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prana

2024-06-28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prana(精选6篇)

篇1:“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prana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圆满结束了。在这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挑战赛中,我指导的作品《《让环保融入生活——淘米水代替洗洁精》和《株洲市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获得了决赛三等奖。虽然离特等奖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作为参赛选手的指导老师,我经历了本届挑战赛参赛作品的选题、设计、制作、预选赛、决赛等全部环节,深深体会到选题之艰难,准备工作之艰辛,取得成绩之不易。回顾三年多来的工作,结合参加挑战杯比赛的心得体会,我向学校领导及关心此项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汇报我对挑战杯的几点认识。

一、挑战杯突出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省有90余所高校数万名大学生参与,400多件作品入围决赛。其中,有10件作品获特等奖,35件作品获一等奖,121件作品获二等浆,231件作品获三等奖。获奖作品在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如,中南大学获得特等奖的项目“‘祥龙’高适应性、多功能蛇形机器人”及湖南科技大学获得特等奖的项目“纳米碳酸钙基耐水浸型特种合成纸”就具有上述特点。

作品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来自那里,应来自社会需求。我指导学生参赛作品“株洲市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也基本具有了这个特点。作品选题来源于株洲市的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化工企业发展与创建节能环保型社会之间存在矛盾。株洲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市区周边特别是石峰区有着众多大型化工企业。由于设备陈旧、管理达不到新的要求,导致厂房附近乃至整个石峰区的空气以及水源污染严重。这也是所有株洲人的一块心病。然而株洲市近几年意识到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号召,正在全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株洲——争创国家卫生城。对于这些发展上的矛盾,企业如何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株洲市化工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株洲市的各个工厂、企业以及市环保局等单位进行了走访调查以及研究分析,并研究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及途径,给株洲市化工企业给予参考。这正是社会需求的体现。

二、参赛作品具有关注国计民生的特点

关注国计民生是本届挑战杯参赛作品的一大特点,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设计开发了一大批涉及国计民生的好作品。如:中南大学参赛作品“核苷(酸)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主要是针对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目标是为研究出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湖南师范大学参赛作品“散居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湘中25个行政村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社会公共服务的研究。作品实用性强,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或者关注国家公共事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挑战杯是学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展现

本届挑战杯,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都获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学校办学特色明显,综合实力强。学风好,教风正,学校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以中南大学为例,学校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学生在耳熏目染中体会到了科学的力量,创新的乐趣,成果的甘甜。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创新的力量。

四、我校保持挑战杯竞赛区域优势,需要不断改进、提高和加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

2、加强学校学术氛围的营造,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3、广泛开展各个层面的创新竞赛,选拔优秀指导教师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扎实工作作风的大学生群体;

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挑战杯竞赛机制。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认识和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能够更加认真、扎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总结、提高、进步,为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拓展教育工作尽一份力量。

化学工程系 祖 帅 2011年11月12日

篇2:“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prana

参观学习总结

十一届 “挑战杯”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现将参观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此次竞赛规格高、规模大

10月28日下午,我们一行6人参加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式。据主办方介绍,本届竞赛启动以来,共有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数百万大学生参与其中,1387件作品最终入围全国竞赛,称得上是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经过评审,共有内地432所高校的1106件作品、港澳地区15所大学的53件作品进入全国决赛。最终竞赛评审委员会共评出特等奖作品29件,一等奖作品100件,二等奖作品283件,三等奖作品747件。

本届挑战杯加入了时代元素。主办方联合上海世博局设立了世博专项竞赛。共有385件作品入围专项竞赛决赛,最终评出特等奖作品11件,一等奖作品30件,二等奖作品95件,三等奖作品249件。

主办单位将展示会按照天、地、金、木、水、火、土分区,展出了世博类、港澳及海外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信息技术类、大型作品、机械与控制类、数理类、生命科学类、能源和化工类、等七个类别的385件入围专项竞赛决赛的作品。

二、参观的具体情况 1.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于10月28日下午北航大学体育馆举行,来自内地、港澳台及国外的近500所高校师生代表,社会各界代表4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求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卫,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人事教育司长陈小筑,全国学联主席刘凯,竞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谭瑞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方向明等出席了开幕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主持了开幕式。

开幕式以主题为“梦的翅膀”情景剧拉开帷幕,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风采和挑战未来的梦想。随后,北航党委书记杜玉波代表承办单位,卢雍政代表主办单位、黄卫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谭瑞松代表协办单位致辞。

开幕式在挑战杯主题歌《纸飞机》悠扬的歌声中欢快的结束,在场的四千名参赛人员放飞手中的纸飞机。

2.观摩了展示会

我们参观了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展。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认真做笔记、对实物作品进行拍照、录像,并纷纷向参赛选手索要作品资料,有的成员还与作者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会后详细沟通。通过索要的作品资料,尤其是部分参加决赛的详细作品资料,使我们以后指导学生的宝贵财富。

3.与兄弟院校进行了交流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们先后与北方交大、青岛大学、江苏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在“挑战杯”指导方面,兄弟院校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与做法,使我们受益匪浅。比如,北方交大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协,并把其地位提高到与学生会同等地位,专门负责科技活动;北大成立了北大学术科创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则把老师的课题与学生的课外科技作品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教师科研和学生挑战杯的双丰收;江苏大学于2004年成立“创新创业学校”,分别以“科研”和“创新”为主题,每学年举办两次教学;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出版创新教育平台系列教材,开设《挑战、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宣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以及学校参加“挑战杯”获得金奖作品展示,看来宣传教育发动是十分有必要的。

4.参加了系列科技讲座 此次活动主办方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我们分别于10月30日下午参加“创新高端论坛”,10月31日上午和下午参加了科技嘉年华系列活动。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钟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副研究员高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原野,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六位走在不同领域研究前沿的科学家,讲座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主持。

复旦大学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钟扬首先登场。他以“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性”为题,提出敢于质疑是科学的重要精神。他认为科学首先来自于观察和分析,但是观察与分析不一定能保证产生科学理论。用现代科学理论来看待进化论,乃至任何其他科学理论,应当考虑可预测性、可控实验和可证伪性的问题。最后他以进化论集大成者杜布赞斯基的名言“如果不按照进化思想思考问题的话,生物学的一切都将无法理解”评价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性及重大影响。当回关于当前H1N1病毒肆虐的问题时,钟扬提出要战胜甲流,一方面应相信并依靠科学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改变心态,学会与流感共舞。

中科院物理研究员曹则贤以“知冷知热有几人”分别从常识和科学概念两个角度淡“温度”的含义。同时纠正了多个常识性错误,如人们需要通过食物摄入的不是能量,而是有序;不应人为阻止人体自发散热过程;减少人体脂肪的唯一适当方式是增加劳动等。

讲座的最后是由神经学科专家马原野和北大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联讲的科学大综合,以分别阐述和主持人嘉宾三人访谈的形式,同在场的老师同学们交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嘉宾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令我们深深折服。科技论坛和讲座精心以与大学生创新切实相关的主题,邀请著名企业家和学者与大家一道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的内涵和实现,为我们以后更好地开展挑战杯打开了思路。

三、分析与思考

(一)作品分析 本次参赛作品共有1108件,我们对参赛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类,发现我们学校在许多项目上都可以做,而且对内容的分析也对以后我们备战挑战杯有很大的启示。主要内容如下:

1、机器人和远程智能控制。共有45件作品,占总作品的二十分之一,可以想象当时孟凡贵冲进全国决赛的科技含量支持,也是我们今后应重点开发的内容之一。

《西安理工大学便携式管相贯线切割机器人》《关节履带复合型探测机器人》《智能盲人导航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可伸缩叶轮式爬楼机器人》《履带式水下作业机器人》 《东华大学智能关节履带式安保机器人》

《河海大学多功能线缆机器人》(同样多次创意紧根需求)《兰州理工大学识别搬运机器人》 《合肥学院抗震救援机器人》

《河南理工大学矿用救灾蛇形机器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四连杆变形履带式机器人》 《重庆交通大学叶片轮式蛇形机器人》 《贵州大学水上垃圾收集机器人》 《四川大学电力铁塔攀爬机器人》

《北京理工大学新型多用途反恐防暴机器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实弹射击远程遥控靶标机器人》 《便南京理工大学携式高效炮管内膛清洗机器人》(创意)《湖南工程学院家用电器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孟凡贵类似)《西北工业大学多功能微型智能水下航行器》

《西安理工大学便携式管相贯线切割机器人》《关节履带复合型探测机器人》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货仓自动寻迹搬物车》

《北京工业大学基于差分小波神经网络的智能家居保姆》(类似孟凡贵的智能遥控)《北京理工大学基于火箭发射的折叠式无人机》 《军械工程学院井下救生机械手》

《包头钢铁学院模块化多功能无人机》《智能小车》 《内蒙古师范大学两轮共轴自平衡机器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振动式管道清洗机器人》

《沈阳工程学院家庭智能系统》(自动控制与孟凡贵类似两个)

《长春理工大学多腔体负压式爬壁机器人》《多环境适应型蛇形机器人》 《北华大学流体驱动、速度可控式管道机器人》 《空军航空大学双足步行机器人》

《上海海运学院基于激光测距仪的全自动化装船机》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气液电自动化投粉机器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货运能手》

《江苏科技大学水面多体多用途无人艇研制》

《江苏工业学院新型螺旋型驱动小口径管道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制》 《浙江大学水射流抽气式清洗机器人》

《浙江工商大学无人驾驶太阳能动力自主环境监测船——“日月湖 1 号”》 《福州大学守护者——智能监控系统》

《集美大学水上垃圾清理机器人——“两岸号”》 《江西财经大学仿生螃蟹机器人》

《洛阳理工学院微孔反应板全自动清洗脱水仪器》

2、合作社研究(合作社研究是个大课题我们成立全国第一个学院)

《东南大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现状与规范发展研究——基于六省十县的调研分析》

《厦门大学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农民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以安溪县珍田茶业专业合作社为例》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荔枝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基于 16 家荔枝专业合作社实证分析》

《云南大学西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云南省通海县和元谋县为例》

《新广州中医药大学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三方因素的多视角探讨——贵州省威宁县和六盘水市钟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合作社立题多)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合作医疗农民利益保障的分析与思考——以双流县试点为调查个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状况调查》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研究——以鞍山市岫岩县岭沟乡塘岭群兴花生合作社为例》

《福建师范大学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福建省财政支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以厦门同安和三明沙县两地的实证调查为例》

3、就业

金融危机

农民工(社会关注的焦点)

《沈阳工业大学高校扩招背景下法学专业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及培养状况的调查(以东北地区为例)》

《南开大学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14 所高校的调查》

《南京师范大学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

《郑州大学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四川农业大学金融危机背景下灾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 5 个县 23 个村的实证调查》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安徽省无为县的个案调查》

《北京师范大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生存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北京、广州、南昌、成都四地的农民工调查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上海金融学院金融扩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专业)《德州学院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四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以什么为例,就业创业是热点)

《郑州大学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洛阳理工学院金融危机下农民工技能素质培训的研究》

《湖北师范学院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与未来——对 H 市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与民工有关很多)

《南方医科大学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医疗保险制度创新——从对安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调查看推进医保制度改革》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太湖县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危机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回流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金融危机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太湖县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4、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我们有过这种作品,只不过角度太广泛,没有强化,可以写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师范大学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及整合开发》 《重庆文理学院断裂的记忆——汶川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非物质遗产)

《上海外国语大学历史与现实的冲撞与融合--现代城市建设与古文物保护问题研究(以西安为例)》

《浙江师范大学村落祠堂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基于温州市莘塍镇 50 个祠堂的整体研究》(调查报告可以)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过去我们有过的作品 只不过换了个角度)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

5、心理成长与社会发展(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从农业院校的特点入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保安也有眼泪——保安心理和谐及提升策略》

《立信会计学院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学生轻生现象综合调查分析》(立题新颖)《跨越两性界线——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成因与引领研究》(独特上升)《南昌工程学院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态度及心理特质研究》(科技论文)《济南大学聆听城市主人的声音——关于“限塑令”实施后济南市居民消费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调查报告》

《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模型构建与调查研究》

《长江大学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选题把握时代心理学前沿)《汕头大学儿童时期成长经历对大学生恋爱影响的研究》(立题新颖)《湛江师范学院广东大学生生命智慧现状及其对挫折感影响的研究》(心理学方面多)《云南中医学院医科学生疑病现象及心理应对方式研究》(心理现象有待探讨)《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民乐对情绪调节作用的生理心理学实验》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构建灾后一线干部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探究——基于 5.12 大地震后绵阳市一线干部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山东大学汶川地震心理救助调查与研究——以济南市**医院灾区伤病员为例》

6、有科技创意 环保简洁实用

(这是挑战杯最直观的思考,应广泛发动,重点加工)

《湖南大学盲人智能手机》(多项与肓人生活有关)《湖南科技学院谐振式禽蛋新鲜度检测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乒乓球发球机》(实用简洁)《沈阳化工学院便携式小招贴清除器》(简洁实用)《白城师范学院多功能无源 LED 台灯》

《上海海洋大学基于蜘蛛网仿生结构的多功能诱捕器及新型捕虫法》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卧床病人智能翻身防褥疮气垫》 《南通大学光-氢-电燃料电池车模》(环保实用)

《浙江林学院树木内部缺陷无损检测仪》(创意很好科技含量)《黄山学院新式调音竹笛》(有创意)

《厦门理工学院新型剪草收草机》(同样创意紧根需求)《鲁东大学电动自行车的新型助力控制装致》(实用环保)《潍坊学院手指键盘》

《武汉科技学院绿色能源健身器》(实用且有科技含量)《自锁性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及力学性能的研究》 《防紫外线纺织产品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盲人自主学习系统》 《广东工业大学室内墙埋电线无伤检测仪》 《海南医学院行动式垃圾桶》 《青海大学火车铁道高速清沙装致》

《石河子大学SMS-1500 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 《太原理工大学架空输电线除冰器》

《内蒙古师范大学制作便携发光式电缆测断笔》

《中国计量学院全自动鲜活鱼处理机》(实用技术)

《安徽大学城市公交路线智能查询系统》

7、常温技术(农业院校的专业优势)

《南通大学抗旱智能循环大棚》 《合肥学院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

《温室大棚自动灌溉智能控制系统》(专业可作)

8、村官机制建设(一个村官,挑战杯有四篇,可以了解高校社科在关注什么)

《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 1260 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南昌大学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 《长安大学陕西省大学生村官问题及对策研究》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可以做)

9、以实例研究展开,某个课题原来就有,可以就某个地区、某个群体展开调查。不失为一种求新的方法。其中山东科技大学不从科技入手,而从论文、调查报告入手。《青岛市家电下乡实施现状及影响调查》(迎合国家政策刺激消费)《关于在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报告》(科技论文 学生工作之热点),另外山东工商学院的《组合投资决策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经管学院可以做),还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网络舆论引发行政危机的应对策略》(时政热点网络主持正义)

(二)思考

1、领导重视是保障

应形成全校上下重视“挑战杯” 科技竞赛的浓厚氛围,从校领导到业务教师,不能把这项活动仅仅看做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但我校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挑战杯”科技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面旗帜,代表着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水平,引领着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波及面很广,仅凭学工系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这次我们看到的的很多作品已经申请了专利(多者有15项国家专利),或者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或者已经筹集到资金,或者已经进入运作,已经是比较成熟的项目拿来做了挑战杯。这次看到的进入总决赛的许多作品就其技术支撑来讲都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研发不出来的,但关键是这些教授专家要愿意把这些技术拿出来供同学们做。而我们学校有很多专家教授成熟的发明和技术可资利用。但大多数是不愿意把东西拿出来供学生使用的,这就需要协调。

2、更新观念是关键

参观中,那些没有技术支撑的作品使我们对挑战杯有了新认识,改变了以往认为只有技术支撑的才能做好“挑战杯”的观念,只有211工程高校才能在大赛中获奖的观念,明确了如何处理好硬技术和软科学之间的关系。我们这次看到的有些作品,视角也不一定很新颖,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我们学校学生应该也能够做出来。比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档案管理系统”、浙江万里学院的“现代农业背景下农

民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户的问卷调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地面搜索路线寻优模型”等等作品,跟我校学校档次、学生水平差不多,甚至不如我们,但人家就能够冲进全国总决赛,但我们连省里的奖几乎都没有,可见是我们指导得不够、做得不够好。

3、完善机制是保证

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教师的良好指导外,完善的机制也是“挑战杯”取得成功的保证。目前我校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缺少指导,无从下手;有些教师水平很高,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我们的宣传不到位,没有让大家认识到“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缺少奖励和激励机制,让大家缺少动力。另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也是历时比较长的比赛,获得特等奖的作品一般都是做了两三年以上的,所以,与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目前还是“小学生”,需要从头抓起,不要奢望短时间出高成效。

4、发挥网络功能是延伸

北京大学创立了学生科创网(www.pkusast.net),该网站旨在为校内同学方便、快捷地获取课外学术科创活动的指导性信息搭建有效平台,并进一步整合相关的活动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组织和参与学术科创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给广大同学提供了解校内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信息的窗口,扩大学术科创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广泛介绍校内学术科创赛事的介绍、流程、参赛方式、参赛体验、经验总结、激励机制等(最好以指导手册的形式出现);在“挑战杯”竞赛初评过程中所采取的组织形式、评审方式、评审流程、激励机制等。

(三)建议

1、成立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专项组织机构并出台指导意见和建设办法。成立了由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各学院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工作。专门成立“校园科技文化指导委员会”,全力开展多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2、建设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沙龙),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组织热衷于学生培养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专家以及历任“挑战杯”获奖作品指导教师,由学校授予聘书,形成以教学名师为中坚、以青年专家为后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梯队;

3、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情况作为工作考核和经费投入的重要指标。同时各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情况不仅与学院学生工作考核、学院教学工作考核、学院科研工作考核、学校教师考核等一系列考核挂钩。同时每年对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进行考核和评估。

4、加大奖励力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认定,并对在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名次的项目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与一定的倾斜与加分;

5、广泛发动,重点培养。我们应通过成立学生会、社团组织或者团组织相关部门提升科技组织的地位,通过科技创新课程、网络宣传和奖励机制等扩大影响,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和讲座广泛发动,对于选拔的创意作品进行重点支持,不在多,10个左右既可。改变前期学生盲目参加并且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的现象,优化从配老师、找项目、组队到训练的完整流水线。同时尽力克服诸如作品创作过程中调研不够充分,选题不够科学,成果实用性不强,成果转化率过低等方面的不足。

6、科技作品的选题注意创新、实用。创新活动的作品,最好能从细微处入手,注意到社会、生活、学习的细节,经过严密的思考然后得出结论、解决办法,并力求做到独创性、实用性。

7、活动开展有序,分阶段,有重点。前期部署重时效、中期推进重实效、校内评审重规范三个方面。根据全省和全国挑战杯赛组织开展的时间,将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宣传动员和启动阶段,即提前半年就对下一年度的竞赛做出部署、营造氛围。10月份进行集中的培训和辅导。11月份举办年度实践创新表彰大会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推进大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宣传动员和辅导阶段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寒假的时间积极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次年3-4月组织校内挑战杯作品竞赛的答辩和评审。5-6月组织参加全省和全国的竞赛。8、开展趣味创新活动和专业性科技竞赛,举办科技论坛,浓厚氛围,激发兴趣。指导学生基于某一物品、按照某一设计要求、依据某一门专业课程进行开放性的创新设计,制作一件具有一定功能的作品;如建工学院“鸡蛋撞地球”、“筷子搭桥”活动;面向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电路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CIS形象设计大赛等与专业课程基本原理紧密联系的竞赛,让学生在专业性科技竞赛项目中实现了第一课堂知识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有效对接。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科技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博士论坛”、“挑战杯论坛”等多类别、多层次的学生科技论坛,让学生学习撰写论文,并且走上讲台阐述研究成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姜鲁平

篇3:“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prana

大学生对于参加“挑战杯”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中途就被淘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选题不好,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好事半功倍,选题差劳而无功。因此, 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认真、慎重地对待选题。

本文作者有着多年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的实践经历。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的作品题目进行剖析, 并结合自己亲身体会,从选题原则、选题途径、选题策略和选题禁忌四个方面来探讨“挑战杯”作品的选题问题。

一、选题原则

从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以及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挑战杯参赛作品的选题需要遵循“先进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5]。

(一)先进性

先进性就是指你的作品能够反映当今科技的发展水平,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当某一作品的选题处于学科前沿或是研究别人未曾研究的领域,或是虽然有人研究,但还没有成果出现的领域, 那么该作品就具有先进性,在竞赛中就有可能获胜。 比如第一届挑战杯北京大学的作品“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评价模型的建模研究”,该作品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这个选题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性。我们知道,在上一个世纪中,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才开始问世,8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国内刚刚起步,更谈不上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在当时,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都具有先进性。如果对历届挑战杯的作品题目进行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一届挑战杯一等奖获得的作品中,有一半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以后逐年下降。图1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计算机应用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最高奖为一等奖,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如果现在再来利用计算机来从事某一领域内的研究,就很难具有先进性可言,更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那样热门。一般在新兴学科和热门领域内选题,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学科发展水平,具有好的先进性。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图2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

(二)创新性

在战杯中获奖的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选题突出“新”,创新性非常显著。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又分为多个层面:它包括理论上创新、方法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和应用上创新等等。

1.理论上创新:理论上创新是指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学生自己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后逐步上升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一般只有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有了新的理论见解,不论是否采用他人的技术或方法来验证,多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果思想、方法、手段和技术路线均为自己所开创,那么你的选题就属于原创课题。这种课题容易得出新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研究风险和遭受非议,也是值得探索的。

2.方法上创新: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来阐述一些已有的问题,也常常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科学结论,这种选题也具有很好的创新性。这里说的“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包含自创的新方法,也包括将别人创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新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来说, 由于理论积累和思维深度、广度还是相当有限,一般难以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因此,主要的创新形式是在技术、方法和应用上的创新。

3.技术上创新:利用新的研究技术,比如新设备、 新试剂、新手段来研究已有的问题。这种选题具有很好的新意,往往能够更好地证实或否定别人的思路或假说。

4.应用上创新:是指把他人思想、技术或方法,应用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上去,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也有可能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有时还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应用上创新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新的材料、新的研究对象或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问题, 前人不可能进行研究,所以选定这方面的课题,只要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研究价值, 无须费力气去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

图3是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从创新点进行分类统计。图3统计结果显示,获特等奖作品中,应用上创新排第一位,约占52.2%,其次是方法上创新和技术上创新,各占26.1%和21.7%,而理论创新最少。理论创新需要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由于大学生受到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加上缺乏实践锻炼,所以很难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思想上、方法上、技术上或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多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那种使用已有的思路和理论,在技术上和研究对象上又没有新意,只是重复、验证或丰富他人的结论,就缺乏创新性。从历届大学生“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题目中不难看出,好的作品不但突出选题上的“新”,而且在一件作品中往往包括多个创新点。

(三)价值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对人类社会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性在于通过研究能够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够增强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为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服务。总之,价值性在于无论何种选题,都应该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能够对社会的进步有贡献,能产生效益的(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所选的题目要具体,在你现有的条件下要能够实现。它包括你的假设是否合理,你的设计路线是否可行,你的实验条件是否跟上,你的经费是否充足,你的人员知识层次是达到,你的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你的研究对象是否支持,你的研究资料是否能够获得,你的调查是否会受到阻挠等等。

除了上述所说的四项原则外,大学生在选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扬长避短。有些学生一开始非常热衷于挑战杯课外研究,但由于对从事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厌烦枯燥无味的实验,以致失去研究兴趣,半途而废。这也属于一开始选题就出现了问题。

二、选题途径[6]

我们知道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后,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题,好的题目从哪里来。一般可从以下10个途径来考虑。

(一)热点问题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一般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每年都会发布有关该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关注的热点,选题时可以依据有关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提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科研课题。

(二)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新兴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例如,人们对手机彩电等显示屏分辨率要求的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便得到快速的发展,因而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种为了推动市场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从社会需要中选题, 往往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亲身实践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捕捉生产和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的源泉。例如关注生态村建设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生态环境产业化问题等等。

(四)空白地带

科学在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在不断地交叉与渗透。在交叉处的空白区寻找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也能形成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 领域中,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效果和作用。

(五)观点质疑

任何一种理论或结论,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因此,要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理论和观点。当人们从来没有质疑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时候,爱因斯坦却对其进行了质疑,并由此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许多前人的理论和观点,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都会显示出缺陷和局限性。只有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点,才能提出更新的理论和观点。

(六)历史难题

善于发现书本中的历史难题,也是选题的一条途径。我国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从“马尔科夫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Q过程的唯一性”问题,从而解决了概率界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并创建了“侯氏定理”。 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

(七)学术争论

对于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历史上往往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争论。例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和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上最著名的学术争论。关注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八)反面思考

在思考问题时变换一个不同的角度,从相反方向思考。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但是, 如果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反复推敲

在阅读书本以及期刊文献时,经常会遇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在给定范围内”等一些限定词。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这些限制词,是发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鲁迅说过:“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这对科研选题也是很有启发的。

(十)失败案例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案例中寻找到失败或失误的原因,就有可能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科学大厦,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图4从是选题途径的角度,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显示, 获特等奖作品中,源于热点问题的选题约占30.4%,其次是源于社会需要的选题占17.4%。如果仅对社会科学类进行统计,9件获特等奖的作品中,有4件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占44.4%。因此,有关社会调查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需要瞄准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加工、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以上简单地列举了科研选题的常见途径。对于千奇百怪的自然界和复杂多端的人类社会,有着各种疑难杂问。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导师的指导下,就会找到合适的科研课题,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三、选题策略

(一)类比策略

通过研究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二)对立策略

从已有事物、经验或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采用对立思考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三)转换策略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转换来获取研究课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转换策略一般是通过巧妙地绕过问题障碍,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未知问题变成已知问题的一种思考策略。例如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 就是运用了转换思考策略,利用浮力等于物体重量这一原理,解决了当时无法直接称大象的难题。

(四)移植策略

移植策略就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或方法, 移植到其他领域,进而产生新课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四、选题禁忌

(一)选题过大

学生对于所选课题应是力所能及和深有体会的, 切莫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学生在科研选题时必须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难题,而且要对所选课题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

(二)缺乏条件

选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科研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研究资料、科研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究场地是否具备,研究时间是否能够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选题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的时候,既要注意实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实际需要的问题并不是谁都能够研究的,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

(三)含糊不清

科研课题一定要精练、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模糊、空洞。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缺乏科学性,而且目标不清楚,难以下手。例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这个课题从形式上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却含糊不清。到底是研究如何优化教师行为,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两者都研究,研究的切入口、研究的重心又在何处?这样表述,带有结论性口气,更像一句工作口号, 缺乏研究的味道。

因此,大学生“挑战杯”选题不宜选太大、复杂的课题,更不应该选择带有结论性、口号性的空洞课题。

摘要: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作品题目的剖析,探讨了挑战杯参赛作品选题的基本原则,并从热点问题、社会需要、亲身实践、空白地带、观点质疑、历史难题、学术争论、反面思考、反复推敲和失败案例10个方面,以及类比思考、对立思考、转换思考和移植思考4个角度,分别阐述了选题途径和选题策略。最后对选题禁忌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挑战杯,科技作品,选题,剖析

参考文献

[1]张灵,胡桂英.从“挑战杯”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高师创新教育[J].现代教育,2007,(11):168-169.

[2]平扬,冀宁,李新玲.109名院士为“挑战杯”题词:鼓励青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7-11-01.

[3]柳晓森,陈杰.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王兆国致信祝贺[N].人民日报,2007-11-16.

[4]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官方网站[DB/OL].http://www.tiaozhanbei.net.

[5]宋伟.科研选题论证中的四原则[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1,3(04):70-71.

篇4: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创办于198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自创办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连续举办了13届。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章程规定,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挑战杯”一座。

大赛影响

2013年10月13日至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并列以总分480分获得本届“挑战杯”。决赛期间,内地及港澳地区45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代表参赛参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新闻媒体代表和当地中小学生观摩了作品展。近百家企业与所关注的参赛作品作者进行了投资意向洽谈,有的还现场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书。

“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另一个则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两个项目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共有2000多个学校加入。“挑战杯”系列竞赛,每一届承办都有独特的会徽、口号、吉祥物、展板、创新故事等线上和线下特色品牌活动,使得“挑战杯”与时俱进,不仅具有权威性更具备时尚、高端、大气的特性,更深入的走入了学生内心。

篇5:“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prana

参 赛 指 南

共青团贵州师范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

制度篇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3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9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11

第二部分

指南篇

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13

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16

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19

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25

八、论文封面格式„„„„„„„„„„„„„„„„„„„„„„„„„„„„„31

九、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论文打印格式要求„„„„„„„„„32

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33

附录

附1:“挑战杯”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34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 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 www.tiaozhanbei.net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评审规则

(草案)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 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

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

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资格是否有效。

一、关于资格审查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7.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2件,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分;

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二、关于形式审查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签章确认。

3.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

4.作品申报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三、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竞赛主办单位。

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一、怎样选题

1.要根据科研、生产、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社会需要; 2.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条件和特点;

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4.要掌握较多的信息;

5.课题一般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

6.若选国家项目的子项,则应把研究范围划清; 7. 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8.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来填写。

二、如何挑选参赛项目

1.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 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3.作品的文件资料完整性;

4.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5.人文社科类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

三、填写作品申报书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挑战杯》竞赛章程、评审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说明;

2.个人作品:

(1)申报者需承担申报项目60%以上的研究工作;(2)合作者不超过二人,且均为学生;(3)合作者学历不高于申报者;

(4)鉴定书、专利证书、发表作品署名均需第一作者。3.集体作品

(1)合作者超过二人;

(2)合作者虽不超过二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4.正确填报作品类别及学科领域(1)科技发明制作A、B类区别;

13(2)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关键创新点来填写。

5.手工填写时,文字要清楚、端正。

四、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

1.论文题目要鲜明,要能反映论文内容,研究范围和深度; 2.论文内容要切题,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3.论文一般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4.论文结论要有理、有据、有新思想、新见解; 5.引用他人信息时,必须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6.可以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图表、曲线、附录、加注等手段,以达到重点突出、显示主线的目的;

7.要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达到文句简明、流畅。

五、科技发明制作研究报告的撰写

1.申报科技发明时制作类作品必须附有研究报告;

2.研究报告一般要有摘要、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和先进性、作品的设计、制作、试验、作品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预测、参考文献等内容;

3.研究报告需附有相关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实物外观图(照片)等,也可附以鉴定证书,应用证明和专利证;

4.研究报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句简明、流畅。

六、准备作品展示和问辩的要点

1.作品展示,特别是问辩是终评的重要依据;

2.问辩重点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

3.展版版面设计应简洁鲜明、吸引观众、文字宜少。内容宜精; 4.展示表演的作品要考虑电源等动力供应、注意安全、演示项目需反复演练,力争演示一次成功,若偶然出现故障,也应沉着对应;

5.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突出创新点以吸引评委;

6.参加集体项目的展示者应掌握未参加展示者的工作内容; 7.准备问辩要围绕作品主题,对项目的基本思路、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等几个环节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理有据;

8.对评委提的问题要听清楚,回答必须扣题,切忌答非所问。

七、评审原则

1.评审时应注重论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市场; 2.论文的创新点是突出的关键;

3.论文要评审专家普遍认可,大家都能看得懂; 4.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5.参赛论文不等于丁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6.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8.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9.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10.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11.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一、撰写参赛论文的要点:

1、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2、参赛论文不等于工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3、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5、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6、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7、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8、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二、作品展示的注意事项

1、重视作品展示板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你开口之前,吸引观众(特别是评委)注意力,使他们驻足欣赏并产生第一印象的,便是你的作品展示板。因此,必须精心设计。首先,题目要醒目,如果太长,应设法突出比较关键的词语。其次,文字要简洁精炼,字不能太小而让人看不清,可以用不同字体突出某些重点。第三,展示的内容要精选,突出创新点,切忌轻重不分,应有尽有的和盘托出。第四,充分利用图表形象化的展示功能,辅以少量文字,使版面简洁明了、富于个性、活泼美观。

2、版面安排布局需体现作者展示意图

展示内容原则上应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与结论,一项都不能少。但展示板不过方寸之地,不能将所有内容都等量齐观地充分展示出来。因此,必须有简有繁,视作者拟强调的创新点而决定取舍。如果研究的是新问题,或者是用新视角与新思路研究老问题,都应在前言中点明:如果是引进了新的方法,或对老方法有所革新,也必须特别指出:如果有什么新发现,或为某些不确定的结论提供了新论据,更当重点展示有关实验数据。总之,当依创新点之所指,在展示内容的繁简安排上有所取舍。

3、实物演示应以增强作品展示效果为原则

工程类作品,实物或模型展示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还能操作演示,演示中应注意排除安全隐患,避免故障频仍。否则,效果 将适得其反。此外,实物展示还应包括图纸(工程类作品)、数据资料、有助于表明作品的完整性,但应经过仔细的整理和编排,便于评委翻阅和检视。

4、展板与实物展示应为增强口头陈述效果服务

展板与实物展示的作用均不在于代替口头陈述,而是为增强口头陈述的效果服务,最好取简洁明了、富于个性、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要点,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

三、有关问辩的准备问题

1、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理解思考问辩重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口头陈述切忌朗读展板上的说明文字或背诵事先写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对自身作品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展板展示的图表和实物演示进行生动的解说,解说中最好还能注入作者的热忱。

2、理解所追求的目标。一是对作品要传达的信息条理化,二是要将其中的重点抓出来,三是用概念清楚、逻辑严密的陈述,描绘出一幅简约的、使非专业人士易于领悟的作品图像。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因曼:“我不能创造我不理解的东西”。可见理解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只有理解透了,才能精确选定该当重点表述的内容,并找到适当的言词和表达方式。

3、加深对作品主题、主攻目标和科学思想的理解科学思想为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科学思维或思考;思维活动的结果即形成科学思想;思路则是科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因此,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考,它应贯穿于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闪念,通过实践与思考的反复交替,才逐渐地发展与完善起来,是任何科技作品的精髓所在,必须加深理解。

4、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能提出足以吸引人的问题,吊起听众想追寻答案的胃口,再亮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回答,引导听众理解工作中的创新点并接受你的结论。

5、为了突出主线,口头陈述中必然会忽略某些环节(如方法等)的细节,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在问辩中有评委问到时方能应对有策。

6、准备问辩时除知所知外,还应知所不知,这些多半是你的工作未直接涉及,甚至世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好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方不至应对失据。

7、“阅漂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这些都是准备问辩的不二法门,要抓住一切机会多练多说。在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思想会愈来愈精炼,遣词造句会愈来愈丰富,表达会愈来愈流畅自如。陈鼓应:“做学问谈天最重要”。

8、“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告,意思是解说尽量使用通俗语言,以非专业对口的人也能听明白为度。

9、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练习,练习时一定要卡准3分钟时间,不要花时太多却连关键的东西都没表述清楚。练习时小组成员可相互提问。

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一.学术论文的选题

为了在“挑战杯”赛中获胜,参赛作品的选题至关重要像农民没用好种子,怎么辛苦也得不到好收成。就什么才是好的选题呢?简单的回答就是能打破现有市场需求和学术科技供给平衡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是新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观点。而如何去寻找能打破现有平衡的选题,则是大家最关心、最费周折的事情。首先要求做好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只有充分掌握了将要涉及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什么选题值得去做。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条件和方法才能做好的事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当然,更不能忘记向有关教师咨询。

撰写学术论文的选题,实际上是科研选题。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的选题,应偏重研究进展的追踪,特别要能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新。

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则要瞄准社会热点问题,要能取得研究数据,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对策。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核与思考:

(1)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形成科学研究课题的最重要的源泉。捕捉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每年,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都用科技发展指南的形式公开科研选题方向,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高校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通常依据《选题指南》提出的方向,申报有新颖性、创造性和意义较大的科研课题。

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可通过导师的指导,或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题目。如果能选择科学前沿课题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更会有出类拔萃的机会。

(2)科学园地中有哪些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科学在不断发展,一门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各门学科的交叉与互相渗透,有可能产生交叉处的空白区,将目光投注到那些尚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往往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例如,某体育学院一研究生选择了《竞技体育技术、战术创新理论研究》,意在探索促进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一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在竞技体育科学与创造科学交叉区寻找到一块科研“处女地”。

再如,有人在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中,找到有关“计量史学”方面的科研新课题。

(3)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吗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寻找其缺陷和矛盾,也是捕捉科研课题的途径。历史上,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不加怀疑使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对它进行质疑,重新考虑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从而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狭义相对论)。现在许多人致力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源于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怀疑和批判。

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前人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结论,看起来无懈可击,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缺陷和矛盾,揭示这种缺陷和矛盾就是科学发现,深入研究就可能提出新的理论。

(4)书本上记载过什么难题

研究课题从实际中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课题也可能来自书本中的难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早年在大学学习时,就从一本职6队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研究,最终创建了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的科学理论。

国际上获得菲尔兹奖的20多位数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由于解决了“希尔伯特问题”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其他难题而获奖的。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5)研究工作中是否发现有反常现象

根据研究工作中的反常现象选择课题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冯,卡门在他的导师的指导下做流体力学实验,以观察圆柱后面水的流动分离。但是,圆柱后面的水流始终不稳定。导师没有注意到 这个现象,只关心他的“流动分离”课题。但是,冯〃卡门却注意到了这一反常现象。他想,这里可能有某种自然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于是,冯〃卡门把这反常现象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过探索,结果发现了“卡门涡流”这一流体力学规律。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如果观察到的意外现象或与传统情理不符的反常现象,就可以思考其中有没有科研新课题。

(6)学术争论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对于同一对象、现象或过程,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这是利〃学发现过程中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热的本质之争,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学术之争。争论时,双方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了解这种争论的前因后果与争论焦点,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研究,常常被学术争论所诱发。在了解当前学术争论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科研新课题。

(7)对同一个课题能否从新的角度去研究

对于同一个研究课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即从新的侧面、采用新的材料、使用新的手段去研究也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以来,红学研究已风靡海内外,研究成果也可谓车载船装、千姿百态。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情系红学,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选择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崔耀华一部洋洋洒洒36万余言的《红楼梦探幽》,可谓独辟路径。他突破考证派、思想评论派及艺术评论派的研究视野,运用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建立起系统分析《红楼梦》的科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观点。例如:《红楼梦》不是梦,其本身的伟大艺术魅力无需索隐派艰苦考证便可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核心是作家阐述自己哲学思想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治世思想和理论以及如何创造理想社会的艺术体现,书中人物是这些哲学思想的形象化描述。

在“挑战杯”竞赛前,我们可能知道组织者提供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的《选题指南》,对《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我们应注意选好新的研究角度,力求有所创新。

(8)能否从论文中的限制词中找到课题 许多研究论文在阐述某种观点或结论时,经常有这样一类限制词:“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等。那么,究竞在什么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范围内?对于这些限制词的具体规范的寻找,可以构成相应的研究课题。此外,对于给定明确限制规范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超出规范的外推思考捕捉到研究课题。

(9)能否对他人失败的研究进行分析

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失败或失误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或综合分析,以探索其失败或失误的原因,抑或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研究的大厦,也可以形成相应的研究课题。

以上所举课题的来源或线索,并不一定概括得全面。对于奥妙无穷的自然界和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鲜为人知的东西比比皆是,供科研选择的课题是层出不穷的。只要我们有创造的动机,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总会找到合适的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科研课题,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二.发明课题的选题

发明创造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人工事物的一项实践活动。不计其数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都是发明创造的成果。发明属于技术创造范畴,有别于科学创造中的发现。发明是人类运用自然规则创造出某种人工事物,而这种人工事物在没有发明以前是不存在的。如青霉素药品、电灯、复印机、电子计算机等,都是“人工事物”,是发明成果。至于科学家发现世界上存在着青霉素、电磁感应现象,不能算是发明,因为他们只是创造性地“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人们发现之前依然客观存在。当然,发明与发现也有联系,发现可以导致发明,发明也可推动发现。如果没有青霉素的发现,是不可能有青霉素药品的发明;正因为人们发现了激光原理,才导致激光打孔机、激光治疗仪、激光武器、激光音响、激光育种方法等发明的问世。当然,如果没有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文望远镜和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的发明,人类要探索太空奥秘,作出新的重大发现也是不可能的。

对发明创造成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有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

(一)产品发明又可以分为物品发明(如合金、玻璃、水泥、油墨、染料、涂料、农药、食品、饮料、调味品、药物、纸、焊料等),设备发明(如各种机器、仪器、器械、装臵等),配臵或线路发明(这是指由空间和时间起作用的工作手段,如电压调节器、放大器,带有分支和闸门的管道系统等)。固定建筑物也属于专利保护的范围,可归人产品发明类。

例如,自行车是很早就发明出来的机械产品,关于它的发明至今仍层出不穷。如果有人用新型传动(如变速齿轮传动)改进普通链传动的自行车,就是一种发明创造。有人在传统的双叶罗茨鼓风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三扭叶罗茨鼓风机,力图降低工作噪声,这也是机械设备方面的一项产品类发明创造成果。

(二)方法发明可以分为产品制造方法发明(包括产品的机械制造方法、化学制造方法、生物制造方法)和非产品制造方法(如通讯方法、分析测试计量方法、修理方法、消毒方法等)。产品用途发明也可归人方法发明这一类。

例如,某发明人研究出一种电镀塑料物品的方法,能使塑料制品具有金属的外观。这是一项方法类发明。

分析产品发明创造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它通常历经“选择发明课题”、“构思技术方案”和“样品制作”等基本阶段。

发明创造的选题,要着重考虑市场需求和新技术运用,特别是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如核技术,用于军事已不新鲜,用于医学也很平常,用于海关集装箱货物不开箱查验,则是近年来的一大创新。选择发明创造课题,应考虑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1、先进性,即你的作品要能反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能代表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或是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处于先进地位。这样,你的作品立意越高、越远,在竞赛中获胜的机率就越大。先进性还反映在作品具有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特征。在某一个领域,别人还未去研究,或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没有成果出现,而你的作品恰好能反映先进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这就说明你的作品具有先进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网络的发展又非常之快,如果你在这一领域做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你的作品就具有先进性。

2、实用性,即你的作品要能为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服务,解决人们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或给人们生活的某一方面带来好处。如果你的作品不能解决问题,对人们无关重要,或是人们的生活中可有可无,甚至它的性能比同类产品还要差,这就说明你的作品不实用。实用性还表现在:当今人们生活中急需解决某一个难题,而又没有这样的产品。而你的作品却能应运而生,急人们之所急,这就突出了你的作品的实用性。要选择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我们就需要细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人们生活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设计产品,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作品一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可行性,即发明作品不光在理论上是先进的,而且在实际中也行得通。当我们设计一件作品时,只在理论上进行考虑,而忽略了在实际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就有可能在制造技术方面或现实需求方面遇到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发明课题时,要综合考虑实际中各方面的因素,各种情况的变化以及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既保证作品在理论上可靠,又使其在设计制作和使用方面可行。3.发明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发明作品,应在技术方案上体现出设计构思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参赛者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

样品制作,是完成发明作品的重要环节。技术方案确定之后,应考虑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动手制作之前,要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一、学术论文的概念

在“挑战杯”竞赛中,学术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环节赛者应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取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种类很多,按学科分,大致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相应地划分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其中各自又可能细分出各门学科的论文,如物理学论文、土木工程论文等。学术论文是用思辨方法进行研究,以间接研究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如理论性研究、细则研究、目标研究等。学术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性认识为主要内容,提出新的知识、新的见解、新的解释、新的方法和原则等,从而提高认识,指导实践。学术论文展示了崭新的论点以及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富有深刻的哲理性、透彻的说理能力、辩证的逻辑力量等。

不管哪种论文,其全部价值及价值的大小均取决于论文的内容。学术论文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这是学术论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根本点。这里说的新成果,主要是指“前人所没有”和“前人所未知”的新见解、新发现或新设计。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从头至尾都要新,如果这样要求,很可能什么论文也写不出来。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要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果。三新不是并列的,新思想是首要的。为了表达新思想才建立新方法,有了新思想必然产生新结果。所以评价文章水平高低,首先要看其有无新思想。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学术价值

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能提供新知识、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揭示科技活动的规律。论文选题应立足于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一些已经做过的工作如果没有新的进展就不应选择。重复选题或采用同一思路研究的题目都是缺乏新意的。论文结果应该有新观点。有一篇关于齿轮降低噪声研究的论文,从提高制造精度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果。虽然论文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没有错误,但只是把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得的数据堆砌起来,缺 乏本质的分析,没有说明研究工作究竟取得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主要结果末超出前人,没有新发现和新观点。这样的论文缺乏创新点,在参赛时是没有竞争力的。

(二)社会价值

论文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有推广价值,能解决科技活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对科技活动起推动、促进作用。

(三)资料、文字水平

撰写论文要资料翔实,数据可靠,概念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文字简明,通俗易懂,符合科技论文的格式。

除综述、专著和快报外,在学术论文(简报)中报道的原始数据,通常只出现一次,再次出现只能作为二次文献引证。参赛的学术论文中,如果有较完整的可靠的原始性实验数据或统计数据,无疑会增加参赛作品的水平。

写好论文的关键取决于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要通过深入查阅有关文献,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观点。

从课题研究成果到科研论文,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写好论文还在于写作者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研究报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学习撰写论文的基础知识,参加写作的实践。

二、学术论文的结构

一篇论文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开头要做到首尾连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目中间到结尾,一般论文的结构可归纳为“前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但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不同,论文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

(一)前言

应说明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省内外、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已进展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课题研究是在什么基础上开始的,达到什么程度等。

(二)正文 要以论为纲,论点明确,论据确凿。学术论文应简明精当,以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的、最精彩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结论必须有事实证明,但不宜罗列过多的事实;引用文献资料或别人的材料,必须在脚注中表明出处。

(三)结论

扼要提出研究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有待今后讨论等。

三、学术论文写作要点

(一)题名

科技论文的题名,也可叫论题、命题或题目。题名,被喻为论文的“眼睛”。好的题名,既能提享全文,标明物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阅读论文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题名。从文摘、索引、题录中找到的也是题名。题名应便于科技工作者阅览、编目。基于这种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对学术论文题名的写作提出如下要求:

1、题名应是鲜明、恰当词语的逻辑组合,具体、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例如:《大陆板块在西藏高原的碰撞》,题名比较简明,文中的重要内容“碰撞”及特定内容“在西藏高原”均有提示,是一个好题名。

2、题名应有利于索引分类。题名中应避免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以便提供实用信息。信息情报人员往往把题名作为编录索引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题名不恰当,容易把文中揭示的信息漏掉,造成文献的漏检。论文的中外题名应一致,但在书眉上因题名过长,可用缩略题名。题名命好后,最好用主题词表检查一下,应该把可作索引用的字都包括进去,并把重要的字尽可能靠前写。如《电磁调速离合器电磁场的有限元法计算》题名就比较符合要求。

3、题名应概念统一,简约精炼,切忌冗长空泛。如《煤、电能、劳动力的合理转换》,按文中意思是讲能量转换,而题名概念不一,若改为《热能、电能、机械能的合理转移》就比较好。又如,《关于中国公元前三千年至今为止的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比较紧凑合理,若改成《中国气候的研究》貌似简练,其实太笼统空泛。因此,要求题名精炼,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为宜。美国《美 英格兰医药》杂志,在稿约中规定题名限制在75个字符以内,以防冗长题名的出现。有的论文题名貌似精炼,但会出现与其他同类论文雷同或不适当扩大的现象。如《×××的若干问题》、《×××的机理探讨》等,前者有可能雷同,后者有可能不切实际,应注意避免。在有些情况下,还应考虑采用副题名。例如:

(1)题意未尽,用副题名说明论文特定内容;

(2)论文分册或分篇出版,可用副题名提示特定内容,以示区别;(3)副题名引申题名或对题名进行说明,或对长题名进行改造。副题名处在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下面用破折号引出;也可以用小字与主题名分开;也可以在题目与副题名间用冒号隔开。如《论基础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兼议建设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这是副题名作引申。

论文应根据内容需要,安排章、节、条、款、项等小标题。一般论文小标题分四层,第一层标题居中写,占行;第二层、第三层标题缩二格写,占行;第四层标题缩二格写,不占行。

(二)署名

写作论文,均应署名,一般写在标题下面。

论文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接参加全部或重要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并了解论文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余有关人员,或列人参加工作人员题名页,或另外对其逐一致谢。

个人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研究成果,署名的次序按对该课题研究贡献大小次序排列。在一项工作中,谁提出研究课题或设想,谁承担主要工作,谁解决关键问题,都是衡量贡献大小的标准。

(三)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的作用有:

1、报道作用。摘要即摘取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看了摘要后就可决定是否读全文,大大方便读者。

2、索引作用。摘要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同时有利于文摘报刊转载。

摘要应有与论文同等量的情报信息,应该说明研究的缘起、问题及重要性,试验过程与方法,研究成果或结论,应用范围及意义等内容。摘要的写作要求:

(1)简短。摘要字数以200一300字为宜,约为论文正文字数的3%左右。IS05966建议少于250词,不超过500词。对评审的学位论文或论文,节缩全文写成的详细摘要,可单独印发,字数可达2500—3000字,写作上要求突出具有新见解的内容。

(2)自含性。摘要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并有数据结论。(3)独立性。摘要是一篇短文,能独立使用,可以引用或编文摘卡片等。

(4)不评论。摘要必须忠实原文内容,无须对正文作评论或解释。

3、特殊性。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一般只用标准科学术语和命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另立一行排在摘要左下方,并要求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四)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或序论等,有时不署这些题名,但也是论文的一部分,写在正文之前。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用一篇之警策”,指出写文章先提出要点臵于开端,这就是前言。前言是向读者揭示论文的主题、目的和总纲。其作用是便于读者、新闻记者了解全文,引导读者了解有关科技成果的意义、试验方法和论文展开论点的计划等。常见的前言包括以下内容:

1、提出课题的现实情况和背景;

2、说明课题的性质、范围及其重要性,突出研究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

3、前人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4、达到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5、研究工作的新发现等。

前言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不要注释基本理论,不要推导基本公式,不要介绍基本方法,不过谦也不吹嘘,应言简意赅,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学位论文前言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对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评述,以反映对翻阅文献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五)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创造性的信息主要由这部分反映。因此,正文的水平标志着论文的学术水平。

要写好正文,首先要有材料、有内容,然后用观点去统帅材料,并按逻辑规律顺理成章。正文部分特别要注意内容淮确先进,少而精;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深浅程度适合既定读者对象;文字力求明确具体。

(六)结论

结论,是全篇论文的归结,是对引言提出问题的呼应。结论,从内容上讲,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写作结论应包括:

1、说明理论的适用范围,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的问题;

2、说明成果意义,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看法做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了哪些修改与补充;

3、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可参考的关键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结论的写作,要慎重严谨,结论要有说服力,恰如其分。结论要用肯定的语气和可靠的数字写作,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在科技工作中,若下一步研究工作有新的设想,在研究中有新的问题(如仪器设备改进,留待后人解决的问题等),可在结论中提出,以有助于搞好课题“接力赛”。

(七)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工作总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提炼的。凡论文中引用前人的文章、数据、结论等资料时,均应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出参考文献表。这样做,足以反映出起初的科学依据,严肃的科学态度,尊重前人的科学成果,还有利于读者了解此领域里前人做过的工作,便于查找有关文献。列参考文献的范围应以与本文密切有关,确经作者阅读并有所借鉴者为限,多列或不列都是不妥的。

贵州师范大学2011年“挑战杯”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作品名称:作 者:学 院:指导教师:

××××年×月

九、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论文打印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 加粗)

作者(宋体 小四)

(贵州师范大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五号宋体)

摘 要(五号黑体、加粗):××××××××(五号宋体)关键字(五号黑体、加粗):××××××××(五号宋体)

英文题目(小三号TimesNewRoman加粗)

Author:Zhang Xiang-Yue(五号宋体)(Guizhou Normai Univeisity×××,Guizhou Guiyang 550001)(五号宋体)

Abstract(五号黑体、加粗): ××××××××(五号宋体)Key words(五号黑体、加粗): ××××××××(五号宋体)

(正文):

一、××××××××(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正文:(五号宋体)

(一)××××××××(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正文:××××××××(五号宋体)

1.××××××××(三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正文:××××××××(五号宋体)

(1)××××××××(四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正文:××××××××(五号宋体)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

[1]李崇富、陈熙春、陈章亮.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朱有志.和谐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赵甲明.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2001,(1).[4]梁从诫.不能仅仅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N].新京报2005-1-25.[5] [6]„„„„(小五号宋体)[7]„„„„

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课题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竞赛活动的核心部分,建议参赛同学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寻求指导教师的帮助

应该说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特别是本、专科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导航灯,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提供理论上、方法上的帮助,在遇到突发问题或事件时进行解答,从而使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从而走向成功。

2.积极争取学校(院)的场地支持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之上,特别是由于目前科技的发展,许多项目、设计、制作都必须以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与学校(院)协商,争取将课题研究尽可能与教师的日常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课题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3.充分利用有限的科研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参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投入。因为不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均需要不断地实验、制作、调查、了解,不断地查询资料,反复论证,这些均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来购臵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相关的书籍资料。因此,有限的资助经费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好钢应用在刀刃上”。

4.努力掌握研究的方法、步骤

学术研究属于知识创新活动,学术论文是知识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步骤,可参阅本书“4创新人门”。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这要求研究者:一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二要学习和掌握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重要的是,在动手制作之前,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还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附录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为引导参赛作品更好地突出时代主题,关注人民需要,研究回答我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这个总目,供同学们选题、构思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

总的要求是:鼓励参赛同学认真学习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经验,独立思考,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开阔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经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

哲学类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6.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8.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1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1.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与完善调查研究。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17.民营企业中业主和雇员关系问题的案例研究。18.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典型调查。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研究。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研究。

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3.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婚姻法实施中的问题调查研究。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9.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10.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11.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2.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4.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5.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7.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学类

1.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6.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9.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10.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1.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典型调查。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3.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14.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19.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2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2.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4.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25.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教育类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4.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5.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7.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9.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0.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1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中小学教育。

1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3.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困境问题调查研究。14.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4.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5.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6.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研究。7.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8.我国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和再创业问题调查。9.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0.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1.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12.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14.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5.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6.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17.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1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19.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篇6:“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prana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参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提名,主办单位确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上一篇:小小一张纸教学设计下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