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2024-06-27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9篇)

篇1: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 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1234&&&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笔者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书上的练习。一生突然大声说:有一只鸽子的信送不出去。笔者微笑着询问是哪一只,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15-9。在老师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想当时笔者如果对贸然出现的声音立即批评,不仅使那位学生的思维停顿,连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影响。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1234&&&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

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正确处理问题的教学策略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

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234&&&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低效的、重复的提问,以问代讲的形成满堂问现象还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地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成员中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广;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合作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这才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如:你的思维真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不错。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增添面对挫折、失败的勇气,从而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当然,偶尔的批评错误,及时纠正也是应该的。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有效性。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把从书本上学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时,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从而把数学学习从书本拓展到了生活中。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时,应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教学。像教室中的课桌、粉笔盒等,联系身边的物体给学生讲课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去摆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1234&&&

篇2: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一节教学课的精彩?c否,首先体现在教学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教师在教学教育中必须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38-01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的主角一直都是由教师来扮演,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对知识的传播,学生在其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而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极其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模式显得极为呆板和枯燥。而同时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使得不少教师孤注一掷,将“多练多背”“多做多写”作为提升应试成绩的主要措施,但是此法不仅收效甚微,甚至由于无尽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形成恶性循环。长久下去,学生学习的热情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学习的彻底放任自流。

随着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原有的低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因此改进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下面是我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1.设置生动活泼的情境,使知识更为立体

数学教学时,如果教师总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被这种无聊乏味的讲课氛围烘托的越来越低迷,以至于丧失对学习的动力。这时一个活泼生动的情境教学就会显的尤为重要,通过形象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进而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脑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例,我在课上准备了铅笔图卡、小鸭子和耳朵的图片卡、三角形小旗子的图卡、一个菜市场称重的秤钩的图片,先将1-5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将图片一一对应的贴在数字下面,同学们都踊跃的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一时,然后我适时的对他们讲解每个数字的读法,使他们在玩乐之间轻松的记下五个数字的形状和读法,通过形象的图像延伸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实物记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且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精心备课,有效利用课堂

俗语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师,为了呈现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课下的备课重要性就愈发明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并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为基础来优选学生课堂练习的题材,力求做到对课堂的完美掌握,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的接受知识的传授,尽量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毫无阻碍的全方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课上也不至于出现师生“相顾无言”的尴尬景象,同时教学题材的选择要充分做到“准、足、好”,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有选择地去编制和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

3.与学生做朋友,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学生与学科学习兴趣之间的纽带。爱屋及乌,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客观的就会体现在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热情上,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通过言传身教也为学生日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与学生做朋友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喜爱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明白,教师也是普通人,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成为学生在课下的知心大朋友,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能放开拘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和学生相互传授和学习也会变得极为轻松愉快,潜移默化中完成课堂教学,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合理利用新兴设备及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伟大的先哲荀子在《劝学》中曾经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兴技术设备层出不穷,校园也在逐渐以多媒体教学模式取代以往的板书教学,教师作为新事物的首要接触者,必须善于利用这些新生事物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一章中,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相应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些辨识方法。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在作为在一个重要的教学课题,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经验,本文着重在语言表达、精心备课、师生关系和新技术的利用等方面表达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相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会有一些适应自己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马云鹏主编,2003

篇3: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 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指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2. 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控制与调节,则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要增加含熵信息,提高思维密度。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就称为“含熵信息”。学生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无法经历“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和贮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含熵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三是要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

3. 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识。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都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4. 情境创设要注重一个“实”字。

4.1 内容要“真实”。

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人为编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王丽同学去商场买旅游鞋,有两种款式她都比较喜欢。第一款标价是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是5双共565元,哪种款式更便宜?便宜多少元?”该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到商场里的鞋子都是标单价的,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可见,这种与生活实际不符的虚假情境,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效应。

4.2 形式要“朴实”。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些什么。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主次不清,还会扰乱学生思维,造成选择性偏差。比如,如果教师受制于多媒体课件,就会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往往会忘了学生的存在,顾及不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也就会失去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力争朴实无华。

4.3 运用要“务实”。

篇4: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也提出的新的要求,不仅要切实保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还要加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壞。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长期以来,“课堂问答”这一项目几乎都由成绩好的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的,其他学生由于没有勇气回答问题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要改变提问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临时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积极动脑但不难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地提问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并对于积极主动回答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对于答错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帮助其提高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

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古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结合多种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期,思想行为不成熟,需要受到良好的引导与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高,身正为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操守,以此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小组化学习

小组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后,划分小组,并在组内进行作业交流、考试评比和课堂讨论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篇5: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涪陵李小

夏吉宏 2014/01/16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发展成长的主渠道。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正向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实践、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依据,课标为准绳和标杆,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采取较为优化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提炼升华,达成教学目标。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师如何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空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获得最佳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呢?通过“国培计划—2013”期间的科学课程教学理论研修、影子研修与实践研修及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如下几点策略尝试探究,以抛砖引玉,供与同行探讨商榷。

一.解读课标 熟悉教材 细化目标

课标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既是课标的血肉,又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研习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用活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研习课标,执行标准。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深入研习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面正确深化理解和掌握课标基本理念,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总体标准与相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主要科学概念总体与分项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总体与分项标准。

2.研读教材,依据课标,细化目标。通过研读科学课程教材,把握科学课程所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智力水平等,坚持“宁小勿大”、“宁缺毋滥”原则,细化确定导学、导教、导评价的全面、具体、且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教学目标制定设置笼统、泛滥、空大,缺乏指向针对性,规避目标偏离与科学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目标表述简洁规范,更多考虑和明确活动环境条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利于教师自身把握和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活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统筹兼顾,细化确定分层、多维、多向教学目标,避免目标固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研究》时,因部分学生先前就对磁铁及相关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似曾相识却又缺乏较为透彻深入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磁铁的磁极及相互作用”时,就将教学目标细化调整为指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磁性强弱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证据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证据、归类整理、寻找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学生体验实验、认真收集证据并寻求规律结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行熏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与认知能力水平,体现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有效完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教材是课程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托;同时,教材不同于课程,也无法体现课程与课标的全部,只是科学知识的部分载体。正如陈大伟在其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里所言: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源于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规律,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与独立思考方面,做好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必要时更要不拘于教材,充分挖掘、选择和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和已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并进行灵活取舍、增删、有机整合重组,力求“以学定教、活用教材”,避免固守教材与机械地教教材,“不唯书、只为学”,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观念 改进教法 增强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开展实验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并整理分析、寻求规律,把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固化教材”、“固守目标”和“教科学”、“讲科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方法,由重“教”、重“讲”转向重“导”、重“学”,由单一的重“结果”转向“过程”、“结果”并举并重,创造和营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有效时空环境条件,坚持“导”、“学”、“做”结合,让学生通过结果预测假设、问题实验探究、感知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证据,聚焦构建生成科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的操作实验与思维过程,发现、掌握、巩固科学概念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护学生持久探究兴趣。科学课程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教学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目的明确、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探究、验证、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是身边,就是日常生活中,并深刻体会到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话与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探究认知、验证、解释的知识,学习科学就是为了验证、解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解决生活学习与生存中各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激情,并维持浓厚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激情与浓厚的兴趣,自然容易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探究体验与能力培养,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结论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探究获得新知的过程体验,又要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让学生融入有效的教学情景,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让所有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观察感知实验现象→收集记录证据→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用心“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测一测”、“量一量”、“记一记”,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讲一讲”,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操作与观察、证据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发现一个问题,并去探索解答;同时给一点困难,让学生去克服解决;给一片时空,让学生去探究;给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创造、交流分享;放一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地发展并保持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可给学生都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与生产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表达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事物的现象与问题,还是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方法、步骤等,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的。同时,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述事物现象、问题、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标志之一,也只有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主表达,才能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为此,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1)技高为师,身正示范。对小学生来说,身教重于言教。为此,一是教师要注重和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语言的示范导向与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与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对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条件和结论等内容的阐述力求正确严谨、科学和简练、通俗简明;二是教师还应注重和充分发挥教学演示实验操作与学生实验指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实验演示和指导方法正确,步骤合理,符合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原则;三是教师教学板书做到整洁规范,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记忆。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给学生创造的表达机会与空间。教学中,一是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架子,以身作则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当文明听众,腑下身来做学生的倾听者。当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表达不连贯、通顺和完整时,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多给予情感鼓励与表扬,科学探究中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结论的假设、实验方案计划的制定、实验证据(数据)及结论等的探讨、分享、交流,合作探究、营造氛围,让学生“善问”、“愿说”、“想言”、“实说”、“敢言”;二是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设问环节与时机,随机变换提问方式,调动学生表达激情,增强学生“想说”欲望;三是有效启发指导,强化学生表达训练,让学生“会说善言”。如教学设问学生难于回答或表达不完整、连贯和通顺,及时启发引导、请同学相互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把问题假设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结论规律等表述正确、完整,并坚持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言出智慧,说出精彩。

(3)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探究记录单,引领示范,指导训练学生采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多种语言形式简洁、恰当、形象、客观科学地表达实验猜想、探究计划方案、实验数据与结论,逐步培养增强学生多种表达能力。

5.强化实验探究安全督导,规避实验安全风险。重视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科学探究操作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设备器材的安全是降低科学实验成本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不在,何谈效益与质量。为此,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学生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与安全性指导、提示,加强爱护仪器设备教育,实验器材设备的发放、领取做到适时、安全、有序,并适时关注学生探究实验操作安全,强化操作规程与安全督导,确保实验操作中的学生安全,防范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杜绝因操作方法不当与违反操作规程带给学生身体伤害乃至终身的遗憾。

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主体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评价与教学目标结合,明确评价指向针对性。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尺。评价中,应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目标,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目的多样性、评价对象的层面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明确评价对象、内容、目标针对性,进行客观价值判断,以优化教学过程,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2.评价适时适度。教学中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化优点、特长与闪光点,适时及时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评价语言,给予鼓励与客观性评价;同时要注重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中以信任、尊重、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做到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单向性。评价中倡导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摒弃教师的评价“专利”,“放权”给学生,在课堂中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与学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到自信,表现“权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4.全面科学评价考核。改变以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笔试为主,忽视过程、技能操作、方法、思维等考核测试的传统固化教学评价方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化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活动渗透、操作实践渗透等,深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整合,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进一步调整、改进教学,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提高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和谐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公平的爱护“丑小鸭”与“金凤凰”,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同学生真诚地交往、互动。同时,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与卓越。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与师德修养,以文明健康诙谐的幽黙感和亲和力感染亲近学生,以广博系统的知识、符合时代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来征服学生。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他人的数学课,有时感觉是以“说数学”为主,也就是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种“说数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窄,表面上看秩序井然,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的活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答题会觉得很无聊,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转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就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心灵温暖。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迥然不同。因为“做数学”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了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开放思维,在发挥主动性上下功夫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是“做数学”的关键。也许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真正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加入,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联系实际,培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就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教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教学,从而对数学教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教学、学数学教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小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小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小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动手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动手、观察、思考,使小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4、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

(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

(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

(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

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5、创设悬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篇7: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福建省宁德蕉城漳湾中心小学孙玉莺

【摘要】

要让数学课堂达到有效,首先应重视“兴趣”教学。兴趣能激起千层浪,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本文从角色、动力、教学法等方面来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有效 角色 动力 教学法

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说: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要让课堂达到有效的结果,那么应重视“兴趣”教学。兴趣能激起千层浪,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扮演

有一次,一位对教材很有研究的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评课时他提了一些建议,并补充了一句: “你还是太像老师了”.我当时一愣,哑然失笑。我的教龄不长,但也有几年了,我不像老师才奇怪。这句“太像老师”,分明不是在表扬我。这句话我琢磨了好几天,它的潜台词仿佛是:你上课的样子太严肃,说话的方式太庄重,言语中缺乏商量,学生思维受到抑制,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太拘束了。

那么,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新教材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数学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让学生在探究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应成为学生思维的保姆。那位前辈分明是在呼吁:老师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吧!上课时对学生亲善些,再亲善些;做孩子们的玩伴、学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否则,我们辛勤培养的不过是一代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知识乞丐”.

二、设计好“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关键之一。

1.用与新课题有关的趣题引入

备课时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因素,找一道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作为引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思维,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积极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选用了这样的引例:哆啦A梦动画场景,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哪种情况下吃得蛋糕比较少?这样引例入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联系实际生活引入

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课堂充满“生活味儿”.学生的生活

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数学信息,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教师要相信,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数学知识的积累是有一定深度的,比起教师来,学生可能会更“见多识广”.而这样一笔财富,怎能让它们尘封在学生的脑海中呢?()这时,教师就成了挖“宝”人。

例如:在上“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利用班上学生的身高编成表格式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情景。当六位同学报出自己的身高,老师把数据填入表中是,不仅这六位同学欣喜溢于言表,而且其他同学也倍感亲切。在课的尾部,安排了实践性的活动,帮总务主任解决用电问题,就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学生从“前半年各月用电度数”中,发现学校每月用电量很大,为节约用电,后半年每月用电量最多不能超过前半年月平均度数。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并渗透了节约资源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3.悬念引题

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节的开头选用引例:同学们喜欢看赛车吗?今天动物园要举行一场赛车比赛(出示课件:有的动物的赛车车轮是方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大家看看这次比赛,谁能获得第一名?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从中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圆的认识。

4.布置陷阱法

在引入新课撕故意布置疑障和陷阱,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或诱使学生上当的方法。

一节课的开头,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这节课,解决这节课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问题要有针对性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采用问题讨论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的观点有误,就怕学生不去思考、不去动手、没有观点;对提出错误观点者也要表扬。这也算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一种尝试吧,即培养学生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追求质疑、求实的科学的精神。

篇8: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优化资源, 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从教学工作来看, 信息化教学包括声像资料系统、语言实验室、传播系统、教学理论研究以及设备技术保障等诸多基本要素, 以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功能.其中声像资料系统需要无线广播、卫星地面接收设备, 还要采购一定的教学资料, 并且制作相关的视频声频软件.传播系统则包括声像阅览中心、电视播放系统、多媒体设备、语言实验室等, 这些设备需要配备调试, 以保障教学应用.在实施过程中, 重点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能够把数学教学和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合.为了保障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还要配备专业维修维护人员, 能够做好硬件的维护维修, 软件的更新和编写, 不断提高设备的性能, 不断更新应用软件, 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率.

二、协调配合, 发挥团队的战斗力

从教学组织来看, 信息化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作, 需要全体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 作为技术保障办公室, 需要做好平时的检修维护, 又要及时地服务教师教学设计和应用.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化教学, 还应做好相关的配套组织工作, 需要设立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办公室, 更好地研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研究声像资料的选取剪辑、教学软件的制作开发等, 更好地服务教学具体组织工作.设立信息化教学研究办公室重点研究信息化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数学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实现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既要保障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又要指导更多的教师利用好信息技术,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声像资料办公室需要根据教学需要, 搜集整理、制作剪辑各种数学应用视频和教学资料, 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全面的综合服务, 并和技术人员做好各种教学内容的录制工作.

三、拓展渠道, 培育教师驾驭能力

作为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拓展能力提升的渠道, 有效地培育数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上驾驭能力, 从而帮助其通过使用信息化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选取部分教师到大学进行专项能力提升.也可以将其他学校一些优秀的教师请进来, 为本校教师在信息化运用做专题报告或者一对一的培训.当然, 也可以通过区教研主管部门的协调, 开展类似同课异构模式的教研活动.无论教学手段发展多么的发达, 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 提高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驾驭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教师工作任务的增加, 工作压力的增多, 一些年轻教师在业务能力上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提高, 从而也导致了后期发展迟缓.总之, 对于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而言, 对教师教育能力必须加以重视.

综上所述, 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 如何将自己的课堂上好, 如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 提高成绩, 这一切不仅仅需要精心的备课设计, 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精益求精, 还需对教学手段的积累.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学手段也得到了丰富, 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本文笔者通过文献法、教学试验及经验总结法等对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策略进行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化,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阙海侠, 卢孝玉.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第16期) .

[2]孟丽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学周刊 (B) , 2012, (第5期) .

[3]刘得亮, 李广前, 刘得月.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第22期) .

[4]孙崴, 刘学敏, 关玉兵.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反馈课堂:以初中数学课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第18期) .

[5]张文燕.浅析小学数学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 2015, (第11期) .

[6]贺继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 2015, (第7期) .

[7]尹龙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第11期) .

[8]史琴美.基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 (第6期) .

[9]史琴美.基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 (第6期) .

篇9: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往往很多的教师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尚有不少的教师是在为教而教,只注意讲清书上例题的解法,而忽视数学教学本质的东西。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握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又不忽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认识平面图形一课,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在复习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用画一画,涂一涂的形式,将立体图形的各个面印下来,让学生感悟以平面图形来自于立体图形的各个面:接下来的活动是以小组合作,开展《帮图形找家》的游戏。意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活动三是通过展示作品、订正分类的正确性、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理由,找出平面图形的特征。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第四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生活中的物品,从中找出所学的平面图形。这个活动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整个过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再创造”。

二、良好的常规管理、活泼的学习气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是赢得有效课堂的前提。而学生的常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在于教师一贯和学生的一种默契,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肢体语言,能暗示学生的行为规范,便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和状态,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状态和思想感情。

第一:教师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用威严大方、和蔼可亲的微笑面对学生,把他们领入氛围当中;老师用自己特有的肢体语言告慰学生,老师在关注你了,你的心和老师在一起吗?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建立师生之间民主的地位、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做学习主人的心理意识。例如在上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克与千克的认识》时,老师课前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和药店观察物品的质量和各种称枰,并购买1克、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的物品各一种,称枰一个。课中的小组合作时,大家主动把自己所带的物品放在一起,心中燃起跃跃欲试的操作激情,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称一称、小组交流交流等切身体验,深感小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大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千克作单位;并且1千克=1000克的概念油然而生。

第三:教师用艺术的夸奖来调动激励学生,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淡化紧张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一节好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无意注意还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课堂组织不好,往往会乱成一锅粥。如果教师伺机用一些夸奖、鼓励的话,如:“某某组真棒,每个同学都很认真”,“看一看哪一组最先把结果告诉老师”等等,或用一些肢体语言:竖一个大拇指,做一个OK的姿势。以此来暗示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就会把老师的期盼变成一种学习的动机,让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用在课堂的自主学习上。

三、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引入有关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

上一篇:2011届毕业生离校20问下一篇:寒假的英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