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蒋文超

2024-04-1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蒋文超(共10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蒋文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问题。

导入新课的两种方式: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两种导入方式的利弊:复习导入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扫除学习障碍,打实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顺畅,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单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来说,这种导入方式是好的;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没有给提供学生自主解说有用信息与的机会,削弱了问题的挑战性,暗示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思维活动。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搜集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探索无法进行,交流低效,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移。

权衡利弊,我们一般情况下应该用情境导入。

1、数学情境:生活情境、童话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学生亲身经历的学校与社会生活,也有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还有提升的科学与社会常识。)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

学生感兴趣,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组织数学材料。

数学问题情境: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有复习旧知识可以将安排的着眼点放高一点,而不是仅限于分解新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

2、要分析教材提供的情境对一节课的数学教学发挥的作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有的只是起了引入新课的作用,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

引入作用的: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境不再提供支持,只提供“敲门砖”的作用。

引领作用的:(看条件,提问题的训练)培养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知识背景;算式列出后引领了学生的全课学习,像线串起了全课的学习,使课堂紧凑。(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与新课的目标水乳交融,而不能是油水分离)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三上52÷2(52个羽毛球分给两个班),能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要分析情境中的数学内容与非数学内容,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突出数学内容。

非数学内容(情节和画面里含有)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内容正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分析哪些是数学内容,哪些是非数学内容。例如田园风光图,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但是一师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从而开始了几个几的学习。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这就是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为与乘法意义建立联系做了准备。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再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这一切都为乘法意义的教学做了准备。

4、要简洁明快,不过多地占用数学学习的时间。

不要过多耗费过多的时间。有些不好创设情境,就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例如倒数的导入就不好创设情境,一师出示一幅画,师将画倒过来,老师又写了一个杏树的杏,老师又写了一个5分之4,倒过来不一样吧,一学生说,老师你没有倒完全,5的秤钩应该往上,老师说,我们就不要倒那么厉害吧„„(牵强附会地创设情境)师说即使这样也有两个好处吧,1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2是促进了各科知识的融合----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我觉得应该从倒数含义的实质(乘积是1)进行导入。(从形式上导入还是从数学内涵与思想上导入的区别),拓展: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往往反映了互逆的两个数量关系。

二、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数学’活动。

是组织数学活动还是组织教学活动虽只有一字之差,这就是新的地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说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有数学内容,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让学生得到数学发展的活动就是数学活动,既包括肢体活动,又包括心理活动,既包括发现式学习的探索交流活动,也包括接受式学习的阅读、听讲等活动。都要围绕教学重点。

1、要通览整个单元的例题,要结合单元的知识安排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知识点)。

(少数学生的顿悟掩盖了多数学生的迷惑)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还有一点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安排教材的。例如,分数的计算比小数的计算难,小数的计算就放在前面。但是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分数做支撑,因此,分数的认识就放在小数认识的前面。

2、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知识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强,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多数新知识是可以学生借助旧知识探索的。

例如: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算法的探讨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倒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归纳过程,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反思的过程等等。

3、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就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45+30与45+3,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等。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的知识。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

想。打动真情,留下深刻印象。

4、要重视数学方法的优化、总结和反思。

优化:同一问题会提出不同的方法,表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老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方法上,老师不能将学生操作观察得到的结果等同于抽象思考得到的结果。操作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用物化的形式反映计算过程中的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这种操作能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方面的支撑,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应该把这种直观的印象上升到以数的组成和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的数学思考上。这样理解才能深刻。此外,计算上的方法、注意点等老师还要做清楚的说明与示范。-----有意义的接受是必要的。从整体上看,小学生还是有意义的接受。有意义接受的大框架下的各种学习方式的组合。不是把简单问题交给学生瞎编!

(计算法则)总结:自己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

反思: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等,经历这个反思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要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

基本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的专项练习,模仿例题的基本练习,预防错误的改错练习,保证提高正确率的检验练习,简单的应用练习。

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综合应用练习,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为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

把练习题用到位!设计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要防止随心所欲地设计练习。防止为了使得课堂练习花样多,把后面的练习拿到前面做的寅吃卯粮的做法。适当调整可以。不妨碍教师的创造性。可以使练习的形式活动一些,不要安排只是追求热闹的练习。

课堂作业的问题(公开课上没有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特别是老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作业要布置,要认真批改。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最后,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改革是不恰当的。真正上好一节课确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让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讲座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蒋文超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蒋文超

时间:2013年10月16日

一、通常我们导入新课的两种方式: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搜集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探索无法进行,交流低效,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移。复习导入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扫除学习障碍,打实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顺畅,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单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来说,这种导入方式是好的;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没有给提供学生自主解说有用信息与的机会,削弱了问题的挑战性,暗示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思维活动。

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数学问题情境: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有复习旧知识可以将安排的着眼点放高一点,而不是仅限于分解新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有的只是起了引入新课的作用,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境不再提供支持,只提供“敲门砖”的作用。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知识背景;算式列出后引领了学生的全课学习,像线串起了全课的学习,使课堂紧凑。(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与新课的目标水乳交融,而不能是油水分离)

启发学生的思考:提供的直观材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三上52÷2(52个羽毛球分给两个班),能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非数学内容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内容正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分析

哪些是数学内容,哪些是非数学内容。例如田园风光图,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但是一师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从而开始了几个几的学习。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这就是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为与乘法意义建立联系做了准备。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再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这一切都为乘法意义的教学做了准备。

导入毕竟是导入,不要过多耗费过多的时间。有些不好创设情境,就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例如倒数的导入就不好创设情境,一师出示一幅画,师将画倒过来,老师又写了一个杏树的杏,老师又写了一个5分之4,倒过来不一样吧,一学生说,老师你没有倒完全,5的秤钩应该往上,老师说,我们就不要倒那么厉害吧„„(牵强附会地创设情境)师说即使这样也有两个好处吧,1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2是促进了各科知识的融合----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我觉得应该从倒数含义的实质(乘积是1)进行导入。拓展: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往往反映了互逆的两个数量关系。

二、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数学’活动。

是组织数学活动还是组织教学活动虽只有一字之差,这就是新的地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说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有数学内容,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让学生得到数学发展的活动就是数学活动,既包括肢体活动,又包括心理活动,既包括发现式学习的探索交流活动,也包括接受式学习的阅读、听讲等活动。都要围绕教学重点。

新教材是分段来安排教学内容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还有一点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安排教材的。例如,分数的计算比小数的计算难,小数的计算就放在前面。但是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分数做支撑,因此,分数的认识就放在小数认识的前面。

1、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知识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强,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多数新知识是可以学生借助旧知识探索的。

例如: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算法的探讨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倒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归纳过程,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反思的过程等等。

2、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就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45+30与45+3,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等。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的知识。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初中特别是高中不同。而多少的比较就要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打动真情,留下深刻印象。

3、要重视数学方法的优化、总结和反思。

优化:同一问题会提出不同的方法,表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老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方法上,老师不能将学生操作观察得到的结果等同于抽象思考得到的结果。操作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用物化的形式反映计算过程中的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这种操作能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方面的支撑,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应该把这种直观的印象上升到以数的组成和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的数学思考上。这样理解才能深刻。此外,计算上的方法、注意点等老师还要做清楚的说明与示范。-----有意义的接受是必要的。从整体上看,小学生还是有意义的接受。有意义接受的大框架下的各种学习方式的组合。不是把简单问题交给学生瞎编!

总结:自己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特别是年轻教师,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

反思: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等,经历这个反思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要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

基本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的专项练习,模仿例题的基本练习,预防错误的改错练习,保证提高正确率的检验练习,简单的应用练习。

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综合应用练习,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为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

把练习题用到位!设计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要防止随心所欲地设计练习。防止为了使得课堂练习花样多,把后面的练习拿到前面做的寅吃卯粮的做法。适当调整可以。不妨碍教师的创造性。可以使练习的形式活动一些,不要安排只是追求热闹的练习。

课堂作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特别是老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作业要布置,要认真批改。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篇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性,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所谓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是创造。

二、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发展进取的心理品质,还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就是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人的发展问题,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即“数学教育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先看,先想,先说, 先练,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堂教学的“合作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中心,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合作与交流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师生间、学生间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享、共进。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建构起问题结论,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然后又通过“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组织合作”、“师生合作 ”解决有关问题。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它有利于数学知识在合作小组内的共享,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与别的小组共享,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

四、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正如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开放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既要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又要打破教材中所涉及的命题大都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判断、推理、证明这一常规模式,设计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如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探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变革传统的“听讲―记忆―练习―小结”这一“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探索新知―理性概括, 纳入系统―推导应用, 鼓励创新―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求把情感渗入到教学中,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所谓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批评争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周围环境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又很琐碎,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

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传统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压缩了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很少讲定理方法的由来,概念的产生、从哪里入手分析、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等等。而侧重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搞“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使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坛子,做题的机器,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一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过去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和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根本不讲。现在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用割补、拼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显性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求的倾向。学生对学习怀有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关注。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绚丽多彩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四、“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篇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 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 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 又很琐碎, 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 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那么, 在他们的眼里, 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样, 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 学好数学,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 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 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 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 而大小不同, 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 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三、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传统教学中, 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压缩了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很少讲定理方法的由来, 概念的产生、从哪里入手分析、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等等。而侧重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 搞“满堂灌”“题海战术”, 结果使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坛子, 做题的机器, 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一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过去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和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根本不讲。现在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用割补、拼摆等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从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显性的面积计算公式, 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课堂动态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 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再好的预设没有具体的实施, 也是纸上谈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动态的教学中, 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找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用直面生动的教学, 顺学而导, 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情况来整合课前的预设。对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添, 或者是调整教学顺序。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内容时, 我让学生观察钟面, 说说发现了什么。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和12个数字, 学生却过早地说出了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超越了我的预设。我没有回避, 而是对学生充分肯定, 巧妙放弃了预设的方案, 让学生在相互探讨启发中建构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

总之,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研究, 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用全新的理念, 武装自己,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习过程, 既当好学导者, 又当好导学者,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个性品质, 增长智慧和才干。

参考文献

[1]徐淑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 (9) .

篇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算法多样化;2、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3、课件的演示令人眼花缭乱,顾此失彼。

【关键词】课程改革 理念 数学教学 困惑 对策 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分别加以解析,抛砖引玉,以求同行更深入的进行新课程改革。

一、算法多样化的困惑和对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教学理念,它是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即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是针对过去一个问题只教一种算法地情况提出的。可以看出,算法多样化针对的是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很正确,它可以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知识。但我认为过度强调,往往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攀比”,其他同学会的,我也要会。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对策:我认为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课。由实例引出24×12=?第一步,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有10种左右),经过归纳不外乎以下三类:连加,连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4×10+24×2,……)。第二步,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类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类太麻烦,其他两类各有优势。第三步,教师将题目改为24×1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结果都选择为24×10+24×3,此乃笔算乘法的算理。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能将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简明的程式显示,操作性强,简捷而不易出错,并具有一般性。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探索发现中的困惑与对策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提倡的“发现法”,流传欧美。传入中国时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我认为数学学习中的定义教学应该主要以教师讲授来进行教学;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

目前新课程提倡探索学习。它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但是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可以进行探索学习。

对策: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三、课件应用的困惑与对策

课件的演示,的确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要讲到一节课的重要知识时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刚才的动画或者故事中。

对策:在当前的教学中,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我们的课堂,就像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随时可能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决不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预先设定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求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做到适度适量。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制作课件时,要增加灵活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灵活调度。同时,我们自身还要不断学习,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在赘述。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关立信主编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陈清容 《对小学数学课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人民教育》

篇7: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 由于小学的科目比原来多了一门英语, 加之五天的工作日, 每堂课的时间减少和每门课程总学时减少, 确实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 对教师来说, 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旨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 通过引发性的谈话,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我们要统领教材, 精心设计每节课, 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 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 教学“年、月、日”, 可通过“年、月、日, 学生平时听说过吗?教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 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 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 (1) 一年有几个月? (2) 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 (3)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 (4) 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 (5) 每年都是365天吗? (出示闰年月历) 这一年有多少天? (6) 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 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 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 (7) 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 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 感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法, 使学生愿学、爱学, 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还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 采用讲故事, 猜谜等活动进行课堂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需要穿插游戏活动, 使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如, 教学鸡兔问题时, 让部分学生站着当鸡 (2只脚) , 部分学生弯下腰当兔 (手和脚合起来4只脚) , 非常直观形象.

二、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最终给孩子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 课堂上他们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和新奇”的事物.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对于他们来说, 有时候诙谐有趣的儿歌, 歌谣式的总结在他们听起来琅琅上口, 记忆犹新, 能变概括为具体, 变深奥为浅显, 变抽象为形象,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在教学小括号这一内容时, 教材利用剪星星来讲解这一知识, 我在考虑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 创设了让学生带10元钱去超市买2元的冰激凌, 3元的笔, 还剩几元钱?我做售货员, 学生来付钱,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出现2种方式, 更容易出现的是先算出一共要买东西的钱, 10元减去花掉的钱, 接下来就是讨论引入小括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采取童趣一点的语言和有变化的声调, 可以模仿动画片里演的那种声音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注意力, 让学生投入到这一思考过程中, 在出现一种付钱方式时, 及时激励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进入了教室.运用多媒体, 一是能有效地增加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较长时间来处理的内容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大量的题目;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 23-8, 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 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 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 试一试怎样减, 探求方法, 然后, 按一下正确答案, 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 按照学生摆的方法, 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 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 去掉八根小棒, 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 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 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 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十位借一, 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 抓住重点, 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学会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 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 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

篇8: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让课堂成为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的场地,更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探究的实践地,课堂不应成为教师教学行为运作的车间,而应该是教师教学智慧集中展现的舞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当前形势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和谐师生关系,培养数学能力

1.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一些奖品。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传统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一些计算公式,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三、培养习惯,提高阅读意识

1.自觉进行数学阅读的习惯

(1)课前预习阅读。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得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得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加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的练习题,促使学生进行主动预习。

(2)课后温习阅读。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正确的数学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行程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

2.养成数学阅读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阅读学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深层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这就需要养成良好的边读变思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地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3.形成数学读练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因此,在数学阅读学习中,要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要引导学生把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景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数学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篇9: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从一年级起渗透估一估, 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加强估算, 就是学生逐步培养估算意识, 学习估算方法, 形成并发展估算策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 估算意识、估算方法、估算策略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 需要逐步培养。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就有序地安排了估算内容。

1. 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的意义, 为学估算打基础。

比如在学生初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义后, 让学生做一些按要求选择数值的练习。

一年级学生能够理解“大约、大概、差不多”等词语的意思, 这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例如理解“大约”, 有这样的教学片段:师:明明家到学校大约是50米, “大约50米”是什么意思?生:接近50米, 可以超过一点, 也可以不到50米。师:可能是多少米呢?生:48、49、50、51、52、53, 等等。师:可能是70米吗?生:不可能是70米, 相差太多了。

2. 口算前先估一估, 口算估算相结合。

在教学估算时, 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 让学生分析问题, 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 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 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客车45座, 面包车30座, 请你估一下70个小朋友去旅游够坐吗?

练习中也安排了先说得数是几十多, 再计算;不计算, 比较47+2和47+20的大小。

3. 提供信息数据的不确定性, 使学生体会估算思想。

在初次教学估算时, 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 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 从而体会估算的思想。

例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民过生日想买两件生日礼物, 妈妈给的100元够用吗?在这个情境中, 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 学生不能顺利计算, 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 陆续有学生的思维转向估算:汽车的价格是30多元, 就算把它看成40元, 40+58=98 (元) , 妈妈给的100元够用了。

4. 笔算前先估一估, 笔算估算相结合。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就具备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 这样就更倾向于选择估算, 有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情境:一班有43人, 二班有31人, 每人发一本本子。请估一下学校大约要准备多少本子?

二、倡导估算方法多样化, 形成估算技能。

1. 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 答案也并非唯一, 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 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 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 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 因此要作出调整, 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估算过程中, 又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1) 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应用最广泛的, 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 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 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妈妈比我大25岁, 我12岁, 妈妈多少岁?妈妈的年龄如果比我小就错了。

(3) 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 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 其结果应比原数小”, 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 根据位数估算。例如:123+35=58显然不对, 和不可能是两位数。

(5) 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235-485=755, 只需算一下个位:5-5=0, 就可以知道得数755是错的。

2. 方法多样化, 不作标准答案。

估算教学中, 不要严格遵循“四舍五入”法, 而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 运用生活经验, 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有这样一题:一页上有21行, 每行27个字。估计一下, 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有学生估400多字, 20×20;有学生估600字左右, 20×30;也有学生估540多字, 27×20。我认为都有道理。

三、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 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 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 无疑就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这一点, 德国的数学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教材给出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 (1) 仔细地读题; (2) 在重要词后面的数下面画线; (3) 画出草图; (4) 写出解题计划; (5) 估算; (6) 精确计算; (7) 比较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 (8) 再读一遍题目的问题, 做出答案。

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 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其实在计算中也可以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 促进精算的正确率。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 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 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

例如,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先估算, 把结果填在 () 里, 再列竖式计算。

又如, 已知6个同学的身高, 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解答之前要让学生估计一下, 平均值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篇10: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高度的抽象性,在数学中抽象地保留了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其他一切,所以看上去已失去了和生活的联系。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恰当适时地介绍数学史及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卓越成就,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发展过程,并充满激情和使命感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故事、一些有名的数学趣题,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例如:讲到圆周率时,可介绍我国有许多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三国时魏人刘徽的“割圆术”、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确定的圆周率、祖暅发现的“祖暅原理”,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依据研究推广的“优选法”,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上遥遥领先。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数学研究的卓越成就,需要我们这一代去继承和发展。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在世界领先,但距“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金字塔尖明珠还有一步之遥,摘取这一明珠的希望还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在探索中学好数学。

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是关键

正确的数学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品格。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因此,学习数学需要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合理性及条件的等价性等。因此,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严密思考、言必有据、实事求是、不轻率盲从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而且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需要一定的毅力和热情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还可以通过学习一题多解、推广命题,难题巧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多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迎难而上,经受挫折,克服困难,充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三、创设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通过模球演示,引入归纳法。一上课,教师从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三、四、五个均是红玻璃球,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继续摸,摸出一个白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相互争论,高度兴奋(少部分):“是。”再摸,摸出一个乒乓球(大笑),教师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小结:“这个猜想对不对?若知道袋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当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出来,当然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又怎么办?”(静)“如果我约定,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红玻璃球,那么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这种试验操作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四、培养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他非本质的属性或特性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先天的素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培养。以生活问题为载体,抽象出数学知识。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图式。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他强调说,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来自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的生理成熟度),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例如,这是一节“平均分”的课,随着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小溪叮叮咚咚的流水声,出示滨海公园的图片,又出示了许多好吃的。这时全班有些沸腾了,有的学生高喊:要春游了,要春游了!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说:“学校为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该怎么分呢?”在小组合作分吃的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要平均分?有一组少了一个面包(老师特意安排的),不能平均分。这组的一个学生就一直追着老师要面包,还叨唠着:再给我一个面包,要不就不公平了。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个课堂生成,让全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

上一篇:油茶投资分析下一篇:赞赏月亮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