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2024-06-25

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通用10篇)

篇1: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户自主创业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户的资金需求量大大增加,农户资金缺口突出,农户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制约着农户创业的步伐和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对策迫在眉睫。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农户资金需求及银行支农贷款的现状;

二、分析农户贷款难的原因;

三、提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对策。

关键词:农户

银行

信用

一、农户资金需求及银行支农贷款的现状

(一)农户资金需求的现状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调整经济结构,政府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抓住致富的时机,从而改善生活水平。城市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随着每年几百万的毕业大学生大军进军就业市场,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小,导致很多农民返乡创业,如回农村搞养殖、种植等。由于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农户自身的资金量有限,资金缺口严重,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使得农户资金需求量增加。

(二)银行支农贷款的现状

数据显示,湖北省的县域存贷比为40.2%,最低的甚至仅为11.3%。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只有四成甚至一成左右的当地存款转化为贷款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其余的绝大部分资金没有留在农村。县 域的存款只有1/3用在了‘三农’上,剩余大部分资金都流出农村、县域。县域贷款存款比例非常低,导致农民急需资金发展的时候,贷款困难、手续繁琐。

二、分析农户贷款难的原因

(一)农户贷款风险太大并且难以掌控

农业是靠天吃饭,因此银行对农民的还贷能力有怀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太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导致农户颗粒无收就会使其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对待农民的贷款申请都会非常谨慎。

另外,农业投资周期比较长,资金周转比较慢,而且农业资本使用率比较低,比如耕耘机、收割机、脱粒机等设备,专用性比较强,单位成本却很高。由于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发放的大部分都是信用贷款,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很难有第二还款来源。

而且农民贷款季节性比较强,贷款周期通常为一年,规律性的贷款规模加上潜在的风险,使得银行更愿意把钱贷给收益高、稳定的客户,而不是农民。因此银行提高了门槛、拉长了办理时间、尽量把手续设计得极其繁琐,让农民知难而退。农民贷款一般数额偏小,担保、登记过户的成本却是固定的,所以很多担保、中介机构都不愿意参与涉农贷款业务。

(二)信用意识淡薄,导致不良记录产生

由于过去贷款程序不规范,对借款人的调查不够认真,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分析不足,没有严格按规定程序为客户办理贷款,导致许多贷 款客户不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或部分农户的信用意识淡薄,有能力偿还也不偿还,导致不良记录的产生,而银行又因农户的信用不足而“惜贷”。此外,农户的信用信息库不存在,即使农户没有不良记录但信用记录为零,银行同样会对其“关注”,要求其提供更多的担保品。近年来,银行对风险管理更加重视,使得银行和放贷人员更加谨慎,信用记录缺失的农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三)农户贷款担保品不足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办法》规定农户一万元以下的贷款无需抵押担保,对农户贷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已然超过一万元,基本集中在五万以内。虽然银行的保证贷款可以满足农户的需求,但是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足够的担保。农户身在农村,所能提供的担保本就微薄,加之认识的公职人员少,自己的社交圈又很难找到符合银行要求的保证人。而对于抵押贷款,绝大多数农户的房产土地属集体所有,而银行不做集体土地房产抵押,农户同样很难提供足额的抵押品。

(四)基层网点贷款审批权不足

因基层网点贷款审批权的有限性,不能及时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对于超过基层网点审批权的贷款需要上报上级,而由于上级的贷款审批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且上级没有直接接触农户更不了解农户的基本情况。而农户的投资很多都有时间限制,需求时间紧迫,不能等候上级的审批时间。导致许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三、提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户联保贷款

基于农户抵押品不足和找人担保难度大。银行可以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要求3户农户(含)以上联合贷款,联保成员之间相互担保,负有连带责任。因联保的特性,使得农户在找联保成员时更加谨慎,要求他们与信誉度好且具有足够偿还能力的农户一起联保。这样不仅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良贷款风险,同时也减少了银行的部分信用风险。因此,联保可以让银行贷款给资信较好的农户,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压力。

(二)加快完善农户个人信用信息库

由于过去的贷款都是手工操作,农户的信用信息库没完善,农户对贷记卡的使用又很陌生,大部分的农户在人行的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记录为零,银行对农户的信用评级的参照度大打折扣,银行承担的风险增大。加快完善农户个人信用信息库,将新增贷款收集的农户资料真实录入信管系统,加快农户建档的步伐,让农户户户有档可查,减少银行在贷款时的成本,加快贷款的效率。

(三)合理制定还款期限

由于农户自主生产经营的周期性,许多项目的盈利期在三到五年期限,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贷款期限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合理调整贷款期限与当地季节农作物生产周期相匹配。

(四)加快脚步建立信用户、信用村

基于农户的信用记录空缺,银行可以联合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在辖区内建立信用村、信用户。由于乡镇政府人员及村干部长期与农 民打交道,对农户的家庭情况、道德品质等更加了解,可以参照乡镇领导及村干部的推荐意见,银行人员实地考察,对符合条件信用较好的农户、村别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并给予信用户、信用村的贷款利率、额度优惠的奖励机制,促使农户增强信用意识。

(五)贷款审批权限与农户资金需求相匹配

由于农户资金需求量大于基层网点的审批权限,需到上级审批,而农户的生产经营具有季节周期性。为了使农户及时得到需求资金而抓住投资生产机遇,适当放宽基层贷款审批权限,有利提高贷款效率,真正做到服务“三农”。

篇2: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出现了大量的劳动用工需求,大量农民离开田地来到城镇打工成为“农民工”,他们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基本法律知识,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讨薪难现象时有发生。各地在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规模养殖、规模种植等工程建设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导致诉讼案件也逐年增加。

笔者认为,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欠缺维权法律知识。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供过于求,这一状况使得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无法与雇主讨价还价,在提供劳务时大多通过口头约定来完成。许多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更欠缺维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发生争议后,根据“谁主张,谁举证”举证原则,农民工很难提供明确的劳动关系、工作内容、工资报酬等证据,劳动保障部门乃至法院执法裁判,不可能因为同情而免除农民工的举证责任,这给农民工增加了举证的困难。

有的行政执法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管督查流于形式。对防止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我国已经在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等多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但有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措施不得力,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欠薪逃匿的经营者得不到制裁,使得拖欠工资现象更为普遍,更有甚者导致农民工集体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 《甘肃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应按工程合同价款的3%向银行专户储存工资保证金,建设单位依《甘肃省建设领域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确认书》和银行交款凭证等相关材料,办理工程项目审批手续。若企业未依法结算,拖欠农民工工资或工程负责人逃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支取保证金。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没有缴纳工资保障金,导致农民工工资失去保障。

农民工付不起相对高昂的讨薪成本。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大多因为经济贫困,一年的外出打工工资用来维持全家人生计。做为外地人的身份也意味着农民工要讨薪则必须来回奔波于老家与外地的打工城市之间,其中的时间成本、住宿费用和交通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对于本身就生计艰难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

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劳动成果世人共睹,其劳动报酬也应依法予以保护。为保护其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可从以下做起。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组织普法人员通过“法律讲堂”或“巡回法庭”深入企业、厂矿、工地、学校,重点围绕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知识开展普法宣传,使用工者知法守法,让农民工学法用法。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行政监管,主动履职。劳动行政保障部门负有监督建设单位依法用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职责。通过落实政策法规,运行奖罚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对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农民工报酬的,或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民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的,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先行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对拒不支付的,由司法机关依《刑法》第276条的规定,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刑罚,对犯罪者依法予以严惩,给心存侥幸的用工者以有力的威摄。最大限度地净化用工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

建立通道,方便诉讼。为方便农民工诉讼,法院应在立案庭设立农民工维权窗口,快速受理农民工案件,并将案件受理和司法救助有效结合,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予立案,再按照相关规定依法缓、减、免交诉讼费,确保所有农民工都能打得起官司。调查取证,急件快办。劳动合同纠纷中常常有用工者住址不明或四处躲藏、消极应诉的特点,这无疑增加了法院工作的难度,裁判人员可通过当地街道、村社等基层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调查了解,利用用餐、休息和节假日等时间节点送达法律文书,为案件的快审快结争取时间。同时,这类纠纷案件,往往是用工者与不同劳动者之间签订书面合同,很多农民工仅和雇主口头商量,没有对工作时间和工资薪酬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还有部分农民工经别人介绍提供劳务,但不知道真正雇主是谁,导致在处理时处于举证难的尴尬境地。对此,裁判人员应主动调查取证,通过询问证人、对雇主劝说教育,并以积极调查走访的方式,查清农民工干活的时间、工种、日薪等基本情况。确实无法查明时,法庭可通过参照工人间的互相印证和市场行情来认定相关事实。

简便快捷,注重实效。在审理农民工讨薪案中,法院应适用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机制。对事实清楚,且符合法律规定的案件,先予执行、先行判决。充分运用查询、冻结、扣押等手段,用最快的速度、最强有力的措施,为农民工及时追回劳动报酬。对人数众多的群体性案件,成立农民工案件审理合议庭,抽调业务能力强的法官,快速、及时审理农民工讨薪案件。对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汇报,主动与人社、信访、公安等部门联动依法妥善处理。

强化措施,快速执结。积极落实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制度,果断曝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负责人或包工头。同时充分运用联动机制、信用惩戒、媒体曝光、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直至刑罚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篇3: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速下降,占比逐年减少

据调查,截至2009年底,吕梁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21040万元,较2005年环比减少3.9%、30.6%、33%、38%。2005年以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2%、19.7%、13.8%、4.41%和3.77%,呈逐年萎缩趋势。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萎缩更快。如全国百强县孝义市,2005-2009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分别为27381、26256、23413、11711和9147万元,环比增速为53.4%、-4.1%、-10.8%、-49.8%和-21.9%。小额信用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为31.4%、29.6%、25.6%、4.1%和2.8%。

(二)信用评级进展缓慢

2005-2009年,吕梁市每年评定信用户分别为136133户、142845户、158545户、163650户和168006户,占辖区农户总数的33.4%、34.7%、35%、36%和35%;创建信用村433个、449个、536个、553个、549个,占辖区行政村总数的18%、24%、26%、27%和25%,信用评级工作进展缓慢。

(三)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下降

2005—2009年,吕梁市对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分别为44275万元、42807万元、39040万元、24705万元和21572万元,占辖区农业贷款授信额度的比重分别为21.5%、19%、16%、11%和8%,占全部贷款授信额度的比重分别仅为10%、7.9%、6.1%、4.7%和3.4%。

二、原因分析

(一)小额信用贷款核定额度小、期限短, 难以满足“三农”生产的实际需求

以柳林县为例,对已评定的信用户核定贷款额度一级标准最高限额为5000元, 二级标准最高限额为3000元, 三级标准最高限额为1000元,期限为一年以内。这一制度规定难以满足“三农”经济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如:以一户农民饲养五头奶牛为例,一般需要贷款5—8万元,贷款周期三年左右,而现有的小额信用贷款明显与农村发展实际脱节。

(二)小额信用贷款经营成本高, 利润率低,制约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

以吕梁市农村信用联社2009年度执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额度5000元为例计算,半年所能产生的利差收入为133.59元, 而营业税、调查审批费用、建档费用等成本就达103元, 利润仅30元左右,效益低,导致信用社不愿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三)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大,导致“惜贷”现象

目前,尽管信用社都开办了此项信贷业务,但信用社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的是信用放款,没有任何抵押物或担保人,风险大,存在“惜贷”现象。如:如吕梁市交口县农村信用社截止2009年底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053户、5672笔、余额为340万元,但目前已形成不良贷款67万元,占比19.71%,其中损失类贷款达46万元,占比13.53%。同时与小额信贷款配套的信用评级几乎停止,从开始信用评级以来信用村为23个,在近几年中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贷款85%以上投向工商业、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

(四)小额信用贷款管理难到位

目前基层信用分社信贷队伍力量有限,而小额信用贷款遍及村镇的各个角落,交通不便,户数众多,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等特点,贷后管理工作开展不足。如石楼县小蒜信用社所辖农户为5000户,而信贷人员只有4名,每个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1000余笔贷款;柳林县薛村社所辖农户为4536户,而信贷人员只有2名,每个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114笔贷款。

(五)农户评级信息不对称

表现在信贷人员要面对千家万户进行资信调查评评估、建档定级、收贷收息等工作,普遍感到工作量大,费是费力,多数信贷人员对小额信贷的发放不感兴趣。农信社还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农户家庭收支账目和经济档案,特别是难以实行动态管理,而农信社又缺少可替代的低成本的信息获取渠道,只能依靠村委会、代办员搜集的有关资信,因而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只能是“大概了解”。使农信社在小额信贷发放上缺乏针对性,只能根据农户的需求发放贷款,抑制了农户贷款需求。据调查,在农户小额信贷发放中一些贫困户、老弱户,缺少评为信用户的硬件,反而得不到信贷支持,也就是说越穷越得不到贷款的现象。

(六)政策扶持不到位

小额农户推广涉及千家万户,成功率低,投入成本较高,而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所承担政策性业务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特别是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扶持,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有效推广。

三、建议

(一)人民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政策作用

一是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引导金融企业把发展小额信贷和当地调产政策相结合,提高信贷投入的有效性;二要深入调查,把小额信贷投放和广大农户的投资意向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宣传工作,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信用村、信用户评级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户信用和经济信息档案库,对守信户开辟信贷等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四是人民银行会同政府部门根据当地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奖励、经营政策优惠等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措施

一方面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 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实行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政策;财政对金融机构因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而减少的收入,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措施和贷款贴息政策。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 根据农业贷款周转周期长、借款成本高等特点,一方面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财政部门要对农业贷款实行贴息、低息,增强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和金融部门发放贷款的主动性,以便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为小额贷款保驾护航

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工作,及时对受灾农户给予赔付,减少农民因灾损失,从而分散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解决发放贷款发放的后顾之忧,提高贷款发放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村镇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组织引导作用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经过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发证放贷和贷款回收、贷后检查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其中调查摸底是基础,是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农村信用社要注重发挥当地镇、乡、村级行政组织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和管理村民事务的有利条件,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

(五)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

根据目前吕梁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建一座高温棚需要投入资金2.3万元,养殖户饲养1000只鸡需要投入资金3万元,养猪每头至出栏需资金500元,饲养20-100头需资金1-5万元,每头牛饲养至出栏需资金3000元,10头牛需资金3万元。由此可见,按照上述种养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现有的小额农户贷款如保持不变,将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有效的发挥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的收入、信用社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必将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建小额信贷管理系统

篇4: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吸纳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小企业却一直深受贷款难问题的困扰。本文基于这一出发点,分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提出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成因;对策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分析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政府因素,银行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因素

(1)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政府职能发挥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规范管理不够,如对中小企业领导人及职工的教育培训;切实可行的保护中小企业竞争利益的地方立法;中小企业档案及信用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政府几乎都没有进行规范。二是引导不够,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产业投向指南、产品市场信息,信息资源网络等等,地方政府也没有向中小企业提供。三是扶持不够,扶持主要体现在担保扶持、贴息扶持、贷款税收扶持等。

(2)社会中介担保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贷款难,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虽然政府这几年对中小企业贷款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已有的担保机构的运作效果并不理想,中介职能存在着较大局限性。一是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不完善,既制约了资金的扩充,使民间社会资本无法进入,又使这一市场化产物在行政管理的方式下运行不畅。

2.银行因素

(1)风险性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是“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然而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导致银行难以放贷。

(2)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疏远中小企业

在市场搏弈中,处于劣势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避而远之。中小企业贷款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相比较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远高于中小企业,而且信息的真实程度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在此情况下,银行自然愿意和大企业贷款而不是向中小企业。

(3)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较低

由于中小企业固有的特性,在信用等级评价时通常得分率很低:一是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未来销售收入及现金流入的稳定性难以确定,还款资金来源可靠性不强。二是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有限,长期偿债能力及短期偿债能力偏弱,对银行债务的保障程度不强。三是融资能力本来就弱,获得融资现金流小,银行资金注入后回旋余地小。此外,由于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的局限性,银行通过建立于会计报表基础上的分析技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给出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能力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3.企业因素

(1)企业所有者(管理者)职业道德不高

某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在获得大量、高额投资或银行贷款以后,不潜心经营企业,以使投资者得到红利,银行得到贷款本息,而是采取蚂蚁搬家,或者采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投资者血本无归,使银行讨债无门。究其这一社会现实状况的根源,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传统思维模式,二是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见利忘义,违背市场规则。

(2)财务数据不实

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投贷款资金、向投贷款者提供虚假数字,这些虚假数字在财务报表中很难觉查,使投贷款者很难识别,从而增大投贷款风险。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分析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各方面的原因,需要从政府,银行,企业自身等角度,全面得加以改善,才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帮助其提高自身素质。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之时,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该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必要条件。政府部门应致力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努力创建“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

2.商业银行要改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该多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帮助我国经济尽早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商业银行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如设立中小企业事业部,建立对中小企业灵活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注重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和授信以及贷款审批制度等。

3.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经营素质,增强信用观念

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要建立健全产权清晰、责任分明、管理规范、公开透明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保护企业的资产完整,减少舞弊行为。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良好的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同时积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换机制。强化信用观念,提高自觉还贷意识,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1]邵 玮: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分析及相关对策[J].中国外资,2008.

[2]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邓韶华: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金融经济.2006.

篇5: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立刻贷】今日分析:就当前县域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立刻贷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小微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呈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抵押能力达标的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并不难,难的是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且融资成本的问题普遍存在。

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主要成因

一是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出于风险防范需要,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还是地方性银行,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均要求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但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生产规模小,资产价值较低,与担保公司要求的反担保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位于乡镇的小微企业,大多使用的是以前镇办、村办企业遗留的旧厂房,土地属集体所有,机器设备老旧,抵押物价值低。对于这类小微企业,担保公司不愿意提供担保。

二是银行信用贷款管理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县级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普遍采取“指标控制、逐级审批”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拥有贷款审批权的上级行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只是按照程式化的审批标准判断,导致许多虽然抵押物存在缺陷,但经营前景较好、现金流较大的小微企业提出的贷款申请被判“死刑”。另一方面,县级分支机构为了保证上报贷款的审批通过率,往往会优先上报抵押物充足、偿还能力强、贷款额度大的客户申请,从而在事实上造成了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的歧视性待遇。

三是企业管理缺陷的影响。绝大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其内控机制达不到银行发放贷款所要求的标准。一些小微企业受资金、设备、科技、人才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主营的业务又是初级加工或简单再加工,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综合竞争力低,多数处于微利经营,按银行信贷资金管理要求,向这类企业发放贷款存在较大风险,属限制级业务。

四是地区发展战略的冲击。地方政府为满足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热衷于发展规模企业和龙头企业,以期达到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地区经济总量的目的。在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政府希望银行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小微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空间。

小微企业融资贵的主要症结

一是利率标准存岐视。在调查的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有3家按贷款额度执行差别利率标准,即利率的高低与贷款金额的大小呈反比——贷款金额越大,执行的利率标准越低;贷款金额越小,执行的利率标准越高。小微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申请的贷款金额往往也较小,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负担的利率标准要远高于大中型企业。

二是贷款中间费用高。贷款过程产生的高额评估费、担保费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贵的又一症结。以东港市一小微企业用房屋作抵押,申请1年期贷款100万元为例,评估机构对其的收费标准为评估金额的2.5%。而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的贷款抵押率最高为50%,因此要贷款100万元,评估金额至少要达到200万元,这意味着评估机构收取的评估费费率实际达到了5%。而评估报告的有效期只有1年,企业到期还贷后再申请贷款需对抵押物重新进行评估,并重新缴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他们申请贷款还要额外支付担保手续费。三是企业缺少议价能力。大中型企业规模大,信誉高,其申请的贷款往往金额较大,安全性较高,既可以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又能为银行带来高额、稳定的利息收入。在与这种优质客户的合作中,银行处于弱势地位。为留住客户,银行在为其发放贷款时往往主动执行优惠利率。对额外收取的财务管理费、咨询费等中间费用,对优质客户也可以少收或免收。而小微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却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甚至丧失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确定的利率及收费标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对一些抵押物不足的小微企业,一些银行甚至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的标准。

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策略

一是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多层体系。首先要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草根”金融机构在县域、乡镇的落户速度,积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更好的金融服务。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应以所辖的县级分支机构为依托,加快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按照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设计审贷流程和定价机制,实现工厂式流水线作业,采取合理设计贷款期限,适当降低贷款利率 标准,积极推广贷款授信管理模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等一系列组合手段。

二是加大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力度。在调查中,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均表示,担保公司参与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也是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需要。但是,县域担保机构普遍存在着注册资金少、信用等级低的问题,影响其业务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由县域政府财政部门牵头组建政府控股的大型担保机构,以减少担保机构数量,扩大担保规模,集中使用担保资源。具体做法是:其资金来源除财政部门出资51%以上,其余部分采取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份,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的方法募集,特别是要大量吸收小微企业法人入股。通过扩大资金来源和资金规模,提升其自身的担保能力。

三是大力推广产业集群融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信用等级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由地方政府挑选当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用程度较高,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按产业分类组成多个信用联合体,银行以联合体为贷款对象,实行一揽子授信,确定一个总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经联合体一定比例成员同意,每个联合体成员有权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申请使用贷款。参与联合体的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本息的归还相互之间承担连带责任。通过采取这种互助担保的方式,帮助小微企业实现信用增级,既可以提高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率,也有利于小微企业获得较为理想的利率标准,降低融资成本。

篇6: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断强化,执行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执行案件得到执结,确保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作为被执行人为农民的案件长期不能执结,越来越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一、自觉履行到期债务的法律观念淡薄

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思想觉悟不高。置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于不顾,置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能拖则拖,能避则避,以拖、赖、躲、逃等消极方式对抗执行,千方百计逃避法院的执行,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

被执行人除农忙季节在家外,平时外出打工者居多,当事人难找,财产难寻。法院一旦将执行通知书送达后,被执行人就故意躲藏起来,与执行人员捉迷藏,债务人在哪里,财产状况怎样,不仅法院找不到,债权人自己也不清楚。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预期要败诉时就开始挖空心思地隐藏、转移财产,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成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让申请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

三、对裁判不服导致不愿履行

被执行人认为生效法律文书的裁判结果不公,自己的主张请求未得到法院的认可,从而认为法院裁判确定其履行的义务偏重,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对法院的怨恨而不履行义务。

四、被执行人的债权未得到实现而不愿履行义务

有的被执行人又是另案的申请执行人,自己的债权法院不能强制执行回来,得不到实现,那么我所欠的债务也不情愿履行,自以为等我的债权执行回来后再履行所欠的债务。

五、被执行人暂无履行能力

被执行人由于生产、经营不善,家庭生活困难,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导致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六、申请人风险意识淡薄

申请人自身缺乏风险意识,未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认为执行工作就是法院的事,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就必然能够实现,案件只要申请执行了就只等着到法院拿钱。

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被执行人应当按期履行。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上不想履行,另一种是客观上不能履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求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通过具体案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提高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对那些采取拖、赖、躲、逃等手段消极抵抗执行的被执行人,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其知道不自觉履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履行到期债务。对有部分履行能力或确定一时难以履行的,可坚持以实际情况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可召开申请人、被执行人座谈会,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作用。

二、加大执行力度,穷尽执行手段,维护法律的尊严

对被执行人要就案讲法阐明道理,讲清利害。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对拒不履行法律文书,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及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等强制措施;对有能力而逃避履行的,可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亮相,让其无存身之地,必要时应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对恶意逃避执行,抗拒执行或阻碍执行的,坚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强化内部执行干警责任,正确树立“公正与效率”的执行工作理念

篇7: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市西部,辖3镇7乡1个国营农场,118个村居委会1633村民小组。现有国土面积3208平方公里,有耕地542978亩。2008年末总户数80406户,其中农业户数72440户,占总户数的90.1%,总人口336189人,农业人口308518人,占总人口的91.77%。2008年农民人均总收入4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元。受现有金融体制和相关政策的局限,农民贷款难一直是制约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难题。当前为我县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只对企业、团体提供服务,不为农民个人贷款。为农民个人提供贷款服务的就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8年底,农行发放惠农卡6411张,发放小额贷款3497万元(其中甘蔗种植3297万元、茶叶种植200万元);有46344户农户在信用社贷款,贷款总额13428万元。

二、农民贷款难的原因

(一)从金融机构本身分析

自从1996年以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全面撤出××,独家经营的农业银行也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将营业网点撤并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段,并将农行资金以农业为主转向了工商业并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城镇。农村信用社便顺理成章成了农村金融主力军。那么,农民能否从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信用社的意愿和行为。

1997年人民银行颁发的《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性质的表述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一定义体现了国际通行的金融原则,即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再加上一个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就完整了。这一定义同时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主要为社员服务。这是合作制的初衷,也是合作制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根本区别所在。《规定》还要求农村信用社“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这与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经营没有冲突。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相对独立运作时间短,积累的成功经验并不多,加之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受地方意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与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差距较大,地方色彩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存在,“商业化”倾向也日益明显,离“农民自己的银行”还十分遥远。出现农民贷款难的局面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

1、资金筹措困难。尽管脱钩以来我县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快,存贷规模有效扩张,2008年存款余额达到42214万元,发放涉农贷款13428万元,发放惠农资金7112户3765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但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在信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只有申请支农再贷款解决供求矛盾。然而,由于支农再贷款期限短(6个月至1年),逾期罚息过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支付问题。

2、农村信用社服务难以到位。除了前面提到的由于主观上缺乏利益驱动外,服务半径过大,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导致我县农村信用社服务难以到位,也是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县城外,我县平均300平方公里左右才有一家信用社机构,服务半径一般在40公里左右,其中一个乡已没有信用社,最远的村寨距信用社达60多公里,加之信用社业务量大,员工少,办理存款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老百姓对信用社的认识理解不多,有的农民总认为与信用社的人不熟就贷不到款,因此不愿主动与信用社打交道。

(二)从农民自身原因分析

1、农户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县,由于广大农户受长期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不高的影响,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和国家正规的金融机构打交道。使得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贷款问题的思想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深蒂固。许多村民的中小额借贷款项都不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而向亲戚朋友借款。

与此同时,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农民渴望致富却找不到好的项目。所需资金仅限于采购农资等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有的惠农贷款名额只被机关干部贷走挪作它用。

2、服务客体的信贷意识低,反弹作用力弱。由于受传统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户信用意识低,重贷轻还现象突出。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县不良贷款率曾高达23.39%,2008仍有9.12%。一部分信贷资金到农民手中就打了“水上漂”,造成了金融部门难贷款,农民贷款难的现象。

篇8: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1.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给中国大批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强力的动荡。很多问题在外界因素的强烈冲击下凸现出来, 在困难的重压下广大中小企业显得举步维艰, 不仅面临着市场需求下滑, 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 而且贷款难度也在与日俱增。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危机之中, 经营效益下滑, 信用等级下降, 甚至出现停产、倒闭的现象, 使得银行审批中小企业贷款更为严格。另一方面,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金融机构更加注重贷款的安全性, 即使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 贷款仍主要投向大中型企业, 再加之金融机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系统不够健全, 与中小企业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很少, 都在不同程度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

2. 从中小企业特点方面来看

(1) 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 经营规模小、经营能力差。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比较小, 因此整体经济效益不稳定, 自身实力和积累能力较弱。另外, 其体制不顺,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 造成信息不透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 中小企业业务经营能力差, 且一般都缺乏中长远规划目标, 又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 造成竞争力弱, 处于勉强活命状态。

(2)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十分单一。处于成长阶段的大批中小企业非常希望得到股权融资的支持, 然而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已有10多年的历史, 但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运作机制上都不是针对中小企业的, 目前的主板市场在股权结构、资产规模、经营年限和连续盈利等多方面都不适合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

3. 从银行方面看

(1) 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 资金回报率低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盈利能力和资金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向中小企业贷款恰恰很难和其经营目标相吻合。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涉及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的贷款频率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4-6倍, 而贷款额仅为大中型企业的4%-6%。对于银行来说, 无论给中小企业贷款还是给大中型企业贷款, 发放的每笔贷款的程序、经办环节都大致相同。正是从自身效益考虑, 商业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2) 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存在, 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与规模较大、经营较为成熟的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够标准和透明, 银行在收集和处理中小企业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同时贷款后对其进行审查和监督所花费的成本也较高, 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 导致银行谨慎对待中小企业信贷。

(3) 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

贷款审核过程中, 能够提供有效担保和抵押, 已经成为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银行一般偏好于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抵押, 而中小企业大多受经营规模所限, 土地、房屋抵押物不足, 一般很难提供合乎银行标准的抵押品, 加之中小企信用度低, 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担保人, 就造成了因为缺乏合适的抵押和担保而难以获取贷款的窘境。

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建议

1.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政策建议

(1)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之时, 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软环境建设,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要整顿规范社会信用秩序,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为中小企业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保护中小企业的切身利益, 减少中小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注册变更、土地及房产变更登记时的收费, 从而优化各种税费征收环境;要优化银企交流环境, 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银企沟通与合作, 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信用需求, 可以采取特事特办、特别授权、特别授信的方式解决。

(2) 商业银行要改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 也应该多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帮助我国经济尽早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 积极创新和推广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摒弃信贷投放“零风险”的管理机制, 对法人信誉好、企业产品有市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贷款需求要大胆予以支持。

(3)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经营素质, 增强信用观念

解决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首先应从自身做起, 苦练内功,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以改善自身融资条件。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制度, 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同时积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换机制。强化信用观念, 提高自觉还贷意识, 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4)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抵押担保机制,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解决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应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据调查, 目前全国担保机构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500-800亿元的担保支持, 这显然与中小企业的需求相距甚远。而已有的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又较为突出, 如资本规模较小, 担保对象条件要求较高, 收费标准较高, 覆盖面不大等, 使得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从中获益。因此, 当前急需政府等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 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强担保公司股改结构、治理结构的完善来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规范发展, 为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搭建起合作的桥梁。

2.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建议

(1)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近年来开始借鉴国外银行普遍将中小企业最常见的资产一一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可接受的抵押品的做法, 逐渐开展了以应收账款为抵押品的保理业务, 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这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防范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应严格客户的准入, 强化贷后管理, 加强对客户和其交易履约情况的及时跟踪、检查, 注重对回款专用账户的监管, 切实防范业务操作风险。

(2) 依靠逐步建立的个人和中小企业征信系统, 着力确定企业法人的品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 企业法人或企业经理的敬业精神、市场开拓能力和以往的信用记录等都是贷前分析的主要内容, 有效的贷前分析能够很好地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3) 加强对贷款企业经济实力的调查, 认真分析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 合理筛选信贷客户。在实际工作中, 要准确判断客户所处的发展阶段, 结合国家的行业、产业政策, 确定是否实施信贷准入或退出。贷款发放后要加强贷后管理, 对信贷资金的使用进行持续监控, 防止因信贷资金被挪用以及资金使用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4) 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监控手段, 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指标, 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 通过动态监控, 定期对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并通过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行业的退出计划, 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参考文献

[1]邵玮: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分析及相关对策[J].中国外资, 2008 (12)

[2]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8)

[3]王琼:浅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05 (5)

篇9:浅析高中数学学习难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学习兴趣;解决问题;心理因素;健康人格

在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时,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难掌握、难应用,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导致学生不爱学、不想学,甚至对数学逆反情绪的恶性循环。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必将造成学生学习成果的缺失。其实,我认为学好数学其实并不难。数学是研究空间位置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中阶段的数学,又是学习好物理、化学、计算机的有机载体,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近期目标来看,可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从远期来看,可以为学生将来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形成原因

1.读书无用论蔓延至各学科,甚至包括数学学科

随着高中学科内容的加深,对思维、反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容量也随之增加,老师讲得少,对自悟能力的要求更高,很多學生调适不过来,致使成绩下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冲动,下定决心,但恒心不够。互联网社会,学生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与日俱增,读书无用论喧嚣一时,但作为心理成熟的我们来说,高科技需要人才,基础技术需要人才,各行各业需要人才,所以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青春期的萌动

青春期的学生好表现,喜欢出风头,觉得能在异性同学中增加关注度或获得好感。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则会变成好事。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嫉妒心理,都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偏科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高中数学导向错误

经过笔者抽样调查发现,学习数学中有以下几个错误导向(1)自己原来就没学好,高中更不可能学好;(2)认为数学枯燥乏味没有意思;(3)有应付心理,得过且过,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通过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下几点策略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应做到通俗易懂

教师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淡化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认知世界并改造世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数学。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教师应做到中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树立“为自己而学”的学习理念

明确学习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变教师、家长“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待个体差异的学生区别对待,扬长避短,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起来轻松自如,心情舒畅,成绩也满意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巨大的干劲,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由此可见,在学习数学中培养兴趣是无比重要的。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兴趣还需要我们去培养。

4.培养良好学习数学思维运用和创造能力

学习数学不能盲目,也不能做题海战,而应做问题的收集者和归纳者,这样学习数学就事半功倍,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更重要。在教学中老师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而学生在学习中也更应重视思维的学习和创造。明确技巧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特殊手段,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而采用的共同手段,而解决问题的最深层的精灵就是思想。

5.注重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领作用,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解题过程,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冷静地分析问题,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不怕困难的可贵品质,所以学生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在实在不懂的情况下再向别人求助。做错的题目自己纠正,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百折不挠的可贵品质,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总之,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每个学生呵护备至,在学生中种下希望的种子,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重要,成人更重要,所以作为教师不应责备学生,而应从自身做起,培养深厚的教学能力和科目延伸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手段,但我们应该对学生有爱,这样学生还会回馈给教师,用自己更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所以学习不是无味、枯燥的。

篇10:征地拆迁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我区征地拆迁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港、城、园统筹发展进程中,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城区的面貌日新月异,工业园区建设突飞猛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累累硕果,广大群众有目共睹。2010年完成了宜宾港志城作业区3976亩土地的征地工作。及时提供志城作业区急需用地交付港口公司使用,为宜宾港安全渡汛和年底开港抢得了时间。突击完成了烟草基地、民政仓库、车辆检测中心、临港大道一期(顾湾路)、宜南路路面工程整治等一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2010年共计拆迁房屋678户,拆迁房屋面积12.7万平方米,安置征地农转非人员1300余人,完成征地拆迁补偿面积5128亩(其中,港口用地1609亩,商住用地107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440亩,机关团体用地138亩,产业园区及储备土地2834亩);兑付征地补偿资金3.5亿元。2011年以来,我区正在实施中心组团、临港大道二期、轻工产品专业市场、宜南快速通道拓宽、纺织业用地、“金川电子”搬迁、产业园区用地、沙坪村四社危房拆迁、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危房拆迁、“志城家园”补征地、专用设备制造用地、长途汽车客运站、临港医院等13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和处理项目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截至10月底,我区已完成轻工产品专业市场、美顺达印务、麦加乐食品、医药商贸、“志城家园”补征地、专用设备制造用地、长途汽车客运站7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并基本完成临港大道二期、宜南快速通道拓宽、沙坪村四社危房3个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征地面积3554亩。目前,“龙顺小区”即将竣工,“志城家园”、“河湾苑小区”已开工建设。

二、我区征地拆迁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被征地拆迁户集中反映补偿标准偏低。总体上看,我区的征地补偿标准在全市是较高的,但是一些被征地拆迁户利益期望值不断膨胀,面对政府不断增加的补偿标准,仍然向政府提出超乎常规的补偿要求,政府无法也不可能满足其要求。特别是对同一地类判断标准、丈量方式不一样,对经济林木、青苗判断标准不一样,造成部分被征地农户在补偿上的不统一、不均衡。

(二)失地农民享受的保障性政策滞后。土地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基础,失去土地后,有些农民生计、生活成了问题,形成了“生活难、就业难、入保难”。近年来,新城区农民土地基本上被征用,成了失地农民,但对失地农民安置保障政策滞后。

(三)被征地拆迁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被拆迁人希望通过征地拆迁使原有财产增值,有的甚至搞突击加层、突击装修、突击种植;也有一些被拆迁户存在持久战心理,认为拖到最后实施主体会妥协,补偿金额会上调;还有部分被拆迁人缺乏法律意识,对征地拆迁工作存在偏见,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按法律程序进行维权活动,采取过激行为阻挠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四)舆论引导失当,放大“强拆”问题的严重性。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为征地拆迁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也能纠正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反之则不仅阻碍工作进程,而且还会影响大局,激化矛盾。特别是对强制拆迁的报道,一些媒体缺乏对整个事件的客观了解,没有坚持从维护大局和稳定的社会责任出发,一味地迎合大众群体同情弱者的心理,对拆迁户大肆渲染,失去了理性分析和自主判断能力。媒体的过度聚焦和非理性报道,将群众与政府对立起来,激化了干群矛盾。作为拆迁工作执行者的政府与法院被舆论完全孤立,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不仅提高了执法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难于调动。当前,各地的征地拆迁工作都是政府主导,老百姓是被拆迁人。虽然征地拆迁安置依法依规进行,但是被拆迁户对征地拆迁程序的运行没有控制权,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从这一层面上讲,拆迁人扮演了相对强者角色,而老百姓属弱势群体,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两个主体之间形成了不平等关系。基于此,群众主动参与征地拆迁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一旦有抵触情绪,征地拆迁工作很容易受阻。

(六)相关部门配合协调不够,难于形成合力。征地拆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我区征地拆迁工作大部分由国土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在做农户思想工作、威慑执法等工作上配合协调不够,导致工作被动。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村级组织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干部与被拆迁户因种种关系在做反面工作,与政府背道而驰。

三、新形势下对我区征地拆迁工作的思考

(一)切实抓好城乡规划,从源头上防止不当拆迁。一是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制定规划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增强科学性,使其跟得上时代发展潮流,经得起历史检验。规划一经确定,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或“朝令夕改”。在确定房屋拆迁规模时,要根据本区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拆迁纠纷。二是加大查处力度。对违章建筑、违法建筑、乱搭乱建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严格规划和土地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土地私下交易行为,重点打击对在征地拆迁公告后突击加层、突击装修、突击种植等行为。

(二)完善政策,统一标准,切实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征地拆迁文件政策。涉及征地拆迁的《征地管理办法》、《基准地价》、《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文件政策,应根据当前征地拆迁的实际情况,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该细化的细化,努力形成一套操作性强、补偿标准切合实际、有利于征地拆迁工作的文件政策体系,以保障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征地拆迁单位,在征地拆迁丈量评估、安置补偿等问题上要统一标准,一视同仁,不能乱开口子,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不给那些不依法征地拆迁的被拆迁户获得不当利益,以维护大多数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

(三)正确引导媒体的舆论导向。媒体既负有宣传和维护公民权利的职责,也负有化解社会矛盾和引导公众向善向美的重任。因此,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媒体应当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冷静全面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予以报道,不能偏听偏信,不能为追求自身效应盲目炒作、煽情甚至参与其中,以免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推动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不利于矛盾纠纷的解决。通过媒体做好法制宣传、政策解释和化解矛盾等工作,在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的同时,引导公民适当降低对原有财产增值的期望值,充分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争取群众对合法征地拆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四)整合力量,建设一支有责任心、战斗力的征地拆迁队伍。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征地拆迁工作组织体系。在管委会的领导下,国土牵头,抽调财政、监审、规建、公安、执法、社事、镇(街道)等部门得力人员,成立征地拆迁工作组,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基层乡村干部与群众的“纽带”作用,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建立丈量测算、补偿资金的审核拨付“一站式”服务,形成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二是加强学习,讲究方法,提高征地拆迁队伍综合素质。征地拆迁政策强,要赢得被拆迁人理解、配合和支持,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我区的征地拆迁法规,并把它原原本本地宣传到群众中,善于与群众沟通,善于在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中,让群众充分拥有对征地拆迁的知情权、监督权,让群众懂得如何运用政策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从而达到支持政府征地拆迁工作的目的。同时,组织征地拆迁工作人员到外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五)加大依法强制征地拆迁的力度。对提出无理要求,漫无要价,工作人员多次反复做工作无效的被征地拆迁户,建议选择典型,在程序合法、补偿到位的情况下,依法实施强制征地拆迁,以打开征地拆迁工作的被动局面。

上一篇:北京物资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手册下一篇:教育实习第三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