统的运行效果不断进行分析,才能不断改进旅游体验的效果,适应旅游体验的需求。主题体验设计是不断发展的一种成长方式,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关联系统化成长方式,在这个崭新的实战领域内,最需要的是富有创造激情和想象力的设计。

三、顺平民俗文化村的体验设计

民俗文化村是将散布于一定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旅游景点内表现出来,它提供给旅游者的并不仅是那里的物质建筑,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旅游者获得愉悦感受和文化体验的条件。民俗文化村是典型的主题型景区。在体验经济时代,民俗文化村应围绕游客的体验做文章,将游客的动机、期望和感受融入景区的设计,协调和组织旅游吸引物、活动、设施、人员和接待服务诸要素,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发掘和创造旅游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在 整个过程中获得全身心的、愉悦和难忘的旅游体验。顺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为顺平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认为在陕西榆林、延安两市都具备了建设大型民俗文化村的条件,可在重点景区附近或靠近交通要道且具有一定典型顺平文化特色的地方建立“顺平文化民俗村”等大型旅游景点,作为综合性民俗旅游信息中心和民俗文化展示平台,集中呈现顺平各地民俗精华。举行顺平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等,对游客进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设计,融入顺平民歌和风俗,让游客参与体会其中乐趣。根据上述旅游景区的主题体验设计模式,结合顺平民俗旅游具体特点,进行如下体验设计,以借助主题体验设计这一新的突破点推出体验,增加体验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年。

[2] 叶仰蓬,景点旅游氛围管理及其对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3] 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年。

[4]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地理研究, 2001,20 [5] 谢飞帆.旅游地形象研究在本文的崛起。社会科学,1998年。

[6] 赵克非,试论旅游产品的结构效应与旅游规划的组合力。旅游学刊, 1995年。

[7]黄映晖、史亚军,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营,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年6月

[8] 郭亚军,旅游景区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9]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篇3: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一、民俗旅游的特征

同自然景观旅游相比,民俗旅游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使其获得更多人们的青睐。而民俗旅游的特征主要是,一民俗的丰富文化资源,民俗文化主要是指百姓所推崇的民间习俗,是经过上百年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具有民族精神底蕴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另一方面,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群众所共同推动发展的,所以凝聚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具有丰厚并且特殊的文化韵味。二是民俗旅游的唯一性,民俗是依靠一定的历史、群体和地理位置产生的,只有这三者达到统一性,才能达到相应的民俗旅游文化,并且民俗文化同自然文化形成有机结合,提升了民俗旅游的内涵。

二、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当前,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具有复杂性特点,在经济形势下,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同企业一样,面临这战略布局问题,即要求民俗特色旅游开发要求在实现长期发展的前提下拓宽短期发展道路,提高局部利益。而且还要在遵守当前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民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本地的民俗文化不具有卖点,一些旅游从业者为了迎合市场发展,利用格调地下、三俗产品替代真正的民俗产品,在伤害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影响本地真正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

(二)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问题

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利益最大化的事实,而民俗作为以一种文化形式,无论是物质民俗还是非物质民俗,外来人员的参与必将会影响其发展的纯粹性。因而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较大的冲突矛盾;另一方面在民俗旅游带来了众多的外来人口,其价值观、生活观等皆同本地居民具有较大的差距,往往会出现游客同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游客的大量注入,都会造成当地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问题,长久以来,威胁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

三、提高民俗特色旅游开发效果的措施

针对当前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应该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善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问题,推动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长远发展。

(一)加强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由于当前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工作中,存在一些低质量、破坏性强的旅游开发内容。因而要求当地政府及法律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提高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有序性、规范性,使其把握住开发的度。另外还要求加强监管工作,宣传文明旅游理念,对不合理、不合法的开发工作进行及时制止,从而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

(二)实现旅游业行业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开发

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工作离不开旅游企业这个载体。在现代经济体制下,要求旅游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进行战略布局,实现开发过程的层层递进,提高开发的有效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把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旅游行业的文明化、法治化。科学的管理理念,能够正确的把握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和保护问题,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商业化”和“自然真实化”的有机结合。

(三)以民俗特色为基础,融入时代精神,丰富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但实际上,对于游客而言,故调重弹会失去旅游的价值,容易失去归属感和新奇感。因而要以民俗文化特色为基础,融入现代化文明精神,使民俗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厚饱满。例如在西塘中,小桥流水、九曲回廊、月下花灯等民俗特色的旅游资源,融入了丰富的现代文明,如将酒吧融入到当地的建筑中,增添酒吧韵味的同时实现建筑的新旧交替的震撼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特色旅游对于当前的经济格局发展、民俗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民俗旅游呈现出丰富文化资源特征和和唯一性特征,由此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其实际开发应用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挑战问题。所以要通过法律、管理、思维意识等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篇4: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閆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篇5:民俗旅游开发方案

暨第二届江南菜花节

总体方案

说明:(“2012年首届中国(巫山)官渡民俗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江南菜花节”在解释说明性文字中简称“旅游菜花节”)

一、活动名称:2012年首届中国(巫山)官渡民俗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江南菜花节

说明:“天下官渡”——打造中国文化休闲旅游第一镇的建设,是巫山旅游的一件大事,是官渡镇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的标志。2012年是“天下官渡”的建设全面启动的一年,在这年初,将“天下官渡”两大重要营销手段之一的“中国(巫山)官渡民俗文化旅游节”,与“第二届江南菜花节”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升官渡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更能够为“天下官渡”的建设宣传造势,为官渡旅游建设的招商引资做宣传推广,传播推介巫山官渡及各官渡所在区域的民俗文化,促进各官渡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为“天下官渡”宏伟构想的实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二、活动时间:2012年3月8日—4月8日

三、活动目的意义:响应官渡镇打造“天下官渡”的宏伟构想,延续“巫山江南菜花节”、“重庆•巫山2011夏季钓鱼乡村旅游”、“2011巫山乡村美食节暨刨猪汤文化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弘扬官渡民俗文化,推动官渡乡村旅游大发展。

四、活动主题:感受官渡民俗文化、畅游江南菜花美景

五、组织形式

(一)主办单位:

(二)承办单位:

(三)协办单位:

六、组织机构

2012年首届中国(巫山)官渡民俗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江南菜花节(以下简称旅游菜花节)领导机构为旅游菜花节组委会,下设各部门办公室。

七、节徽、吉祥物设计

时间:2012年2月18日前

说明:紧紧围绕“官渡民俗文化”主题,设计出图案精美、内涵丰富的“中国(巫山)官渡民俗文化旅游节”节徽;紧紧围绕“菜花节”主题,设计出造型美观的“第二届江南菜花节”吉祥物并命名。

八、前期宣传

时间:2012年1月至2月

说明:在各大报刊、电视台对旅游菜花节广为宣传;在重庆主城、巫山县城等地的适当位置安装大型广告牌。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九、节庆氛围营造

时间:2012年3月8日—4月8日 地点:各主要活动地点

围绕“官渡民俗文化”和“菜花节”主题,对旗幡、指示牌、工作人员着装等进行风格统一,特色突出的设计。

十、主题活动

(一)2012年首届中国(巫山)官渡民俗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江南菜花节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2年2月18日9:00~13:00 地点:重庆市主城区

说明:在活动开展前二十天召开一次大型新闻发布会,邀请电视、报纸、网络及旅游协会和大型旅行社参加,通报官渡情况,简介旅游菜花节活动内容,阐释“天下官渡”规划理念、播放“天下官渡”宣传片、展示“天下官渡”建设效果图,公布“天下官渡”招商项目相关信息。

可以有效提升“旅游菜花节”、“天下官渡”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为“旅游菜花节”的成功举办和“天下官渡”的招商引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开幕式暨“天下官渡”大型主题文艺演出

活动时间:3月8日19:30—21:30 活动地点:巫山县城

说明:举办一场由“神秘国度”、“走进巫山”、“情系官渡”、“天下官渡”四个章节组成,以巫舞、三峡歌舞、官渡(巫山及周边地区)地方民族特色歌舞、各官渡所在区域特色歌舞等为主要内容,精心编排,打造一场主题鲜明、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天下官渡”大型主题文艺演出。

(三)首届中国官渡民俗文化研讨会 时间:3月9日9:30~16:00 地点:重庆市主城区

说明:十个官渡丰厚的民俗文化,是打造“天下官渡”的核心所在。邀请中国民俗学会、重庆市旅游局及民俗、旅游方面的专家,举办一届以“十个官渡及所在区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中国官渡民俗文化研讨会”,在重量媒体上刊登相关专题报道,出版《官渡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两本学术专著,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以巫山官渡文化为主,融汇各官渡文化,细分旅游、民俗风情等主题,包括官渡文化刊物、音像读物等内容的《官渡文化》丛书。

(四)中国官渡友好城镇发展联盟成立仪式

时间:3月9日9:30 地点:巫山县主城

说明:中国官渡友好城镇发展联盟,是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机构,也是融汇贯通十个官渡的文化,打造“官渡风情小镇”、“天下官渡城”等“天下官渡”核心景点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国乡镇深层次、全方位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帮助,促进各成员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的开创性探索,具备极大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天下官渡——打造中国文化休闲旅游第一镇建设启动仪式 时间:3月9日15:00 地点:官渡镇

说明:举办一场高规格、高关注度的建设启动仪式,把官渡旅游的宏伟规划和美好蓝图展示在世人眼前,不但能极大的提升官渡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营造出“天下官渡”的官渡旅游品牌形象打好第一战,更能为官渡旅游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六)“天下官渡城”奠基仪式暨官渡民间艺术展

时间:3月10日9:00 地点:官渡镇

说明:邀请重庆市某重要领导带领大家举行“天下官渡城”奠基仪式。汇集十个官渡及所在区域的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文物古迹,珍奇物品,精品艺术品等等,举办一场以“天下官渡 半个中国”为主题的民间艺术奇珍展。

(七)魅力官渡书画摄影大赛

时间:2012年3月——2012年4月 地点:官渡镇

说明:面向重庆及另外九个官渡所在省市,广泛征集有关官渡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题材的摄影作品,进行评奖和展览。

(八)闭幕式暨天下官渡民间文艺演出

时间:4月8日19:00~22:00 地点:官渡镇 说明:展示旅游菜花节成果,邀请各官渡地方演出团队及民间艺人,举办一场以巫山官渡为主的各官渡地方民间文艺演出,展示各官渡丰富多彩并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文艺。

十一、配套活动

(一)官渡经贸洽谈会暨招商项目签约仪式

时间:4月8日15:00~17:00 地点:巫山县主城

内容:天下官渡投资高层论坛,旅游招商项目签约仪式。

(二)官渡旅游形象大使评选大赛

时间:2月—4月 地点:巫山县主城

内容: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官渡旅游形象大使”,借助媒体宣传,提升官渡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欢乐农家——农家风情展

时间:3月—4月 地点:官渡镇

内容:依托旅游景点,收集、整理、复制传统的农具,如:水车、风斗、犁、耙、石磙、碾子、篮、筐、筛等安放在旅游景点进行展示。让游客走进农家,欣赏、感受、学习特色民俗文化,感受不一样的农家风情。

(四)“吃在中国 美味官渡”——首届官渡美食节 时间:3月—4月

地点:巫山县主城、官渡镇

内容:评选十个官渡的名菜,并各一道代表性菜品,组成一套“天下官渡”大餐;巫山县主城及官渡镇餐饮店开展优惠酬宾活动;组织引导农户开展“农家乐”旅游餐饮服务,主打高山腊肉炖土豆等招牌菜;发动在油菜种植集中区的村民,在油菜花节期间制作土菜野菜、茶叶蛋、烤红薯等小吃出售;将菜籽油、官渡白酒、优质大米、腊肉、蜂蜜、魔芋豆腐等地方土特产,做好精致包装在油菜花节期间进行销售,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新花水库垂钓比赛

时间:3月—4月 地点:巫山县主城、官渡镇

内容:在首届钓鱼节的基础上提档升级,邀请重庆知名钓鱼协会会员等成员,在新华水库进行垂钓比赛。

(六)官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

时间:3月12日 地点:官渡镇

内容:与重庆市自行车协会联合组办首届官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

(七)巫山山歌天天唱

时间:2012年3月至4月

地点:官渡镇、庙宇镇、铜鼓镇、抱龙镇场镇 内容:由江南四乡镇组织当地村民及山歌爱好者“巫山山歌天天唱”舞台演唱当地原汁原味的巫山山歌,每天上午、下午各30分钟演唱。

(八)江南红歌汇演

时间:2012年3月12日至2012年3月18日 地点:官渡小学体育场

内容:采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家唱”形式,组织城区机关各乡镇组队,分三场红唱会在官渡小学举行,并邀请知名歌手现场助兴,以使江南红歌会产生深远影响。

(九)农副产品展销活动

时间:2012年3月25日—3月28日

地点:巫山县官渡镇、巫山县供销社、全县25个乡镇人民政府 内容:组织25个乡镇对“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成果进行展示,为农户搭建销售平台。

(十)魅力官渡游

时间:3月12日 地点:巫山县主城、官渡镇

内容:邀请和组织重庆市旅游局、国内知名旅行社负责人及参加本次结汇活动的来宾及游客游览官渡景区景点及参与各项主要活动。

(十一)神女溪漂流赛

时间:3月28日至4月8日 地点:神女溪

内容:组织重庆市各漂流协会会员及漂流爱好者,举办一场大型漂流比赛。

(十二)千人登净坛峰活动

时间:3月28日至4月8日 地点:净坛峰

内容:邀请重庆及巫山周边地区的驴友,举办千人齐登净坛峰活动,力争每天游客参与200人以上。

(十三)龙洞科普探险考察活动

时间:3月22日 地点:官渡镇

内容:邀请世界洞穴探险专业队伍,到龙洞进行考察。进行新闻炒作,提高官渡知名度。

(十四)龙舟竞技活动

时间:3月28日 地点:大宁河

内容:邀请著名龙舟之乡重庆合川区的龙舟队伍,举办一场精彩的龙舟竞赛活动。

十二、活动开展

(一)组织实施

在巫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官渡镇人民政府具体承担各项活动的筹备及实施工作,巫山县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相关活动项目的组织和协调。首届中国(巫山)官渡民俗文化旅游节成立组委会,组委会设秘书处,组委会秘书处下设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室内按其职能分别设立若干工作小组,负责各项活动的具体开展。

(二)经费来源

篇6: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

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 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正文: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中国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中国民俗旅游开发,无论对中国民俗文化抑或是我国的旅游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我院在旅游项目策划和规划中,注重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旅游产品融合起来,给旅游地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是旅游地能够持久生存的保障,同样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发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徇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商务”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对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发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迚一步提升。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于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篇7: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

——以满族为例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吉林最具特色的文化,是吉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满族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此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

(一)旅游开发优势(S)

1.一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在8月至10月举办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叶赫旅游品牌,提高叶赫知名度,大力发展满族民俗旅游。

2.两个满族民俗中心景区:四平市的叶赫风景名胜区,叶赫,是吉林省开放较早的民族旅游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开发了两大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的牧情谷风景区,以展示萨满文化为特色,以开发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风景区。其中,萨满风情园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古老文化神秘的“萨满文化展览馆”,“满族民俗村”等旅游景点。

3.一个神秘宗教——萨满教。吉林省是萨满文化的遗存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方。吉林省的萨满文化是“萨满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打出去,也许会形成西南有云南东巴,东北有吉林萨满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格局。

4.满族民俗体验:白天可安排游客参观满族民俗风情展览,考察满族民俗事象,购买地方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 让女士游客穿旗袍,戴“旗头” , 穿“花盆鞋”等。晚上,可以为游客演唱满族歌舞、表演满族的游戏。在游客观赏歌舞游艺表演的同时,还可为游人提供各种满族风味食品满族的特色点心“驴打滚”、“萨其玛”、“豌豆黄”、“艾窝窝”和粘豆包等,还可让游客自由走访满族农家,住满族的“口袋房”,睡满族的“万字炕”,吃满族的“农家饭”,还可让游客亲手包制粘豆包。这些满族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好奇心,使游客多一种体会,多一份感受。

(二)旅游开发劣势(W)

1.缺乏旅游精品。吉林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中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加之,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满族民俗资源鲜明的个性特色。

2.整体开发层次有待提高,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目前,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满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满族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与满族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地理和位置交通不占优势。

(三)旅游开发机遇(O)

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假日增多,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这些都将为吉林满族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2.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近些年,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依托满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三省会为龙头,大力开发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建设满族民俗旅游点,并把各地的满族民俗乡、满族专项旅游项目、满族风情旅游线等相衔接,形成沈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的满族民俗旅游直线,辐射周边地区开花的旅游圈,再往南可以联合北京的满族民俗馆,扩大满族民俗的影响力。

(四)旅游开发威胁(T)

1.吉林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尽管吉林省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

2.民俗旅游人才匮乏。要发展吉林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对于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发展,有以下对策:

1.挖掘特色,加大宣传,民俗旅游广告宣传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寻找代言人。

2.将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还可以加强旅游地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培训。利用高校和专业的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可引进一些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篇8:论重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民俗是一种历代相沿成习的文化、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民俗就是民间风俗,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们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社会群体在适应自然、经济、政治等环境下而形成的文化结晶, 具有地域性、群体性、历史性、传承性、发展性等特点;它包括物质文化如衣、食、住、行等, 精神文化如节日习俗、民间信仰、婚葬习俗等, 社会民俗如家族制度、邻里关系等, 口承民俗如神话传说、歌谣、民间艺术等。民俗与旅游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都有相当大部分的民俗世相的记载。

不同的学者对民俗旅游有不同的定义, 温锦英认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展开的旅游项目, 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 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独特性;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 它欣赏的对象是人文景观, 而非自然景观, 包括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总之, 民俗旅游就是依托某地区或某民族的传统民风、民俗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护的旅游产品, 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 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 它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 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发展性 (即时间与空间上的扩展) 、传承性、节律性 (即民俗活动受季节的影响) 、神秘性等特点。它包括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如生产民俗、消费民俗等;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如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族、村落民俗, 礼仪民俗等。

2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分析

2.1 资源优势

重庆市旅游资源堪称得天独厚。巴山绵延, 渝水纵横, 古文化遗址众多。不仅有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丰富而壮丽自然景色, 还有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红岩文化、都市文化、民族文化等一系列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色。

2.1.1 民俗文化资源

重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巴族、巴国到直辖, 有“三建国度、四筑渝城、六次移民”的历史。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资源, 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为重庆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主要表现: (1) 丰富的民间音乐:各种民歌、民间小调、器乐与曲艺音乐等都凸显了浓厚的巴渝特色。如秀山民歌、酉阳民歌、梁平抬儿调、巫山龙骨坡抬工号子、四川竹琴、川江号子、綦江永城吹打等。 (2) 独特的民间舞蹈:古代巴族能歌善舞, 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 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庭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 它刚劲有力, 富有气势。之后, 巴渝舞不断演变, 至今在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流传的“摆手舞”即为其分支。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次龙、狮、灯舞同样流行于重庆各地, 都具气势磅礴、恢宏大度之势。极具代表性的为铜梁龙舞;此外, 还有在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的“跳丧舞”、苗族聚居地区的“芦笙舞”等。 (3) 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重庆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良、文明遐迩。主要包括有棕编、草编、竹编、纸扇、剪纸等。如有享有“天下第一帘”美誉的梁平竹帘、铜梁龙灯、城口漆器、谭木匠工艺、荣昌折扇、堰兴剪纸等。 (4) 异彩纷呈的民间戏曲:重庆戏曲艺术源远流长, 曲目多样, 是重庆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古朴、诙谐的的秀山花灯、有“川剧活化石之称”的阳戏、极具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特色的踩堂戏、生动活泼的梁山灯戏及广为流传的川剧等。 (5) 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重庆民间绘画历史悠久, 别具特色。如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并受到国内外美术界高度赞誉的“綦江农民版画”。它吸取了本地广为流传的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精华, 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农村生活气息;“梁平三绝”之一梁平木版年画, 在清代, 梁平木版年画便已“驰名京省处”, 畅销东南亚;“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 有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严谨细腻、光亮平整等独特风格。

此外, 重庆还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等49个少数民族, 人口总数为175万人, 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如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 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 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民俗文化。

2.2 区位优势

重庆市地处中国的西南部, 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东西结合部与中西部的战略枢纽, 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是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 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这为重庆发展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东西结合部与中西部枢纽的位置增加了进出重庆的流动人口的数量与流动速度, 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来渝的旅游人数;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的政策优势又为重庆经济开发提供了必不可少人力、财力、物力支持;长江上游的地理位置, 塑造了浓厚底蕴的文化。

2.3 交通优势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 (1) 市内交通:重庆市交通有多路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 可谓是四通八达, 通达性较高, 且费用与国内各大城市相比较低。 (2) 对外交通:航空方面, 有西南、国际、南方、东方、长城等航空公司在此云集, 重庆机场连接着日本、泰国和全国27座大中城市的空中交通;铁路方面, 重庆火车站是重庆铁路客运的中心, 全国有三条主要铁路干线即川黔铁路、成渝铁路、襄渝铁路在这里交汇, 并与全国其他铁路干线连网。水运方面, 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港口之一, 客运码头位于渝中区东端,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 为乘船游览长江三峡的最佳起始站。

2.4 经济优势

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积极扩大开放,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综合力进一步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2007年,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2.51亿元, 比上年增长15.6%,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60元, 比上年增长15.3%, 200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4.12亿元, 增长28.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8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3.8%;国内旅游收入413.65亿元, 比上年增长28.6%。

2.5 政策优势

政府的各项政策决议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重庆市政府积极地推进并实施各种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决议政策,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重庆市政府确定2009年为重庆名镇旅游主题年, 并将启动建设100个名镇旅游项目、开展100项旅游营销活动、完成旅游项目招商引资100亿元, 确保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并重点推出瓷器口古镇、巫山县大昌古镇、酉阳县龚滩古镇、涪陵区蔺市古镇等十大名镇, 供市民出游选择。

2.6 市场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旅游消费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 甚至成为人们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需求迅速增长, 市场不断扩大。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上半年,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增长:国内旅游10亿人次, 同比增长11.7%, 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5.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4979亿元, 同比增长10.6%。

(1) 国内市场:

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趋势, 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对旅游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为出游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与此同时, 国家法定的各类大小节假日为长途或短途旅行解决了时间上的矛盾, 成为旅游的黄金周。

(2) 国外市场: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 对世界的开放更进一步, 世界各族人民也进一步了解了文明这座拥有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国。对国外游客而言其出游一心想探求的是东方的异质文化。据对美、日、法、英、德五国游客访华动机综合调查资料表明:第一位是了解人民生活 (占100%) , 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 (占80%) , 第三位是游览风光 (占40%) 和品尝佳肴 (占40%) 。正是因为怀着求异的心理, 民族民俗旅游最终成为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2.1 亿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放580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折合2600亿美元, 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100亿美元。

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西部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 中国内陆、面向五洲四海的中央直辖市, 将成为更多海外游客的目的地。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8085.50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8.1%;其中, 入境游客76.17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3.82亿美元, 分别增长26.3%和23.8%;国内游客8009.33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413.65亿元, 分别增长18.0%和28.6%。

3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民俗旅游的兴起, 代表了旅游发展的趋势, 提供了具有参与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形式, 丰富了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容。而旅游也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旅游使得一些即将湮没的民俗被挖掘打造, 重新焕发生机。在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个“度”, 在这个“度”之内, 二者才能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 反之, 则会导致开发不当, 民俗文化受损。如一些地区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 不惜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粗放式的开发, 导致许多文化资源遭到破环甚至消失。片面追求数量性的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资源的保护势必会受到威胁, 旅游质量出现下降, 旅游地会失去市场号召力。

因此, 在对重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应从以下思路出发:

(1) 注重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纵向开发, 适当的进行横向开发。即要加大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开发, 这是进行民俗旅游的根本条件, 只有通过挖掘其独特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才能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号召力, 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可适当的对民俗文化进行数量上的扩充, 要注重地区特色, 切忌“拿来主义”。

(2) 注重保持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 防止民俗同化、庸俗化现象, 民俗文化地域性的特点是保证旅游地市场号召力的重要砝码。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无论是内容还是格调、造型、色彩等都应按民俗本来的形态展示, 以显示民俗的民间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 给旅游者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的心理感受。

(3) 在设计游览方式上要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理念: 民俗文化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文化。游客除通过参观静态的民俗成果获取知识外, 还应参与到生产生活中体验民俗文化。重庆的旅游文化产品绝大多数尚属低层次的“乘船观光游”, 而真正的了解风土人情等专项特色的文化旅游则占有较小的比例, 应适时的推出“住一宿农舍, 学一门手艺, 品一品乡俗” 的旅游产品。如可以让游客参与到摆手舞中、教授简单的剪纸、年画技巧等。

(4) 注重开发带有民俗特色工艺品。据国内有关资料表明, 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旅游商品的收入在旅游经济总收入中的比例可达25%—50%。因此在大力开发民俗旅游的同时, 应积极配套开发相应的民俗商品与传统土特产品以增加效益。重庆民间工艺品与土特产品门类多样, 开发潜力大。如有荣昌的折扇, 谭木匠工艺, 梁平竹帘、年画, 土家族的蜡染、刺绣, 城口漆器等工艺品;土特产有磁器口陈麻花、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等。

(5) 开发要惠及当地人民, 尤其是农民朋友, 为其创业、就业提供机会, 确保开发地居民能真正参与到民俗开发之中, 享受开发的成果, 为“三农”问题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6) 开发要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态较为脆弱, 一旦遭受破坏, 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损伤, 甚至会导致民俗文化因缺失其原有的环境载体而消失。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 旅游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大众消费形式之一。而人们对消费区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 民俗风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应运而生, 它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从地理学、民俗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重庆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开发思路等问题。

关键词:民俗资源,民俗旅游,开发优势,重庆市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2]温锦英.文化, 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7, (3) .

[3]陆景川.民俗旅游发展浅探[J].民俗研究, 1988, (2) .

[4]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俗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2009) [J].中国报告大厅, 2009, (2) .

[5]重庆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2008-03-27.

[6]姚鹏.重庆确定今年为名镇旅游主题年力推十大名镇[N].重庆晚报.2009-01-19.

[7]国家旅游局.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N].中国旅游报, 2009-7-24.

[8]沈受君.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J].民俗研究, 1995, (1) , 12-13.

[9]王焕平.管中窥豹:从传统和现代旅游看民俗变迁及其意义[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4) :161-16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11]罗玲.重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41-43.

上一篇:小班特色活动教案下一篇:童年的记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