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

2024-05-09

高校艺术(共8篇)

篇1:高校艺术

高校园林艺术论文

一、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形式理论化

当前我国高校园林艺术教学计划中,绝大部分安排的是理论学时,实践教学部分很少,教学形式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沦为辅助理论教学的工具,只是被用来检验理论教学中的教授内容是否正确的一种手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不仅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只会是纸上谈兵。

2.教学模式单一化

传统的园林艺术课程不仅安排的实践课时少,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比较少的实践时间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园林景观,游览的景观普遍不多,且教师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层面的分析介绍比较少,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课堂所学的内容。另外,学生仍然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课堂教学接受知识的方式如出一辙,教学实践课也像是简单把课堂搬到了园林之中,实践效果无法实现。

3课程特色模糊化

通常来说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服务于课程的性质特点,园林艺术是对人居环境的艺术改造,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其教学方式必然要能够体现其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特色。然而,当前该课程教学课程目标不够鲜明,特别是实践课,并没有探索开发出一条适合本课程的教学体系,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性认知水平以及将感性艺术转化为实际设计应用的本领。

二、提高高校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1.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有助于进行规范化的园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针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应在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科学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做到循序渐进。如在参观园林时,教师的介绍的层次顺序、内容难度等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容易理解。整体性要求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相对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使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衔接密切。当前应增加园林艺术的实践课时及扩充多维度的培养形式,使实践教学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吃苦耐劳能力的作用。

2.注重园林艺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园林艺术知识是为了今后在实际应用中做好丰富的理论储备,本质上说,两者是服务的关系,即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园林设计之中,这也是园林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园林艺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实际项目设计以及平时的课堂小练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分析、思考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利用现有的实际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设计制图、修改完善,使学生在虚拟课题的实际设计中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时也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与方向的作用。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期末终结性考核有很大的弊端,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应增加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查形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最后再统一进行评比,并将成绩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之中;可以让学生自选园林参观,然后以递交报告的形式描述心得体会。另外,口试的考核方式较为直接,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园林景观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将口试考核合理运用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4.加强园林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

园林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实际园林工作的机会,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其实践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校园中建立园林实验基地,为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园林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高校园艺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进行花卉与草坪草的管理、园林植物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再者,高校可以与社会上信誉度、管理质量较高的园林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园林单位的工作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及岗位素质,也能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高校艺术

[摘要]立足于高校美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在当代文化下的应变、反映能力的多方面培养要求,对高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素描 创意 设计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包括传统以及当代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史及多元化的艺术样式,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区别于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桥梁学科。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传统素描到创意素描 高校艺术教学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素描教学目标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所区别。传统的素描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提升其造型艺术的素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曾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艺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面貌、样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素描教学、课程设置已不再能满足艺术面貌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扩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教育”的教学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同时以视觉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为主线,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训练方法。

二、把创意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优势 1.创意素描是使学生的观察、感受和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如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

3.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为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4.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造型基础课程创意素描的教学方法

谈到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都把灵感最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把灵感作为创意开发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感因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当做创意素描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下两种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具体教学方法。

1.等价变换教学方法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画传统素描时画得头头是道,可谓“栩栩如生”,十分到位。而一到上专业设计课就暴露了问题,叫他画草图却动不了手;心里想得出却表达不出来;本来很简单的形体,弄了半天还是不对劲儿,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透视不准。究其原因,以前画的素描是“有口无心”依葫芦画瓢式地摹出来的,多归功于时间和橡皮功夫,只注意不厌其烦地刻划细部和“浮光掠影”地涂明暗调子,而不注意去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与透视关系;没有在大形的把握上和本质刻划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离开了对象便束手无策。这是素描教学的失败。

等价变化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一方或双方经过适当的思考,找出原来五官的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把两者的等价关系体系化。该法的创立者市川龟久指出:“创造性开发的生物模式存在于凤蝶的成长过程中。”他认为,在由幼虫变成蛹进而变成漂亮的蝴蝶的变态过程中,存在着创造性开发的最完美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作为等价变换理论提出来。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外形被舍弃了,但是内容却进入了高级阶段,走进了新秩序之中,终于选择了新形态。创意、创造过程也完全相同,此时“新阶段的外形”等价变换为“新的形态”。在创意素描教学中等价变换方法的运用是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先创意后动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素描教学中,以环艺方向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单刀直入”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未来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因此,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开发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创意培养为主线,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我在实际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中的一种体会,同时也是在开放多元语境下探索当代艺术教学的尝试。就像艺术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一样,面对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多元是语境,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提醒。

参考文献:

篇3:高校艺术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 各种技术、材料媒介和观念的出现使艺术越来越紧密地与现代生活结合, 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 而不仅仅是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幸福。因此应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 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 这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也是艺术教育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全面接触, 最终将艺术教育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 凡是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都有艺术类教育, 而在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之后, 艺术类教育也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学科是必然的选择, 综合性大学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艰巨历史使命。为了共同创造一个活跃的氛围, 学生相互之间要多交谈, 可以开办艺术沙龙, 共同探讨专业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技术高超的设计师还是当代知名的文学批评家, 都可以请来做专门的讲座, 只有不同的文化观在一起碰撞才能产生大的社会文化。现代艺术设计人才需要从传统封闭的心理模式中跳出来, 建立大的文化观。

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停留在“物”的艺术上的专业技能, 是狭义的“小设计”观, 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大设计”观则认为, 现代艺术教育不是单纯以产品项目为目的, 而应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本质逐渐体现在高科技的人文化和生态化方面, 艺术就是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各方面及相互关系的总体规划。从学科定位角度来说, 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是一门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和工科相融合的综合学科, 它需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 汲取多学科的知识来完善自身。当代的艺术设计人才应同时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方面, 美国对本科生提出了四个基本素质要求, 即: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都离不开民族文化传统和带有民族传统的特色。因为, 存在于民族文化意识中的传统思想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 建立通识教育, 还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如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因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才能在世界上取得卓越的成绩。民办大学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规定若干专题, 对易学文化、老庄哲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进行讲座, 融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于一体, 另外还可以不定期举行具有实际针对性的学术报告会, 就某些课题进行学术讨论,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 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熏陶中能够相互融通, 遇到问题时用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提高综合性的创造能力。

二艺术的特定哲学思想

在古汉语中, “艺”是技巧的意思。古希腊文“Texvn”一词既表示艺术, 也表示制作和手工。在拉丁文中, “ars”一词同时意味着艺术、手工和技巧。这种和“技巧”同一的艺术概念, 现在已过时。它的缺点在于太宽泛, 不仅适用于艺术, 也适用于一切领域。我国先秦和古希腊人的许多著作, 都把骑射、烹饪之类, 称之为艺术。柏拉图甚至把商业称之为“赢利的艺术”。在后人的著作中, “军事艺术”一词也常和“军事科学”并用。巧妙的政治手腕有时也被称之为“政治艺术”。……总之, 举凡一切高度技巧的表现和产物, 都可以称之为艺术。按照这样的艺术概念, 艺术和非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普通的房屋和汽车都可以有它们自己的艺术性, 但它们不是艺术。假如一定的艺术概念不能用来大体划定这些事物与艺术的界限, 那么这样的概念是不实用的, 是不能回答那些困惑着现代人心灵的艺术问题的。

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 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 (例如武术或权术) 、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 (例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 区别开来, 应有一个基本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 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 例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 就不属于美的范畴, 从而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儒家的宗法思想,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建筑的空间及形式影响很大。因为中国历史上宗教并未占据统治地位, 因此相对于西方建筑更具有人本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庄重风雅和独具风格的美学神韵, 蕴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哲理, 正如罗杰·斯克路登所说: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因此分析中国建筑艺术具有美感的实体应站在哲学的高度作深层的阐述, 因为它表达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环境观、审美观、价值观和哲学观。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在建筑艺术上应扎根民族文化这块沃土。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产生的, 在不同民族、地域和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有它特定的构成方式及稳定的特征。建筑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创造物和文化现象, 它独特的个性品格特征, 使它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它既忠实地反映了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不同物质文化的成就与特点, 又有效地反映出人类在不断的追求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的灿烂光芒。它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使它客观地记录了每一时期, 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战胜自然所收获的丰硕成果, 以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内容、形态, 又客观地汇集了人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于一定时期所形成的观念、习惯、趣味、爱好等。所以,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 建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丰碑。从文化本身的性质看, 首先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人作为文化的主体, 他不仅创造了文化, 也为文化所模塑、所创造。这在建筑环境文化上表现得亦为明显, 人塑造了建筑, 建筑也塑造人。艺术家、建筑设计师们在设计、布局和展示其作品的同时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世界观向世人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筑作为一个特殊的、固定的艺术成果, 并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结构构成、本质功能、传播及其进化中的个性与共性都与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以其解构思想揭开了后现代运动的序幕, 这一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的某些本质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后, 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同样受其影响, 并很快就融入进去, 被人们接受。虽然, 这一运动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性的权威定义, 但众多“后”学流派或此起彼伏或并驾齐驱,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对后现代运动的争论和深入研究, 其涉及的范围也逐步波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形成了全球性的文化景观。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以后, 在后现代运动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后现代观念在应用学科领域的影响愈发明显。这种表现在工业设计、产品设计领域也有其表现形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 在因特网、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 使艺术创作、产品设计等领域和范围以及设计本身的概念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现代艺术, 也正是哲学形态的另一种表达。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是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的灵魂, 它的特征是叛逆的、游戏的、洋洋自得, 甚至是有些颓废和放荡的。后现代的设计风格包括朋克、高科技、低技术、后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产品设计在现代主义之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貌:MICHAEL COLLINS和ANDREAS PAPADAKIS在他们合著的《后现代设计》一书中除了将后现代产品设计归纳为后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之外, 还单独列举了罗伯特·温图里的设计, 并将他作为后现代设计在美国的代表、查尔斯·詹克斯的符号主义明显地流露出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迷恋的保罗·波特菲斯的“同情”的设计。王受之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电子风格。此外, 可能是由于他们独特的设计探索和风格, 他将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非斯集团单独列出,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 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 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 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摒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 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 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 采用折中主义的处理手法, 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 这里既包括传统文化, 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入日常生活, 使每天的行动不再像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 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 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 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 “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 (1945年以来的设计) 。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黑匣子”相比, 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 甚至是卡通形象, 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再次感受童真和无拘无束的快乐。这种设计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简单的借用, 或者是奇思怪想的任意组合, 没有章法, 不考虑实用, 是设计师的一些很主观的设计。但透过这种现象, 我们看到这样做给现代主义或我们目前的生活带来了有价值的东西:生活, 真实而感性的生活, 不是高尚的品位、幽雅的举止, 而是光着脚在沙发上吃着爆米花看电视, 和孩子在地板上嬉戏, 扭着屁股在厨房煎鸡蛋。盖当诺·佩西色彩鲜艳的纽约的日落沙发将大自然的风景引入室内, Ettore Sottsass在1981年设计的滑稽可爱的Cassblanca餐具架和ALESSI公司装饰着小鸟的鸣唱水壶使厨房油腻的操作过程多了一些轻松、幽默的气氛。从这方面来看, 后现代设计将人们从简单、机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来, 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使人这一概念变得更加感性和人性化, 而不是机器。

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 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 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19世纪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 市场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 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 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市场与设计师相互依赖, 甚至设计师个人的学术性、主观性、观念性的尝试也一样可以成为商家的卖点。后现代主义几乎成了一个市场推销员, “制造者不仅仅将其视为因抄袭、打折等竞争泛滥而日趋饱和的市场上表现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手段, 而且是可以另起炉灶的方法。”

四结束语

作为一名艺术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 结合在校几年的点滴积累, 保持自己的一腔热血, 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将艺术教育、艺术哲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先进理念熟稔于心, 在今后的具体实习和具体工作中将艺术的创新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朱志焱、潘琪、张焱译) [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彼得.多默.1945年以来的设计 (梁梅译)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篇4:艺术高校期待声乐教材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库》由旅美歌唱家王景彬教授主編,它是依托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数字化课件为教学工具,集文字资料、视听资料于一体。据介绍,库内资源涵盖全世界1000多所音乐学院网址,可与其同步教学,所有教材、信息、咨询等可存至电脑、MP4甚至手机,随时查看,方便快捷。另外本套教材还提出了严格细化声部的概念,在国外声乐艺术学术界,声部划分体系作为歌剧艺术的重要支撑体系早已成为成熟的学术体系。目前,从学术层面来看,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属于起步状态,而这套教材正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为了满足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该套教材首先还是以书籍的形式呈示给大家,整套教材分为“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艺术歌曲作品大全”、“中国声乐作品大全”、“古典诗词声乐作品大全”共60余册,囊括了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与学习的所有作品。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为例,就收录了300多部歌剧,1500多首咏叹调,是名副其实的歌剧作品库。目前首批18册已经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余的将陆续推出。

与会专家对本套教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栾峰表示,这套教材是中国声乐史上第一次囊括这么全资料,并且对于声部类型的严格划分对教学意义重大。范竞马表示,国内的声乐教育一直受到声乐错位的危害,许多学生嗓子很好但是一直唱错声部非常可惜,自己也曾经深受其害,这套教材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认为本套教材从音乐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既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又有自己的见解,将来应该会对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

篇5: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开展情况

艺术体操是一项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徒手或手持轻器械进行自然和韵律性为基础的,以艺术美感为特征的体育锻炼项目。

她是一种追求美,表现美的运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艺术体操分为徒手动作和器械动作,徒手动作包括基本手位,基本站位,64式基本舞姿,柔韧、波浪、转体、平衡等动作,器械动作目前尚无严格的规定,除了传统艺术体操的绳、圈、球、棒、带,还可以运用现代的舞蹈中的扇、纱巾等,将动作的造型美、身体的曲线美、音乐的和谐美和服装器械的色彩美融为一体,充分表现。

2 高校开展艺术体操课程的作用

2.1 开展艺术体操课程能提高女生的身体素质,塑造体型,提升气质

艺术体操是以动态造型美为核心,以优美的音乐旋律为灵魂,把艺术和体育融合在一起的一项健身、健美运动。艺术体操课程区别于其他体育课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性和美感。艺术体操在各高校开展主要面向对象为大学女生,因此开展这项课程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增进女生身体健康、塑造体型、陶冶情操,对大学女生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艺术气质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2.2 艺术体操能提升女生对音乐等艺术的鉴赏

艺术体操含体操、舞蹈和音乐于一体,将体操中的身体、器械难度动作与舞蹈艺术和音乐节奏融为一体,是其他运动项目和艺术都难以实现的。

尤其是艺术体操中对音乐的选择和舞蹈动作的编排对其动作风格和性质都极为重要。因此在艺术体操教学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舞蹈动作的领会都要十分注重,不仅强调音乐与动作紧密相连,而且音乐表现的情感要与编排动作相得益彰,这才是艺术体操所展现的巨大魅力。

正因于此,艺术体操对女生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培养也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通过学习艺术体操必定能提升其艺术综合素养以及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2.3 艺术体操能极大提升女生的自信心

艺术体操在表现过程中能塑造变化多样的造型,具有较好的形态表现力,同时又融入了音乐的元素,让技术动作在音乐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具有较好地节奏表现力,因此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学习艺术体操,构造女性优雅的气质与形态,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让女生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女性的柔美与优雅,极大地提升女生的自信心。

3 高校开展艺术体操教学普遍存在的理由

3.1 高校对艺术体操课程的重视和开发不够

目前各高校对艺术体操课程的重视普遍不够,艺术体操课程的教材等教学资料也比较有限,艺术体操课程在高校开展体育课中所占比例不多。因此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动作和组合,造成艺术体操课程效果不强。

3.2 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不够

艺术体操对教学硬件的要求相比较于其他体育运动更加迫切,地板、镜子、把杆、影音设备等都是艺术提高教学的必要设施,高校在普遍紧张的体育经费、体育条件之下,很难充分满足该项体育运动开展的需要,因此在硬件上制约了艺术体操课程的开展。

3.3 师资力量不足

艺术体操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再加上目前这类人才出路选择较多,导致学校教育专业师资比较匮乏。另外艺术体操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的项目,而目前国内高校对于体育师资的培训进修较少,尤其是像西方艺术氛围较好的国家学习的机会更是几乎没有。专业师资不够,专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又少造成了艺术体操师资力量的不足。

3.4 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艺术体操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组织加工,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因材施教和艺术熏陶,同时还必须通过观摩、欣赏等各种手段结合理论讲授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领会。此外艺术体操技术更新发展迅速,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感,加上目前国内各种健身操、瑜伽、体育舞蹈的兴起和推陈出新,使得艺术体操需要不断改善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对艺术体操教学评价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好坏,这种评价标准单一且单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体操教学的效果。

4 今后发展艺术体操教学的倡议

4.1 提高重视,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应高度重视艺术体操课程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地位,尤其是对大学女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给艺术体操课程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改善教学硬件,引进优秀专业师资,为艺术体操教学创造土壤和条件。

4.2 教学策略的改善和教学评价的完善

艺术体操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艺术体操专项和知识掌握的理由,同时还要注重塑造学生健美体态,培养学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结合现代技术更好地完成艺术体操教学目标。

同时其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活动的结果,还要评价教学决策过程,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艺术体操专项考试不仅注重技术动作,还应将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自编成套动作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态度等结合,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转变传统单一的评价目标,让该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项目特色。

4.3 结合其他女子项目,形成合力

随着健身健美操、形体健美、瑜伽、体育舞蹈的不断推成出新,艺术体操课程必须与其他深受女生欢迎的体育课程共同努力,携手打造“精品课程”平台,取长补短,优势整合,推进高校女子体育项目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策略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8(2)

[2]王萍.高校体育课中体育体操教学的情况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4)

[3]王聪.我国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策略及其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7(1)

篇6:高校艺术教育的论文

为了更好的完善毕业实习课程,还应构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更新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实践性的自我发掘潜能;建立和优化毕业实习目标,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到四年不断线,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标、要求及考核办法,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建立和优化师资队伍,突破教学瓶颈,有意识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的教师比例逐年升高,使教师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另外还可以请国内外业界的精英定期来学校做学术报告、实践指导、授课,年轻的教师也可到外跟踪学习,以便获取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知识;

注重与业界密切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基地,能够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

建立合理的工作室制度,开创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通过实际的科研选题、合作项目、竞赛选题等,教师可以手把手的教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验室系统建设。

针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调查、课程实验、实习与考察、训练与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六个环节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由若干个具体步骤所构成,详细的制定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并按一定的学时数分布在本科四年学习中,这为建立合理的毕业实习教学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2毕业实习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未来课程改革的展望中,我们希望可以增强政府部门主导作用下院校与社会联动的实习教学,提升评估体系标准低,健全目标机制、制度机制、组织机制、放大机制;

同时应建立毕业实习反馈数据库,了解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征询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及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以及学生知识、水平是否适应岗位需要,进一步掌握设计专业市场用人需求,以便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增减课程及教学内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筹划新专业建设。

毕业实习反馈数据的建立对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所得数据可以在教学中得以循环利用,改变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艺术轻技术的现状,同时改变在课程设置上经常游离于经济和市场之外的尴尬局面。

3结语

将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进行刚改革与实践,将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行为认知能力的培养。

面对日益变化的艺术类市场的需求,教师也应从传统模式改为“教研型”,存在转换意识,就能时刻根据专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去改革和组织毕业实习教学。

篇7: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论文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是教育人的主要方式。高校是教学艺术的圣地。高校教学艺术是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要素综合决定的。高校教学艺术有着与中小学教学艺术不同的特征,它兼备固有的流畅性、开朗性、思辫性、幽默性和激励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艺术 特征

大学,是教学艺术的圣地,在这里诞生了许多教学艺术大师,从梁启超的旁征博引到鲁迅的诙谐深刻,从严济慈的激情洋溢到唐敖庆的一根粉笔下的美妙推导,从钱钟书的淹博态肆到川大缪越的清疏淡远,从方汉奇的娴熟典雅到吉大孙正幸的挥洒自如,从金正昆的生动精练到韩庆样的激扬鲜活,等等。学子们在这些大师与名家的课堂里,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如沐清泉,如饮甘露;若临碧波犹品仙乐,若腾白云俯千里澄江,若凌五岳拥如簇群峰,令萃萃学子感受其真理殿堂之奥妙,人类思想之宏大,道德境界之崇高;领略历史的斑斓、透析现实的异形,预测未来之辉煌。在教学艺术中会意,在教学艺术中去思考创造,在教学艺术享受中成才。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大学,是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的这句名言,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归因,是有学术大师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且高深的学术,恰恰是通过这些大师的教学艺术,使学子们得以窥视、得以领略、得以博采精华,站在伟人肩上,晾望到自己为社会、为人类拼搏进取的目标。大学,之所以成为青年学子向往的圣地,就是因为这里有教学艺术大师浇灌出绽开着催人成才魅力的教学艺术的奇葩。

可是,当今大学也不时闻有另一种校园调侃:好教师有三大标准:第一,能叫学生课堂上少打磕睡;第二,考试能让学生及格;第三,不拖堂,能让学生吃上饭。甚至某大学发生有一成绩颇佳的女同学突然提出退学,追寻缘起,令人惊愕,其言直抒心底:当年我在中学时,是老师的讲课艺术使我热爱读书,大学后,老师的课简直使我昏昏欲睡,与其在这受煎熬,还不如早一点参加实际工作。尽管此种事例鲜见,但它足以令人震撼!

大学教学艺术有其固有的特征,而每一种特征都从一定的维度上展现了大学教学的艺术美。正是这些特征的有机组合,使大学教学艺术呈现出整体上的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令学子们体验到它博学通达之芳馨,隽永绵长之醇厚,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恒久魅力。

1)流畅美。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作为教学艺术创造者的大学教师,其有声语言的流畅性,当属首要特点。

大凡被公认为教学艺术大师的教学语言,或如高山瀑布飞泻而下,或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其音如洪钟、浑厚圆润。在我国大学教坛中享有非凡盛誉的唐敖庆,身为量子化学家,几乎讲过大学所有化学课程,即使全国的理论化学研讨班,面对全国同行,几黑板的数学推导,连续个把月,讲课也从不带讲稿,永远是一支粉笔、一张口,伴随先生几十年。那种准确、清晰和流畅,成为我国大学半个世纪的教坛美谈。北师大梁灿彬教授,他从第一次讲课至今几十年,亦从未拿过讲稿,包括连讲四小时的研究生课仍如此,在全国同行有着很高的声誉。

语言的流畅美,使有效信息仿佛驶入了开往拉萨的快速列车,使学子在不经意间领略了知识高原上最富特色的雪山湖泊的风采,而忘却了颠簸、缺氧之慨。

2)开朗美。

东晋采菊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此境之美,屡见于大学教学艺术大师的课堂上。

大学,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殿堂中领悟学科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圣地。帮助学生较顺利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最精华的东西,乃是教师职业的中心任务。为什么这些教学大师在学科知识传授中,恰当的演示,巧妙的比喻,一个得体的手势,随景而生,信手拈来,课堂中常常会爆出哄堂大笑、热烈的掌声呢,因为它如一道闪电,击穿了原理中最难理解之处,使学子茅塞顿开,愤徘中得到贯通,迷惘中得见灯塔。

在人体解剖学课堂上,一位老师讲肾的被膜时将肾的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喻为一个人穿了衬衣、棉衣和外衣三层衣服。在讲泪腺、泪囊、泪水管以及鼻泪管与下鼻道关系时说,为什么人悲伤时泪多鼻涕也增加,真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学子们大笑中轻松地掌握了此中人体结构关系。

3)思辨美。

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特点是更系统化、更理论化。它体现在优秀大学教师的教学中,则内容线条更加清晰,许多学科的知识在某个章节中得到综合运用,在推导中,环环得扣,层层深入,山重水覆之后,云开日见,始见“芳菊开林耀。”当德布罗意根据爱因斯坦的P=/h入,推导出卜脚=扮mv,由此定量给出微观粒子的波长时,人们无不得到推导的逻辑美,尤其是三年后被美国Dvasosn(戴维逊)Gemrre(革末)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学子们更领略到这种逻辑美的现实性!

4)幽默美。

大学教育尽管兼有实验、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但仍以理论学习为主,是比较典型的脑力劳动领域。如何使艰苦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愉快、减少精神与心理疲劳,要求教师能够超越平铺直叙而在平静的知识海洋中激起情感飞扬的浪花,在带领学子于知识的海洋里披波斩浪的同时,能够使律动于心弦上的吟唱,在课堂上响起心灵奏鸣曲―来自心底的欢畅表达,由衷的认同和热烈的奖赏导师的向导精神。教学艺术大师与名家们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共鸣形式常常是开怀的.笑声和爆出的阵阵掌声。学子们在这种课堂气氛中不仅得到人类的真理,而且得到艺术的享受、健康心灵上的滋养,而这种功能的获得,常常是教学艺术的幽默性使然。

幽默,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费因曼,大洋彼岸加州理工学院(Cla―ethc)著名学者。作为科学家,他是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作为教师,他被副院长古德斯坦赞为他那一代与古德斯坦们这一代最伟大的教师。费因曼擅长将一个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或假说“包装”得非常精美。他讲狄拉克反离子理论时,幽默地对学生说:“当你遇到一个外星人时,他想和你握手,你一定要留心他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和你握。”另一次讲课在涉及相对论时提到星系。他说,银河系中有110颗星,这通常被看成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其实呢,就是1000亿,比美国财政赤字还小,现在我们应当叫它“经济”数字了!

至于我国“礼仪第一人”金正昆的礼仪课,更是幽默诙谐。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韩庆祥的市场营销课常常是令学员们忍俊不禁,笑声阵阵。复旦大学外语教授陆谷孙提出,上一堂课至少让学生大笑三次。

上述诸教学艺术名家连同陆先生的“三笑论”及其实践,无不闪现着教学艺术的异彩。

5)激励美。

在充满着理想与青春激情的大学生心中,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渴盼。大孚教师作为知识领航人和创新指导者,激励青年学子攀山敢于登顶敢于摘星、入水促其“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既是为师者的责任,更是教学艺术。教师此时的一句话往往如一束火把,点燃了学子理想的干柴,成就了人类科学史上的星座。

“大家知道水的分子式是H20,谁知道化学家的分子式是什么,”课堂在沉默了大约10分钟之久,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C3H3”。接着解释说’,ClearHead,CleverHands,ClenaHabit,清醒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整洁的习惯,是化学家必备的品质。”正是刚从美国归来不久的张资琪讲给厦门大学大一生的这番话,为学子摘星搭梯、远航示塔,成就了一位著名化学家,他就是前中科院院长卢嘉锡。

“如果谁能发明铝的低成本冶炼的方法,谁就会出人头地。”正是1884年美国奥柏林学院朱艾特在大四课堂中的这句话,导致了1886年人类实用炼铝法的延生,造就了青年化学家霍尔。更不待说美国当代思想大师罗尔斯的讲完期末最后一堂课,谦称其所讲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自我判断。

篇8:高校艺术

视觉艺术依着势不可当的绝对地位成为了社会主体媒介,作为社会文化转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大众消费和工业技术大规模崛起的需求不谋而合,即影视传播面是如此之广,对人的强大作用力是如此令人叹服。原因就在于影视文化作为一种视听知觉、声画合一、具有逼真性效果的独具优势,传播范围直接纳入了大多数的群众,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立影像空间,视觉艺术代表了现实,并成为现实,成为经验的符号和自我的符号。英国作家王尔德对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解释,即“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一令人费解的假设无疑在影视艺术这儿得到了实现。可见视觉艺术拉近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视觉艺术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艺术存在形式,打破了其传播形式和影响。形式,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发展的势头甚至取代传统艺术的文化中心地位。由此可以得出,视觉文化的发展势必会影响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创新的进程与结构。

一、艺术的发展与艺术教学的创新

艺术形式的变化使得艺术理论的发展遇到了挑战,艺术理论的发展就速度而言要慢于艺术形式,其中的视觉艺术就是很好的例子,进而出现了艺术形式倒逼艺术理论的调整和适应,更有甚者出现了结构性的调整,是一场观念的变革。

艺术的最初阶段的艺术形态是象征性的,在这个阶段,年轻的人类心灵力求用符号来象征型地把他所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这种象征艺术往往带有朦胧神秘的性质。典型的象征艺术是中国、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国的文字和建筑艺术,如甲骨文、神庙、金字塔等。这一类艺术往往用形式离奇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抽象思想。

由象征型艺术发展到较高类型的艺术是古典主义艺术。在古典艺术中,精神理念的内容与物质形式达到了完美的契合统一。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古希腊雕塑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不像埃及、印度所表现的那么抽象,而是具体的。所以,古希腊雕塑中大量表现的人体既是具体的、生动的,也是精神最适合的住所和表现形式。古典艺术的风格形态则是静默和悦。黑格尔在艺术上指出:“希腊艺术的美好日子和中世纪晚期的黄金时代一样是过去了。”在他看来,“(希腊)古典艺术达到了艺术的感性化所能做到的极致”。

人的精神在本质上追求的无限性与人体的有限性的矛盾,又导致了古典型艺术的解体并进而发展到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是从物质世界又退回到心灵世界的艺术,它把“自我”置于很高的地位,非常强调人的主观性。在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关系上,浪漫型艺术恰好与象征型艺术相反:象征型艺术是物质超出精神,浪漫型艺术则是精神超出物质。近代的浪漫型艺术中的冲突主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与古典型静默和悦的风格形态不同,它所表现的是动作与情感的冲突和心灵的激动。

19世纪以来,以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等视觉感官艺术文化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和认知方式,彻底地改变了艺术存在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艺术文化的主流,视觉艺术开始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逐渐取代了传统艺术的绝对优势,影响着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培养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的学生为目标,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进而当代的视觉艺术文化形式的转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即艺术设计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能力,是一个具有创新和合作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获得多方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都给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挑战和新的问题,急需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即对新兴的视觉艺术的影响捕捉不足,艺术教学中的清晰思路等,严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正对变化中的艺术形式教学计划。艺术文化的存在形式的变化可以说是对艺术教学尤其实践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要求艺术教学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消费,反之,艺术的教学发展会受到阻碍。

二、电影艺术对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本·雅明认为的“赋予瞬间一种追忆的震惊”的现代摄影技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感官和实物直接接触的艺术,发展了电影艺术文化,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距离发生了变化,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幻觉时空,于是,接受主体与艺术作品客体之间的距离感也由于摄影形象和电影拉近了,甚至消失。

现代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对观众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他发现,艺术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不变,但是由于摄影镜头焦点和拍摄角度的变化,使得观众在心理上自己制造了一个真实世界,因此,一种新的艺术出现了,即不用考虑艺术本身的完整性,不用消除主体和客体的物理距离,就可以看见自己创造的虚幻空间的艺术,这是艺术现实多种审美和时空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艺术设计也由传统的平面化逐渐向动态的综合方向转变。艺术教育和新的电影艺术的结合使得艺术和现实拉近了距离,可以实现艺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可以解决学院化的艺术创造弊端和不足。

三、电视艺术对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和电视的出现是社会艺术文化更进一步的结果表现,观众看到视觉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电影给观众的视觉形象还没有完全摆脱“他性”即客观存在和主体之间距离感。视觉艺术发展到电视阶段,这种“他性”使观众这种距离感逐渐消失,因为电视已经走入家庭,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加上内容大都是和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使得观众觉得荧幕上出现的形象和自己很近,甚至就是自己。是高度日常生活化的,甚至好像就是生活本身。因此,在电视媒介中,电视影像艺术与日常生活现实的距离感逐渐消失,随着而来的是审美观距离感也打破了,不再是与审美对象拉开观照的距离,而是要从视觉感官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迅速地产生“似真性幻觉”,参与成为必要条件。

电视和一些影像艺术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接触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得与生活一样,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不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观看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甚至很多时候,影像似乎比生活还真实。比如观看大型演出、某些天象转播,看电视比实际现场看似乎还要清晰。因为电视建立起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级真实”。

电视艺术的发展展现的是视觉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新的视觉艺术的传达将打破统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让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教学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还会引导学生精神层面上的感官认识,找出艺术作品中精神层面的艺术存在,好的艺术作品是作品本身和观赏者审美认识和理解高度的统一,当代艺术现实真真切切地具备这种精神层面的美感,影响着我们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上一篇:乌鸦喝水教育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国政治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