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2024-06-19

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精选8篇)

篇1: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XX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最

新版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80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得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练习

.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简案)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简案

课题: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鸽子在干什么?信件太多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你知道这些信件应该分别送到哪里去呢?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二、整理乘法口诀表

.让学生先想一想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书上这幅图,想一想,自己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填。

2.小组讨论:怎样填写比较快?

3.学生独立填完口诀表。

4.独立思考: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5.小组内交流,用规律帮助记忆。

6.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牌游戏

(1)规则:同桌各出1-9中的一个数,一起说出这两个数相乘的的积。

(2)学生活动,完成第1题的填空。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校对。

3.学生同桌进行比赛,完成第3题。

4.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简案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

2.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相关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

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2.复习

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

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吧!

二、新课

.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呀!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出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大又甜的仙桃呀!快来试试吧!

2×3×4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

(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2)尝试计算。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同时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们算得很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

36÷4×3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

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同桌讨论。

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要来考考你们了。

48÷6÷2=

8×3÷6=

指名读题,并写在书上。

3.小结。

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指名讲讲每组三道题比较后发现了什么?

2.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3题。

男同学做左边的5题,女同学做右边的5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

简案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于生活。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

简案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复习(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完成第4题。

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简案

教后记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复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乘法口诀。

2.第6题。

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完成第11题。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2: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学习重难点】

1.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梅西;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出现一个贝多芬……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奇妙的克隆”。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谈家桢(1908-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囊(náng)

胚胎(pēi)..两栖(qī)繁衍(yǎn)..濒临(bīn)蟾蜍(chán chú)...脊椎(jǐ zhuī)..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结合文章的四个小标题,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二)深层探究

(1)“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明确:原因有两个:首先,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证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其次是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2)文章最后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响曲,你有怎样的认识呢?

明确: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我们应正确运用科技之剑,让它不仅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科技的发展,能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引发包括伦理道德观的重整和转变。因而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不放,应有所完善和提升。

(3)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①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5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明确:“经过247次失败”,表明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见科学家们严谨、求 实、锲而不舍的态度。

②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明确:列数据,说明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这样使读者不但领悟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而且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高度精确性。

(三)写法探究

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四、课外拓展

“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请根据正方观点,为反方提供一个观点,并列举出两个相关的论据。

正方观点:“克隆技术,造福人类”。①克隆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培植人体配件,挽救濒危物种;②“克隆人”技术能使千千万万不孕症患者实现做父母的愿望;③能使那些痛失骨肉的亲人重温天伦之乐;④能使许多不治之症找到新的治疗方案……

反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克隆技术虽然能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关于“克隆人”的做法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领域之内(如仅限于医学范围等),否则其危害不亚于核能技术在战争中应用的危害。或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影响力也就越广泛越深入,同时,也就越发触及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新问题。甚至干扰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进程。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篇3: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1. 比较反思, 形成技能

教材上从例题到习题, 方程的形式改变了, 但是解方程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都是利用等式的性质将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这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方程并不是简单的计算, 其过程要比计算复杂, 往往需要将方程进行转化、变形, 最后才是进行计算。因此, 解方程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进行系统学习时, 通过自主反思感悟转化的思想, 在比较中体会转化的方法, 并形成思想方法的积累。

【教学实践】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后, 教学解方程。

(1) 进行比较, 启发转化

师:2x-22=64与2x=64有何不同?它复杂在什么地方?

生:多出了减22。

(学生一般观察到的是多了22, 而不是多了-22, 教师可在板书中用色笔突出这一点)

师:能把左边的-22直接去掉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 引导转化, 强化方法。

(1) 说出跟形如ax=b的方程相比, 下面的方程有何不同, 然后完成填空。

(2) 你能不能把下面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并说一说是怎么转化的。

(3) 总结反思, 形成技能。

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很快地转化, 引导学生总结出先比较再转化。

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有人将其分为“工具性理解”与“关系性理解”。前者指“只管公式, 不管理由”, 后者指“不仅知道要做什么, 而且知道理由”。在方程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分析等量关系上, 这样就会大大缩短解方程的教学时间, 把解方程当作“非重点”来处理, 弱化为解决问题教学时的“衍生品”。对此, 我们可以在初次教学解稍复杂的方程时, 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工具性理解”。因为这时学生还没有积累相当的感性经验, 不可能充分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并将付诸实践。而在单元复习时, 学生有了相当的经验, 有足够的能进行比较归纳的素材, 这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就容易帮助学生将一般的解题方法提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 并自觉地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 从而实现“关系性理解”。此时, 可以出示适当的变式, 以促进学生异中求同, 突显转化的思想,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教学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生在题目的引导下逐渐习惯解方程的书写形式, 容易获得成功感。部分数学教师有一种误解, 认为“工具性理解”应该避免。实际上, 英国数学教育家斯根普调查发现, “工具性理解”与“关系性理解”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都非常普遍, 而且各有各的用场。但是斯根普也强调, “工具性理解”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还是应该尽可能地获得“关系性理解”。

2. 提炼思想, 积累经验

学生在获得“工具性理解”的同时, 已经积累了“关系性理解”所需的感性经验, 这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反思, 将技能提炼上升为思想方法。例如, 在《整理与复习》的单元教学中这样的比较就显得必不可少。

【教学实践】

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在比较其相同点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转化的基本思想。

学生解方程:

师:这两题解方程的倒数第二步, 即3.4x=6.8和4x=24有什么相同点?

生:最后都转化为简单的方程。

师:能具体说说这两题各是怎么转化的吗?

生:第1题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减相同的一个数。

生:有时也可同加、同乘或同除以相同的一个数。

生:第2题是先计算5x-x。

师:是的, 能先算的可以先算, 也就是先把未知数进行整理、合并。

篇4: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篇5: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清油河希望小学 田梽鑫

教学要求:

1、学会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认不写。认识1个偏旁。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3、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析记字形,学习写字。了解图上描绘的事物,认识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观。

难点:借助图片理解词义,熟读词串。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大中国》

小朋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你们可得听仔细了!里面唱的是什么呢?(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2、出示地图、依次呈现四幅画面

瞧,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幅员辽阔,地形各异,有黄沙漫天的——塞北(出示词卡,指名读,贴词卡),有碧波荡漾的——江南,有骄阳似火的——海岛,有冰天雪地的——高原。

3、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小朋友到祖国的这四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读好课文

过渡:瞧,小火车开来了,我们赶快背上行李包,乘上小火车,踏上我们的旅途吧!(播放火车“喀嚓喀嚓”声)咦,火车先将我们带到了哪里呢?

1、学习“骏马 秋风 塞北”

(1)出示塞北图,你知道塞北是哪里吗?(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河北省外长城以北地方)

(2)小朋友再看,在这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上,谁是主角呢?(马儿)你们觉得这些马儿怎么样?(强壮、神气、俊俏、跑得快……)对,像这样跑得快的好马就是——骏马(出示词卡),现在,你能看着这些好马,读好这个词语吗?

(3)骏马喜欢在塞北草原上奔驰,不仅因为草原的辽阔,而且还因为有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出示秋风)假如你就是那只骏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奔跑,那是怎样的感觉啊?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4)小朋友想不想跨上骏马,迎着瑟瑟秋风,奔驰在塞北草原上?先读好这个词串。(自由练习——谁想试一试?——让我们扬起马鞭,一起奔驰在塞北草原上!)(5)小朋友,看看图,再看看黑板,现在,你能用上这三个词语说上一两句话吗?说得好,老师帮你“出版”!交流板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位小作家的作品!

2、学习“杏花 春雨 江南”

过渡:(播放火车“喀嚓喀嚓”声)火车继续向前开,它又会将我们带到哪里呢?

(1)出示图片,对,来到了我们美丽的江南。能说上一两句吗?相机出示“杏花”(粉红粉红的杏花开了,多么娇艳!你能美美地读好这个词语吗?)出示“春雨”(绵绵的春雨滴在身上,又是什么感觉啊?)(2)粉红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在蒙蒙春雨中显得更加娇艳,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

瞧,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江南,他还写下了一首赞美江南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投影显示)小朋友可以跟着读一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江南的古诗?(3)江南美如画,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小朋友,让我们学一学诗人的样子来赞一赞这空灵秀美的江南!(练一练,读好这个词串——指名读——老师发现,女同学读这个词串读得特别有味道,女同学一起来读——男同学想读吗?老师也给你们一个机会,赛过女同学)

3、学习“椰树 骄阳 海岛”

过渡:(播放火车“喀嚓喀嚓”声)走过了半个中国,下一站,我们将来到骄阳似火的——海岛!

(1)海岛就是指——海南岛,你对它了解多少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现在,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海岛风光。(播放海岛风光)哎呀,老师发现,小朋友去了次海南岛,怎么一个个的小脸都变黑了呀?这是怎么回事啊?课文中就有个词说明太阳好厉害,是?(出示骄阳)你能读出太阳的厉害吗?(指名读——小组赛读)

(3)一组比一组厉害!虽然海岛骄阳似火,可是这儿却有一种植物它不怕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椰树)你们觉得这椰树怎么样?你了解它吗?

椰树长的很高大,很茂密,郁郁葱葱,如果你去采一个椰果,把它剖开来,还会流出乳白的椰子汁,喝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极了!看,不少小朋友都要流口水了,看来你们的心已经被椰树深深吸引了,谁来读好这个词语?(4)想在海岛上听听浪涛拍岸的声响吗?想爬上高大的椰树去采摘椰果吗?

试着读好这个词串。指名读——喜欢海南岛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4、学习“牦牛、冰雪、高原”

过渡:(播放飞机起飞的声音)小朋友,祖国的南部骄阳似火,而祖国的西部却飞雪飘飘,让我们乘上飞机,俯瞰高原!(1)出示高原风光图片,播放《青藏高原》

小朋友,看看图,听听歌,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悄悄和同桌交流一下。(2)你了解高原吗?来到高原你有什么感受?

相机出示“冰雪”(是呀,高原上白雪覆盖,好冷啊,谁来读好这个词语?)

相机出示“牦牛”(你们了解牦牛吗?它全身都是宝,它的毛长长的,黑黑的,可以做绳索,做帐篷,它的奶可以制成酥油,它还是人们耕地运输的好帮手,被誉为“高原之舟”,在那么冰冷的高原上,它一点也不怕冷,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夸夸它!

(3)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高原,认识了不怕寒冷的牦牛,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来读好这个词串!

三、朗读总结,拓展延伸

1、刚才,咱们来到了祖国各地,欣赏到了各地的美景。咱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秋风塞北;咱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美丽的江南——杏花春雨江南;让咱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骄阳海岛;咱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冰雪高原。

2、可无论是塞北、江南,还是海岛、高原,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板画地图)!那就是——中国!

3、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吧,可以邀请小伙伴和你一块儿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先准备一下。指名读——都这么喜欢,那就一起来吧!

看你们读的这么好,相信这次旅行大家一定玩的很开心!

四、学习生字“南”、“骄”“岛”

过渡:课文学完了,小朋友回头看一看,还有几个生字没有学? 我们先来学习“南”

1、你准备怎么记住这个字?交流

小朋友看,“南”像一种用于悬挂敲击乐器的样子,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乐器。现在,你该记住了吧?

2、那谁来当小老师教小朋友写一写? 根据学生回答师范写

你还想提醒小朋友什么问题吗?(南字肩膀要宽宽,里面羊字少一横)

3、你这个小老师讲得可真清楚,我学会啦,小朋友学会了吗?快快打开书,用心地描一个。教学“骄”

1、这个字,你准备怎么记?(小桥去木换成马)

2、小朋友看,老师写得对吗?(师范写,先把马字旁的提写成横,待学生指出错误后,师:是呀,老师真粗心,相信你们一定不会犯这个错。)

3、动起手,用心描一个。教学“岛”

1、这个字,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教了?

2、你先教什么呢?(我先教怎么记,鸟字一横换成山)你真聪明,有山有鸟就是岛,师简笔画。

3、你再教什么呢?师范写,先把山写得高高的,写得好吗? 那这个山字应该写得怎样呢?(扁扁的,一半露在外)

师强调:这个字是山字旁,一起读!岛字里面藏个山,山字是扁山,里面没藏好,露在外一半)

4、有信心写好这个字吗?

五、布置作业

篇6: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1、背默上两首诗。

2、说出诗的主题。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篇7: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版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识字3

【教学目标】

.会写“灶、歪、尾”等8个生字,会读“铅、腿”等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炉灶”“尾巴”等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韵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素材】

.仓颉造字的传说

2.汉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顺势导入新课

.感受汉字的乐趣

(1)我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猜谜语,都是谜语高手。老师这里有几个字谜,大家猜一猜吧!

谜语1:给它点儿水,就能养鱼,给它一块土儿,就能种瓜,走过来个人儿不是你和我,跨上了那马儿就走呀走天涯。

谜语2:左边绿油油呀,右边红彤彤,天上雁南飞呀,地上的五谷丰。

(2)小朋友们还记得这几幅图吗?看到这几幅图,你又能想到了哪几个字呢?(出示2)出示:

(3)大家觉得汉字是不是很有趣呢?

2.顺势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的神奇了,有的字是由一样事物的样子演变而来的,这是象形字。有的字是由它们的意思演化而来的,这又是什么字呢?今天我们学的字是由它们的意思演化而来的----《识字3》。

二.看图,理解会意特点。

.做动作,初步理解会意字。

(1)老师先请学生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只见老师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出一个向远处看的样子,“同学们,老师在于什么?”这个问题多容易,“老师在向远处看。”老师接着问学生:“老师为什么把手放在眼睛上呢?”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稍作提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太阳照着眼睛,看着不舒服,老师是用手挡太阳的。”“对,你们看看这个字。”出示“看”字,“上面是一个撇手,下面是眼目的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当时,人们造这个字的时候,和小朋友们想的一样。‘看’多有趣呀。

(3)我们今天学的《识字3》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些这样有趣的字,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

2.看插图,认识会意字

.学习“看”(出示3)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说说这只小猴子在干什么呢?

小猴子为什么把手放在眼睛上呢?

预测:太阳照着眼睛,看着不舒服,小猴子是用手挡太阳的。

师:上面是一个撇手,下面是眼目的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是的,人们把“手”放在“目”上表示“看”字。

2.学习“笔”

师:(出示4)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毛笔。仔细观察图,想一想毛笔是用什么做的?你知道“笔”字怎么写了吗?对,人们把“竹”和“毛”组合在一起表示“笔”字。

3.学习“尖”

师:(出示5)

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了吗?谁来说一说?

师:上边小(出示5),下边大,这是什么字,你能猜出来吗?人们用上“小”下“大”表示“尖”字。

4.归纳总结

(出示6)“笔、尖、看”3个字都是由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可以从两个简单字的意义联系上来领会这3个字的意思,用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来的字就叫会意字。

5.学习“灶”

师:(出示7)看图,说说这是什么?用来做什么的?想想:砌它要用什么?

预测:这是炉灶,烧水做饭用的,砌灶需要土。

小结:烧水做饭离不开“火”砌灶需要土,那么谁来说一说“灶”字怎么写?

指名说。

总结:对,大家看,“灶”就是由“火”和“土”构成的。大家想不想把“灶”字写美观,写漂亮呢?

师:要把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什么呢?(注意:1.写字的姿势。2.这个字的各个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3.字的笔顺)

(出示8)书空“灶”字的笔顺。

注意:“火”做偏旁时第四笔的捺变成了点。在字帖上找到“灶”,认认真真地描红,书写。

6.学习“歪”

过渡:展台展示小朋友写的“灶”字。大家看这位小朋友写的“灶”,你发现他出的问题了吗?对,字写歪了,看和这幅图(出示9)一样歪了。也就是不正。

师:谁想到“歪”字怎么写了?

师:真聪明,“歪”字就是“不”+“正”。

齐读:“不”+“正”歪歪歪

书空:歪

(出示10)

在字帖上找到“歪”,认认真真地描红,书写。

7.学习“尾”

过渡:谁认识这个字?(出示11)知道“尾”为什么这样写吗?

师:“尾”字形采用“尸”和倒垂的“毛”会义,表示毛在尸后。古人有的在身后装饰着尾巴,今天的西南少数民族也这样。所有与尾相关的字,都采用“尾”作边旁。

在字帖上找到“尾”,认认真真地描红,书写。(出示12)学生练写,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笔顺和写字姿势。

三、组词,给生字找朋友。

.写完的小朋友,再读读这几个字(出示13)“灶、歪、尾”这3个字是不是由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的,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呢?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它----会意字。

2.你能给“灶、歪、尾”这3个字找朋友呢?(出示13)

灶(灶台)(炉灶)

歪(歪斜)(歪倒)

尾(尾巴)(尾气)

四、小结,拓展巩固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了(出示14)“灶、歪、尾”这三个字是会意字,谁能说说什么是会意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会意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的,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

2.还有哪些会意字呢?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几个字吧!

3.那么大家看看(出示15)下面的图,猜猜会是什么字呢?

(休)

(明)

(鸣)

课外作业新设计

.照样子,做一做

笔(毛笔)

肚()

美()

尾()

()

()

2.看图,写字。

3.了解其它几种造字法。

参考答案:

.笔(毛笔)

肚(肚子)

美(美丽)

尾(尾巴)

灶(灶台)

尖(尖刀)

2.牧

3.象形:独体造字法,属于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马、鱼、龟等。

指事: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

形声: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和声旁。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2.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识字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16)

听了歌曲,我们知道了丁丁可真是个粗心的孩子。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孩子--他是宁宁,大家想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17)《识字3》去认识一下小宁宁。

二、读文识字

.小朋友们,上节课认识的几个生字想和小朋友们来玩游戏了,它们嗖的一声变到了这首儿歌里。快来读一读,找一找,并在诗中圈出来吧。(出示18)

这些字找到了吗?(出示19)

2.请同学们再读读小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眼尖的小朋友已经发现诗中有用蓝线标出的字词了吗?(出示20)把标出的字词带着拼音多读几遍?

3.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出示21)

铅笔

炉灶桌子歪斜

粗心

三.读文写字

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里,再读一读课文,(出示22)

比一比谁读得好?老师相信这次大家一定比前两次读得好,因为我们牢牢地记住了字宝宝。

(出示23、24)读一读“炉、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看字宝宝对着我们眯眯笑呢,它问:谁会写?

.教学“炉”(出示23)

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冬天,每家每户都要生火取暖

给“炉”找朋友。

2.教学“桌”(出示24)

说说怎么记住“桌”字?用木头做的 给“桌”找朋友。

5.练写生字。

四、读文理解

.小朋友们写的字真漂亮,字写好啦。我们去和宁宁交朋友吧!请小朋友速度课文说说宁宁都画了什么?再文中标出来。(出示25)

画了:炉灶鸭子桌子大马

2.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宁宁的画吧!(出示26)

3.看了宁宁的四幅画,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知道的呢?(出示27)

“画个炉灶没有门,画只鸭子尖嘴巴,画张桌子腿歪斜,画匹大马没尾巴。”

(1)大家说宁宁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粗心的孩子)

(2)粗心的反义词是什么呢?---细心

(3)你想做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做个细心的孩子。

五、读文拓展

.小宁宁可真粗心,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读。

2.“别读了,别读了”宁宁不好意思啦,他早就改正粗心的坏毛病了,不信大家看看。(出示28)

怎么样?宁宁改正粗心的毛病了吧!大家一起夸夸他吧!

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个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长尾巴。

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

课外作业新设计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2.用线把可以搭配的词连起来。

细长的 画家

大马

四条腿

粗心的 铅笔

鸭子

长尾巴

方方的 橡皮

桌子

扁嘴巴

3.读一读,想一想。

三个小画家

天上下雪地上白,就象画纸刚展开。

白纸上面能画画,三个画家走过来。

小鸡过来用脚踩,画出竹叶一排排。

小鸭过来用脚踩,画出枫叶飘起来。

小狗过来用脚踩,画出梅花朵朵开。

太阳公公真喜欢,把画全都收起来。

①三个小画家分别是:

②下面分别是谁的画?用线连一连。

③这三个小画家的画真被太阳公公收走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彡彩(彩色)

须(胡须)

匚医(医生)匹(一匹)

⺮笔(毛笔)

答(回答)

火炉(火炉)灶(灶台)

尸尾(尾巴)

屋(房屋)

2.细长的 画家

大马

四条腿

粗心的 铅笔

鸭子

长尾巴

方方的 橡皮

桌子

扁嘴巴

3.①小鸡

小鸭

小狗

③没有,三幅画是小鸡、小鸭和小狗在雪上的脚印,太阳出来后,融化了。

板书设计

识字3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要求学写会“笔、灶、尖、歪、尾、看、炉、桌”8个生字,认识“铅、腿、斜、匹、粗”5个字。课文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短文,还配有多幅插图,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字理和帮助理解短文意思。

2.又如何使孩子们对识的字记得牢呢?其实我们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而且,我在教学中还倡导学生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做到随文识字,学以致用。

3.本节课的不足是:我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进行识字,本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有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落实。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识字3》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同时通过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地理解、感知,在学文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识字教学,多次、多角度让学生与生字见面,加深孩子们对于生字的掌握程度。而且,在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做到随文识字,学以致用。鼓励孩子们去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利用阅读来巩固所学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做游戏,我说你做。

(1)上课前我们来玩个游戏,我说你指。

小朋友的动作又快又准。刚才我们指了耳朵、眼睛、嘴巴、心(出示1)

(2)这些都是我们身上的器官。老师还会把这几部分合起来变魔术呢。我吹一口气,变。(出示聪)哪个小朋友认识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3)“聪”,耳朵竖着听,眼睛瞪着看,动口说,用心想,上课越专心,这样就能越学越聪明。

2.探字源,激疑激趣。

小朋友们,我们的汉字非常神奇,有的字是由一些事物的样子演变而来的。(出示2)

古时候人们造字多有趣呀!我们今天学的《识字3》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些这样有趣的字,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板书:识字3)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学习“笔”:

下面请同学们读准生字字音,然后对照插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交流讨论:谁发现了一些汉字有趣的地方(出示3)

“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上面是竹字头,笔头是毛做的,下面是毛字。出示实物毛笔,让学生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上面很光滑,下面很软。

再看看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古代人写字都用这种笔,所以笔这个字就由竹字头和毛组成。指名读字。

2.学习“灶”:(出示4)

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提示:做饭、烧水离不开火,也离不开“灶”,农村一般是用土垒灶的,是不是?所以“灶”字是火字旁加土。

3.学习“尖”:(出示5)

(1)“这个字谁会读?你知道哪些东西是尖的吗?”

(2)出示实物(笔尖),师:这个东西也是尖的,你们看,它上面小小的,下面大大的,那么“小”和“大”合起来就是尖。我们根据尖的意思来记这个字,一下子就记住了。

(3)再仔细看看“尖”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尖”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4)小结: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学会了一种识字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歪”吗?

4.学习“歪”(出示6)

图上的画挂得正不正?(出示7)

能给“挂得不正”换个说法吗?墙上的画挂得不正,就是歪。

出示“歪”,指名读字,开火车读。出示顺口溜,齐读。

想想“歪”有近义词和反义词吗?

近义词是“斜”,反义词是“正”。

5.学习“尾”(出示8)

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读字。齐读。

上面是一个尸字头,尸表示动物的身体,瞧,动物的身体后面还有一条尾巴,长长的毛,所以这个尾字里面就是一个毛。齐读。

想想“尾”的反义词。

希望同学们做事要有头有尾。

6.学习“看”(出示9)

小猴子手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你发现图和字有什么联系?

面是个撇手,下面是眼目的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啦!齐读,开火车读。

出示顺口溜:“把手搭在眼睛上,看看看。”

7.小结: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几个字都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8.图文对应,同桌互读。

请同桌一个同学说字,另一同学指图,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三、细读儿歌,感知内容。

.我们的读书声把宁宁吸引来了,看宁宁给我们带来了四幅画。(出示10)

来,让我们看看宁宁画的画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宁宁画炉灶没有门,画鸭子尖嘴巴,画桌子腿歪斜,画大马没尾巴。”

2.课文说宁宁是一个怎样的小画家?

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3.练习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齐读。

4.练习朗读时你发现会意字“斜”了吗?斜(右边是一个新的偏旁斗字旁。左边的余表示有剩下的,斗是用来装粮食的——出示斗图。)斗里面还有粮食剩下是因为斜着放了。

“斜”和我们刚刚学的哪个字意思是一样的?(歪)指名读“斜”

四、课文填空,课堂总结

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今天我们上课学的会意字吗?考考你们,上小下大的是(),不正就是(),尸下面有个毛的是(),用来烧火做饭的是(),跟歪是同一个意思的是()。把手放在眼睛上的是(),竹竿一端装了毛()。

(出示11)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灶

(1)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灶”这个字,把它请进田字格中。

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穿插。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这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写火字旁时,点撇相向,就像火苗有高有矮,竖撇先竖后撇,捺要变成点,不然火势太大,炉灶可就吃不消呀。土的横要穿插到左边来,而且最后一笔横要写平,不然就歪了。你看,它们两互相谦让,这个字就写漂亮啦。

2.尖

指导要领: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写的时候,也是上面小一些,下面大一些。

3.尾

指导要领:半包围结构,撇向左伸展,让出更多的空间给“毛”。写“毛”的时候这两横偏左往上斜,写竖弯钩时竖要直,弯要圆,横要平,尾巴翘,钩朝天。

板书设计:

精彩片段

识字三(精彩片段)

师:大家看看这几幅画,看出哪里不对了吗?

生:炉子没有门。

生:鸭子成了尖嘴巴。

生:桌子少了一条腿。

生:大马没尾巴了。

师:知道是谁画的吗?打开书本读一读,看看这是谁的杰作?

生:宁宁画的。

师:宁宁真是个粗心的孩子,我们帮他把画修改修改吧!说一说你是如何修改的?

生:我给炉灶添上了门。

生:我给桌子又画了一条腿。

生:我把鸭子嘴改成了扁嘴巴、生:我给大马画上了尾巴。

师:你们真了不起,帮宁宁改好了这些画,你们真是个细心的小画家。那么我们也帮帮宁宁,让他改掉粗心的坏毛病吧!你想对宁宁说什么呢?

生:宁宁你看看你,因为粗心闹笑话了吧!你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生:宁宁你想想,如果你是木工三条腿的桌子怎么用呢?粗心的毛病要不得。

生:宁宁没有门的炉灶,怎么做饭呢?

师:听了大家的劝告,宁宁改正了自己粗心的毛病,大家夸夸他吧!

生: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笔直,画匹大马没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

师:听了大家的夸奖宁宁心里可开心啦!让我们和宁宁一起努力做个信心的孩子。

备课资料

.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的文字传说最早是仓颉创造的,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关于仓颉及仓颉造字,在许多辞书典章中均有论述。《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述“仓颉作书”。《淮南子》记载:“史皇生而能书”。《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黄帝的记事官员仓颉,看见鸟兽的瓜印蹄远之迹,知道了从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形态来区别各种不同的事物,这才开始创造了文字。

2.汉字的构字特点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穷”靠用“力”打工,“贱”的繁体是“贱”,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

形声: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韵。

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

假借: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又如“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大学》中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来被假借成嗅觉动词。

练习:

识字3

.看拼音,写词语。

zào

zhuō

zi

huà

jiā

wāixié

wěi

jiān

cǎi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

一()大马

一()桌子

一()鸭子

一()画家

一()尾巴

3.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并组词。

()

()

()

()

()

()

()

()

()

()

()

()

4.猜字谜。

(1)把手搭在眼睛上。()

(2)一幅画儿没挂正。()

(3)一根竹竿插上了毛。()

(4)一大一小叠罗汉。()

(5)云层散去留下一条毛尾巴。()

(6)秋后立户为了取暖。()

5.宁宁不再粗心了,请你夸夸这位细心的小画家。

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画个炉灶_____________,画只鸭子_____________。

画张桌子_____________,画匹大马_____________。

你看看,真是个_______________的小画家。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马虎图

相传宋朝有位画画不认真、总是粗心、凑合的画家。他画了一幅“马虎图”挂在家里。大儿子看见后问他是什么,他漫不经心地答是老虎,二儿子问时他又随口说是马。两个儿子牢牢记住父亲告诉他们的老虎(马)的样子。

有一天,大儿子在郊外看见了一匹马,误以为是老虎赶忙射死,画家只好赔了马主人一大笔银子。不久后,二儿子出门时不巧遇到了老虎,他却以为是匹马,高兴地牵它回家,结果被老虎咬死了。

画家痛心疾首自己办事不认真、瞎凑合,把“马虎图”一把火烧掉了。

(1)填一填。

大儿子把

当作

,结果:。

二儿子把

当作,结果:。

(2)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做事不能。

参考答案:

.炉灶

桌子

画家

歪斜

尾巴

笔尖

马匹

彩色

2.一(支)铅笔

一(匹)大马

一(张)桌子

一(只)鸭子

一(位)画家

一(条)尾巴

3.丁灯(电灯)钉(钉子)

土灶(灶台)庄(村庄)

采菜(白菜)彩(彩色)

毛笔(毛笔)尾(尾巴)

户炉(炉子)护(护士)

不还(还书)杯(杯子)

4.把手搭在眼睛上。(看)

一幅画儿没挂在。(歪)

一根竹竿插上了毛。(笔)

一大一小叠罗汉。(尖)

云层散去留下一条毛尾巴。(尾)

秋后立户为了取暖。(炉)

5.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

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

你看看,真是个细心的小画家。

6.填一填。

(1)大儿子把马当作老虎,结果:把马射死了,画家赔了马主人钱。

二儿子把老虎当作马,结果:被老虎咬死了。

篇8: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教案(新版苏教版)

忽然, 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去。

在危急时刻, 老师对学生的爱, 都浓缩在了“大家快跑”里。课后, 有学生小声问我:“如果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您也会这么做吗?”我想了想, 认真地对他说:“会的。而且不但我会这样做, 我敢保证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学生问。“因为, 你们还是孩子。还有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老师和你们朝夕相处, 早已建立了师生情。这种感情是很牢固的。”

《最后的姿势》一课里的最强音是生死抉择之际的“大家快跑”, 那么,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最让人难忘的声音是这样的:

我有病, 写字困难, 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 不要说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 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小段话, 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 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 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 我终于拿起了笔。……

没有一个“爱”字, 却处处流露出对家乡孩子浓浓的爱。开始时学生不解:“为什么不请别人代写?”我回答道:“巴金爷爷的心里装着孩子。”我给学生讲青年巴金, 讲文革中的巴金, 讲“说真话”的巴金。我说:“要让孩子说真话, 首先自己要说真话;要让孩子学会爱, 首先自己要爱孩子。巴金爷爷尝尽了缺乏爱的痛楚, 不能让下一代缺乏爱的营养。所以, ‘不能让家乡的孩子失望’。”没有豪言壮语, 但爱不是豪言壮语, 也无须豪言壮语。

感受谁爱普通人、自己的亲人。学生身边的人都是普通人和亲人, 长大后, 绝大多数也是普通劳动者, 即使是杰出人才, 其人格与普通人也是平等的。对学生来说, 普通人、亲人, 最熟悉, 心灵的距离也最近, 他们的现在正是孩子的未来———怎么对待他们也就是怎样对待孩子。

对普通人的爱, 首先是对他们生命的敬畏。如《船长》中的船长在危急时刻是怎样救助那些普通人的呢?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 大声吼道:“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在生死关头, 谁先离开快要沉没的轮船?哈尔威船长的顺序是这样的:妇女、其他乘客、船员, 唯独忘了他自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船长为什么作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是学生讨论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有的说:“妇女是弱者, 在紧急关头, 让妇女先走, 是高尚和文明的标志。”有的说:“如果有孩子, 哈尔威船长一定会说妇女儿童先走。”有的说:“我们男同学, 长大后就是男人, 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我们还讨论:什么是英雄?我们发现, 英雄的本质是无私的爱。哈尔威是英雄, 他爱轮船上的乘客, 他爱自己的岗位, 他爱船员, 他也爱自己。在他的眼里, 乘客都是一样的, 只有男女之分、强弱之别。对生命的敬畏产生的爱是最有力量的, 是忘我的。学生喜欢《船长》的重要原因是船长拥有像海洋一样宽广的爱:爱弱者, 爱叫不出名字的乘客, 爱所有的人。

不少老师教学《鞋匠的儿子》往往紧扣“宽容”展开, 没有错, 宽容是文本的重要主题。林肯宽容的源头在哪里?我请学生寻找课文的“文眼”。仔细寻觅、反复讨论后, 学生认为“伟大”是《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文眼: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在林肯的眼中, 父亲是“伟大”的;不过, 我们相信, 林肯父亲的伟大不仅仅是手艺无人能比, 一定还在于他有一颗伟大的心。在林肯的眼里, 鞋匠不但不卑微, 相反还可以成为“伟大”。在林肯的心中, 无论父亲从事什么职业、处于哪一个社会阶层, 都有机会伟大;不管是鞋匠还是议员甚至总统, 都有机会变得“伟大”, 只要你肯努力。在教学中, 我请学生说说你的父亲的“伟大”之处, 结果一发不可收, 学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有这么多的“伟大”之处。这种“伟大”可亲可敬, 并不是高不可攀;就在你的身边, 并不遥远。在不远的将来, 我们都可能变得“伟大”。

林肯的宽容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一个以鞋匠父亲为荣的总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总统。看上去如此平凡、普通的爱, 却是最炽热的爱。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你还会想到爱吗?在教学《爱之链》时, 我请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一个词:这个词, 表示在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爱。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个词:笑。

……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伊, 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此前, “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 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乔伊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她发现这位女店主的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 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 爱, 会温暖有困难的人。爱, 不是空话, 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失去工作、心情沮丧的乔伊相信爱, 带着笑无私地帮助遇到困难的老妇人;他以前困难的时候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 因此, 他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相信, 他的困难是暂时的, 爱一定会温暖他。他笑, 因为他觉得帮助别人是幸福的事。尽管至少怀孕8个月, 尽管为了生存极度疲劳, 但乔伊的妻子依然带着“甜甜的微笑”, 因为她觉得, 服务别人、给别人带去热情、让人感到温暖是快乐的事。

笑, 感动了老妇人。老妇人留下包着一些钱的纸包还有纸条, 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 有人帮助了我, 现在我也想帮帮你。”老妇人的善意, 让乔伊夫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教学中, 我请学生谈谈:你或你的家人帮助过有困难的人吗?在你或你的家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在日常的生活中, 帮助过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虽然可能还没有形成“爱之链”, 但大家只要努力, 相互爱护, 一定能够形成一条温暖的爱之链。因为, 这样的爱, 我们可以做到、也是有用的, 这是和所有的人有关联的爱。

上一篇:工程追加费用申请下一篇:抗日女英雄赵一曼