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介绍

2024-06-28

苏东坡介绍(通用14篇)

篇1:苏东坡介绍

传说宋元佑年间,苏东坡任职杭州,发动民工疏浚西湖,大工告成,西湖多了一座长堤,既为百姓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百姓为了感谢他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就给他送猪肉,送黄酒。

东坡肉的介绍-东坡肉的做法

东坡肉的介绍:

浙江菜系

原料:猪五花肉,生姜,小葱,酱油,绍兴黄酒,白糖等。

制法:五花肉煮熟之后切成方块,沙锅内放入葱,姜块垫底,五花肉皮朝下放在葱姜上,加入酱油,白糖,黄酒,葱结,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微火焖2小时,再将肉块装入陶罐,加盖,以桃花纸密封,上笼蒸透即成。

东坡肉的特点:

东坡肉皮薄肉嫩,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不碎,香糯不腻,风味独特,老幼皆宜。

东坡肉的历史来源:

传说宋元佑年间,苏东坡任职杭州,发动民工疏浚西湖,大工告成,西湖多了一座长堤,既为百姓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百姓为了感谢他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就给他送猪肉,送黄酒。苏东坡觉得西湖是民工疏浚的。即命厨师按照他特有的烧肉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方法,烹制成佳肴慰劳民工。由于送来的肉烧法独特,酥而不烂,油而不腻,味美异常,故“东坡肉”一时传为佳话与美食。

东坡肉的做法

“东坡肉”的做法并不难,其制法是,大块五花肉煮熟之后再切成合适的方块,沙锅内放入葱,姜块垫底,五花肉皮朝下放在葱姜上,加入酱油,冰糖,黄酒,葱结,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微火焖两小时,然后,再将肉块装入陶罐中,加盖,以桃花纸密封,上笼蒸透即成。

材料准备:

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步骤:

1、锅上火注入开水放入葱姜煮5分钟,下入大块的五花肉煮熟。

2、砂锅内放入八角铺好香葱和大葱。

3、把切好的姜片均匀的铺在葱上面。

4、五花肉煮熟捞出晾凉。

5、把煮熟的五花肉用刀切成均匀的大块,850克肉切成10-11块即可。

6、把五花肉的皮朝下,要紧密的码放到砂锅里。

7、在肉面上先撒上冰糖。

8、然后倒入适量的酱油,可按自己口味咸淡喜好放就行。

9、最后注入黄酒。

10、黄酒八分满即可,切不可往里加水。

11、盖上砂锅盖大火烧开,锅开后。

12、打开锅盖撇去浮沫。

13、二次盖上锅盖,改用�苫鹂�始慢炖,以不溢出汤面。

14、将近冒小水泡为准,大约炖两小时便可出锅。

15、把用砂锅炖好的肉,移放到炖盅里,这次要求肉的皮面朝上摆放,仍是紧密的码放好。

16、盖好炖盅的盖子,上笼再蒸一小时。

17、在蒸肉的同时。

18、把砂锅中剩余的汤汁滗出,撇去浮油备用。

19、肉蒸一小时后出锅。

20、放入垫盘中。

21、炒勺上火,往锅中倒入炖肉时的原汁。

22、汁烧开后用水淀粉勾薄芡。

23、撒上香葱粒,然后均匀的浇在肉上便可上桌食用。

篇2:苏东坡介绍

苏东坡为学生,认真刻苦,态度端正。科举考试在即,学生们都运用不同方式准备严苛的测验,有的仔细,有的漫不经心。而苏东坡用的则是最痛苦,但也最有效的方法——将所有考试范围内的内容亲自抄写一遍,以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同时,逐字逐句的抄写亦能使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远远高于仅阅读几遍的学生。另外,这也是一个练习书法的好机会。一举三得,即使比较辛苦,但也不枉这些努力,苏东坡在考官的拍案赞叹和众人的仰慕中名列前茅。身为父亲的苏洵,眼中也闪烁着些许赞叹的光芒。

苏东坡为官吏,嫉恶如仇,爱民如子。即使他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并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变法,正在得势时,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数次上书,不出意料地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并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于笔墨,不巧得罪于当权者,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在以后绿藻贬谪,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是,他也并未满足那些小人想要他屈服的目的。在苏东坡管理的地区,政通人和。他平易近人,处处为百姓着想,因此深受百姓爱戴。他将自己的身份放低,将目标放在百姓身上,双眼关注更多的是人间底层的喜怒哀乐。因此,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那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也概不搭理。经过他的奋力抵抗,纵使遭到不少迫害,历史也最终迎来了光明。

苏东坡为自己,真是活出了个性和价值。我佩服他的思考方式。他不时会对着眼前的景象做出关于人生的思考。路过三峡时,他看见一座弃屋,上方有一只盘旋的鹰。这只自由的鹰顿时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想到,如今追逐的利禄功名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做一只不愁名利、不被这些枷锁禁锢的苍鹰,想自己梦想的自由生活翱翔。而在官场中的他也做到了了这一点,并为世人所称赞。我佩服他的旷达豪放。他不会把自己的出身作为失误的后路,不会为一件事情纠结万分拿起又放下。在他眼中,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恶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贬谪还是牢狱,似乎都不会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才好吃;又被发配到岭南,一篇蛮荒之地,但仅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明白人生之中难免有风风雨雨,每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化解。

篇3:“闲人”苏东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短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在教学中我对“闲人”二字产生了兴趣。

一“闲”之清闲之人

苏东坡到黄州之前, 基本上都为宫廷或地方行政长官, 政绩斐然。别人嫉妒的眼睛在这方面挑不出毛病, 就只能在文字上下工夫了。于是在调任湖州后的谢恩奏章上被一群宫廷肮脏小人抓了口实, 险些送命, 好在皇帝本无纳命之意, 于元丰二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 宫廷官员发出圣谕, 苏轼贬往黄州, 官位降低, 充团练副使, 但不准擅离该地区, 并无权签署公文。就这样, 苏东坡开始了他的幽居生活。

团练副使并不是一个什么好差使, 相当于现在的民间自卫队副队长或者民团什么的。苏轼的到任真是庙小佛大, 再加上其远播的文名才情, 当地官员也多有体恤而恭奉有加, 可做的事情自然就更少了。再说他惊魂未定, 贬谪之郁, 暂时疏于政事也是人之常情。故而“闲人”苏东坡一“闲”之清闲之人。当然, 夜游承天寺已是元丰六年 (1083年) , 四载光阴钻隙而过。其间, 由于经济拮据, 于东坡置地。在他的《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 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 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 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 为茨棘瓦砾之场, 而岁又大旱, 垦辟之劳, 筋力殆尽。释耒而叹, 乃作是诗, 自愍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 以忘其劳焉。”他过去原想弃官归田, 没承想却被迫而为一农夫。无官场的蝇营狗苟, 无案牍之劳形, 躬事农桑就可算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了。这样虽有“垦辟之劳, 筋力殆尽”之累, 可也是清闲充实, 了无牵挂。当苏轼由过去用官家俸禄养家糊口到现在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时, 更把身心交给了自然大地, 清清闲闲, 磊磊落落。

二“闲”之闲情雅趣之人

黄州四周丘陵起伏, 树木茂密, 乡野风光如画。其实, 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 另一半则在于观赏风景之人。在文人骚客面前往往是无风景处览胜, 无寂静处探幽。因为他们有大半风景出自其内心与想象。故而“闲人”苏东坡二“闲”之闲情雅趣之人。东坡所居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多夸耀的, 但在其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 倚于几上, 白云左绕, 青江右回, 重门洞开, 林峦岔入。当是时, 若有思而无所思, 以受万物之备, 惭愧!惭愧!”宛似天堂胜境。承天寺之月夜, 一如千千万万个普通平凡的夜晚, 竹柏也是寻常之物, 但在苏轼眼里一切都变幻起来了。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把庭院里月色笼罩, 竹柏随夜风摇曳, 影在庭堂空地之上的现实美景加入诗人的想象幻变为水中之像, 月有了水的灵性, 一下让人感到空透明澈, 枯劲的竹柏赋予了水草的悠柔, 意境一下开阔了。闲情逸趣不分穷达, 也不论贫贵, 它应是诗人骨子里的东西。所以, 不管是金榜题名的春风得意, 还是贬谪流浪的困顿沉郁, 都遏制不住其对世界洒脱的审美情趣。用东坡居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江水风月无常主, 闲者便是主人。”黄州的苏东坡就是这样的“闲者”。

三“闲”之闲定之人

清闲于月夜有了时间的准备, 闲情雅趣于月夜有了情调的准备。而这些其实都基于苏轼“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淡定, 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故而“闲人”苏东坡三“闲”之闲定之人。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 或者说至少是惊心动魄的经验, 让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也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 而考虑如何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 于是他转向宗教。在《安国寺记》里他说:“余二月至黄舍。馆粗定, 衣食稍给, 闭门却扫, 收召魂魄。退伏思念, 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 皆不中道, 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 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 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 性不足以胜习,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 今虽改之, 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 求一洗之。’”佛老思想的滋生又真切地触痛了深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儒家圭臬, 这两种看似矛盾抵触的思想却浑然天成地统一于苏东坡的身上。居庙堂之高不喜形于色而是积极用世, 处江湖之远不怨天尤人而能超然物外。闲静淡定中又有道家的风骨, 浸通了儒、道、佛三关的苏东坡故而宠辱不惊、怡然自得。在内心纯净、通透、安宁中, 《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显得宁静欣悦, 内心与文字达到了精神上的和谐。这或许也是苏东坡生命真正的密码。

篇4:苏东坡与东坡肉

另一个有趣的逻辑学家是维特根斯坦。罗素请他来英国,研究一下出书的问题。维特根斯坦没有路费,又不肯向罗素借。最后,罗素买下他留在剑桥的一些旧家具。我觉得他们俩都很逗。受这种浅薄的幽默感驱使,我学过数理逻辑,开头还有兴趣,后来学到犯难的东西,就学不进去了。

我对数学也有过兴趣,这种兴趣是从对方程的兴趣发展而来的。人们老早就知道二次方程有公式解,但二次以上的方程呢?在19世纪以前,人们是不知道的。在17世纪,有个意大利数学家对三次方程的解法有点心得。一天下午,外面下着雨,在教室里,他准备对学生讲讲这些心得。忽听“咔嚓”一声巨响,天上打下来个落地雷,擦着教室落在花园里。青色的电光从狭窄的石窗照进来,映得石墙上一片惨白。教授手捂前胸,转过身来,对学生们说:“先生们,我们触及了上帝的秘密……”我读到这个故事时,差点把肠子笑断。三次方程算个啥,还值得打雷。教授把上帝看成个小心眼了。数学我也学了不少,学来学去没了兴趣,也搁下了。类似的学科还有物理学、化学,初学时兴趣都很大,后来就没兴趣了,现在未必记得多少。

总而言之,我对研究学问这件事和研究学问的人有兴趣,对这门学问本身没什么兴趣。所有功课我都是这么学的,但我的成绩竟都是五分。只有一门功课例外,那就是计算机编程。我学的时候还要穿纸带,没意思透了。这门学科里没有名人逸事,除了这门科学的奠基人图灵先生是同性恋,败露后自杀了。我既不是同性恋,也不想自杀,所以对计算机没兴趣,得的全是三分。我现在时常用得着它,所以还要买书看看,关心一下最新的进展,以免用时抓瞎。这是因为我写文章的软件是自己编的,别人编的软件我既使不惯,也信不过。就因为这点小原因,我在编程序这件事上,还真有点修为。由此可见,对研究某种学问这件事感兴趣和对这门学问本身感兴趣可以完全是两回事。

这篇小文章想写我的心路历程,但有一件别人的事情越过了这个历程,我决定也把它写上。“文革”中期,我哥哥去看一个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走进房子,我哥哥惊呆了。这间房子有整整一面墙被巨幅的世界地图占满。这个同学身穿蓝布大褂,足蹬布底黑布鞋,手拿红蓝铅笔,正在屋里踱步,对家兄的出现视而不见。这位先生当时梳了个中分头,假如不拿红蓝铅笔,而是挟着把雨伞,就和那张伟大领袖去安源的画一模一样。我哥哥耐心地等待了一会儿,才小声问:“能不能请教一下……你这是在干吗呢?”他老人家不理我哥哥,又转了两圈,才把手指放到嘴上,说:“嘘,我在考虑世界革命的战略问题。”我哥哥回家来,脸色乌紫地告诉我此事。我们哥俩捧腹大笑,几乎笑断肠子。

罗素、弗雷泽研究逻辑,是对逻辑本身感兴趣,要解决逻辑领域的问题,正如毛主席投身革命事业,也是对革命本身感兴趣,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些先辈自然会有些事迹,让人很感兴趣。如果把对问题本身的兴趣抹去,只追求这些事迹,就显得多少有点不对头。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仅仅是对名人感兴趣。

古時候有个书生,自称是苏东坡的崇拜者。有人问他:“你是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呢,还是喜欢他的书法?”书生答:“都不是的,我喜欢吃东坡肉……”东坡肉炖得很烂,肥而不腻,的确很好吃。但只为东坡肉来崇拜苏东坡,这实在是个太牵强的理由。

篇5:苏东坡介绍

名称:《苏东坡传》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作者:林语堂

译者:张振玉

关键词:人物传记、历史、生活、哲学

内容简介

苏东坡名满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天性。他将儒释道融于一体,“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对他来说,生命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精彩片段

※ 苏东坡承认,这(睡眠方法)与宗教有关系。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这以后是苏东坡一件重要的事。苏东坡把自己睡眠的方法向两个弟子讲解之后,他又说:“二君试用吾法,必识其趣,慎无以语人也。天下之理,戒然后能慧,益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

※ 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予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推荐语

篇6:苏东坡介绍

东坡

作者:苏轼朝代: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篇7:感受苏东坡

读罢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在总结归纳后终也有所心得,苏轼苏东坡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鲜明深刻,却又有些忽隐忽现。前者是因为作者在书中的细心刻画出的历史人物可谓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而后者是因为我自身实在跟不上苏东坡那灵动飘忽的思维方式,在他的诗歌中,总是抓不到那些真情所在,看不懂他想表发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但每每再读时,都能从不知所云中有所新得。

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天派下个苏轼去扰动宋代的诗坛。既然想让他写诗,自然就要把他往写诗上引,当然四书五经、科举考试这些基础内容是不可或缺的,苏东坡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一身才气求得一官可做。可之后呢?只身从政、投身文案书简可写不出来许多诗歌。于是他被变法的洪流、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开始了流放生涯。这次流放的起点便是乌台诗案,一走便到了黄州。也是在黄州这里,苏轼为自己起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外号:“东坡居士”。相处实在黄州之东的山坡上,苏轼开始了迫不得已也梦寐以求的农耕生活,无权无势,远离尘嚣,恰是作诗时。

我很喜欢林语堂先生写的这本书,因为细节处的认真。比如书名。这个细节似乎微不足道,但也有些趣味。作者为书起的名是“苏东坡传”,而不是“苏轼传”。按理说,既然是为古人做传,总该是要正规正举些,比如司马迁写史记中的列传,上来都会排好主人公的名字号,在慢慢介绍生平。而书名直接用传主的外号,似乎显得有些轻慢。但回想苏轼本人,他又会作何感想?我想,他的旷达心不会对此产生任何反感,而是赞赏有加。

在黄州、在杭州、在常州,流放中的苏轼不是没有经历过烦闷颓废时,不是没有心情郁闷、郁郁寡欢的时候,这或许就是上天的安排,苏轼手捧一身才气,并没有就此被掩埋。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在那山水中,远离纷争,既然无法奉献才华与国家,那就把那才华留给自己、留给诗歌、留给自然。那连篇的惊世之章,不都是在此时处于那笔下吗? 其实苏轼写诗的动机大多是很单纯的,安他自己的说法,就只是为了自己或别人感到开心就行了,或许有些时候也写过干谒诗,或批判政事的名句,但真心想要写诗时,都是为了欢乐。这个道理,类似于贝多芬生前气息微弱时也要写完《欢乐颂》的心态。因为能肆意玩弄诗句,在山水的景色中陶冶自身,苏轼也形容自己在黄州那段生活是“神仙般的生活”,自嘲与悠然的心态溢于言表。

我将初中时苏轼写的那部随笔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背地很熟,这篇小品把那熟悉间的快乐描述地很动人,这与他苦中作乐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在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外时苏轼的生活除了苦些外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他的兴趣爱好不是仅仅靠“多方面”就可以形容的。作为纯正的儒家出身,却信佛,他有个佛门朋友叫做佛印,经常与他谈笑与山水间;晚年时还求与道家,想要炼丹羽化成神仙而长生不老。这种不自觉地将儒释道融合与一身的文人可以说比较难得。此外,瑜伽、书法、国画等都是苏信手拈来之技。

书中最动人的莫过于苏家二兄弟的情谊。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沉稳、实际、拘谨,而东坡轻快、开朗、天真。但他们在政治上看法相似、立场相同。在中秋团圆时,兄弟二人一同赏月、彻夜长谈,共论诗文、论政事,在思想共鸣时给局外人一种独特的思维享受,有一种阴阳调和的美感,这也是本书中一个不可磨灭的亮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作者在书的末尾写道:“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精神、他的诗歌将永远传颂下去,滋润无数饥渴迷茫的心灵,那从他自己经历的苦难中所提取的精华将是带给我们这些后人最好的精神食粮

篇8: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诗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wenge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苏轼对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篇9:苏东坡作文

而这在宋代的苏东坡笔下,亦是如此,只不过酒在他这里,被赋予了苏东坡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味道。

酒于苏东坡而言似乎是万能的,绝不是仅能用来借酒浇愁那么简单。外出打猎时饮酒能让他“酒酣胸胆尚开张”;泛舟湖上惬意时“举酒属客”亦能让他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奇妙感受;凭古吊今的时候“一尊还酹江月”能让他摆脱生活中的嘈杂与烦忧,得以释怀。就像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酒,能带给他名气与灵感,使他大醉后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也能带给他忘却烦恼时的自在与解脱,能带给他一切的一切……

那么,既然酒之于苏东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他是否真的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便是酒在苏东坡的这里的另一种独特风格。

苏东坡的身上是贯穿着一种较为深厚的理性精神的。读他酒后所写下的“飘飘忽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感受到的并非是大醉后的酣畅淋漓以及李白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潇洒狂妄,这句诗充斥着的是一种淡雅的唯美,品了几小口酒后的小乐与美妙。苏东坡饮酒几乎从没有彻底醉过,更未有过李白那样的“但愿长醉不复醒”。事实上,苏东坡即使在《水调歌头》中说自己“欢饮达旦,大醉”却也在诗词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理性、泰然处之的千古名句。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醒醉交融,既醉即醒的饮酒风格,才使他的诗句在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上永远平衡,不偏不倚,在感慨遐想的最后终归能回到现实当中。

苏东坡对待酒的态度就如同他这个人的性格,既不会大喜亦不会大悲。用自己的自嘲与幽默照亮周围的黑暗,用自己的理性让自己不要在“梦”里睡的太久……

篇10:苏东坡作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数不胜数,我却唯独钟爱苏轼。原因有二:一便是其作品;二便是其为人。其作品豪迈、洒脱、果决;华丽的辞藻之下无一丝半点遮遮掩掩、拖泥带水,而又富含哲理。他的诗词文章,是绝不会留下后话,不存在所谓俗套的多余的“弦外之音”,这便是说,他是把他所想一吐无余了,这也是为何读苏词,末了只留下强烈的震撼的原因了。

苏轼的性格、为人,我想是千言万语也诉不尽。仅从生平而言我想杜甫与他最为相似: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颠沛流离。不为别的,只因他口无遮拦、心直口快,因而成为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我想他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他兴办水利,注重农业发展,拯救广大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关心人民疾苦,他没有狂热地追求权力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实干。他尽自己所能,为百姓所思所做。人们所敬重的不是权倾朝野、胡作非为的王安石;而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地方官吏苏东坡。他的这些伟绩,我想比起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丝毫不会逊色,反之也许会更加耀眼。

他走遍大江南北,广交朋友无数。歌姬、僧人无一例外,他都一视同仁。他怀着一颗佛教徒的心,感化他人;无谓鬼神。他处世圆滑而无心机,嫉恶如仇而对事不对人。也因为如此,奸佞之人决容不得他的正气凛然。他一日不除,奸党一日不安。面对弹劾,他不为之所动,毫无畏惧,其政敌也无可奈何。狱中的他仍安心养息,鼻息犹如惊雷。被贬黄州,仍不忘记忧国忧民。自从“东坡居士”为人所知,他已矗立于人生之最高峰。

或许他真是因降生于天蝎宫下,一生祸多福少。而他是以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意念无转。他生于盛世,最终卒于乱世。

篇11:苏东坡作文

他的一生,历尽艰辛,仕途不顺,但他的文章名扬天下,千百年来,始终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那天夜里,凄清、惨白的月光洒向大地。第二天,王安石去职,柳慧卿当权,苏东坡也随之被贬密州,在他人生中最沮丧的那段时光,他写出了最好的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月色如水,映于他泛红的脸庞,想到自己仕途坎坷,与弟弟天各一方,不禁愤慨,借酒消愁,数杯饮下,大醉,提笔挥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哀愁,直抵心房。

仁宗嘉v九年,苏东坡之妻,于二十六岁病逝,遗下一子,年方六岁十年后,深夜,苏东坡伏案一天,转身,望向正在熟睡的儿子,凄凉油然而生。抬头,一轮残月闪烁着微弱的光,苏东坡长叹一声,咏出一词,以寄情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当然,苏东坡并非一直如此凄凉

那年中秋之夜,他得了一个孙子,高兴之余提笔写下,“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他冰释前嫌,不再沉浸在以往的悲痛之中,这是他的大气,更是他的胸怀!

隐约间,他感到了一丝不安。

元丰二年,苏东坡的不安,得到了应验,疾恶如仇,是他的品质,正是这一点,也使他遭人迫害。罢免官职,入京受审,一切无不打击着苏东坡的心。

此时的他已经不住官场起伏。

但,苏东坡似乎总得到历代皇后的荫蔽,在受审之时,是仁宗皇后救了他,之后又是英宗皇后,提拔了他。

一次次得到重用,一次次又因正直被贬,终于,苏东坡再也经受不住命运的摧残。

北返途中,染上恶疾,不久,他在月光下不治身亡。

篇12:苏东坡作文

你虽多次被贬,却仍有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林肯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多有幸福”。所以我相信你的内心自始至终都是充满乐观的,你被贬黄州是,被贬惠州是,被贬儋州亦是。

或许,你是有那么一丝的惆怅与不满的,或许,正像你感叹的那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人海茫茫,有才德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何凤毛麟角的你却不被赏识?想到这里,我心中不免也有些惆怅,尽管如此,你仍然还是微微一笑,趁着月色,欣然起行。

为何你总是那么乐观?在被贬期间,你仍有心玩耍,在天公不作美之时,你也以“莫听穿林打叶声”来安抚好友,去“徐行”,去“吟啸”。同行皆狼狈,你独不觉,因为——谁怕!这天公不作美又如何?竹杖与芒鞋是否真的轻胜马又如何?或许,“芒鞋”并非是真的“轻胜马?”,或许是你内心深处“无官一身轻”的表象。

篇13:苏东坡作文

他自幼聪慧,二十几岁考进进士,随后又过了制科考试。他的文学出众,作品都让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先生叹为观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他的作品是北宋的最高成就,可见其文学水平之高。

但他在政治上极不得意,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变法;而后来废除新法时,他又表示了一定的不满。因为他的这种态度,所以不断受到朝廷的贬低,再加上某些人对他文学才能的嫉妒,差一点就引来了苏东坡的杀身之祸。

他的一生中为人民做过很多好事。比如他在徐州工作时,徐州发了洪水,苏东坡亲自去抗洪救灾,受到很多老百姓的爱戴。在中国的古代,一般被老百姓尊重的大多是武将,比如关羽、武松、鲁智深、李逵等,而文人却不多,苏东坡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因为他热爱老百姓,所以老百姓也热爱他。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苏东坡就是一个典范。

他热爱交友,像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都是他的朋友,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以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篇14:苏东坡诗词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4、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5、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7、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8、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上一篇: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习总结下一篇:新闻采访的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