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集体备课措施

2024-06-20

高一英语集体备课措施(通用8篇)

篇1:高一英语集体备课措施

英语备课组备课小结

一、备课组活动时间:科组活动时间

三、主要备课内容:

(一)1.常规内容:每周由一位老师负责备好一个星期的内容,经过讨论后其他老师作补充。在备课组老师的通力配合下,我们完成了每单元的学案编制,包括课时和内容安排,重难点的把握,课后小测等。

• 2.备课组活动时,我们还会对当前英语教学问题和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为下阶段的教学做准备。1.问题:班与班之间课堂表现有差距,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效果不好,对知识遗忘较快。2.措施:

1.需不断巩固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小测,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次循环,并加强检测的反复循环。

2.为了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复习课上得更有趣,课堂效果更好,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还讨论了课堂教学方法。3.坚持每周听力练习和阅读限时练习

(二)组织备课组内组织相互听课,也会邀请科组其他老师来听,相互学习。

(三)年级的带领下,开展高中英语学法讲座,培优扶偏,研究性学习等课余活动

(三)期中考集体出题 期中考出题:根据期末考题型,备课组采用集体命题的形式出题,最后由备课组长审稿。

本次考试保持了较大的阅读量,突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干,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明显提高,使学生早日适应高考。

这次期中考反映出学生答题不规范,观察能力弱,书写马虎等问题,这和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比较一致的。针对期中考所出现的问题,在下半学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讨论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复习课上得更有趣,课堂效果更好,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还重点讨论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课堂上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

2.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学对的形式开展教学,以便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讲解练习题或讲评试卷。可以在课前把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好题目的讲解,课堂上选代表呈现。3.也可采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表演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篇2:高一英语集体备课措施

秀林镇中学

高一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本学期尝试了一系列改革,如年级组集中备课、采取学案教学、课上小组合作等。下面我就我们英语组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集体备课好处多。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集体备课有许多可取之处,集体备课真正集中了各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取长补短,为促进教师“共同富裕”大开方便之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引领新教师早日入门,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可以使新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缩短成长周期。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我觉得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从其她三位老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统一了学案模式、备课思路,使我觉得备课并编写学案不再困难。

第二:个人单打独斗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落后,完全不适应时代及新课程的要求,而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同事们进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第三:集体备课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学会协作和分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集体备课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二、英语课堂要高效

(一)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的建立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势必使他们原本很低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那么教学将肯定无法正常进行。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也需要教师的评价,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引人注意的愿望。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便会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让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

(四)、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

篇3: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策略研究

集体备课是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规模强化教改力度、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素质、探索教学规律的科研活动。与个体备课相比较,集体备课具有许多优势。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同行之间相互交流、了解、分享经验、取长补短、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研究的学术气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提高备课效率和教学成绩,尤其是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第三,集体备课有利于缩短年轻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

要落实好集体备课,笔者认为应从三个阶段逐一落实,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个人初备阶段、集体备课阶段、个人反思阶段。

1.做好个人初备。个人初备是集体备课的开端,更是集体备课效果高低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为个人初备能使教师对备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带着自己的疑惑与想法进入集体备课环节,因此个人初备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准备阶段。怎样做好个人初备呢?先是备课组每一位成员应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并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以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与实施意见,为个人初备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备课组长应按照英语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安排给组内的每一个教师,并据此排出本学期备课分工一览表,以便于任务明确、又便于检查,在这一环节中,比较好的做法是每一课时内容应确定一个主备人;最后,每一位备课组成员应按照备课组长的安排做好以下工作: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它相关材料;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要做到摸清学生的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写出详细教案,并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

2.落实好集体备课。在教师个人初备的基础上,搞好集体备课,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主备人说课:主备人说课的内容主要应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等。说课的具体操作可以具体描述为: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并逐一说明理由;按照教学环节简述教学进程,说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说明各项教学操作,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布置作业,展开板书等。主备人可以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或老教师担任,以便做好“传、帮、代”的任务,也要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主备人。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年青教师的积极性、锻炼他们,使得他们能够快速成长。

(2)集体讨论:集体研讨是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集体研讨出成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每一个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的,都是带着自己在初备时碰到的疑惑而来的。集体研讨要求全体教师根据主备人的说课内容(即简析教材、阐述教法、说明学法、概论教学程序、简析教学效果)加以评议、质疑与补充。备课组教师轮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教师应毫不保留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备课组长与主备人应作好相应的文字记录,以供大家共同探讨与研究。

(3)修改、确定教案。集体讨论的目的其实就是修改和完善教案。备课组长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整合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通过集体备课,要求各年级同一层次班级的教师在教学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外练习、统一组织考试,这也就形成了集体备课后的“共案”。

3.个体进行二次备课。在集体讨论后,尽管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案,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采纳集体生成的智慧来解决个人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对原先的教学思路进行二次修改设计,并撰写属于自己的教案,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因此,个体进行二次备课也是很重要的。

4.个体付诸实践。基于“共案”的教学“个案”是否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因此,个人课堂实践是集体备课活动的延续。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后“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也不失为一种同伴检验的好途径。

5.课后反思、总结。课后研讨是集体备课的反馈与总结环节,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每一个教师上课之后,可根据课堂运行情况、学生在课上的种种反馈、教师个人的感觉与体验、教学效果等对教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和小结,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再备课提供依据。备课组长可以组织课堂教学归来的备课组教师集中反馈教学效果,讨论课堂成败得失,将改进的内容以教学札记的形式写入教案,以供教师借鉴参考。

篇4:高一英语集体备课措施

【关键词】集体备课;高职院校;教学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有相当大一部高职院校都引入了大量的新生师资力量。而J学院在引入大量师资的过程中,不乏有大量的毕业新生以及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虽然说已经在岗位之上经过了系统性的理论教育,但是绝大部分自身都没有教学经验,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J学院就应当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这对于教学水平、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其中又发现大量教师由于自身思想意识较差,所采取的方式过于形式化,直接影响到了集体备课活动的效果。下文主要对J学院的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1、集体备课基本流程

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集体备课活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个人备课形式的一种个案,并且集体备中所形成的初案在领导审批之后,形成了定案,最终在发放到学生手上之后,形成了复案,在整个课程授课完毕之后,便写出相应的操作流程。个案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是备课组长先将本组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研究完毕之后再将相关的任务信息直接传达给相关的指导教师,而备课组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充分的转变,并且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备课。当个案在形成之后,就需要教研组长以及备课组长来对整个备课活动进行主持,其内容要在教师的个案基础之上来进行备课,最终形成初案。初案在形成之后,就需要将其中的相关详细内容交由领导进行审查,并且针对内容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在整改完毕并且达到相应要求,领导签字完成之后便形成了定案,也就形成了师生之间共同使用的导学案。在这期间,教师先提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学生针对导学案进行预习,在预习完成之后,由相关的教师来进行批改阅读,依据学生自身导学案之中所存在的大量问题,进行再次完善备课,从而形成复案。直到上课结束之后,各个教师就需要依据章节中的内容,来进行问题查找,并且写出相应教学记录,而学生则需要写出学后记。当所有流程都完毕之后,即可形成补案。

2、集体备课活动的优化和措施

2.1较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导学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了能够更好的在J学院教学课堂之上落实好相应的改革要求,以此来使得导学案教学改革方式能够持续不断的深入,J学院在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备课组作为不同的单位来进行备课,并且由全体成员集体进行研讨,以此来形成相应的公用导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J学院的合作、探究、创新、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切实有效的对学院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这一教学流程不仅帮助教师进行导学过程中的思路提供了导向,其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可以依据此来进行转变,精心组织。其编写的导学案务必要保证不会出现偏离的现象,同时还需要为课堂的教学提供充足的准备。

2.2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由于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专业素养、教学经验等多个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不同教师之间所存在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大的不同,不仅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别,其教学经验所长。但是,通过在J学院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同课教师也就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对相关的华话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在进行问题、观点碰撞的过程中,促使互相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启发,从而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之中迸发出火花。在完成讨论之后,最后便能够将各个教师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形成切实有效的导学案,达到集体协作的目的。

2.3既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又能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集体备课优化教学工作的一个首要前提是其中所存在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使得教师自身的认知、行为都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按照合理的步骤来进行集体备课,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这不仅能够使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还能够帮助教师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来进行发展。而集体备课在这一过程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同科的教师都必须要参与到其中,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在个人备课的时候精心的准备个案。并且在备案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切磋、交流的方式,使得参与到集体备课的老师人人都能够对他人的长处进行学习,并且找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利用扬长避短的方式,达到共同进步。此外,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要督促经验基础较为薄弱的青年教师尽快的成长起来,同时也要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严谨教学,辅助青年教师进行成长。

2.4促进了学校浓厚教科研氛围的形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学校的教科研部门,也必须要保持与课堂之间所存在的紧密性,最大限度的避免教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相应的行动研究,通过这一方式所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最实际、最直接的问题,并且其中最为主要的任务依然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此外,在进行集体准备的过程中,其话题和课题应当是大家都较为感兴趣的,这能够通过智慧的交流来使得理性得到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2.5避免了几种现象的发生

①避免了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的现象。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交给集体备课组长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变成了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这种备课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

②避免了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拼盘”的现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这种集体备课简单易行,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教师参与的成份。有名无份。

③避免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的现象。由于备课组长往往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3、结语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是现代教学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他是现代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帮助教师专业进行强化的有效措施。但必须要加以重视的是,现代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持续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针对集体备课方案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促使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道州.在集体备课中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研究. 2010(07)

[2]杨群英.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集体备课创新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04)

[3]石月茹.众人拾柴火焰高[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5)

篇5:高一集体备课总结

第一、狠抓课前准备的两个基本功————备课功、说课功,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读、写、说的能力。从而减少课堂失误,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负担,培养了团队精神。

第二、狠抓课堂教学基本功。主要是七项教学技能的落实。其中重点又是:导入、(导入的趣味性、导向性、针对性);讲解(要求科学、到位、深入浅出、语言规范);课堂活动(要求能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要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因势利导。);结课(要求要调动学生参与,能使学生自觉进行知识梳理,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

第三、注意了作业内容确定和选择的科学性,创新作业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做的题,我们老师都首先做,坚决淘汰无法达成共识的题。批改作业,评分多用采意给分,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型方法性的问题,我们基本上都是当着学生的面批改或者当面交换看法,批语多用激励性的、赞赏性的语言,融洽了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当面批改真正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第四、加强了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的交流活动。

本学期高一高二已全面使用新教材,因此本备课组的所有老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大增。

本备课组坚持了说课制度,一起钻研教材,讨论授课的方法,在说课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联系”,即联系时政、联系热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做到既说教材又说人,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三统一,本备课组的老师都能相互交流探讨,发扬团体合作精神,认真收集教学资料,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效率。为提高期终复习效率分工合作编制了单元练习题。

通过集体说课、相互听课、评课,使大家的团队精神进一步增强,并在加强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中借助众人之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常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梅宜容代表乐山参加全省政治新课改赛课并获省二等奖,本备课组教师积极主动地精心为梅宜容代表乐山参加全省政治新课改赛课打造,共进行了八次研究指导,尤其是邓建军贡献最大。

篇6:高一英语集体备课措施

必修二第3、4、5、6集体备课:

第3课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出现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了解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理解: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运用: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参考】

古代商业的发展,有赖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或者市集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要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对应。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这些政治制度保证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秦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政治制度的超稳定性,确保了中国古代商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发展。不过,由于受到古代统治者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长期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问题探究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①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②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③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⑤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 ⑥明清的徽商与晋商。

2、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重要概念】

1、坊与市: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唐初两者有严格的区分。按唐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北、西三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市。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市内店铺一般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出售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因而有笔行、铁行、肉行等不同的名称。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2、票号: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票号相继在山西建立,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票号多为合作组织,也有独资经营。票号资本存储于设于原籍的总号,总号一般设于原籍,因而山西票号又因总号所在地不同而分为平遥、祁县、太谷三帮,在各大城市设立分号,不另拨给资本。总、分号间可直接通汇或调度资金。三年或四年结账一次,赢利按股分配。山西票号经营的业务首先是汇兑。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营业重心在北方,但也兼及南方。营业对象最初主要是商人。太平天国期间及以后,因以清政府汇解各处税收协款、领发军队饷银,衙署薪金为业务重点,票号并经营存款、放款,其往来对象则以清政府和贵族官僚为主体。由于票号得到官府和大官僚的直接扶助,地位优越,在全国金融市场上曾煊赫一时。但为时不久,外国银行势力迅速扩张,钱庄业务范围扩大,夺取不少票号营业。辛亥革命后,票号失去靠山,多数票号相继倒闭,终归没落。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发展,均田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西汉抑制富商大贾明清重农抑商的措施和后果;“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理解:井田制是奴隶制 的土地国有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是个人所有和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制度的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制度有利于封建制 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系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理解解放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阅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转型和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物,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重点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发展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参考】

合作探究

1、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2、如何理解井田制下土地所有制性质?

3、简述井田制解体的过程并分析其瓦解的原因?

过程: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讨论:阅读课本16页的[历史纵横],为什么会出现一家霸占很多良田的情况?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看两则材料,看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要“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呢?大家想一想,讨论一下。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最后维护明清的封建统治了吗? 在老师的组织下,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很快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和反方的四个辩手到位,各自进行了一些讨论和交流,老师宣布辩论开始。

师:(小结)应该说,从主观目标和客观实效方面讲,“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垂而不死。看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二: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台湾外纪》卷十二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经历了由隋唐时对外开放,到明清时“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为什么要改变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政策呢?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单元学习目标】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马可·波罗行纪》、寻金热、商业危机、科技的发展。

15、16世纪之交;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探险家们的表现具有两重性,是“非正义的进步性”。“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

运用: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2、过程与方法:表格归类、地图动态演示、史料分析、情境再现、历史比较、讨论法。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反映了资本扩张唯利是图的实质;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有重大作用。

(2)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当时的中国科技在航 海造船方面仍具先进性。【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商业革命(即世界市场的形成)、价格革命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参考】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含有浓厚的侵略及轻蔑之意味,把欧洲以外的地方看作是发现、开发、剥削的对象,因此,同学们应恰当用词。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

一、历史背景 设问:

1、观察并比较本图与现在最新的世界地图有何差别?你有何认识?

2、因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中世纪东西方互不了解并且交往甚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有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自然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等四个方面归纳要点。

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总结: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2)社会根源──黄金或寻金热。(3)商业危机

(4)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

3、设问:假如你要组织一次远洋航行,都需要些什么?

二、新航路的开辟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由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述。强调要注意时间先后,按顺序排列为: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船队首度环球航行;或按时间、人物、方向、开辟航线的结构编制简表。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

1、经济上: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其次引起了西欧的价格革命,即大量金银等贵金属从美洲流向欧洲,引起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政治上:环球航行的开辟,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非洲和美洲人民带来了殖民奴役。

3、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角度看,它是的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世界的最早起步。从文明交汇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美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荷兰的殖民扩张。英西海战,英荷殖民战争,英国与法国在印度与北美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黑奴贸易。

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导致了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困与落后。

运用:探讨殖民扩张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绘制表格,问题探究,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重点难点】

重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难点:殖民扩张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参考】

一、“海上马车夫”

先介绍荷兰的富庶和荷兰的独立。

以插图《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为素材,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强对荷兰“海上马车夫”的感性认识。

教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据此对商业垄断公司的概念作出解释。

二、“日不落帝国”

这部分内容以基本史实为主,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自行整理归纳,再提出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完成教学。

组织讨论“为什么英国能够击败荷兰、法国?”可从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海军建设、扩张重心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篇7:高一物理《自感》集体备课教案

课程模块及章节:选修3-2第2章第2节

课型:新授课

应用课时:1

备课时间:2016/3/3

学科:物理 备课组:高一

主备教师:方x 备课组长:符xx 组员:方群 粟xx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自感现象及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能解释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2、了解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了解自感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知道自感系数的单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感现象的原因及分析。

教学难点:在断电自感中,错误的认为与线圈并联的灯泡都会闪亮一下。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断电自感和通电自感现象实验,PPT,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目标引领

展示目标,齐读目标,教师解读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活动导学设问导入:

如果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必然会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这种由线圈自身的电流变化而引起的磁通量变化是否也能产生电磁感应呢?

新授课:

一、自感现象

1、实验与探究

课本P29

①实验:接通电路,使两个灯泡亮度相同。断开电路,观察两只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②现象:灯泡1缓慢息灭,灯泡2立刻息灭

③结论:电路断开瞬间,通过线圈的电流突然减小,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随之减小,从而产生电磁感应。这个电动势会阻碍电流的减小。

2、定义:这种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3、例题:

如图是用于观察自感现象的电路图,设线圈的自感系数较大,线圈的直流电阻RL与灯泡的电阻R满足RLR,则在开关S由闭合到断开的瞬间,可以观察到(  )

A.灯泡立即熄灭

B.灯泡逐渐熄灭

C.灯泡有明显的闪亮现象

D.只有在RLR时,才会看到灯泡有明显的闪亮现象

答案:C

二、自感电动势

1、定义: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2、实验与探究

课本P30

①实验: 通电路,调节R0,使两灯亮度相同,然后断开开关;再次再通电路,两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有什么不同?

②现象: 灯泡2要略迟一会儿才与小灯泡1同样亮。

③结论:接通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增大,引发电磁感应。线圈中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

注:自感电动势总是要阻碍导体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

3、例题

在如图所示的甲、乙电路中,电阻R和灯泡电阻值相等,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可认为是零;在接通开关S时,则(  )

A.在电路甲中,A将渐渐变亮

B.在电路甲中,A将先变亮,后渐渐变暗

C.在电路乙中,A将渐渐变亮

D.在电路乙中,A将由亮渐渐变暗,后熄灭

答案:AD

三、自感系数

1、物理意义: 描述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2、决定因素:①线圈的圈数; ②是否有铁芯;③线圈的大小;④线圈的形状

3、单位:亨利(H)1 H = 103H = 106μH

板书设计

自感

一、自感现象

1、定义:这种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二、自感电动势

1、定义: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2、自感电动势总是要阻碍导体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

三、自感系数

1、物理意义: 描述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2、决定因素:①线圈的圈数; ②是否有铁芯;③线圈的大小;④线圈的形状

3、单位:亨利(H)1 H = 103H = 106μH

篇8:对中职英语集体备课的思考

(一) 存在的不良现状

1. 部分教师对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信心不足,

集体备课前准备不够, 有的干脆充当看客或听众, 等组内的“权威”分析。

2. 把集体备课当作轮流备课, 最后形成教案集, 应付学校检查。

3. 忽视中职学生的专业与个体的差异, 照本宣科, 把集体备课后的大众化教案当个性化教案。

4. 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不到位, 缺乏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教学感悟。

(二) 原因

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影响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个别教师合作意识不强, 存在怕别人赶超的心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未能调动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备课组内长期缺乏高层次的引领, 风格渐渐趋于相同, 容易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形成“备课疲劳”。教师有时受自身素养的制约, 在教育理念、知识积累、责任心等方面的差异, 也容易形成对集体备课的影响。

但是, 集体备课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必须抓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

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应以中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 以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做到“四定”:定时间, 定地点, 定中心发言人, 定内容。“五备”, 即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遵循“个人初备—中心发言人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优化—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模式。

(一) 大众化教案的形成

按照备课组在学期初的计划安排, 每单元由中心发言的教师先对所主备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前的准备。要做到深挖教材, 搜集相关素材, 设计好教学思路等, 完成个人初备环节。然后在集体备课时以中心发言的教师说课的形式进行集体讨论, 同组教师把对材料的处理、目标的设计、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形成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班级都可以使用的大众化教案。还必须把握每课的重难点以及与上下单元或前后课的联系;备课时还要分析本年级各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具等, 结合所掌握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也包括每个环节的学生活动。同时也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做到紧扣教材, 又体现层次性,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练习机会。

(二) 以学情为依据, 开展“二次”备课, 形成个性化教案

在中职学校, 同一年级虽然使用同一套教材, 但可能有多个专业。在大众化教案形成后, 教师应根据所任课专业与班级的情况进行修改优化, 甚至再创造, 使自己的教案既充满智慧, 又体现个性。

1.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在的班级的学情进行调整。

各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不同,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中职学校, 英语作为文化科, 学生在学习的态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各专业班级的教师应充分研究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先前经验, 检查分层设计的情况是否合理, 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 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本班学生实际, 设计的活动和学习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中职教师应多关注国家或区域产业政策的相关新闻, 了解市场对专业的新要求, 将相关素材融入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 生生的知识双边甚至多边生成过程, 学生自身的习得、经验、情绪以及个性变化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 教师应该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目标, 对探究问题的方式、时间作出相应的改变, 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 反馈信息, 交流反思

集体备课强调集体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集体备课上进行信息反馈和反思交流, 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 讨论普遍性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一, 个人教学反思。教师在每次上完课后回过头来反思, 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成功之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所用的教学策略与设置的情境是否得当?有哪些偶发事件及处理心得?等等。教师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 以教学日记为载体记录下来。其二, 听课观摩反思。组内成员在集体备课后进行的听课观摩反思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听课过程中学习别人课堂处理能力, 分析成功之处与不足方面, 形成个人的感悟从而为今后的实践服务。

三、集体备课的效果

(一) 集体备课服务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达一定的水平, 在备课时, 针对中职学生专业的需要, 结合教材的内容, 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 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的例子进行艺术性的加工, 创设中职学生未来的职场交际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上“Unit7 I'm Sorry”单元时, 可将情境创设得更贴近各自的专业,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英语学习与专业成长之间新的联系。教师的个性化教案, 从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 让学生发现认识中的矛盾;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 采用分层与合作的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 让不同的学生有更多的体验与尝试。

(二) 集体备课促进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时, 教师之间进行和谐的合作、对话、争论与碰撞;反思时讲述点点滴滴的成功案例;讨论时分享同组成员的成果, 体验着每次教学的成败得失;失意时得到更多成员之间热情的帮助与关心。从而形成一种动力, 促使教师之间更自觉地学习, 更好地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 中职英语集体备课大大有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应与时俱进, 努力学好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 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摘要:开展中职英语集体备课, 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也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本文对目前的中职集体备课情况作了一定的阐述, 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不良现状,集体备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张捷.校本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

[2]徐武汉.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4, (5) .

上一篇:在北京街头卖艺的外国人散文下一篇:学习衡水二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