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课报告

2024-05-28

幼儿园观课报告(共13篇)

篇1:幼儿园观课报告

在家庭、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今天,幼儿教育也引起了各界更大的关注,对幼儿教师的素养也产生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次培训,我也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幼儿教师必须热爱幼教事业,有很强的事业心。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幼教工作简单,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不大。社会、家庭、甚至幼儿教师自己都未能足够重视这份职业,也就不够热爱自己的职业了。可我们回头看看:什么时候会见面问好的?什么时候会收拾书包的?什么时候会排队的?诸如这样的问题,答案都是幼儿园。而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一个人,如此重要的作用足以让每一个人重视,足以让每一个幼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用心经营。

二、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真正做到放下自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地位、金钱冲击着每一个人,当你选择幼教工作作为职业的时候,你就选择了与清贫为伴,但当你收获家长的信任、孩子的喜爱的时候,却是任何职业也不会有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所以我们的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真正放下自己。

三、爱孩子,教会孩子爱。

“爱孩子是教育的底线”,幼儿更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的关爱。幼儿教师必须是拥有博爱的人,我们的教育对象又决定了我们的大爱必须细化、小化。我们的爱不必多么伟岸,只需“春雨润物细无声”,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也许你可以变出爱的魔法,成就一个伟大的人生。

四、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幼教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群特殊的对象决定了我们必须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正确的教育目的观、儿童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科学多变的鼓励办法,童心、细心、耐心、信心、诚心以及进取心这些都是我们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只有拥有这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篇2:幼儿园观课报告

一、正确对待小朋友们的成长

幼儿们在面对这个新鲜的世界是有着非常多的渴望,更是在各方面都怀揣着期待与感悟,所以更是要为他们的成长去付出更多的心血,将这个世界以更好的方式来告知他们,同时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来认识这个世界。在成长的路途上更是会有不少的艰辛,这一切都是需要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来指导,来带领着他们去成长。最为重要的便是在面对小朋友新奇的眼神时,需要摆正姿态,以更为正确的状态来与他们进行交流,以较好的方式来促成他们的成长。

二、确定幼儿教师的角色

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最为重要的便是带领着小朋友成长,让他们以更好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更是陪伴着他们以更加健康的方式来成长,来努力的做好这一切。既然已经是幼儿教师那便一切的行为都是要以小朋友为重,全方面地去思考小朋友的成长,争取以自己最棒的方式来让小朋友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变得非常的多姿多彩。当然既然身为教师,那更为重要的便是自身的能力,也只有自己具有当好一名老师的资格,那才真的是能够做好一名老师。严格的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行为来为小朋友做好表率,让小朋友在口濡目染中慢慢懂得正确的行事方式,才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与进步。

三、做到成功的教育

虽然作为幼儿教师在真正的教导知识方面是没有过多的严格要求,但是对于生活知识,日常的行事知识的教导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非常神秘莫测的,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不同的,他们所能接受的教育也是有极大的差异的,那便是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去认真的观察每一个小朋友,做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真正的融入小朋友中,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成功的教育。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定义成功,但是只要小朋友在幼儿园中生活幸福,安全健康,并且学有所获,那便是可以算做成功的教育,而要达成这一点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更适合的方式去促成教育。

篇3:幼儿园观课报告

我代表学生行为观察组做一下交流:

陈老师这节课采用了“‘三疑’导学”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在质疑方面, 开课引入时采用质疑。例如, 师:对于分数你们想了解什么呢?生:分数的加减、分数的意义、怎么判断分数大小、假分数真分数等。师:要想知道这么多, 我们必须先了解分数的意义,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引入自然顺畅。还有在复习旧知时, 学生能大概说出分数的意义, 但不准确, 老师此时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产生质疑, “你有什么疑问吗?”, 强调了在分数中平均分的重要性。

在探疑方面, 探疑分为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 在自主探疑环节中, 陈老师让学生独立画四分之三用时4分钟, 我们组观察到同学们能够自主探疑, 大多数学生能够画出四分之三。“‘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中的质疑、探疑、解疑三个大的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的, 在质疑中有探疑、解疑, 在探疑中有解疑和质疑, 在解疑中也有新的质疑和探疑。例如, 在学生展示汇报四角星时, 学生就产生的质疑, 并指出学生没有平均分, 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的意义中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已知部分求整体练习中, 观察发现10人中有2人画错, 画成了16个小正方形, 可以看出这两名学生对整体的概念理解还不是很清楚, 如果小组合作探疑能够充分体现的话, 我想这两位同学在小组合作探疑中应该能会有更完整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学习, 比如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画一画、圈一圈、取糖果游戏验证、上台展示汇报等,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100%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一直围绕分数的意义这一核心目标进行, 教师通过温故三年级旧知到用图形表示份数, 再到提升练习淘气和笑笑的捐款, 练习不断层层深入, 学习活动体现了思维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解疑方面, 我们发现学生做的练习大多数都能过关, 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最后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时, 学生总结知识比较全面, 理解透彻, 说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陈老师把我校的“‘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展示得淋漓尽致。

初步结论:本节课充分体现“‘三疑’导学”课堂模式,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敢于否定他人观点, 勇于表达自己地想法, 在否定、探究中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质疑、探疑、解疑中得到成长。

教学建议:自主探疑时, 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是充分的, 但在小组合作探疑时, 教师可以把时间再多留一些, 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更好的探究交流, 取长补短, 才能让他们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篇4:幼儿教师研修观课报告

一、教学方式方面

听了四节课,有两节课是语言课,我上过几节语言课,都是由老师朗读所学的诗歌或故事,让幼儿知道了所学内容,然后再根据诗歌或故事的内容提问,让幼儿进一步去理解内容。可是在所听的两节语言课里,给我一种不同的教法,给我第一个印象是“原来语言课可以这样上。”

在第一节课大班阅读课《乌鸦的窝》就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老师在讲述故事时,她把第一幅画遮掉了,让小朋友看画面下的字,并想像画面上会是什么样的,用笔画下来。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小朋友把老师给的几张图片排列顺序,自己去了解故事的内容,根据图片自己编出故事,然后出再由老师说故事内容,让小朋友进一步了解了这几幅画的内容,最后一幅图还是被老师遮起来了,让小朋友根据下面的文字画出画的内容。

通过画、排、画的形式让小朋友自己去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这比全由老师讲,然后提问的形式好,而且小朋友记得牢。第二节课诗歌课《吹泡泡》采取了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小朋友去了解诗歌内容,出示一个泡泡让小朋友说出是谁吹出的`泡泡,并且看过一个泡泡后老师就完整地说出诗歌里相关的句子,让小朋友一起复述出句子,看到图、听到老师说的句子,小朋友慢慢地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来又让小朋友帮其它的泡泡找到吹泡泡的人,自己编诗歌。

从这两节课中,发现语言课可以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绘画、排列图片、贴图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到诗歌、故事里,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理牢,学得更有趣。

二、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方面

篇5:《画风》观课报告

《画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画画的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通过观看朱祥梅老师执教的《画风》一课,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十分精彩高效。现对本次观课做如下总结:

一、本课的优点和亮点:①朱老师不仅注重让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还给学生创设情境。体现了“生本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②这堂课重问题的延伸,读写画结合。当老师提问学生:“你能画出风吗”?同学们能畅所欲言,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画出来,非常好。③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进行感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朱老师始终坚守“让学生读书,以读为主”这一教育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④重学生读悟能力的培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情真得很不容易,看得出朱老师平时指导得很到位。⑤及时进行正向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上,老师不时的把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语言送给同学们,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

二、本课的不足之处:①朱老师在本节课中运用多种读课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但在朗读指导上,仍有一些疏忽,例如在齐读时应引导学生声音洪亮而不是大声喊。②在生字识读时不要局限于本课的词语,而应该将生字单独拿出来认读,使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更牢固。③如果有时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篇6:观课报告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吴祖丽

2014年大学毕业至今已经从教3年多了,珍惜每一次的培训,初当教师的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掌握、如何做到一个让学生尊敬又喜欢的优秀教师等等,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我认真观看了走进张金生老师的《跨栏跑》课堂、示范课《搏击操》课例点评、闫龙超《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张樱欣《排球移动垫球》、李军民《武术“形神拳”教学》、王鑫《太极拳24式第五组》。认真观看了六位老师的视频课,真是感觉受益匪浅,六节课风格各异,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课堂设计,各位老师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演绎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好课,下面我就闫龙超《排球正面双手垫球》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浅陋的看法。

一、闫老师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新颖,条理清晰,内容分明,以“中国梦”为切入点唤起学生的共鸣。提出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实现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梦,开始部分——追逐梦想,本节课在开始部分设计了“力量展示园”“速度拼搏园”“耐力挑战园”“灵敏协调园”四个梦想体能园,4个小组在四大园中,激发学生兴趣,在准备活动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基本体能素质,不再将准备活动局限于跑圈、热身操等这些让学生从小做到大、心生厌倦的东西,新颖独特。将整堂课分为三个篇章:追逐梦想、超越梦想、放飞梦想,对应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环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整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层次清 楚,方法扎实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闫老师应用讲解示范法、游戏比赛法、启发引导法、学生自我评价教学法等教学指导,让学生观摩法、自主创新练习法、自主发现纠错法、合作练习法、巩固提高等方法来提高,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闫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闫老师在重难点的安排上较显得突出而分明,对于“击球位置及人与球的位置关系,全身协调发力”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示范、学生体会、教师指导、学生再体会等环节,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完成了教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小小的建议

1、如果准备活动中设计的器材再多一点,练习的密度再大一点学生的热身就更完美了。

2、学生在移动练习和自由垫固定球练习部分,效果不是很明显,需要一些时间多进行几组练习,提高垫球基础。

篇7:幼儿园观课报告

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观课和听课表现在观念上的本质区别。我们通常的听课行为,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 匆匆忙忙地记录课堂呈现的教学全过程, 很少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就拿“课堂提问”来说, 听课时, 作为个体的听课者, 可能关注了教师主问题的设计, 并思考了其设计的教学价值。但如果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观课的对象, 作为观课者, 你可能必须了解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一共提了多少个问题, 并初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这些问题当中哪些是主问题, 哪些是过渡或连接性问题;哪些是认同性问题, 哪些是诠释性问题;哪些是有意识的提问, 哪些是无意识的提问……由此可以看出, 观课之“观察”, 不仅仅指的是一种行为, 它还强调一种“技术”, 即观察技术。既然是技术, 对观课教师的要求必然比以往的听课更高———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门技术, 进而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这门技术, 才能有效地完成观课的任务, 为反思、研究积累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使进一步的议课做到有的放矢, 真正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为了使老师们正确理解观课议课的内涵, 并尽快掌握观课议课的操作方法, 我校除了要求教师阅读有关观课议课的论著外, 还设计了指导教师观课议课实践的“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报告单”。报告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修主题;二是课堂观察记录;三是观察反思;四是观课中生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一些具体的观课议课案例来说明如何通过这样的一份报告单将观课议课活动落到实处。

一、研修主题的提出

观课议课要避免教学研究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 首先必须强调观课议课的目的性, 即要回答为什么观课议课的问题。我们设计的报告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确定观课议课的主题, 也即校本研修的主题。所谓研修主题, 就是大家在教学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是要在观课议课中展开研讨并尝试解决的问题。确立了研修主题, 也就是确立了课堂观察的重点、反思和研讨的落脚点, 保证了观课议课的方向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研修主题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教师的需要中来。教师先将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梳理出来, 提交给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组;教研组长再组织组内成员一起进行问题的筛选和提炼, 确定大家认为有研讨价值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作为此次观课议课的研修主题。主题提出后, 不能马上就走进课堂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还应有一个精心组织和准备的过程。例如, 就“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而言, 首先要组织教师重新研习课程标准, 厘清每个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接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选定执教教师和开课班级,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主题事先确定课堂观察的内容和对象, 做好课堂观察的分工和协作, 为课堂观察做好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 教研组对报告单进行初步细化, 明确研修主题、教学内容、观课人及其职责、授课教师、班级及时间等, 然后把报告单分发到教研组内各教师手中。

二、课堂观察与记录

以往的听课记录, 教师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从入课到结课, 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这样没有重点的泛泛记录, 当然不利于教学反思、诊断和研讨。观课是带有目的性的、运用一定观察技术的行为, 它事先确定了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观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围绕研修主题选择课堂观察对象和观察点, 并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记录将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实践材料和事实依据, 也将作为教学行为跟进的参照和对比。

例如, 围绕“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 我们分别选择了低、中、高段教材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落花生》《成吉思汗和鹰》三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 展开观课议课活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没有落实学段教学目标, 一般要从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所以, 课堂观察和记录就要进行相应的分工, 观察记录要分别反映这几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情况。记录可以是表格式的, 也可以是标记式的, 还可以是罗列式的。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两个以上子项的观察记录任务, 最好采用表格式记录方式;如果每人只承担一个子项的观察记录任务, 则可采用罗列式或标记式记录方式。下面分别呈现两篇课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观察记录各一份。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观察记录:

1. 借助生字“盆”的识记扩词、说短语逐步呈现课题, 明确多音字“空”的读音和用法。

2. 理解“聚集”, 先说意思, 再练习说话。提问:孩子们聚集来干什么?

3. 读3耀5自然段, 想一想, 孩子们种的花出现了哪几种情况?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4. 当国王过来时, 孩子们分别会怎么想?

5. 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 国王是什么态度?该用什么语气读国王的话?

6.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 使意思不变。

7. 联系课文内容,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为什么是诚实的。

8.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成吉思汗和鹰》观察记录:

1.指名读成吉思汗面对鹰的“捣蛋”行为的表现;梳理重点词填表;教师讲解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2.细读15耀16自然段, 体会成吉思汗“真的生气”;教师引导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描写表现他“真的生气”。

3.研读17耀18自然段, 体会成吉思汗“气急败坏”, 感悟动作描写。

4.练笔:写一写成吉思汗抱着被自己射杀的鹰时的表现, 用上刚刚体会的描写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 这两份课堂观察记录避免了以往听课时常见的记流水账式的面面俱到, 都是针对研修主题展开的有选择的观察记录, 它们为进一步围绕研修主题的议课活动收集了“证据”, 准备了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

三、观察反思与集中议课

每一位参与观课活动的教师, 首先根据课堂观察搜集的信息, 借助理论指导和同伴互助, 围绕研修主题进行反思, 为下一步的集中议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而言, 观察反思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课堂观察时的即时反思, 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或标记在观课记录旁标出;二是观课后的个人反思, 形成初步的认识、观点;三是观课后的同伴自由交流, 就某些疑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并据此形成每个人的反思文字;四是议课时和议课后的反思。议课时, 大家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思想交流和交锋, 对研修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形成了一定的观点, 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感悟和提升。之后对照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很显然, 这样的观课议课活动, 由于目的性非常明确, 很好地避免了以往听课评课中普遍存在的“就课议课”现象。如果观课反思能步步落实,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中就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课堂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就有了保证。例如, 在我们围绕“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组织的观课议课活动中, 有位教师就做了这样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老课文, 许地山的《落花生》一直被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可能是由于这篇课文在文体和表达方法上的突出特点, 大多数教材都把它编排在第三学段, 以引导学生体会其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和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并迁移于自己的习作中。而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却将它编排在第二学段的四年级。那么,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 是不是与第三学段有所不同呢?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当《落花生》编排在四年级时该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 此阶段的词句训练主要侧重于“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及其应用目标, 同时关注段的理解、积累, 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看来, 这与第三学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的训练重点有着明显区别。

依据学段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 在四年级教学《落花生》一文, 授课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和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一是关注了段的理解、积累, 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是以父亲“议花生”这一重点段为抓手, 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们不妨再做这样的一个假设和思考:如果《落花生》编排在二年级呢?我们肯定要在识字学词上做足工夫, 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理解感悟的环节不会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取舍, 而是循着文本的思路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只不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价值更明显的句段, 课堂活动设计得更细致。

四、观课议课中生发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在“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报告单”中设计“观课议课中生发的问题”一项, 其出发点是:评课议课要避免就课论课, 观课议课也要避免短视行为。因为, 教学中需要研讨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这一阶段的观课议课活动围绕一个特定的研修主题展开,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一阶段就没有其他的需要关注和研讨的具有普遍意义和研讨价值的教学问题存在。

例如, 在上述的观课议课活动中, 有位教师就《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课堂观察记录进行了这样的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之所以生发了这样的思考, 是因为从观课记录中可以看出, 执教教师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从识字学词到句式练习, 从朗读感悟到复述、续编故事, 一节课内有比较明确意向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达到了十多个。而这十多项训练从揭示课题开始, 到学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止, 碰到生字学生字, 遇到新词解新词,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时就引导学生读、思、议, 课文学完了便练习复述、布置续编故事, 让人搞不清楚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像这样, 学生辛辛苦苦地跟着教师赶了一节课, 到头来却连课文都读不通顺, 真是得不偿失。

观课议课中生发的新问题, 不仅拓宽了议课的视野, 还为下一阶段的观课议课提供了大家共同关注的新主题。这样一来, 观课议课活动便能扎扎实实地有效开展下去,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篇8:观课报告语文

观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在每次观课时都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每堂课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思考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

观看了几节课,发现授课教师们都能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创设了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们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激励性作用。老师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激励学生,呵护学生的表现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并且注重面向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尽可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言需求,渴望在课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因此,我想,我们应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篇9:美术-观课报告

东原实验学校

刘国辉

通过学习三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我感到受益匪浅。几位教师都能做到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目标达成度高,整体效果好。给我的整体感觉: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很真实。

我从教师教学这方面谈一下我的观课感受。

1、首先各位老师能够做到打破常规,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学生会解读优秀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像大师那样敢于想象和表现。选择从生活中的痕迹出发,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孩子们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2、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合理。在教学中,几位教师前面的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凑、简练、明确,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所以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上完成的质量较高。

3、教师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兴趣入手,直观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被生动的、新异的事物激发兴趣。老师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启发学生想象,虽然孩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很少想象创造,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子点燃了孩子的兴趣。学生在感受老师生动、直观的示范过程中,了解一幅艺术作品的完整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孩子们的兴趣达到了极点,产生了自己发现创造的兴趣。

4、教师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通过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画面构思更精巧,进而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美术的习惯。

篇10:观课报告

这节课设计的问题深浅适宜,学生对于简单的问题能直接回答,对于较复杂的问题能够经过提示以及教师指导得出答案,并且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比较准确、全面,说明对于本节课的资料知识点掌握得比较良好。本堂课气氛活跃,表现出学生对这节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效果:本节《摇篮曲》抒发的就是母亲对宝贝温柔而又深深地爱。透过学习,同学们能够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形式、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更进一步的感受父母的爱,从而使学会如何感恩,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收获:《摇篮曲》这节课从总体上来说到达了所期望的课堂效果,不管是从教师的授课状态、知识传授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是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唱歌的状态、情绪以及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都是十分不错的。延老师整堂课结构把握的十分好,从一开始的情景式导入,以及新授课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连接性都十分的不错,且教姿教态十分好,总是以微笑的状态跟学生互动交流,声音清脆自然,思路清晰,能够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及时做到评议和鼓励。是我学习榜样!

篇11:观课评教要求实效

一、观课评教的误区

受学校教导处委派,参加语文组校际交流课,篇目是《我的母亲》。按照惯例,听课结束,先是执教老师对教学过程反思小结,接下来听课者观课评教。我重点记录了前八位观课者的评课,“教态自然”、“方法得当”、“师生互动”、“效果明显”等词语反复出现;最后有两位教师为评课起了争执,一位教师认为执教老师的课教得虽好,但在人物形象发掘上不够深刻;另一位教师则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当在细节描写上。一番扰攘之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我。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的观课评教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在基层教研活动中我们见惯了这种评课现象,先对执教者一番夸赞之余,后是自我的题外之音:你(执教老师)的课教得很好,我个人的观点(建议)是,如果在人物形象(主题、修辞、手法……)再加强一些,就更圆满了!果真如此吗?课堂本来就是一种缺憾的艺术,谁也不能说自己的课就是世上最完美的课。试想,即便课堂上出了你的观点(建议)也未必是圆满的,可能会有另一听评课者又有他不同的“观点或建议”。如果仅凭个人感觉去评课的好与不好———评课教师感觉舒服,就说课好,感觉不舒服,就说课不好;或者只着眼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去评课———说某方法如何好、如何妙,而不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话,试想,如果教学内容不对———不是“语文”,或者跟“语文”的关联很少,甚至没有关联,那么教学方法再怎么巧妙,教态再自然,对学习“语文”而言,效果如何?将原本严谨说理的教研活动弄得几乎近似于发表自娱自乐式的个人主张,这样的活动价值何在?

二、观课评教的内涵

针对观课评教,单就一节课而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一,听评课听评的对象是谁?其二,听评课者拿什么要求或者建议执教老师体现他的思想?其三,“教什么”的文本解读、“怎么教”的问题设计,“学会”“学得如何”的学生发展、学情分析,是否成为研判一节课有效的客观依据?

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利特,执教者不可能体现所有听评者的意愿,听评者往往“要求或建议”执教老师体现他原本就没有想过要教的东西,而忘记了该课堂的使命本来就应该是有效地体现执教老师原本想教的内容。普遍认为较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听评课标准,一要看执教老师是否完成了他的教学设计即教案,这是评价课堂效率的最低标准,完成了的,这节课至少是有效的;二要看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落实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即教学内容正确、方法处理得当、是学生实际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是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达成了的,就是高效课堂,这才是观教评课的核心与关键所在。教前的学情分析,“教什么”的文本解读、“怎么教”的问题设计,“学会”“学得如何”的学生发展,其实就是研判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具体抓手。

三、观课评教的有效

接下来,我从执教老师《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入手,和老师们一起解决评课问题。教学目标设置有三,一、积累词语,遣词造句夯实基础;二、寻找称谓,向母亲学如何教子和做人;三、咬文嚼字体察胡适对母情深。目标描述中,前面是学习方法,后面是学习内容,重心指向学生的学,内容取舍得当,简约却不简单。从教学活动来看,四环节教学设计,激起学生读书探究热情,一读文章,积累妙词佳句;二找称谓,向母学如何教子做人;三品细节,体察胡适忆母情深;四动脑筋,研标题“我的母亲”前三节文字,为何与“母亲”无关?注重学情,指向学的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让学生在文字、文段的品读探究中,理解、感受,促发、交流,进而升华、丰富,经历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文章特有的魅力。结合以上分析,我重点强调,听评课的重心,应当关注学生在一节课中进行了哪些活动,经历了哪些真实的学习过程,获得了哪些发展,形成哪些共同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设计上,执教老师还有哪些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这才是评课环节需要重锤敲打的关键处。

四、观课评教的拓展

就观课评教问题,在最后总结中,我坦陈了自己的观点。尊重与接纳。尊重教师自我对教材理解与实践,这是观课评价的第一步。敢于站在讲台上,展示自我,无论结果如何,效果怎样这都得给以肯定与尊重。把想法变成行动,这是促进专业发展的第一步。理解施教者的设计,接纳教学的流程,评价课堂是否达成预设目标。

批评与建议。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批评是为了重建,建议是为了完善”。这里的批评不仅仅是面对施教者课前已经呈现的预设——教案,还包括教学流程以及完成了的目标任务。把知识传授作为重点,忽略探究的过程、方法等真实的学习经历,这才是我们评课关注的重心;目标定位是否得当,课堂中的生成是不是课前的预设;只有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统一指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合一的目标上来,才是评课者最适切的建议。

问题与疑惑。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疑惑,这恰恰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所在;疑惑问题揭示教学设计、课堂流程的疏漏之处、矛盾之积,往往有意无意遮蔽了学生学习的现实。不回避、少夸饰、真面对,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疏通堵塞,排忧解难,才能在现实的基础上深入问题实质,提高教学效率。不回避,直面对,勇改正,这才是观课评价的境界。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比如教育体制弊端与高考指挥棒问题,这些即是教育界的课题,也是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为教育出一把力,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疑惑,这是教育者的幸福所在。

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成长在于内在自我的强烈愿望与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的强制供给。只要在课堂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展示课、研讨课、观摩课等活动,谁参与谁受益。从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人生形态,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实现自己的情感需求,有所启示,才会有所满足,有所发展。

教师是听评课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则是在聆听中帮助他们“淘金”———分析在场问题,遴选真知灼见,撩拨创造的火花,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站在更高层面引领他们。如此,研究才会走向深处,才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教研活动,谁参与谁受益。听评课的重心,应当关注学生在一节课中进行了哪些活动,经历了哪些真实的学习过程,获得了哪些发展,形成哪些共同的学习经验。

篇12:观课报告

研修期间,我认真的观看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深深的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所折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学生在探索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用华应龙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特别是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学生们侃侃而谈,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陷入深度思考,然后提出有理有据的证明。感觉王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再认识》这节课讲到“骨髓”里了。而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则用有趣的情景,吸引低年级学生们的全员参与,积极思考,让这节课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两节课都让我对数学的“核心素养”,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几年我都在从事低年级的教学,下面我就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谈谈我的观课感受:

一、选择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台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不能一味的说教。而“倍”作为一个概念的学习,也不适合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对于“倍”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是王老师通过两个活动的情景,把“倍”的概念轻松的呈现。第一个活动,王老师通过两只大象与四只猴子拔河问同学们:谁会赢?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们都说大象会赢,然后老师说,再来两只小猴子呢?„„在学生的不断的思考中,明白了谁是谁的几倍?我注意观察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分神,都在积极的参与。而第二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独立操作,穿插了对独立思考的提示,对思考结果的两人交流及全班交流订正。这样设计能关照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二、运用情境中的变式,加深了学生对“倍”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就两个情景——“拔河比赛”“摆棋子”。但是王老师利用这两个情景的不断变化,让孩子加深对“倍”的理解。比如:拔河比赛:两只大象和四只猴子谁会赢?学生说大象会赢。老师说再加两只猴子,这个时候猴子是大象的2倍,谁会赢?大象会赢。老师又加了两只猴子谁会赢?„„这个环节中拔河双方小猴和小象的只数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目的分别是明确标准、感知倍、理解描述倍的相互性、巩固倍的理解。在“摆棋子”活动中,王老师阶梯性的巩固了“倍”的概念。王老师通过三关,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关要求:有4个三角形,正方形的数量是三角形的3倍。第二关要求:有?个正方形,三角形是正方形的2倍。第三关要求:有8个三角,三角的个数正方形的2倍。三关摆棋子的要求,学生手、脑、语言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辨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抓住“倍”概念的关键点,巧妙的让学生理解了“倍”的意义

篇13:观课报告

1、注重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前欣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的美。应用环节设计了“围鸡舍”的生活问题,经过解决问题和生活拓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有用”的理念深深植入学生心中。

2、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呈现,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本节课首先从目标的定位上就体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在目标的引领下整个复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由圆周长的“化曲为直”和圆面积的“化圆为方”,引出圆柱侧面积的“化曲为平”;由圆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扇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这些转化过程都让学生充分体验、内化,巩固转化的思维方法。练习环节又结合具体问题将画图、推理的思维方法呈现给学生,对解决几何图形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了引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帮忙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3、本节课将与圆相关的数学史料集中呈现给学生,将德育很好的融入了数学课堂。本节课课中、课后分别引入了毕达哥拉斯、爱因斯坦的名言,最终集中呈现了我国在圆的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的故事。经过教师对这些数学家艰辛的研究历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们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到他们对数学的热爱,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愿望,很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德育目标。

4、把“沟通联系”作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之一,由目标引领教学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教师将圆这一单元的知识引申到圆柱和扇形的相关知识,水到渠成,衔接自然,让这节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5、供丰富的生活情境,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节课课前设计了“欣赏生活中圆的美”的环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用其独特的曲线之美装点着生活,从而让学生亲近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环节设计了“走进生活”的环节,经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

6、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转化”思想的理解感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本节课先借助“微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了“化圆为方”和“化曲为直”的具体转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对圆柱的侧面积进行“化新为旧”,让学生再次经历转化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的奥妙。在渗透转化思想的同时,本节课还借助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认识画图、推理等分析思维方法在解决图形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忙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7、注重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忙学生建构数学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先后沟通了圆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圆与圆柱的联系以及圆与扇形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帮忙学生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性。四、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将德育与数学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最终集中展示了我国在圆的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用这些数学家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事迹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对袁教师这节课的提议:

主要是练习学生动笔独立完成的习题设计较少,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景。第二课时需跟进针对性的评测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认真的观课和评课,我自我感觉收获很大,王莎莎教师的课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学生学习新知识水到渠成,让人眼前一亮。张丽教师的课注重生活情景的创立,让学生欢乐学习,课堂氛围简便活跃。袁雅辉教师的课注重总结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这些方法让学生们终生受益。

上一篇:管理咨询公司策划书下一篇:单词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