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

2024-06-28

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共6篇)

篇1: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

新闻采访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叫新闻采访

给新闻采访下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俗词所进行的活动。

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三是反映在活动性质上;四是反映在写作对访的反作用上。

3、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形式:⑴个别访问 ⑵开座谈会 ⑶现场观察 ⑷参加会议 ⑸蹲点 ⑹查阅资料 ⑺改写 ⑻问卷 ⑼电话采访 ⑽网络采访

性质:⑴常驻采访 ⑵突击采访 ⑶交叉采访 ⑷巡回采访 ⑸隐性采访 ⑹易地采访

4、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⑴目的的差异性 ⑵时间的限制性 ⑶项目的突发性 ⑷需要的广泛性 ⑸知识的全面性 ⑹活动的艰辛性

5、新闻采访中有哪两条认识线路

一条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另一条是唯心论的先验性。

6、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第一、准备要充分 第二、提问要凝练 第三、记录要及时

7、网络采访有哪些具体特点

一是信息的广泛性;二是采集形式的多样性;三是新闻采写的即时性;四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五是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等。

8、易地采访有哪些作用和注意事项

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二章、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

1、增强记者修养有何现实意义

新闻工作者成天与人打交道,新闻在采访传播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与社会发生作用,即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授各方面知识,更好地负担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

2、思想作风修养与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想作风修养: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宝石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工作作风修养: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3、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是什么

⑴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⑵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⑶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⑷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⑸摆正位置,不牟私利 ⑹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4、怎样认识“有偿新闻”

问老师!!!!!

5、怎样认识知识修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⑴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 ⑵能满足受众求知心理 ⑶能加强采访写作综合能力

6、联系采访实际,简述技能修养有哪些重要性 记者在其他修养完成以后,技能修养的好坏往往就是决定一切的了。从心理学角度看此问题,道理及答案也是一样,即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主要依照人对实现这些动作的方式掌握到何种程度为转移,动作方式完善化了,技能修养搞好了,则活动进行得就顺利,就有效率。

7、怎样看待记者的情感修养

⑴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⑵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因 ⑶情感是促使记者采访的动力 ⑷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 ⑸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

8、健康对记者有何意义

在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条件中,强健的体魄是十分重要的,是具有基础性质的。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加上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和保证,是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9、记者在同各界朋友交往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修养

⑴不要轻易失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守信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⑵不要忽冷忽热

记者应主动积极地与对方交往,不断增进友谊,千万不能搞有事是朋友,无事不相识这一套。

⑶不要夹杂私利

记者于被采访报道对象交朋友,纯粹是为了新闻工作,在这之中容不得半点庸俗的交易成分,否则对方就会看轻讨厌记者。

第三章、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1、真实性有哪些要求

⑴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⑵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⑶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⑷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⑸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2、增强可读性的业务手段主要有哪些

问老师!!!!!

3、欲增强新闻时效应当抓住哪些环节

⑴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 ⑵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 ⑶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⑷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 ⑸简化审稿制度 ⑹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⑺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

4、应当怎样全面、正确看待抢新闻

一是注意抢和压的辨证统一,即抢新闻要考虑政治和社会效果,应当在准确、无副作用的基础上抢,而该压的则压,要服从一定的组织纪律和遵守相关的新闻政策。既强调抢,又注意压,既主张迅速,又讲究及时,这是我们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原则,应当遵循;而是要剔除和排斥西方资产阶级记者那种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抢新闻的做法。

我们对抢新闻的态度和原则是:一是不失时机地迅速采写新闻,争分夺秒;二是根据时机有效及时地发布新闻,不一味图快。

5、怎样较好地用事实说话

⑴精选事实

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⑵多细节,少议论 议论必须依托于事实,要为事实服务,要做到这些议论就应当注意:一不能多,多了就喧宾夺主;二不能俗,俗了就为败笔。⑶多解释,少晦涩

采访时遇到的难懂的事物,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九四版,事实就没有很好地说话。⑷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这种做法,旨在增强新闻形象性和感染力。

6、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

问老师!!!!!

第四章、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

1、新闻敏感是一种什么能力?它有哪些具体内容?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内容具体包括:⑴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⑵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⑶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⑷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⑸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怎样正确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从根本上看问题,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恐怕不是“新闻鼻”、“新闻眼”,恰恰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呼吸相关的感情和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概言之,是惰性作怪。

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在主要取决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

3、新闻价值有哪些具体因素

⑴重要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⑵显著性

是指新闻人物和实践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⑶时新性

理解为两层意思:一事实景,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少,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⑷接近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⑸趣味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4、怎样理解新闻政策及其主要含义

所谓新闻政策,即指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

5、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是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6、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西方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我们也讲趣味性,特别是随着这几年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情趣横生的新闻报道也日见增多,但如前所述,我们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低级的趣味。

第五章、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1、什么是新闻线索?它的获取渠道有哪些?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获取渠道:⑴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⑵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⑶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⑷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⑸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

2、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有哪些主要内容

平时准备:⑴理论的准备 ⑵政策的准备 ⑶情况的准备 ⑷知识的准备 临时准备:⑴收集新闻时间的相关资料,打有准备的仗

⑵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⑶拟订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⑷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3、怎样认识知识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问老师!!!!!

4、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

性质内容:⑴先期性心理

即指采访对象对细嫩事业、新闻到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一观念是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⑵临访性心理

即席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乘坐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里一般主要有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和临访心里组成。

表现形式:⑴积极配合型

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⑵一般协作型

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⑶蓄意应付型

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

5、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

重要性: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然而采访对象的性格等心理反应由各不相同。面对着心理反应不一样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采访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和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内容:⑴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⑵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⑶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⑷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⑸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⑹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⑺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6、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有哪些意义与原则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共性需要,也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和最能发生影响的因素。首因效应或第一感觉、第一印象是关于对外表特性的效应、感觉和印象。它关系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持续。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的原则是: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主张同采访的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

7、怎样认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相互关系

应当特别强调记者要尊重采访对象,因为这是对对方的自我价值的肯定行为。采访对象如果感觉到记者对自己不尊重,那他就会因自己的自我价值未得到记者承认而感到委屈和不快,随即便会对记者产生厌恶情绪,一直是原有的需要心里减弱和转移,是采访受到影响。而相互尊重,则给人的心理以强化作用,是交往双方因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行为而提高了与对方交往的需要。具体从两方面看此问题:一是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正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自卑自贱和奉迎拍马不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反而会招致对方心理上对记者产生厌恶和不信任感,一直做出不屑作谈的心理反馈。二是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在这类采访对象面前,记者越是以“无冕之王”、“钦差大臣”自居,对方的自尊心理就越受到损害,一旦形成心里反馈后,就越不买你的帐。

8、形态语言具体构成方面有哪些

一是面部表情,这是人类最主要的表情动作,在采访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眼睛表情最为丰富。二是体态表情,人的站、坐姿态和举手投足等,均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三是手势,这是人们在交谈中用以加强言语效果的表情动作,恰到好处得手势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9、注意转换有哪些意义和做法

注意对采访活动会发生积极和消极的效果,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能随时转换,记者若能在采访中灵活机动地处理,则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益。

具体做法:一是强调采访意义;二是约束神情语态;三是排除外来干扰;四是变换活动方式。

10、增强认识新闻采访策划与准备的重要意义

问老师!!!!!

第六章、采访活动的第二个阶段

1、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

形式:⑴正面提: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此形式适合记者熟悉的人和干部、学者、演员、外宾。

⑵侧面探: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的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启发包括接近性启发,相似性启发,和对比性启发。

⑶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可采用激问和错问两种方式。

注意事项:⑴提问宜简洁 ⑵提问宜具体 ⑶提问宜简洁 ⑷提问宜深刻 ⑸提问宜自然

⑹提问宜节制

2、调查座谈会由那些益处及注意事项

益处:⑴节省时间:比较个别访问及其他采访形式,调查座谈会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迅速收集较多的新闻线索和材料,收效极为显著。⑵互相启发:熟悉情况的几个采访对象一起座谈时,若是某人对有关材料回忆不出,知情者们稍加启发或提示,便可产生回忆。

⑶及时验证:几个人一起座谈时,一个人说得不全面或是说错,众人可以补充或纠正;某人想要糊弄记者,即使是说谎老手,脸上不露一丝疑窦,但记者只要细心,也可以从知情者脸上,或多或少地捕捉到“此人在说谎”的信息,以便及时对所属材料进行验证。注意事项:⑴事先通知对方 ⑵精心选择参加座谈的人员 ⑶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⑷不要轻易下结论 ⑸作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3、为什么要强化视觉功能

所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使人们直接用肉眼或借助一起获取信息的过程。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通俗的讲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及是强化视觉功能。因为:其一,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其二,感觉是有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其三,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4、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由哪些

⑴明目的:目的明确后,方可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指向一定的观察目标。

⑵多请教: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请专家陪同观察。这样便可提高观察效率,保证对事物认识的准确性 ⑶抓特点:将客观事物的某些有特点的方面提取出来,然后与有关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抽出事物共同的、本制的特征进行概括,最后形成概念和产生认识。⑷选地点:记者在观察一目标是,应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精心设置。观察点的选择应注意:第一,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第二,巧择适宜的角度,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⑸善用脑:看不同于察,看是指眼睛注视一定的对象,察则指分辨事物,要开动脑筋思索。

5、听觉地过程是怎样产生的问老师!!!!!

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悉心闻取线索:不言而喻,记者的听觉主要是用以听取新闻的。

⑵适时调节音强:在采访时不能离对象太远,声音、节奏应该适中,环境应该安静。⑶着力训练听力:要抓住三方面训练——专心,虚心和耐心。

6、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⑴记要点:采访时注意力应放在要点上。所谓要点,及至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⑵记易忘点 ⑶记疑问点

⑷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预言:即指记录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 ⑸记观察所得 ⑹记记者的联想

第七章、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

1、深入采访如何抓特点、抓本质

抓特点:一是看准形式抓特点。二是通过比较抓特点——其一,通过纵断面比较,也即顺序比较法;其二,通过横断面比较,也即对照比较法。三是选择角度抓特点——即把大的、总的报道思想及题材,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侧面、切入口,然后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通过具体、新鲜的事实表现主题。选择角度是要抓住三个字:比,小,异。

抓本质:一是对问题要想的宽一点、远一点。即记者采访调查的面要宽广一点,思考问题要深远一点。

二是对问题要钻的透一点、深一点。即记者对问题要钻研的透彻、深刻些,要在所收集的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地多次反复,直到把问题的本质挖掘出来。

2、验证材料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是什么

主要方法:一是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二是在直接通过采访实践进行验证。

必要性: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各种主观客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本身的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都可能影响这种假设本身的正确程度以及假设实践过程中所的效果的正确程度。因此,记者就有必要将前阶段采访所得的有关材料,再放入实践中进行验证,即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的检验假设阶段。

3、为什么强调迅速整理采访笔记 这是因为人皆会产生遗忘现象。遗忘的心理活动在进展上有个“曲线”规律——先快后慢。记者的笔记采访中尚有许多靠心记的材料若不及时回忆整理成文字,时候整理的难度则一定更大。因此,记者应当自觉在采访活动告一段落时,迅速将所得的材料,其中包括笔记材料,也包括心记材料,或是修订,或是补记,然后一并编码、归类。

4、如何认识资料积累的重要性

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直到现在和预测未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5、怎样认识新闻主题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问老师!!!!!

6、如何看待综合分析的意义

问老师!!!!!

篇2: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1.从新闻传播流程来看

电视新闻的传播流程前期选题、采访构思、采访拍摄、画面剪辑、文字稿、后期播出

报纸新闻的传播流程获得新闻线索新闻报道策划/进行采访、新闻写作、编辑排版、印刷、发行 2.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来看

只有通过采访才能传播真实的信息。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摄取素材方法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

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法:

新闻采访(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丰富的素材)→整理采访素材(通过整理采访素材,使素材由无序变为有序,为写作奠定基础)→ 新闻写作(采访得来的素材,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将不失其原貌地、直接地进入新闻作品中)新闻写作必须要终于生活,不得对事实进行加工。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新闻报道或制作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或供领导层参考。

新闻采访的特殊性: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成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 1.采写新闻报道2.反映情况3.做群众工作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它是后者的不可缺的认识论基础。新闻写作根据新闻采访得到的素材制成新闻传播文本,实现新闻采访的价值。

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第一章

新闻采访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电视新闻采访的技术手段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素材搜集”说

“调查研究”说

“互动行为”说

(二)新闻采访内涵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

(二)新闻采访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

(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三、新闻采访获取的信息形态

(一)符号化的信息形态——这里主要指文字。

1.符号信息形态的特点

文字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跨时空的、大众传播的可能。

文字使人类的传播远离了人本特性,文字使传播疏远了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2.符号信息形态的优势

长期的文字使用训练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字以及文字逻辑构造着人类思维和传播的基础。文字具有稳定的内核,它在印刷媒介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文字的理性和严谨性使它直至现在保持着应有的地位。

3.符号信息形态的局限

缺乏直观形象性,不能实现人际交流的人本体验和感知效果。不同国家的文字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符号形态,造成传播障碍,文字还需要人们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

(二)声音

广播技术通过复制和还原生活中的原始声音形象传播信息,开始具备了人本化的部分因素。声音的广播需要录制和复原,这一特殊的技术基础是广播媒介传播特征的构成要素。

(三)画面

1.静态画面

静态画面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现实生活在某一瞬间时空的凝固状态。新闻照片是静态画面在大众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它依附于印刷媒介,它与文字并行,使印刷媒介(报纸)具有了一定的视觉性。2.声画一体的动态画面

电视画面以延续时空的画面形态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感知特征。

电视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

1.符号互动理论p30

个体具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具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具备了“将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的能力”时,就“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可能性”。

社会被视为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就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景,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2.符号互动理论对新闻采访的启发

①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感受受众的需求。

②采访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与采访对象进行符号互动的能力,让采访对象将采访者所需的信息和盘托出。

(二)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

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他物或他项活动。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成功,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和友谊。第三节 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

ENG的素材采集方式 EFP现场制作方式

ESP演播室制作方式 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

一、ENG的素材采集方式

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为小型轻便、易于携带的摄录一体的摄像机,以纯电子的方式拍摄新闻。这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素材采集工作方式就是ENG。

(一)ENG系统的构成

摄像机、话筒、灯具、脚架、通讯联络系统

(二)ENG的主要摄制特性

ENG系统便于对事件作出快速反映,机动灵活地采集现场素材。ENG设备和人员相对灵活。

ENG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在采访突发事件时,尽可能小地影响现场。

二、EFP现场制作方式

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即“电子现场制作”,它是以一整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与现场编辑的工作。

EFP的实质是在拍摄的同时进行编辑,追求前期拍摄与编辑制作一次完成,与播出系统相连,现场采集、现场编辑,即可实现现场直播。

三、ESP演播室制作方式

ESP(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即“电子演播室制作”,主要是指演播室录像制作。

四、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译作“卫星新闻采集”,是指将ENG、EFP或ESP与卫星相连,实现电视拍摄、编辑与播出三者同步合一的工作方式。

(一)SNG的构成

1.卫星转播车(OUT—DOOR BROADCASTING VAN)⑴ENG设备若干套(或DNG设备)⑵一系列监视器(MONITOR)⑶一套视频选择器,也叫操作盘 ⑷一套卫星讯号发射设备 ⑸一套或几套录像设备 ⑹通讯设施

2.地球同步卫星频道租用以及地面接收系统

(二)SNG的采制特点

在SNG系统中,电视采访和报道同步进行,实现了二者合一。SNG的使用成本较高,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进入日常化使用阶段。

五、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

DNG(DIGITAL NEWS GATHERING)即“数字化新闻采集”,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是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中的应用。从实质上来说,DNG是指在前期拍摄中以数字技术录制声音和图像,在后期进行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工作工作方式。DNG与ENG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⑴DNG前期拍摄时,数字摄像机稳定性强、可靠性高、小巧轻便、灵活经济、参数调整准确容易。⑵DNG在后期编辑时也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便捷优势。

第二章

记 者——新闻采访的主体

本章主要内容:认识记者:记者社会角色分析

记者的修养与品质

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及分工

第一节

认识记者:记者社会角色分析

一、认识记者

记者是在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报道的人。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是代表公众呐喊的人。(理性的、严谨的、客观的)记者是坚持不懈的调查者;是对社会黑幕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监视环境

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娱乐提供

(二)新闻记者的四种角色身份

1.社会守望者角色

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在社会或自然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地发出警报。必须时刻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反思。2.信息传播者角色

记者的新闻报道构成了人们脑中的“世界图景”。记者的新闻报道指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

记者的报道能够实现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职业间的信息流动,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3.文化传承者角色 4.娱乐提供者角色

第二节 记者的修养和品质 p37

一、记者的修养

(一)政治修养

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纪律 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远见

(二)法律与道德修养

1.记者的法律修养

记者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合法; 记者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2.记者的基本道德修养

具有健全的人格。

不畏权势,坚持真理。

有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精神

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价值中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有良好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四)知识修养

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个四层次:(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2)文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心理学知识(3)自然科学知识(4)外语计算机知识

(五)专业修养

新闻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所具备的较高的新闻专业技能; 合格的记者还要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

优秀的新闻记者还应该具备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具有崇高的新闻理想。

(六)身体素质

二、记者必备的品质

品质一:坦诚

品质二:执着

品质三:新闻敏感

品质四:充分的准备

品质五:好奇心

品质六:不带任何倾向的倾听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及分工

一、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

(一)电视记者的涵义

指电视台里从事前期策划、采访、出镜报道、摄像、后期编辑的电视节目创作人员,简而言之,即电视台里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

(二)电视记者的工作

完成文字记者所做的一切采访工作;

亲自动手参与后期制作、编辑画面、混录合成等;

参与制定报道方针,构思节目内容和形式,并且亲自上屏幕报道播出。

二、电视记者的分工

(一)现场编辑:指挥现场素材的采集和节目的整体构成

决定应变方针。

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搜集。

为磁带做场记,为后期节目编辑做适当的准备。搜集其他相关资料。

(二)出镜记者(包括现场的主持人):现场提问、访谈和述评

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或主持人。

(三)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素材

1.运用娴熟的摄像技术完成新闻素材的形象采集,把现场最富含新闻价值的形象信息记录下来。

2.在现场要受现场编辑的一定提示,抓拍现场的人物、环境、细节、氛围等重要因素,保证后期节目编辑所需要的画面素材。

3.与出镜记者紧密配合,完成访谈、交流、述评等采访过程的记录。

(四)录音师:配合摄像师采集声音形象

1.根据采访现场决定录音设备。2.确保声音的录制清晰和真实还原。

3.与摄像师紧密配合,处理好现场声音录制与摄像机所摄画面之间的关系。

(五)灯光师:保证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的光线条件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和步骤

一、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一)拿到事实

预约采访或“三包”采访(错)依赖网络解决采访(错)

到一线采访,拿到关键性的事实

(二)拿到真实的事实

与事实相关的知情者对报道的真实性的检验 社会实践对新闻报道的检验

(三)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四)拿到典型的事实

典型的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的。典型事实一般都是感性的事实。典型事实是蕴含理性的感性事实。典型事实是有代表性的事实。

选择典型事实的误区:虚构,夸大(夸大事实法、人造平原法)

(五)迅速地获取事实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要依靠各方面的熟人和朋友帮忙 要有比较强的交往能力

要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的十个步骤

1、获得新闻线索

2、明确采访目的3、进行背景调查

4、拟定采访计划

5、采访预约

6、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7、提第一个问题

8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9、提出敏感问题

10、结束此次采访 第一步:获得新闻线索 第二步:明确采访目的

“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谁能为你提供该信息?” ■为什么表明采访目的那么重要?

扫除对方不信任的障碍。帮助对方知道你需要什么。表明你是来倾听、了解的。正常程序→表明自己需要何种信息→找到合适采访对象 特殊程序→找到合适采访对象→表明自己需要何种信息

第三步:进行背景调查

只有通过背景调查——回顾以前发生的一切——才能找到带你走向新领域的问题。

报道的性质决定所需调查的种类。(人物专访)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要求大量的访前调查 第四步:拟定采访计划

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怎样和首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打招呼。

记下提问的问题。

让对方举一些例子、轶事和总结性的评论。策划好你的倾听。

考虑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回答和话题的以外偏离。

第五步:采访预约

别人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

预约过程:表明身份,解释你的需求,提出采访要求,安排时间和地点。

第六步: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如何打破僵局: 谈他感兴趣的话题

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从环境中找个闲聊的话题

谈共同的熟人

■见面后的前四分钟

第七步:提第一个问题

第八步: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谈话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越认真,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准备得越充分,收获越大。

■如果采访进行的不顺利?

原因:1.忽视了前面的步骤2.没有把采访的目的解释清楚3.没能让采访对象意识到该采访任务的重要性4.在最初的四分钟,采访对象把你当成了不值得信任的人

解决:1.谈话的最初要全面具体地解释。

2.双方的和谐可能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出现的。

3.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第九步:提出敏感问题

敏感问题和令人难堪的问题一般放在采访后半部分提出 ■提出敏感问题之后的感情恢复

如果处理小心谨慎,双方的信任不会受到损失。

充满人情味的安慰

第十步:结束此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谈话,如果对方意犹未尽,可适当延续一小会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者有没有什么“最后的想法”。

留下你的名片。

索要采访中所提及的资料。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采访步骤——个案展示(ppt20--32)■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问题

在访前的调查中,记者要做充足的准备,并就可以提问的领域进行思考。要敢于想象完美的报道模式,并为此去挖掘信息。采访双方要做充分的交流。

报道的精确度至关重要,小细节也很重要。报道的思路往往在采访中产生。不要忽视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能够促进深层次的调论。

第四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本章主要内容: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新闻报道策划

第一节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

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

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

(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

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

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等。

(四)企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五)重大文体活动

(六)社会网络

采访对象、通讯员、各行各业的朋友

(七)日常的平凡生活

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在我国,“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二、新闻敏感的具体实在内容

判断该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

三、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寻

能敏锐地从异常的情况中捕捉到新闻线索。

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

四、新闻敏感的培养

1.博学善学,吸收营养。2.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3.到生活中张网捕鲜鱼。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

(一)策划的内涵

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二)关于新闻领域中策划的讨论

观点一:新闻领域中的策划就是掌握新闻线索后对报道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谋划。观点二:把新闻领域中的策划看作是一种策动。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访者运用脑力,为新闻事实的挖掘提供一套最优方案,以使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时能迅速调集本媒体之优势兵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可供传播的客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实现传播的条件三者交叉的内容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可预见性策划: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

(二)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划分 ——独立型报道策划、联动型报道策划

独立型策划: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联动型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方案设计

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一)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的最重要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

(二)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

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报道进程——报道全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

(三)发稿计划

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媒体上的版面位置或播出时段。

(四)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媒介介入式

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香港回归)

2.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启迪性。

案例: 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

3.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案例:中国青年报《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

4.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报道规模。

案例:《经济日报》 “话说‘正点率’”的报道 《航班何处能正点 请看前日五机场》 《火车站前看正点》

5.媒介介入式:指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案例: 2007年6月15日,《桂林晚报》推出“走漓江”大型公益活动。由记者及地质、环境、植物等领域专家共12人组成采访团用了二个多月时间徒步500多公里,用媒体的视角对漓江作了全程采访。《桂林晚报》用80多个版面刊发了记者发回的18万多字的文字报道及大量图片,对漓江的生存状况及沿途百姓的生活变迁作了真实再现。

■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最终在媒体上的具体展示及形象化,就是报道的表现形式。

注意:对表现形式的设计并不十分细致,只对报道的主要体裁和包装风格有较为明确的设想即可。

(五)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

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1.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

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

2.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其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⑴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⑵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料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⑶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进行的空间;

⑷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 ⑸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五、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首先,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其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

最后,策划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第五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第一节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使采访更加深入。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的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采访对象的简介。

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

采访对象的特点。

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能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

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 3.进行预采访

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第二节 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人口特征的角度 个性差异的角度 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 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

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一方面,记者应当在采访前作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采访对象的分类

1.当事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知情人:知情人通常都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记者采访有关人士的目的,一方面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侧重于感性、理性。内向、外向

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记者的提问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过于频繁。

2.感性外向型:很健谈,不会刻意隐瞒什么信息,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思维也比较活跃,容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

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3.理性内向型:较为“内秀”,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但不善于与人交流,也不容易把自己的所想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策:提出精彩的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但不善与人交流,通常比较自闭。对策:注意调节采访的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又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 采访原因、性格原因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记者随声附合就行。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提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要保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使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第三节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的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的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

第二部分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的手段和方法,要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采访意图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采访意图要与客观事实本身相一致。2.确立采访意图与主题先行的区别

采访意图——采访的方向和对采访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预设,有待采访过程去实现或证实。

主题先行——记者在采访之前就确立了自己的采访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他只搜集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而不及其余。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1.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

确定采访地点、确定采访时间、确定自己的形象、确定采访的次数、确定采访的方式 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访谈 开座谈会 现场观察 电话采访 网络采访 隐性采访 蹲点 民意测验 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形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 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采访计划案例31--34)

采访计划大纲:采访地点 方式 对象 背景 主题 内容 提问 问卷设置

第四节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一)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1.影响采访环境的因素

采访对象的身份

采访的内容 2.努力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和时间,注意营造比较融洽的采访氛围

(二)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事先对采访对象的爱好有所了解,在采访中尽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面对拒绝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强硬态度倒可能使记者获得采访的机会。硬碰硬

激将法

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侧面迂回”采访,是指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其人或其事的情况,然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

1.迂回战术的适用情况

采访对象一时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而报道任务又不能拖延,编辑部要限期交稿。

采访对象不愿谈甚至拒绝接受采访。

已经无法找到当事人或被报道对象已经逝世。2.迂回战术的好处

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3.两种记者常用的迂回战术

记者通常去采访20至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记者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4.采用迂回战术注意的问题

采访中采访对象的选择。

得来的材料,要多方认真核实,不可轻信。

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有时公开的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而转化一下角色身分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

1.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每次都有所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2.采访对象的情况极为复杂。

3.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

二、提问的类型(各自的有缺、用途)1.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优点:采访对象可以很随意地回答,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对于记者来说,这种提问也比较省力,且问完后,有一定的喘息时间,缓和采访的气氛。

缺点:不利于挖掘关键性材料。

用途:一般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2.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

优点: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

缺点: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用途: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

三、提问的方法

1.正面问。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2.侧面探。记者不便从正面提出问题,而是从侧面入手,或者绕个弯子,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内容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

3.反面激。从逆向提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4.设问法。记者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者明知故问,以使采访对象放松戒备,或引发采访对象思考、回答,从而获得或证实原已初步掌握但又没有肯定的情况。

四、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

(一)明确提问目标

1.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3.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五、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提问可以使正面的、直接的,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即可。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采取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旁敲侧击

抓住采访对象谈话的漏洞

(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平视强势群体: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消除面对强势群体的紧张感,提问宜直接、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以得到对方的尊重。

2.尊重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记者的提问应当以尊重关怀为基调,问题委婉、谦和,避免提过于尖锐和敏感的问题。

3.与一般群体的沟通:面对这些群体,记者提问宜直接明确,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

六、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提问的逻辑性

(二)提问力求简洁明确

(三)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四)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

(五)避免说外行话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倾听:去听,去理解,为随后再现采访对象提供的基本信息做准备。

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

1.了解事实真相2.发现新闻线索3.提供写作思路

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1.注意力高度集中2.全面地倾听3.耐心地倾听

三、怎样成为职业倾听者

1.做好倾听准备2.倾听观点3.倾听支撑事实4.评价对方的发言5.倾听没有说出的话或说出一半的话 6.鼓励并指明方向7.显示你正在倾听

四、因人而异的倾听

1.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2.对想说而说不出3.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4.对出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 5.对给采访设置障碍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一、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的内涵

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采访方法。

二、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具体功能(观察的作用)1.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2.获取生动的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3.加深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4.观察不受条件限制,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一)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概貌2.观察现场事物的“动态”和细节

(二)人物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2.观察人物的外貌3.观察人物的动作4.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

四、观察的注意事项

(一)明目的(二)多请教

(三)抓特点

(四)选地点

1.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

2.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3.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

4.注意动观与静观相结合。

(五)善用脑

第四节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本节谈到的记录,真正的含义就是笔录,而不是由其他设备代为进行的记录。

一、记录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采访中关于当场记录的争议:

1.当场不记。2.当场少记,事后多记。3.访问时记得越详细越好。

结论:所谓少记不是不记,而是记要点,记精粹的话,记生动的话;所谓事后多记,就是在采访结束后,抓紧时间尽可能详细补记,以备遗忘。

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作用

1.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2.可以记录记者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 3.可以记录记者观察所得

4.可以记录记者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三、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记要点。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及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2.记易忘点。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

3.记疑问点。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的有出入,使记者产生疑问。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注意:人物思想和有个性的话语,记者应当逐字逐句如实记录,不能经过记录走样、变形。

5.记观察所得。采访对象的神情、装束及环境布置等,如手势、相貌、动作变化、服饰、环境布置陈设及天气等自然环境。

6.记记者的联想。在听采访对象叙述时,针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常会产生一些联想,必须及时简录在所记录的同类材料旁。

四、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技巧

1.快速有效地记录 2.抓住要点进行记录

3.适当的总结

4.善用录音设备

五、记录的注意事项

1.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的宽一些。2.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第七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

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概述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二)隐性采访的特征

隐性采访是有条件的。

出发点的积极意义。

要冒一定的风险。

(三)隐性采访的类型

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伪装式采访:记者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四)隐性采访的重要手段——偷拍、偷录

(五)隐性采访适用的新闻报道类型

1.揭露或批评性报道 2.亲身感受型报道

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 八条

(一)寻找线索和线人

1.新闻职业线人

2.新闻事实的知情者(公开身份的知情者、匿名的知情者)3.记者的社会网络

(二)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

⒈提出假设的重要性

为记者提供明确的思路,指明调查的方向。方便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沟通。帮助记者判断线索的新闻价值。⒉对假设的初步求证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对假设的初步核实应当尽快完成,以判断究竟有几分把握可以证明这个假设。3.证实与证伪

(三)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

1.确定利害关系。2.安排采访的先后顺序。3.资料搜集。4.确定调查的价值。

(四)确定被采访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五)贴身暗访

1.假造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进行暗访的身份。

2.进入暗访的地区,寻找、接近暗访对象,取得他们的信任。⑴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⑵要表现自己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行很精通。⑶要镇定自若,有时候还要欲擒故纵。

3.套取所需要的情况,以证实自己事前的假设。

(六)获取必要证据

1.必要性

证明报道的真实性

应对新闻报道所引发的法律纠纷

2.合法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带以及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副本、复印件、抄件等。

■采访笔记

准确记录下可能作为直接引语的原话,并忠实表达采访对象的意见,保证采访笔记的真实性。采访结束应请采访对象在笔记上签字。■录音机和设想设备

如果事关重大,应考虑用录音机和设想设备,录音和录像要比采访笔记更有可靠性 ■照相机

对于现场场景以及无法带回的证物来说,拍下照片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辅助采访笔记,增强说服力。■书证与物证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和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件和物品。物证是指能够证明事实的物品和痕迹。

(七)隐性采访中的观察

1.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在写作中赋予报道以无限丰富的色彩和质感。2.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帮助记者去伪存真。

3.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让记者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应对。

(八)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

A级证据(可信度最高)

公开的资料、政府文件、档案馆记录、法庭调查报告、警方档案、传统媒体网站、网络数据库和重要的FTP服务器。

B级证据(可信度略差)

私人的、非公开的资料,在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搜索得 C级证据(可信度最差)

采访对象的口头叙述,来自聊天室和BBS的匿名信息。

如何判断采访对象口述的可信度 区分采访对象的动机。通过其他信息源求证。

提供消息的人是否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如何鉴别伪证

(1)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属实。(2)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分析、推测和想象得出的结论。

(3)证词的明确程度不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

(4)证言本身自相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在两三次采访中证言不一致,出现明显偏差。(5)与科学公理和普遍常识明显相悖。

(6)采访对象有幻象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陈述失实证言。

(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数伪证。(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

(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考虑串供的可能性。(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实。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

(一)关于隐性采访是非的争论

1.完全赞同记者使用隐性采访这一采访形式。2.反对记者使用隐性采访。

3.对于隐性采访持中立的态度,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

(二)隐性采访的道德界线(理解关于隐性采访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

1.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的扮演应有严格的限制

✪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借行使公务获取新闻。✪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记者装扮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2.隐性采访中严禁任何“诱导” 3.隐性采访不能干扰公共生活和秩序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1.隐性采访与侵犯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侵害人格尊严就是侵害人格权。✪镜头不能丑化采访对象,更不能出现带有侮辱性的画面。

2.隐性采访与侵犯隐私权

⑴隐私的要件:

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私事,即所谓“私”; 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即所谓“隐”。

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⑶采访场合对隐私权的影响 公共场合、非公众场合

案例:迪特曼诉《时代》公司 ⑷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抗辩事由

抗辩事由之一:公众知情权。知情权即知的权利,也称作知悉权、了解权,其基本含义就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国家应当最大限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抗辩事由之二: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是一个正当的抗辩事由。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法律准许使用他人的肖像,准许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公之于众。

抗辩事由之三: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一般理解应是著名、知名度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的人物。

3.隐性采访与侵犯名誉权

■新闻侵害名誉权有四个构成要件:①名誉受损的事实;②违法行为;③因果关系;④主观过错。■隐性采访侵犯名誉权的应对

①严格把握真实性原则,做到内容真实。

②公正评论:第一是出于公众利益发表了意见;第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发表了意见;第三,所发表的意见一定要很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上的色彩;第四,就是不具有恶意。

4.隐性采访与侵犯肖像权 注意:在记者拍照或电视台摄像的过程中,有时候画面背景的选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侵犯不相干人的肖像权。5.隐性采访与刑事犯罪

第二节 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

优越性:速度快捷;减少了对他人的干扰;费用更加低廉;有利于记者提交说明性的资料,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采访意图;不受地域限制。

采访方法:首先为采访拟出一个能够充分打动对方的标题,然后内容部分作精彩的自我介绍,最后一次性列出详细的采访提纲。

不便之处:互动性逊于面谈和电话交谈;不利于发现事实的真相;较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二、使用ICQ或MSN进行采访

(一)ICQ简介

(二)优点

1.无须知晓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即可找到所需要的采访对象。2.互动性更强。

三、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

(一)搜索引擎简介

(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的关键——明确采访主题

四、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

(一)优点

可以同时容纳多人进行交谈,属于群体式信源,方便记者多元求证;

在专业性较强的讨论区和新闻组,其信息通常较为可靠,适合为调查性报道写作而进行采访。

(二)缺点

在还原现场真实感上,不如利用ICQ方式进行的采访。

在聊天室和BBS里的绝大部分是匿名者,信息可信度较差。

五、使用网上调查系统进行采访

网上调查系统是一种在线调查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统计信息。1.优点:记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公众意见进行调查和统计。

2.缺点:被调查者仅仅限于网络的使用者,调查结果不能准确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

六、结语

新闻采访永远是和人交流的艺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采访技术手段,在线采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代替面对面的交谈。第三节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了解)

精确新闻的报告样式今天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而不是满足于记者的经验判断和偶然经历。

一、精确新闻学的创立者——菲利浦·梅耶

1.20世纪60年代是精确新闻报道的真正诞生期。

2.1973年菲力浦·梅耶出版《精确新闻学—一种用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精确新闻学定型。

二、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一)精确新闻学的优点

1.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2.客观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民意3.新闻报道更令人信服

(二)精确新闻学的缺陷

1.这种报道方式费时、费力。

2.这种报道方式并不适宜于任何新闻事件的报道,只适宜于报道社会问题。

3.用这种报道方式写出的报道难免枯燥,可读性不强。

三、精确新闻报道的基本程序

1.确定报道题材 2.进行社会调查3.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4.写出新闻报道

四、精确新闻采访的方法

(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

用途:可以验证服务行业的诚信程度;检测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戳穿骗局。注意:不能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实验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

(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

调查主持人的身份;

调查时提出问题的确切措辞;

进行抽样调查时,所涉及“人口”的定义;

抽样调查对象的人数,他们与调查宗旨的关系、回答问题者所占的比例; 抽样调查的误差幅度;

那些调查结果是根据抽样调查对象中一部分人的意见得出的; 调查意见的收集方式; 收集调查意见的时间。

(三)借助统计分析进行采访

统计分析是借助于对现有的资料系统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清晰的结论。

(四)实施跟踪调查进行采访

跟踪调查可以切入得更深,纵向展示出某一点发生的变化。

第八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本章主要内容: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

第一节 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1.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可以帮助记者重新梳理笔记中丰富的内容。2.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可以防止记者因时隔几日而有所遗忘。

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1.对采访获得的材料进行反刍2.发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3.判断采访素材的新闻价值4.理顺写作思路

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1.写作素材不充分2.新闻信息未经核实 第二节 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p151

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

1.核对数字、人名、地名等基本信息。2.做到对“下锅”的“米”心中有数。

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

(一)对采访笔记进行补充所包括的内容

录音设备中的资料、二手资料以及采访现场未来得及进入笔记的资料。

(二)采访笔记补充工作解析

1.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成文字。2.将记在心里的内容放进笔记。3.将二手资料补充进采访笔记。第三节 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

一、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审视采访对象提供的新闻事实

记者通过分析要有选择性地挑出采访对象的适合作为写作素材的叙述,用简短文字进行分门别类的概括。

(二)拎出相关新闻事实的逻辑主线

1.从时间纬度上进行梳理2.因果关系纬度3.矛盾分析纬度

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

1.首先要考虑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2.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素材3.顾及媒体特点提出的要求

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

篇3: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运用

一、“信息”的概念

1948年, “信息”这个词作为一种科学概念被提了出来。20世纪50年代, 信息论开始传入我国, 渐渐地, “信息”一词真正被广大群众熟知, 并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用语。

现代科学当中, “信息”一词指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信息”在日常生活用语当中, 指的是消息、情报、指令等, 并没有具体的概念, 它的概念十分的广泛。一般来说, 信息是通过文字、图像、信号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二、新闻采访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报道中, 要注意新闻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不能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混淆。新闻最为直接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具有确定性, 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不能进行虚构。新闻传递信息, 但新闻却又不能等同于信息, 信息是发生过的事情, 以某种形式表述出来, 它包含了新闻信息。新闻播放过程中, 不会将所有信息全部传递, 它有着自己的侧重点, 将一些重要信息传递。

新闻有许多功能, 但是其最根本的功能则是进行信息传递。新闻进行传递信息过程当中, 挑取重点, 将信息完美的传递出来。新闻传递信息的过程当中, 并不会削弱信息的政治作用, 这是新闻最根本的功能决定的。政治信息是以宣传政治立场为基本的信息, 其主要体现在关键问题上, 所以新闻不会削弱政治信息, 反而会以简便的形式, 加强人们对政治信息的印象。除了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外, 新闻还具有引导、宣传等作用。

新闻采访报道中, 要注意新闻开发和传播资源的关系, 这是新闻采访报道的重点, 也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在信息时代, 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新闻对信息进行传递, 对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来说,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闻进行信息传播之前, 首先就要对信息进行挖掘, 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经过一定的整理之后, 再将之传播出去, 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正因为如此, 信息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信息开发, 首先就要对信息进行发现, 这种发现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 同时, 信息意识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 如何掌握庞大的信息量, 这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和报道来说, 意义重大。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进行运用时, 身为一名记者, 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要有广泛的新闻信息来源。新闻信息的来源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下, 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新闻信息来源来自于人民群众生活, 一个记者要有着敏锐的信息意识, 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重要的信息, 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新闻信息的来源,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 能够更快更多的获取信息资源, 这对于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来说, 有着积极作用。广阔的人脉、深入群众这是获取信息源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 信息化时代下,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容量。因特网的迅猛发展, 让全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每天都将无数的信息传递开来, 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实事信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巨大信息源, 通过对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进行整理, 再次被人们更为深刻的接受和认知。例如两伊战争、科威特战争、中东石油危机等信息, 通过记者对重要信息整理, 再次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的时候, 依旧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广泛的新闻信息来源, 需要一个记者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 将信息意识更好的应用在这上面, 无疑将积极推动新闻采访报道更加丰富。

第二, 增加新闻的信息量。信息意识可以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这个“信息量”是指不同信息的数量, 而并非是单一信息增加更多修饰或是不必要的言语。新闻增加信息量, 要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主, 不能以空泛的理论或是对一件事情的赘述来增加“信息量”。信息量的增加, 无疑将增加更多的关注, 这对于新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量的增加, 将要依赖记者信息意识, 只有记者能够发现更多的有用信息, 才能够增加信息量。

第三, 注重信息的含金量。新闻的采访和报道, 随着信息化发展,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信息量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如何选取含金量高的信息, 是当下新闻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什么是含金量高的新闻?说得直白一些, 就是能够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 能够很好反映社会实际状况的信息, 这种信息可以说具备着很高的含金量。例如当下, 某某高官因为贪污腐败,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被双规, 这样的信息, 无疑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样的新闻信息就是含金量高的信息。除此之外, 还有涉及到民生的新闻, 例如政策补贴、民心工程等新闻信息, 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总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的含金量对于新闻的价值来说, 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身为新闻工作者, 必须要以独特的信息意识发掘更具含金量的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新闻信息质量。

第四, 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意识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速度, 第一时间发现信息, 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反馈, 这对于新闻采访报道来说, 意义重大。因为第一时间的信息, 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过期的信息就相当于垃圾一样, 不会被人们重视。

第五, 加强信息的综合利用。信息的综合利用, 对一个记者的信息意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何能够有效将一些信息串连在一起, 将信息整合后爆发出更加强劲的冲击力, 这将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是否会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信息整合, 综合利用, 对于新闻进行宣传和监督等作用, 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意识对于新闻的采访报道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利用信息意识, 把握有用信息, 将其传递开来, 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当今世界,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掌握了世界, 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性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这句话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住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含金量, 在采访报道时实际运用, 无疑将大有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信息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产生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如何针对这些信息量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 挑选出更具含金量的新闻信息, 这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翔, 浅谈怎样做好电视新闻采访[J].新闻传播, 2012, 2 (6) :123-125

[2]王庆, 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2 (7) :55-57

篇4: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篇5: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复习整理

1、述评消息:这是一种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述”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进行的叙述;“评”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做的分析评论。在这种文本中,新闻评论的特点表现在对某些发人深省的事实(事件)进行的就事论事理的评析上;消息的特点体现在为受众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上。撰写这一类消息,关键在于促成“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简要的、抓住要点的叙述,为评析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言简意赅、鞭辟入里的评析,对报道进行理性升华。

2、综合消息: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报道,他往往并不停留于一厂、一店、一村、一校,而是记者就某一现象或问题,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采访,再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写成的消息。当然,他完全可以是从某一件具体的事实、某一个具体的人切入,但在报道过程中,不可拘泥于具体的人和事,总是体现出宏观中观报道的色彩。

3、动态消息:这是最常见的消息,就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事件)所作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报道。既然是动态消息,就应当抓住动态进行报道,通过报道让受众获知事实(事件)的最新发展动向。在具体操作中应当抓住两点:① 关注事实的从无到有(其间体现出新闻价值),② 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在变中体现出新闻价值)。

4、深度报道: 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预测以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还应包括某些体现出深度报道理念的理念的独立文体,如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深度人物访谈)一部分深度报道,是以独立文体的面目出现的,主要与采访、写作有关;另一部分深度报道则是以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的方式出现的,除与采访写作有关外,还与编辑密切相关。

5、伪装式采访: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6、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普通公众去获取有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7、当事人: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因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当事人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8、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他们并没有参与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事实(事件)通常没有什么实际联系,但他们对新闻事实(事件)也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受。目击者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提供所目击的新闻事实(事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因此,这是证实新闻事实(事件)真相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但由于目击者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上,因此他对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认识是较为表面化的。

9、说明性背景:这类背景的作用是:说明新闻事实(事件)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事件)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10、揭示性背景:用于披露新闻事实(事件)背后有关情况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受众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这类背景所提供的情况,可以是统计数据,也可以是有关人和事的历史或现实的情况。

11、开放性提问:?。。不知道是当时听错了还是怎样,迷茫中。。

12、谈话实录型通讯:(叙事记述型通讯、调查分析型通讯、谈话实录型通讯)

是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谈话是主角:① 谈话在文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② 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通讯的成败。(有时甚至由谈话构成全篇通讯)。

13、怎样追求新闻时效性:

①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这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强烈的拼抢意识。在当今时代,各种新闻媒体围绕时效性而展开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的。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各路记者都会力争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反应的灵敏、采访工作的有效以及写作时文思的流畅。二是按计划发生的。在记者进入现场之前,就已经利用各种途径做好了相对应的准备。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新闻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②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最求新闻时效性,有赖于新闻记者的高度的新闻敏感。要能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面前立即做出反应,进行准确的瞬间判断。否则,就有可能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及时加以报道也会比别人慢一拍。可见,新闻作品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③ 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时效性,两者都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品格。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时效性被理解为新闻的额要件。他们在许多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在某些情况下,新闻真实性和新闻时效性往往并不能同时兼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只能是以时效性服从真实性,坚持将基本事实核实无误以后再行刊播。如果追求新闻时效性要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那么,宁肯放弃时效性也要确保真实性,以杜绝虚假新闻或不实新闻谬种流传。

④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新闻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记者的能力和素养。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新闻的时效性与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想要做到倚马可待且确保短时间内所写作品达到较高水平,就必须在平时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除此没有更好的途径。

14、消息、通讯的异同

消息是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最为快捷的、撮要式的报道。它并不提供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详细情况,并不对细节进行充分展开。消息的分类:有动态消息(时效性报道)、综合消息、述评消息(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几种。消息的结构:

① 倒金字塔结构 以新闻价值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体结构。导语、主要事实、次要事实、其他事实。

② 非金字塔结构:时序结构、并列结构、悬念式结构 消息文体结构特点:

① 重要信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前置 ② 允许不完整消息结构的存在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体 ;多用记叙和说明、描写 通讯:是关于新闻事实的延展性报道:新闻事实(通讯的对象不一定局限于人物或事件);报道(通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报道,属于新闻文体的范畴);延展性(通讯文体同属于新闻报道的消息文体相比,差别就在于他的延展性)① 内容的延展 :能报道新闻事实(事件)的全貌、全过程,更能完整的演绎新闻的诸种要素,展示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的细节。注重形成感染力,细节、情节描写较多② 时间的延展 :时间跨度可以有所延伸 ③ 空间的延展:可以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的空间范围,空间可以频繁转换。④ 背景的延伸 :对有关背景可以写的相当充分

通讯的分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通讯的文体特点:

① 内容的延展性

② 手法多样性: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传递新闻信息,陶冶受众情操,新闻、精神双重满足

③ 效果多层性:使人们获得丰富新闻信息;使人受感动、受感染; 使人进而得到理性启迪

通讯文体与消息文体的比较:

共同点:① 都讲究时效性 ② 都讲究新闻真实性 ③ 都注重凸现事实的新闻 不同点:① 时效差异 :消息时效性强于通讯

② 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方式差异,记者署名标题之下(通讯),消息头之后(消息); 标题形态差异:正题【揭示主体,提出理念】+副题【交代报道对象、范围】(通讯),形态复杂,富于变化,正题明确展示新闻事实的完整句子居多(消息); 正文布局差异:消息重心前置

③ 文本容量差异: 通讯文本容量大于消息 ;

④ 文本表达差异:通讯用多种表达方式

15、怎样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1、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眠、吃饭或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其次,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常用的方法是私下约采访对象下班以后出来喝喝茶,或者在采访对象有空的时候去他们家坐坐、聊聊。

②创造合适的语境(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事先了解采访对象喜好

2、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激将法往往也是很好的强硬之法

3、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采访对象主要为当事人身边的人)

好处:① 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② 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庐山真面目,迂回战术也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记者常常用这样一种迂回战术:他们通常要去采访20-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这种采访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采访对象的亲友会用各种方式告诉采访对象,有人对他很感兴趣。因此,采访对象总觉得似乎有人在背后调查他,议论他,不知记者有何用心,也不知会导致什么后果。因此他终于按捺不住,反过来要找记者谈谈。

另一种常见的迂回战术就是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秘书们的地位颇为特殊。里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不是他而是他的秘书,因为他作为美国总统,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是要秘书长安排的。通过秘书,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采访对象,而且还可能获得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因为,秘书常常可以提供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

4、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自己还将登门拜访

② 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耐心等待,见机而上)

③ 软磨硬泡

5、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采访者在转化自身角色时要特别小心,不可以因此而与法律规范相违背,相抵触。)

16、真实性对写作有什么要求:真实的报道事实,这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它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对事实多作的报道与事实的原貌相一致。

1、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① 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② 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记者确实到过现场,对现场有过精细的观察,对现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描写。)

③ 追求细节的真实(包括人物细节、事件细节和场景细节)恰当的、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应当是确有其事的,确凿无疑的,是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而不是由合理想象而来的。

④ 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数据,大致是由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由关个人提供、由记者亲自调查统计得出)

⑤ 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人物语言真实准确)人物确有此言(并非报道者根据写作需要杜撰而成);间接引语符合人物语言的原意;直接引语与人物的原话高度一致(关键性的词语一致,表达的意思一致,语气、语调一致)

2、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敬业精神)

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虚构、任意杜撰,也不能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拼凑捏合。总之,新闻真实性要求报道与事实的原貌高度吻合。

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入采访、严格审视、严加核实。要有严谨的态度,消除隐性失实现象(A、报道真实,欲以个案撑起普遍结论 B、结果真实,原因追寻与归根不对),同时还要对消息源提供的情况进行核实和辨别。

17、怎样在报道中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

① 凸现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而大量的新闻事实,其新闻价值是需要记者或通讯员特别加以凸现的。

② 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前提,是记者能以慧眼识之。

③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需要对此进行突出和放大。一是以较大的篇幅详细叙述。这样做通常是与对某些局部采用简略的叙述相结合的,有利于形成叙述上的强势和文字的凝聚中心。二是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在一部分新闻作品中,背景是因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新闻价值而设计的。背景的交代有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文字,但却对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造成强烈的反差,有利于突出事实的新闻价值和增强报道的效果。

篇6: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活、巧、灵、特

无论任何一级的新闻节目, 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反映群众心声, 引导社会舆论, 其显著特点政治性政策性强, 正因为如此, 也容易显得高高在上, 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 如何接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找到这中间的平衡点, 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 我们常常在思考, 如何把新闻做得更好看, 更耐看?但万变不离其宗, 总的来说就是形式上的创新、包装上的创新, 内容上的创新。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往往流于形式, 陷入日常“以点带面, 突出主题”的传统模式中不能自拔, 经常是份量看似很重, 新闻价值却并不高, “点”没有代表性, “面”情况空泛, 片子最终成为最寻常的播出需要了。无论何种创新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新闻敏感性要求都很高, 本文就从新闻采访实践的角度, 就记者在新闻事实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 也就是新闻的敏感性方面进行粗略的探讨。

1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把新闻做“活”, 拉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的一些报道这所以得不到观众认可, 群众认同, 是因为这些报道往往从领导和部门的角度出发, 想做出一个突出工作重点的报道, 这类题材宏大, 内容庞杂, 不但要求要把内容讲清楚, 还要突出重大的意义, 属于命题作文, 要做好难度较大。往往是只有口号没有信息, 说了一大堆成绩, 没有细节, 成了部门的“宣传报”, 观众看不到与自己的联系, 当然就没有兴趣。这时记者就转换视角, 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群众的角度去捕捉信息, 在“活”字上下功夫。如双辽电视台在宣传市里帮扶家庭零就业工作时, 记者是以一个带孩子的单身下岗女工的就业为点做的, 这名女工几年前丈夫去世, 孩子年幼, 下岗后两人经济困难, 就业帮扶的工作人员了解后根据她的情况, 一次次地帮她找工作, 最终她终于干上了一家公司的清洁员, 达到了自食其力, 经济问题解决了, 孩子学习也好了, 她相当的满足, 这个例子选的贴近性强, 通过帮扶, 平凡的主人公让人看过之后, 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满足和希望。整个片子行云流水地把一个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表述出来。

2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帮助记者在新闻选点上做到一个“巧”字, 开掘新闻亮点

新闻工作者在研究如何创新的时候, 经常要讲到题材创新, 而往往有些题材是不能创新的, 经常是一些常态的东西, 比如, 消防日、护士节等常规新闻, 由于县级的一些具体情况, 就是在主要街路设几块大牌子, 领导与相关工作人员往那里一站, 讲一讲话, 发一些宣传单了事, 因为这个内容太常规了, 这里题材没有客观的“新”, 可新闻还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怎么办, 我们就在“巧”字上下功夫, 以消防日为例, 最好有一个大的演习什么的, 那新闻就好做啦, 可是没有, 总不能把全市的水电弄没有了吧, 我们就经常让小朋友做主角, 几个或者一个班的学生做个大模型或者模拟一下成人的演练, 不但好策划, 而且人多热闹, 小朋友还憨态喜人, 画面效果好, 只要事先沟通好, 一定可以拍出热闹的气氛, 六十人的场面弄不成六百人的气势, 至少可以整出来一百六十人场面。冷冷清清的场面是绝对不吸引人的。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做到一个“灵”字, 选择独特的角度, 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日常新闻采访中, 有些内容看似平常, 往往被当作常规新闻播出了,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这时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能从普通素材中发现其内在的价值。这正是记者的功力所在。不要就事报事, 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 灵活运用, 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 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从年初开始, 双辽电视台就策划了播出了一批企业发展报道, 展示双辽市在“十一五”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的成就, 在采访过程中, 有两户企业的不同发展历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一家刚刚成立几年、只有不足百人的小企业, 经过认真考察市场和技术攻关, 产品产销对路, 购需两旺, 企业效益连年翻番:而另外一家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大企业, 因为生产工艺和产品落后, 经济效益指标连年下滑。身处同一时代的两家企业迥然不同的遭遇, 让人感触颇深。于是, 笔者特意将两条消息对比编排, 再加以串联和编后, 以说明现代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的道理。从这件事中, 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新闻敏感性的重要, 一个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 都是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让情节生动起来, 也只有这样的作品, 才能达到宣传教化的效果。

3 良好的新闻敏感还有助于记者把目光转向群众, 及时了解民情, 研究民意, 去寻找富有魅力的素材

在新闻立意上做到一个“特”字, 一味沿袭固有的新闻采访模式, 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和活力, 从受众的角度去提炼主题, 贴近民生, 不断创造受众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才能使新闻独具魅力, 深入人心, 努力搭建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互信桥、连心桥。

这里所说的“特”字, 是新闻采访角度的特, 从大量纷杂的素材信息中发现新闻的独特视角, 在双辽电视台的民生栏目《百姓故事》中播出了《一个农民通讯员看家乡变化》的新闻, 就是记者在日常事件中发现挖掘的, 就很有代表性, 在双辽市那木乡白市村有一个农民叫母万喜, 他多年如一日, 往双辽电视台传送新闻稿件, 他采写的新闻都是围绕他们村展开的, 内容从春种到秋收, 从农民种地技术的应用, 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到农民收入情况, 他都一一记述, 多年下来, 就形成了一本很好的记录农村经济变化的小账本。记者敏锐地抓到了这一新闻点, 从通讯员母万喜的角度, 看到了白市村农民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 进而展现了近年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果, 文章小中见在, 视角独特, 文风朴实, 贴近群众, 节目播出后, 反响强烈, 获得了各方好评, 做到了“两头满意”。

总之, 对于新闻敏感性的培养, 不是短期突击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 它需要新闻记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练, 不断学习, 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相关文章:

新闻采访的整理06-27

新闻采访整理06-21

新闻的采访06-28

煤矿新闻的采访05-25

消防新闻的采访06-02

新闻采访的原则06-09

新闻采访写作的格式09-01

经济新闻采访的策略09-11

新闻采访的创新思维05-05

社会新闻的采访技巧06-30

上一篇:苏东坡介绍下一篇:人力资源部2013年度工作总结及14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