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2024-06-30

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精选8篇)

篇1: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三、劳动力安排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3.1劳动力投入计划

本工程劳动力由三部分组成:土建施工队、专业施工队和分包专业施工队;其中以土建施工队为主,专业施工队和分包专业施工队配合的劳动力构成形式。

3.1.1劳动力选择考虑的因素

(1)根据以往施工类似大型工程的管理经验,对劳动力素质、数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由于本工程具备一定的规模、工期相对较紧,在施工工序组织安排上必须衔接紧密,因此对劳动力的数量要事先做好需用量计划,并及早与选定的劳务公司签定劳务合同。

(2)劳务队的素质还将通过现场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能胜任本工程各项工作的要求。因此我们将选择与本企业有着中长期合作基础,有类似工程及精品土建施工经历、施工素质高、人员配备充足、专业水平精、相对稳定的优秀劳务公司。

3.1.2劳动力数量选择

(1)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积大,结构较复杂,文明施工要求和质量要求高,并根据施工部署的布置分别组织施工。为了使各段劳动力充分满足现场施工的连续性,保证按进度计划按时完成基础、主体的施工工期,我们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劳动力。

(2)本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

和主体的砌体、钢筋、模板、砼的工程量,必须要配备充足的劳动力来满足施工的需要。

(3)基于对以上各种因素的考虑,土建施工队在基础、主体阶段分别设置土建班组、木工班组、钢筋班组、架子班组。在装修阶段,砖瓦工及砼工通过变换工种为抹灰工,并引进涂料工、装修工等精装修工种和水电安装人员、工程分包人员。考虑到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保证工人的施工素质,要求劳务公司对派入到本工程的高级工占总工人数的20%,中级工占到50%。

3.2劳动力组织与调配

3.2.1建立以项目经理全面负责的劳动力管理组织体系,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其他管理人员分别负责、指导,劳务队长具体实施的管理体系。

3.2.2建立每周两次的劳动力协调会制度,目的是根据施工生产任务和条件的变化,对劳动力进行跟踪平衡、协调及时解决劳动力配合中的矛盾。因此由项目经理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劳务队长参加,管理人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劳务队的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对下半周的劳动力数量等提出使用计划,经统筹后由项目经理统一安排调配,做到在动态中实施管理。

3.2.3在施工队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制度教育,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充分认识该工程的重要性,树立为学校的建设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3.2.4项目部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与各劳务公司签定劳务分

包合同(其劳务合同主要内容:施工队承包的任务及安排,对施工队进度、质量、安全、节约、协作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对施工队的考核标准,应得的报酬及对施工队的奖罚规定)。各劳务公司按合同中明确的作业任务、数量、工种、技术能力,选派作业队完成承包任务。

3.2.5加强质量意识教育,组织学习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规程及地方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总交底,使施工人员充分了解该工程的特点和难点,以熟练规范的操作,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确保计划用量满足施工生产需要。

3.2.6项目部向参加施工的劳务队下达施工任务单,并对其作业质量和效率进行检查考核。

3.2.7项目部根据施工生产任务和施工条件的变化,对劳动力进行跟踪平衡、协调、进行劳动力补充或减员,及时解决各专业劳动力配合中的矛盾。

3.2.8组织开展劳动竞赛,调动劳务施工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9按合同支付劳务报酬;进行奖励和惩罚,对不能满足合同需要的进行处罚或辞退,对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

3.3劳动力安排计划与施工进度之间的配合3.3.1施工现场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做到全盘考虑,认真学习和研究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拟定出本工程各阶段施工所需投入的人力什么时间进场、什么时间退场,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以免造成人员紧缺或窝工现象。

3.3.2项目部按月对劳务分包商的作业签发《合同履约单》,安排施工任务,并检查监督分包商作业队的操作质量,安全生产和现场用料,并提供证实资料,以便与施工进度相吻合,对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的班组作劝退劳务承包的决定。

3.4劳动力组织的保证措施

3.4.1根据工程项目需要,以本公司所使用的合格分包商作为评审和选用对象,并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合格的劳务施工队伍,优先选择获得优良工程的劳务分包。

3.4.2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及劳务队长,针对本工程的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经营目标等,制定出劳务管理制度及奖罚措施。

3.4.3依据项目与公司签定的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项目与各劳务队签定劳务承包合同,用合同管理来约束各方的行为。

3.4.4根据方案实施要求及施工进度和劳动力需求计划,集结施工队伍,组织劳动力分批进场,并建立相应的领导体系和管理制度。

3.4.5项目部加强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工作,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工人健康与安全生产。使工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的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3.4.6在项目施工的劳动力平衡协调过程中,按合同与公司

劳动部门保持信息沟通,人员使用和管理协调。

3.4.7项目部按劳务合同的要求及时支付劳务报酬。

篇2: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第一节劳动力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1.1 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本工程的重要性,我们组织施工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文明施工和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我公司采用项目管理,实行网络化、信息化施工管理。积极推广应用十项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实现,为建设单位提供良好的施工服务。

1、公司决定抽调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组建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和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管理班子来承担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2、根据本工程建设的规模、质量及工期要求,我们把现场管理人员划分为四条线: 生产线:负责担任本工程的生产总调度。重点抓本工程的施工进度,并做好现场生产调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生产一线综合工作。

技术线:专门负责本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好工地内的观砌,处理技术上的疑难点,会同建设单位、监理部门及设计院做好技术工作,同时要及时解决施工现场发生的一切技术方面的问题。

质安线:专门负责本工程的质量安全这一关键问题,同时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是工地创文明标化的现场直接指挥者。

后勤线:专人负责做好本工程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做好预算、财务、材料、机修、保安、计生等一系列事务。

项目部管理机构详见下页:

1.2 施工管理人员名单及管理职能

为实现我公司对本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的庄重承诺,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优质高速地完成本工程施工任务,推进我公司的名牌战略。经公司慎重研究,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名单如下: 1.3 劳动力配备计划

项目作业层以各主要工种班组为主体,选派操作技术精良,能吃苦耐劳的生产班组进场施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切实执行网络计划,熟悉图纸并认真执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奠定基础。

1、人员到岗到位

在开工前一周内,项目部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全部到位, 施工人员则根据现场施工进度需要分批进场。

2、班组配备

木工班、泥工班、钢筋班由责任心强,技术精细,技术力量雄厚,施工经验丰富,能承担各类工程、吃苦耐劳、敢打敢拼曾创出许多主体优良工程,历年来被公司评为先进班组的队伍承担施工。劳动力投入量详见劳动力计划表。

第二节材料投入及其保证措施

本工程工期为340日历天,为满足施工需要,应及时提供所需材料。保证砂、水泥、钢筋、粗细骨料、PVC管等施工材料的供应及时、足量,确保各工序对所需物资的需求。根据工期分三个阶段合理调配进料数量,即:第一阶段进料为工程用料总

用量的30%,第二阶段进料为工程用料总用量的50%,第三阶段进料为工程用料总用量的20%。

材料投入保证措施

1、材料调剂和及时供应是确保施工工期和建立正常施工秩序的重要因素。作为项目技术部门须随时掌握工程进行情况,开工前,根据施工预算材料分析和施工进度计划要求,编制工程材料需要计划,原材料由材料员组织进货,由技术员、材料员、质检员组织验收,对其进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抽样试验,经试验合格后方准用于工程,未经检验的原材料不准用于工程中,经试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必须清理出施工现场,按《不合格品控制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工作程序》、《进度检验和试验工作程序》进行控制实施,工程开工前做好进货检验和试验计划以防漏项。

篇3: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1 祥云县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存在的问题

1.1 化肥偏施、重施现象突出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从20世纪初研发并生产出将无机物化合成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应用于农业生产约100年以来, 全世界农作物产量不断随着化肥推广面积的扩大而增加, 特别是尿素的批量生产, 加速了化肥的推广应用。建国初期, 祥云县粮食总产量约5万t, 2012年达到194 352 t, 增长144 352 t, 增幅288.7%, 粮食增产虽有农艺措施的提高, 水利设施的改善, 但化学肥料在农业增产中至少有50%的功劳。20世纪50年代初期祥云县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仅为5 t, 以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 用量仅为1.5 kg/hm2, 2012年全县作物播种面积45 630.07 hm2, 施用的化肥总量为54 743 t, 用量达1 199.7 kg/hm2, 施用量增加798.8倍。广大农户对化肥的认识, 也从不知到知再到误知, 在生产上从开始不愿用化肥, 尝到甜头后则与传统的农家肥结合, 再到农家肥结合合理施用, 最后发展到乱用及不用农家肥, 基本只施用化肥, 形成所谓的“卫生田”, 导致农田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1,2]。

1.1.1 水源、空气的污染。

化肥肥效高, 用量少, 施用方便, 部分农民不愿花大力气施用农家肥, 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 焚烧秸秆与随意丢弃的粪草、垃圾、污泥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 如:二氧化碳、甲烷、亚氯化氮等, 污染了空气, 后者滋生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机氮也对环境构成威胁。农田不合理施用的超量化肥, 经雨水、灌溉水流失渗透到地下或水库 (塘) , 使水体富营养化, 加上城市污水, 使得水质更加恶化, 一些水生植物及低等生物, 如藻类、水葫芦得以大量繁殖, 达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的恶劣程度。

1.1.2 农产品质量下降。

众所周知, 单一施用化肥的稻谷香气不浓、味淡、缺乏黏性, 蔬菜则纤维多, 不易软化, 瓜果不甜;而施用腐熟农家肥后生产出来的蔬菜、粮食、瓜果则味纯正芳香、甜美。因为经过腐熟的农家肥, 有作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 有平衡供肥刺激生长以及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 改良土壤等多种功能, 过多施用化肥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1.1.3 土壤酸、碱化程度加重。

多数农作物喜欢中性偏酸的土壤, p H值以6.0~7.5较为适宜。祥云县大多数土壤基本适合农作物种植要求, 但有些化学肥料含有酸碱反应或施入土壤中经作物吸收利用后呈现出酸碱反应。前者为化学性质, 如过磷酸钙就是化学酸性肥料, 而碳酸钾则是化学碱性肥料;后者为生理性质, 如氯化钾、硫酸铵为生理酸性肥料, 而硝酸钠则为生理碱性肥料, 长期施用这类化肥就会破坏土壤酸碱性质, 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1.1.4 有害物质增加。

大量施用氮素肥料, 硝酸盐在土壤以及人体中通过微生物作用, 会转化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对人体是十分有害的, 在血液中与血色素结合, 会使血液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 严重时造成窒息甚至死亡, 更有害的是亚硝酸盐能直接诱发癌症[3]。

1.1.5 有机质减少, 土壤结构破坏, 有机肥大量损失。

所谓的土壤团粒结构, 是土粒与有机质分解后形成的腐植质胶体结合而成的1~10 mm的圆形土粒结构, 这种结构耐压、耐泡、不易松碎, 有良好的保水、通气、保肥能力, 且利于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而且腐植质中的腐植酸本身就会含有多种营养元素, 有稳定的供肥能力。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高产、稳产的基础, 如果偏施化肥后, 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农熟肥投入量减少, 土壤板结, 结构破坏, 水分易于蒸发, 肥分易于流失, 加之土壤中微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有机质营养、水分、空气等缺乏, 有益微生物群落衰亡, 分解能力无法发挥, 这样的土壤没有支持稳定增产的能力, 长期下去, 土壤会出现贫瘠化, 良田会变成坏田[4,5]。

1.1.6 加重病虫、草害的危害。

农作物机体内需要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 这样农作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广大农户一般追求株茂、叶绿而大量施用氮素化肥 (如尿素) , 导致植物体内水溶性氮素增加, 破坏了植物的正常新陈代谢, 产生泡呛、荫蔽, 导致形成稻瘟、白粉、霜霉以及蚜虫、飞虱等病虫害大量发生, 加重损失程度。

1.1.7 限制农作物持续增产。

在大面积施用化肥中, 会出现肥力递减现象, 即单一增施某种肥料元素, 增产到一定程度后, 再增施肥料, 产量 (品质) 不但不会提高, 反而会下降, 因为农作物也和动物生长一样需要多种营养以均衡, 化肥营养成分单一, 偏施单一化肥养分不全, 必然妨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影响产量持续增加。

1.2 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农业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祥云县农药用量从1950年的1 t增加到2012年的524 t, 2012年平均农田农药施用量达19.65 kg/hm2, 农户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片面要求快速见效 (如:氧化乐果、对硫磷 (1605) 、甲拌磷 (3911) 、内吸磷 (1059) 、甲胺磷等) , 高毒、高残留农药不仅在大面积上应用, 而且单位面积上用量越来越多、浓度越来越高, 造成农业环境污染, 对人体危害加大。

1.2.1 直接造成毒害。

农药的毒性有一个有效期, 各种农药的残留期不一样, 蔬菜施药以后, 一定时间内不能采食, 个别农户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喷药后即收获上市, 消费者食后会发生中毒现象;在桑树的病虫害防治上不能合理用药, 采用带毒的桑叶喂蚕, 会立即使蚕产生中毒;高毒农药进入水源同样也会使人、动物中毒死亡[6]。

1.2.2 引发致癌、致残、致畸。

化学农药进入生物体还有慢性中毒的毒效, 通过累积性中毒在人体内逐渐积累会引发癌症, 伤害神经机体, 还会渗透到人的生殖系统, 伤害生理功能, 甚至使胎儿畸形。

1.2.3 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农产品质量下降, 影响农产品价值。

国外对优质无害化农产品需求量大, 农产品一经供应国外市场就会价值倍增, 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但进入国外市场的农产品必须确保质量安全符合检测标准, 一旦不达标, 有可能就地销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2.4 添加剂影响健康。

广大消费者都不仅满足于数量上的要求, 更注重质量上的等次, 比如对饲料养殖的猪、鸡等总是心有顾虑, 就连农民自家食用的猪都只喂粮食, 而把用饲料养的牲畜销往市场, 部分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把瘦肉精、促生长素、尿素等作为添加剂混入浓缩饲料, 这类有害物质残留于猪、鸡等进入人体, 有可能会引起病变。

1.3 白色污染使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塑料薄膜覆盖技术, 中国1978年从日本引进, 通过试验、示范成功后在全国多种农作物上推广应用, 推广面积相当大, 祥云县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首先应用于水稻育秧, 防止低温造成烂秧, 以后逐步推广用于旱地覆盖, 据统计, 截至2012年, 祥云县当年农用薄膜使用量为1 275 t, 地膜覆盖面积11 295.33 hm2。

目前, 祥云县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为普通聚乙烯超薄塑料膜, 虽然具有增温保湿作用, 但是它们在土壤中不能降解, 长期残存的薄膜会隔断土层, 阻止空气水分流通, 导致农作物根系无法自由扩展, 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用膜加上乱丢弃的生活塑料袋, 每年进入农田环境的塑料薄膜数量相当大, 如果不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地加以清除, 逐年积累, 必定会破坏农田, 造成农作物减产直至绝收, 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

1.4 工业“三废”危害农业环境, 对生产、健康构成威胁

近年来, 祥云县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 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农业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废气中的CO2、CO、SO2、粉尘;废水、废渣中的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都对农作物、人、畜等造成伤害。所以在要求工业发展的同时, 必须进行“三废”的治理, 争取工业、农业的发展步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2 应对措施

2.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能量合理流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解决, 先入为主是最好的发展, 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农业环境。

2.1.1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旨在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 有针对性地根据作物需求养分的种类和数量加以补充, 其目的是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 达到减少肥料用量,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以土壤测试及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提出不同养分肥料的施用数量、时期和方法, 最终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改善, 劳力得以节省。

2.1.2 提倡增施腐熟有机肥。

引导广大农户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畜禽粪便、脱水污泥、河底淤泥、树枝 (叶) 、作物秸杆等富含有机质的废弃物经发酵一段时间后施入土壤中, 逐步对土壤物理性状增加改良不会形成盐碱地, 同时也提供作物生长的部分养分, 而且也对有机废弃物进行了处理, 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2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监控与管理, 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2.2.1 加大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监管力度。

加强市场监管, 对农药、种子、肥料等农资市场秩序加以规范和整顿, 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建立生产资料进货、销售台帐登记制度, 特别是对蔬菜、水果的农药使用。

2.2.2 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倡采用生物措施来控制病虫害, 如喷施生物农药、推广秸秆还田等,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栽培及家禽家畜饲养中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的投入, 营造合理安全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对于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生产资料者, 要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2.3 加大宣传力度

2.3.1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

深入广泛地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人宣传农产品安全知识,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农业标准知识, 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科学使用等内容, 增强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 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 提高种—养—加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2.3.2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

加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 将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等纳入培训内容;帮助农民引进抗性强, 优质高产的良种。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料, 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农业科技人员要搞好病虫测报及综合防治的指导工作。

2.4 推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围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2.4.1 围绕市场准入关,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

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和查验。在这些场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 配置专用检测仪器, 配备专门检测人员, 用以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

2.4.2 推进追溯和承诺制度。

要按照基地→生产→销售的每一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 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 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产地编码管理, 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2.4.3 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力度。

通过建立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综合示范区, 强化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 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技术普及与推广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国家现有农产品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 并相应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的标准化水平。

2.4.4 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名片战略, 争创名牌产品。

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大力发展顺应形式的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培育一批新的名牌, 实现名牌效益, 鼓励相应企业进入超市开辟销售专区, 引导群众消费无公害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孙林.世界农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张丽丽.关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6) :233-234.

[3]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8) :6-7.

[4]刘玮.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4) :70-71.

[5]刘玉凯.整治农业生态环境刻不容缓[J].农村生态环境, 2002, 18 (2) :47-49.

篇4: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一、工业劳动力供求面临的挑战

(一)工业就业增长动力减弱

当前中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渡阶段。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而这将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此开发新领域,拓展就业空间。从近年工业就业增长来看,可以说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起到了牵引作用。数据显示,制造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2009—2014年间增加1751.2万人,其中55.9%源自装备制造业,36.7%源自高技术制造业,31.3%源自消费品制造业,13.9%源自高耗能制造业。但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增长势头在2014年大幅减弱。一是从业人员人数增长分别从2013年的30.2%和29.2%下降为2014年的0.8%和1.5%,同比下降了29.4个百分点和27.7个百分点,下降十分明显。二是从业人员人数占制造业比重的增幅收窄,2014年仅比2013年增加0.5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为2010年以来最低或次低水平。三是各行业就业增长差异较大。一方面,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其从业人员增加人数占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人数的比重高达44%,另一方面,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增长相对滞后,其从业人员增加人数占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人数的比重只有11.7%,仅相当于前者的四分之一(图1)。并且,这些行业在2014年还出现了就业负增长。

(二)过剩行业员工转移面临困难

当前,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因为减少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而要转移分流大批员工。但是,这些员工要实现再就业面临较大困难。第一,产能过剩行业大都是历史较长的传统行业,从业人员相对高龄化。数据显示,采矿业从业人员中40岁及以上的比重,要比制造业高出17.5个百分点,比全部行业高出12.7个百分点。近60%的从业人员是“40、50”人员。这个年龄段的失业人员要通过市场实现再就业非常困难。第二,文化水平低也是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不利因素。采矿业就业人员中55%的人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受教育水平低会对失业人员学习新技术造成困难。第三,煤炭、钢铁等行业的技术专用性强,失业人员技能单一,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后新兴产业的技术需要。第四,产能过剩企业大都严重亏损,债务高筑,资不抵债,没有财务能力对转移分流员工提供满意的货币补偿方案,更遑论对转移分流员工实施再就业培训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三)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在过去十余年里,工业平均工资一直呈两位数的增长,直到近两年才放慢增速。据调查,2006—2015年间,深圳制造业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增长了37.7%。2015年深圳制造业普通工人月工资分别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的1.25倍、1.43倍、1.67倍、1.43倍、2.5倍和1.67倍。与东南亚国家比较,中国已没有工资成本优势。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的成本优势也在减弱。2006年深圳制造业普通工人与日本横滨、韩国首尔同类工人的月工资差距分别是9.8倍和5.2倍,但到了2015年工资差距已经缩小到5.9倍和4.4倍。

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从业人员收入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社会保险费用增加、劳动力成本负担加重的问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5年调查显示,71.9%的企业表示,“人工成本上升”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之一。今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企业需求下降、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以及工资及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工资增长将会趋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但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结构在加速高龄化,因此,如果就业容量得不到拓展,40岁及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在未来10年里将很快超过半数,从而还会增大企业的工资与社会保障费用负担。

(四)劳动力供求失衡局面依然严峻

工业劳动力供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第一,技术工人与技术人员短缺。过去几年里技术工人平均工资大幅上涨,但技工学校毕业生数量减少,大学生又不愿意做工人,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这些因素造成技术工人的供给总量未能同比例增加。第二,操作工、普工、服务员、营销人员等简单劳动岗位的劳动者短缺。简单劳动岗位虽然需求大,但因为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对求职人员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今后,随着人口结构变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信息技术发展,工业企业对技工与技术人员的需求还将增大,企业用工结构将由简单劳动岗位为主向复杂劳动岗位为主转变。首先,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数量减少,将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加剧劳动力短缺局面,推动市场工资上升。而工资上升又带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促使企业选择“机器代人”策略,减少简单劳动岗位数量。其次,工业发展已进入被称为“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制造、办公事务等过程中的劳动投入量将减少,一些中低端岗位将逐步消失。另一方面,技术数字化、智能化使劳动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发生变化,需要知识型技能的高端岗位将日益增多。如果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应对劳动力供求挑战的措施

(一)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中国现已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制造业发展。这个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拓展就业空间,增强其吸纳高技术技能劳动者的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利用新技术来催生新领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从现存的工业结构来看,首先要继续促进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气机械与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不仅能较多地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可能性较大,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密切跟踪国际技术发展趋势,适时地动用政策手段,为这些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援。同时,也要注意对装备制造业中的滞后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对整个工业体系的自主性有着重大影响。然而,如上分析,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表仪器等行业的劳动力增长状况仍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对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态势以及管理制度等进行周密分析,剔除不利因素,提供必要政策支援,使其尽快得到发展,在为工业体系整体的升级换代提供国际先进水平设备的同时,在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中国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做出更多贡献。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失业员工再就业

为了更加平稳地促使失业员工再就业,应该进一步细化政策内容,加大政府支援力度。第一,再就业的去向包括关闭矿山、钢铁厂、其他产业等。由于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外地,所以还应该考虑对再就业者的迁移、住宅提供支援。第二,目前中国失业保险金的支付期限为12个月—24个月。可考虑将失业保险金的支付期限延长至3年。第三,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积极鼓励企业雇用符合条件的失业员工,对接受失业员工再就业的企业提供较长期的就业补贴。第四,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失业员工创业。第五,对非国有企业失业员工实施同等支援措施。第六,利用原有资源发展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如在钢铁和煤矿遗址上修建博物馆、公园、游乐场等,以吸引游客。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第一,引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以替代人力,减少劳动投入比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为企业技术升级开拓了新空间。传统工业依靠单体设备功能提升、生产制造单元局部改革发展到今天,向上提升能力的空间逐步变小,但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仍然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制造全过程,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标。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储存于分析技术,开发各种软件,应用到设计、开发、维护等高价值服务领域,从而使制造企业兼有服务提供功能,既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增加企业利润。

第二,探索人机结合的最佳生产技术。机器人为典型的自动化设备,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作业,但全部生产活动不可能都变成自动化,彻底排除人的介入。生产活动是包括研发、试制、量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大系统,既有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成品的物的流动,也有设计信息、制造信息、改进信息以及市场反馈的信息流动。研发人员、制造人员以及销售服务人员在物流、信息流中担任着知识型劳动,为整个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机械设备所不具有的隐性知识。因此,不应该一味追求自动化,而应该找出人与自动化设备的最佳组合,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成本控制的双赢局面。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有不少值得参考的经验,我们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情况提出可行的建议,帮助企业克服劳动力成本困扰。

第三,依靠管理制度创新培养高技能员工。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技工与技术人员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企业在设备、产品升级中需要足够的技术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认真的审视,改变单纯依靠外部市场引进人才的习惯,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理念,有计划地培养员工,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技能,用报酬形式鼓励员工学习技能,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四)加快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一,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形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和相应机制。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适时分析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使各层次教育规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负担费用的新机制。政府对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到企业实习的学生提供补贴,减轻企业负担,以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对接。

第二,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一是健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体系和评价方式。完善新职业发布制度,加强对新职业的调查研究,把新职业尽快纳入职业统计报表范围,定期发布新职业并及时制定技能标准。鼓励社会化技能鉴定、行业企业考评、中介机构评价和政府认定等多种评价方式。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状况和需求情况调查,及时发布需求预测和各技术等级岗位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增加技师特殊津贴的财政预算,提高企业培训补贴标准、比例和补贴覆盖面等。

篇5: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第一节、劳动力投入计划

1、劳动力组织方案

施工劳务层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人员,是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的最直接的保证者。为了保证工程优质、安全、快速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我单位在选择劳务层操作人员时的原则为:

1、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意识;

2、具有较高的技术等级水平;

3、具有类似于本工程施工经验的人员。

我单位从事施工生产多年,有大量的人员稳定、技术素质高的施工队伍和管理人员,以及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和供应商,能够有效快速地组织劳动力资源进场,在接到业主进场通知后,施工管理人员将及时就位,而施工操作人员将根据现场需要分批按时进场,并在项目内部备足各类专业的施工操作人员。

劳务层的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专业化强的技术工种,其中包括机操工、机修工、维修电工、焊工、起重工等,这些人员均为我单位曾经参与过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丰富的经验,持有相应之上岗操作证的人员。

第二类为普通技术工种,包括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瓦工、粉刷工、电工、管工、通风工等,并以施工过类似工程的施工人员为主进行组建。

第三类为非技术工种,此类人员的来源为长期与我单位合作的成建制施工劳务队伍,进场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

劳务层组织由人力资源部根据项目每月提供的劳动力计划,在全单位进行平衡调配,同时保证进场人员的各项素质达到项目要求,并以不影响施工为最基本原则。

2、劳动力投入计划

根据图纸工程量测算,根据施工计划安排,同时考虑现场环境、技术间歇、天气等各种因素,并根据以往工程施工经验和工程进度安排情况,高峰期我单位投入的劳动力为按工程实际要求投入。

本工程承建范围内的劳动力需求计划详见表 第二节、劳动力组织投入保证措施

施工中人的因素是关键。无论从管理层到劳务层,人的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根据项目的情况,我们拟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1、为了保证进场工人做到人尽其才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劳动力管理上,我们采取区域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岗前、岗中、岗后三位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做好宣传工作,使全体施工人员牢固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创优目标的实现。

3、选派优秀的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实施和管理本工程。

4、选派技术精良的专业施工班组,配备先进的施工机具和检测设备,进场施工。

5、建立完善的质量负责制,使每位参与本项目施工的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质量目标和责任,使工作有的放矢。

6、进场前,对工人进行各种必要的培训,特殊、关键的岗位必须持有效的上岗证书才能上岗。

7、对施工班组进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使工人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8、认真做好班前交底,让工人了解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安全注意事项、文明施工要求等。

9、按劳动力定额组织生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现场人员进行劳动定员,使工人岗位明确,职责明确,防止人浮于事、发生窝工等消极现象。

10、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使员工的劳动与效益挂钩。

11、加强劳动纪律管理,施工过程中如有违纪屡教不改者、工作不称职者将撤职并调离工地,立即组织同等级技工进场,进行人员补充。

12、建立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及时兑现,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13、本工程施工工期紧张,在重要节假日、春节等情况下,要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各班组签订春节期间坚持施工承诺书,严格遵守劳动法关于节假日加班的规定并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保证劳动力稳定,使工人在春节期间和重要节假日正常上班。

14、施工中,根据业主的具体要求调配劳动力进场及施工时间的安排,完全可达到加班施工的要求。

15、做好职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尤其在大批人员进场之后,责成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做好后勤工作的安排,主要解决职工的衣、食、住、行等问题。确保职工无后顾之忧,安心现场工作。

16、在本工程范围内根据施工进度的需要对各个施工队进行必要的调节,实行动态管理,使之合理流动,达到最佳劳动效率。

17、准备充足的资金,及时支付各专业队伍的劳务费用,保证不拖欠施工人员的工资,为施工作业人员的充足准备提供保证。

18、为了保证劳动力及时到位,我单位将成立针对本工程,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指派专门的人员对本工程劳动力进行调配管理。

19、根据本标段施工数量、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安排和调整劳动力,按照每周、月计划完成工程数量,逐月做出劳动力使用计划,保证劳动力充足。第三节、主要材料投入计划

主要周转材料投入计划

根据总体进度计划,施工工艺工程周转材料投入计划见附表二。

根据预算,编制好主要建筑材料投入计划,保证商品砼、钢材、水泥、砌块、装饰材料、安装材料及其它材料的及时供应。第四节、材料投入保证措施

1、我单位有完善的材料供应商服务网络,拥有大批重合同、守信用、有实力的物资供应商,能保证工程所需材料及时到场。

2、根据工程进展,各专业工程师提前做好材料需求计划,项目材料部门及时采购。

3、项目试验员对进场材料及时取样(见证取样)送检,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呈报监理工程师。

4、及时向监理工程师呈报进场材料合格证,材料供应商资质证明等。

5、为设备进场、运输及安装创造条件,在设备到场后,要求现场道路畅通平整,具备设备运输的路况条件,现场运输机具、安全、运输方案齐备。

篇6: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一、目的

为有效改善生产作业的安全条件,减少和杜绝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事故/事件的发生,确保各项安全经费投入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不断改善作业环境,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安全管理目标

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始终遵循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危险源的事先识别和分析,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并通过必要的经费投入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达到如下目标:无责任火灾、爆炸事故,无重大以下安全生产事故,员工工伤率不超过3‰,无职业病,危险部位安全防护达标率100%,隐患整改率100%,员工安全教育率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三、安全技术措施

1、在生产区域各作业点、危险区、通道口必须挂有安全宣传标语或安全警示牌。

2、作业现场及设备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完好,电气设备及防护设施安全可靠,现场应急设施齐全有效。

3、对所有员工都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执行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作业,使所有员工掌握安全知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4、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五同时”制度,在安排生产时,必须安排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特殊工作、特殊部位要有专人负责,制订明确的安全要求,确保生产安全。

5、加强机械设备安全使用,严格执行《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6、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操作证必须按期复审,不得超过期使用。

7、严格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安全员现场监护,准备应急物资,方可操作,杜绝私自进行危险作业。

8、对起重机械、设备必须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安全围护、安全系数,有关作业有专项施工方案。

9、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应专库储存,分类单独存放,保持通风,必须遵守安全规定,落实责任,有专人管理负责,有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并按要求设置警告标志,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

10、保证现场道路及紧急出口的畅通,不得堵塞、封闭;消防应急设施不得圈占、堵塞。

11、公司生产区域内,未经安全部门批准不得使用电热器具。

12、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四、安全生产经费及用途

公司2015年预算投入安全生产经费12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八个方面: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10万元)

1)危险部位的防护、防滑设施,漏电保护器,各类机电设备安全装置。

2)作业场所安装安全防护装置,防止物体、人员坠落设置的安全护栏、网、挡板等。3)特种设备、压力容器、避雷设施、设备维修养护。4)其他安全防护设施、检测设施。5)安全防护通讯设备。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配备劳动防护用品(20万元)1)安全标准化规定的九类人员培训。2)聘请外部安全专家授课。3)安全教育培训器材等。

4)配备相应的防尘、防毒口罩、安全帽、保险带、耳塞、手套、皮鞋等劳动防护服用品。

3、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控、事故隐患评估和整改(5万元)1)日常安全生产现状及验收评估。

2)聘请专家参与的专项安全检查和评价。3)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评价。

4)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进行辨别、评估、整改、监控。5)爆破物、放射性物品储存、使用、防护。

6)对有重大危险因素的分部进行安全专项案论证、咨询。

4、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5万元)1)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设备 2)现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 3)员工职业健康检查

5、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10万元)

1)特种设备、压力容器、避雷设施等实施检测、检查。

2)压力表、安全阀、静电消除器、泄漏报警器等实施检测、检查。3)绝缘手套、绝缘鞋、绝缘杆等设备的检测检验。

6、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的配备及应急救援演练(8万元)

1)消防服、灭火器、水带、氧气呼吸器等各种应急救援器材、装备。2)担架、氧气包、急救药箱等器材。

3)其他专门为应急救援所需而准备的物资、专用设备、工具。

7、安全标志及标识(2万元)

各类安全警示、警告标志、标牌及安全宣传栏等购买、制作、安装及维修、维护。

8、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物品或者活动(60万元)1)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等相关活动。

2)举办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展览和知识竞赛、技能比赛、设立陈列室、教育室等。3)安全经验交流、现场观摩。

4)购置、编印安全生产书籍、刊物、影像资料。5)配备给专职安全员使用的相机、电脑等物品。

篇7: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一、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投入计划

1、本项目总建筑面积4361.42 m2,合同造价为 4098万元。按照安全生产设备投入,专项资金投入造价的2%计算,计划投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82万元。

2、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安全生产培训、学习资料使用资金,计划开工前期组织工人学习,购买安全生产有关技术性资料,如“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二是安全设施投入使用资金:如“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设备的安全防护”等设备投入。三是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其他专项资金。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一次到位,分期使用。

3、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保证措施

A、在开工之前,一次性投入专项资金41万元,确保资金到位才开工。

B、安全专项资金专用帐户,专人掌管。

C、资金使用建立专人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审核,其他任何人不得动用。

篇8:劳动力投入计划及措施

关键词: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运行方式,计时逻辑,有流闭锁,继电保护,系统故障

0 引言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简称备自投)装置是电力系统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工作电源断开后,能迅速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或其他正常工作的电源自动投入工作,使原工作电源所带用户能迅速恢复供电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1,2,3],对提高多电源供电负荷的供电可靠性,保证连续供电有重要作用[4]。

进线备自投、分段备自投是现场常用的2种备投方式,无论何种备投方式,都应遵循以下原则[5,6,7,8,9]:

a.备自投装置应保证在主供电源确实断开后,方能投入备用电源,为此,备自投应在启动后先跳(或空跳)主供电源断路器,防止将备用电源合闸于故障点;

b.备自投应考虑全站电源分布情况,为了防止电网非同期并列的事件发生,备自投在合备用电源之前应首先切除发电机的并网开关;

c.备自投只应动作一次,备自投充电条件均应满足后经延时充电,有闭锁条件或者退出备自投的条件开入时应立即放电;

d.备自投须引入工作断路器的合后接点,人工就地或遥控拉开工作电源时,其合后接点断开,备自投应放电;

e.备自投的动作延时是为了躲母线电压短暂下降,故备自投延时应大于最长的外部故障切除时间,因母线的进线断路器跳开而引起母线失压,且进线不设重合闸时,可不经延时直接跳开断路器,以加速合备用电源[10];

f.因设备拒动造成相邻后备动作切除工作电源时,应闭锁备自投,如低压出线故障而出线保护拒动,引起主变后备保护动作切除主变而造成母线失压时,应闭锁低压侧分段备自投。

1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

备自投可实现断路器和进线2种电力元件的备用电源自投功能,可分为4种备自投方式。如图1所示,方式1、2对应1号和2号进线互为备用的动作方式;方式3、4对应通过分段断路器实现1号母线和2号母线互为备用的动作方式[11,12]。

1.1 工作方式1

运行方式如下:进线1运行,进线2备用,即QF1、QF3在合位,QF2处于分位。当1号电源进线因故障或其他原因被断开后,2号进线备用电源应能自动投入,且只允许动作一次。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了类似线路自动重合闸的充电过程,只有在充电完成后才允许自投。备自投装置在方式1下的充、放电条件如表1所示。

动作过程:当充电完成后,1号母线、2号母线均无压,进线2有压,进线1无流,延时t1跳开QF1,确认QF1跳开后,延时t3合QF2。

1.2 工作方式2

备自投工作方式2的动作逻辑与方式1相同,其充、放电条件如表2所示,但初始运行状态为进线2运行,进线1处于备用状态[13,14,15]。

动作过程:当充电完成后,1号母线、2号母线均无压,进线1有压,进线2无流,延时t2跳开QF2,确认QF2跳开后,延时t3合QF1。

1.3 工作方式3、4

当两母线分列运行时,进线1通过QF1接于1号母线,而进线2通过QF2接于2号母线,此时备自投装置选择桥开关自投方案,分别对应其3、4工作方式,其充、放电条件如表3所示。

下面分别描述工作方式3、4的动作过程。

a.桥开关备自投方式3:当充电完成后,1号母线无压、进线1无流,2号母线有压,自投整定控制字允许,则经t4延时后,跳开QF1,确认QF1跳开后,延时t6合QF3。

b.桥开关备自投方式4:当充电完成后,2号母线无压、进线2无流,1号母线有压,自投整定控制字允许,则经t5延时后,跳开QF2,确认QF2跳开后,延时t6合QF3。

2 备自投装置计时逻辑问题

2007年,110 k V刘田庄变电站110 k V电源线路小刘线故障,上级小营站线路保护动作切除故障,线路重合闸动作重合于永久故障后,小刘线保护再次动作跳闸。随后刘田庄变电站内自投装置动作:345号开关备自投先动作,跳开301号开关,合上345号开关;145号开关自投后动作,跳开113号开关,合上145号开关。145号与345号母联自投装置动作不配合造成误动。

110 k V刘田庄一次接线如图2所示,共设有145号、345号、545号3级自投装置。当时运行方式为:电源进线113号小刘线接于110 k V 4号母线,112号龙刘线接于110 k V 5号母线,母联145号断开备用;1号、2号变分列运行,345号、545号断开备用。该运行方式下,145号备自投装置满足运行方式3、4的充电条件且完成充电,345号及545号备自投装置也均满足充电条件完成充电。

2.1 备自投装置型号及动作时间整定

110 k V刘田庄变电站的145号备自投装置为许继集团的WBT-821,而35 k V和10 k V分段自投是南瑞继保有限公司的RCS-9651自投装置。根据秦皇岛地区电网继电保护整定原则,备自投装置动作时间应由上至下逐级配合,刘田庄站自投装置动作时间定值为:145号自投掉闸时间t145=4 s;345号自投掉闸时间t345=5 s;545自投掉闸时间t545=6 s。按照整定原则,当小刘线失电后,首先145号应自投动作,使110 k V 4号母线及35 k V 4号母线、10 k V 4号母线恢复供电,345号、545号自投无需动作,这与实际动作情况不一致。

2.2 备自投装置间计时逻辑不统一问题

当变电站电源进线113号小刘线故障时,线路距离保护动作,切除线路故障。此时145号、345号、545号母联备自投装置满足动作启动条件,但进线线路重合闸动作后,母线电压、电流短时恢复。

此时110 k V 4号母线线电压大于无压定值,电流大于无流定值,145号许继集团的WBT-821备自投装置计时逻辑立即清零;而345号、545号备自投为南瑞继保有限公司的RCS-9651自投装置,其计时逻辑不清零,程序内部设定为10 s后整组复归。

当重合闸装置重合于永久故障时,再次切除110 k V4号母线电源进线113号小刘线后,145号备自投装置启动重新计时,而345号、545号南瑞继保有限公司的RCS-9651自投装置在上次计时的基础上继续计时。

此时

其中,t345为345号备自投装置在重合闸动作后的计时时间;t145为145号备自投装置在重合闸动作后的计时时间;tch为线路重合闸整定时间;t为断路器动作及其他时间。

由于345号自投跳闸时间定值与145号间仅有1 s的配合时间,在将1.5 s重合闸时间计入后,实际动作时间较145号短0.5 s;545号自投与345号自投逻辑相同,其自投跳闸较145号长2 s,在将1.5 s重合闸时间计入后,实际动作时间较145号长0.5 s,因此实际动作时间依次为345号、145号、545号。545号由于母线恢复供电,不再动作。

2.3 计时逻辑不统一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同一变电站中的不同厂家的备自投装置的计时逻辑不统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a.统一本地区备自投装置计时逻辑,在重合闸电压、电流短时回复后,计时逻辑统一清零;

b.对今后新建变电站设计审查时对备自投装置招投标时,尽可能选用同一厂家的备自投装置并保证计时逻辑一致;

c.对已投入运行变电站的备自投装置间的计时逻辑不统一问题,要求相应厂家尽快修改完善装置程序中的计时逻辑,避免再次误动。

3 备自投装置有流闭锁问题

老版本备自投装置中有流定值如表4所示,大多为动作程序固定设置,但部分实际运行变电站特别是新近投入运行的变电站中,分列运行变压器所带负荷较小,使得进线电流值接近或小于备自投装置的无流门槛定值,使得该有流定值不能有效闭锁备自投装置动作。这就造成在电压互感器(TV)空开被误碰断开或TV断线时,满足备自投装置的动作启动条件,造成备自投误动。

注:IN为电流互感器二次侧额定电流;Id为固定门槛值;Imin为最小可整定门槛值。

解决方法如下:

a.建议备自投装置厂家程序设定时,把无流定值设定为可整定的定值项;

b.把TV二次回路3联空开更换为4联,其安装图如图3所示,所增加第4联“110 k V TV空开跳”的动合接点引入备自投装置的总闭锁开入,保证在变电站负荷电流较小且直流回路中的空开误碰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闭锁备自投装置,防止其误动。

4 结论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年度总结下一篇:乡镇党管武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