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生活感悟散文

2024-05-20

林清玄生活感悟散文(通用7篇)

篇1:林清玄生活感悟散文

林清玄感悟人生散文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

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

他茫然的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呋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丐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弘一大师则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成有成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篇2:林清玄生活感悟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感悟

1初读,《林清玄散文集》,书中优美的词藻,散发着一股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胜,如此细腻的文笔,让我对散文有了更深厚的理解。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平易中感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玫瑰奇迹》令我感慨万千。散文中写到作者兴起一个念头----去曾住过的旧居看看,在路上,他用平常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猛然发现人生不过如此,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都是不可失去的奇迹。

是的,生命中每一个偶然的擦肩而过都当作是生命的奇迹,那么人的生活地里将都是美好。就像作者回顾旧居,发现某些有某些事似乎都已渐渐逝去,可从前的回忆如真如幻,无法忘却。来是偶然,去是偶然,在时空的隧道中,人与人的相见,人与事的擦肩,多么巧妙。一弹指顷,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以为那是真实的,可是蓦然回首,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生与死虽是必然,在生与死的历程中,却是那么美丽的奇迹。人之渺小,人与人相遇那刻产生的友谊是偶然的擦肩,珍惜生命,珍惜朋友,珍惜一切 的一切,将会是我们人生中最美丽,耀眼的奇迹。

《下下签》让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作者在屏东乡下旅行,进庙抽中了一张下下签,从而进行了对“下下签”思考的意义。

人生在世,难免不如意。一张下下签,对于某些人来说是灾难的预兆,他的人生也许注定会遭到大劫,从而落魄不堪。但我认为,下下签并不全代表神灵的预示,实验室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酝酿灌顶的效果,实验室让你警醒,激励,开启奋斗着美好的人生。居危思安的含义从中体现无疑。生命的启示,在于用心体会,理解。

就是这样一本书包含生活。见闻佛教等方面记录生活点滴的书,给予了我生命的启示。心谰如止水,在其中,香气充满整个心扉。

林清玄散文集感悟

2原来拥有1000支银针的公主,并不能保证比失落了银针的公主拥有更好的命运。银针的失落与命运的错失本来是具有悲剧感的,但是因为命运小鸟的穿梭,悲剧变成了喜剧。

翻开《林清玄散文集》,我顺着目录看下去,《寻找从前的眼泪》这一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翻到那一页,这样一段话赫然映入眼帘。

我喜欢《林清玄散文集》,因为林清玄的写作风格——他写下的文字,带着很微妙又很深奥的道理,文句悠长美丽。而,在这本书中,《寻找从前的眼泪》给我的感触最深。

寻找从前的眼泪这篇文章讲的是“我”在一个路口看见两条路,一条可以寻找从前的眼泪,一条可以寻找未来的欢笑。我去寻找从前的眼泪,看见了一条很大,而且看不见河岸的大河,名为泪河,是所有人的眼泪共同的礼物。我想到人类的泪水如此之多正在忧伤之时,却猛然惊醒。

虽然这只是南柯一梦,但却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的确人类是一种感伤的动物。人们总是因为别人的一个玩笑而憎恶这个世界,总是因为遭受到了一点挫折就忘记了怎样微笑,困难大一点时甚至会丧失生的希望。

人们还会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而在人生的众多选择上举棋不定。人们总是在忙碌,可当看着自己的收获时却泪流不止,总感觉自己白忙了这么久。于是为了宣泄,人们开始哭泣,却越哭越猛越哭越觉得生活黯淡无光,最后陷于泪痕之中,想要大声呼救,却再没有人能救得了他们。他们于是沉沦再沉沦,最后被自己的眼泪所淹没。

想想我吧,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有时候很坚强,没考好我分析错误的原因,擦破皮我对自己说一点小伤有什么大不了,听到别人的议论和玩笑,总告诉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而有时我也会大声哭泣,我信得过的人对我撒了弥天大谎,我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却只收获了10%的成绩。我收到来自于我的朋友造成巨大心理伤害的玩笑或留言,这使得我在迷茫中彷徨,质问自己究竟做过什么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苍穹的事,有时会失去理智地在自己的世界里长久驻留,直到头破血流,有时我甚至会深陷绝望。当这时我只能在有许多人帮助的前提下,过好几年才能从内河里疲惫地爬出。

记得原来看过一篇文章,说是一个国王想知道怎样才能快乐,便派臣子们去寻找维持快乐的方法。一个臣子碰见了一个虽然很穷,但是整天乐呵呵的农民,连忙向他问快乐的秘诀,他答道,我原来一直抱怨自己没鞋穿,直到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一个没有脚的人。大臣把这话转告给国王,国王听后怦然心。

是的,当我们遇到不幸之事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接着我们就会发现事情没什么大不了。另外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们又怎能因为一时的挫折甚或只是感情激动,而对身边的人与事和自己的生活妄下结论呢!其实真的抑制不住要哭泣,相信以后我们还要整顿好装备抹干眼泪,更加坚定的承诺之后杨总。

感谢《寻找从前的眼泪》,让我明白这个道理:活的道路本就是用玫瑰丛织成,路上有花朵的娇艳尊贵,也有花刺的疼痛落泪,我们又何必要太过在意。我知道,我还将继续阅读《林清玄散文集》,继续在茶香与书香中陶醉,领悟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散文集感悟

3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己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林清玄散文集感悟4

放暑假了,我和妈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去博库书城买书。我在书店里精挑细选,买回来了一大堆我喜欢的书,这本《林清玄散文》就是我爱看的书。

当我接过这本黄色封面的,不起眼的书时,觉得应该不怎么好看,随便翻几篇就可以了,但是当我翻到第一页时,就被里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

第一页自序《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中的小朋友,既可爱又很有想象力,还悟出了大道理:万事万物各有其道,有它的优点和奥义,这个世界才会如此多娇而美好,人生也是这样,从不同处去观看智慧,才能认识更多元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最合适他的教育,培植和尊重。

第一章是《从巴西来的乌龟》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没了生命,那还有什么价值。《枯萎的桃花心木》要我们知道,做事情不爱依赖别人,不然就办不成大事。《软枝杨桃》说;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内心。《快乐的思想》讲的是每个人都用快乐的眼光看世界。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愈之法。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林清玄伯伯写的作品,有好笑的,生动的,感人的,每一个故事,都包含了一个大道理。《林清玄散文》使我百看不厌,我要多次去品味它,当然,我希望你们也喜欢上这本《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感悟5

宁静的夜晚,幕色渐深沉,泡一杯清茶,独坐在一盏散发温和光线的台灯下,和着淡淡墨香,静静地阅读着《林清玄散文集》。此时微风习习,四周一片安详与静谧,不知不觉我已经静下心来,走进了林清玄那淡雅清新的“禅语”天地。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书的目录所吸引:《暖暖的歌》《发芽的心情》《黄昏菩提》……。迫不及待地欣赏完第一篇文章,我已深深地陶醉在林清玄散文中独有的清新气息中,品哲学之理,听禅经之音,感觉是那么美妙。他的文章犹如一道山泉缓缓流淌我的心中,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慢慢安抚我浮躁的心灵。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安静与空灵转动,专注于字里行间的温柔,我仿佛听到一位禅师低低柔柔地说教着禅意,清淡而温婉,我的心里洒进了阳光的温暖。

我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香,如一缕莲花般的沁香又如现代繁杂人世的净土,走进他的文字,豁然开朗,放下杂念,起伏跳跃的心儿也就此慢慢静下。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会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感恩这人世的缺憾,让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温暖,让我们走出匆忙或无知,找到生命之泉。”林清玄用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的文章似春风吹散人们心里的阴霾,乐观面对挫折,他让每天忙于生计的人们能放慢匆匆的步伐,细观花开静听雨声,体会人生的丰富多彩与不虚此行。他的笔风细腻与淡雅让我震惊,一个阳刚坚毅的台湾男作家竟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女性作家的婉转与柔情。刚柔相济被他用文字诠释得恰到好处,宛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泛起微微涟漪,留下无尽的遐思。

我喜欢林清玄的散文,平易近人中又有灵光在闪动。林先生是一个徜徉于文学海洋里的修行者,他的心境纯洁,他的文章就像一幅素描,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的心底世界。我惊羡于他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几句平淡而隽永的话语,却是精灵在灵活的飞舞;几个简单朴实的生活小故事,却足以让人一遍遍反复拜读,去倾听林先生的心声,去寻找自己一路走来和他相似的身影。看《心里的百合花开》:“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林先生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篇散文所展现的也正是林先生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一株小小的野百合,一个小小的心愿,为了心中美好的心愿无比执着与坚韧,一朵小花演绎了一段美丽的感人故事,净化了无数颗澎拜的心。

篇3: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探讨

四、构建开放情境, 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 要构建开放的情境,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究, 鼓励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厘米》一课, 学生认识了厘米后, 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去量铅笔的长度。有位学生上来量时, 却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 大家都说他量错了。原来他把尺倒过来量, 用20厘米处作零刻度。我没有以一个简单的“错”字堵住学生的嘴, 而是给他提供解释的机会。这个学生说:“我从20厘米量到11厘米处, 中间正好隔了9厘米, 我就知道铅笔是9厘米长。”这时, 教师用询问的目光看着其他同学, 问:“可以吗?看到他的这种创造性的测量方法, 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以。用他的尺从11厘米的地方开始量, 量到20厘米处, 铅笔的长就是20-11=9 (厘米) 。有的说:如果从1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就更容易量了。像这样提供宽松、开放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克服障碍, 主动探索, 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 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 创设“开放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 自主发现的活动中, 从而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 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界、关注人生, 以或深或浅的佛语禅趣提点众生, 以明晰的哲理启悟人生。本文从林清玄文章的选材和独特视角, 浅析林清玄散文中折射出的真情、佛趣和哲理以及它给人的提点和引领作用。

一、充满温馨的人文情怀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 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 用他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小人物, 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 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 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用不灵便的手, 为作者扣扣子。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 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 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不断疼惜呵护儿子,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作者因此想到, 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 可惜, 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 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 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 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二、佛语禅趣的妙用

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语禅趣的妙用。有对佛经的引述、注释, 有对佛门典故的介绍、解说, 还有对高僧、名师、居士的言行的阐述赞许。这些佛语禅理, 用得恰到好处, 有的是点明主旨, 有的是深化主题, 有的是对人的困境的点化———或醍醐灌顶, 或发人深思。如在《好雪片片》的结尾处引用居士庞蕴的话“好雪片片, 不落别处”, 就是对人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境况如何, 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主题的深化。他告诉人们, 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美好的东西就在眼前。又如在《空出我们的杯子》中写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寻, 脑子里就会充斥纠缠的识见, 就无法做自我的反省与开启了。”在《两个汤圆》中谈到人的贪欲时, 引用吕洞宾收徒弟的典故。吕洞宾化身卖汤圆的老人, 在摊前放着“一文钱吃一个, 两文钱吃到饱”牌子。摊前吃汤圆的人络绎不绝, 都吃两文钱的。突然, 一个年轻人吃了一文钱的。吕洞宾赶忙问原因, 年轻人说:“可恨啊, 只剩一文钱了!”由此推知贪欲是人的本性, 而人却浑然不知。这些佛语禅理的运用, 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是匠心独运。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理解、感悟, 借佛语禅趣对众人的提点、开导。

三、哲理性的思考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常常从一个现象、一个场景、一个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 或是对人生偶遇、生活片断、自然万物经他巧妙点染, 迸发出智慧的感悟。例如在《天堂的位置》一文描绘了一幅纯真洁净的儿童心理图画, 在孩子们单纯幼稚的心灵中, 天堂充满了美好与欢乐, 地狱弥漫着苦难与不幸。作者对孩子们的忠告却是:“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 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 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他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引导着孩子们摒弃怨恨, 用爱心建造属于自己的天堂。《黄金鼠》一文则是看到街头卖黄金鼠而引发的哲理性的思考。文章感慨道:猫鼠原没有固定的价值, 只是由于人的好恶而显出贵贱。当我们买高价的老鼠之际, 我们是真爱那只老鼠, 还是重视那个价钱?进而引申到“在人世里, 我们重视一个人不也如此吗?往往重视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 甚至衣服, 只有一个人能看透外在的虚妄, 进入内在的照见与品质, 才是真正的智者呀!”在《桃花心木》一文中, 种树人说:“如果我每天浇水, 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 树木就会养成依赖的心, 根就会浮在地表上, 无法深入地下, 一旦我停止浇水, 树木就会枯萎得更多。”作者由此引申到“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总之, 真情、佛趣、哲理在林清玄的散文俯首皆是, 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给人以正面引导, 教人向善, 引领人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 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这种引导不是牵强生硬的说教, 而是水到渠成的提点引领。这种自然流露的善良的人性的力量, 远胜于刻意的说教。

篇4:林清玄散文浅析

关键词:林清玄  语言  散文

林清玄是台湾的一位高产作家,他的成就以散文为主。其散文常常从平凡的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也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同时他的散文有着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以及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清新优美,富有禅理。

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浓厚的佛教意识

林清玄散文的内容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关注,由此上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教的道德情怀和审美体悟。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把握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个性的地方。“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在清清朗朗的文字下往往藏的是玄远的佛心禅意。”[1](P89)他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瀚的佛教艺术和佛家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2](P2)他的散文中含有佛理,佛理通过散文来体现,这样更好地表现出了林清玄慈悲、仁爱的精神。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佛学的慈悲仁爱、普渡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林清玄的价值取向,使得他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散文更为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为作者笔下鲜明的主角。在《四随》中作者写道:“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乞者的双腿齐根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3](P221)作者以细致而真实的笔触勾画出了乞者的生命际遇,将乞者的一举一动描写得非常详细。最后通过自己对乞者的布施,使得自己与乞者的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了相通:乞者感到了快乐,“我”也感到了快乐,“因众生而喜”。这就将作品的主题上升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博爱情怀。

如果说林清玄的宽厚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对弱小者的关怀上,那么“忍让”的精神,则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感恩和知足,随遇而安,超尘脱俗的气质。其实,这已经开始和佛家所谓的超脱境界不谋而合。”[4](P120)在灾难的面前,他不怨天尤人,更不猛烈抨击,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并将其化解。在一篇散文中,他提到了自己因为失恋,痛苦得甚至头发都掉光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最终林清玄还是通过自我调节,战胜了人生中的这次磨难,并从这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面对自身的“丑陋”和内心伤痛的双重打击,林清玄并没有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是以佛法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不责怪别人,也不痛恨上天的不公,而是坦然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幸。

(二)深刻的人生哲理

“每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林清玄的散文向来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漏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5](P107)的确,他的文字优雅、恬静,哀而不伤,却能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力量。

20世纪8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时期,处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都市人,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痛感精神财富的贫乏,于是他们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理想,力图在嘈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林清玄散文的智慧性体现在他挖掘出了这样的心态,通过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及偶然的顿悟满足了现代人精神的渴求。他将沉静的智慧融合在散文里,将人生的思考、智慧的哲理像一支支镇静剂般注射进一颗颗躁动的心灵。例如《蜡烛的心》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说。

“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孩子说。

“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虽然有油,还是一样会熄灭,不会有光明。从而由物及人,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是不能够照亮别人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寥寥数语,却带给读者沉静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林清玄的散文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使读者有所思有所悟,犹如有心的蜡烛一样,将读者的心田照亮。

(三)浓郁的乡土情结

林清玄的文章贴近生活,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出生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林清玄,给了他诚恳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通过林清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哲理。他散文作品中展示的是一幅幅富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这些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在《拾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稻田中收割的时候,大人们一行行地割稻子,我们做小孩子的跟在后面,把那些残存的掉落的稻子一穗穗捡拾起来,一天下来,可以捡到一大把。”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祥和、安宁的乡间生活,没有嘈杂声,没有浮躁气,这就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清净世界。读林清玄笔下的文字,恍如回到唐诗中描绘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和着淳朴的乡土气息,都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一)自然亲切

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再好不过了。他的散文没有刻意去运用艺术手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进行描述,读起来自然流畅,这也是他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不加雕饰、平实朴素是他散文最基本的特色,这样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纯朴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从“市集”到“地摊”,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直奔主题,看似在记流水账,但又水到渠成,在平实的叙述中表现了文章浓厚的生活气息。

林清玄的语言在平实朴素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是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主要体现在散文内容和人物的选择方面。如《四随》中有言:“卖玉兰花的人里,有两位中年妇女,一胖一瘦;有一位消瘦肤黑的男子,怀中抱着幼儿;有两个小孩,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偶尔,会有一位背有点弯的老先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也加入贩卖的阵容。”卖花的人、小孩、背有点弯的老先生以及老妇人,这些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是自己的朋友,或是自己的长辈。林清玄将这些人用日常生活这条线串联起来,像是和大家在拉家常一样,没有了距离感、陌生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美。

(二)准确生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教育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6](P23)林清玄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对于词汇的选择是斟酌再三的,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散文的语言虽以清丽为主,但有些地方的比喻也是相当精妙的,可谓是从人所寡言之处言之,形象生动而又不失真。写弥漫的雾:“雾掠过果树,像一条广大的河流般。”写漫山的红叶:“红色的山上,枫叶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如猛扑过来的湖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写阳光的灿烂:“阳光的金粉一串串从叶梢间穿过,落在满地的小草上。”写少女的头发之美:“她的头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他将流动的雾比作河流,飞舞的红叶比作湖水,阳光比作金粉,少女的头发比作阳光。比喻相当准确,栩栩如生,使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表达效果恰到好处。

(三)风趣幽默

谈到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数人总是会想到哀伤和忧郁,似乎充满了压抑。但是只要你细细地品读他的文字,就会发现在淡淡的忧伤中,更多的则是他的风趣和幽默,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用语上。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果然,那只蚊子还停在天花板上,动也不动,儿子说它是:“以静制动”。

我说:“既然打不中,我们让它逃生吧。”

我把纱门打开,用扫把挥驱那只蚊子,不,李连杰,他在空中转了一圈,迅速飞出窗去。

儿子说:“唉,这只蚊子的李连杰竟然懂得人的想法,真是蚊子中的大智慧呢!”[7](P405)

蚊子不仅有武功,还相当地高,甚至可以称作“蚊子中的李连杰”,懂得“以静制动”。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联想,将自己的幽默很好地展现出来,能将小小的蚊子和著名影星李连杰联系起来,能将蚊子描写得如此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只有林清玄才具有的幽默风趣吧!

三、别样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生命的本真

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写的文章应该是真实的,关于生活、生存抑或是别的,必须体现“本真”的东西,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林清玄的诸多篇章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生命的本真。他的散文一洗时下的华丽造作之气,为当代散文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这里书写的是真性情,祛除了生活的琐碎杂质,表达的是他心灵中单纯的忠于生命的思想。他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源于他的菩提之心,而菩提胸怀,又成就了他散文的真诚,二者融为一体,使文章散发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特点。其中一篇名为《清净之莲》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朵清净之莲?[8](P20)

文中描写的“水龙头”“车流”“乡间小道”“蝴蝶花”“小池塘”“睡莲”,这些景物再平常不过了,有谁没见过呢?确切的说,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林清玄以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写文章,不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简单平凡的事物体现出真实的情感。他以一颗真诚、向善之心去写文章,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于文中,还生命一个本真,毫不掩饰,更不会矫揉造作,这也是其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情景合一的艺术追求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崇拜,他将自我的存在融化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散文有意无意地达到了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月光下的喇叭手》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描写一位饱经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磨了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酒,但是,在月光下吹奏起陈旧的喇叭,还有那一支怀乡的曲子,满眼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喇叭手是一个代表,在月光下苍老的喇叭手身上,喇叭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象征了无数流离失所的老兵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结尾写道:“在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调。月光下的乡愁显得更加浓厚,作者把乡愁和月光相结合,使得“情”和“景”相互融合,把凄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林清玄把自己的文化情感、价值取向和对祖国的热爱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性的历史活动融为一体,使得散文从整体上来看,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三)寓言的特色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给读者讲述着某种道理,是典型的陈述加感悟式散文,以事喻理,明白晓畅。但是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悟,更是透过笔墨教给人们感悟的方法,让读者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不平凡,做一个对生活“有感”的人。

在《寓言故事》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手艺非凡。有一天,国王请两位来一比高下,命令他两位各自雕刻一只老鼠,看谁的作品更逼真些。

三天后第一位木匠手下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连鼠须也会抽动。第二位手下的老鼠只有老鼠的形象,却没有老鼠的相貌,远看勉强是只老鼠,可是后来他却获胜了。因为第二位木匠主张胜负应该由猫决定,到底是不是真像老鼠,猫的眼光应该比人锐利得多。结果是几只猫一哄而上朝第二位木匠的老鼠扑去,争相抢夺,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被冷落到了一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位木匠选用了鱼骨做材料,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老鼠,而是在乎它那独特的腥味!”[9](P28)猫能不认识老鼠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凭什么去判断呢?不是以老鼠的相貌、体形,而是它的味道。第一位木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虽然老鼠栩栩如生,还是失败了。第二位木匠则抓住了猫的本性,用带有腥味的鱼骨作材料,吸引得几只猫都扑向了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林清玄通过简单的寓言故事,提醒读者看待事物应该看到它的本质,要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林清玄和毕淑敏的文章都能给人以启示,但是林清玄这种寓言式的散文,对人心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和毕淑敏相比,林清玄的散文对人心灵的关注用笔较少,一般只在文末提及,引起读者的思考。”[10](P89)所以林清玄的散文主要是让读者自己去幡然悔悟、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总之,林清玄的成就主要在散文,他以苦行僧的姿态对待生活,体验生命。他的文章大多数都含有佛理、佛法,哲理趣味也比较浓,用日常生活教会读者处世的方法,朴素深刻,意味深长。

注释:

[1]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蕴》,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

[2]楼肇名:《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林清玄:《清语玄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4]柏以慧:《林清玄散文创作与他的“家园”意识》,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李奕萍:《浓情诗意总相宜》,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6]覃碧卿:《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林清玄:《寻找幸运草》,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林清玄:《心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吴周文:《智慧的面对与哲学的境界》,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0]黄敬秀:《林清玄与毕淑敏散文之比较》,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篇5: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感悟

时间,人类最热门的话题。《一只鸟又飞走了》以一个孩子的戏话,感悟时间的可贵。令我感概万分的是:“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鹭鸶成行。”时间像鸟儿为谁停留,独属于谁。

《更恒久的价值》时代,一个创新的时代,更多的青年去追求时尚,不再珍惜过去的更朴实的东西,就这样被我们遗忘在角落。这世界虽然浮华短暂,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一些更恒久的价值,就会发现还是有许多事物愈久愈醇,愈陈愈香。如果我们细细发现,老人有许多旧东西是不愿意丢掉的,每一件物品中可能藏着故事或是还可以用,就算堆得满房子是,也不肯丢掉一件。

《喜悦的香》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挫折,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含笑,一种春天开的花,含苞花最香。它的花期很长,为人带来笑意。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请像含笑一样,微笑面对。正如“愿我们也可以像含笑花,一年四季都带着微笑面对世界。”

篇6:用心看待生活-生活感悟散文

生活,每个人都在呼吸之间度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生活,那么生活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其实答案就在自己的当下。

有些人说:“只要有了房子、车子就是生活。”其中生活也把人分成了三教九流的等级层次,生活在高级层次就是资产阶级、富人、贵人、官人、老板。拥有世间财富与权力的象征。那么生活在中级层次就是高新收入白领、小有成就的老板、中层管理人员,更重要表现在“富二代”、“官二代”等这两个特殊的群体。

然而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更渴望以上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地方与居住地方徘徊,从未停止过两点一线的生活物质与精神不够丰富的普通群体。不管在站哪个方面的角度去看待生活,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因为生活环境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是相由心生来解释更能体现出来。从我个人认识角度,片面的说明一些问题。有位朋友他是某软件公司的技术部门的老总。众多人都很羡慕他有这样的成就,可是他看待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幸福。可以说没有常人那样轻松。

每天都要奔波在公司与客户两者之间,管理着技术部门的大小事务。忙的焦头烂额,却很少回到家里跟妻儿团圆。他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底下有那么多人员都在看着自己,他们也有生活。可是每当我想去跟他一起静静的.坐下来喝杯咖啡慢慢聊他的事业经历的时候,却是一点时间也没有,甚至有些时候打了一声问好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人并都是有感情生活,如果将事业占据生活一半多的话,他的角度就是拼事业。令众多的常人羡慕不已。他那时候家境贫寒,为了多赚钱养家还要供弟弟上学,家里有老母亲不得不逼着自己做这样的事情。记得在上学期间,每天早上起的很早在学校的大操场跑上它好几圈,那时候我们还年轻精力充沛。他能保持这么久的工作状态也是热爱锻炼身体的优势得到的好处。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意志力越来越坚定。这时候,我联想到了在单位有位有钱的小资生活的白领同事,那么她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呢?我们平时都很好见面,只是偶尔在单位的餐厅碰碰面,于是我们谈论的过程中少不了,对她如何看待生活方面的话题。她没有戒心,很诚恳的配合我聊起里了这个话题。从我们谈话的过程中,发现她是一位爱购物、爱时尚、爱打扮更懂得会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她基本情况下,就是活在当下从来都不计较钱够不够花,在她的思想观点里面有钱就花,没钱也就省着点花。她不需要像我们男性一样存钱养家买房子的事情,那都是男人必须要在婚前准备的。

她的态度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如此。让那些爱说闲话的说去吧,走自己路只要自己快乐就行。生活就是一天一天的过,生活缺什么就去买什么。很乐观的看待生活的点点滴滴。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刚刚入职的青年小刘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刘同志,是我们单位最年轻也是最小的一位。那天我们是面试的时候相识的,这位充满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对生活充满很多乐观的态度,还不知道社会的现实残酷,停留在学生期间的锐气。当他入职单位一年之久后,再次会议结束后。我单独请他到单位附近的咖啡厅谈谈依旧的话题,你如何看待生活。

这时候,早已经被公司的竞争压力改变了。不再像在学校那样孩子气了,变得比过去更成熟了,在这次谈话的过程中。给我的信息是刚开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期待很想经过自己努力拼出一番事业来,可是在这个漫长的计划当中,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对他来说现实很骨感,理想很丰满。更重要的是做好当下的工作就可以了,至于升职加薪要看自己努力和领导的赏识了。

篇7:散文阅读:感悟生活

童年时我胆子很小,到邻村小学读书,一个人不敢 走路,怕被狗咬。开始,母亲求大一点的同学带我,天长日久,人家都嫌我是个累赘,谁也不愿再做这个好 事。还是母亲智慧无穷,她想了一个以毒攻毒的办法,给我养了一只小狗,每天伴我上学。小狗一天天长大,我的胆子也一天天壮起来。

说起来也怪,我的这只狗与众犬大不相同,牠兼有豺狗的凶悍,猎狗的矫健,叭狗的机灵。跟我出门,牠威风凛凛,紧随我身,发现有什么问题,大喝一声冲将过去,使对手不寒而栗。由于牠长了一身油光净亮的黄毛,我取名叫牠“阿黄”。

听起来也怪。俗话说:“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我的阿黄却专捉耗子。那天,我跟母亲在地里刨花生,突然窜出一只一尺多长的大田鼠。说时迟,那时快,阿黄一个箭步就将那厮活捉过来。看到这只又肥又大的田鼠,母亲高兴地说:“快拿回去烧烧吃!”我感到纳闷,耗子怎么能吃呢?母亲却说:“这是田里的老鼠,全靠吃新鲜庄稼长的肉,不脏。”回家后,我用荷叶包上放在灶头里一烧,还真香呢!我一口气吃了个精光。夜里,只要阿黄蹲在灶间,屋内的耗子就鸦雀无声。

一天,村长突然召集村民开会。他严肃地说:“乡亲们,日本鬼子妄想消灭咱们八路军,随时烧杀虏掠老百姓,每隔三、五里,便修起了炮楼。为了挫败敌人的阴谋,我军要采取夜间反击,炸掉敌人的碉堡!”他抽了口旱烟接着说:“为了晚上我军活动不被敌人发觉,抗日政府要求大家忍痛割爱,杀掉家犬。”这时会场上一点声音没有,我可沉不住气了,撒腿就往家里跑,赶快把阿黄藏在了地瓜窖里。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便和气地对我说:“你是儿童团长,消灭日本鬼子是大事,咱可得要带头啊!”一句话使我豁然开窍,我同意把阿黄交父亲全权处理。他用一根绳子一端套住狗的脖子,另一端挂在树上慢慢拉紧,阿黄发出了阵阵惨叫,我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赶紧跑进屋里,蒙上被子,捂上耳朵,暗暗流泪。阿黄死后,母亲要改善一下全家人的生活,准备做红烧狗肉。我一听火冒三丈,抱着阿黄死死不放。最后在我的强烈要求之下,只好将阿黄埋在了我家房后的宅地上,我亲手为牠堆了一个小土坟。

阿黄去了。我好几天饭不想吃,觉不能睡,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了阿黄的英姿。此后,我每天放学后,都要跑到阿黄的坟墓上看上一眼,然后再回家。后来,我考上了区里高小,因离家太远,只得住校。这样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看阿黄一次。

上一篇:静态网页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关于逝去的亲人的故事随笔: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