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川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024-06-27

八年级川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共12篇)

篇1:八年级川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一、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识的标志。

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篇2:八年级川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x;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x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x国的太平天国农x。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1、高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有阶段性,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是要重视知识的广度。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多读一些历史相关的课外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高中生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是来自课堂,高中生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想要提高历史成绩,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预习可以对历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对历史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上课的时候可以把重点、难点都记录在笔记上,课后在根据课本和笔记进行复习。

3、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这个时候高中生可以多和老师沟通,每一个历史老师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高中生可以多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4、历史是一门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点仅仅是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还是应该注重对历史史实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基础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在以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5、高中生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发挥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有计划的去学习。

怎么学习历史

1.上课好好听讲。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课件,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2.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不会的忘记的,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3.有适当的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忙的时候几道也可以。但要保证每天都要做一定时间的历史题(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觉。历史的错题要及时解决,不要积累起来。

4.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考前一定要看书。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

5.关于历史错题本有没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没必要千篇 一律。有些错题和年代和人物有关(也就是标准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到,毫无争议的)值得记下来反复复习,但一些理解题,存在争议的就没必要了。最重要的是有了错题本一定要去看去复习。

篇3:八年级川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我认为对于一切,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天才, 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商人的兴趣就在那些能找到财富的地方。——埃伯克;古今中外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各阶层的人, 都一致认同兴趣是成功的极其重要的要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谈治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种境界是苦学, 第二种境界是好学, 第三种境界是会学。大凡能做出成就的人, 都把自己的事业做到忘我的境界, 视学习和工作为乐趣。而今天的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第一层居多, 第二层为少数, 第三层次更少。那该如何做?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好学, 更会学?

一、明确学习目的,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心态

在初一这种, 小升初的重要时期, 学生难于接受:十几门课程同时学习, 且学习时间大大增加, 学习要求和任务益重。于是, 产生厌学情绪, 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 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 让他们认识到学史明智, 如了解历史王朝、家族的兴衰,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为我们家庭的建设、班级的建设、学校的建设提供模板;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的事迹, 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世界及人生价值观, 通过引导形成个性鲜明及合格的社会公民;通过感知、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 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增强了现实感, 适用性。

二、进行美学教育, 让学生处处感觉到历史的美, 增强学生兴趣

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 形象的地图, 精当的史料, 精彩的故事性导入, 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不仅仅是这样, 现在社会上制作了精良的中国古代史纪录片, 更加形象地重现了美好的昨天。中国通史的中国十大王朝, 重现了隋文帝的雄才大略, 积极改革影响后世;开元盛世的繁花似绵, 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入全盛时期的唐朝, 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的面貌。南宋时期偏安一角, 但却对外经济大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 生活富庶精致, 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对此, 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 运用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材料, 形象的板书, 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这样, 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学生得到的是历史美轮美奂的享受与人生的启迪。

三、设置问题情境, 引起探究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形式多样, 但就普及性及认同感最高的就是设疑导学。“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确, 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 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疑的起点是学情, 终点是学生的成长。设问的方式, 步骤也各不一样。中国历史的《西汉的政治》一课中, 学生观察了西汉疆域图后, 提出老师:“怎么西汉疆域图和我们今天的地图在青藏高原及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那一块很有些不一样?为什么呢?”既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够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赞赏还能提高自信心, 更加的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思考去想象, 在学习中去产生疑问, 去找答案就更好。在学习宋朝的社会生活一节中, 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再现一个宋朝人的一天吗?学生自己分组去展示宋朝的民风民俗, 效果特棒。学生自己去设计职业服饰、去设计工作情境, 去想像生活情况, 整堂课精彩纷呈。历史课堂非常地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增强主体意识, 渲染历史情境。当然, 问题要设在要点处, 设在重难点上, 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要注意课堂教学需要, 不能为了设问而设问, 让学生能思考能共鸣。

四、在思中学、在做中学, 深化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 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 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思维, 记得在讲隋炀帝时, 我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展示, 自然地引发了隋炀帝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的讨论, 自然地在学习讨论中形成了对人物评价的辩证思维, 更加的促发了学生的对历史人物的兴趣。撰写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读物的读后反思交流, 出一期历史板报, 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 制作剪报, 了解新的考古发现,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 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样, 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 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 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篇4:八年级下册川教版历史复习提纲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3.1951年,x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x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4.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5. “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土地改革的意义: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生产积极性。

7,一五计划”(1953 --- 1957 年) 重点任务发展重工业。

8.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9.三大改造:

①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0.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1958年,“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左”错误的做法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1966¬¬—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标志“”的结束。

12. “”结束后,展开了思想大讨论。它的结果是得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的意义是: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3.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内容有: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5.1982年,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16.中国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7.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区)----成都等内地省会城市(90年代)

18、,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19.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④,中共15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

21、邓小平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2、“一国两制”的含义: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4、;改革开放以后: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的基本方针。

25、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 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

26、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7、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其意义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28、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29、。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0、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APEC会议)。

32、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

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3,《863计划》1983年,由王大行等科学家的发展高科技的计划。

34、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35,中国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有了巨大发展。在体育事业上,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得金牌的第一人,许海峰。,中国举办了界奥林匹克运动 会。

材料一,农村的四次生产关系的改革。(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土地------(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农业改造),农民的土地合并为 集体

所有。土地公有化。叫农业合作组或者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土地由人民集 体所有----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集体承包给各户,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四次中,只有成立人民公社,是吃大锅饭,挫伤农民积极性,其他的改革都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记清线索。

材料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1949-1956)到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时期:(958-1978年)经历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结果,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时期: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转折。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建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内陆城市)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新时期:(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结果,经济高速发展。----记清线索。

材料三。我国的重大外交成就:建国时,苏联——1953年 ,中印谈判。五项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打开新局面--1955年,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取得成功---1971年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 正式建交,1972年 中日建交— 新时期实行多边外交,加入亚太经合 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等。--------复习时要记清时间顺序并且知道每件事在课文中的图片。

篇5: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2、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3、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4、(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5、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6、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7、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8、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反映的节日是春节。

9、12,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P67

10、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将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传播。比欧洲早4。

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P73三幅图要识记,右边竖文字看看)

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11、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①戚继光抗倭:(P96)明朝时,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组成“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边疆,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话:“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P104)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攻打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郑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的内在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防。

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③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军队两次围攻雅克萨,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P106

12、郑和下西洋:P94

目的: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过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以丝绸、瓷器换回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注意:郑和下西洋和九年级所学的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

13、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①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②乾隆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③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压迫,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 篇章。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4、“闭关锁国”P118

清朝统治着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实行“闭关锁国”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经营海外贸易。

“闭关锁国”影响:

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5、北京城与明长城:P121

紫禁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图)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P122图)

16、古代书法和绘画

唐朝颜真卿(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并称“颜筋柳骨”,见P39上图

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宋朝画家张择端(潍坊人)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风景和繁华景象。

元代画家赵孟頫,当时人们称他的画属于“神品”,代表作《秋郊饮马图》P80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朝董其昌的书法有“颜(颜真卿)骨赵(赵孟頫)姿”之美。P129

明末画家徐渭善用泼墨《墨葡萄图》

历史复习方法

一是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临考时,再扎扎实实地将历史课本阅读思考一遍,既可回亿,巩固重要的史实史论;深化知识理解,完善结构,又可查漏补缺,提初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应考信心,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二是练讲结合

练是实践,实践出真知。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特点,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考试的模拟试题,进行“实战演习”。练后一定要认真组织讲评,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初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是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别编写的,讲授时也基本是彼此独立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寓中国史于世界史的复习之中,视世界历史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族人民共同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弄清这些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历史复习技巧

熟记课本基础知识

中考命题的根本和依据是课本,也是学生答题的前提,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

初三历史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初,熟记课本的基础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阅读至少要达到五、六遍以上,还要过好“背”这一关。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

全面掌握课本中的目录、正文、小字、注释、课本插图、年表、课后习题。还应包括其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初三历史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是初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

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热点问题知识结构等。这样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同学交流共同进步

在学习中,与同学交流也是我们夺取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他们采用什么好的记忆方法?又会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与评价的?对于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他们又是如何区别,如何牢记的?

篇6:八年级川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9—19

2、侵略者:八国联军

3、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点内容提要:《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双方:清政府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主要内容:

①赔款白银4.5两。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④划定使馆界。

4、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 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⑴前期“自强”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主要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⑵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主要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⑶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⑷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1、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时间:186月到9月

4、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主要内容有:

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篇7: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⑦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2、列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形式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公私合营

3、列举1980年我国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

4、列举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

(1)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1)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篇8:八年级川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习提纲 历史时间轴★★★ 事件 起止时间 事件 起止时间 鸦片战争 1840.6—1842.8 遵义会议 1935.1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7 吴起镇会师 1935.10

战斗力严重削弱。⑤摧残吸食者的体质。3.道光帝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命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难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4.鸦片战争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和维护鸦片走私。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5.鸦片战争经过:1840年6月英国封锁珠江口战争开始,1841年1月占领香港,1842年8月英舰开

抵南京,清政求和,战争结束。6.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

(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7、中国人民的抗争。项目 反抗斗争 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 反封建反侵略 人民群众反抗 义和团运动 反帝爱国斗争 禁烟运动 反侵略起点 鸦片战争 关天培牺牲 爱国官兵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捍卫主权 黄海大战 邓世昌牺牲 落后挨打,强我中华,革新图强 感悟

8、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八七会议 中共七大 遵义会议 会议 中共一大 1927.8.7 1945.4—6 1935.1 时间 1921.7.23 汉口 延安 遵义 地点 上海 1.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2.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确定了开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展土地革导人在军事上、组织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命和武装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主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反抗国民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内容 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党反动派基本原则,增选毛泽国。” 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的总方东为政治局常委。3.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人运动。选举了陈独秀针。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央局书记。4.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遵义会议结束了“左”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统治,确立了毛泽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前的团结,形成了具有很高威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重要导地位,挽救了中国信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益的无产阶级政党,自 意义 共产党和红军,挽救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从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了中国革命,是中国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核心,中国革命面貌焕关的转折点。础。然一新。

篇9: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2、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规定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建主服兵役。

3、改革后果: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4、公元1世纪,耶稣创立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主要事件:751年宫相“丕平献土”,使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13世纪,教会建起“宗教裁判所”。

5、10世纪,欧洲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威尼斯、牛津、曼彻斯特。

6、由于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对城市市民加强剥削,使阶级冲突日益尖锐。12世纪,法国琅城的城市市民与封建主展开了10年的斗争——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7、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西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市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装备了条件。

篇10: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篇11: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1206年,蒙古各部推戴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中统。1271年,定国号为元,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的残余武装,统一全国,实现了唐末以来国家空前的大一统。

忽必烈为巩固大一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政事、军事、监察;地方上,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

三、 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当时的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往来频繁,和平共处。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 元朝的疆域

元朝的版图空前辽阔,北至漠北,南到海南,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一、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指南针、火药的发展和西川

宋朝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和军事中,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把它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之中,人们发明了火球、火箭、火枪等各类火药武器。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

三、 沈括、郭守敬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撰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他创制的“十二气历”十分先进。他是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词并意识到石油的用途与价值的科学家。

篇12: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2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图片反映的故事。

指导学生看书,讲讲王进喜的事迹,读一读王进喜的诗。讨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或生讲述邓稼先如何回国、如何进行科研(国际、国内环境)的事迹后,提问: 1.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原子弹的研究的?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说明了什么?

3.邓稼先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精神?(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学生阅读教材,讲述焦裕禄的故事。

讨论:他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品质?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巩 固 小

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来说说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初中生有什么启示? 3.填写下表:

大庆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延伸课堂完成学习测评,指导阅读“史海拾贝”。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革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严重的空难。【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文革”造成的**,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奋力抗争;“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能力: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培养学生正确提取信息和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四五运动。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教学步骤】 导

入从“三大改造”以来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发展,最终酿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历 史 的 反 思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2.大人物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大量的小人物沉冤待雪,说明了什么?

3.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请看“史海拾贝”。这种抗争阻止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继续发展了吗?这又说明什么? 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 其结局怎样?林彪的“自我爆炸”说明了什么? 三.文革的结束 阅读教材,思考:“四人帮”指的是哪四人?他们要做什么?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议一议:粉碎“四人帮”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损失的情况如何?如果没有文革我国的经济会如何?

五、文革的反思:从文革的**中我们国家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小

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太大了。虽后来错误都得到纠正,中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但是代价太沉重了。我们国家能不能避免一错再错的再次出现。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反思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革”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教学步骤】 导

入复习提问: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怎样的破坏?文革结束后,国家该怎么走? 学习思 考 探 究一.“两个凡是”笼罩下的中国

阅读、讨论:两个凡是的内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危害?是谁提出来的? 二.邓小平再次复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邓小平何时正式再次复出?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求他复出的目的是什么?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课文后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在哪一年召开?地点在哪里?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哪些?(书上标记,然后通过“接龙”当场巩固)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4、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转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阅读、找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提出的背景、与改革开放有何关系? 五.内容整合

本课所学的几个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小 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反思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认识到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知识与能力:

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典型、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方针、重点、改革成果的代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改革的必要性;城市改革的方针;理论性强、理解困难。【教学步骤】 导

入展示我国居民不同时期消费领域的“三大件”图画卡片。思考“这些变化的转折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本课课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探 究 发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1、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为什么选择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呢?

2、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3、凤阳小岗村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其改革取得成功是因为解决了什么问题?

4、农村改革的形式、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与传统农业的经营内容有何不同?归纳出农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阅读教材,思考:城市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列表,让学生区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2、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调动企业、企业内部个人的积极性。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我国今天仍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小结请谈谈身边你所了解的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反思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课程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认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讨论、个案学习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教学步骤】 导

从对外的必要性导入。闭关自守的教训,现实发展的需要。1978年,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奠定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探 究 新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对外开放的“试点”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1、兴办特区的主张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原本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使用?你能想象出邓小平讲这句话时的语气和神态吗?对此,你是否悟出了什么?

3、中央先后何时、设置了哪些经济特区?请在地图上找出各自的位置和所属的省份。

4、讨论: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5、何谓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地图上指明“沿海”和“内地”的划分。2、80年代对外开放是如何扩大的?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 3、90年代对外开放的特点是什么?

4、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1、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小

1、把对外开放与“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联系起来,指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2、教师可以补充: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反思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课程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难历史历程及光明的未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联系现实学习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情况。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和发展现状;知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立法与执法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及民主制度及其作用。【教学步骤】 导

1、复习: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是什么机构制定的?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什么?何时什么机构颁布的? 回答后指出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始。

2、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 究 新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民主”是什么意思?

2、我国是通过什么制度来人民当家作主的?

3、这些制度是如何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的?

4、我国的基层民主有怎么的发展?基层民主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5、请大胆预测一下,我国民主今后将如何发展或你希望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通过导言,了解依法治国的方略:在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思考讨论:将此四点进行归类:立法与执法。

3、我国的粉碎“四人帮”后,立法取得了哪些成就?

4、阅读、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对纠正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有何意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有何重要影响?

6、我国执法原则与情况如何,举例说明?

7、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

三、讨论: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何关系? 小

民主是100近代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在付出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利用教材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三、知识与能力:

邓小平理论形成及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教学步骤】 导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得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实践上表现为“改革开放”、理论上表现为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成了新时期的两大主题。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我们熟知的“邓小平理论”。探 究 新

一、理清教材线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本课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如果将第一、二目合并为一个问题,那讲的是什么?那三、四两目讲的又是什么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第一、二两目,思考下列问题:

1、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

3、邓小平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什么问题?有何意义?

5、邓小平的理论正确与否?对于实践有何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阅读教材,思考:

1、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主要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何时正式确立的?

3、党的十六大与邓小平理论有何联系? 小

上一篇:前台工作内容检视表下一篇:ppe培训考试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