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2024-06-20

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精选8篇)

篇1: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李瑞军安阳市电子信息学校河南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2.重提问而轻反馈。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1.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学生由于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影响,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馈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

四、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2.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的规律,精巧创设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篇2: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辽宁省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王英明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至关重要。高中数学课堂上,高水平的提问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还能提升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数学世界展开思维空间,使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升。

篇3:高中数学提问技巧的策略探究

一、悬念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正是推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 是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想实现学生主动而积极的学习就必须要在导入阶段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让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新知表现出极大的求知热情与活跃的思维状态, 否则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 消极怠慢情绪占主导。 教师可以在课堂初始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 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 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1. 有一根木棒, 每天取其1/2, 将木棒看作单位1, 请列出所取的数量。

2. 将一张纸对折, 再对折, 对折N次后, 纸张的厚度是多少?

3.细胞的分裂问题, 每个细胞都会分裂成2个, 经过多次分裂后形成多少个细胞?

这样的三个问题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 可以在心理上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产生极大的关注与热情, 进而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在教师控制下的被动参与与枯燥学习, 而是在好奇心驱动下所展开的主动参与与快乐学习, 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二、以问启思, 激活学生的思维力

正所谓“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 这正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这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机械讲解的灌输式教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展开的, 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而教师则是在必要的时机给学生以启发与诱导, 以使迷茫困惑中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以完成自主探究。 也就是说在学生困惑时, 教师并不是直接指明怎么做, 而是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分析后自主地认识到如何展开, 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完成自主探究, 成为探究的主人。 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技能、方法等的全面提高。因此,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 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探究中的困惑, 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在学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后, 有这样的一道题:在等差数列中a2=4, a6=12, 求这个等差数列前7项的和S7。 由于是刚刚学完这个知识点, 学生并没有达到深刻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 因此可能会没有什么思路。 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帮助学生解决。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并能够深入本质的理解与运用。 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师问: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生答:求等差数列前7项的和。师问: 这与什么量有关系? 生答: 公式1 Sn=na1+n (n-1) d/2 与首项、 公差和项数有关; 公式2 Sn=n (a1+an) /2 与首项、 末项和项数有关。师问: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选择公式, 列出前7项的公式。 生答:S7=7 (a1+a7) /2。 师问:公式中的这些量与题目中的已知量有什么关系?生答:a1+a7=a2+a6=4+12=16。 这样在教师这一系列递进性问题的启发下, 学生思路清晰, 从结论出发到条件的追溯, 再从追溯的条件出发解决问题, 在独立的思考与分析之下自主地解决问题。 这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力量。

三、总结提问, 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完整的教学是由开场导入, 教学过程与课堂小结这三部分有机组成的, 但是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导入,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视课中的教学,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往往忽视课堂小结, 一带而过或者直接省略。 整个课堂教学虎头蛇尾。课堂小结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起着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与新知相连的作用, 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作用, 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巩固新知, 理清脉络, 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 而采用问题式小结, 正是课堂小结的重要形式。以一系列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来进行教学总结, 可以将教学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突出重点、难点与疑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点、盲点与易错点, 这样更能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让学生将这些看似孤立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形成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如学习了“排列与组合”这一知识点后,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本质的理解与运用, 教师可在课堂小结时, 让学生来思考这二者之间的异同,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 在对比与比较中加深对二者概念的本质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来加以巩固与提升, 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

综上所述,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成为教学的推动力量, 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人, 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 让学生爱上数学学科, 爱上自主探究, 学会探究,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与知识互动的重要方式, 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这正是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提问, 才能发挥提问的功效, 成就智慧与思维的课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问技巧,好奇心,思维,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季海霞.曲终奏雅完美谢幕——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13) .

[2]袁海飞.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浅议[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12) .

[3]张利亚,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J].新校园, 2012 (8) .

篇4: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32-01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非常重要。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也来,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有助于学习结果的迁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谈一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堂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师牵着学生走,未能关注学生的自主性

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使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殊不知如此高的提问频率,如此程式化的提问且直奔主题,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学生缺失了发现、体验的机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很难引发认知冲突,使自主学习成为空谈。

2、重提问而轻反馈

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用语不妥,意思不明

有些教师甚至随口而发不计后果,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充斥的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地答“是——”、“不对——”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1、课堂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按需设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还有复习性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

2、课堂提问要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数学学科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连续性,层进性,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不断强化的。因此,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提问前后颠倒,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3、课堂提问要做到力求新颖,突出趣味

一堂成功的高中数学课,不仅要精准,深刻,还要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这就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增强趣味性,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中产生心理失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4、课堂提问要做到调节好问题的密度,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是否发展了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教师的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使学生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问过少过疏,则会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又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 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目标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教学是教师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5、课堂提问要做到激趣,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以抽象性、逻辑性著称的学科,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较为枯燥的内容,需要教师加以处理,将其转化为较有趣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意识地设计课堂提问, 可以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由于一般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因而能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道路。例如,讲授双曲线的定义这节课,笔者先引导学生复习椭圆的定义,它是平面上与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紧接着,我提问:与两定点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篇5: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获得发展.但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前提是,数学课堂上要为所有的学生架设思维的桥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提问,让学生获取思维的机会.在提问上,力求做到不仅关注智力发展快的学生,也要关注问题学生,较好地杜绝课堂上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学习状态.为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分层性,提问的形式应当注意多样性.

二、力求提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兴趣所起的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越浓厚,越能尽快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反之则不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在课堂上也缺乏稳定性,探究中一旦遇到困难,兴趣就会大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时尽可能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如教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时,一开始,笔者这样提问:体育课赛跑时,两个同学跑的速度有区别吗?平时在家用餐,父母亲的饭量各是多少?平时上学你喜欢坐怎样的交通工具?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一定意义上初步建立起世间万物都可能存有不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的不等式.如果要让学生探究生活中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学生有时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运用提问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让学生知道一些事物的不等.必须让学生较准确地运用不等号表示相互之间的不等.

三、力求提问激活思维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先生如是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这里学生应如何创造?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课堂提问是比较理想的促进环节,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问总是新颖巧妙,发人深省的.例如,在教学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笔者没有按照常规以“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的提问式进行相关的总结,而是比较巧妙地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矮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好比按照性别来排队,有的说好比水果摊上的水果归类,等等.学生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这时教师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地设计问题后再提问,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能激发创造的提问,其提问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疑惑的,这样的课堂才引人入胜、波澜跌宕、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更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进行自我意识上的调控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之余去做比较深刻的反思,积累成功而又理想的提问经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数学教学.

篇6: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论文

“问题导入”是很多学科常用的教学手段,高中数学也不例外.巧妙地运用导入式提问可以在课程开始时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形成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在设计导入式提问时,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将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问题能够为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而且设计的题目不宜过长,避免繁琐嗦的题目引发学生的误解和烦躁心理.为了使问题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还要尽可能提高导入问题的趣味性,例如将问题融入到教学情境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构建生动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更自然地进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帮助“互斥事件”概念的引入,老师可以在上课时先拿出一枚硬币,和学生玩了几次“猜正反”的游戏.然后突然停下来问道:“每次猜正反的时候都是要么猜正面,要么猜反面,为什么没有猜正反都出现呢?”“因为只有一枚硬币,不可能同时出现正面和反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互斥事件.”这样一来,不仅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使教学内容自然的引入到课堂中.

二、加强趣味性提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这种主动思考、积极求知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强于教师施压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运用课堂提问时,要不断提高问题的趣味性,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形象、新鲜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还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语言技巧的学习和运用.特别是面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教师要通过一些趣味性提问将知识具象化和简单化,让学生感受到枯燥的数学知识的另一面,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合理运用趣味性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数学家高斯在学数学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计算2+4+6+8+…+998的和.老师想到了一个公式,几秒钟便把答案算出来了.那么这个公式是什么呢?”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教师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用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高中数学知识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学习某一数学知识时,往往都是由浅及深、层层递进的进行的,高中数学的课堂提问同样要这样.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每节课都有要求学生掌握的简单内容和难点内容,对于这些重难点,即便教师反复强调和讲解也会有很多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活用一些递进式提问,先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然后慢慢延伸,提高问题难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整个递进式提问中找到问题的难点,深化对问题重点的理解,进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设计递进式题目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好的了解,把握好学生已知问题、未知问题、深化问题的比例,并尽量减小问题间的难度跨度,努力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先从简单的三角形面积求解入手,然后提出四边形的面积求解、五边形的面积求解和六边形的面积求解的问题,让学生在这当中寻找面积求解的规律.最后提出“如何求n边形的面积?”这样的递进式提问是基于学生已知知识的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具象变抽象.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四、开发创新性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7: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论文

新的教学策略希望师生共同将枯燥的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活泼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怕出现错误,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想要实现提问有效性,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力寻求简单的解题办法,不能盲目做题。如下面的这个题目:一般的方法是求两个点的坐标,即A、B点,因为条件较少,这样求起来会非常麻烦。我们可以找另一套办法,直接通过直线OA或OB方程和原本的椭圆方程联系在一起,求出两点。这样方法更方便,也避免了复杂的找点过程,要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也就是“偷懒”。

二、依据课程知识要求,设计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了具体规定,特别是关于教学的重点。重点就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所以要将重点内容和词语设问抓牢,让学生对重点内容更加明确、理解并掌握。围绕重点来进行问题的设计,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设计问题。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类似的题目,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进行独立探索,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篇8: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技巧的探究

一、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提问语言

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发展阶段,难以规范和控制自身的学习行为,所以往往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听课质量不高的现象。 而且,教师在对语言进行应用时,要把握好提问的角度和语言表达的形式,调整好提问的语气,争取能够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减少对问题回答的抵触心理,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比如,教师在进行十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教学时, 可以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 引入动画片中的动画人物,唐老鸭有五个苹果,米老鼠吃掉一个,还剩几个? 这样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能有效拉近小学生与数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在合适的时间里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

提问时间的过早或者过晚, 都会造成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效果的下降。 所以,教师要在合适时间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 比如,在开展方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安排学生先对方程一节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在学生预习过后,再进行相关的预习结果的提问。 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发散。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要过分地强调课堂纪律的安静和严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四、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要在对学生的认知矛盾、 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开展深入的思考。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较好的理解能力。 所以,在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方面,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促进提问对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进步,最终达到小学数学教学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主要探讨了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技巧的问题,以期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论述题下一篇:最新网站建设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